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憶的《長恨歌》和張愛玲的《半生緣》,哪一個更出色?
好奇怪的一個提問哦。不是提問奇怪而是某些答主的反應太奇怪了。
不喜歡長恨歌就要被懷疑沒讀過?
哪來的自信?
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先不說半生緣和長恨歌的對比,我們說一個劇情相似一點的,張愛玲的第一爐香,來和長恨歌對比。
同樣是講一個女人,因為迷失於自己的慾望,貪戀本不屬於自己的繁華,戀上渣男,步步墮落,人生走下坡路的故事。
對第一爐香中的女主角薇龍,我讀了以後,主要是同情。哀其不幸,但連怒其不爭也沒有。因為通過文字,讓我有強烈的設身處地之感,捫心自問,假使我處於同樣境遇,很可能也會如女主一樣選擇。
小說講了一個悲劇,女主固然有其虛榮、盲目、衝動、軟弱等等弱點,但是反而令人反思自己身上同樣的弱點,因此令人同情。
反觀長恨歌女主王琦瑤的命運,我讀了兩遍之後最大的感想是主角太蠢,實在無法共鳴。她的命運悲劇,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自己作死,我對她一點都同情不起來。
有一種男人,面對感情,不主動,不拒絕,不負責,這種人被稱為渣男。其實王琦瑤也是這樣的人,特別地矜持和被動。好像她什麼事都沒做,但是禍端都是由她而起。
比如說,明知道程先生對她有意,不拒絕,玩曖昧。明知道閨蜜蔣莉莉對程先生有意,卻不加勸解。最後事情鬧穿,大家尷尬。其實王琦瑤是兩頭都知道,可以解開這個局的人。但她就是什麼都不做。特別的綠茶。
參加選美,她是被動的。被李主任包養,也是被動的。這本書我讀了兩次,每次讀到李主任包養她的情節,都覺得很奇怪。王琦瑤不是小康之家的女兒嗎?怎麼這麼輕易就把自己給賣了?在程先生面前,又端得跟什麼似的。平時看起來這麼有心計,在這種大事面前,怎麼這麼糊塗呢?
第一爐香中的薇龍是撫摸著滿柜子華貴的衣服,萌生了把自己賣給姑媽的念頭。薇龍說,看看也好!張愛玲才叫懂女人,女人對衣服的迷戀,真是被她寫出來了。為了一柜子衣服賣了自己,這個我相信。
可不知道王琦瑤到底圖的什麼?張恨水的啼笑姻緣中,連沈鳳喜這樣低賤的賣藝女,面對想包養她的軍閥都還知道拒絕和反抗一下,王琦瑤倒好,根本連反抗也省了。
這個女人從頭到尾簡直就跟個木頭一樣。唯一一筆亮色,算是她不顧一切生下了私生女。這件事情讓我覺得王琦瑤多少還有一些人味。
我一直覺得,一個角色,不管他做好事壞事,爆發出了生命力,就會很生動。比如薇龍衝動地陷入和喬琪的愛情。但整本長恨歌,王琦瑤也就是生女兒的那個情節爆發了一下,其他時候都是無比地被動,讓人看得十分憋屈。
說回半生緣。首先,半生緣中的愛情雖然脆弱,但也非常美好,真的有初戀的感覺。暗生情愫的階段,世鈞去撿手套送給曼楨,談戀愛,是世鈞送曼楨晚上去做家教。寫得真切又不落俗套。別拿這樣的愛情和長恨歌裡面那一筆爛賬相提並論了。
半生緣中的人物,曼楨讓人敬佩,曼璐讓人同情,世鈞雖有軟弱的一面,至少也敢為了曼楨去祝家問個清楚。哪怕是反派祝鴻才,因其壞得徹底,壞得坦蕩,倒也有幾分可愛。翠芝和叔惠,讓人唏噓。每個人都是深陷在自己的命運中,有人順從了,有人始終在抗爭。尤其是曼楨到了中年之後,戰爭時期,默默接濟當初背叛她的家人,以及為了兒子嫁給祝鴻才又離婚,特別讓人動容,不是真正看透了世間苦難的人寫不出來。
相比王琦瑤,一輩子孤家寡人,連親生女兒都要算計,饑荒時期還可以賣金條換肉吃。覺得這個人簡直自私到極點。實在是不明白作者寫她種種行為時那種津津樂道的口吻。
王安憶的書除了長恨歌外我還讀過桃之夭夭。這篇我倒是很喜歡,寫郁曉秋母女兩代的命運,這兩個人的故事都很好看,也不矯情,很可愛。長恨歌的問題我覺得是臆測,也就是裝,因為王安憶本不是那個年代的人。
這兩個作品本來就沒有可比性,《長恨歌》這部小說最初發表之時,許多人以為不過是張愛玲所帶動的「上海熱」的文化炒作下的時尚讀物。海外研究者也把王安憶定位為張愛玲之後的「 海派傳人」 。其實,正如大家把張愛玲的蒼涼底色的小說包裝成造作虛華的小清新,《長恨歌》其實是「海派懷舊熱」外衣下的一種反諷,時尚海派文學的矯揉造作,高雅之下的粗鄙,正是通過王琦瑤近乎卑劣瑣碎的死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王安憶害怕讀者無法體會其中的味道,還在小說中塑造了長腳,老克拉,張永紅等一批沉溺於舊時繁華的粗鄙者。
通讀全文,主人公王琦瑤代表的上海文化經歷了浮華掩蓋下的腐朽叢生,輝煌掩映下的必將沒落的危機。在政治風雲下,扭曲的成長,最終走向粗鄙的悲劇結局。
結合王安憶繼(長恨歌》以後創作長篇小說《富萍》,作者已經從批判懷舊的沒落上海熱,進而歌頌新時期的新上海的都市文化。
《半生緣》作為長篇小說,人物不算多,場景也是局限在那麼幾個地方,從上海到南京,不過是從這個屋子到那個屋子,即便是《十八春》一些政治運動,在《半生緣》也刪除的很乾凈。張愛玲遠沒有王安憶那種對於都市文化改變的願望,對社會的現實警醒作用。張愛玲追求的是超越階層社會的人性,透徹骨髓的蒼涼。
可以說,《長恨歌》其實是追求以小見大,在社會的廣度上延伸。而《半生緣》其實是虛無,宿命那種人生哲學的體會,是人性深度的挖掘。
(2007.5.26更新)陳年舊答案,今天偶然看到很多負面評論,我來寫個前言,以免大家誤解。
文學口味是非常主觀的,我和大眾、和文學獎評委口味不同太正常。對於長恨歌,我最討厭的地方是表達情節和人物塑造,它們無法打動我,這和書本身是否反映社會現象無關。而在我看來,文學最珍貴莫過「打動」。
其次糾結點在於我是否看懂這本書。「懂」是建立在喜歡之上,我很難想像不喜歡還去努力揣摩。我不理解作者的表達,自然難和作者精神相契。
關於書的好壞,我不喜歡和別人爭執,因為這很無必要。如果一本書一個點打動你,可能對你來說就是一本好書,就是如此主觀。各抒己見,求同存異,是為正解。
————分割線————
兩本書都非常認真地看過。不可否認,王安憶和張愛玲的寫作風格非常像。個人認為王安憶的創作必定借鑒了張愛玲,但是兩人差別巨大。
以下詳細說說原因。
我個人是張愛玲粉,半生緣是最喜歡的作品之一,對愛情,責任,宿命的描寫入木三分。
但是在看完王安憶的長恨歌后,我唯一的感覺就是…作啊!我覺得王安憶對女性的描寫格局太小了,主角王琦瑤每一次情緒變化全都是因為情人,而她的愛情簡直傳奇,被人包養,生下私生女,和比自己年輕幾十歲的男生談戀愛(最後還要包養人家)(以及這些全都是和不同的男人)甚至在和女兒的男朋友的相處中也有微妙的情愫(老實說我看到這兒很噁心),簡直是一出瑪麗蘇大戲。這裡並不否認王安憶的文筆,很細膩很出挑…但是好作家實在應該以好故事為前提,而不是沒用的堆砌。
有比較才更實在對吧。如果讀過很多張的作品是會有這樣的感覺,張愛玲寫愛情寫的很模糊,很少有當代言情劇那種露骨熾熱的告白。她寫的愛情悲劇往往摻雜很多現實因素,拿半生緣舉例,曼楨和世鈞最後是沒法重歸舊夢的,不是有沒有勇氣再追求愛情這麼簡單。家庭和責任是無法逾越的。張寫的悲劇都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不會有任何其他結局的疑問,因為它們都是和現實掛鉤的,而非瑪麗蘇式的自我陶醉。她的小說對於人性的弱點和無法解決的矛盾的描寫極為深刻,可以說作家本身對於生命的洞察力是驚人的。
結論 無論是情節還是所反映的人性的深刻,半生緣都完勝長恨歌。
誠然張愛玲是我心頭摯愛,誠然小團圓半生緣在我心中是比長恨歌要好,但這麼多答主不由分說上來就是褒張貶王未免太過了,這樣和微博下面跪舔小鮮肉的腦殘粉有何區別?這也太瞧不起茅盾文學獎了,想必張愛玲也要不屑此種行徑
重新補充下一點想法:半生緣遠好於長恨歌,張愛玲寫人的文筆是王安憶遠遠不及的,張愛玲的文字像國畫中的寫意,幾筆可繪出一個鮮活的形象,是把句子段落去掉血肉只留筋骨最後落於幾字上,王安憶的文字則略像是國畫中的工筆,濃墨重彩反覆描繪,大段的文字雕飾一個內容,這樣的寫法讓我想起了郭敬明,當然王安憶要高出郭敬明不少。自然還有別的地方兩者可以比較,只是我才疏學淺便只說這一點了。
至於有答主從人物婊不婊有沒有真善美來衡量兩本書我是不贊同的,書是來講一個故事的,講完散場,你怎麼評價各種人物是依靠情節來的,怎麼還牽扯到這故事講的好不好呢?就像有人說穆斯林的葬禮不好是因為姐夫和小姨子搞一起了,我個人觀點是這本書不好是不好在姐夫和小姨子搞一起的整個故事都沒講好啊
知乎這種風氣下去吃棗藥丸 你們真的認真看過王安憶嗎?上來就直接套知乎句式,王安憶是不如張愛玲,但也沒必要說成這樣。
《半生緣》,最為平淡的語言,讀來卻讓人痛徹心扉,張愛玲難得的經典。王安憶雖然也不錯,但還達不到前者的深度。
張愛玲確實更勝一籌,她的成功和天才也是毫無疑問的,但她已經被捧上了神台。除了有研究的人以外大多數人對她的追捧都是從眾的,也許她的小資情調和傳奇人生才是大多數人欣賞和認識她的原因。
怎麼能相提並論!
作為一個普通讀者,要模糊籠統一點說的話,《半生緣》的閱讀感受比《長恨歌》更好。作為一個張迷,要仔細分析的話,也還是覺得個人更喜歡《半生緣》一些。
跟《金鎖記》、《傾城之戀》比起來,《半生緣》算不上是張愛玲的經典之作。但是張愛玲一貫的風格,從歐化的結構、中式的語言詞藻、絕望的內核、蒼涼的文風,在這個作品中還是一以貫之。
想好好講一下這個「絕望的內核」。近來的現代文學研究喜歡將張愛玲和魯迅比較,一些人如劉再復先生認為,魯迅和張愛玲都有異於常人的對絕望的感知,生活本是絕望,反抗亦是無用,但張愛玲沒有魯迅那樣反抗絕望的勇氣,魯迅雖然知道反抗無用但仍要反抗,張愛玲卻就此在絕望中沉淪。用看似殘酷的筆法紀錄蒼生的軌跡,一面憐惜一面嘲諷。曼楨和沈世鈞之間的悲劇似乎是生定的,曼璐的行為已開始讓人恨得牙痒痒,但是仔細思考她彷彿也只能這樣。張愛玲在後來評價自己的《傾城之戀》時這樣說(大意如此):縱使這部小說悲劇性不夠,看上去似乎是一個圓滿的大團圓,但是就劇中人物來說,他們理應如此也只能如此。張愛玲的多數作品(包括《半生緣》)就是在表達這種「應當如此」,張愛玲心中的人生應當如此。但是又說回來,要客觀評價的話,《半生緣》在張愛玲的作品中,實在不能算是經典,文章反應的思想也遠不如《金鎖記》那麼深刻。但是作為普通讀者的我,最開始喜歡的就是這個故事,以及那句「我要你知道,這個世界上是永遠有人在等著你的,無論是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_☆)
王安憶的《長恨歌》也是一部很好的作品。不敢隨便用「張派」作家這個詞來形容王安憶,本人一再否認,這個名目說不說,對於我們普通讀者都無所謂。儘管當時也覺得有一種類似張愛玲風格的第一印象,但是仔細品嘗還是不同。最驚訝的是王安憶的用詞吧,看上去有點繁複,但是新奇又驚喜。一定要說分出了高下的理由,大概只是不是那麼喜歡王琦瑤的故事吧。
另外,其實除去久負盛名的《金鎖記》,我最最最喜歡《傾城之戀》和《沉香屑·第一爐香》了。
《長恨歌》我是因為偶爾遇上看的,而《半生緣》我則是因為張愛玲去看的,感覺就像是E神的所有歌我都喜歡,不是因為他的十年,而是因為他是陳奕迅。
首先,兩個作家我都很喜歡。我有一段時間老看王安憶的書的,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就是文筆華麗,但是讀多了真的是膩了,再也不想看下去了,因為甜食吃多了對身體不健康,不是婚外情就是各種不正當的戀愛。張愛玲的我讀的不多,但是半生緣是我最愛的一本。簡單來說,就我個人而言,半生緣好過長恨歌。
分析起來各有千秋,我承認張的天才色彩,但是王安憶的小說也不差,尤其是她的長恨歌。
王安憶的比喻蠻棒的!
張愛玲的小說最擅長於在最平淡的言語中吐露出最巨大的語言魅力!
田忌賽馬。
真的很不能理解知乎上看書的風氣。
對文學的定義居然是價值觀?!
主角就應該三觀極正,各種魅力值竄竄直上?如果主角是廢柴,就必定是反諷?
格局本是個中義詞,拿格局小來解釋這個問題的不覺得很奇怪么?
以為是在看網路爽文?
如果一種文學必須要沿著大眾的價值觀延續下去,那麼它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文學是領導者,不是迎合者。
兩個作者我都很喜歡,但是個人覺得 長恨歌 更勝一籌。在王安憶的文字下,我看到更多的是寬容和理解,她對那種小女生的心思把握極其到位,那種市井卻不油膩的感覺真是戳到心底了。兩個作者筆下的人物不盡相同,又有什麼好比較的呢?還有,我覺得這兩位風格迥異,說王安憶模仿張愛玲的,我不是很能理解。
特意讀完了《半生緣》再來回答的。
我先讀的是王安憶的《長恨歌》,最開始被吸引是因為封面上的「茅盾文學獎」幾個字。
作為全國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獎之一(另一位魯迅文學獎)我當然要好好讀一讀。
說實話,我讀小說,就是簡單的分為好和不好。
顯然,《長恨歌》好。
好在什麼地方呢?王琦瑤的一生,是上海女人在特定時代的縮影,她美麗充滿智慧,這樣的人物在小說里太泛濫,或者可以說小說主人公必須要有這樣的特質。
其實當我最後讀完的時候,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她那幾段令人唏噓的愛情,是她對自己女兒的愛。
因為我的年齡緣故,20歲,所以我對王安憶描寫的母親心理有格外深刻的體驗。
她是那種歲月磨礪下越發有魅力的女人,她的女兒美麗活潑,卻對自己的母親產生嫉妒心理,穿衣打扮,舉止言談,都那麼有魅力。她討厭王琦瑤,完全是因為母親搶了自己的風頭。最後她決定結婚時,王琦瑤把自己珍藏了多年壓箱底的嫁妝都拿出來,她說:「你是我的女兒,我總是要對你好的。」
我彷彿看到了我自己。
張愛玲的《半生緣》,同樣的,也很好。說實話,我讀了的時候,就產生很多想法。兩個人之間的懷疑是最大的忌諱,父母一輩的封建迷信,愛而不得,甚至是得不到的永遠是最好的那種感受,讓人實在難受。
有人做過比較,王安憶和張愛玲同為上海女作家,王安憶是描寫上海女人溫婉柔弱下的堅強以及悲慘的命運,張愛玲則是在充滿算計和狡猾的陰謀下,滿含著對女人不幸命運以及低下地位的同情。
何必深究一個哪個更出色,讀書是很私人的事情,兩位的作品我都很喜歡。
王安憶老師的排比和比喻句像月上紗,
浪漫帶一些溫熱,細細嗅來:
有一些香閨細汗的膩,
有一些沾染脂粉的淚。
這裡的煙火氣,小家子氣,是里弄囡囡的特質。
然額,到了無可挑剔的張愛玲老師這裡,畫風就變得不那麼煙火氣了,如冬月里的滿月,小小的,顏色淺淺的,清峻著,望而生寒。
想靠近,不行!她是天上月啊!
想細細品,月明寒夜裡,深吸一口氣,姑娘鼻頭紅了沒?!
就醬!再說吧
#兩本都看過# 個人認為答案比較明顯,是張愛玲的《半生緣》
駕馭語言的表意能力而言,張愛玲遠在王安憶之上,《半生緣》比較難得的是,情節之流暢自然,張馳有度,閱讀體驗比較好。
王安憶的《長恨歌》其實整體來看,語言風格並沒有那麼統一,尤其是中間王琦瑤、蔣麗莉和程先生中年相逢的一段故事,語言風格比較貼近於當代作家的整體風格,樸素中調和出恰到好處的細膩感,戲劇性和紀實性共存的優雅狀態(如果能一直保持該多好)。而開篇和結尾都過於繁瑣了,也許作者想寫出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吧,但是筆力太薄弱。也有知友提到內在故事情節的問題,我也有同感,這個故事的矛盾衝突和發展實在是有些牽強的,以至於整部小說強行渲染出的蒼涼感有些牽強附會。
Ps 其實王安憶本人也沒有把《長恨歌》視為自己極為滿意的作品,她的《洗澡》很棒。
對於兩部書,基調是有點相似的,《長恨歌》更出色一點,《長恨歌》表裡寫情,卻不言情,突破了言情小的格局,《半生緣》始終沒有突破這點,所以說《長恨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這是知乎上黑張愛玲最厲害的一次。
推薦閱讀:
※《雙城記》里,卡屯(Sydney Carton)為什麼要替達奈(Darnay)去死?
※寫長篇小說需要哪些技巧?
※魯迅為什麼沒有寫長篇小說?
※應該如何理解海明威的小說《白象似的群山》?
※你聽到,讀過,寫過哪些關於【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