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一些「本來以為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沒想到已經是巔峰」的例子?
比如電影霸王別姬,08年的中國男籃,02年的中國男足等
鏡像問題:有哪些「本來以為已經是巔峰,沒想到卻剛剛開始」的例子?
「協和」(Concorde):
1956年11月,英國政府成立了超音速運輸飛機委員會,聯合了英國皇家飛機研究院和布里斯托爾飛機公司探討開發超音速客機的可行性。與此同時,在法國政府的支持下,法國南方飛機公司,法國宇航公司和達索公司也在進行相同的研究。由於研製費用高,且英法兩國的超音速客機方案相似,雙方都有聯合研製的想法,1962年11月29日,兩國政府簽署共同研製協議。
起初,雙方有長程(6000千米)和短程(4400千米)兩種超音速客機方案,在與潛在客戶交流之後,長程型受到青睞,取得了超過100架的意向性訂單,在獲得足夠多的意向性訂單後,研製計劃隨即展開,按照協議,飛機機體由英國飛機公司和法國宇航公司共同研製,而發動機由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和法國斯奈克瑪公司共同研製,總裝線分別設在英國菲爾頓和法國圖盧茲。
1963年1月13日,法國總統戴高樂在一次講話中首次將這種客機命名為「Concorde」,之後,英國政府為表誠意,同意採用相同名稱。但後因法國否決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時任英國首相莫里斯·哈羅德·麥美倫因此改變了主意,認為法國在飛機的命名上忽視英國,決定將「Concorde」改名為「Concord」,爭議一直持續到首架協和原型機出廠,1967年12月11日,時任英國科技部部長東尼·賓特宣布英方同意新飛機採用最初的名稱,東尼·賓特解釋道:「『e』可以代表卓越(Excellence)、英格蘭(England)、歐洲(Europe)和摯誠協定(Entente Cordiale)」。在賓特的回憶錄中,賓特回憶道他當時收到一封由一位蘇格蘭人所寄來的信,信中寫道:「你說『e』是代表英格蘭,但協和飛機有些部份是蘇格蘭製造的!」。賓特在回信中表示:「『e』也可以代表『Ecosse』(法語中蘇格蘭),但也可以代表揮霍(extravagance)和不斷增加(escalation)!」
首架「協和」原型機於1965年開始製造,1967年12月11日,第一架「協和」原型機在法國圖盧茲出廠。
1969年3月2日,「協和」原型機首飛。
1969年10月1日,「協和」原型機在第45次試飛中突破了音障,最高速度達到了1.5馬赫。
1975年底,「協和」取得英、法兩國適航證。「協和」的型號合格證由英國飛機公司和法國宇航公司共同持有,空中客車集團成立後「協和」的型號合格證被轉到空中客車名下。
1976年1月21日,「協和」客機投入商業運營,法航205號機由巴黎經達卡爾飛往裡約熱內盧,同一天,英航206號機由倫敦飛往巴林。
英法兩國政府在超音速客機計划上投資了超過8億英鎊,據估計,「協和」至少要賣出64架才能保本。雖然「協和」首飛後贏得了世界各大航空公司的關注,有包括中國民航在內的16家航空公司表現出明確的購買意向,「協和」曾有過超過70架意向訂單,然而隨著能源危機在內的一系列的意外因素導致大量意向性訂單被取消,到了1976年,僅剩下英國、法國、中國及伊朗仍然有購買意向,到最後只有法國航空和英國航空購買了「協和」,最終,1979年9月,英法兩國運輸部長會議決定自第16架生產型飛機出廠後停止繼續生產。算上兩架原型機,兩架預生產型,「協和」僅生產了20架。
為改善起降時的視野,「協和」採用了可變式機鼻,在起飛時機鼻下偏5度(在極少情況下會下偏到12.5度),遮陽板完全放下,機鼻和遮陽板在速度達到後升起,在降落時機鼻也會在相同速度下偏5度,並放下遮陽板,最後進近時,機鼻進一步下偏到12.5度,讓飛行員能看清跑道。此外,「協和」也可以僅放下遮陽板,而機鼻維持水平,但這隻有在清潔擋風玻璃和短時間亞音速飛行時使用。
「協和」裝備了四台由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和法國斯奈克瑪公司共同研製的「奧林帕斯593」發動機(Olympus 593),最大起飛推力169千牛,最大加力推力174千牛(MK610),「協和」起飛後先以0.95馬赫的速度爬到8530米高度。在被允許進入超音速後,「協和」會再次開啟加力,為避免令乘客感覺不舒服,飛機會首先開啟外側兩台發動機的加力,四台發動機會保持加力長達12分鐘,直到加速至1.7馬赫後關閉加力,並在15240米高度時速度達到2馬赫。在飛行高度超過15240米後,「協和」會受到三個最大限制參數的制約:最大馬赫數、最大空速或機鼻最高溫度,自動駕駛儀能夠控制飛機不超過其中任何一個參數。
「協和」在巡航時偶爾會飛入一個冷空氣團,導致機鼻溫度降低,使飛機從2馬赫迅速加速到2.04馬赫。此時自動駕駛儀會及時介入,把速度降回到2馬赫。
普通客機在跨大西洋飛行一般只會被分配一個特定的飛行高度,而「協和」則被允許在15240-18300米之間的任意高度飛行。
「協和」主要用於執行從倫敦希思羅機場和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往返於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的跨大西洋定期航線,「協和」執飛從巴黎到紐約的航班只需約3小時20分鐘,不到普通客機的一半,因此「協和」雖票價昂貴(2000年巴黎到紐約往返機票的價格為8148美元)但仍然深受商務旅客的歡迎。
1992年10月12日至13日,為紀念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法航一架「協和」從里斯本起飛,經聖多明各,阿卡普爾科,火奴魯魯,關島,曼谷,巴林,最後返回里斯本,完成環球飛行耗時32小時49分3秒,1995年8月15日至16日,同一架飛機從紐約起飛,經圖盧茲,迪拜,曼谷,關島,火奴魯魯,阿卡普爾科,最後返回紐約完成環球飛行,耗時31小時27分40秒。
1996年2月7日,「協和」僅耗時2小時52分59秒即從倫敦飛抵紐約,創下了由倫敦至紐約的最快紀錄。
「協和」從倫敦到紐約的航程只需要不到三個半小時,而倫敦和紐約的時差為5小時,當時英航的廣告詞是 「出發前到達」(Arrive before you leave),由於「協和」能夠追上並超越地球的自轉,使得在一些由倫敦飛往紐約的航班上還能觀賞到「追日」的景象。
「協和」的飛行相當平穩,乘客在飛機突破1馬赫和2馬赫時不會察覺出任何異樣。有時飛行員會在飛行中玩一個小把戲:在兩倍音速和18300米高度飛行時,在正副飛行員之間的控制台邊緣立個一英鎊硬幣,並保持不倒。
由於熱脹冷縮,「協和」的機身會在飛行中伸長15-25厘米,這個現象最明顯的地方就是飛行工程師的儀錶板與客艙隔板間的距離會在飛行途中增加並形成一條縫隙。所有協和飛機在退役飛行時,飛行工程師都會將自己的帽子放置於縫隙中,當飛機降落、冷卻後,帽子就會永久被夾在其中。
到1999年底,「協和」客機總共安全運營了24年,使「協和」式飛機獲得了全球最安全的客機的名聲。
2000年7月25日,法航AF4590航班在進行起飛時輾過了美國大陸航空的DC-10脫落的鐵條,造成爆胎,導致輪胎破片擊中機翼中的油箱並打斷一部分電纜,引發大火,飛機於起飛數分鐘後墜毀於機場附近的旅館旁,造成全機109人及4名地面人員罹難,「協和」25年的安全飛行無傷亡記錄被終結。
此次失事促使製造商重新改造機體設計,修補缺陷。最終英航決定改裝7架「協和」中的5架。
英航還在「協和」停飛期間還給飛機更換了全新的內飾,最終「協和」重新取得適航證,並於在2001年11月7日重新投入使用。
儘管經過改進,但這次事故仍使「協和」蒙上了一層陰影,事故後重新投入運營的「協和」保養成本上升了42%,而座位卻只能賣出五分之一。
2003年10月24日英國航空公司的3架「協和」,一架從愛丁堡起飛;一架從希思羅機場起飛,在比斯開灣繞了一圈後返回;最後一架是從紐約飛來的定期航班,下午4:02到4:06,三架「協和」接連降落在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結束了「協和」27年的商業飛行。
在從紐約飛往倫敦的最後的「協和」定期航班,飛機上的所有乘客均無需買票,飛機上的多數乘客都在某種程度上與「協和」存在聯繫,其中有經常乘坐「協和」的老乘客、媒體記者、以及幸運被抽中的英航員工,有兩位乘客在英航宣布退役「協和」前購買了機票,結果獲得了購票款。
執飛這次航班的機長麥克·班尼斯特說:「『協和』在夢想中誕生,在想像力中製造,在驕傲中運營」。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男籃,擊敗德國,與美國夢之隊半場戰平,與西班牙焦灼惜敗。
那年姚明正處於巔峰。
那年易建聯剛在nba站穩腳跟。
那年孫悅剛被湖人相中。
那年國內籃球熱度與形式一片大好,年輕的天才們頻頻出現。
那年沒有人會懷疑中國男籃的未來。
但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
姚明退役後男籃國際大賽上沒再贏過球,易建聯未在nba取得突破,兜兜轉轉回到了國內。而孫悅甚至被認為是nba登場過最差的球員之一。事實也證明所謂的天才少年們與前輩相比也不過如此。
甚至直到今天,我們都仍在懷念姚明。
平野綾,這個名字在十年前對於動畫迷們而言可說是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2006年,由京都動畫所製作的《涼宮春日的憂鬱》橫空出世。這部改編自輕小說的作品憑藉著獨特的敘事風格、生動的人物塑造和獨具一格的故事,成為了當年最熱門的動畫,其影碟的總銷量至今仍高居日本長篇動畫銷量排行的第七位(在當時則是第五位)。
除了動畫本身廣受關注以外,片中角色們伴隨著片尾曲《晴天好心情》所演繹的舞蹈——SOS團團舞(又稱「涼宮舞」)也隨之紅極一時。在當年所流行的「快閃」文化推動下,許多涼宮粉絲通過互聯網在約定的時間和地點集合,在驚異的路人們面前一起表演團舞,完成後又迅速隱入人群消失。除此以外,也有很多人將自己在家中跳團舞的視頻上傳至互聯網分享。參與這些活動的人數眾多,號稱「一億人的涼宮」,在當時成為了一種跨越國界的文化現象,其影響力突破了原本動畫愛好者的小圈子而輻射到了更大眾的領域裡。甚至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日本館的宣傳片《日本的一天》里,《涼宮春日的憂鬱》中團舞的片段也作為日本動畫文化的代表出鏡,其在當時的地位和認知度可見一斑。
團舞的影響之深遠,就連遊戲《英雄聯盟》里的伊澤瑞爾和《守望先鋒》里的小美的舞蹈動作都是向其致敬。時至今日,也依然不時會有愛好者錄製團舞視頻上傳到網路上。
(AV14868738)
而平野綾就是這部動畫的女主角涼宮春日的聲優。
平野綾在11歲時被選入了東京兒童劇團,參與了一些節目與電視廣告的拍攝。兩年後,還是初中生的她就在動畫《天使的尾巴》里作為聲優出道。而當平野綾在2006年為涼宮春日配音時,她才剛從高中畢業,還未滿20歲。
隨著動畫大獲成功,面容姣好、活潑開朗、洋溢著青春活力的平野綾也人氣躥升。在動畫的主題演唱會「涼宮春日的激奏」上,首次參加live的平野綾雖然現場演唱水平堪憂到了被視作是黑歷史的地步,但她略顯青澀卻又全情投入的表演還是給大家留下了極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她在演出的最後激動到痛哭流涕的,讓許多粉絲認可了她率直的性格和對於作品的熱情,將她奉為現實中的「團長」。
這一年,《涼宮春日的憂鬱》獲選了神戶動畫獎的「最佳電視動畫獎」,《晴天好心情》獲選「最佳動畫主題曲」;平野綾則獲得了第一屆日本聲優獎的新人獎。
而在接下來,平野綾又先後接演了《幸運星》的泉此方和《死亡筆記》中的彌海砂兩個熱門動畫角色,人氣節節攀升。那年東京電玩展上有她出席的那一天,到場人次竟比其他幾日多出近一萬,台下的觀眾們在她登場時都齊聲高呼「團長」。
2008年,平野綾憑藉著角色「泉此方」獲得了最佳女聲優獎。在擔綱多部動畫主要角色配音工作的同時,她還舉辦了自己的第一場演唱會,發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銷量近3.8萬。
可以說此時的平野綾作為聲優風光程度一時無兩,唯一有待她追趕的目標已經只剩下曾經和她在《白色相簿》合作過的、稱得上偶像聲優女王的水樹奈奈。甚至在2009年日本ORICON公信榜所主辦的「傳說中的聲優」票選活動里,平野綾也躋身前十,與大山羨代 ( 哆啦A夢)、野澤雅子(《龍珠》孫悟空)、林原惠美(《EVA》綾波麗)等已在業界耕耘幾十載的國民級聲優同榜齊名。
所有人都相信著平野綾接下來只要按部就班地發展下去,就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時代,成為新一代偶像聲優的領軍人物。
然而......
平野綾的經紀公司Space Craft其實並非傳統的聲優事務所,而是一家從事明星運作的公司。因此在平野綾通過聲優工作累積到一定人氣之後,公司便開始強硬地安排她轉型為全面藝人。根據後來平野綾在社交網路上所曝光的內幕,公司從2010年開始就下達了「新動畫禁演令」,禁止她參與任何除了之前作品續作以外的配音工作,同時也限制了她在音樂道路上的發展,與唱片發行公司Lantis的合約期限就是她作為歌手的終點,令平野綾非常痛苦。
然而,大眾們原本對於這些內幕一無所知,因此「平野綾一心想當藝人,拋棄了聲優事業」的說法早已經流傳開來,認為她好高騖遠的質疑絡繹不絕。於此同時,在公司給平野綾安排的眾多綜藝訪談節目中,平野綾率直的個性也給她帶來諸多非議,尤其是她大談自己開放的戀愛觀,表示自己喜歡年長的男性並已經歷過多段戀情,更令一些嚮往她清純形象的粉絲幻想破滅。而平野綾那「我是聲優,我是偶像、是演員、是藝人。不要把奇怪的事業觀和戀愛觀強加給我」的強硬回應更成了火上澆油,結果不止人氣大傷,還引來眾多仇視,就連一張她不小心將泳裝的束帶和肩帶穿反了的照片都被拿來當作黑點大書特書。
而當2011年下半年平野綾終於與Space Craft解約,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發展方向之時,卻有一本八卦雜誌刊登了真假不明的平野綾與一名男性的吻照,再一次將她推上了風口浪尖。不過或許正是因為此前直白的回應方式,如今依然在支持平野綾的粉絲已然不怎麼在意她的私生活,這張照片反而沒能對平野綾的事業造成什麼實質性衝擊。
在這番動蕩平息之後,平野綾的聲優事業其實很快就回到了正軌,從11年至今每年都有接手多部作品主要角色的配音工作,而且還多是受眾面更廣回報也更優厚的日間檔動畫。
(http://bangumi.bilibili.com/anime/5056/ )
然而,當年作為偶像聲優一呼百應、萬人朝覲的核彈級人氣終究已不復存在,跳槽之後重啟的粉絲俱樂部也於去年再次關閉。就連平野綾自己也感慨「偶像啊……要不要再努力試試呢……就算是玩笑話,也想開一次LIVE啊。」
一度被寄予厚望成為新一代偶像聲優紫薇星的平野綾,如今是一名專業而單純的聲優。
不過,雖然與「偶像」的身份愈行愈遠,但自從2011年出演《呼嘯山莊》試水舞台劇以來,平野綾就在這個領域如魚得水,每年都有參演一兩部歌劇或是舞台劇,是知名的東京帝國劇場的常客。而目前她也在緊張地排練著歌劇《子彈橫飛百老匯》,演出計劃已經排到了明年下旬。
在《涼宮春日的憂鬱》里,作者谷川流寫過這麼一句話:
當你為自己辟了一條路並決定在這條路上前進、卻偶然發現另一條更為平坦的旁道時,你會作何抉擇?是貫徹漫步荊棘的初衷,還是選擇輕鬆的小路?
平野綾用行動給出了自己的回答。
「本來以為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沒想到已經是巔峰」
平野綾的故事從聲優業的角度來看或許確實如此。但對於平野綾本人而言,她始終堅持著自我,不斷進行新的嘗試,一步也沒有停歇地向前邁進著。而實際上從未放棄過聲優事業的她,相信也總有一天會再次給我們帶來驚喜。
1945年的校長
五大常任理事國元首,威望頂點
坐擁雄兵400萬,碾壓級別裝備對比
佔據全國絕大多數城市和大部分國土
美蘇全部支持
逼得太祖做出讓步以期待組建聯合政府
這是眼看著就要登上世界舞台的態勢,也是準備一掃國內亂局擺脫東亞病夫名號的態勢。幾個月解決戰鬥,當時誰聽都信。
然而,大家都看到了,這就是頂峰了90年代中後期,中國工業處於低潮,一切有技術含量的消費品都是外國的好,國內企業只能在襯衫襪子等低端產品上爭奪消費者。在一片崇洋的市場氣氛中,保定樂凱是最爭氣的技術型民族企業。這個1985年才投產民用彩色膠捲的工廠,能正面pk世界最強的柯達、富士,甚至在對手的傾銷戰略下也步步擴大市場份額——至今我還記得柯達彩卷近20塊一盒,樂凱只要12塊,打折時甚至不到10塊。到了90年代末,樂凱在價格只有富士膠捲一半的情況下,質量已經近乎於持平,眼看著樂凱就要反攻利潤難以想像的全球市場。
膠捲市場上的競爭
在中國市場,柯達一直與富士有著默契,以「短期貼資金、長期佔市場」為目的低價銷售產品。在美國本土,柯達膠捲零售價每個5美元,富士同價,國際批發價則是柯達3美元,富土同價,而在中國,1994年以來柯達的到岸價僅1.3美元。在海外的低價擴張使柯達背負14億美元債務,再加上美元堅挺,柯達利潤一度減少25%,股價曾從1998年的80美元/股跌至60美元/股。儘管如此,柯達首席執行官費希爾1999年堅持宣布,今後兩年再裁減美國員工1.66萬人,節省費用10億美元,以維持中國市場的低價競爭格局。 這裡誰在起著四兩壓千鈞的牽製作用,百姓明白,政府更清楚。
樂凱1999年上半年的業績顯示:主導產品彩色膠捲的市場佔有率達25%,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26%,彩色相紙則實現了30%的市場佔有率,銷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50%。
樂凱的戰績也得到了國家的承認。國資委直接管理110家公司,樂凱以幾千職工,不到10億元的資產,和中石油/中移動/國家電網等超級企業並列,被稱為「最小央企」。
然而……我們都知道數碼時代到了,在數字相機和手機攝像頭面前,無論柯達/富士還是樂凱,都是一樣的下場。【到破產前一天,柯達膠捲的質量都是極好的,只是時代不需要它了】,這句話已經成為知乎用戶熟知的段子,我們的樂凱又何嘗不是呢?從樂凱人的視角看來,彷彿剛剛提刀殺到總boss面前,遊戲就死機了……雖然第一次挑戰未必就能贏,但沒打一場肯定很不甘心。
21世紀中國工業進入上升軌道,但樂凱不再是全國聞名的民族工業脊樑,變成了一家普通的公司。2017年的今天,樂凱膠捲依然在,只是主業已經轉向光學薄膜,離開了涉足利潤豐厚的日常消費品領域。這企業的興旺,固然首先要靠自身的奮鬥,但也不得不看歷史的行程……
相關回答:
馬前卒:歷史上有哪些剛剛發明出來,就被取代的東西?
馬前卒:90年代以來,有什麼曾流行的東西現在幾乎消失了?
馬前卒:為什麼有些人說八十年代是新中國的黃金年代?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到底有多亂?
這大概就是在說飛兒樂團(F.I.R)吧
2004年,出道即爆紅,曾有人說,如果他們將首張專輯的歌陸續放到今後的每一張專輯裡,應該至少可以紅十年。對我來說飛兒樂團是為數不多完全不用放副歌就可以勾起回憶的樂隊。
1.《你的微笑》
喜歡用我的音調
唱出你的味道
這一秒
有種感覺甜蜜的發酵
一百種言語知道
愛有一個聲道
才明了
是你眼神傳來的暗號
2.《我們的愛》
我們的愛 過了就不再回來
直到現在 我還默默的等待
我們的愛 我明白
已變成你的負擔
只是永遠 我都放不開
最後的溫暖
你給的溫暖
3.《千年之戀》
穿越千年的傷痛
只為求一個結果
你留下的輪廓指引我
黑夜中不寂寞
穿越千年的哀愁
是你在盡頭等我
最美麗的感動會值得
用一生守候
飛兒的前奏總是給人一種很驚艷的感覺,這首也不例外,異域風格開場,MV里有沙漠有冰湖有紅紗,相當經典。
4.《Lydia》
Lydia 迷離的眼眶
為何流浪 心碎的海洋
受了傷 連微笑都彷徨
Gypsin女郎 為誰而唱
你會看見霧 看見雲 看見太陽
龜裂的大地重複著悲傷
他走了帶不走你的天堂
風乾後會留下彩虹淚光
他走了你可以把夢留下
總會有個地方 等待愛飛翔
開篇西語:Por los momentos dificiles,ya entendi que la flor mas bella seria siempre para mi. 因著所有的艱難困苦,我終於明白,那最美麗的花朵是為自己綻放。
也不知道,現在說起鬥魚,是想起Lydia的人多還是想起馮提莫的人多。
5.《月牙灣》
是誰的心啊 孤單地留下
他還好嗎 我多想愛他
那永恆的淚 凝固那一句話
也許可能蒸發
是誰的愛啊 比淚水堅強
輕聲呼喚 就讓我融化
每一滴雨水 演化成我翅膀
向著我愛的人 追吧
夢想穿過了西域
多年以後,我們一起去了敦煌,鳴沙山上看月牙泉,一起聽這首歌,可是怎麼說呢,世事難料,有些人註定終成怨偶。
邊聽歌邊打歌詞,還是覺得當年的歌那麼好聽,往事也歷歷在目,那個時候的時候我還在上小學,MP3還要放七號電池,只有128MB,放不了幾首歌。2004年,我買過好幾張專輯,其中就有F.I.R,家裡沒人的時候就會放在VCD里看MV,搬家以後,也都不知道放在了哪裡。打開多年不用QQ空間,從頭看下來就感覺當年的那個小孩兒真是幼稚又可愛。
還能回憶起這個樂團的人可能都要二十四五歲了吧,沒想到距離第一次聽到這首歌也已經有十多年了,這十年間,我們從懵懂的小孩,經歷青春,如今步入社會,突然間覺得有點好笑也有點無奈,我們從追跑打鬧變成了虛與委蛇,我們從無憂無慮變成了疲於奔波。
漸漸地,我們就成熟了,就老了,我們厭惡現在的自己,所以就希望記憶里的自己不要長大,永遠在那個懵懂快樂的時期,永遠只愛那一個人,永遠不會喧囂戾氣。
小時候,我們總是踮著腳盼望長大,長大了,我們就開始低著頭回憶曾經。
指環王。此前好萊塢沒有如此大製作的奇幻電影,之後好萊塢也沒有出過能超越指環王三部曲的奇幻電影。ride of the rohirrim現在仍然是最震撼的奇幻戰爭場面。完美攝影,演技,台詞,配樂
(當時拍這幕戲的時候動員了200多騎手全副武裝的衝鋒拍攝的,後期特效再在背景上加人。到了霍比特人就變成徹底的CG軍隊了,讓人根本不關係這些電腦模型的命運)
當年在聖盔谷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的精靈
這是打著打著集體人間蒸發的精靈,反正也是電腦做的,李佩斯也是徹底在耍帥,no one gives a shit
相比之下指環王里希烏頓國王的兩次衝鋒都是影視上的經典,雖然現在來看能明顯看出一些問題。"fell deeds awake, now for wrath, now for ruin, and a red dawn" 每次聽到都熱血沸騰。
希烏頓應還是影視上最熱血的國王了兩次決死衝鋒,最後看見侄女幫自己復仇斬殺了巫王后安然離去
別的史詩級場景也多的是
洛汗勇士衝鋒斬殺強獸人
甘道夫驅趕戒靈
法拉墨悲情的自殺性衝鋒
甘道夫單挑Durin"s bane
「花木蘭」斬殺安格馬的巫王。史上最女權的一幕「I am no man」 然後一劍插死了剛才還「no man can kill me" 的巫王
安格馬的巫王虐甘道夫「this is my hour"
主角阿拉貢也是滿滿的王者風範
非常硬朗
文戲武戲都是王者
孤身一人擊退戒靈
跟死人國王決鬥,把西方的火焰架在了死人國王的脖子上,以Isildur後裔的身份命令了死人軍團
每站都身先士卒
率領人類殘軍在黑門前拚死一戰,演講也是振奮人心(歐洲現在真的缺阿拉貢這樣的王者)
最後即位歌唱的那一幕是這個角色完美謝幕
(這才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啊)
Gimli是電影里的搞笑擔當但也是有血有肉的角色。想必大家還記得他騎馬摔倒
吹牛被逮個正著
穿不上鎖子甲
加長版里萊格拉斯耍賴
跟萊格拉斯比賽殺獸人的經典台詞「I still count that as one"
同時,他為了救阿拉貢孤身一人沖入強獸人堆里,為了給親戚報仇兩眼發光,最後在黑門之戰中「我從來沒想到會和一個精靈一起戰死」「那和一個朋友呢?」「我能接受這個」
Gimli語錄 https://m.youtube.com/watch?v=9LDJzksLB_0
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各個都飽滿,故事線最後都成功收攏。而霍比特人是9小時看完了仍然不知道誰叫啥。電影的台詞,音樂,氛圍都是那麼的到位
一些奇幻場景也是非常讓人入戲
精靈
矮人
王者之城米納斯提力斯
Pillar of kings/ The Gates of Argonath
指環王應該是近幾十年里唯一的完美的三部曲。黑客帝國第三部撲街,星球大戰第三部各種不用心,黑騎士三部曲第二部太搶眼,第三部平庸
不過後來好萊塢發現了更省事的印錢方法,也就沒有嘗試再製作奇幻電影了
讓人唏噓
指環王到漫威的雷神系列真說得上是奇幻電影大眾審美品味降低的縮影
曾經的精靈女王和洛漢國國王變成了現在的把自己不當真,太空喜劇電影的爆米花反派,實在讓人唏噓。當年衝鋒陷陣的大將軍變成了現在前半程負責搞笑,最後在太空飛船里拿M16掃射殭屍的禿瓢。世間再無指環王
現在好萊塢大片一般是一個有超能力的白人和黑人隊友對抗大魔王,然後配上絢麗的顏色,搞笑的劇情和流行音樂就行了
相比之下魔獸世界電影慘不忍睹。萊恩國王穿著塑料鎧甲喊了一句第二排都聽不見的警匪片口號「we will free our people" 就看見毫無秩序的步騎混搭的群演沖向了綠幕和無數CG獸人
跟納尼亞傳奇里的至高王彼得比
大哥你的皇冠是中國劇組淘來的吧
這哥們兩年前演的綠綠的皇帝還蠻像樣的
魔獸電影宇宙是徹底沒戲了。原因很簡單,隨著十年前那批魔獸死忠粉的老去,這個系列已經告別了頂峰。而鄧肯瓊斯太智障不上來就拍最吸引人的巫妖王,天災軍團而是拍獸人起源,還沒完了。問起續集想法他居然還打算繼續拍獸人。我去他大爺的,獸人特效成本過高且對外人吸引力不夠一拍肯定虧本影院根本不會同意,等十年後這個系列重啟的時候玩魔3長大的人也都長大成人了。艾澤拉斯世界的最大威脅絕對是鄧肯瓊斯不是薩格拉斯
「在一個危機四伏,神魔亂舞的世界裡,一個反派企圖徹底毀滅艾澤拉斯,他就是—導演鄧肯瓊斯」
感覺現在應該請扎克施耐德去拍阿爾薩斯劇情,唯一拯救電影宇宙的機會了
再說說納尼亞傳奇。作者和托爾金還是老朋友呢。最大問題是:1。是兒童文學2。宗教色彩濃厚
其實魔衣櫥製作水準是很高的,電影里的羊頭人,半人馬,牛頭人都是實體道具再配合CG,還是很有誠意的,兵器鎧甲設計也很好,質感也很強。但就是素材是兒童文學。無法有指環王那種浴血奮戰的感覺。另外中學生直接穿著鎧甲上陣砍人的劇情實在讓人無法直視。感覺魔獸應該走這個路線的,獸人起碼做個實體模型再配合CG要不太失真
半人馬
羊頭人
牛頭人
純魔幻電影的話標杆應該就是魔衣櫥了。而隨後的凱斯賓王子和黎明踏浪號越拍越爛。根本問題還是素材不適合成年人,而製作成本太高很難賺錢。
指環王,納尼亞傳奇,魔獸比起來就是氣質超凡脫俗的美女,貌美但是沒有氣質的美女和一看就整容過度的女的
不過我們還是有希望看到更多的中土世界的電影的。因為托爾金的長子,接管Tolkien estate的 Christopher Tolkien 已經九十多了,等他翹辮子了長子simon Tolkien 會繼承大統,跟父親不同,Simon是彼得傑克遜的忠實粉絲。
而且最近另一個有傳奇色彩的電影宇宙也證明了可以從低谷重回巔峰,沒錯,我指的就是星球大戰。從前傳的陰影里走了出來,現在越拍越有活力,獨立外傳電影俠盜一號也是優秀的作品。這個套路太適合精靈寶鑽了
http://www.simontolkien.com/
1994-1997
中國新漫畫最好的年代,湧現了無數有希望的新人以及頗具亮點的原創長篇短篇作品,從《畫書大王》開始,然後是《少年漫畫》、《北京卡通》、《科普畫王》、《漫畫原子彈》、《科幻世界畫刊》、《卡通王》......陸續推出了顏開、陳翔、鄭旭升、聶峻、任長虹、林敏、曾途、任山崴、梁衡、姚非拉、胡蓉、胡倩蓉、趙佳、自由鳥、林意菲、阿恆、炎冰、苗蔚......全民投稿的熱情高漲,正當大家以為趕超日本指日可待的時候,國家對盜版漫畫和非法出版刊物的一次重拳,把氛圍直接打回娘胎了~~
後來慢慢再興起的其他漫畫雜誌已經遠不如當初了~~(不接受反駁)
當然是國足殺進02年世界盃決賽圈了……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06年的武林外傳
十三世紀的亞里士多德風。
十三世紀,亞里士多德的學問重新從東方被招魂了回來,被稱作「新學問」而在巴黎大學紅極一時,就像如今的……………………………………一樣,一時間,哲學教授們歡欣鼓舞,覺得可以大幹一場,各種課題申報,天主教重大科研項目一個接一個,十三世紀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無疑是一個紅紅火火的黃金年代,各大學、黨(天主教會)支部紛紛掀起了「神學學《聖經》,哲學學亞聖」的哲學普及運動(1),Albertus Magnus, Bonaventura, Siger von Brabant, Heinrich von Gent, Duns Scotus, 直至晚期的Wilhelm von Ockhalm,當然還有大Boss阿奎那,這些公知大V們(有些是五毛(方濟會),有些是美分(極端亞里士多德主義者),有些是所謂「理客中」(比如阿奎那這種)),無論喜歡不喜歡,無論主動被動,都或是心甘情願,或是滿懷惡意地瘋狂引用、探討、批判、膜拜亞里士多德,一時間,相關的論文著作不可勝計,就像魯迅說的:
我翻開這些哲學書一查……每一頁上都寫著"神啊!神啊!"……仔細看了半夜……滿本都寫著五個字"亞里士多德"!——《狂人日記》(2)
不過這個流行很快就過去了,到了十四十五世紀,神秘主義、柏拉圖主義開始興盛起來,艾克哈特大師,Heinrich Seuse,後來的庫薩的尼古拉、費奇諾都相當疏離亞里士多德,更不用說後來的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亞里士多德這隻「死狗」(馬克思語)(3)更是連被批判的檯面都上不了了。
於是,這個「鼎盛時期的中世紀哲學」也就成了亞里士多德風潮的歷史絕響。
(1)該內容純惡搞,拒絕撕逼,拒絕吐槽。
(2)該內容純惡搞,拒絕撕逼,拒絕吐槽。
(3)該內容純惡搞,拒絕撕逼,拒絕吐槽。
主體內容以前發過,很長。
補充一句,除了本篇所說的資本,關於什麼叫監管,請看末尾的春晚懷舊系列,那傢伙,說沒就沒。
————
93、94年,當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嘎納折桂,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威尼斯獲獎,英達梁左的《我愛我家》寓深刻於搞笑,央視的《三國演義》舉宏大於嚴肅,足球界用「甲A」讓半死不活的聯賽開始風靡各大城市,那英孫悅解東孫浩靠MTV連耳朵帶眼球兩手抓,高曉松老狼的《同桌的你》讓校園民謠走向大眾,唐朝和魔岩三傑在紅磡感動了市民和beyond,對雄霸內地多年的香港娛樂業來了次反向輸出,而即將回歸的香港人也拿出了《大話西遊》《重慶森林》的時候,很多人以為,中國的大眾文化將迎來一個叫好與叫座齊頭並進的黃金時代。
當年,大伙兒還出於各種原因八百個不滿意,等到身處流行文化在資本和監管的雙重呵護下,向著庸俗一路狂奔,急赤白臉找罵、氣勢如虹抄襲的如今,回想起來簡直想抽自己嘴巴:「真他媽身在福中不知福!」
90年代初,是國內大眾文化的黃金年代,達到了目前為止,精美與通俗的最佳平衡,其關鍵是: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蜜月期。
(節選自拙作《當明天成為昨天》下冊)
我們過去的過去:
當傳統大眾文化戲曲、曲藝等露出頹相的同時,新生文化曾經一度風光無兩。自打改革春風吹滿地,一場接一場的大眾文化盛宴,劈頭蓋臉地砸向看了十年樣板戲的觀眾。
先是從牛棚回來的那群翻身藝術家,在通俗高雅尚未分野的文化市場中,以「撥亂反正」的名義不自覺地開始探索消費文化的新路。然後跟上的,是自以為在搞大眾文化,實際卻是徹頭徹尾精英分子的那幫傢伙,王朔、梁左、崔健、姜文……幾乎同時,處於巔峰期的港台流行文化又異軍突起佔據半壁江山,把各種可遇不可求的經典作品像白菜似的扔給我們。
在九十年代以前,中國文藝界根本就沒有「大眾文化」概念,不止是觀眾,也包括創作者和審查者,芭蕾舞和相聲在一場文藝匯演中出現,台下有工人也有總工程師,最大的代表,就是春晚。
這就是所謂「文藝要為人民(或工農兵)服務」。雖然口號這麼喊,但其實沒人這麼干,真正落實的結果我們現在都見到了:為了滿足人數最多、審美標準最低的群體,婆媳劇(含宮斗劇),手撕鬼子劇,雷人古裝劇成了主流。
實際上,那時更多的文化精英在不自覺地「為藝術而藝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大夥都是靠工資活著,而工資的級別往往要靠作品的質量,你得個「金雞」「百花」獎,領導沒準就給你漲一級工資呢!他們不必把精力都用在賣作品養家糊口上,上海美影廠的那些神作《大鬧天宮》《小蝌蚪找媽媽》,都是國家統購統銷的。於是,他們也就沒有適應市場的動力。
我們的過去:
第一批搞大眾文化的,正是他們中的叛逆者。
據我所知,頭一次有意識把電視劇拍成「大眾文化」而不是「藝術」,是1990年的《渴望》,主創趙寶剛、鄭曉龍、王朔等,無不是文化精英階層。
這部劇獲得的成功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在播出時萬人空巷,引起了賣燒餅大爺的公憤——沒生意不說,賣冰棍大媽也回家追劇去了。而由於身處一個文化產品匱乏的時代,它更成了中國觀眾的公共記憶,直到2016年,我奶奶作為一小知識分子,看重播時還要痛罵王滬生一聲「他媽的沒良心」。
但為什麼說它不是藝術?到了寫電視劇《愛你沒商量》時,王朔他們提出了一個說法,終於把大眾文化的概念明確了:二老滿意——老幹部滿意,老百姓滿意。這就是說:不對社會主流觀念進行任何創新挑戰,讓最廣大人群獲得最舒服的精神按摩,而絕不逼他們去思考、感受複雜高深的內容。
按當年的正統觀念,爭論焦點是:藝術要不要提倡「真善美」,更進一步,要不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然而直到這句話出現,爭論的實質才浮出水面:到底是該由著作者發揮個性,還是迎合觀眾?
歷史已經證明了勝負,「二老滿意」直到21世紀還在顯示非凡的生命力。同樣屬於這撥人的馮小剛,在導演2014年「春晚」時敏銳地抓住了這一點,幾乎做到了吐槽時代最大可能的大受歡迎。
為什麼是這群文化精英來做?
當時雖然已經對外開放多年,但中國還遠未融入世界娛樂的潮流,像現在這樣好萊塢大片在中美同時上映,是當時不可想像的。而文化精英們卻掌握著更多的資源。電影學院的學生在大眾根本沒聽說過美國大片時,仍然可以看到《教父》甚至法國新浪潮電影;英達去美國學戲劇,發現了情景喜劇這個國內還沒有的品種。於是,他們有能力給大家帶來聞所未聞的新東西。
有這個能力的他們,動力又來自哪裡?
名利。
在90年代初,大多數管理者和創作者,甚至很多被塑造了的消費者,想法仍停留在「宣傳陣地」的概念,總得教育人學好,最好看完出去攔驚馬。但消費者嘴裡嫌棄著「沒藝術性」,選擇可是很誠實。主流兒童文學界仍認同葉聖陶、張天翼是大家,但如果去問問真正的兒童,他們只會知道鄭淵潔。即使老幾位的文學水平更高,但對兒童的影響力卻要差幾個量級。為什麼?鄭叔叔拿兒童當上帝呀!你們愛看冒險、反叛、奇幻是吧,寫寫寫!
這種來自市場的成功,給創作者回報之豐厚,遠不是要看領導心情的「漲一級工資」比得了。《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過把癮》之後,文化圈誰敢不認識王朔?當副處級幹部賈志國一個月只賺二百多塊的時候,梁左寫一集《我愛我家》的稿酬,是一萬元。
文化產品有「最低保障」的體制也開始改變了,由統購統銷逐漸變成了自負盈虧,他們必須適應新的世界、新的規則,那麼,就必須讓儘可能多的觀眾覺得「好看」。否則不是有沒有王朔和梁左待遇的問題,而是「吃什麼?」
但想法再怎麼變,人還是那些人,仍有強大的慣性。計劃經濟、精英意識的優點仍有殘存,代表作就是那批考證嚴謹,製作精良的古裝劇,《三國演義》《唐明皇》……「三國」讓今人匪夷所思地用了三個軍區的解放軍演士兵,而在《我愛我家》這種小製作里的體現,就是用了大批優秀話劇演員,卻都是憑面子請的,拿著超低的片酬。
有水平,卻又肯迎合,觀眾怎麼能不喜歡?
而在這個特殊時期,錢居然還成了節操的支撐。總體上說,梁左、王朔、鄭淵潔這老幾位都聰明得很,從來不說真正給自己惹麻煩的話。不過,他們總是心癢難耐地打打擦邊球,在小說相聲電視劇里,玩命委婉著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他們之前,很多知識分子是真正從內心自宮,根本就不會有自己的思想。偶爾出現一些身在國內而敢說真話的,大都是拼著一死,或者人和作品真死了。
因為他們都在作協、文聯、大學裡被養著。
市場經濟大潮來了,靠作品是能賺錢的,這就培育出了梁左這一代——我有法子活,除非觸及底線,憑几個狗腿子想斷我的生路,沒那麼容易!
飯,往往是骨氣的前覺條件。
即使從現象上,這也是值得在文化史上寫一筆的。
他們儘力滿足大眾的通俗文化需求,但幾十年的精英意識哪有那麼容易改變?那一代作者打骨子裡憋著上檔次,當年那些《編輯部的故事》《便衣警察》,已經是他們向大眾文化妥協的極致了。名利,開始成為大眾文化的發展驅動力,但資本的力量還遠沒有今天那麼雄厚,還不能輕而易舉地碾壓作者的個人堅持,更別提讓作者主動去跪舔市場,文化精英意識仍在玩命死磕堅持自我。比如《愛你沒商量》,明明是個言情劇,卻因為主創認定表演難度大得找實力派演員,結果砸鍋。
像如今唐家三少、於正這樣有意識地堅決討好低文化受眾,打死他們——額,那估計他們也就從了。王朔後期的文章直指人生終極價值,卻沒有了市場認可;梁左一直在叫囂寫電視劇是納妾,早晚要寫真正有價值的小說;自認為有了足夠票房號召力,馮小剛拍了想表達自我的《夜宴》《一九四二》,可是很悲哀,群眾都認定了你得來那搞笑的,你居然不從,那還有好果子吃嗎?只有姜文直到2010年還能靠《讓子彈飛》站著把錢賺了,可實際上,他也不得不沾大眾文化分配角色的光:有小丑也得有王爺,你看著那麼吊,就演那高端的吧!
終於,在個性與市場的角力中,有了《我愛我家》這樣把通俗和深度融合到極致的神作,我們從前並沒有看出來裡面引用的紅樓夢、魯迅、毛選、茶館,沒看出來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諷刺,但仍然笑得合不攏嘴。
更好的現在?:
二十年前,文化精英們引領了大眾文化的興起。二十年後,我們又生活在什麼樣的時代?
早在當年,就有無數賈志國在抱怨「現在的電視劇越來越不好看了」,而曾經引導潮流、登台一次就能被全國人民記一輩子的央視春晚,播出完就挨罵更是成了常規動作——當然,不許別人討論然後給自己刷個100%好評,也是個辦法。
是節目水平越來越差了?是觀眾水平越來越高了?
其實,拉到更大的範圍看,這只是上錯了花轎,而且也沒嫁對郎。
二十年間,我國人民的文化需求的變化,完美地詮釋了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
80、90年代是我們的溫飽階段。餓了那麼多年,電視終於橫空出世,徹底滿足了人們吃飽肚子的慾望,只要打開電視,永遠都有節目按摩你的大腦。那麼多年沒見過什麼,剛擺脫飢餓的人們又不挑食,電視給什麼咱們就吃什麼唄。王朔回憶到:「當時我卻以為這說明觀眾具有無限包容性和可塑性,可以讓我亂來,任何一點新鮮的挑戰或叫挑釁都會令他們興奮不已並一路尾隨。「
這就是當年趾高氣昂的電視時代。
時光荏苒,人們終於進入了小康階段,吃飽肚子再也不是什麼追求了,倒是只能傻呵呵地盯著電視怪沒勁的。於是從「超女」開始,高互動性的選秀節目出現了。它們滿足了人們的社會需要、尊重需要,讓大家自以為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然而風雲突變,在新媒體誕生的時代,更加諂媚受眾的互聯網偷偷地分流走了電視的大量觀眾,網路社區激烈而低質量的辯論,取代了朝聖一般閱讀嚴肅文學雜誌;訂閱符合自己觀點的公眾號,取代了《讀者》塞過來的雞湯文;又便宜又能打發時間的「進電影院」成為約會的首選,於是電影從曾經神聖的藝術,變成了瞬間的商業消費,讓陳凱歌進行著拙劣的表演。
信息篩選模式也隨之改天換地。電視時代其實仍是一個權威時代,專業人士操刀,審查部門把關,觀眾能看到的,是權威篩選過的文化,可以叫做「向下篩選」。而互聯網時代提供了海量的供給,觀眾們在這個超市裡眼花繚亂,可以挑三揀四地去選節目,訂閱頻道,成為某人的微博粉絲,獲得通過雲數據計算推送過來的適切節目。一個前所未有的、以消費者為核心的「向上篩選」體系,諂笑著在不知不覺間就佔據了我們的生活。
「電視時代」的大眾文化正在逐漸衰落,而互聯網時代的全新大眾文化正在興起。
但是「新勝舊」,可不見得就必然是一種進步。
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全民普遍擁有消費能力。需求左右了資本的選擇,資本又左右了創作者的價值取向。在我們這個脫離中古不過百餘年、地區發展又極度不平衡的國度里,誰創造了最大的需求呢?
金字塔的底層總是面積最大的。在文化溫飽和小康階段的人佔據了絕對多數,比如,我們那已經上了年歲、無力再接受新生事物的父母,比如,背負著生存壓力的城市白領。更有無數剛剛進入這個階段的新生力量,比如,從未在學校或互聯網上接受過什麼審美教育的小孩子們,比如,接近三億進城打工、在疲累中亟鬚髮泄的農民工。
他們才是市場的主力消費者,他們需要熟悉的、不用腦子的文化產品。而有品味的文化,就意味著有挑戰性。
文化上的富裕階層哪裡去了?有些人去追尋自己喜歡的小眾文化,只肯去劇場看話劇,只看電影院並不播放的藝術電影……他們在數量上的絕對劣勢,加上他們挑剔的口味,使得他們成為大眾文化最不喜歡的消費者,沒幾個想為他們服務。但他們絕不至於餓死,在互聯網3.0時代,文化消費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壟斷。他們消費著處於食物鏈高端的美劇、日漫……他們在外國的同類享受的是一樣的東西——這個同類,可不是按民族劃分了,黃皮膚、白皮膚、黑皮膚,環球同此涼熱。
二十年前,所有人都坐在一起,從不同層次欣賞著《我愛我家》,如今,早已分道揚鑣。
失去了大批優質創作者的大眾文化,把粗製濫造的婆婆媳婦劇、手撕鬼子劇、雷人古裝劇、充滿粗口的網路直播、洗浴中心水準的綜藝節目扔給了溫飽階段和小康階段的人。
在所向披靡的實力碾壓下,資本開始塑造創作者,創作者又開始塑造新的觀眾。綜藝電影是電影嗎?可是拍十幾天就能賣幾億。網路直播本身有何低俗?但觀眾只需要軟色情、粗口和低級幽默。影響力最大的80後作者,無論韓寒還是郭敬明,都逐漸把自己變成了「商品」。曾經充滿理想主義的《南方都市報》記者馬凌,得意之作是一篇寫「鄙視鏈」,探討文化等級觀念的有趣文章,但只有當她變成咪蒙,才能靠狹隘暴戾的《致賤人》《致low逼》獲得金錢和知名度。什麼樣的文章閱讀量高?她說「熱點、金錢、性、暴力」,必須讓有修養的人不舒服,必須讓有廉恥的人在公共場合說不出口,才能火遍網路。
而在這樣生態下被灌輸的孩子,如果並沒有機會從家庭或者學校獲得更高層次的審美教育,又會獲得什麼樣的品味?《喜洋洋與灰太郎》當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動畫,因為他們的世界裡並不存在《EVA》。
「自我超越」被資本無限期招安了。在90年代,精英分子頂著政策限制,憑藉著骨子裡的追求玩著乾坤大挪移,弄出了不少有特色的作品。但如今卻是九群二十七地堡,地雷陣外帶迷魂陣,資本+政策一起上,即使有好苗子,也基本會禁不住誘惑立馬被商業招安,被低素質受眾同化。而能經住誘惑的,往往在海量信息中無從檢索,默默無名。
至於監管的鍋,我們不說。
我們的未來?
這種紛亂中,能否能結晶出曾是下里巴人的元曲、曾是通俗小說的《基督山伯爵》?甚至,能弄出一本《七龍珠》嗎?
如果持續這般,就先不要談什麼文化輸出了。大批只有火爆動作場面而水準低下的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已經超過了美國。莫言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中國作家的作品照樣沒人翻譯。談中國文化必談熊貓、功夫、旗袍,你什麼時候在動漫里聽說過「日本原素」、科幻片里聽說過「美國元素」?孔子學院和所謂漢語熱,那就是個免費甚至倒貼錢的美食培訓班,人家不過當一個小愛好。至於所謂「中國玄幻小說開始被外國人大量翻譯」,你真的相信那些低俗之作,不是一種一時的獵奇,而是能讓有影響力的人心生嚮往,形成潮流嗎?
中國有句實在的老話:打鐵先要自身硬。
我們還有很多年可以活,我們拭目以待。
(1)用《我愛我家》當背景,回顧90年代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的拙作《當明天成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上)電子書已出版,謝謝關注 - 撕裂與撫摸——「我家」的二十年往事 - 知乎專欄,此為各渠道鏈接。
(2)春晚懷舊系列:https://zhuanlan.zhihu.com/p/31170127
(3)頭條號公眾號:nk丟丟
諾基亞當年的機皇N95
N95採用了劃時代的雙向滑蓋設計,向上滑動露出鍵盤,向下滑動露出多媒體控制鍵,方便用戶在一般操作和聽音樂看片之間切換,非常巧妙。
除了這個設計外,N95的各項技術指標也是當年的頂配:2.6英寸1600萬色TFT的彩色屏幕,500萬像素蔡司認證攝像頭,8G的內部存儲空間,內置GPS,全新一代Symbian OS v9.2操作系統。。。
這部手機剛上市那會,價格最高抄到近1萬,當時剛上大一的我,正好有那麼一部,恨不得天天掛在脖子上以達到最佳吸睛效果,畢竟全院同屆100多號學生里,只有我和另外一個男生有N95。。。
當然,幾個月後某個同學換了一部非常奇怪的手機:白不呲咧方方正正,而且最嚇人的是他娘的沒有鍵盤,屏幕大的跟面鏡子似得,我拿來用了用他這部怪手機,評論道「這什麼觸摸屏打字不僅奇慢而且極容易按錯,我估計這破玩意兒賣不動吧,建議你儘早拿到隔壁中關村賣了吧」
對,那就是第一代IPHONE
恩,所以說諾基亞07年全球市場佔有率接近了40%,but,那已經是最後的巔峰了
相關回答:王司徒:有哪些「本來以為已經是巔峰,沒想到才是開始」的例子?
《灌籃高手》全國大賽篇,戰勝上屆冠軍,賬面實力壓倒性強的山王之後的湘北
下一場比賽因為櫻木受傷,以及眾人體力透支而敗給了愛和學院。大猩猩和暮木帶著遺憾隱退,《灌籃高手》正篇也已終結
灌籃高手全國大賽篇(全彩)漫畫_外傳1連載中_SLAM DUNK在線漫畫_極速漫畫
1.奧遜威爾斯的處女作《公民凱恩》
常年被影評家稱為世界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在攝影、化妝、非線性敘事上無異於一場革命,然而在當年,這片子獲七項奧斯卡提名,卻只在原創劇本這一項獲獎,我感受到奧斯卡評委們深深的惡意~
奧遜威爾斯時年26歲,之後半個世紀里,再未超越。
2.奧黛麗赫本的處女作《羅馬假日》
時年19歲的赫本還在小劇場里跑龍套,抱著玩玩的心態去試鏡,然而導演威廉惠勒就決定了「你來做女主角」,赫本說「我也不是謙虛,我一個毫無經驗的新人怎能當此大任?」導演說「派拉蒙高層決定了,這部戲只給100萬的預算,請不起伊麗莎白泰勒,就你了」。然後赫本就來到了好萊塢,第一次演戲就拿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
之後的近半個世紀,雖然參演了多部大片,但始終與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無緣。人的一生吶就不可預料……
3.曹禺與處女作《雷雨》
時年23歲的曹禺在大學期間創作了《雷雨》,一個甲子過後,當人們提及曹禺還是「啊那個雷雨的作者」
4.林嶺東與「風雲三部曲」
在87—88兩年間,30來歲的林嶺東拍攝了《龍虎風雲》《監獄風雲》《學校風雲》三部曲,如果吳宇森是機槍橫掃的血色浪漫,那林嶺東則是一把划過軀體的手術刀,給人以強烈的心理壓力,把人的神經崩到最後一刻才釋放血腥與血性。周星馳的「逃學威龍」系列即惡搞《學校風雲》;而《龍虎風雲》的攝影即劉偉強,啟發了後來的無間道系列;昆汀的處女作《落水狗》也是《龍虎風雲》的同人作品,之後昆汀將林嶺東介紹到好萊塢,和一線巨星尚格雲頓合作,論風頭是當時華語商業電影導演的NO.1。
進入21世紀,林嶺東正式回歸香港影壇,然後整個人都廢了→_→1969年7月16日早
三名NASA的宇航員離開地球飛向太空
4天後,其中一個名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宇航員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一戰成名
1972年12月7日夜
阿波羅17號離開卡納維拉爾角
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後一次踏上月球
距今也有45年了
7次登月任務,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阿波羅13號未登月,但促成了史上最成功的天地大營救,一次偉大的失敗)
同期作為運載工具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和她的第一級發動機F1也由此成名,成為人類歷史上使用過的自重最大的運載火箭和推力最大的單燃燒室液體火箭發動機。
本以為開創紀元,卻成為巔峰絕響。陳凱歌 《霸王別姬》
2008年,新一代高清光碟格式之爭以索尼為代表的藍光陣營戰勝了以東芝為代表的高清陣營告終。為了戰勝東芝,索尼在PS3上搭載了藍光光碟機同時還不提價,導致每賣出一台PS3,索尼就要賠60美元。以這種賠本賺吆喝的方式最快時間在市場上普及了藍光光碟機。
然而萬萬沒想到啊,除了PS4,人們幾乎都不用光碟了……
華語樂壇00-10年的黃金時代。
千禧年,此時,香港四天王的熱度即便不能算如日中天,也可算餘溫仍在。台灣、香港唱片行業仍在一個十分快速的發展,而大陸的音樂市場與音樂工業也在迅速發展,大陸的唱片銷量很快也被港台音樂公司作為一向指標。
不少歌手進軍大陸市場,內地也有不少歌手出道。
不少香港歌手開始出版華語音樂,比如陳奕迅原先基本只出粵語歌曲,內地不少原創歌手得到了極大的重視,雖然也有比較混亂的時期,但是在華語音樂大爆發的大背景下,還是相對平穩。
周杰倫2000年出道,可以說是跨時代的音樂人物,為華語樂壇創造了一個神話。至此,華語樂壇迎來了最好的十年。
盜了一張圖,統計了華語樂壇這十年里有較大傳唱度的一些歌,可謂百家爭鳴,雖然頗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感,但是對於聽眾而言無疑是極大的享受。
這十年,選秀歌手大量出道,公司的包裝水準也不斷提高,整個音樂製作流程雖然不算成熟但是十分恰當,幾乎為歌手本身量身定做,音樂原創動力十足,雖然聽眾的水平不高但也逐漸提升,好的音樂人也不容易被埋沒。
我們相信流行音樂本身正處於最好的時代。
但是2010年以後,一切似乎戛然而止。
原因諸多,一方面聽眾水平對音樂的鑒賞力已經到達了一定層次,而音樂公司的製作水平卻變慢了。這個時候一曲好歌變得千金難求,一些沒有創作能力單靠歌唱技巧與聲音的歌手很快就被淘汰,但是同樣的,一些創作能力的音樂組合就慢慢突出重圍,比如蘇打綠和五月天。
很多優秀的選秀歌手被公司簽約後並沒有得到重視,幾乎雪藏,每年的超男快女只能紅一個暑假,真正還在活躍的不多,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張傑、張靚穎、李宇春。
同時,網路盜版讓傳統唱片行業吃盡苦頭,很多音樂人不得不轉業。2011年宋柯手下的太合麥田唱片公司宣布不再簽約歌手。
同時韓團來襲,搶走不少聽眾,而很多國內公司應對這種衝擊,卻選擇了粉絲經濟,打造出一票流量偶像,隨便出一個人,影視歌三棲,頂著一張好臉,就能讓粉絲刷榜刷銷量。
原創力不足,大量音樂節目選擇翻唱。不是說翻唱不好,是實在太多了。。。。
..........
事實上,我認為,那個年代的一些音樂拿到現在,重新編曲發行,放到現在不能說吊打樂壇,至少也是熱門歌曲,很多翻唱節目也證實了我的這個觀點。
大概是因為那個年代有土壤、有競爭,而聽眾是真正被音樂征服吧。
雖然現在也有不少音樂人在專心做音樂,但還是覺得如今這個音樂市場太難了吧。
推薦閱讀:
※人喝醉時是神志不清還是本性暴露?
※西醫最根本的理論基礎是什麼?本人在醫院裡行政工作了九年,為啥感覺除疫苗外,西醫就沒有能根治的病了?
※人為什麼會(要)有味覺?它們分別代表著什麼?我們可以利用這些感覺去幹些什麼嗎?
※為什麼運動後會臉紅?
※如何治癒【疑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