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徐浩峰《師父》中炫目的武器?
先說好,本答案是本著雞蛋裡挑骨頭的原則寫就,因為電影本來就是要加工的,所以有說得不對的地方,不要動刀。分成南北兩部分分別吐槽:
南派
八斬刀:我不是體育用品
本片出鏡率最高的兵器,但是很多練詠春的朋友一看到它,立刻就抓狂了:導演,這和我們平常見到的八斬刀不一樣啊!
因為我們平常見到的是這樣的:
而片中是這樣的:
完全不是一回事好嗎!
稍安勿躁。八斬刀本身就是南方常用的民造兵器的統稱,五花八門什麼樣都有,詠春流傳的只是一兩種形制。考究再往前一點的八斬刀,也就是清末用於真實戰役的刀,形制還是不一樣的。最常見的應該是這一類:
(網友收藏)
沿用南方民造刀常見的卍字護手,但是刀身比現在流行的八斬刀要窄而長,略呈長的三角形。護手可以別住對方的兵器。
詠春就地取材,用這種民間常見的刀作為武器,流傳到現在,反而演變成體育用品店裡常見的大寬鐵片,又稱蝴蝶雙刀。所以《師父》中還原為窄長造型,還是有依據的。
但是不和諧的地方依然存在——它小就小吧,刀尖還有點過於洋氣了,如同西方戰術刀。中國刀很多在刀尖開反刃是沒錯,但是少有這種上揚的樣式。這就是現代詠春練習者看到本片會抓狂的原因。
(這是筆者多年前拍的更長一點的南方單刀,太平天國時期的,可以看到這種經典南方民造刀的基因。)
乾坤日月刀:我們好像在哪見過
沒錯,這種看起來奇怪之極的刀在現實中的確存在,但也經過了藝術加工。一開始還真沒看出來它的原型是什麼,直到我靈機一動才發現其來有自……因為現實中它長這樣:
(圖源網)
是不是很像?但標誌性的是護手月牙、弧形的刀,並不是片中可拆卸的刀(當然你要設計成拆卸也行)。拆下來的刀和八斬刀是一個系列,倒是體系內自洽。
這種奇門兵器總歸是北方拳種先開始用再傳到南方的,北方以四門拳為代表。但是這個四門拳是少林拳的變種,和片中所說的詠春四門拳,個人總覺得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希望能有人來解釋一下……
六點半棍:因為不含鐵,所以懶得寫
這個棍得名是因為羅馬錶六點半兩根針都是垂下,比喻持棍法是垂著手的。其實有槍法的含義在,而且槍法是左手在前右手在後,和六點半棍一樣,含有槍法的棍法必然是高級的棍法。暫時沒什麼槽點,先不說了,畢竟不是帶刃的……
詠春說完,最後多句嘴,《師父》裡面的詠春,是拳理比動作正宗。
北派
接下來談談北方勢力,在本片中以八卦門為代表。根據徐導以往的著作來看,他所認為的體系中,詠春和八卦是有很多相通之處的。這個想法在《一代宗師》中也有反映,葉問和宮若梅曾經交流過各自的拳法。至於現實中是不是這樣就不多說了。電影《師父》雖然沒有明顯提及八卦門,但是從兵器拳腳看,是八卦門肯定跑不了。下面逐一吐槽。
鍘刀:跟包公沒關係
陳觀泰和其他三個老人家分別拿一把又寬又大的刀,刀頭有孔,叫做「戰身刀」,其實就是鍘刀。鍘刀是農具,刀頭的孔插上銷,鍘牧草和秸稈用,不是戲文裡面包青天專門用來砍頭的那種獸頭鍘。
拿鍘刀當八卦刀來用,徐導的這個想法最早反映在自己的小說《武士會》中,為了用重量訓練自己的腰勁和走轉,把全身的勁都用上。
現實中,成兵器的八卦刀總不能這麼笨重了,還是武術刀的形制,只不過非常大,標準重是九斤十二兩。因為大,不可能再像單刀那樣纏頭裹腦了,大多數時候是雙手並用,一手握柄一手持刀背,跟走八卦掌時的雙掌是一致的。
子午鴛鴦鉞:最沒有槽點的兵器
本片中最還原傳統的兵器反而是一種奇門兵器:戴立忍拿的那一對「子午鴛鴦鉞」。
清朝的時候火器盛行,經典兵器被壓制,奇門兵器和暗器倒開始層出不窮。子午鴛鴦鉞是八卦門的獨門兵器,相傳是董海川所創,倆手各拿一個,按八卦的路子用。八卦、形意、太極反映在手上,各佔一個重要的部位:八卦是小魚際,形意是大魚際,太極是勞宮穴(手心),就像下圖:
太極吞吐開合是在手心;兩手大魚際一搓,就是形意劈拳的勁。八卦走邊,獨佔小魚際(我們平常說的「手刀」也算上吧),子午鴛鴦鉞銳利的邊邊角角和鋒利弧線就是這個部位運動軌跡的延伸。
戲台一段,八斬刀不敵八卦刀。影片的最後,陳識拿到了這對鉞,當成大號的八斬刀用。相當於把八斬刀的卍字型加大,才剋制住了八卦刀。
八卦門和梅花拳可能是大拳種裡面奇門兵器最多的了。八卦有子午鴛鴦鉞、子午雞爪陰陽銳兩種重要的奇門兵器,其餘如弧形鉤鐮劍、風火輪、鹿角橛、七星桿等等,數不勝數。
(子午雞爪陰陽銳長這樣,還是握那個纏繩的部位,怎麼握聰明的讀者肯定猜得到。)
而梅花拳更過分,他們的各種奇門兵器能夠組成一輛小推車……有種變形金剛的感覺。(對小推車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本人拙作《紅學會》)
劍與鉤:用起來還是像鐮刀
本片裡面的劍是比較常見的民造劍造型,簡單的劍格和劍首,還是蠻有韻味的。另有一對劍,旁邊長了一根小枝,跟鐮刀似的,很奇怪。但是歷史上反而的確有這個東西,屬於鉤的範疇,相當於用劍的樣子來打制雙鉤。我們常見的護手雙鉤是這樣的:
(圖源網)
圓形的鉤,有月牙護手。但清朝武器大雜交,用龍泉劍的樣子來做鉤也不足為奇,所以也叫「吳鉤劍」。它的小枝是雙刃,更有劍尖在最前面,和鐮刀不一樣,還是雙鉤的用法。有的還會在另一邊再加個更小的鉤,都是變體。
鐮刀也是很多八卦門武器的前身。
單鋒劍:刀非刀,劍非劍
單鋒劍是單側開刃的劍,似刀非刀似劍非劍。這把東西在設計的時候和八斬刀一樣,用了卍字型護手,這是南方民造器的基因,和本身設定略有衝突。
明清時期把刀劍的形制混在一起的例子很多,也不多說了,參考筆者之前寫的《單背劍:以及刀與劍的曖昧歷史》。
單鋒劍的設定是用來「挾刀揉手」(雖然我十分懷疑這個詞是徐導自己發揮的),就是試手拆招的時候手裡有刀。刀是反手握(這種握法現代戰術刀術中反而叫正手),這是為了使用肘勁,肘就是刀。挾刀揉手的設定把八斬刀也帶了進去,筆者問了幾位學詠春的朋友,都說沒見過。
諸長桿兵器:我們橫七豎八
是不是每個拍技擊的導演,都存在拍長兵器巷戰的頑皮心態?
片子結尾,天津武林諸高手的長桿兵器,畫戟、「岳王刀」(這一把有斬馬劍的影子,生造的成分比較大)、三尖兩刃刀、宣花斧……都敗在短小的八斬刀下。其實這些長柄兵器,除了槍和棍,到了清代民國大部分淪為禮器和練功、表演器械,不再用來實戰了。
其中戟值得一說。徐導的體系里,戟是較好地保留古代戰場的技法的兵器。但是他展示的這把戟是旁邊有月牙的畫戟,和古代矛+戈的造型已經相去甚遠。更早的戟長這樣,兼有啄擊、鉤、刺三種功能,是戰場上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霸主:
畫戟本名「戟刀」,表示對戟的改造,但流傳之中丟了刀名,反而成了戟的代名詞。呂布用「畫桿方天戟」也是評書產物,三國時期肯定不會用這種戟,可以說用法完全不同。
當然,這些徒有其表的長兵器最終和傷員躺了一地,隨著時代的汽笛聲黯淡了。
不由得想回頭盤點一下,發現近年來包括《師父》在內的一些作品所考證的真實武林、兵器、拳理,細追究起來,有太多都是無本之木。中國沒有多少保留這些東西的心態,於是失真反而成了傳承本身的一部分。
而現在拍東西又有一個傾向,就是描述老輩人傳承不下去的苦衷。其實大多數擁有這些傳承的老輩人根本沒考慮過這些概念,任由手裡的東西生滅,產生的缺口接著被商業需求佔據,變成另外一番模樣。
說到底,都是藝術工作者的一廂情願,碰上了商業運作的無孔不入罷了。
(本文最早發表在公眾號:苔下錄,盤點《師父》中的那些古怪兵器:挖掘了不少,槽點也不少
ID:withmoss,轉載的話請聯繫這個號~
http://weixin.qq.com/r/ZUNeRh-En0LgrVsl9xZ3 (二維碼自動識別)
)
這組合的日月乾坤刀我就不多說了,組合武器現實中是沒法實戰的,現實中一打就得散架。這玩意也跟詠春拳沒半點關係。
順便說下茶湯女的匕首,我總看見有人說電影里是新疆茶湯女,作為一個新疆人,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那娘們不是俺們新疆這疙瘩的,這是把葉門刀,茶湯女的來頭比你們想的要大很多,人家來自於紅海邊上,不遠萬里來到天津賣茶湯,這是一種什麼精神!來,我上把真的葉門刀的圖給大家對比下。
話說網上各種點評兵器的冷兵器高人,竟然沒有一個人認出這是著名的葉門刀,都在那喊新疆茶湯女,把整個阿拉伯半島都劃入新疆版圖,這比成吉思汗都猛啊,成吉思汗都沒打到阿拉伯半島的最西南角。
電影中小巷大戰里最先登場的是朴刀,電影里的朴刀已經不是《水滸傳》中的農具朴刀了,屬於清代朴刀樣式,已經演化為真正的兵器了。朴刀刃寬,相對要重,招式勢大力沉,在電影里主角也得用兩隻手一起接才能擋下朴刀。但在實際戰鬥中,朴刀絕對不是詠春蝴蝶刀可以擋住的,這麼大的刀砸下來,靠伸直的兩隻手就能接下那真是麒麟臂了。同樣朴刀比對方武器長,反而舞個大迴旋跳過去跟人短兵器近身,那純粹是電影里方便主角取勝的動作。現實中有點力氣的人就是毫無套路純粹掄圓了亂砸,拿短刀的也不敢湊上去,哪個動能不是短刀能架住的,沒全架住就劈腦門上了。如果你仔細觀察也可以看出,朴刀根本沒往主角身上招呼,都是在劈主角的刀,角度上來看,主角就算沒接住,朴刀也劈不到他的身上。這就是電影里為了好看而設計的動作了。電影里大都是武器對撞叮叮噹噹打半天,從來不往對手身上招呼。
電影里出現的這把兵器現實中並不存在,更多的是參考斬馬刀,為了突出視覺效果所做的,但是如果要劃分的話,也應該分到戰陣兵器之中,類似的這種大斬刀也並不是沒有,根據唐代典籍的描述,陌刀應該是比較接近這種大斬刀,當然陌刀無疑要更長。電影里也體現了武器的長度優勢,主角試圖短刀斬腿但是由於對方兵器太長,根本夠不到對方的腿。實戰中的話這樣砍空人就已經死了,因為彎腰斬腿必須把頭伸出來,在電影里也可以看到主角斬腿時對方大刀的刀刃就在他頭頂懸著不動,實戰的話就可以直接落下取對方首級了,電影里必須要輸,這才只能舉著大刀在對方頭頂硬是不動。短兵器打長兵器必須近身,所以主角衝上去貼身架起對方大刀,然後反砍。如果實戰對方兩手被架起是可以出腳的,一腳踹開對方,拉開距離再戰,電影里只能站著不動被打到。
片中出現的三尖兩刃刀大家應該也不陌生,《西遊記》中二郎神楊戩用的就是三尖兩刃刀。此兵器最早可以在宋代李公麟的《免胄圖》中看到,至少在宋代已經出現了。三尖兩刃刀的尖本來就是可以鎖拿對方兵器的,鎖住對方刀一擰對方兵器就得脫手,但是在電影里只能被對方反鎖近身,賣血躺地。
電影里的這個斧狀兵器,其實是斧鉞,標準的戰爭兵器。在古代,雙手長柄前頭帶尖的就是鉞,單手無尖的才叫斧。斧鉞無疑算重武器,靠的就是以力壓人。這麼重的兵器砸下去誰敢擋?誰能擋得住?必須要躲開以後趁對方打空收回武器的空當去貼身打。但是在電影里用重武器的反倒被用短刀的壓翻。我真想說大爺,沒那力氣您玩那麼大的傢伙也不怕閃了腰。大概只能說導演故意找倆老漢拿重武器,可以用老了力氣不夠來解釋。
月牙戟大家也是很熟悉了,如果兩側都有月牙小枝,就是方天畫戟,《三國演義》中呂布用的兵器。單側有月牙刃只能算月牙戟,這種兵器也是宋代才出現,歷史上的呂布顯然用不了方天畫戟。事實上方天畫戟在宋代也只是作為儀仗器,而不是實戰兵器。電影里騎自行車的小哥那麼長的杆子,抓戟頭部分自己放棄兵器長度優勢也是正常了,本來就是儀仗器而已。長桿武器再帶把副武器更是戰場標配,只不過為了賣血拿長桿武器沖近身拔副武器被人反砍就賣的太刻意了,不會玩月牙戟你當標槍丟他也好啊。
這個環首大刀嚴格來說更多的是跑江湖保鏢的人用的兵器,長槍雖然厲害還便宜,但是路上住店你扛桿長槍店門都不好進,要有人在店裡劫鏢更是施展不開。所以長刀顯然更方便。保鏢的更多的是小規模戰鬥,所以保鏢的功夫技巧性就要比戰陣功夫更強,戰場上幾百上千人列陣,根本沒多少發揮空間。小規模戰鬥就不一樣了,會有更多技巧性的招數。但是保鏢一樣講究速戰速決,而且城市野外都可能碰到戰鬥,兵器大多選擇比戰場上長槍更短的花槍,刀、劍之類的相對略短的武器。長刀打短刀的話,其實很佔便宜,詠春蝴蝶雙刀雖然號稱短勝長,但是雙短刀想贏必須貼身,一般都是一刀格開對方長刀,搶步近身另一刀取對方腕子手臂,因為對方手臂肯定離你更近,更容易攻擊到,當然技術好點可以直接刺對方人。但是長刀只要保持住距離就立於不敗之地,套路大家都知道,怎麼玩就看手藝。長刀實戰中可以砍對方手腕,可以刺擊,步伐跟上保持住距離,拿短刀的就很難湊得上去。往前沖我就捅刺,伸手我就砍腕,短刀後撤就拉開距離,打不到我。想擋格就以力破巧,這麼大刀倆手控制砸下去一隻手絕對擋不下來,倆手擋住我可以後撤一步拉開距離繼續砍你,也可以直接順勢抽回往前一捅。短刀很難近身。但在電影里就只能刀架脖子上就嚇暈躺地領盒飯。
說完了戰場功夫和保鏢功夫,下面說說武館的功夫,相對於講究實戰的戰場和保鏢的功夫,武館功夫就有更多單純為表演的套路花活,耍的好看才能吸引人來拜師啊。你就算再能打,上來幾個人你瞬間全打趴,下面看的人看不明白怎麼回事對手就全躺了,肯定說你是假打,躺下的都是托。所以必須要有一定的表演性質,要打得好看。武館雖說教什麼兵器的都有,但是來拜師的大多也只求個防身,民間防身,那就要講究個便攜,一個平民拿著太醒目的兵器總是容易惹麻煩。而且平時防身也更多是在城市之中戰鬥,長兵器也用不上。
片里主角用的詠春蝴蝶刀就是其中代表,當然片里的詠春蝴蝶刀跟現實中的有所改動,現實中沒有開反刃的,刀柄也都是直的。我再特意強調下,這叫蝴蝶雙刀,八斬刀是詠春刀法名稱,蝴蝶雙刀才是兵器名稱。
詠春蝴蝶刀全長大多在45cm左右,揣在懷裡正好,再長一點普通身材的人揣懷裡走路容易踢到刀尖。平時揣著看不出來帶兵器,碰到歹徒就可以從懷裡拿出來對敵。短兵器雖然便攜,但是畢竟長度劣勢,所以一般來說短兵器都是一對,兩手各持一把,一把主攻一把主防,攻防都可以變化,這樣碰到刀劍類一把格開對方兵器,另外一把搶近身也有的打。
八卦掌的子午鴛鴦鉞顯然也是這樣,夠便攜,雙持。據說是由鐮刀改出來的兵器,這種奇門兵器用法就比較刁鑽,八卦掌本來就是步伐見長,結果來個瘸子,坐那不動,用比別人更短的兵器。估計是電影里不登場點大門派撐不起場子,但是人家八卦掌電影里要被詠春揍了怪沒面的,搞不好練八卦掌的就找導演真人PK,所以來個瘸子,殘疾人輸了不丟人,還能贏一招。別人都躺一地,瘸子反而完好無損么,人家也是有背景的人,哪敢打倒啊。
最後說說大鍘刀,別跟我說這是戰身刀,戰身刀不長這樣。這就是把大鍘刀,用這種兵器的就是過去所說的莊稼把式功夫,鄉下村民碰到盜匪用來自衛的功夫,特點就是用隨處可見的器具作為兵器,鍘草的大鍘刀,打穀粒的連枷,還有用釘耙和板凳做兵器的,雖然看起來不入流,但是鄉下人乾重體力活,有力氣,農閑的時候時間也多,鄉下娛樂又比較少,都練功,真有一些高手出現,衝鋒陷陣差了點,但是打武館功夫未必吃虧。但是這種大鍘刀,這麼重的玩意,主角就一門心思非要鎖住才能打得過,還臨陣換兵器,我還真不信練了幾十年的兵器不用了臨時換個沒用過的就能打贏。對付這種特重武器躲開就完了,實在不行削他手指,啪嘰就砸他自己腳面上了,這麼重的玩意非要鎖住不是死心眼么?
說了這麼多最後總結一下,防身用的玩意,正面硬杠其實是沒很難跟設計就是為了殺人的兵器打的。詠春蝴蝶刀也只能開掛才能贏。
總覺得電影里的天津武林使用的兵刃都奇奇怪怪的,和當時流傳在北方的拳種對應不上....
八卦走圈,形意拳打一條線...也許是我孤陋寡聞....攜刀揉手...總覺得是導演/作者編的...因為除了太極,別的北方派別玩這個一點兒好處都沒有啊。
日月乾坤刀變成八斬刀組合就不提了,八斬刀使得正宗與否外行也看不大出來...
不過那個大鍘刀(占身刀)使起來一點八卦門,或者說中國武術的味道都沒有。北方,尤其是內家拳種,講究整體發力,人刀合一。那種站定了,長身武器短使指上打下的打法,在我看來更像是西方長戰錘/德意志雙手巨劍的使法。八卦門是有刀身很大的刀,搜「八卦滾手刀」就能看到很多演練視頻,人隨刀走,用的是巧勁,風格和電影里的完全不一樣。
另外民國武師拿的那些上古長柄兵器也是看哭了我了...
那個什麼」岳王刀「(就是劍身和柄長一樣的)....分明就是青銅器時代,槍和矛的共同祖先」鈹「么...柄再長點你說他是隋唐時的馬槊也行。
還有兩個老爺子使的大斧...上面有人附會到宣花斧...宣花斧是單刃的好么?後面有的有尖是做破甲錐用...古今中外長柄斧貌似也不多見雙面的(木頭刷漆的禮器和奇幻電影中除外)
還有那個」鉤「...大概制式其實是沒有護手的護手劍。
還有出現了使雁翅鎲的...這個制式倒是沒啥可吐槽的,就是使法....同理是握著刀彩晃來晃去的雙手使單刀的,和使戟的...完全沒有體現出兵刃的使法/特色來。
另外就是終於出現了剋制短刀的八卦子午陰陽鉞...可是道具老師...陰陽鉞貼手腕內側那邊是沒有刀刃出來的,否則一轉掌就抹自己腕動脈了...而且,讓步法身法出名的八卦掌出來的瘸子來打...真的不是送主角兵刃的NPC/老爺爺么?總之,是個好故事/好電影....但是感覺武打的整體感覺不像是發生在清末民初的北方武林...
另,從道具和武器細節,更喜歡《倭寇》(比如紙甲、有早期火器的簡易鴛鴦陣、長刀短用的戚家刀、還有吐槽(用其上刑)軍隊武術不扎馬的武師)原文出自《電影》雜誌12月刊
電影中有一場戲寫廖凡持著八斬刀對付數種北方兵器,這些兵器的造型稀奇古怪。導演徐皓峰說,這些兵器的用法是他挖掘他姥爺那輩兒的人考證而來的,很多都已經失傳了。現在就為大家揭秘片中的八大兵器。
八斬刀:刀體短、刀面窄、刀鋒尖,這些特別就有一種使用的便利性,在鴉片戰爭的三元里抗英中,農民就是用的八斬刀抗擊英國侵略者。電影中,廖凡飾演的師父使用的武器也是八斬刀。
單鋒劍:劍型匕首,只開一邊刃,另一邊留著不開,等於刀背,劍成刀用。常見的清朝腰刀也會在刀背頂端開刃,稱為反刃,刀頭成了劍尖,刀成劍用。單鋒劍反手持,貼在小臂下,具隱蔽性,用於偷襲。
三尖兩刃刀:相傳為二郎神的權杖,此械的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兩面有刃,構成其法門獨特,隨一般大刀之使用法門外,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鎖、鏟之用,加上配合各種步法、身法演舞,構成一套完整的套路。
子午鴛鴦鉞:鉞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練時開合交織,不即不離,酷似鴛鴦,故名「子午鴛鴦鉞」,是八卦掌門派的獨特兵器。子午鴛鴦鉞是短兵器演練,演練起來千變萬化,具有強身健體,自衛防身的價值。
戰身刀:八卦門留下的古代部隊打夜戰的刀,這把刀如果立起來能有一人高,掄起來很費勁,要一手握柄一手扶著刀背,兩手持刀。長刀都有盾牌功能,戰身刀更明顯,刀杵地到胸口,重達九斤四兩。
戟:是戈和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
日月乾坤刀:兩端皆有兩把利刃的日月乾坤刀是四門拳械具有代表的器械之一。
短匕首:一種短小似劍的冷兵器,長22CM,由刀身和刀柄兩部分組成,刀柄要比刀身長,有單刃和雙刃之分,短小易藏。
前面關於電影里的武器的解說已經很詳細了,我來打個擦邊球,開一下腦洞:如果用《師父》里的武器對付喪屍會有什麼效果?(圖片主要來源是視頻截圖、電影海報、網路搜圖,侵刪。)
首選長兵:朴刀、岳飛刀、三尖兩刃刀
首先要明確,對付喪屍和對付活人是不一樣的。與活人對戰,目的是使對方喪失行動能力,但是對上喪屍,你的目的是爆頭(在某些設定里你甚至需要把他們碎屍,暫不考慮這種情況)以及保持安全距離防止被咬。
所以,應該優先選擇能夠與喪屍保持一定距離的、材質堅固並且輕便的以及不會被卡住的兵器,這樣看來朴刀、岳飛刀和三尖兩刃刀作為首選兵器是毋庸置疑的。
朴刀,大刀的一種。
電影電視劇中常見兵器,龍套專用。朴刀全長大約60——150CM,在木柄上有長而寬的鋼刀。
朴刀的用法是利用刀本身的重量來進行劈殺,較長的刀柄和刀身能在自身與喪屍之間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被咬,雖然朴刀的樣子平平無奇,不受藝術作品的歡迎,但是實用性還是不錯的。
岳飛刀,形狀好似一柄長劍裝上了刀柄,刀身和刀柄長度一樣, 刀身比較平整。
岳飛刀相較於大刀更加靈活,沒有多餘的鉤鉤刺刺,較長的刀柄可以雙手握住劈砍。
喪屍和人類的最大不同就在於,千萬不能讓他們的牙齒能夠碰到你,所以,在和喪屍戰鬥的時候永遠記得保持距離。
三尖兩刃刀,遠古東彝的一種搏鬥兵器。
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眼熟?沉香救母里沉香的舅舅二郎神用的武器就是這個,三尖兩刃刀刀柄很長,可以保證你與喪屍的距離,同時,它略寬的刀身除了可以劈砍、刺殺以外,還能將喪屍有效的推拒在外,安全感十足。這一招在逃跑時也可以使用,畢竟,喪屍可是不知道疲勞和疼痛的。
次選長兵:日月乾坤刀刀、斧鉞、六點半棍
日月乾坤刀,《師父》電影中主角所用的兵器,這把刀是由四個八斬刀組合而成的,是一個可以拆裝的武器。
電影中的日月乾坤刀是被改造過的,下面的兩把八斬刀是可以活動的,但是真實的日月乾坤刀其實是這樣的
由持刀人雙手握住刀柄,兩端的刀身可做武器,而手前也有格擋這個設計是防止被敵人奪刀,不過同樣方便推拒喪屍靠近,如果是電影中的樣子,恐怕還沒出手就要自傷一千了。
斧鉞,在電影中巷戰的時候出現過,它比普通的斧大一些,前方還有一個六寸左右的矛尖,戳刺、劈砍都可。
很多喪屍迷都看到過喪屍電影裡面主角用斧子對抗喪屍,血腥程度那是夠夠的。
不過在這裡,斧鉞只能作為次等選擇,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通常此類兵器都較沉,體力消耗大,性價比不高。
不過,如果是在團隊作戰中,斧鉞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既有強大的殺傷力,還可以控制住喪屍。
六點半棍,「六點半」取自六招半棍法,六點半棍棍長在275——300CM之間,最初的六點半棍使用的是撐船的船篙練習,船篙的尾部都有鑲有鋼釺,作為武器戳刺、抖掃,這樣的長度以橫掃之勢倒是可以對喪屍群達到擊退的效果,前提是你有足夠的臂力和技巧。
不推薦長兵:方天畫戟
方天畫戟,三國猛將呂布的方天畫戟無人不知,戟這種武器早在青銅器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是在戰場上的使用到了唐代就已經逐漸消失,成了儀仗隊的選擇。戟的操作複雜,而方天戟在外型上和槍很類似,在槍尖之外還有一個月牙狀的戟刀。
方天畫戟和三尖兩刃刀同樣可以用於格擋喪屍近身,但是要小心月牙狀的戟刀嵌在喪屍的骨頭中間。
戰五渣長兵:戰身刀
戰身刀,也就是大鍘刀。電影中幾位大BOSS使用的武器,重達9斤4兩,這個重量十分駭人,並且刀柄極短,重心難以控制,在電影中的用法是一手握柄,一手扶住刀背,以自身帶動刀旋轉。
從圖片可以看到刀身上還有一個小孔,在電影里這把刀就是從農家用的鍘刀上面卸下來的,如果想用這把刀去砍喪屍,大概單身30年的魔法師才能有如此大的臂力可以支撐戰鬥吧!
首選短兵:單鋒劍、八斬刀
單鋒劍,像劍一般的匕首,劍身一邊開刃,通常的用法是反手持劍,貼於小臂,這麼隱蔽當然是用來偷襲最好了。
雖然匕首一類的武器不適合對戰喪屍,但是單鋒劍劍柄前面的護手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起到保護,防止喪屍抓咬。
八斬刀,作為電影中出現頻次最高的武器,八斬刀的用法在電影里已經有了非常詳盡的描述,屍妹就不多廢話了。
可以看的出來八斬刀相較於其他刀來說比較短,刀面也很窄,刀尖鋒利,同樣適合近身搏鬥,在刀柄前面也有護手,所以和單鋒劍一樣作為首選短兵。
次選短兵:短刀
短刀,用於暗殺,刀面窄,刀身較短,沒有護手之類的保護,其實暗殺偷襲一類的武器並不適合對抗喪屍,畢竟,對於喪屍來說偷襲不偷襲沒有區別。
不推薦短兵:鉤、牛尾刀
鉤,在《師父》這部電影中作為雙鉤出現,形狀像劍,但是在前端又多出一道尖刃,如果選擇這個作為武器對付喪屍,最大的可能就是雙鉤卡在喪屍的腦骨中,你被一群喪屍分食。
牛尾刀,刀柄尾部有一條紅綢,在電影中,巷戰里是一位八卦門高手所持武器,使用方法是一手持刀,另一手將紅綢纏繞在腕上,防止被對方奪刀。
不過如果是面對喪屍,這個功能就是雞肋了,如果喪屍也懂得奪刀,那就太可怕了。
戰五渣短兵:斧頭把、茶湯女匕首、子午鴛鴦鉞
斧頭把,這玩意兒當做武器來用還是因為當時(民國)天津江湖上的一個規矩,街面打架不得動鐵器,斧頭把作為日常老百姓容易接觸到的,自然被當做武器。
但是拿它來揍喪屍,那隻能說異想天開,打打《殭屍肖恩》里的殭屍還可以。
茶湯女匕首,在電影中曇花一現的一把匕首,是一把很有異域風情的匕首,盛行在印度、波斯和奧斯曼帝國,可以拿來貼身收著,作為不得已的防身武器。
說實在的,一般如果不是主角命的話,要和喪屍近到需要用匕首的程度,一般都離死不遠了。
子午鴛鴦鉞,主角用過的武器之一,看起來蜜汁帥氣,造型很奇特。
然而,拉風不能當飯吃,也不能救命,如果喪屍來襲,拿上一對子午鴛鴦鉞,純屬找死。鉞的使用以勾、瑣、絞為主,在電影中主角正是用一對子午鴛鴦鉞克制了戰身刀,但是前面已經提過,對於喪屍,我們應該盡量避免的就是武器被勾住。
開掛終極兵器:盒子炮
盒子炮,又叫駁殼槍、匣子槍,是毛瑟C96軍用手槍及其衍生品在中國民間的俗稱。
看過抗日劇的同學們應該都不陌生,這傢伙是抗日劇常客了,無論上面的這些冷兵器玩的有多花哨,都抵不過盒子炮一發子彈來的痛快利落。
腦洞大開的守門利器:刀樁
這個刀樁是導演的改造之物,將八斬刀與練武的木樁結合,殺傷力升級,這麼練武實在太拼!不過屍妹稍微開了一下腦洞發現,如果使刀樁能夠旋轉,在門口放練個刀樁自動旋轉,不就是一個完美的絞肉機么,只要坐在屋裡等喪屍送上門就好了!
這篇文章在我的微信號「玩轉殭屍世界」裡面也可以看到。
玩轉殭屍世界小心你的腦子微信號:funzombiehttp://weixin.qq.com/r/nz_8pOPEGb5mrafH92qN (二維碼自動識別)
知乎真是一個神奇的地方,在另一個問題里大家都是一片讚揚師父,換了一個角度問,回答則是各種輕蔑和嘲諷,有時不知道是不是答主們的立場被問題牽著鼻子走。
說到師父的武器,我個人是不敢妄下評價的,為什麼,因為我相信沒有幾個人像徐浩峰一樣,祖上練功夫,自己是練家子出身,並且一直研究民國武術界。
換句話說,知乎里比徐浩峰懂行的鳳毛麟角。
所以上面點贊多的答案,就當看個樂吧
除了炫目,也只有炫目了。海報中那麼多禮器而非實戰兵器的東西也是無力吐槽。你真的看懂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硬派武俠電影《師父》了嗎?超越《一代宗師》的《師父》好在哪裡?
文/電影符號學
雖然《一代宗師》、《師父》都出自徐浩峰自己的小說,但是不可否認,在武俠片的表述上,徐浩峰的硬派比起王家衛的文藝,更能飆升觀眾的荷爾蒙。
包裹著文藝內核的《一代宗師》,更像是民國背景下的《東邪西毒》,整個武林也似乎變成了西南聯大,每個習武之人就像絮絮叨叨的文人,給你講述那個年代久遠的故事。
強調人性的《師父》,放棄了以往宣揚個人崇拜的方式去塑造一個英雄,而是以個人傳記的方式去記錄一個人,這個人甚至是有些反英雄主義的。他能算計自己的徒弟,荷爾蒙也會一瞬間暴走,臨死前也會想著要跑。他是在親身演繹那個年代的故事給你看。所以《師父》離觀眾更近了一步,更能產生移情和共鳴。
不僅如此,《師父》比起《一代宗師》更為真實。如果你還記得宮二姑娘,指著街上一家家林立的武館,對葉問說:「一眼望過去,這兒不就是個武林嗎?」《一代宗師》描寫的是由武館組成的武林。
再來看徐浩峰的《師父》,片中從陳識跟鄭山傲的對話、陳識跟鄒館長的對話都可以知道:武館不教真功夫,一直是武行一項不成文的規矩。這意味著表面上武館的繁華,並不等同於武林的昌盛。因為武林的傳承,靠的是每位師父按照「真技一生只傳兩人」的祖訓,一代代薪火相傳。而武館只需要在政客、商家的捐款下,廣開財源。所以,《一代宗師》看到的是這浮華林立的武館,而《師父》對準的是真正傳承武林的人。所以《一代宗師》是面子,《師父》是里子。
為了把里子的武學通過面子的武館傳播,陳識承載著他們這個門派的全部希望。很巧的是,他的門派也是詠春,我們知道葉問的師父是廣東的陳華順,片中這個同樣來自廣東的陳姓boy,應該與之有關係。他謀求到天津開武館的時候,宮寶田(也就是《一代宗師》里的宮羽田)還沒有成立了中華武士會。當時的天津僅有18家武館,幾乎壟斷了整個天津的武林。
所以陳識要在天津開武館、弘揚自己的武學門派。必須教出一個徒弟踢館,踢館成功意味著徒弟會被打殘並逐出天津,師父可以成功開武館,所以他選的徒弟既是自己的門派希望,也是將要為門派犧牲之人。
徐浩峰選擇了他的御用男主——陳洋飾演這個徒弟良辰(並不是葉良辰,而是耿良辰)。良辰拜師完成了兩個轉變:從覬覦師娘的美色,到喜歡賣茶的新疆姑娘。從腳行的工作為主比武切磋為輔,到敬師父如敬神。這兩個轉變使他成功踢館踢到了第七家,直到軍界開始插手武林,被軍界設計捅死。
跟陳識約定的天津武館老大,在武林操盤手鄒館長的引誘之下,中了自己徒弟的算計,一世英名被兩所房子收買,不得不到巴西種可可。從鄒館長跟鄭老大對話時特特寫的床,可以知道寡婦鄒館長為了引誘鄭老大,用了色誘。兩個地方可以佐證鄭老大的寶刀未老——一是陳識的形容:「身體強健如青年的一個老人」;一是鄭老大走的時候,帶走了他心心念念的「腿玩年」白俄女人。
整個天津武林似乎就要落入軍界之手的時候,武林背後那隻攪動風雲的鄒館長之手再次出馬——軍界的大boss被她借陳識之刀殺了,反過來她又可以用這個理由殺掉陳識。
雖然練得一身南派武藝,但是腦子並沒有笨到真的走主旋律電影去慷慨就義的陳識,在鄒館長一句「南方人不可信」之下,跑了。跑之前,他踏平了天津的武館。這一段電影拍攝了11天的巷戰,極具大師水準。而且幾乎完全顛覆了傳統武俠片的套路。以往,大家都是擺好pose,拗好造型,然後來回走個十幾圈,然後雙方不痛不癢地打,先是主角佔了上風,然後主角被反派吊起來暴打,就在主角奄奄一息的時候,往往他總能憑藉一記絕殺完美逆襲。這樣的固定模式和套路,幾乎成為了國產武俠片的固定style。
然而《師父》不同,兩個人過招,幾乎不出幾式就可以決勝負。一是因為陳識的詠春專註於更快地制服對手。二是因為以往真實的高手過招,確實也並沒有像西門吹雪跟陸小鳳一樣,決戰紫金之巔,來一場曠日持久的鏖戰。陳識的打鬥正如徐浩峰說的:「旨在告訴觀眾以前的人們是怎麼打架的」。再看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武學,往往都是幾招定輸贏。兩個人還要糾纏好久的戲碼,不僅無趣,而且疲勞,容易形成模式化。
《師父》在原有打鬥的基礎上,突出了兵器的使用,以至於觀眾看到拿著兩頭都是刀的陳識,覺得這詠春不地道,但是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好兵器往往能出奇制勝,刀也是詠春的標配兵器。這一段巷斗的真實性,足以成為國產武俠片教科書級別的再現。
綜上,《師父》可能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好的硬派武俠電影。
謝。
不過沒興趣。
對徐皓峰轉述別人的話寫成的書有興趣。對他自己搞的東西沒興趣。
只記得他是個喜歡把一般人想成徹頭徹尾傻瓜的人,尤其記得喜歡讓人在窄巷子里用長把兵器。
噁心。
我表示看電影的時候彷彿在玩「shadow fight2」在某種意義上講..電影是加工後的藝術...
裡面的兵器與現實的幾乎兩個樣子...對兵器不熟,但是講幾個常識。
微博上五嶽散人是這麼說的對於刀型沒必要這麼解釋。武術門裡想來也沒有統一制式。再說,主人公就喜歡創新怎麼了。
第二條。說圖二不是中國東西。我不知道散人是什麼意思。電影中的背景可是民國,虎門銷煙都過去幾十年了。再說電影中用這個的可不是漢人啊。換個角度,倒退五百年,你散人在那個年月也不是中國的東西不是?
第四條。圖八是鍘刀。這句話沒有任何毛病,確實是鍘刀。但是我就看不慣這種無知無趣的人,言語、語境中確實是嘲笑。我試著辯駁一下。首先,我們常用的菜刀也有個叫雙立人的牌子不是嗎,同樣的東西叫法不一很常見。其次,看過小說武士會的人都會知道戰身刀的淵源吧 。這裡可能有人要說了,不管鍘刀叫什麼,它沒有失傳啊。此失傳非彼失傳。我想導演講的失傳是用法的失傳(打法)。我們都見過毛筆,很多人還能寫一手好字,其實筆法早以失傳了。 很樸素的道理。最後總結一下,任何電影都有不足。但是像師傅這樣在國內也算a級製作的電影怎麼可能出這樣的問題讓你笑話?總有人糾結詠春有沒有日月乾坤刀、組合的日月乾坤刀合不合史實、巷戰里用長兵器好不好之類。
其實電影講的就是個想法。用比較徐皓峰一點的說法就是,念想。
徐的作品,就像押井守的《宮本武藏:馳騁於二刀之夢》一樣,賣點就是講武術里的門門道道、冷知識啥的。受眾很窄——徐的小說《大日壇城》就直接抄襲了《宮》一片的內容。
那麼,在有了近代工業產品的民國,用螺絲扣的組合兵器是絕對可以實戰的。不信自己回家找一截暖氣管,用內絲口焊個刀刃,擰上砍砍樹試試。
我記得《師父》里好像有個鏡頭,那個日月乾坤刀也是用擰的,不是懟上就鎖住了。
包括尖端開反刃,柄有弧度的蝴蝶雙刀,也是如此——有人考證過,蝴蝶刀主要是中國南方的民間刀具的型制,而清代民間鐵匠的工藝,顯然是做不出這種造型的刀的。
一方面做成這樣,拍出來好看,另一方面也是在表現徐的一種設想:
如果蝴蝶雙刀做成這樣,會更好用。說起來,那個蝴蝶雙刀就像個帶護手的博威刀……也許以後徐還會拍拍博爾赫斯筆下的阿根廷刀客文化,或是陝西關中的刀客文化,誰知道呢。
再說說巷戰的問題——你們不覺得那巷子挺寬的嗎?那些長兵器橫掄都能掄開。
有個邵氏的老電影叫《武館》,裡面劉家輝演的黃飛鴻,和王龍威飾演的北派武師在一條小巷比武。劉家輝就講:六尺寬,就用長橋大馬;三尺寬,就用沉踭落膊。挺好的,不管是轉述也好,自己傳承也好,真正的老一輩的手藝活讓後人看看,開開眼是一大幸事,總比,虛假的賣弄,強太多。
這是一部電影,既然它是電影就應該有電影的樣子。
不論考究,就實用角度而言,其中的八斬刀刀型是目前可見的最科學也最符合八斬刀技術使用特點的刀型:向下彎曲的刀柄使擊刺的動作更加順手,較突出的卐字護手可以更好地完成鎖制對方兵器的任務,較短的刀身用於近身更加靈活。更多的可以看百度貼吧這一篇文章詠春拳之八斬刀
武術騙子!
這幾個片子感覺就是說詠春打遍天下無敵手…
就幾把刀子,我是看不懂,看起來耍,好像很容易把自己割到的感覺好吧。
推薦閱讀:
※古龍小說中有哪些打動你的情節?
※古龍的所有小說中哪本書的結局你覺得寫得最好?
※為什麼是蘇櫻和小魚兒在一起而不是鐵心蘭?
※古龍的《午夜蘭花》結局究竟是什麼?
※如果用三國背景寫一部古龍小說,會有怎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