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無法接受將父母送養老院?
如果除去文化習俗和公眾性格的因素(如孝) 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導致你不願意送父母或自己去養老院?
話題相關: http://www.zhihu.com/question/62615316
我爸媽開了一間老人院,從開始至今已經有五年。雖然我個人因為工作的原因,並沒有實際的參與到老人院的運營之中,但是,這麼些年的觀察,還是有一定的心得。
總結在我父母運營的老人院里的老人,大致有以下的共性:1. 有相對豐厚的退休金或者子女是高收入人群;2. 以全護理或者半護理的居多,換句話說,多數是重症人群;3. 子女的工作繁忙或者不在身邊;4. 以喪偶的老人居多。
由於公辦老人院一直以來給人的不良印象,老人也好,他們的家庭也好,很少有人願意居住在公立的老人院。而能夠提供較好的服務的民營老人院,在這幾年的發展還是相對穩健的。但是,能夠住的起這類老人院的往往都是有豐厚的退休金或者子女收入較高的人群。為什麼?因為收費並不算低。為什麼收費較高?如果要提供足夠的服務,老人院需要花費的運營成本,其實一點都不低。所以,以我家的老人院為例,居住在這裡的老人以退休的大型國企職工、教師、公務員為主,要麼就是子女有在當地較為高昂的收入;因為只有這類人群,才能負擔的起這類老人院的入住費用。類似我家的老人院,根據不同的居住條件(單人間、雙人間、四人間等),對於半護理或者全護理的老人,月收費標準從1800元至4000元不等;這還不包括患病老人的醫療、藥物和其他生活用品的開銷。而大多數老人的退休金,甚至不足以負擔最低標準的入住費用。如果子女的經濟條件也較為一般,住在護理條件較好的老人院,造成的經濟壓力相當之大。我爸媽的老人院,也曾經接受過一些退休的處級幹部,大學教授或者民企老闆;僅僅是因為,這是他們可以在區域內找到的服務較好、條件尚可、收費合理的為數不多(甚至是極少)的老人院。
如果不是大型國企,事業單位或者公務員,退休金或者社保金,其實少的可憐。歸結到頭,這是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多年來的積弊導致的。尤其是當年那批從國企裁退的職工,都是在從國企離開之後才開始繳納社保基金。十幾年前,每年幾千塊錢的社保金支出已經是相當不菲的一筆開銷。而到現在,當年的這些社保只能換得每個月幾百到千元出頭的退休金。以當年的物價水平,其實很多人都以為每月800~1200的退休金已經足夠未來的生計;但到如今,一個月的這點收入哪怕在三線城市,又能換得怎樣的生活水平?
那麼,為什麼老人院的收費標準難以降低呢?如大家所知,民營老人院為了改變大家對於老人院的刻板的糟糕印象,通常都會在服務水平上下大功夫。而最基本的一點,正是對於看護和護理人員的投入。一般而言,每四個全護理的老人,就需要一位護理員進行看護(否則連用餐時喂飯都來不及,更毋寧於日常的照料看護)。如果是半護理,人員標準可以降低到每八人有一位護理員。而老人院實際上是24小時不間斷運營的,因此,雖然夜間的護理員的需求量可以降低,當仍然需要保留日間護理人員數量的一半,才足夠應對各種事項。以我家的老人院為例,全護理的老人約佔半數,半護理的老人佔大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剩餘的是自理的老人。最後平均的護理員人數,大約是每5個老人需要一位護理員。也就是說,一個有100位老人居住的老人院,需要至少20位護理員,這些護理員的成本,自然要均攤到針對老人的收費之中。其中,有一部分老人由於其特殊情況和要求,基本相當於要提供一對一的護理服務,又讓老人院的運營成本繼續上升。這還不包括,為老人院服務的其他人員:廚房、衛生、門房、管理以及相關的醫護人員;還有基本的房租、水電煤、伙食、日常用品、財務、運營甚至廣告等等的基本開銷。我還沒提建設老人院時的投入收回:一間設施齊全、條件尚可,150個床位,各類人員齊備的老人院,初期的投入並不亞於一間經濟型酒店。而且,基本上每個民營老人院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政策補貼(一年一個床位不過幾百塊而已),還會需要照顧一些孤寡的無收入的老人,這部分老人只有政府的微量補貼,基本都需要老人院虧錢照料。
大家大致能夠想像平攤到每位老人的費用必然不會太低。而大家可能沒想到的是,護理人員的用工成本,至少在中小城市,是遠超當地平均收入水平的,因為,很少有人願意來老人院進行工作。一方面,那些有足夠的護理技能並且願意從事類似工作的人,大多數都能在醫院找到收入更高,工作更輕鬆的職位;即使不去醫院,去做專門的保姆或者月嫂,也能有相當不錯的收入。另一方面,在很多中小城市,即使老人院已經開出了相當不菲的工資、提供培訓和食宿,也很少有人願意前來應聘。因為對於這些老人的服務,基本上就是每天把屎把尿,洗澡換衣、喂飯喂葯、安撫溝通。其中還有很大一部分是阿爾茨海默症(也就是老人痴呆)、中風、晚期癌症或者是其他重病的患者。而針對這些人群進行護理,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很多人寧可拿著一半的工資去超市當鋪貨員,去飯店當清潔工或者去大樓當保安,也不願意來接受這樣的培訓和工作。
很多人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經常會在老人院看到對老人院大聲吼叫、服務人員態度不佳,甚至在個別時候需要用一點力氣制住老人的情況,(對老人施加暴力和虐待老人的現象其實是非常少見的,感謝無良媒體的報道,讓大家對老人院的印象都是這些)。用我爸媽的話來說,很多老人其實和孩子一樣,他們情緒波動很大,時常會依著自己的性子做一些傷害自己的事情,固執,聽不進勸說或者建議,甚至經常因為莫名其妙的原因對老人院工作人員破口大罵甚至施加暴力。更何況,他們通常還有各類疾病,聽力和視力都有一定問題。一方面,針對個別老人,如果不大聲說話他們根本聽不見;另一方面,長期照料這些老人的護理員們很容易會積壓很多情緒。因為我爸長期的老人院管理經驗,已經摸索和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針對老人的服務和管理方法(我相信還有很多現代化的民營老人院也是這樣),以及針對服務人員的培訓結構,服務標準和心理疏導方式,因此一些糟糕的現象都極為鮮見。但是,仍然會在極為個別的情況下,發生一定的服務問題。
我爸媽最經常跟我抱怨的就是招工難的問題,即使到就業中介開價1000元每人,也很難找到合適的應聘者。而前來應聘的准護理員,不知道有多少人在僅僅工作一個禮拜之後,就因為人受不了這樣的工作環境,亦或者家庭的壓力和個人的原因,匆匆離去。
在這種情況下,護理員的薪資只有一漲再漲。而很多公立老人院或者福利院為什麼服務糟糕?因為哪怕社會捐款達到一個量級,由於他們本身的非盈利性質(至少名義上是這樣,所以收費低廉甚至不收費),他們就很難負擔得起大量的用工成本開銷。還不用說,這些社會捐款被各級部門和各類慈善組織鯨吞的那部分「費用」。而民營的老人院,為了能夠給老人提供較好的居住條件和服務,又需要保持相應的利潤(哪怕再慈善的私人老人院經營者,如果沒有一定程度的收入,也很難堅持長期運營),只能把價格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水平線。但不幸的是,這樣的價格,已經把很多有需要的,但是經費不足的老人和他們的子女擋在門外了。
當然,除了民營老人院的費用支出之外,其實阻止很多老人前往老人院的根本原因,還是大部分國人的基本觀念。其實大家從老人院(至少是我從我家的老人院)看到的情況,大多數老人,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前往老人院居住:重病,老伴已經過世,子女不在身邊或者子女工作繁忙(甚至是失孤),請保姆開銷比住老人院還要更高,而長期住院更是家庭無法接受的經濟壓力。在諸般考慮之下,一些經營尚可的老人院變成了合理的選擇。
我覺得吳震老師說的很好。大多數中國人的價值觀基礎在於:氏族、人情和血緣。而老人院完全是以契約、承諾、規範、法制等等西方的價值觀根源為基礎。老人院所提供的服務本身,對於很多人而言,即使親眼看過一些優良的範例,也仍然是難以信任的。而長期以來一些不良媒體(是的,很多時候我在說的是南方系)針對老人院的負面報道,又進一步加劇了人情社會之中,施加於那些讓父母住在老人院的子女的社會壓力。從我爸媽那邊,不知道了解了多少老人或者他們的子女,最後因為親族鄰里的眼光和議論,明明在老人院居住尚可,但短時間之後又不得不轉回自己的家中,最後孤獨離世的。與此同時,一些多子女的長者,還會長長因為子女們之間的猜忌和矛盾(也可能覬覦老人們辛苦一輩子留下的可憐財產),既無法被送往老人院接受照料,又會在子女們之間像踢皮球一樣被踢來踢去。
讓這樣的社會現象改變,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當然,萬幸的是,由於社會上一大批有識之士參與到老人院的運營和管理之中,通過口耳相傳或者媒體報道,越來越多的有「良心」的老人院在社會之中被接受和認可。而由於國策帶來的大量獨生子女家庭(意味著夫妻雙方要照顧至少四位老人,也意味著不再有所謂子女們之間的猜疑),以及由於區域經濟差異和房地產發展帶來的父母和子女異地居住的情況,由於契約精神和合同規範逐漸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老人院服務的需求量正在逐漸變大。我也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能夠被大家接受和認可,並且逐步發展的老人院會如同雨後春筍般出現。再過幾年,「為什麼中國人無法接受將父母送去老人院」,將不會成為一個需要討論的話題。
我爸在開設這間老人院之前,曾經在其他的民營老人院里有10年擔任院長的管理經驗,甚至獲得過諸如「全國孝親敬老之星」之類的各類榮譽。他之所以想要辦一間老人院,一方面是因為他在之前老人院工作末尾的一些不愉快經歷(類似投錢的老闆和大權在握職業經理人經常會碰到的那些事兒),另一方面,是他真的熱愛這份事業。
所以,我爸帶著我媽,在自己都快要成為老人的年紀,在做這樣一番「事業」。這份「事業」無法帶來多可觀的收入,其實也建立不了多大的社會名聲,但卻著實的在幫助和照料一批又一批的老人們,讓他們有一個不寂寞,被關懷的晚年。這間老人院開辦五年以來,有百多位老人在這裡安詳過世。每年春節的時候,很多以前在這裡居住的老人的子女們,都還會來到老人院看望我爸媽,送一些禮物甚至做一些捐獻。而那些健在的長者的子女甚至孫輩,定期來看望他們的父母或者祖父母時,從他們的眼裡我看到的也都是感謝。每當這些時候,我都清楚的感覺到,支撐我爸媽堅持運營這間小小老人院的動力是什麼。說真的,我一直以來都為他們十分驕傲。
至於我媽,這些年來她所驕傲的是,在她的照料下,老人院里的老人們,即使常年重病在床,也沒有任何一個患過褥瘡。她甚至自己開發了一種藥膏,對醫治老人的褥瘡十分有效。因此,新來的老人即使有嚴重的褥瘡,也能夠很快的獲得康復。我不知道,她究竟在這其中花了多少的心思。
本來想打個小廣告的(放一個老人院的網址什麼的),仔細想想還是算了,因為無法估算這樣對他們而言究竟是幫助居多還是打擾居多。我寫這篇回答的目的,也只是希望大家能夠多一點了解老人院罷了。(當然能說的還是太少了)
以上,感謝閱讀。怎麼說呢,據我了解,不僅中國,歐洲比較傳統的家庭也是很排斥把老人送到養老院這個行為的。美洲我不清楚,沒有發言權。我說說外面的情況,大家再綜合內部矛盾來理解吧!
我先後有兩任房東都跟養老這個話題有密切關係,於是恰好有所了解。
在法國,養老形式大致分五種:
●●●●●第一種,養老醫院 Maison de retraite●●●●●
其實就是所謂臨終關懷醫院,說難聽直白點,就是患有不治之症和各種非常麻煩的重大疾病完全沒有任何康復的希望,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的老人,人生最後一程等死的地方。
眾所周知,法國是個極度老齡化的社會,貌似日本第一,接下來就是法國,所以,很多年前法國就開始面對這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所以對這種醫院的需求量巨大,幾乎每個小的行政區域(那邊的區域劃分非常細,市規模普遍極小,其實說是鎮更合理),都會有一個這樣的醫院。這種醫院大規模興起與20年前左右,現在已經基本飽和,甚至沒辦法再新辦相關執照,如果想要獲得經營權,只能購買已經存在的醫院。
這些醫院,都必須具備基本醫療設施和急救設備,也會聘用全科醫生以全職或者兼職的狀態當班。護士和護工都必須持有執照。
雖然有一定的醫療能力,但是,一旦出現嚴重的醫療突發問題,病患還是要被轉送到正規的醫院進行搶救。但優勢是,24小時巡房監控,醫護人員專業的經驗可以及時發現一些細微的問題。而且,能夠處理大部分常見問題,比如,出現放射性傷口的跌倒。
再比如,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病患,很容易走丟,家屬根本不可能做到24小時緊迫盯人,可是在養老醫院就能有這樣的預防措施。
而這所有,是再孝順的的子女也無法做到的。
我後任房東自己就是開養老醫院的,由於我跟這對夫婦關係非常好,所以我有去溜達過,很屌。
他們夫妻經營的這一間算是比較有規模的,有80個床位的中型養老醫院,員工50人(包括兼職),24小時監護。據說幾年前還賣掉了另外一間規模較小的同類型醫院。老爺子是個很會做生意的人,跟老婆兩個人白手起家,看準商機,一下掛了兩個執照。現在不僅他們,連子女都可以完全一世無憂了,任何行業蕭條,這種跟社會醫療保險掛鉤的養老產業在法國也不太可能受到衝擊。
醫院的居住條件是相當好,都是單人間,結構類似與經濟型酒店。廚師定的食譜都是針對沒有牙,消化能力很弱的老年人的營養餐,反正看上去都是糊狀物。每周都有娛樂活動,神馬義工團,小孩來義務表演,也有花錢請來的各種show,甚至不知道哪裡搞來一群名貓,弄了個小型貓展,老頭老太太們都好開心,一人一隻抱著摸。
費用可以參與醫保的報銷,具體報銷多少要看具體情況。(這個我專門問過,貌似是醫藥的部分報銷,食宿的部分不參與)
來這裡的,不一定都是不會動的,但是肯定都是有病的,他們中間,不乏有兒有女的,有的配偶還健在,有的是夫妻一起住進來。但是,裡面最年輕的妹子已經83了,她女兒也60多了;最老的已經快100歲了,又一戰又二戰的,子女是極有可能住在她隔壁的年齡。
有的老人是自願來的,有的是已經神志不清了,還有的是不願意,硬被塞來的。只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客觀上講,如果有了重大疾病,這種專業監護,比起孝順,也許對延續生命是更有幫助的。
我跟其中一個老爺子還有段小故事,話說我剛剛搬到那,遇到小鎮的慶典,房東夫妻邀請我一起去看煙花,他們帶了個爺爺,這個爺爺快90歲,在那住了四年了,子女在國外,老婆從來不來看他,很孤獨。他是醫院裡為數不多的可以自己走路的人,那晚,他拒絕乘坐輪椅,步履蹣跚的拖著自己的氧氣瓶,原本15分鐘的路程,他一路跟著我們用了40分鐘才走到大廣場。他表情嚴肅話不多,對我卻很和善,不停的誇我是他見過最愛笑的姑娘,我則誇他是我見過最英俊的爺爺,然後煙花升起時,我看到他渾濁的眼睛竟然清澈的亮了起來。
次年我開始讀博,搬走時,還特地去看了看他,他精神差了好多,僅僅一年光景,人卻彷彿瞬間枯萎了,我很難過,他卻很高興,臨走時偷偷塞給我一塊巧克力,沖我擠了擠眼睛,那瞬間我視線有點模糊。
第三年我回去探望房東夫妻,問到這個爺爺的情況,房東夫妻愣了一下,說,你走沒多久,他就去世了。他們經歷了太多死亡,已經麻木,而我卻有種莫可名狀的情緒卡在喉嚨和心口之間,久久無法釋懷。我清楚的記得他的名字叫Monsieur Chevalier---騎士先生。
●●●●●第二種,老年公寓 Résidence de retraite●●●●●
就是我們傳統觀念里老年人聚集的,有統一膳食安排和人員照顧的老人院。
入住的都是沒病的,有最起碼生活自理能力的。居住條件跟老年醫院類似,但是沒有醫療設備,只有服務人員。
這個沒什麼可特別介紹的。
●●●●●第三種,私人看護●●●●●
這個一般是老人有病或不太能自理而子女很忙,根本沒辦法時時刻刻照顧的,於是請私人看護,有長期駐家的,也有每天來幾個小時的。
一般由專門的私人看護中介機構負責聯繫有執照的護士和有需求的病患。我的之前開醫院的房東的妹妹,就在巴黎開這樣的中介機構。
我的醫院房東之前的房東自己是個家庭醫生(不曉得我為啥和法國的醫療系統如此有緣分),在家開工,母親幾乎就是植物人狀態,就只是單純的維持生命。
房東很傳統,堅持不把母親送到養老醫院,白天由太太和護工照顧,晚上大部分由護工照顧,這個護工是駐家的。
我們聊到這個問題,他言辭很激烈,說:「把父母送到養老醫院簡直就是遺棄。」因為他的觀點和態度,和我國廣大人民類似,沒啥好描述的。
●●●●●第四種,自己過●●●●●
這樣的很多,就算有子女也堅持一個人生活。
法國人很硬骨頭,感覺的已經老態龍鍾到不行了,依然精神矍鑠的出門曬太陽喝咖啡調戲服務生。他們並不享受把兒女拴在褲腰帶上來凸顯自己的重要性,被照顧反而是一種負擔。
在這方面來看,中國人的依賴性整體比較強,無論是子女對父母,還是父母對子女。
●●●●●第五種,跟子女生活●●●●●
這個法國最少,中國很多,你們自己清楚情況。
情況大抵如此。
但是,無論哪種情況,法國人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家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最合理以及大家都舒適的生活方式,而非用道德標準來約束生活。
有些盆友把養老院類比為孤兒院,說,「父母沒有把你丟在孤兒院於是你沒資格送他們去養老院」。暫且不說你家的決定,這個與我們的討論來說無關,單從這個類比來說,我覺得是不合理的,非要類比,託兒所更合適吧?我小時候就是全托,也不是「被遺棄」吧......
●●●●●●●●●●
我覺得,中國大部分人都是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按照別人的評價來確定自己的價值,而不真的了解自己,考慮到自己的感受,對自己有個正確的認識,最終做出最合適與自己的選擇。
無論婚姻也好,生兒育女也好,甚至養老,都要在乎別人的看法。把各種枷鎖和標準強加給別人同時折磨自己。在別人眼裡或者口中的你,就真的那麼重要麼?我絲毫沒覺的我周圍那些已婚帶娃每天看老公跟看賊一樣的女士幸福到哪裡去,可她們依然要用一副同情的嘴臉看待我。
所謂的「孝」,是孝的一個「心」字,而非形式,更不是別人嘴裡的讚揚。
父母感受到子女的愛,也必然不是從鄰居的嘴裡。在養老院工作的我,見過太多老無所終的人。為什麼不願意將父母送進養老院,因為就運算元女還有一絲經歷去照顧他們,就不會讓他們遭受孤獨。
一
我是兩年前認識陳大爺的,他那個時候狀態還不錯,雖然已經80多歲了,還可以一頓吃一大碗米粉,也能自己拄著拐杖在小區附近步行3公里。當我把養老院的傳單遞到他手上時,他正一個人坐在台階上看報紙,即使被我打斷,也依舊笑呵呵的。
養老院才剛剛成立,我每天在公園裡發傳單,目標緊盯家裡有老人的中年男女,發傳單的日子實在無聊,遇到同樣有時間的就閑扯幾句,陳大爺和我聊了一下午後,幾乎當場要去養老院看看。隔日我帶他來到院里,從裡到外細細考察完後他鄭重對我說:「小劉,我決定就住這裡了,我相信你。」
陳大爺是地地道道的東北人,1958年全民大鍊鋼時隨同鄉來到南方,再也沒有回去。他的女兒是個醫生,是當地乃至全國都很有名的肝膽科專家,30多歲的時候得癌症去世,這件事情在當時轟動一時,還上了報紙。過了些年,妻子因為過度思念女兒積鬱成疾也離開了,陳大爺就獨自一人生活。
人老了沒有男人和女人之分,每當說起這些往事,陳大爺數次哽咽。後來我去陳大爺家幫他搬東西,客廳里擺著一張顯眼的照片:一個笑容燦爛、端莊漂亮的女孩,看起來是被世界寵愛著的人。放照片的桌子上還放著三瓶果汁,「這是我女兒生前最愛喝的,」他緩緩地說道。離家以前,陳大爺把照片包起來,細心地放在箱子里,一同帶走了。
二
陳大爺住進來的時候,正好碰到一位姓周的奶奶去世,周奶奶生前被工作繁忙的子女送到養老院里,整日鬱鬱寡歡,她不想拖累子女,也不想住在養老院里,認真思考後她告訴子女:「你們好好照顧我十天,十天以後你們就不用管我了。」十天過後,周奶奶絕食而亡。
我擔心周奶奶的去世會給陳大爺帶來陰影,就安慰他:「 這只是特殊事件,大多數老人都很適應這裡,你不要有心理負擔。」
「小劉,死並不可怕,到了我這個年紀早就看開,現在是沒有戰爭和瘟疫的好時代,我還想再活十幾二十年呢!有個腦袋,就當活人,頂天立地!」他比我想像的更樂觀。
養老院的生活免不了重複單調,在陳大爺的提議下,一樓自理區的老人們開始集體做保健操,他義務擔任領操人,每天快下班的時候,總會聽到他在走廊里拖著長長的調子依次喊大家的名字:「魏娭毑、曹娭毑、王嗲嗲.......出來做操了!」
老人們陸陸續續來到大廳里集合坐成一排,陳大爺在對面認真地喊著節拍做示範。那段日子,大廳門口時常會傳出一陣嚎叫聲——那是單阿姨的丈夫在為肌肉萎縮的她做拉筋康復訓練時,她因為疼痛而發出的聲音。陳大爺喊拍子的聲音和單阿姨拉筋疼痛而發出的聲音,你一聲我一吼的交相輝映又互不干擾。
陳大爺與那些老人很快打成一片,養老院的氣氛一度變得歡快起來。
養老院的後面是籃球場,籃球場旁邊有一塊空地雜草橫生,已經快被荒廢,陳大爺不知從哪裡弄來幾把鐵鍬,一點一點地開墾出來,種上了花花草草,平日里他經常和其他幾位老人一起去後院散步,施肥澆水觀察它們的生長。陳大爺在院里跟人大聲攀談,浩浩會走到跟前聽課似的聽陳大爺講話。
三
浩浩是養老院里看護的惟一的年輕人,今年31歲,患有先天性腦癱,智力只有四五歲兒童水平。上世紀80年代,做產檢這件事還未在我國普及,浩浩媽在懷浩浩的時候也只是做最基本的檢查,後來他出生時缺氧導致腦組織損傷,治療無效後轉為永久性腦組織損傷,需要終身吃藥。幾年後,浩浩媽給浩浩生了個弟弟,從小教育他:「如果有好吃的要先給誰吃?對,要先給哥哥吃。」
浩浩少言寡語,卻跟陳大爺熟絡起來。我常常在走廊里看到他搖著輪椅晃著頭和陳大爺聊天:「爺爺,外面下雨了嗎?」「爺爺,你今天身體好不好?」
浩浩說話有些口齒不清,陳大爺就找來拼音本一遍又一遍的教他學說話,給他講歷史故事。有一天浩浩鬧情緒不吃午飯,護理員勸了很久都沒有用,陳大爺過來哄他,他很聽話地開始吃飯,順便抱著陳大爺親了一口。
浩浩媽來養老院看浩浩的時候,陳大爺會詳細地告訴她浩浩最近的身體情況和精神狀態。社工部的同事們因為他的熱心腸送點心給他,他堅決不收:「我女兒以前是醫生,幫助了很多病人,我要把她的精神延續,雖然我做的都是小事,但我能走動一天,我就要幫別人一天。」
每次有志願者來慰問演出,陳大爺也是最積極熱情的那一個,他給他們唱《南泥灣》,唱《兒行千里》,唱自己隨身攜帶的歌詞本里幾乎所有歌曲,和一撥又一撥的人握手,樂此不疲。舞台上的他眉毛上揚,容光煥發,比街上二十幾歲的小伙還精神百倍。
陳大爺不僅愛唱歌,平時也喜歡看報紙,有一天看到他在寫字,湊過去一看,原來他在摘抄一則少年英勇救人的新聞,他拉著我的手,眼睛裡充滿希望地說道:「小劉,我最喜歡你們年輕人,年輕時候所做的一切決定了以後的生活,以前我只是個初中畢業生,到長沙後工作了幾年又重新念了高中考了大學,後來被分配到廠里做事,一步一步晉陞,之後認識了我妻子。年輕人自己要有本事,先有事業,其它的東西自然而然就來了。一個人的成長關鍵是年輕的時候,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努力拚搏是你們現在最應該做的事!」
這些事情講多了,我也只能勉強認真聽著,再後來寒暄幾句就推脫有事離開。陳大爺見我日漸沒了興趣,有一次見到我,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神情滿是落寞。我問他:「大爺您最近身體有不適嗎?」他像是被點名獎勵的小孩,一臉驕傲地對我說:「小劉,我好著呢,吃好喝好。」說完哈哈大笑,揚長而去。
四
在那後不久,陳大爺在散步時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腿骨折,住院回來後搬到了樓上的失能區,失能區的老人們大多常年卧床不起,身體情況差的呈昏迷或半昏迷狀態,如木頭人一樣幾乎沒有意識,靠護理員用鼻飼管把各種液體混和的流食注入胃內來維持生命。
失能區的房間和走廊里終年瀰漫著一種藥味屎味消毒水味混合在一起的味道。有的老人因為常年生活不能自理感到喪失自我價值,或多或少都有自殺傾向,四樓的侯爺爺用剪刀戳喉嚨被護理員及時發現而撿回一命。骨折後的陳爺爺身體情況每日俱下,情緒一度抑鬱。
他常常一個人在走廊里默默地坐著,護理員和他打招呼也不再得到熱情回應,我去看他的時候,他沖我笑笑,小心翼翼地走回房間拿了幾塊餅乾給我,沒有多說什麼。
養老院規定不允許老人在房間抽煙,我有次看到陳大爺一個人偷偷地在抽煙,他說他想他的女兒了,他坦言:「你問我還有什麼要求,我什麼要求也沒有,我只想死的時候能痛快一點。」
老人快不行的時候,身體和精神狀態都會出現徵兆,這時工作人員會打電話告知家屬老人的情況,徵得家屬同意後在人少的時候,醫護人員走特殊通道把老人送到樓上的住養區度過最後的日子,老人彌留之際,在專門的房間里進行最後的臨終關懷。
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們平均年齡都在80歲以上,有一半壽命是按月來計算的,幾個月後,會看不到幾個老人,也會發現多幾張新面孔,春夏交替之時,很多老人因為熬不過去而離世。有時候遇到護理員,浩浩會問最近沒見到的爺爺奶奶去哪兒了。我們往往都心照不宣,敷衍地告訴他老人出院治病去了。
五
在養老院工作的日子薪水不多,交了房租後所剩無幾。我在日復一日的思想鬥爭中有了辭職的念頭,開始四處在網上投簡歷,不再關注老人們的情況,也無暇去看陳大爺。
有一天護理人員找到我,說陳大爺不停用頭撞牆,不停地喊著:「叫小劉來,快叫小劉來!」我匆忙跑去後,他拉著我的手急切地說:「小劉啊,要出大事了啊!要出大事了啊!你送我回家行嗎?」我說:「過幾天我就和領導說讓你回家,你等幾天好嗎?」陳大爺的身體狀況已經不允許他有任何外出活動了,除了安慰,我沒有其它辦法。
一個星期後,我在去新公司面試的途中接到同事打來的電話,得知陳大爺去世的消息。我抬頭看看天,一片茫然。他指的要出大事,原來是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他只是想在家裡度過最後的日子。準確地說,他想死在自己家裡。
同事告訴我,陳大爺去世的那天,浩浩剛好看到了,他一直哭喊著:爺爺,你別走啊,我們天晴了還要去放風箏呢。
作者 | 劉甲南,現為文案策劃
原文標題:《在養老院度過的最後的日子》
全民故事計劃原創故事,(公眾號ID:quanmingushi)
投稿郵箱:tougao@quanmingushi.com
稿酬:千字300—2000元
一個好的社會,要給退出歷史舞台的一代一點點尊嚴,落幕的時候,至少還讓他們站在舞台上。
前兩天又看了一遍馮小剛的《老炮》,結合最近熱炒的養老地產概念,問了自己幾個實際的問題:
我的父母願意住進養老院嗎?我自己會選擇在養老院或是老年公寓中養老嗎?為什麼?
可能在中國,養老社區,養老院,以及大部分養老相關地產都是一種偽概念。因為中國社會正經歷城鎮化的劇烈變動,老年人想不想「養老」,能不能「養老」甚至還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在谷歌中搜索 中國的養老院 畫風和不加中國二字 差別還是很大的
直觀的感受就是國外的養老院人少,而國內的養老院人多。這些照片相信都是養老院自己的宣傳照以及新聞媒體的報道,雖然都有美化的成分,但反應出一種基本需求導向及老人的內心嚮往。中國老人比外國老人更需要社會性和煙火氣,而不是更需要 有護士的房子(nursing house)
如果說「老炮兒」的落幕還因為有馮小剛這一代「老北京」代替發聲,而顯得深刻和莊嚴的話,那另一群近十年日漸龐大起來的「老漂兒」族怕是很難找到這樣合適的代言人,以至於只能邊緣化的集體失聲。
北京這個新舊衝突最激烈的城市,「老炮兒」們唱罷下場,憑一個老北京的身份保持體面並不算難。憑藉超高的老齡戶籍人口住房擁有率和全國最優質的社會醫療保障資源,原住老人的成活質量要高於同類超大型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等。與「老炮兒」們相比,「老漂兒」的境遇就普遍比較艱難。「老漂兒」特指那些出於根深蒂固的撫養責任感,捨棄故土和社會關係,隨子女遷入大城市的老年人,而看孫兒,看外孫基本成為他們的主要生活內容。他們非但無老可養,還擔負繼續向下輸血,發揮餘熱的家庭和社會功能
一位北京「老漂兒」的日常:早上6點半準時起床,抓緊時間為一家5口準備早飯。等兒子、兒媳出門上班了,和老伴分工合作,完成照顧孫兒、買菜做飯、家務等工作。晚飯過後,把孫兒一天換下來的衣物洗乾淨,再出門在小區里遛彎,然後回家幫著把孫兒哄睡。
不敢生病的城市「老漂兒」:異地就醫結算何時實現?
我國的「老漂兒」大致分三種:支援幫助型、投靠子女型、提高生活品質型,其中以支援和投靠類型為主。這些老人大都從農村或者較小城市轉移向較大較發達的城市。在北京,「老漂兒」族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他們的生活有苦有樂,雖然他們能夠與兒孫住在一起相互照顧、享受天倫之樂,但同時也面臨「住不慣」「處不熟」「診不便」等現實困境。其中最困擾「老漂兒」的是,由於跨區域就診有諸多不便,許多醫藥費用難以報銷。
在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已覆蓋95%以上的城鄉居民。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基本實現,大多數省份建立了省內異地就醫結算平台並開展了直接結算,一些地區還進行了「點對點」跨省結算的嘗試。但異地就醫結算手續依然比較複雜,異地醫療服務監管尚不到位。「老漂兒」持原籍醫保卡很難異地就診,即使允許異地醫保就診,還必須得是患者全額墊付,再憑單據回醫保原籍進行報銷。所以「老漂兒」族最害怕的就是生病,小病只能自己忍忍扛過去,如果得了大病基本都要自掏腰包,要麼就得拖延就醫,這樣往往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讓大病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看病不便的城市「老漂兒」:社區服務和上門服務何時落地?
由於生活場景的變動,「老漂兒」的周圍環境一下從範圍較小的熟人社會變成了時間和空間成本很高的陌生人社會。這不僅會使他們感受到精神上、生活上的孤獨,更使就醫行為變得非常困難。無論是大城市複雜的城市公共交通還是高於本地老人的交通成本,都會讓「老漂兒」們感到有些望而卻步,更不用說大醫院「一號難求」的現況和繁雜的就診程序,如果沒有子女或者親屬的陪同,「老漂兒」們的看病難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因此,建立起完善的社區的醫療服務和靈活的上門醫療服務對「老漂兒」族就顯得更為迫切。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應該重視起這一日益龐大的群體,他們和「老炮兒」們一樣都已經老了,但仍然在幕後承擔著家庭和社會的責任,這背後隱含了巨大的犧牲和孤獨,他們從某種程度上更值得我們的關愛。
畢竟在時代的車輪下,無人會倖免於謝幕的那一天,而當那天到來之時,希望我們還能站在舞台上,有尊嚴的退居幕後,安心的把世界交給年輕一代。畢竟「老漂兒」和「老炮兒」的今天,極有可能就是我們的未來。
我家裡有奶奶,正好前端時間中風,住院一段時間之後就送了養老院,但奶奶很不喜歡那裡,我有感而發,寫了這篇文章發布在了「我是人物」公眾號上。
原文鏈接:人物討論 | 一個中國傳統孝子的疑問:該不該將年老體衰的父母送到養老院
----正文----
人物身份:—個家有失能老人的中產階級普通青年
臨床醫學和公共衛生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命軌跡,現代科學深刻地影響了人類的生命進程。
20世紀初,人均壽命不足50歲,人口比例就如同金字塔,而老年人位於塔尖。 而今這個金字塔卻越來越向矩形靠攏,父母或子女操心老年問題的時間推遲了10年甚至更久,不用我過多說明,你們或多或少也了解不少社會老齡化的現象。
老年人也像他們的子女一樣向前看,父母和子女都把彼此的分離視為一種自由,這是一種極大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擁有自己的生活。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也相繼產生:當獨立自主的生活不能再維持,那我們應該怎麼辦?
身體的衰退就像藤蔓一樣悄悄蔓延,一天一天,變化微小,不易察覺,因為人會適應變化。直到某天感覺到了,也許情況已經不同。我的外婆,在遭受中風的打擊之前,她不僅包攬全家一日三餐的製作,還能自己走完中國四大佛教名山。
然而現在,我們卻不得不送她去養老機構,那裡有全天候的護工和老年病護理醫生。中國養老院養老機構,相信大家一點也不陌生。
我們都知道養老院,或者說現在的名字更好聽,叫「老年之家」。但不可否認的是,不管它叫什麼,依然免不了商業模式,以及機構化。
醫院的工作是維護病人的生命質量,但是養老院,卻不能更好地維護老人的生活質量。雖然現在養老院的服務和護理水平越來越高,但他們首先關注的始終是老年人是否安全,而不是老人需要什麼。
如果問一個老人願不願意去養老院,大部分老人都會給出否定的答案,而大部分否定的答案一般也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衰老,正如本文開頭文所言,老年人都願意享有獨立,且嚮往一種田園牧歌式的老年生活。人們經常會炫耀某個90多歲老人跑馬拉松或是冬泳的故事,彷彿這不是生物上的奇蹟,而是人們的合理期待。但當發現自己身體不能滿足這樣的幻想時,彷彿會為此而感到愧疚。
第二個原因更簡單,就是認為,養老院並不是家。我記得有位朋友的爺爺不小心摔跤,腿骨骨折,不得不送進療養院,那是一家非常不錯的療養院。他擁有24小時的護理,從洗浴如廁到吃飯穿衣。在房間里可以自由地擺放自己喜歡的物品,甚至自己的餐具,一日三餐都有照顧,有很多新的老人朋友,還有各種給老人們安排的活動。
可是他爺爺並不喜歡醫院精心安排的食物;也不在乎周圍的「新朋友」和集體活動,他更想念一起打牌和乒乓老夥計;在受到24小時護理的同時,似乎也失去了自己的隱私和習慣,甚至都沒有一扇能鎖上的門。而他需要適應這樣的生活,他並不滿意——離開了擁有歸屬感的地方,失去了可以自己掌控的生活。
但是如果他在家,我甚至很難想像他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兒女要上班,還要照顧小孩,這個時候如果需要照顧一位無法自理的老人,又或是請一位護工,拋去開支不說,到哪裡去找一位能24小時服務同時人品又能得到家裡信任並且能融入你的生活的護工呢?
所以養老院到底是解決了設計者的問題,還是解決了老年人的問題?24小時護理、老年活動、交新朋友,又或是舒適的房間、漂亮的圖書館、先進的設備,以及最重要的安全。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老人想要得到,還是兒女們希望老人們得到呢? 那麼如果你家中有老人,又或是你也即將步入年邁,那麼面對衰老、脆弱甚至無法維持獨立自助的生活,你又會做出怎樣更好的選擇呢?
延伸閱讀
女碩士 | 在中央部委工作是怎樣的體驗?
免費送史上最全PPT模板,從此讓你的PPT牛逼起來
馬雲、王健林、李彥宏、史玉柱、周鴻禕等商界大佬自己寫的著作與自述(附贈電子書)!
互聯網人及產品經理必看!微信之父張小龍推薦書單!(附贈電子書!)
一汽工程師 | 沒事別想不開回東北
長期裝逼犯 | 我們為什麼愛裝逼?
雞湯寫手 | 我寫雞湯文就是為了騙你們錢!
金融分析師 | 35歲,4套房,該不該退休?
墜機倖存者 | 墜機倖存之後,讓我明白了三件事
媒體人 | 記者灰色收入的水有多深?(可能隨時被刪)
90年女生 | 我是如何親手把一家服裝店開倒閉的?
廣告美工 | 萬萬沒想到入職半年即將被開除,是因為這個...
產品經理 | 肯德基與麥當勞的終極秘密:番茄醬碟子去哪了?
動物愛好者 | 亞馬遜流域最危險的十種動物,最危險的居然是它
創業者 | 他在每次創業都瀕臨破產之後,又去做了什麼?(深度好文)
http://weixin.qq.com/r/wjpZQbvEQeY_rf8i92-Q (二維碼自動識別)
看到這個話題真是氣不打一處來啊。鍵盤俠太多了。
很多義憤填膺什麼「小時候父母也沒把我丟福利院啊」的人,估計都是家裡沒有那種老到不能動的老人吧。先反駁一下這個強盜理論,照顧老人和照顧小孩是一回事嗎?家裡哪怕兩個小孩,除了夫妻雙方都還有四個老人可以帶,再傻的小孩帶到5歲也基本上可以生活自理了,並且越來越懂事,而老人呢?你知道要照顧多少年嗎?你能接受放棄你的工作事業家庭照顧家裡老年痴呆的老人十年十五年嗎?你能做到你愛人能做到嗎?你的兒子兒媳會理解你嗎?
忠孝禮義廉束縛著我們這個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社會,這是中國人為什麼不願意將老人送進養老院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才是養老院的質量,費用。但我想說的是,這種想法根本上就是錯的。
我很多同學都跟我說,結婚要趁早,要孩子要趁早,理由是,趁父母年紀還沒大還能讓父母帶帶。我敢說你們身邊至少有一半的早結婚的人是這麼想的。這些人中說不定就有強烈反對送父母進養老院並口口聲聲說照顧他們一輩子的。現實嗎?你連自己孩子都抽不出時間來帶,還指望以後照顧父母?
以前中國是氏族社會,大家族,一兩個老人不行了整個家族照顧著。現在呢?我家有一個老人,幾個兄弟姐們明確表示到了這個年紀了就不要來往了,自己都照顧不過來出點什麼事誰都說不清。事實上我父輩對這個老人相當之好,單獨一套房子給老人住,鐘點工一三五來伺候著,家裡人三天兩頭送好吃的,開銷遠比住養老院高;老人80歲還能自己下樓打麻將。可是到了90歲,身體頭腦說不行就不行了,一天到晚說鐘點工不好,請一個氣走一個,一個人在家經常燒東西忘關火,鄰居經常打電話告狀,把房子燒了我們家還真心賠不起。都說要送老人去養老院,老人死活不肯,還打電話報警說家裡人虐待她,家裡沒一個人對她好。請問你們遇到這樣的老人你怎麼辦?
所以鍵盤俠們,你們能做的就是先特么好好照顧好自己子女,別萌生什麼孩子給父母帶這種想法。趁父母剛退休的年紀還跑得動,讓他們自己到處多玩玩多走走,改變一下價值觀世界觀;老人必須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圈子,而不是整天心系著兒女;其次就是努力掙錢,送他們進最好的養老院。事實上我不得不說的是,老人需要在能夠有自理能力的時候,就去養老院;如果老人在走不動路的時候才送去養老院,那必然是很難接受的,老人自己就痛苦;人必須有自知之明,80歲感覺爬山跑步都沒問題的,可能到了85就突然路都走不動了;早去養老院,可以隔三差五來家,並提前接受真正意義上的老年生活,於家里人於老人自己,都是兩全的做法。
人都害怕死亡,都害怕孤獨,但這就是人的一輩子。你不要問我我老了之後是不是願意自己去養老院,太遠了我現在要說是,不說打嘴炮也沒人信;但這是一個趨勢,每個人都必須接受。日本老齡化趨勢比我們早,他們可能是我們最好的借鑒。但我們相信有一天,中國也會慢慢接受這一過程。
——————————————————————————
補充。這裡不是雞湯,請言之鑿鑿要在父母身邊照顧一輩子的同學想想下面的一些情況:
1、跟老人同住。
一般情況下,老人只剩一個的時候,才需要照顧。那麼,首先你得有一個大房子;其次,你愛人得接受跟你父或母住,或者你願意接受你愛人的父或母,再再或者可能是一邊一個。然後,你的孩子得接受並適應家裡有個老人,保證一家N口的和諧。再然後,白天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老人能動還能出去溜溜鳥,不能動請問他家在做什麼?把你關一天在家試試?你工作忙一天了在單位受一天氣晚上還要回家輔導子女做作業,還有力氣再陪老人說話?我就不說那些得了老年痴呆更極端的情況了。
2、給老人房子自己住並請鐘點工。
首先你得還有一套房子,或者城裡人自己買房沒佔用老人的房子,或者租還得有人願意租給單身老人。其次你得花至少一般養老院的錢請一個鐘點工。老人脾氣可能會比較古怪,鐘點工可能比養老院更會虐待老人。就算遇到一個好的鐘點工,也不可能24小時在身邊吧。燒個東西忘記了怎麼辦?還得買個自動斷氣的燃氣灶。空調壞了怎麼辦?打電話給你你正在上班,叫了維修沒及時到,遇到個好鄰居結果多嘴說你家小孩真不孝順,遇到個不好的鄰居見到你就說趕快把老太接走別燒東西忘了把我們家房子燒了你賠得起嗎?
請問花錢去一個好的養老院哪裡不比家裡好了?有人照顧有人玩,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老年生活的價值觀,隔三差五還可以去看看他。老人害怕的是孤獨,而孤獨不一定是親情就可以彌補的,《老有所依》沒看過,趙本山宋丹丹的小品總該看過吧。我覺得早點讓剛退休沒事做就快得抑鬱症的老人接受早晚會離開兒女身邊的事實,比口口聲聲說會在他們身邊照顧一輩子要強吧。
——————————————
再補充。
說兩個誤區:
1、很多人覺得不願意送老人去養老院是怕老人不開心。事實上你留在他身邊他還是會不開心。那個小品里宋丹丹罵趙本山吃飽了撐的,條件這麼好了還不開心。所以進養老院不能適應最根本原因是沒有接受自己老了的事實。很多人都過不了剛退休立刻閑下來的一段日子,放誰都一樣,每個月給你兩千塊錢不讓你上班,沒有目標沒有壓力一年都受不了,同時人這時過度放縱飲食起居不規律很容易落下病根。於是這時候很多人選擇繼續找個班上,或者帶孫子,完了,又走入誤區了。因為你不可能能一直上班,一直有力氣帶孩子。如果你父母要求你趕快生個孫子給他帶,那他們今後依賴兒女的可能性非常大。退休就是一個節點,告訴你你已經進入老年生活了,你跟年輕人已經不一樣了,哪怕這時你腿腳還都利索。所以讓父母在退休到不能動這十幾二十年里,接受並習慣老年生活,找到自己的樂子,比如上老年大學,跳跳舞,把自己的性格盡量變外向。我特別喜歡《老有所依》裡面一個女兒是律師的老太,說一年掙幾百萬,就是沒時間陪她,送她來最好的養老院,一開始也不適應,後來慢慢開始開導別的不適應的老太了。等到突然不能動的那天,已經習慣養老院的生活了,會比那些不能動才沒辦法送到養老院的人樂觀開朗得多。
2、很多人覺得送老人去養老院是不孝,事實上哪怕你做得再好都會有人說你不孝,甚至老人自己就會覺得。我家裡的老太也是一樣,比外面老太日子不知道好幾倍,腿不好家裡人給她買冬蟲夏草,請問有幾個老人家能吃得起,這是錢的問題嗎?老人就跟小孩一樣脾氣古怪,講道理已經沒用了,小孩還能打兩下就聽話了,老人你能打嗎?那隻能不理她,不理她就報警說家裡人沒人對她好,110來了笑笑就走,一看就知道老太無理取鬧,估計他們這種事也見多了。你會說我們家老人是知識分子頭腦清楚,覺得不會無理取鬧,那麼請看看每天大街上有多少老頭老太花幾千上萬買不知道來路的保健品,花幾萬幾十萬買不知道來路的高息理財,你能說這些老人都是頭腦不清楚嗎?只不過在家裡兒女白天沒辦法陪,外面推銷的年輕人左哄右騙,自然覺得外面人比家裡人要好了。這你能怪兒女嗎?事實上我覺得真正明事理的老人一定會自己找到樂子,自己接受養老院的老年生活。
養老院只是老年生活的一部分,根本意義上還是要讓老人接受自己已經老了的事實。說嚴重點,希望能夠一直陪在老人身邊其實是對老人的一種禁錮。我看評論里認可的人都是家裡有類似情況親身經歷的,如果覺得我說得偏激,那麼請去看目前最高票的那個答案。謝謝。第一個問題
送父母去養老院是不是=不孝?
我再類比一下
送孩子去託兒所/幼兒園是不是=不慈?
其實,這兩種情況的本質都是,家庭勞動力需要工作,把需要照顧的家庭成員送到一個集中照料的地方,是一種更經濟的選擇。
這是一種現實狀態下的選擇,畢竟孝、慈都不能為家庭帶來經濟收入。
那麼,什麼情況下,算是不孝?
把老人送到養老院去,長時間不探望。
這種情況我聽養老院的院長們吐槽過很多,院長們甚至總結出,大多數在老人出事之後跑到養老院鬧事的子女,都是平時不怎麼來看老人的。經常來看望老人的家屬,反而會比較通情達理(或許有些主觀,但是我相信真實情況就是這樣)。這些人覺得給養老院付了錢就是對父母盡了孝,平時也不用看望了,一旦父母在養老院出事了,那就是他的孝被養老院毀了,就要找養老院的麻煩——也有些人是為了訛錢,跟醫鬧一樣。
說白了,對於這些人來說,送父母去養老院就是花錢買了個道德出口。和有些家長把教育責任全推給學校是一個道理。
最近看到有些養老機構打出這樣的廣告:替天下子女盡孝。
那是扯,盡孝肯定得是子女,沒人能代替。
回到題主的問題。
中國人為什麼不接受送父母去養老院?
上面已經有人答了,很多情況下是老年人自己不願意。我觀察到的也是這樣。
對於老年人來說,最理想的養老環境還是自己家。那裡有最熟悉的社會關係,有用慣了的鍋碗瓢盆,甚至還有三代乃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溫暖。
多數老人去養老院都是被迫的。
願意進養老院的老人,首先是身體不行了,需要人照顧。然後是子女工作忙,有的還在異地。
以前這種情況要麼是請保姆全天候照料,要麼是住養老院,而住養老院,往往更經濟。當然,現在在一些大城市,養老服務業發展比較快,可以選擇日間照料或者定期居家上門服務等等,這裡不展開。
真實的原因有哪些?我重點說三個重要的。
首先,養老院不自由,因為擔心老人走丟,養老院一般都會設門禁。雖然一些高檔養老院會定期帶老年人出遊,但是老人的大部分時間還是被限定在養老院內的。
其次,養老院里都是老人,廢話,養老院里當然都是老人。但是,假如你是一個坐著輪椅的老人,你願意每天見到的是不同年齡段的街坊領居子女親人,還是和自己一樣坐著輪椅的老人。更何況,這些人還經常在「走」,臨床有個玩得好的老哥們,前兩天病得有些嚴重,今天不在院里了,院長告訴老人,家人把他接回家了,其實很多時候就是「走了」,老人心裡也明白。
關於這條,我補充一點,之前,常州一家養老機構因為每天有老人去世,而被很多網民攻擊。這真的沒啥可指摘的,很多養老機構里住的就是高度護理層級的老人,就是生命很脆弱,隨時都有可能咽氣的。一些大型養老院院長告訴我,在他們院里,在換季的時間段,真就是每天都有老人走。
還有,進了養老院就等於和原先的社會關係徹底切割了。見不到熟悉的街坊四鄰,見不到一起下棋的老友,見不到一起跳廣場舞的姐妹,身邊都是陌生的面孔......社會關係對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脫離了原先的社會關係,等於重啟一段生活。所以,很多願意住進養老院的老人都是社會關係已經有所淡化的老人——哥們、姐妹都不在了,子女又上班,平時也是一個人在家待著,沒人說話,住進養老院可能還能重新建立不一樣的社會關係。
老人不願住養老院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個人生活習慣可能會得不到尊重,比如擔心街坊領居的閑言碎語,比如擔心子女把自己丟在那裡就不管了......
養老院的未來是怎樣的?
這兩年中國養老機構的設計正在變得越來越溫馨,越來越追求家庭化的氛圍,許多90後甚至95後的年輕人,許多在發達國家有過資深經驗的海歸們都在投入國內養老行業,養老服務的品質也在不斷提升,許多個性化的需求也在被滿足。當然,相應的,收費也在上升——和「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一樣,「便宜溫馨服務好」的養老機構也不好找。
隨著整個政策環境的改善,和行業的進步,雖然大部分老人還是離不開家,雖然沒有什麼地方比家更適合養老,但是,如果有一天,當你不得不送父母去養老院,我祝福你,並相信你會找到一家甚至很多家#雖然有些貴,但是你相信父母會在那裡住得好#的養老院。
關於養老的更多話題,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阿沐養老(morhome)。謝邀
去過一次敬老院,今年過年的時候,替家裡人去看望一位從沒見過面的舅老爺。他是我姥姥的親弟弟,身上有殘疾,一輩子未娶妻生子,沒有兒女又行動不便,住了多年的敬老院。所以我從未見過他。
敬老院比較偏,大概一個小時的車程,下車後先到門衛處登記,門衛拿起對講機對裡面說了幾句。就放我進去了,說真的有種來到監獄的感覺。
敬老院很大,從門衛出來穿過一個大操場,大概一圈1500米的樣子。操場上很空,鋪著地磚,沒有任何體育器械。我也沒看到一個老人。
進了敬老院的大門,說實話,有種進了酒店大堂的感覺,裝修的很好,但那個氣氛又像是進了醫院的候診室,十分安靜,安靜的讓人壓抑。
我沒有看到接待我的工作人員,按照門衛查出的門牌號,我直接上了2樓,樓道里開始傳出有打麻將的聲音,我到了我舅老爺住的房間。
很乾凈,大概20平米的屋子,並排放了3張床,中間插了兩個床頭櫃,靠邊放了個大衣櫃,兩扇大窗戶,光照很足。靠門的一張床空著,那兩張各躺著兩位老人。我一時拿不準哪個是我的舅老爺。
我敲了敲門,小心的叫了他的名字,我看到靠窗的那個老人,試圖很吃力的起來,用頭不斷的在頂著床,能看出他的手有問題,根本用不上勁。我連忙跑過去,扶他起來。
舅老爺很疑惑的看著我,我報了家門,說自己是小民的兒子。今年家裡事情比較多,我姥姥身體也不好,沒法坐火車來,我替大家來看看他。
舅老爺的眼神變得不知所措起來,嘴裡一直念叨了,我真沒料到你會來,我真沒料到你會來。他的聲音特別低沉,彷彿聲音是從肺里直接擠出來的,沒有聲帶的震動,只是出來一口口氣。
我從包里拿出給他帶的衣服帽子,給他剝了一個橘子,他都不要,連橘子也不吃,他讓我拉開他的抽屜,裡面有兩個蘋果,一個是好的,另一個像我舅老爺的手一樣,布滿褶皺。舅老爺說這裡每天都會發一個水果。
我問有什麼需要的東西嗎,我讓我媽往這邊寄。他的眼淚突然就下來,大滴大滴的。他說需要安眠藥片,不想活了。
我一下就慌了,完全不知所措,只能含糊的問怎麼回事,在我的心裡我並不希望,甚至是害怕問出什麼駭人聽聞的大事。
還好沒有。他只是反覆跟我說,這裡人對他不好,給他氣受,管他要錢,不給錢就不給吃飯,罵他等等。他說的很含糊,也沒有條理,邊說邊哭,是那種一動不動的坐著,眼淚大滴大滴往下掉的哭。
他說,他就想要安眠藥片,就想死,想離開這。最後他說,就像媳婦對老公公那樣,不給好臉色看。他伸出一隻手,撩起窗帘擦眼淚。我看到,窗帘背面黑了一大片。
這時候另一個床的老人,起身下床,拿起拐棍,艱難的往門外移,腳上只穿了一隻鞋。他試圖去穿另一隻,彎了幾次腰,拐棍抵著牆,手剛過膝蓋,就不得不停下,直起腰從新彎腰,失敗幾次後,他就放棄,艱難的向門外挪。
我在猶豫要不要去幫他,我舅老爺坐在床上,看著他的室友,沒有任何錶情變化。我想那位老人,是不想看到別人被家人來看望吧。
過了一會,屋子外面聚了很多老人,多數為老太太,他們從門裡伸頭張望,嘴裡嘀咕著,他家人來看他了,他家人來看他了。所有人都是那麼木訥。
我實在是不知道說什麼,安慰了舅老爺幾句,跟他講了講家裡每個人的近況,他突然要給一個親戚打電話,這個親戚我並不認識,他艱難的站起來,我扶他走到衣櫃前,他從腰間取出鑰匙打開鎖,拿出了一個眼藥水的藥盒。
拆開盒子,裡面有些零錢,多是一塊的。還有一張疊了兩次的紙,他把紙給我,我打開,看到上面用鉛筆寫著幾個電話號碼,有我媽的,我幾個舅舅的,還有幾個我不認識,他讓我給其中一個打電話,電話通了。山東的號碼,對方用山東話應著,我聽不懂,把電話交給了我舅老爺。我舅老爺又開始哭了,大滴大滴的掉眼淚,說這裡人對他不好,他要出去。我大概聽出對方說,裡面條件不是挺好的嗎,像他這種情況在關里都沒人管。舅老爺掛了電話,眼淚還是在掉。我能感受出他的那種無助。
他問我一會去哪,我說我要趕火車回上海,他說你不是在大連嗎,怎麼去上海了,我突然發現,他對我這個從沒見過的外孫竟然這麼了解,我在大連待過兩個月他都知道。
他把紙條小心的疊好,看到那些錢,又看看我,顫顫巍巍的把那一卷一塊錢打開,我才發現,在最裡面竟然卷著一張五十。疊的小小的,卷在裡面。他把50遞給我,說是沒料到我會來,這是給我的錢。我趕快給他從新疊好,又從兜里掏出大概兩三百的樣子遞給他,他不要,說可不能讓別人知道他有錢。我把錢塞到那個小盒裡,給他鎖到了柜子里。
他反覆嘀咕,你要去上海啊,你要是回家就帶上我,你要是回家就帶上我。我真的不知道要說什麼,就想趕快把這些事告訴我舅舅他們。
又坐了一會,我想要不要帶他出去走走,要不要讓他給家裡打個電話,要不要找敬老院談談,這些想法一個一個出現,又一個一個消失。
我們兩個都沒什麼話說以後, 我覺得我該走了,我說我還要趕火車,就先回去了,下次再來看您。他看我的眼神,很複雜,我看不出是想讓我走還是想讓我留。他拎起地上我帶的衣服和水果,塞給我,嘴裡說著,你從上海回來,到這來接上我,捎我回家。
我不敢接話,只是說這些都是我給他帶的,都買好了,我拿著也沒有。他把衣服留下了,水果一定要我帶走,在路上吃,我爭執不過,只能拎著。
他把我送到電梯,門口聚的老人們不知道什麼時候都不見了,整合樓層又靜悄悄的。他站在電梯口,我在裡面,我想最後試一下,把水果往他手裡一放,就想關電梯門。他死死的抓著我的手,不去接那些水果,態度異常的堅決。我沒有辦法,只好拿著水果關上了電梯門。
電梯門一關上,我就感覺這個電梯很大,像醫院裡那種,能放進去一張床,我想一定有好多老人,或病重或病危或死亡被人推進這個電梯,又送走吧。
到了一樓,我找到了工作人員,說明了我是誰,這些水果是給哪位老人的,拜託他們幫我轉交,工作人員很客氣,跟我或一定會給的,不過他說,就是給了我舅老爺也不會吃的。
我走出了敬老院,像是用光了所有力氣。趕快掏出手機,給我舅舅打電話,告訴他這裡的情況。我舅舅好像早就知道,他說沒事的。而且他跟我講之所以外面的操場上什麼都沒有,是因為怕有老人用那些器械自殺。我不知道真假。但我為他淡定的口氣震驚。
我給我媽媽打電話,我媽媽不說話,只是哭。
我站在馬路上,我知道我從上海再回來,也不會再來看這位舅老爺,即使來看了,也不可能像他希望的那樣帶他回家。我不知道我如果經常來這裡,會不會變得跟我舅舅一樣覺得習以為常。
但我知道我肯定不會把我的父母,送到敬老院的,肯定不會。中國社會的基礎是氏族,血緣,人情
西方社會的基礎是社區,契約,法制
養老院等於是拋棄了氏族,拋棄了血緣,拋棄了人情,
將老人的後半生押注在契約精神和規範制度上。
這些東西中國人從根兒上就是持不信任態度的。
獨生子女崩了氏族,房產政策崩了血緣,文革跟改革開放崩了人情。
西方的契約精神和規範制度已經在路上了,等一下,就到了。
最討厭動不動 就套上中國人喜歡幹什麼什麼,這不是中國人喜歡,或者無法接受,全世界都一樣好吧?
正如王豖所說,這不是中國獨有,因為人性都是相通的。
一般普通的養老院,不會多麼照顧你,條件差。更差的是 會得到那些職工的惡劣對待,這是最可怕的。哈利波特寄養在親戚家,人家都對他不好的,那還是親戚,更何況是陌生人呢?
這不是中國獨有,這是人性。
《怦然心動》里是中國人嗎?
而且即便再高檔的療養院,就算請個保姆,你也不知道 他在你不在的時候,會對你家人做什麼……永遠不要低估人心的醜陋和自私。
再說,親情的溫暖和關懷,這是再好的療養院也無法提供的,影片中 她爸爸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去探望她叔叔。
說說我家的一些情況。可能要偏題!
我奶奶今年八十四,有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於2010年住進我們當地小縣城的福利院。這是一家民政局和社區共同組織創建的福利院。養老院不大,一百來號人,生活設施也沒有說有多先進。三棟四層樓房、一個休息娛樂室、一個小食堂、一塊菜園子、一片水泥操場、兩處戶外健身區,就這樣。但是住在這裡的老人,一般是基本可以自理生活的,沒有那種完全需要護理人員照顧的老人。我是她最小兒子的兒子,可以說我奶奶這幾年的狀態和變化我是看在眼裡,十分有感觸!
說說之前為什麼送奶奶去養老院。其實兒子多有時候真是件「壞事」,特別幾個兒子發展也就一般般,家裡還有兒女。當初我奶奶是一直跟我家住的,兩個伯伯每年出些生活費。但是因為家裡做生意,我爸經常要去外地大的市裡面裝水果,我和我弟弟基本都在學校,只有我媽一個人在家又要打理生意,又要照顧老人。可是有時生意一忙,這三餐飯都不定時。我媽倒是習慣了,可是家裡老人怎麼辦。我奶奶住在樓上,樓下是店面,所以也吵得很。在小地方的同志們都知道,做生意的地方就是亂鬨哄的。而且我家還接近菜市場,基本每天都是人來人往。我爺爺00年去世了之後,我奶奶一個人住寂寞無聊。雖然就在身邊,家裡做生意我爸媽也很難完全照顧著她。所以日子久了家裡就老是不和諧。我奶奶自己也是屬於文化較低,然後也喜歡鬧情緒。
後來不得已,我爸媽叫上伯伯、伯母、姑媽,看看這事怎麼解決。一開始說輪流照顧,每年去一兒子家裡住。住了兩年吧,我奶奶又不習慣,說跟小兒子住習慣了捨不得。而且我二伯在鄉下,她跟著我爸媽來城裡也住了好幾年,哪裡適應得了。再者,其實我兩個伯母沒我媽那麼好的脾氣,度量也小,對我奶奶也不是很周到。我奶奶覺得受不了他們的氣。
再後來,到了10年,我媽提議把奶奶接去養老院。當時我大伯母可是真反對,說家裡三個兒子一個女兒,還把老人送去養老院,叫人家看了還不丟大臉啊!兩個伯伯也表示不同意,自己哪裡放得下這臉。我奶奶更是大哭了一場,說養了三個兒子,沒一個有用。我當時還在大二,一開始也覺得家裡這樣做不妥,畢竟印象里,養老院啊福利院啊都是那種無兒無女、或者子女不孝的孤寡老人才去的地方。當時我奶奶有三個兒子,五個孫子,難道還要落到這步田地。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想當然地認為去養老院是一件多麼丟臉、不孝或者難堪的事情。
我媽才是真正用行動去了解和調查的人。我媽找了很多熟人去了解縣裡那家養老院,包括他們的費用、管理體系、居住條件、在外名聲等等。後來,我媽帶著我奶奶還有伯伯們去了幾趟養老院,特意去看了那裡的老人生活。還陪她住了一兩天。然後奶奶才樂意試試。我媽還特意托關係叫院長幫我奶奶選了一層的一個房間,離食堂、休息室、門口都近的地方。當然,這麼好的條件價格費用也更高。當時費用問題又弄得三個兒子吵了半天,我媽堅持要選一層那個好地方,而幾位伯母則覺得沒必要太貴了,而且奶奶當時身體也還不錯。(我家族裡全是女人主事!!)後來徵求老人意見之後還是選了我媽那處。最後,決定每年還是三個兒子輪流照顧,主要是基本費用、過年過節和一些突發情況的料理,其他活動主要由養老院負擔照料。
現在我奶奶已經在養老院生活了將近四年多。身體十分健康,日子過得特別快樂,可以說相比於之前在家裡時精神狀態更好。她一個人住在一層,每天早上堅持鍛煉,平時和老太太老爺爺們聊聊天、看看戲劇、結伴逛逛街什麼的,還在養老院的菜園裡申請了一塊地,種點菜什麼的。
雖然我奶奶的花費和基本生活問題由三個兒子每年輪流管理,但由於我爸是小兒子,分家之前奶奶都和我爸媽住,所以我奶奶雖然去了養老院,但是還是跟我們家親。每個禮拜走路來我家裡店裡一趟(我家做點水果生意),順便帶些蔬菜給家裡,然後和我爸媽、鄰居聊聊天。每次來,都和我爸媽、我或者弟弟聊他們那裡老人講得什麼趣事啊,還特別叮囑我們要多鍛煉身體,說她們那邊又教了什麼健身操啊,平時還和老人結伴去河邊跑跑步啊。走的時候,我媽會給他準備點水果,買些排骨讓她回去熬湯,或者買些她最愛吃的小麵包什麼的。我奶奶沒文化,基本沒有自己買過東西,以前買個雞蛋都是我媽陪她去。我和弟弟只要回家,也會經常往那邊跑跑,帶點吃的,跟她聊聊天什麼的。現在大伯也搬到了城裡,而且離奶奶住的地方也就二三百米吧,所以奶奶也經常去大伯家裡轉轉。有的時候,來家裡吃飯,晚上叫她留下看看電視,或者乾脆在家裡住一晚,她總是說不住,要回養老院和老人們聊天看戲劇去。她不會打麻將,所以就愛和別的老人聊天看劇。她自己也愛說話,所以在院子里還很受歡迎。
當然,有的時候,家裡忙,我和弟弟在外上學,一時間沒有照顧到。奶奶也會生氣,甚至哭鬧。但是總得來說我奶奶在養老院生活這幾年還是很幸福的。想比很多以前從鄉下搬到城裡來的那些認識的老人來說,她真得是享福了(我爺爺在鄉下辛苦奮鬥了一生因為骨質增生吃壞了葯去世了,恩,爺爺真得是苦了一輩子啊!!)。好多老人們也是很羨慕她!
當然,不是我吹噓,我媽在裡面起到很大作用。有至少一個賢惠、通情達理、會實際辦事的媳婦是很重要的。因為很多時候一個家庭,男人忙於事業,女主人發揮了很大作用。
希望我奶奶繼續這樣快樂、健康地生活下去!!
————故事簡單講完了————
總結下:
1、其實看了上面的答案,大概原因已經基本清楚了。 錢、面子、觀念、外界輿論壓力等等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僅僅是面子、觀念問題,那麼需要我們去改變,用實際行動去體驗和踐行。這不光是一條可以選擇的路,也是今後發展趨勢。當我們年老時,如果我們的觀念依舊這樣,那麼對於我們的孩子將是更大的負擔。
2、如果要將父母送去養老院,那麼前提是要做好準備工作,通過熟人等渠道找到一家合適、正規
的機構。其實公立和私立都是可以選擇的。關鍵是這家機構是否能夠有效、足夠地符合老人和兒女的各方面的需求。給老人一個相對自由和親切的生活環境是最為重要的。他們真的需要不多,只是安度晚年。
3、除了最基本生活問題留給父母自己和養老機構,其他的事情兒女必須有效及時承擔起來:定時和常態的看望和關心、接送回家吃飯居住、水果零食的提供、以及危急情況的及時陪伴和處理等等。
4、其實有的時候,我們或許可以問問,自己是否願意去養老院安度晚年(如果我們可以安度的話)?
——————————
我媽老說,現在他們為自己買好了社保,以後老了做不了生意了,店面可以出租。只要以後沒有什麼大病大事,就不想要我和我弟弟太操心養老的事,他們夫婦倆可以照顧好自己。那如果萬一出了大事,或者一方先走,那麼要撫養也是我和我弟弟的命!
我媽老說,男人是要到外面去闖闖,爸媽不會連累我們。但我媽也經常調侃說,生了兩個兒子,以後各奔東西,恐怕以後就難見面了。
我媽還說,媳婦嘛,最主要是通情達理。我媽還說,就算我和弟弟娶了難說事的媳婦,她也不會太影響和牽連我們家庭。她說,以後的生活是我們自己的,他們終將老去的。
哎,我媽呀,考慮太多了!
兒子們記住了!!
就醬!- 好的養老院太貴:銀髮產業,下一個熱點,奸商湧入之地啊!幹部療養之皮包啊!
- 便宜的太差:住宿條件差,伙食糟糕,員工無業務能力,更有甚者虐待老人
- 社會輿論:開養老院的抵不過虛榮心一遍一遍把老人拉出來在媒體面前作秀,再加之以上一些客觀原因,老人心中對養老院的態度極其糟糕。老人本身不配合,其他人能怎麼?
- 弱勢群體不受重視:老人本身屬於弱勢群體,然而關於養老院的使用,我們聽到了媒體的聲音、子女的聲音、政府的聲音、院方的聲音。卻唯獨聽不到老人本身的聲音,老人到底要什麼?退一步講老人希望養老院是什麼樣子的,具備什麼功能?最關鍵養老院中老人群體的權力誰來保障?有可能成立被社會承認的「老人公會」,自由捍衛權利而不是任人擺布嗎?
- 去養老院的本質:就像福利院中沒了父母的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支持,他們就會淪落到底層中的底層,聲音無人聆聽、權利得不到保障、只能在被隔絕的環境中安靜的等死、絕望的等待子女來訪的渺茫希望。這就是真相,誰tm想去?
什麼習俗感情之類的,都不是主要原因。
比如在澳洲,如果老夫妻要去養老院養老,退休金根本不夠,怎麼辦,把房子賣了唄!那這房子跟兒女就沒關係了。
比如在韓國,長子養老人,老人在家啥也不幹,還得跟菩薩一樣供著,你以為長子傻啊,他是主要繼承人。
比如在中國,老人活著時拚命攢錢給兒子買房娶媳婦,死了還把房子留給他,他還想學習西方先進的文化,把老人往養老院一丟不管了,這不是畜生嗎?
總有些人,對他有利就想適應國情,對他無利就跟國際接軌。啃老時要適應國情,養老時就與國際接軌;男方買房是國情,男女平等是接軌,你這麼不要臉,你以為你是壟斷國企啊!
我記得奇葩說有個類似的話題「父母和老夥伴去養老院,我們該支持還是反對?」
劉楠說,生活的煙火氣和生命的朝氣可以把老人拖入真真切切的生活中,讓他少一些胡思亂想,多一些含飴弄孫的樂趣。
多和年輕人接觸,老人不會覺得死亡離自己很近。
而養老院,是一個隨時面對死亡的地方,周圍都是垂暮的老人,讓人看不到勃勃的生氣,負能量爆棚。
《飛躍老人院》里的一位老人也說出了真相:
(我)眼睜睜的看著一些老夥計一個接一個的死去,我能不想到自個的結果嗎?這不明擺著是等死嗎?
這不明擺著是等死嗎?
抱著這樣的心態,生活在疾病與死亡的環境之中,想要保持一個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太難了。
2. 很難避免的拋棄感
我們來試想一下老人和他的朋友們每天會如何度日,起床吃早飯、做早操、澆花、閑聊、午飯、打牌下棋、運動、晚飯…日復一日,人會被模式化的生活磨去所有的活力。
老人們所有的期待都會放在家人來探望自己的日子。如果遇到兒女不常來探視的,會互吐苦水,集體沉浸在被拋棄的感受中。
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國社會學家Erving Goffman曾提出養老院與監獄有很多共同之處,究其本質都只是純粹的社會機構,一個與社會隔絕的地方。
老人院,一個邊緣的、毫不起眼的地方,裡面住著的是對社會無用的人。因為沒有用了,所以被聚集到那裡。
很多子女把父母送來便心安理得了,卻不曾考慮到他們精神層面的感受——猶如一顆石子緩慢沉入大海的過程——被拋棄了。
恰如電影《皺紋》里的Emilio的吶喊,「像垃圾一樣被人扔在這裡。」西方也並沒有全部都認為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件理所應得的事……儘管他們契約精神、個人主義……
馬薇薇說,我們把老人流放在了親情之外。
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內心深處總有難以撫平的背棄感。而作為子女的我們,不忍他們受這樣的心理煎熬。
3. 養老院不是家
專業的醫護人員會把他們當成老人,而不會把他們當成家人去對待。老人是他們的責任,維護其身體健康是他們的工作。
所以,在養老院,影響健康的事一律不準做。而這就會限制老人的很多行為。
按照羅胖的說法,養老院就好比一個冰箱,而住進去的人是一塊需要保鮮的肉,那裡提供的條件只能維持肉體生命無質量的延長…
但人這種動物不會只想苟延殘喘、毫無希望地活著。
所以,我們幫老人規劃他們的健康老年生活,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不能僅僅停留在健康、安全就好。
哥大醫學院副教授Siddhartha Mukherjee在《醫學的真相》中曾說:
醫院讓人恐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在醫院裡,每一件事都按時發生,藥品定時到達,床單定時更換,醫生按時輪班,就連尿液都要用一個標有刻度的袋子收集。照顧病人的人們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自發性被磨滅了。
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
養老院又何嘗不是如此,那裡不是家,更不是放飛自由之地,那裡只會讓人感到受生命的倒計時,時間的嘀嗒嘀嗒。
人活著需要目標,存在得有意義。
父親去世,母親尚在的馬東說,家人是我們的全部,而母親對於他是百分之百的存在。站在為人子的立場上,如果父母提出要和老夥伴一起去養老院,我們的第一反應只能是反對。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當父母決定要去養老院,作為兒女的我們首先應該搞清楚,什麼是他們真正的訴求。
如果僅僅是因為不想成為麻煩、拖我們的後腿,那他們退一步,我們就應該進一步嗎!父母如此懂事,我們就該不懂事地由著他們懂事地一直體諒著我們?
我們不能!
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自己的,老人們辛苦了一輩子,更應為自己活一次。
即使是老了,我們最終的目的也不是好好地迎接死亡,而是好好地活到終了。
這樣「生的愉悅和死的坦然都將成為生命圓滿的標誌。」
這事,簡單的就兩句話吧!
服務水平好居住條件好的養老院太貴;不貴的養老院服務水平較低居住條件較差一般人不願意去。over。
--
要多說幾句的話:服務好、居住條件好的養老院類比酒店,要達到家居條件的養老院需要不菲的成本。比如說,誰能承受每天住酒店?商務人士可以,但廣大人民群眾能承受自費讓兩個家人長期的常年的住酒店?所以,大幅度推廣養老院只能是人民群眾物質極大豐富,退休養老有物質保障,能住得起達到自己家居水平之養老院之後才能實現的事。前幾年剛到美國的時候送外賣,經常送到養老院。而去年的時候,接待過幾位去美國考察養老院生意的國人,他們明顯看好養老市場,但他們要做的是高端。我這人比較喜歡打聽東西,所以還對美國的養老院有點小了解。
先簡單說一下國人去考察的美國高端養老院的運作形式:
園區,而不是院區,是一個半封閉的小區,跟市面上常見的中高檔住宅區沒啥區別,只是單位面積要小一些,當然在加州而言也不算太小。戶型有一卧室,二卧室和三卧室不等,入住的時候要買下來,價格比市麵價格稍低一點,因為國家有補貼。我記得從三十萬美元到六十萬美元不等——看到這個價格不要驚奇,因為這地方在加州。
入住以後,每個月還要繳納二三千到五六千不等的服務費,根據你的房子面積而定。
價格很嚇人吧?那麼園區都有啥好的呢?
首先是醫護,當然能保證每個老人都有及時的體檢和醫護服務。其次,免費的飲食,園區有兩個餐廳,持卡就餐,我們吃了一次,感覺味道還是不錯的。園區內所有的通道都經過優化,保證老人通行便利,連停車位都額外大一點,方便還能開車的老人停車。園區內紅花綠樹自然不必說,還有各種聚會組織,手工藝製作活動啥啥的,如果你合群,肯定不悶。住房是自己的,所以隱私肯定沒有問題,但清潔啥的工作由園區來安排進行。也就是說,全包了。
餐廳環境很不錯,服務員都穿的很得體,一面牆是落地玻璃,窗外是一個人工湖,有瀑布飛濺。
最後,等老人去世了,房款根據老人的遺囑退還給受益人。
考慮到住在這裡的老人基本都有退休金,子女的負擔應該是不高,其實住在那裡的大多數人是不需要子女來出錢的,我記得住客還有個在朝鮮跟中國打過仗的美國將軍。
--------------------------
送外賣時候接觸的中端養老院
房子買下來是十幾萬二十幾萬美元(這個地方在長島)
服務費不詳
其他的都差不多,檔次降低了而已。
-------------------------
送外賣時候接觸的低端養老院
教會開的,不需要費用
兩人一間,空調暖氣齊備
面積小多了,綠地小多了,大廳里一股說不清的味道,但倒也不至於刺鼻。一堆老人在那裡聊天。
飯菜我還真見過,肉菜湯麵包都有,味道應該一般,老人想解饞就自己喊我們飯店送外賣。
-------------------------
送外賣時候接觸的臨終關懷醫院,中端
很像醫院,救護車就在樓下待命
老人多半已經步履蹣跚,但組織的活動還是每天都有的(大廳里有通知板)
粗壯的男護士好幾個——估計女的搬不動人啊
大廳里有一張桌子,上面一般都有兩三張剛去世的老人照片,剛看到覺得傷感,後來覺得很平靜。
------------------
國人想做的國內高端養老院
按照美國高端模式來,不過我估計他們做不到在醫院附近弄那麼好的院子。國內醫院都在市區,附近的空氣陽光肯定成問題。
收費最低8000元一個人每個月,這個還是前年的打算,估計現在會更高。
更多的美國生活經驗和故事,發在微信公眾號里,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shenghuozaimeiguo」
或者掃碼,俺的頭像就是公眾號二維碼
或者請關注微博:安居在美國的微博
自己心裡一道坎,外界壓力一道坎。
因為老人不願意去。
比如,我的父母就明確的表示過不願意去。
很多人吧,比如我,在沒有沒有去過老人院,覺得從廣告或者從想像中來說老人院真是老人的好歸宿:壞境優美,有很多同齡的老夥伴,有比較專業的人伺候,如果是有慢性疾病的老人發病還能被及時送醫院什麼的,不會像在家那樣很危險,etc.簡直棒棒噠。。。
但為什麼老人就不願意去呢?
我家曾經有親戚住過養老院,我也去養老院做過義工,具體了解不深,但可以說一下我的體會。說錯了請別噴。。。
養老院通常分私立的和公立的。私立的養老院呢價格比較貴,床位也沒你想像中易得,而比較多位於城郊,環境是挺優美的,但兒女去探望的機會很少啊,很多這些城郊養老院的老人天天劃著日曆就是等自己的兒女一周一次,一月一次,甚至一年只有中秋新年幾次的來探望自己,吃一頓飯,真的是挺可憐的。公立的呢,通常在老城區,但相應的無論是空氣環境還是住的環境都沒那麼好,而且,上面有答案說了,公立的院啊,真是難進啊,有戶口有困難還得慢慢排隊呢。
這是其一,難進。其二是養老院的生活並不如多數人想像中的好。
我去養老院做過義工。與我想像的很大出入。一個房間里住了4個人(多些錢就能住單間,但單間的區域也很少),伴隨著異味,亦意味著你沒有私人空間。沒有私人空間的極端情況是,你在你床邊吃飯時,你的室友在你對面拉屎。。。你以為老人們能像你住在大學住宿舍那樣能愉快地玩耍啦?才不是,很多都很不和,互相看不起,基本都獨來獨往,連看個電視都隔得遠遠的(雖然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曾經去陪一個摔到腰的婆婆,她很義憤填膺地跟我說她的室友勾引對屋的大爺,大爺某次想進他們宿舍招她的室友,婆婆覺得「臭男人你憑什麼進來(還不是來找我怎麼可以!)」然後死命不給他進,結果大爺把門一推,婆婆直接摔地上了。。。
院里的老人據我觀察,都沒幾個是開開心心一起玩的,很多都是各玩各的。。。當然啦,打麻將的幾個牌友除外,我曾經提出要給他們當牌腳,他們團結而果斷地拒絕了我。。。
也有的老人家也跟我說過,那些護工,只有在子女來的時候,表現得比較殷勤。其他時候,特別是對於那些沒有卧病在床的老人他們會關注得比較少,連打一壺比較重的熱水也要自己來。這種情況在公立的院里更為常見些。
所以說啊,當你老了的時候,如果你一年不能見幾次子女,常年和你看不順眼的人同住一屋檐下,大家都以為你有很多小夥伴,可只有你知道你不喜歡跟他們玩只能獨來獨往,多可憐啊。。。
父母說的願意去,一小部分就是不了解情況,大部分就是疼你不是成為你的負擔啊傻孩子。你小時候手無縛雞之力,牙牙學語,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的時候,父母把你送孤兒院了嗎?
養老院是西方的方式,西方強調獨立,自由,平等。所以子女和父母間的紐帶不是那麼緊密。
東方傳統文化中孝的文化很身。
首先一個,孝順,孝的一個要求就是要聽話,即使父母是錯的。父母有幾個想去養老院呢?
第二,天倫之樂的理解,傳統文化里,老年人幸福的標誌是逗自己的孫子,這在養老院辦不到吧。
第三,西方社會人是游牧文化,加上他們地廣人稀,那種環境中的人和人交往比較淺。我們國家屬於密集農耕文化,從串門,嘮嗑這些東西你就能體會出,東方人與人交往的層次和深度更高。(可以看看專業的書籍)
第四,隨著社會的發展,養老院會越來越多。這是趨勢,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在社會發展中不斷被弱化,當今社會,西方文化是強勢文化,我們也會不斷的吸收他們文化,生活方式向他們的方式轉變。
推薦閱讀:
※有哪一些「本來以為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沒想到已經是巔峰」的例子?
※人喝醉時是神志不清還是本性暴露?
※西醫最根本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本人在醫院裡行政工作了九年,為啥感覺除疫苗外,西醫就沒有能根治的病了?
※人為什麼會(要)有味覺?它們分別代表著什麼?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感覺去幹些什麼嗎?
※為什麼運動後會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