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長度以外,微電影或短片與常規電影的異同是什麼?


今年,我正好準備做一個關於短片的新媒體項目,叫「柯首映」,所以正好借知乎的這個問題,跟大家聊聊關於短片的一些想法。

我想先從幾年前的一個北京夜晚開始說起。

從北京海淀到達朝陽,東、西穿越城市,這是我每天上、下班必經的路線。剛拍電影那幾年,我的家就是辦公室:睜開眼就是工作,累了閉上眼就可以睡覺。生活跟工作混在一起,容易讓人懈怠。我的第一家公司西河星匯成立時,我決定把辦公室設置在家的反方向。我需要四十分鐘的路程,讓自己有時間轉換頻道。

那天已經是盛夏時節。這個季節的夜晚比冬季顯得喧鬧,但我到達家附近時,喧鬧已經隱退,酒吧就要打烊。我和同行的朋友決定喝一杯再回家,我們把車停在路邊,沿台階而上。路邊是酒吧的戶外桌椅,只有一桌人還在那裡飲酒閑談。我們坐在他們旁邊,靜靜地喝酒抽煙。一天難得這樣的愜意,夜幕包裹著我們,黑暗深處有無盡的想像。

突然,我被鄰桌越來越高的聲音打擾。三個跟我年齡相仿的北京男人,正在用標準的京腔抱怨服務員對他們的怠慢。20歲出頭的女服務員顯然初來乍到,低著頭一直站在桌邊。或許是服務員的沉默激怒了三人,他們的語言變得更加粗糙起來。先是常用詞「丫」頻繁出現,其後更加不堪的語言從他們嘴裡傾瀉而出。小姑娘開始無力地辯解、真誠地道歉,但三人還是不依不饒。

生活中難免有這樣的摩擦,對我這樣常年在外,四海為家的人來說,這種事已經司空見慣,只是心裡對服務員有些同情。接著,一個男人高聲說道:「你個外地人,從哪裡來,滾回哪裡去!」我在心裡暗罵:「你滾回宮裡去吧。」

我明白了他們囂張的來處,無非是女服務員的口音讓他們充滿了地主的蠻橫。「包容、厚德」不是北京精神嗎?北京人很優秀,但的確也有少數需要進一步學習踐行的人。我心裡不快但並未發作,只是覺得服務員有些笨,她不懂得離開,一直站在那裡接受無端的凌辱。

我不能挑起事端,但也不想讓這尷尬的局面延續,便小心地對服務員說:「姑娘,你回屋裡去吧。」這句話一出,鄰座三個男人的目光立即交匯在我的身上,三束目光,聚攏成一束舞台的追光,照在另一個外地人身上——我也是有口音的人,他們瞬間辨識出我,另一個討厭的外地人的存在。其中一個穿著白襯衫的瘦高個兒男人向我衝來,咆哮道:「你丫為她出頭,信不信我打死你。」

挑戰就在眼前。

如果是在中學的時候,我一定已經揮拳而上。但畢竟過了青春期很久,已經不是伸拳挽胳膊的年齡了。我試圖以冷靜壓抑他的狂躁。我說:「咱們有話好好說。」三個男人見我示弱,更加囂張起來。我感覺到我的臉頰已經沾上了他們的唾沫星,他們的手指也幾乎觸及到了我的鼻樑。我不生氣,咱的鼻子的確是有點高。算了,不怪他們。我又壓住火氣說:「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打架不好看。」

囂張的人讀不懂別人的禮讓,瘦高個兒伸手抓住了我的領口。距離上一次我被別人抓住領口,已經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突然問自己:你還會打架嗎?你還能應付群毆的局面嗎?那一瞬間,我充滿了打架的渴望,猶如退役多年的拳手渴望重新返場。內心深處那些與人身體接觸的經驗,瞬間回到了我的身體里。

初中的時候,媽媽買了一隻新手錶,便把她戴了多年的上海牌女表給了我。雖然那隻女表與我從性別到性格都格格格不入,但在物質匱乏的時代,那隻表是我身上最值錢的東西。每次打架,我都留給自己一個儀式:認真地摘掉手錶,揣到兜里。45歲的我猶如回到初中,回到80年代的街頭。我說:「好,那你就來打我。」
他拉開距離,準備尋找最好的攻擊姿勢,而我獲得時間,靜靜地摘下手錶,裝進褲兜兒。我的眼睛盯著他的拳頭,他的白襯衫帶來一道白光,就在那道白光擊到我的瞬間,我微微一側身躲閃,沒想到那團白色轟然倒地,一頭栽進了花池裡。

等他站起來的時候,白襯衫上除了泥土,還有鮮血。我對倒在地上的他說:「你看你把自己弄成了這個樣子,趕緊去醫院吧。」咱是守法公民,絕不出手,但可以躲閃。白襯衫不是不堪一擊,而是不堪一閃。他的同伴開始打電話報警,四周又陷入沉默。等待警察到來的時侯我心生喜悅,原來「我能」!這短短的一打,讓我對自己的身體充滿了自信。原來我還可以像中學的時候那樣靈敏,我還可以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危險局面。

這種感受那麼地接近拍短片的體驗。這些年,我在拍攝長片之餘還保留了拍攝短片的習慣。十幾個人,四、五天的時間,拍一部三分鐘或五分鐘的短片,那樣靈活而自由。短片時長的限制,恰恰能瞬間激發出導演對電影媒介的想像。如何在幾分鐘的時間裡敘述一個故事,如何把即刻出現的感受迅速轉化為影像,如何在小小的篇幅里展現漫長的時間和遼闊的空間,它檢測著我們的電影素養,猶如街頭的一場毆鬥,檢測著我們的身體素質。
每當我想拍短片的時候,我都會跟同事說:「走,我們去做一次短打。」長片猶如延綿的長拳,而短片則更有爆發力。靈感到來的那一剎那,猶如火箭騰空的觸點。

而微電影,則是一個我希望大家忘掉的名詞。它似乎是一種新的形態,但事實上,大量的微電影無非是把投資方、廣告商的意識通過互聯網平台推廣給受眾。

短片是電影最初的形態,電影史本身就開端於短片,90分鐘的長片則是電影商業化後的產物。

長片和短片在形式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時長的不同。一部長片有超過90分鐘的講述時間,能夠較為自由地處理空間、時間以及敘事,而一部15分鐘的短片,則會因為時長的限制更加考驗創作者處理時間和空間的能力。另一方面,短片自身的製作往往又能夠跳齣電影工業的約束,能夠呈現導演更自由的電影語言、更獨立的精神思想,可以說,對於電影素養的要求,短片跟長片是一樣的,但是對於瞬間將靈感轉化為影像的能力,短片其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我加入以上傳媒後,第一時間發起的新媒體影像產品「柯首映」,就是「電影短片」和「電影首映」形式在新媒體埠的一次相遇。「柯首映」將是一個全球電影短片的中國內地首映平台。我希望通過「柯首映」,讓觀眾更容易地尋找到來自全球的、最新的、最具創意的短片,以觀看短片的方法來豐富自己的觀影生活。

在國外,短片有它獨立的工業系統,他們擁有大量的短片影展,電視台也有短片播出的習慣。而在國內,電影短片一直只是藝術院校學生進行學習實踐的渠道,或者被年輕導演當作自己拍攝長片的跳板,並沒有被看作一個獨立表達的載體。近幾年,情況有所改變,大量的年輕人開始用短片來表達自我。諸多先行的視頻網站在短片播映方面也做得非常優秀,也給很多短片提供了必要的出口。

但我想,在新媒體到來之時,我們的團隊還可以為短片做更加細緻的服務工作。某種程度上,如果沒有優秀的編輯團隊,為觀眾挑選、把關、推介,過度的信息會給我們造成信息迷霧,觀眾實際上處於一種無從選擇的境遇。我們希望我們的團隊能夠在海量的短片世界裡,通過精心的挑選和嚴密的編輯,令這些影片在浩瀚的信息中脫穎而出。

那天街頭的紛爭能不能拍成一部短片呢?

派出所里,警察處理事件的方法完全是《公民凱恩》或《羅生門》的結構:服務員、白襯衫、我和同伴分開錄口供,警察則像導演,掌握著不同角度的敘述。但這個小小的衝突太容易解決了,剛跟警察聊了幾句,那邊的白襯衫便決定求和,接受調解。

回家路上,自己似乎又成了一個十幾歲的少年。這猶如拍攝短片的感受,只要你在拍短片,你在電影的世界中就永遠是一個少年。「柯首映」今年夏天即將上線,一年54個星期,播映108部短片。

那是108顆少年的心,108次短打。我們用短片和時代交手,擊向這個沉悶的、喋喋不休的世界。

最後,當然也還希望大家能關注今年六月份即將上線的「柯首映」,歡迎關注我們在知乎專欄的更新,也可以在微信搜索「柯首映」。上線之前,我還會定期寫一些文章,和大家繼續分享短片的世界。


短片是伴隨電影一同誕生的,它也將會和電影一同生存和發展,只是在不同的時期,它會被人們賦予各種慾望和含義,但其本質是不會改變的。短片探尋的是『電影是什麼?』這個終極問題,而電影則是去體現這種探索的產物。

而「短片+廣告」也並不等同於微「電影」,電影和廣告都是藝術和商業緊密結合的行業,如何將最好的而不是最壞的方面結合在一起,仍舊需要去繼續探索。短片可以加入商業屬性,但如果商業屬性大過藝術創作,那這種東西就變成了一個怪胎,它不是基於內心的審美而創作出來,它是基於慾望和貪念而被製造出來。

在當下的環境中,「微電影」可以給短片創作者提供一種貌似快速便捷的變現方式,它可以在網路上獲得最大限度的曝光,並獲得與商業品牌合作的機會。這看似是實現自我的一種很不錯的手段,快速、直接,並符合當下人們的觀看習慣。

然而,從電影的創作領域來講,「微電影」只是「短片」的在某一時間段內的「變種」。對於那些想拍出一部好電影的創作者而言,嚴肅意義上的「短片」仍是通向電影的十分重要的訓練。對於不成熟的、焦躁的創作者來說,「微電影」似乎已經成為一種生意,而不是學習的過程,他們可以將那些並不成熟的技術和技巧變為商品。而我個人還是堅持認為,短片是一個必經的創作和學習階段。但是,如果你想用自己的作品來換取名利,你最好先做好準備。

如果年輕電影人對電影創作沒有一個堅定的世界觀和豐富的製作經驗,必然會被帶到溝里去。「堅定的世界觀」是通過認真探尋生命價值,努力抵抗無趣的生活方式,從自身的生命中感悟和學習而得到;而「豐富的製作經驗」則是通過多年在一線的艱苦實踐,以及謙虛的學習而得來的。

對於十幾分鐘的短片而言,「你想表達什麼」並不僅僅只是題材的選取,也不是敘事技巧的展示,而是你對這個世界,對你人生,有什麼非說不可的話嗎?

無論什麼樣的作品,請認真地投入自己的生命和熱情,永遠不要拍那些你內心在猶豫和質疑的東西。這樣,起碼你尊重了你的合作者,並沒有浪費他們的生命。因為無論短片被人們刻意加上什麼樣的符號,最後它還是一段需要創作者投入生命後才能抵抗時間的影像。


微電影還沒有成熟模式,這裡僅現狀,我覺得最大的區別是:
一、播放平台不同。電影上影院,而微電影是上網路。這個區別是根本的,並因此而帶來其他的區別。
二、時間不同。電影常規90到100分鐘。微電影基本不超過30分鐘。
三、商業模式不同。微電影投資或者是廣告主,或者是視頻網站自製,基本不是電影的投資方。
四、審查不同。這是中國特色。微電影不需要廣電審查,視頻網站自審通過即可。
五、微電影演員不需要大明星。這是現狀,不知道會不會以後向明星制靠攏。
在投入和技術上,儘管目前微電影還不如常規電影,但我認為這個區別並非本質不同,好的微電影也有可能有大的投資和好的技術(包括特效投入)。


微電影和常規電影的異同點,我覺得應該有三個方面吧:1,兩者投入不同,微電影的投入一般都很少,很多廣告客戶的微電影甚至幾萬元就拍了。而常規電影,即便是最便宜的製作成本(即目前流行的數字拍攝模式),也很少有低於百萬的;2,兩者的目的不同,目前多數微電影有比較單純的廣告商業目的,即很多是為廣告客戶的需求而拍攝的。當然也有少量屬於電影人或愛好者玩票之作。常規電影則必須要靠票房,作為主要投資回收路徑,因此必須以觀眾的喜好作為參照,YY的比較少;3,在現階段,兩者的技巧和運用手段還是不同的。微電影由於投入的局限,一般不大可能運用多種電影手段,比如特輯、三維或者多鏡頭的組合運用。而電影的手段則要複雜的度,看看最近熱映的《普羅米修斯》就知道,電影的特輯和效果不是微電影可以比擬的。同樣的,電影的類型片也遠遠較微電影豐富,似乎我們還沒見到過好的古裝、武俠、科幻、甚至歌舞片類型的微電影。
總而言之,以內容的精彩程度和豐富性來說,至少在現階段,微電影比常規電影有差距。當然,未來隨著人們碎片時間的增多,對短內容的需求提升,在商業回收路徑解決後,不排除有大製作、大投入、高技術手段的微電影問世。


微電影,只是時間短的電影,應該一切按照電影的指標來做。相對來說其實比長篇更難,因為他需要在更短的時間內說清楚一個完整的故事。粗製濫造的只能稱為自拍短片。


=,= 告訴我一個柯首映為什麼會獲得那麼多贊的理由?為什麼有人認為微電影和短片不是一回事?微電影就是短片,這個應該是毫無疑問的。

短片和長篇的異同,其實本身問題的價值不大,如果你給那群拍短片的人足夠的錢,他們肯定去拍長篇電影。比較經典的案例是《爆裂鼓手》,先有短片,獲獎,投資人看中了拍長篇。

首先說一下微電影這個名詞是個概念,它還是短片。目前還有一種流行的說法叫短視頻。我們說電影長篇是90分鐘+,最長的三個小時,60分鐘左右的叫電視電影,在30分鐘內的都是短片。但是太短也不行,基本上在3分鐘以上。許多優秀的導演都拍過短片。

我們先說一下短片和長篇的相同點:

1,都是視聽語言。聲音和畫面必須要有吧?你要說先鋒派搞個只有聲音的,那肯定不是影視作品,你要是只有畫面沒聲音,這倒可以。

2,都有好作品和不好的作品。

3,本質上都是信息的傳遞。

其實也沒太多要說的,因為他們本質都是一樣,都是影視產品,符合影視產品的一般標準。

不同點:

不同點也沒有太多要說的,實話,本身都有好作品和壞作品,好作品么像是《黑洞》這種,三分鐘起承轉合講清楚,主題明確。你要說創作規律有什麼不同,倒也不見得。短片故事有很多也符合基本的敘事結構,具有電影級別的畫面,故事上也很嚴謹。

你要真要說不同,也就只能說短片領域在被模糊化。

再回頭看每年奧斯卡辦法的短片和動畫短片獎,都是以故事性為主的短片。

但是在短片領域,這幾年一個比較明顯的變化就是廣告片、傳統短片、欄目劇,包括微電影的一個界定的模糊化,現在可以統稱為短視頻領域。比如我們說《日食記》這樣的短片,你說他是短片么?是的,你說他是欄目么?也可以這麼說。你要說這個節目沒講故事,不算短片,對不起,我做個飯,裡面投入了我的感情,我對生活的看法,你敢說沒故事?當下一個碎片化的時代,4G網路和互聯網的普及,以及人們的生活節奏,最終導向短視頻領域蓬勃發展。我倒是不看好微電影這個領域,一方面沒有多少優秀作品,創作者自身素質不足,講故事能力欠缺,另一方面時長過長,生產周期長,這個領域在走下坡。


我們不能說所有的微電影都不好,但就市面上很多粗製濫造的微電影而言,【微電影】被玩壞得更像是以「一定要搞點東西出來掙點錢啊否則對不起我這身才華啊」為初衷製作的,不是電影的電影。


短片有短片的浪漫,長片有長片的嚴謹。
短片結構簡潔,人物特點扁平鮮明,邏輯多數較弱,擅長創造意外和輸出靈感;長片在節奏把握度、邏輯嚴謹性、人物及敘事的複雜程度上一般要強於短片,主旨也通常不止一個。
至於微電影,很抱歉,這種題材的影片還沒有看過。


加了電影這個詞,意義就變了,也就是說微電影和電影區別就是時長上,但是這個時長的變化會導致敘事方式的變化,故事結構的設計會變的更加緊湊,對情緒渲染表達相對難一些。

然後分鏡啊拍攝手法啊錄音燈光化妝各種後期流程啊都得按照正常電影的流程來走,如果不這樣搞就等於是微視頻而已,不能算是電影。

說白了就是策劃的區別。


篇幅越短,反應的事情越激烈,遐想空間巨大。篇幅越長,反應的事越越具體,感受空間巨大。


1、除了長度不同外,在硬度方面也是有區別的。

2、微電影最硬,短片較硬,電影最軟。

3、我說的硬度是指廣告植入的程度。微電影幾乎可以為任何商品去量身打造劇本。短片一旦這麼搞能就立刻變成微電影了。電影一般不敢這麼搞。電影最放肆的情形也就是為贊助商的女人量身打造劇本。

4、當然,圍度、持久度、姿勢花樣、前戲情懷之類的,也是微電影和短片、電影之異同的重要參數。這裡就不展開講了。

5、總之,你們要記住。客戶就喜歡硬度高的。


從全球普遍接受的標準來看,

短片指任何人都可以拍的,出於自我表達或者習作的目的而拍攝的較短的電影。拍攝設備不限。通常有1分鐘(超短 super short), 3~5分鐘,10~20分鐘,30分鐘內這幾個長度區間。通常,電影人選擇拍攝短片是出於成本的考量——通常一部1分鐘的短片可用1小時~2小時拍攝完畢(只是現場的拍攝時間)。通常正規的短篇作品——即,無版權問題,有演員授權書等,可以送往接受短片的國際電影節參賽。送電影節是絕大多數短片除了習作的目的外,電影學生在業內打出名頭的最大的目的,也往往是第一步。

微電影,嚴格意義上來講特指具有商業因素的短片。即不送電影節,有較寬鬆的投資,有廣告植入。我認為微電影其實說是 promotion video with plot (有劇情的推廣視頻)更合適一點。在國內「微電影」概念的早期,人們常把「微電影」和「短片」交替使用。在長度上,微電影可以與短片一致,但是通常不能參加電影節。在拍攝限制方面,要較多考慮廣告商和受眾。

長片也就是題主所問的「常規電影」。但是長片包含的概念更廣泛:即一般在60分鐘以上的電影。通常是指虛構電影——即非紀錄片。根據投資方的不同,又會分為製片廠電影獨立電影(前者是製片廠投資,後者是獨立投資。但獨立電影不代表投資數額會小)。根據商業性的分類,又通常會有商業片藝術片,但兩者的界限有時不明顯。至於網路大電影這種中國特色的名稱,我想大概代表:我也沒想好好拍,你也就是圖個樂;這就是個四不像的東西,所以我不如叫它「網路大電影」吧。


微電影除了片長短外投資相對較少,製作周期短,製作人員少。這是最基本的。


一個90分鐘的電影,可能就相當於30個3分鐘的短片,3分鐘的短片拍成系列連續拍30部,連起來就是90分鐘的電影。但是,這30個短片怎麼組合,以什麼順序組合,是一個大學問。這裡有一個對全局的把握問題。


常規電影:
哇.....哇....哇....困....嗯?....哇.....哦....困.....困.....困.....困....哦.....困.....哇....嗯?....哇.....哦.....哇....哇....唉....

微電影:哇嗯?哇哦困困哇嗯?哇哇切....


其實一直以來都把時長較短的叫做短片。微電影是前幾年流行起來的說法。
除了時長,微電影和電影的差別有幾點。
1
播放平台不同。電影就是電影院播出,之後在電視或者網站播出。
微電影相比較電影,不能發行賣票進電影院,當然小型影院或者私人影院不算。一般都是網路傳播。電視上的都比較少。
2
製作。通常來說,電影劇組製作規模和投資是遠遠大於微電影的。當然有個例,不討論。通常來說,電影的拍攝周期和後期製作以及宣發,耗時耗力。微電影則不然。一般微電影製作規模投資都會很小,宣傳更少。
3
題材,主題,情感,敘事。因為時長的差異,微電影一般的敘事環境比較小,通常說的就是兩三個人的事。但是電影則會交叉很多,既有情感又有動作或者其他元素。


長度的變化已經足以給微電影足夠多的限制,就像姚明和艾弗森,他們的身高已經決定了他們在籃球上能打的位置。微電影要在短時間內把一個故事表現出來並且要表現的精彩,這就使得製作人無法像做正常電影一樣進行更多的細節描述,並且現在微電影行業發展的並不成熟,從製作人員的整體水平、資金投入量到技術水平都和電影有很大差距,甚至無法找到一個微電影的準確定義,十幾分鐘的廣告片被稱為微電影的情況屢見不鮮


影片節奏感,故事的敘述方式和劇情所涵蓋內容和大小

以上應該就是決定微電影未來的生存發展道路了吧

既要不遜於傳統電影的劇情內容,也要規避像電視劇一般的故事節奏才能使微電影本身

微的巧妙,微的出奇


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了之前跟王通導演的一次聊天,他說自己拍的不是微電影,而是電影短片。他的《吉日安葬》獲得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提名。

1、
我也講個有酒的故事。

2015年的夏天,一個跟親兄弟無異的朋友結婚,我從北京奔上海參加他的婚禮。

之於上海,我跟新郎都是外地人,新娘是上海人。我是新郎平輩朋友中,唯一一個來自老家的代表。本人也剛剛失戀,一個電話就被通知分手,兩年的感情說完就完,這一趟也是想散散心,兩場婚禮我都參加,也好在現場幫幫忙,以盡兄弟之誼。


婚禮辦的很洋氣,石門裡的酒店花園,綠草地上的婚禮布景,帶著西式風格的婚禮,看的人無比羨慕。我呢,也不想跟新郎新娘合影,甚至不願在草地上佔一個座位,只想在最後排站著遠觀。婚宴的規模也不大,親友只請了6/7桌,而且把新郎新娘的朋友同學也排在了很靠前的位置,新郎一桌,新娘一桌。

晚上8點儀式結束,眾人離席。新郎跟我一樣也是個「酒膩子」,因為婚禮規模不大,敬酒的時候所幸用的真酒,幾桌敬下來已經半醉。門口送完客,硬攔回了我們這一桌朋友,繼續喝。

高興要喝酒,傷心要喝酒,本來就想喝酒,咱也就不推辭,那接下來就不怪我了。

兄弟半醉,咱們老家來的朋友不能丟了面子,都說山東人能喝,那下半場就交給兄弟我吧——我心裡這麼想。前幾杯黃酒,先逮住身邊能喝兩杯的哥們兒頻頻乾杯,營造一下氣氛,也給自己的肚囊里試試深淺和狀態;半醉才性起,跟在座的認識的不認識的,開始打圈兒;再然後,就是自掏腰包跟服務員買酒買煙,打兩圈過後已經跟桌上的所有朋友稱兄道弟。最後已然是亂殘,看誰不爽跟誰喝,拍著新郎的肩膀數落新娘,說到動情之處一定要起身敲瓶,大談人生的大道理。

最後的最後,奧特曼的小紅燈亮了,北方人真不知道黃酒的勁兒,頭一低咔嚓就進入斷片兒轉啊太了。

重新恢復意識已經是在計程車上,迷迷糊糊看后座有一個哥們兒,說是送我回住處。然後的記憶就是我跟他說了很多仗義的話,把兄弟託付給他們,以後萬萬要好好相處。

胃裡翻江倒海,後腦像被鈍器猛擊一樣很久節奏感的疼,天旋地轉之間一個拐彎兒沒忍住,就哇在了車上。司機講著我聽不太懂的普通話,大概就是抱怨吧,我說:行行行,給你錢洗車不就行了么!一邊從錢包里掏錢一邊嚎,100夠不夠!200夠不夠!300夠不夠!第二天早上看,我的錢包反正是空的。

費勁全身氣力把自己挪出車外,直接放倒在耀華路地鐵站的十字路口。

邁出車門真像是一場解放!
如此如此的安靜寬敞,一下就放開了,除了頭暈,躺下來胃裡也舒服多了。10月份上海微涼的夜,睜開眼睛,雖然星星也在轉,但感覺到無比的放鬆。四仰八叉也不擔心壓到誰的頭髮,扭頭就吐也不發愁過後還要打掃,就這麼沉沉睡去。

原本約了另一波大學同學好友吃宵夜,但他們已經找不到我了。微信群里最後的信息是:已喝多。然後發了幾個位置。

等他們開著車找到我,拍醒這個睡在路邊的醉漢,然後笑到不行。哪怕現在腦補這個畫面,還是感覺很幸福,相信當時也是。據他們說,我拉著他們,重複一句話重複了一百遍:上海治安真他媽好!手機鑰匙錢包都沒丟!

第二天睡醒,忍著欲裂的頭疼給人家挨個發信息道歉的時候,我知道,我們終會變成那個自己都討厭的樣子。

2、
畢贛導演說:「我的電影是一場雨,希望觀眾不要帶傘」。

短片,是一聲雷,一道閃。

當我第一次看陳凱歌導演的《百花深處》的時候,真的是讚不絕口,想給身邊所有的朋友推薦。馮遠征扮演的馮(瘋)先生,私以為表演技藝已經無可挑剔。

房拆了,家沒了,自己也成了個半瘋的瘋子。在一片廢墟里,他找到了一樣老東西,很快就能高興起來,「這就是我們家檐子下面鈴鐺里那盪子,遇上颳風下雨的時候,叮叮噹噹,好聽著呢!」只有這樣一個半瘋的瘋子,在懷念著門前鈴鐺的響聲。

10分鐘之內,時代的變遷,人心的改變,對傳統文化的哀悼,就像一聲雷,轟鳴過後仍有餘音;就像一道閃電,剎那過後天際泛白。《十分鐘,年華老去》,10分鐘的時間剛剛好。

3、
正如賈樟柯導演所說,國外的短片電影節數不勝數,而且有自己的獨立的工業系統。

舉個例子,比如影帝凱文史派西發起的「Jameson First Shot」獎項,旨在引薦和扶持年輕創作人,展映評選的是年輕創作人的第一部作品,而且還會力邀好萊塢的大牌明星來出演,比如史派西自己的《腹語藝人》,阿德里安布洛克主演的《吉祥物之惑》《遲還的圖書》等等。口味清淡的片子,也許就是導演的一道閃念,一段經歷,一瞬間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情緒和感受。
我把鏈接寫在這兒:
腹語藝人:影帝凱文史派西精神分裂創意短片《腹語藝人》_V電影
吉祥物之惑:奧斯卡影帝主演戲謔反思短片《吉祥物之惑》_V電影
遲還的圖書:阿什蘭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獎《The River》_V電影

這種感覺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可能更多的人需要的是一個完整劇情的故事,也許講述一段纏綿悱惻的愛情,也許具有深刻的人文背景,反應深刻的社會問題和反思。 而把短片看成是一個沒頭沒尾的片段,或者口味清淡的消遣。

那不如,推薦這樣一部片子給大家,阿什蘭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the river》,故事非常簡單,一個孕婦,在炎熱難耐的夏天想要去河裡游泳。就這麼簡單。
the river:阿什蘭獨立電影節最佳短片獎《The River》_V電影

為此,她要衝破重重的考驗,一路上要跟僱主老闆、雜貨店員、熊孩子產生各種阻礙她實現這個簡單願望的故事。這是一副真實生活的眾生相,不管是肚子里的孩子,還是炎熱的夏天,還是不通情達理的老闆,每個人每天都要面對制約自己達成理想的「累贅」,而每個人,又不得不面對。

這是Sam Handel導演的第二部作品,也獲得了2013年阿什蘭電影節和紐約翠貝卡電影節的最佳短片獎。

4、
最後,再來說說「微電影」,如果放在之前兩年,到處都在熱潮微電影的概念,全國的省市自治區恨不能都有自己的微電影節,在政府支持下,做當地的文化政績建設。大學生微電影尤其受歡迎:製作簡單,參與熱情高,獎金低甚至沒有獎金都沒關係。一部像模像樣的短片,可以在全國各地知名不知名的微電影節上拿獎,甚至可以連續用兩年。

但是,沒有商業化的微電影,當時也就只能停留在學生作品的階段。所以,賈樟柯導演說:「微電影似乎是一種新的形態,但事實上,大量的微電影無非是把投資方、廣告商的意識通過互聯網平台推廣給受眾。」

不能同意更多。

回到剛才醉酒的故事。

酒是個好東西,長時間不喝就會想。喝酒的動機要純粹,絕對不是為了完成任務,獲得什麼利益。喝酒的過程要爽快,今天想喝就要喝好,今天不想喝酒便做空杯。喝酒的結果,往往是自己但求一醉,並不為放倒別人。喝酒的道義,是能者多勞,你我同桌同醉。

每天都跟短片打交道,看到這一篇,忍不住的敬佩之情,感同身受。

以上。


看了許多的答案,發現都略有片面。首先大家必須有一個概念,微電影和短片,並不是一種東西。

微電影依然是電影,電影就必須要有完整的策劃和製作。所以微電影的定義前提就是,有完整的策劃方案和製作團隊。如果沒有完整的拍攝計劃,也就是劇本分鏡,那不能算微電影,這也就是所謂的短片。

同時微電影有三個特徵,首先是微投入。
電影的投資非常的大,而微電影則彌補了這個不足,以非常小的投入,製作出有同樣強敘事能力的完整電影。也正是因為微投入,所以微電影的格局被限制在了一個大致的範圍內。

第二個特徵就是微時長。微電影必須短,長了就不是微電影了,那是電影。這也跟投入有莫大關係,小的投入導致了微電影的時長不能太長。同時,微時長也是體現微電影製作人能力的一個方面。在十分短的時長內,製作出完整且動人的故事,擁有幾乎所有的電影敘事元素。這十分體現微電影人的水平。

第三個特徵,就是微製作周期。微電影拍的快,製作周期短,可以快速的拍攝。我有一些師哥師姐,一兩周就能完成一個微電影的製作。這是辨別微電影與電影的最大特徵。雖然在法國新浪潮時期,傳說中戈達爾大神也能在兩周內拍出《精疲力盡》,但問題是人家是神,咱又不是。所以現在能在短周期內完成的只有微電影。

微電影的播放平台其實主要是受現在微電影的投資來源方的影響。因為現在大部分微電影的投資都來自於各種自媒體和門戶網站。所以,微電影的播放平台也都以網路平台為主。跟它的性質倒沒太大關係。
微電影的投放方式也與它的功能有關係,現在大多數微電影都是廣告,當然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藝術片故事片,那個另說。所以作為微電影的功能主體的廣告,就成了微電影投放方式的決定性因素。

最後說一下短片和微電影的區別。短片是一個籠統的說法,沒有明確定義。所以說,我們可以看到,奧斯卡的最佳短片並不叫最佳微電影。業內也有許多人用短片稱呼微電影,不過都是籠統的,你知道啥意思就行了,不能較真。微電影的定義,就是上面的三個微。那就是他區別於電影的最大特徵。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電影《道士下山》的營銷短片?

TAG:電影 | 比較 | 電影製作 | 短片ShortFilm | 電影產業 | 微電影 | 電影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