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發展現狀與日本相比,如何?

今天導師給了我幾本講解書法的書。。。有說道,從他的觀點來看書法目前是日本發展得更勝一籌,可以好好學下其中奧妙。我好奇想問問具體勝在哪裡,老師就簡單說覺得中國書法啃老本,現代沒有什麼新發展,缺乏創新,然後就開始又變成說我因為上網太多所以看的少要多去看看什麼的orz於是我沒有足夠信服。不知有沒有對日本和中國書法都有所了解地知友呢?


昨天寫的還是有點匆忙,有些問題還沒交代清楚,今天盡量完成。

碑與帖,是中國書法的兩個永恆話題。把握中國書法發展脈絡,就必須要明白這其中的聯繫與區別。在唐太宗以行書入碑之前,碑始終是作為嚴肅場合書寫正式內容的載體出現的,而一般意義上的帖是作為相對沒那麼正式的內容載體的。

由於日本的書法發展是自上而下的,在早期取法的時候就已經確定了二王行草帖學的正宗地位。二王行草最大的特點,我認為是法度與自由的高度融合和統一。這個時期的書法,普遍是入筆直書,然後以使轉的筆法書寫的,據我所知還沒有出現提按的筆法。提按筆法的發展成熟時在唐朝,這已經是我辨認唐中期以後書法的一個重要標準。

日本的書法,行草書可以理解,但楷書也在一直在用這樣的筆法在書寫。所以我們看到大量日本的楷書不逆鋒,轉折不提按,這些都沒有問題,但骨架卻不似中國楷書那麼穩當。呵呵,不是魏晉楷書就不穩當,不信看看鐘繇的小楷。

那區別在哪?法度與自由,日本的書法強調自由多於法度,所以我們看到日本的楷書骨架不穩當,直至搞出行為藝術一樣的書法。日本人不似中國人那麼注重法度,這或許是書法在中國被稱為書法的原因吧。

現在日本人練習書法,普遍用的是一種比A4紙略大些的練習紙,無格無線,直接對著帖就開始對臨。至少我沒見過像中國這樣描紅的練習法,由此可見一斑。

這或許只是觀念之別,也有人認為是水平之別,諸位自己評判吧。

插一句題外話,日本至今使用的是二指單鉤法執筆,包括韓國和越南。我剛剛聽說這種執筆法的時候,也是一臉蒙圈,後來才知道五指執筆法根本就不是古代常見的執筆法,這種執筆法是民國後沈尹默推廣開的。這算是對我的一項啟發,我還得感謝日本對我考證做出的貢獻。或許會有人說二指單鉤法使用中古時期跪坐的姿勢,但我已經徹底捨棄五指執筆法了,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執筆自由。

--------------------------------------------------分割線----------------------------------------------------------

這個問題從我註冊知乎不久就關注了,至今已經有半年,已經沉底了。這半年來好幾次想動手寫一篇回答,卻一直沒想好出發點。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深入靈魂的問題,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明白書法是什麼,我們又為什麼學習書法。

首先我們要了解日本書道的歷史源流和發展歷程,隨手一查已經有好幾篇寫的還不錯的文章梳理過,比如(抱歉後兩篇文章沒有找到作者):

  • 張亮的《中國書法對日本書道的重大影響》:http://www.doc88.com/p-9502602131077.html
  • 《日本藝道之日本書道與中國書法的關係》:http://www.docin.com/p-634913774.html
  • 《中國書法對於古代日本書法行程的影響》:http://wenku.baidu.com/link?url=K0rN4q0kR4bqB93WWKPzfM95gRnAPOe70w-NprAuqn6gTPmGaS-ISF2wLx-_BZ92_pED7XE1Rhrb1ZUXRqRI6oNe7RV1IAfOQ6mXRVZcSH3

這幾篇文章把日本近代以前的書道發展脈絡梳理的比較清楚,從魏晉隋唐,到南宋禪宗一直到清末楊守敬攜碑拓東渡,一目了然。我稍微補充一下,其實在明代中日之間的書法交流也沒有中斷。有朋友可能聽說過這麼個段子,據何喬遴《名山藏》所記,日本國門高十三丈,為求匾額,曾遣使來我國,請姜立綱書寫。「立綱為書之,其國人每自誇曰:此中國惠我之至寶也」。無論真假,可見兩國應該是交流不少的。

與中國不同的是,日本除了貴族通用的古典漢語以外,還有空海和尚根據二王草書發明的平假名和吉備真備受燕樂半字譜啟發發明的片假名。如果說純漢字書法還受中國影響很大的話,那書寫假名為主的和樣書法則更能體現日本書道的特點,畢竟這方面來自中國的樣本少。

大家感受一下,下面這張是紫式部的字。日本古代貴族寫的字,差不離都是這種風格。我一般一眼就能認出來,很少看走眼。

日本近代前的書道發展最大的特點是什麼?有個日本挺有影響力的書道家說過,日本人少,不可能把中國所有的書法搬過去,只能挑選他們認為最好的書法來學。所以行草以二王為宗,楷書以歐陽詢為宗(後來顏真卿的影響也很大)。畢竟漢字是中國人的發明,書法的演變走過了紛繁又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像日本人可以挑選別人現成的東西拿過來直接學。所以偏是日本書道的一大特點,但不可否認,日本人取法都不低,畢竟二王和歐顏都是宗師級別的人物,而且不少日本人學的還不賴。

到現在日本書道大概是個什麼情況呢?二王系發展出來的和樣書風一直就沒斷過,比如南鶴溪,近代日本書法聖人日下部鳴鶴的第四代傳人,現任日本天溪會第四代主事。大家看看她的書法是個什麼樣子,我認為她的水平擔的起她在日本的江湖地位。

還有反傳統的,比如井上有一的書法,大家感受下,爭議挺大。說實話我也沒太搞清楚這種書法的來源,也許是受西方美術的影響,也許自古就有。 但不要嘲笑人家,井上有一的顏體字功力極深,我們嘲笑別人之前先問問自己能不能寫的比別人好。

那麼書法或者書道,究竟是個什麼東西?我認為是書寫者內心的表達,或者說內心所向的境界。本來寫字這麼簡單的事情,人們把它提煉成法或者道,就是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我們表達內心的途徑。

要說日本書道給我的印象,我想說,要麼極柔美,要麼及其粗獷,甚至暴力,很少存在一種中間的狀態。菊與刀這兩個字說了那麼幾十年不是白說的。日本書道家們在探索內心的路上,不停的突破內心的極限,達到他們心目中「究極」的狀態。看著日本書道,我能感受到許多顆醉美又孤寂,甚至絕望的心

什麼是道?為什麼日本會有書道,茶道,花道,香道,不一而足。對日本人來說,道就是極限。在一個火山地震遍地的群島上,日本人遙望著一直渴望著的大陸,一遍一遍地逼迫著自己,逼迫自己突破極限,不管任何事情。

那麼為什麼中國沒有這麼多叫做道的東西?好像老子之後無人稱道。什麼又是中國人的道?或者說中國書法的內核是什麼?書譜云:「至於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何謂平正?我以為是中正平和。語出《孟子》:「於己能中正平和,於人可兼濟天下。」中正平和道盡了中國人的畢生追求。話說的如此簡單,其實背後有多少腥風血雨?中國這個國家從古至今,歷史演進的暴烈程度哪裡是日本能比的了的?中國人又受了多少苦難,多少次血洗?在經歷過這一切之後,中國人追求的,仍然是中正平和。不是說中國人不追求極限,而是中國人的極限就在於極限的平正。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在老去的時候,回歸了平正。或許是這片遼闊的大陸給予了中國這樣的氣質。

為什麼王羲之可稱為中國唯一的書聖?為什麼是王羲之而不是王獻之?王獻之和他老爹的差距到底在哪?「右軍之書,末年多妙,當緣思慮通審,志氣和平,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不激不厲,這幾個字,我在臨寫聖教的時候,經常能強烈感受到自己與這種無上境界的差距。江左世家子弟衣玦臨風,不媚俗也不醜怪的絕代風姿,讓人無限神往。

之前看過一段對柳田泰雲的採訪,他說他非常崇拜中國古代書法,甚至願意死在唐代那樣的國度。但日本的書道非常注重個人的表達,而現在中國人學書法總是在追求和前人無限的像上。從言語神態上,我能感覺到他對此頗感自得。

不錯,日本人確實是這樣的。我看過很多日本書道家寫字,如果按照中國的標準來說,那真就是粗糙兩個字。這和我們平日對日本的刻板印象完全相反。日本的一個弱智兒,名字叫金澤翔子,在柳田泰雲的老爹柳田泰山的門下學習,現在在日本也小有名氣。大家看看她的書法:

矮大緊在他的曉松奇談里採訪一個日本茶道師的時候,對茶室里的一副「萬里一條鐵」的書法頗不以為然。但主人告訴他這是師父的字,意義非凡。包括南宋禪宗流落在一些日本的書法,以中國的標準看來,水平也並不算高,但日本人卻奉為至寶。

白謙慎先生在他那本《與古為徒和娟娟髮屋》的書中闡述過這樣一種類似思想,沒學過書法的人或許可以寫出高境界的書法。 在日本,非常多的招牌是用強烈個人風格的書法字寫成的,大家感受下:

反觀中國,類似的東西可能不太多見,而日本遍地都是。或許很多人覺得這算不得什麼好書法,但不乏觸動人心之處。

中國人學書法,對於「像」的標準要比日本人嚴苛的多。以前看過一本武俠小說,講到很多人都認真學一門劍法,但每個人學成後都要悟出屬於自己的那一劍。所以我們看到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這些人,都深入骨髓的學過王,但每個人都悟出了屬於自己的書法,各自都成為了宗師,但是有更多的人沒來得及悟出就走火入魔身死。日本人會在更早的階段就探尋自己的道路。

或許現在的中國人和日本人都互相覺得對方現在的書法不登廟堂,在各自心目中的廟堂,都沒有看見對方。

我認為,在我知道的日本書道家裡,沒有一個人(包括空海)的境界超過了米芾,趙孟頫,董其昌,王鐸這些人,更不消說二王和顏真卿這樣的空前也可能絕後人物。我甚至覺得很多日本書道家可能也會同意我的觀點。但這又如何?現在中國書法的境界可與以上諸位先賢比肩?或者說,諸位先賢的書法都歸於那他們的那個時代,那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書法是什麼?

中國文化在經歷了上個世紀如此慘烈的斷層之後(私以為不亞於宋明之亡),文化上現在還處於一種創傷後修復的過程。特別是這麼多所謂的書法家,風氣之墮落衰微,實在令人羞愧不齒。白蕉先生甚至在幾十年前就問出如此痛心的一句話:「吾道其東乎?」

幾十年後的現在,不算多的真正熱愛書法的我們,在若干年後回顧自己攻書歷程的時候,會如何回答我們每個人自己當初為何學習書法,為何能夠堅持學習書法,什麼又是我們追求的書法?這是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看了一些評論,我為題主擔憂,攤上這麼個低水平的導師╮(╯▽╰)╭


15年5月,答主這兩年學習了日語,接觸了日本文化,發現自己當年圖樣圖森破,恰好最近不知道哪個大V點讚,對本答案做最後一次維護補充。

我瞭解的也不是很多,我自身也是一個寫字初學者,在這裡以我僅有的一些牙慧小小的說一下。
我想先糾正的是「中國書法啃老本,現代沒有什麼新發展,缺乏創新」。事實上,主流(二王體系)書法自從唐宋之後就基本上就沒什麼大的變革,鐘張羲獻開宗立派,確立了二王體系,歐顏柳又在二王的基礎上以不同風格發展創新了帖學。後來宋末出了個趙孟頫,可以說終結了帖學的發展創新,後世的大書家就只能做些「微創新」的活了。明清碑學興起在這裡暫且不談。
這裡需要說的是,我為什麼要單單糾正這個,因為書法是不需要「主動式創新」的。老一輩的書法家都會教育後生「要走正路子」,也就是說要照著前人的帖子紮紮實實的臨,不要刻意的去創新。書法和繪畫、雕塑等藝術不同,書法不是一門藝術,或者說書法不僅僅是藝術,你只能說它具有藝術性。書法是建立在實用基礎上的一門書寫法則,所以書法不能像藝術那樣講究創新講究另類,用書寫的法則寫出的東西終究是要讓人讀懂看懂裡面寫的是什麼,傳達的文字是哪些。可以說,拋開了實用,書法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意義。
日本的書法,在民國的時候就遠遜於中國(這個不用我多解釋吧),新中國成立後,日本戰敗的情緒在國內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到了日本書法界。樓主去搜索一下所謂「日本現代書法」,拿真正懂書法的人的話說就是「那根本不是書法」,見下圖(有人說這不是日本人的作品,但也算那種風格的)。

大家說說這是書法麼?好吧,我承認我們還是看得懂這個字的,但是現實中怕是沒人會這麼「寫字」吧?這個「字」安排佈局痕跡明顯,遠脫傳統書法體系,說其「畫字」一點也不為過。我個人其實是支持對漢字進行藝術加工的,但是藝術加工歸藝術加工,若稱奇為「書法上的創新」,則顯然不合適,而日本人恰恰是走進了這樣的誤區,以現代藝術創作形式對書法進行加工,反過來稱這是書法,恕我無法苟同。關於日本的其他什麼創新,我也不甚瞭解,但是這樣的「日本現代書法」對於日本書壇來講影響是極壞的,也曾經漂洋過海傳入過中國,不過終究沒有成為主流。中國也有自己耽擱自己,上世紀的一系列政治運動讓人唏噓,但是畢竟雖說耽擱過但是終於還是沒有走得太斜,大家還是繼續學王羲之歐陽詢,知道什麼樣的字才是好字。

我想多說再強調的是,書法不主張創新,書法個人風格形成的原因是結合了自身經歷慢慢成長出來的風格,不是有意而為之可以出現的。您若有心去看看王羲之同時代或者稍早一些時候的書跡尺牘,會發現二王也並非真正的開宗立派,而是同時代的集大成者,所以後人首先會學他。學書法的人要做的就是以寒氈坐透,鐵硯磨穿十年如一日的精神去臨帖,亦步亦趨的去「啃老本」,肯定會在寫字方面有所得!
我記得上次知乎有個問題,問的是「是不是現在國外對於中國歷史的研究走在了國內的前面?」最佳答案的意思歸納為「中國未來歷史研究一定還在中國」,那麼我今天要說的是,漢字書法的未來,也一定是在中國。

(刪除最後一段有爭議的私貨,且並非鄙答案要說的要點)


yy日本書法比中國強的,您自己找個旮旯yy去,別髒了我的答案。刪除不謝

------------------分割線
看到很多朋友的評論,覺得有必要補充一點。
從古到今,書法家其實往往都是票友,他們都有另外一個主業,一般都是當官的,或者出家人。書法不過是他們在業餘時間裡陶冶情操的東西。所以書法不可能形成一種商業模式。越是在商品經濟發達的時期,書法這種藝術的生存空間越小。
現代中國和古代中國相比,人們寫字的時間少了,但同時隨著印刷術的發展,人們可以輕鬆地獲得名家的碑帖,所以掌握書法的門檻也低了。書法在中國還是會發揚光大的。
但是無論從傳統,還是現實,還是環境來說,中國書法都很難在日本生存下去。
------------原答案---------------
如很多知友說的,現代日本的書道和中國的書法並不是一回事,何談誰比誰好呢?
中國的書法很像是武俠小說的世界。你要出身名門正派(比如楷書必然是師承顏柳,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最起碼也得是趙孟頫),即使你後來有所創新,但是內行人還是能看出你師出何處。你也可以雜糅各家所長。只有這樣才能被奉為宗師。
現代中國受到近代西學東漸的影響,出了一些偏離傳統門派的「邪魔外道」,但是主流上還是和傳統中國書法一脈相承的。而日本,或許過去曾經有過中國的書法傳人,但是今天完全就是邪魔歪道的天下了。
名門正派和邪魔歪道有什麼不同呢?我覺得,名門正派強調修心修身,而邪魔歪道多數都是為了能打贏,甚至不惜自殘身體。
中國書法強調基本功,筆法布局,欲成大家非數十年苦練不可;而日本書道多數受西方藝術的影響,要麼就是故意製造不明覺厲的假象,要麼就是追求把字寫得像是一幅畫。所以日本書道並不像中國書法那樣博大精深。
最後吐槽一下樓主,其實說什麼中國文化(藝術/書法等等)並不在中國,而在韓國/日本/台灣/越南等等的人,對於中國文化多數也都是半瓶子醋。


終於可以貼出木心先生在《素履之往》里的一段話了。

「書法」,只在古中國自成一大藝術,天才輩出,用功到了不近人情,所以造詣高深得超凡人聖神秘莫測。「書法」的黃金時代過去一個,又過去一個,終於過完。日本的書法,婢作夫人,總不如真。中國當代的書法,婢婢交譽,不知有夫人。

貌似跑題了,摺疊我吧!


對中國傳統書法看重的人,我想,這裡面除了書寫的技術本身,還是有一些別的要求,也就是對作者本身才情和人品的要求。譬如評價王羲之時,一定是結合對大王性情的揣摩和文風,再看是否和他飄逸俊秀的筆跡能吻合,這也是中國曆來對一個文人的要求,即知行合一。
而日本的書道,似乎更加側重於通過筆墨去發揮自身的情緒。中國的書法是收,日本的書道是放。
而中國自古以來,又在為人處事上講究克己和自謙,更多的時候,都是一種自我消解的哲學。即便是顛如張米,也都肯定有自己藏和露的尺度。
而日本書道,似乎是借鑒了西方表現主義的眼光,通過色塊的輕重對比,通過模糊的失衡,去貼合書寫的字意。這看上去又像是一個看似無心其實有意設計的圈套。
拿那幅彌空流著名的「崩壞」來說,因為色塊在構圖上的失衡所造成的對於視覺的壓迫感,近而會牽動觀者不安的想像和情緒,這這種略帶象形的色塊或許或多或少也可能是書寫者有意所布的一個暗局。
再回頭來說中國書法,還是要回到文人本身的修養來說。也許可以這麼說,正是因為書法的構成基礎是線條和色塊,而每一個人,不管他有沒有中國傳統文人的修養,都會有一些通過繪畫來表達情緒的潛能,日本的書道也非常認可這種表達自我的方式,所以在日本書道看來,一個五歲的小孩也可能是個書道天才。
而中國的書法,似乎書寫的前提就是,正因為每個人都懂得情緒的宣洩,所以這裡就有一個沒必要表明的篩選的門檻,所以才更看重書寫者如何收斂情緒,用技術把它無聲地表達在紙上,正是所謂的此時無聲勝有聲。
我沒去過日本,但也許你也有這樣的體會,似乎日本的電影里,日本人對很多事情的反應在我們看來都比較誇張,尤其是表情和動作的突然呈現,可能真實的生活里他們也的確是帶著戲劇感的。
而大多的事情,無論是好是壞,在中國的電影里和生活里,人們都總是面無表情,即便內心已經山崩海嘯。
這也可以看作中國書法和日本書道對比的一個縮影,可能例子舉的不太恰當,但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


我這麼崇洋媚外的精日都接受不了的日本書法你們老師是如何得出日本書法更勝一籌的結論的?


這都是啥玩意啊。


第一次回答問題可能說的不太好,各位見諒。
首先看了得票高的幾位回答。首先說兩件事, 第一,楷書學顏柳的那位,建議您回去看看魏晉小楷。
第二,書法不是不主張創新,而是不主張無根據,無法的創新。筆墨當隨時代。這個問題稍後再說。
首先回答題主啃老本的問題。
中國書法從甲骨文,籀文開始到「篆引」形式的發現,到小篆,到隸書,再由隸書分路一路發展為草書,一路發展為行書,行書規範為楷書。是一個書體演進的過程,而這個書體演進的過程於書寫材料,文字的用途,書寫的速度有著莫大的關係。要弄清楚啃老本就要弄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書體的創新,書法真草隸篆行五個書體發展到唐朝就已經基本確立五大書體樣式,而後千年如此?如何創新?誰能創造新書體?
第二,經典的確立於新書風的形成,眾所周知,唐以後得書家皆學魏晉,而為魏晉又以「二王」為尊。而「二王」又何以為尊?他們又學的誰?
之所以魏晉書法被推向神壇,是因為魏晉處於書體演進的最劇烈的時代,王羲之父子破立書法,將書法的橫勢打破加上縱勢,
將筆勢徹底連貫,並通過絞轉筆法於筆下瞬間發力而產生的豐富變化給予書法新的美的內涵於感受。並以此能表達個人情感,從此給予了中國書法真正的藝術性,就是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感受於對生命的體會,從而有賦予書法極強的生命力。這是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早年於後期書法對比,破立筆勢)
為首的魏晉書法的最大貢獻,也是被推上神壇的原因之一。而後的書家也是在學王,但是學的像嗎?像!很多以後的知名書家學的都很像!但是那是二王嗎?那不是!為什麼,因為二王學的是鍾張衛,但是現在他們三個人的墨跡已經蕩然無存,所以你不知道王羲之父子他們的感覺從哪裡來,也就永遠不是「二王」。但是這沒有阻礙後輩的學書者,從張旭,懷素,顏真卿,到蘇軾,黃庭堅,王鐸。人人學「二王」人人學的不一樣。但是都是數一數二的高手,所以啃老不是真正的啃老,而是因為魏晉書法是一個大寶庫,每個人都會從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東西,都會有自己的感受,所以那些學「二王」的書家都會產生自己的感悟,形成自己的風格!蘇黃米在宋朝就是一種新的風尚,這也是一種創新,尤其是蘇軾。

(蘇軾,蘇轍,蔡襄對比)
這就是有法的,有根據的創新。
第三,書寫工具的改變。尤其以王鐸為例子,王鐸所寫高堂大軸,在當時絕對是一種新的風尚,這是因為之前沒有那麼大的紙,也沒有那麼大的筆,所以魏晉人都是寫的手札而不是大立軸,你讓王羲之寫立軸他說不定還不會寫呢。所以王鐸的立軸成為學習大幅行草書的重要材料。但是王鐸學的誰?學的還是魏晉。王鐸年少時就能背臨《集字聖教序》,且能以假亂真,米芾也有這個本事,。照您老師這麼說,他們也是在啃老本,但是他們都從老本中開創了屬於自己的東西。且今人無法超越。
最後說一下,為什麼要啃老本,因為臨帖,臨經典的東西,可以學到很多古人的表現手法,要學的很多,隨著認識的不斷加深,你會越來越感覺古人對毛筆的操控能力之強,那種手腕瞬間發力,毛筆瞬間鋪開旋轉又彈起所產生的美感。並將此學習運用熟練並加上自己的感受(字外功)配合新的工具表達自己新的認識(對當今時代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書法創新之路,那些空論形式美的人,只懂得造型,連基本書體,書風演進脈絡都不清楚,空談無法,殊不知應是有法而無法,自己不懂筆法就說有筆法的就是古的就是舊的,就是嘩眾取寵以怪遮醜,有什麼好稱道的?經典的東西已經是一種極致,任何修改都是破壞
至於日本書法,不咋關心,高手永遠在中國,因為傳承,因為根基,就這麼簡單。


1.漢字還未完全脫離象形,正是這個原因,書寫漢字才能成為藝術,這不是字母文字能比擬的,假名韓文都不能和漢字比。瑪雅文如果書寫在紙面上的時間足夠長的話,也能成為某種藝術。

2.書法發展上不存在創新這個說法。以中國書法的發展來看,從漢代開始到明代,一直都是帖學天下,到了明末清初,帖學基本登峰造極,於是書法界需要一個突破,此時,中原被滿清佔據,愛國士人無不悲憤,於是書法界開始討厭被清朝皇帝喜歡的董其昌的書法,開始討厭投降蒙古人的趙孟頫的書法成為了書家表達胸臆的突破口,而這也正是中國書法幾千年來最重要的一次突破,碑學開始發展。
都說碑學理論至康有為而集大成,但是康有為的書法,說實話也就一般,而就現在看,碑學遠未登峰造極,空間還是非常的大,所以書法就目前說根本就還沒有突破的必要。
而說什麼創新,我不知道你老師幾歲,如果經歷過80年代就應該知道,所謂的什麼書法創新,八十年代都爛大街了。而日本由於明治維新以後一直去中國化,漢字一直在縮減,日本一直在歐化,所以日本說其他都不說,說中國的這些東西,差著些火候。胡蘭成一筆爛字跑到日本去,川端康成居然說日本沒有寫的比他好的,真是夠了!

3.但是日本對書法家的挖掘很不錯。很多字體都是日本人請大陸的書法家完成的,嗯,我記憶里大江淡月體就是。


樓主,你覺得
中國的日語系大學生,是不是比日本人更會說日語?


不評價好壞。只能說日本那現代書法我欣賞不來。也不是說不好看,但給我感覺就像小時候街上擺攤的用字畫鳥的一樣,在我看來其實更像一種手工的平面設計而不是書法,就這樣。


寫書法的人,張口閉口談創新的,一般都還沒入門,瞎寫一通是謂創新


書法專業學生一枚。日本書法?!完全變成了行為藝術。中國書法的精氣神都丟掉了,沒骨沒型。日本的創新脫離傳統。也就是說,日本書道已經瘋了。中國書法沒創新更是無稽。看看現在書法論壇。現代書風吹了多少年了。很久以前,日本書法還不錯。比如空海和尚,現在日本書法絕大多數已經變成了行為藝術。


想了好多天,還是忍不住。藉由 金釗立 先生引用得這兩句,有些感悟的回答下問題
「書法是指書法歷史演進之中形成的,內在規定性所制約和導引的書寫基本形態。
書道是指更為自由的、籍借這種形式,只有系個人胸懷的生命姿態。」
「道家和法家的相異概念就更明確了。」

1.個人認為,道家與法家可能太遠。
中國書法和日本「書道」區別在於。中國書法關注點在字,即字得意義,字得形態,字與字之間得關係聯繫,直到文字通篇得意義表達,與書法得意境以及個人得性格習慣情緒,人生感悟(包括與大自然的關係)等等得到下意識抒發的高境界。「由字到人」

而日本「書道」關注點在於人,人對氛圍、器具的感知,即人對生活的感受,對人生的體驗,是在借書寫這一形式和書寫的氛圍來悟自己的人生、生活、自然,直到自己與自然,書寫的字,筆相輔相成合為一體的高境界。可以說書道、劍道、茶道無一不是如此。「由人至字」

說明了這兩點,其實最後可以說兩者最後是殊途同歸,都是自然流露,最後都是歸於人,自然,感悟書寫自身並融為一體的境界。所以回答題主老師所認為的日本「書道」比中國書法發展好其實是有失偏頗的。在到達高境界的過程中兩者其實是互為鏡子,相互參照,並沒有高低之分。如國人去看日人之字可以對自己的字有參悟提高之感,而日人也常常到內地來尋字求帖。

2.如果單純的拿某些日本書者的字和國人某些所謂著名書法家比較,相對確實有高低。書法要習字臨帖摹字,日日研習,還要有充分人生體驗,確實「由字到人」 的 歷程需要相對長的環境,心境,和時間的磨礪。國內的大環境太急功近利,書院,所謂比賽,考級,書法名家,吹捧,萬元賣字等等。所以說題主老師所說日本的發展更好其實是良好的環境,敬畏的心態,以及合理並鼓勵的創新發展和正常的酬勞。而「書道」注重環境,器物,氛圍這些要求又使得它在觀感上更加震撼,吸引人。但題主老師又忽視了那些國內真正苦練,喜好 十年如一日研習書法的朋友,書法家,這些個體恐怕才是日本書法發展與中國書法發展對比的主體。

————————————————————分割線—————————————————————

回答這個問題其實想到了好多事情,幼時去老師家練字。前段時間得知老師已然過世。一幫8-14的皮孩子,在這個總是笑總是誇讚鼓勵的老師,看著我們從吵鬧吵鬧到真正安靜寫字的過程,恐怕是他最開心的事情。恐怕這個過程現在錄下來估計比書道的氛圍更加震撼。


一直覺得,那種即使只有一頁帖,用毛了的筆在報紙上習水字在逼仄的小桌前的書法愛好者也更接近於書法和書道的本質。


另外說句前段時間看到日本書道有個視頻,某些國人字體設計老師在還沒有弄清楚書法和書道區別的情況下,對於書道的誇讚 與對國人書者的態度實在無法讓人覺得國人字體有前途。


問了學校的大學生,覺得中國書法如何,他們說從中國書法學不到啥……都陳年舊貨……沒創新…
再看看此題目里不認同日本書法為書法的人不少,於是我意識到中日對「書法」的挂念不太一樣
書法在日本不叫書法,叫「書」,起初以為只是說法不同,後來意識到是書道和書法的意思是不太一樣的。

書法是指書法歷史演進之中形成的,內在規定性所制約和導引的書寫基本形態。
書道是指更為自由的、籍借這種形式,只有系個人胸懷的生命姿態。

zhan wei 說:
日本沒有把書寫的發揮狀態定義為書法,他們一直是以書道為名,而個人更喜歡「書道」這個名詞,寫字能入道,即是不在管什麽章法,各自修行各自悟道,反而能將書寫自然化的入境,沒了歷史的包袱,或許能更好的輔助自我在人世間的完成。這樣一來,道家和法家的相異概念就更明確了。

關於書道和書法的區別,文獻不少,各位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我在這裡就拋個磚


成長期的和成熟期的怎麼比?


不邀自來,現在喝了點酒說點實話。

上次去東京故意去了一下東京都美術館,剛好在搞書法展,剛好還是文部省的書法展,挺高規格的。
聽說我們是中國來的高中生,那文部省的人特別高興,感覺眼睛都要冒光了,不排除日本人素質原因和面子問題不高興也要裝高興的問題。但還是很高興呀,我們中國人說伸手不打笑臉人嘛。。。。。。然後我們就在她的帶領下看了全程。。。。。不得不說,他們的書法教育真的比較普及,我們中國因為體積大,積量大,並且是宗主國,在這方面叼一點是正常。不過真的。。。。日本書法比較普及,而且確實寫的很好,我外公是老兵,這麼抗日的一個人,也不得不承認日本人對書法的執念確實好。


我們東亞人骨子裡不是那種很精確的人。這種東西就是看個人,你覺得中國寫得好就是寫得好,日本寫得好就是寫得好。

東亞撇開歷史戰爭問題不談,骨子裡都是儒家,雖然大家都在吵日本沒學成儒家,但不得不承認,中日韓,真的很多東西是共通的。
一衣帶水這種東西,不是說磨滅那就能磨滅的。


以前日本人也這樣認為,直到遇到了林散之。。。


看比什麼,如果比對漢字書寫的玩法,日本確實比中國人更會玩兒,打個比方,你去嫖妓,隨便往死了操,怎麼操都可以,捏膠泥一樣的玩兒,但你操老婆的時候就不會這樣操。中國人對漢字書寫還是有敬畏的,和日本人不同,日本人的假名文字就是脫胎於王羲之的草書,這方面,你可以搜一搜來看,就搜假名+王羲之,就看到了。好多人說中國書法沒有進步,啃老本,這話是扯淡。中國書法不是沒有進步,而是一直在退步,書法表現形式的進步僅僅是書法進步的一個部分,而書法表現形式的進步,需要擁有極高書法書寫技藝的人來推進,這一百年來,書法沒有進步在退步的原因,正是因為傳統的書法技藝退步到了令人震驚的地步,可以這樣說,光緒之前一個城市裡的書法頭牌,放到現在都能夠傲視全國。原因是現在的書法人書寫量根本沒法保障。
沈尹默每天的書法練習量現在很少有人可以比擬。
另外書法的技巧其實是一個不斷失傳的過程。由於書法的動作特點沒有錄像設備記錄,僅靠字帖無法很好的復原技巧,所以一個極其牛逼的書法家的手藝,往往只能惠及其子女和身邊的學生,傳到第三代往往就變形完了,每到戰亂末代,這種手藝又會受到一次衝擊,其實如果手法能夠得到很好的保存,我們現在應該能夠看到各種頂級字體的書法比較好的傳承下來的,而現狀是,現在的書法不要說保持古代高峰,甚至連山門都進不了。。。。

稍微對書法的核心實質有所了解的人都明白,現在的書法,比起古代的真實差的很遠的,我個人覺得,那些說中國書法沒有進步的人,純粹是傻逼。。。中國書法的問題根本不是什麼進步不進步,能夠復原古代的高度都已經是功德無量。


老問題還可以回復嗎?。。
日本的書道和中國的書法真不是一種東西,更多的像是一種行為藝術。尤其是那種團體書道,主要的看點不在於寫出的字,而在於寫字時候的表演過程。表演的時候會有很多走位的變化,以及誇張的舞蹈動作之類。一個字可以由好幾個人一邊跳一邊你寫這筆我寫這筆來拼出來。在日本,一個五六歲的孩子也可以是書道天才,因為最重要的點是表達自己,所以對基本功的要求並不高。當然要參加正式的書道段位考試還是需要基本功的,很多練過幾年的日本人你讓他們好好的寫字他們其實是寫的挺好的,不過在給人展示自己水平的時候,他們還是更喜歡使用「現代書法」的風格寫字,或許是因為那樣更有范吧= =
中國人一般不把書法當做是一種表演手段。
題外一句,如果想給一個日本人送禮物,可以考慮送中國滿大街那種十塊一張的名字作畫,裱一裱裝個盒日本人會覺得很有藝術感的。。


推薦閱讀:

作為一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人,你會把生長在海外的華人移民後代視作同胞嗎?
通俗文化的傳承和升華之矛盾?
與妻書與林覺民?
那些寫中國古詩的人,為什麼很愛讚美月亮,而不愛歌頌太陽?
十二生肖為什麼沒有貓?

TAG:日本文化 | 中國文化 | 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