著名恐怖小說作家斯蒂芬金的個人性格是怎樣的?
看過斯蒂芬·金小說或者電影的人,總是會問,為什麼他可以想出那麼嚇人的東西。
那顆看似與常人無異的腦袋瓜里,到底裝了多少怪誕詭異的玩意兒?
「我有一顆小男孩的心臟,我把它好好地保存在桌子上的一個罐子里。」
能說出這樣俏皮的漂亮話,斯蒂芬·金真是一個古靈精怪又討喜的人啊。
故事販賣機的誕生
擁有少男心的斯蒂芬·金,其實少年時期過得非常清苦。
在斯蒂芬的記憶里,爸爸在對大家說出去買煙後,就再也沒有回來過。
▲正太時期的斯蒂芬·金
於是家庭的重任全落到母親的肩頭,靠著親戚接濟才勉強維持下去。
在斯蒂芬·金之後的作品裡,小孩常常作為重要人物出現。
並且普遍受到不公正的對待,殘缺得就像自己的童年。
▲[小丑回魂]是七個小孩與小丑的故事
▲[玉米田的小孩]是少年對成人的反抗
斯蒂芬·金對寫作的興趣幾乎是油然而生,除了中學時就開始寫文章,工作之後更是靠寫稿來補貼家用。
寫作給了斯蒂芬腦中的古怪,一個最合適的出口,也讓他名利雙收。
1971年秋天,斯蒂芬決定開始寫一篇短篇小說,主角是一個叫Carietta White的女孩。
在完成幾頁的寫作之後,他覺得故事沒有價值,於是把紙稿揉成一團扔進了垃圾筐。
最終,幸而在妻子鼓勵下,完成了作品。
於是1973年《魔女嘉莉》出版,書的大賣讓斯蒂芬·金得以辭去教學工作,安心全職創作。
▲1976年[魔女嘉莉]被搬上大銀幕
而斯蒂芬與電影的緣分也由此展開。
與電影結緣的作家
「書籍和電影就像蘋果和橘子。它們都是水果,但味道卻完全不同。」
在斯蒂芬看來,電影與書籍雖然同樣是在講述故事,但它們所呈現出的主題並不一樣。
因為電影是經無數人解讀後的重構藝術,而書籍更像是原生藝術。
所以當一部書籍要被改編成電影時,必然會存在電影製作者與原著作者之間的理解差異。
《閃靈》是斯蒂芬·金半自傳式的,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書中主角所面臨的生活困境及職業瓶頸,都幾乎是斯蒂芬本人的寫照。
▲斯蒂芬·金明確表示不喜歡斯坦利·庫布里克執導的[閃靈]
他認為,影片並沒有準確地描繪出傑克逐漸走向瘋狂的過程,還有最後對自己的救贖。
▲於是,1997年,斯蒂芬重新製作了一版《閃靈》迷你劇
或許[閃靈]帶給斯蒂芬的陰影太大,1986年7月,由斯蒂芬自編自導的[火魔戰車]上映。
電影講人類與機器對抗的故事,不過反響不如他的小說,這也成了斯蒂芬迄今唯一執導的電影。
▲斯蒂芬在[火魔戰車]片場
同年的8月,在觀看了[伴我同行]第一版剪輯之後,斯蒂芬哭了。
表示[伴我同行]是最接近他小說的改編,還說導演羅伯·萊納是他見過的、最勇敢與聰明的電影人。
▲[伴我同行]改編自短篇《屍體》
想必有了自己當導演的經歷,斯蒂芬更能體會,把文字轉換成畫面的困難。
心中有鬼怪的大人
有一次斯蒂芬·金在超市裡買東西,一個老人截住了他的腳步。
老人說,不喜歡斯蒂芬那些可怕的恐怖故事,喜歡像[肖申克的救贖]這樣的電影。
▲[肖申克的救贖]確實是影史上的永恆經典
斯蒂芬回應老人:「[肖申克的救贖]就是我寫的」,但老人怎麼都不相信。
最終斯蒂芬自己也懷疑,「這(《肖申克的救贖》)和我的其他東西不太一樣,也許真不是我寫的!」
▲[肖申克的救贖]是斯蒂芬作品的另一面
斯蒂芬·金或許是人們眼中的當代恐怖大師,或許是書迷心中的「神」。
但斯蒂芬·金的作品中,從來就不只有恐怖。
「怪物是真實的,鬼魂也是真實的。他們生活在我們的內心,有時他們會贏。」
斯蒂芬·金只是藉由筆墨將人性中的醜惡,剖開來給大眾看而已。
或許也只有擁有小孩心的人,才有這種直面陰暗的坦誠。
文 | 七二七二
編輯 | Quan
圖 | 賈老闆
看自傳《寫作這回事兒》,基本可以了解老金的大致生平和寫作意圖
推薦閱讀:
※一個慾望不強烈的人,怎樣提高自己學習/工作的效率?
※對吃的很不挑剔是什麼樣的體驗?
※總喜歡評價他人怎麼辦?
※什麼是一個人最糟糕的品質?為什麼?
※大學裡性格越來越內向,怎樣交朋友?
TAG:小說 | 人物 | 性格 | 斯蒂芬·金StephenEdwinK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