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如題,
謝邀
首先,毫無疑問,雨果無疑是法蘭西文學史上的巨擘、最閃耀的明星之一,他的作品至今仍舊讓我難以忘懷(當然我看的是中文版,感謝諸位老師的翻譯),他才華橫溢,並且富有激情,而且善於用激烈的故事情節來打動人心,是我最喜歡的外國文學家之一。
不過,除了這些標籤式的讚譽之外,雨果另有其作為凡人的一面,他同樣在生活當中經歷了坎坷,犯下了多種錯誤,並且也有和每個人一樣的人性弱點。
他像那時候上流社會的男人一樣放蕩,對妻子並不忠貞,情婦前後好幾個,有一個甚至在身邊長留了三十年——也許這种放盪因為文學家的才華而被蒙上了一層脂粉,但是毫無疑問,這種不忠貞深深地傷害了自己的妻子,並且給孩子們樹立了並不完美的榜樣。(不過說到底,19世紀的文豪們,又有哪個不是那樣?只能說,他和其他人一樣放縱自己的慾望而已)
如果說在當時的環境下,放蕩的生活只是道德上的小小瑕疵的話,那麼他早年在政治上的前後搖擺,更加讓喜歡或者不喜歡他的人都對他頗有微詞。
這裡必須講一下當時法國的政治背景——自從大革命之後,法蘭西一直都陷入到了一種政治上的精神分裂當中,各個政治派別紛爭不斷,時常冷戰偶爾熱戰,所以政府的垮台頻頻出現,有的時候甚至會發展成革命,把整個國家傾覆。從1789年到1871年,法國經歷了三個王國、三個共和國和兩個帝國,可謂是風雲激蕩。
在這種激蕩,共和派、帝國派和支持王朝的派別(裡面又分支持波旁王家的正統派和支持七月王朝的秩序黨)互不相讓,彼此攻訐撕咬,互相仇恨不已。可以說當時法國的三家王族總是有一家在台上,有一家被迫流亡,有一家在被監視或坐牢,彼此輪迴。
而雨果卻多次改換了門庭,最初,在極端保王黨的媽媽的影響下,雨果是十分擁護波旁復辟王朝的正統派分子,他成名也是在這個階段,而到了復辟王朝末期,他卻成為了一個共和派,呼籲打倒王權。
可是在1830年七月王朝建立之後,沒多久他又改變了立場,成為了擁護奧爾良王室的秩序黨,並且接受了國王提供的貴族院議員職位,成為七月王朝的核心擁護者之一。
不管他這麼做有多少個人理由,但是在很多人看來,他這種做法無疑就是為了高官厚祿拋棄個人立場,是一個「三姓家奴」,而這在重視立場的政界參與者看來是極不可取的行為,於是有很多朋友就此和他交惡,他在文學界和戲劇界的地位也由此而大大受損。而這一時期,他上映的劇本開始不受捧場,幾度失敗,以至於被人留下了「雨果已經完蛋啦!」的譏嘲。
如果沒有後面的風雲變幻的話,雨果的文學成就和名聲恐怕就會到此為止了,成為「文章憎命達」的俗話的一個新註解。
可是最後,命運終究還是再作弄了他,1848年法國再度爆發革命,七月王朝倒台了,而這時候雨果重新成為了共和派(又一次改換門庭),擁護共和國。可是路易-波拿巴很快就借著共和國總統的職位篡奪了國家的權力,並且把共和國變成了帝國,拿破崙帝國派開始得勢。
這一次,雨果終於不再改變立場了,他極端反感波拿巴政權, 並且做出了鬥爭,然後被波拿巴政權流放——他寓居於比利時,並且在帝國政府多次勸誘下仍舊沒有選擇歸國。而就在這一段時間裡面,在困窘的生活當中,他寫出了像《悲慘世界》這樣的經典作品,並且真正奠定了自己的地位。而這一次他在政治上的堅持,也終於抹清了之前在政治上的種種污點,成為了被法國人廣泛認可的人(幾乎每個法國人都是天生的反政府主義者,不管台上的是誰)。
雨果的作品,激情澎湃,然而同托爾斯泰一樣,他喜歡把自己的作品當成自己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宣講台,所以會有大段大段的分析和解說(看過《戰爭與和平》和《悲慘世界》的人肯定會印象很深),有的時候這些評論會讓人覺得失之乏味,有的時候卻能讓人產生共鳴,不管怎麼樣,雨果對文字的駕馭是超出於常人的,也是值得敬佩的。
同時,雨果也是當時歐洲著名作家當中,唯一一個大聲疾呼反對歐洲入侵中國的人,更加控訴英法聯軍搶掠燒毀圓明園的罪行——他這麼做,並不僅僅是出於對中國或者中國人的熱愛,而是出於樸素的人本主義思想,他認為歐洲人跑到中國去屠殺劫掠,本身就是一種非道義的行為,他的這種表態,也讓身為中國人的我對他更加多了一分好感。
這種思想,在他的《九三年》這部作品當中也有所體現,他認為「在一切政治紛爭當中,唯有人道主義是超越一切的,也是不應該被違背的」。即使看上去這麼說有些天真,但是我依舊認為世界上多一些這樣的人將會是好事。
所以,縱觀他的一生,即使有種種問題,雨果依舊是個偉大的文學家,一個至少忠誠於自己的人道主義信念的人,在時間的長河當中,政治上的紛爭、國王皇帝們的輝煌、個人的榮辱都會隨風而逝,但是他的作品將會永存,他的激情也將會跨越時間的障壁,感染每一個用心去研讀他的人。
他是一個因為有凡人的種種毛病而並沒有顯得超脫塵世的人、一個因天才而註定被人永遠銘記的人。
【寫了這麼多想來也不會有多少人看,就當是自娛自樂吧。】雨果,容我想想。最高票數已經談了雨果在世俗生活層面的種種切切,我且談談雨果的作品。
分割線
將瓦萊里的幾句話作為文獻會言之中肯的:「他的作品中沒有一首非詩的詩篇,也未有一處形式上的錯誤……他把辭彙的整個領域都踏遍了,他嘗試各種文體。」
有關對雨果的評論,我無法援引更多,雨果長期以來被視為「公共建築」,而後我將會談到。至今,我尚未在別處謀到對其小說的偏愛的評論(後世的嚴肅的文學評論)。雨果在法國民族的地位是「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這有可能歸功他的政治責任感,雨果當過官,官拜參議員,但文學家參與政治多以失敗而告終,在參與革命期間,他被小拿破崙趕出巴黎。
而雨果死後安葬於先賢祠,他的葬儀規模超過了巴爾扎克,司湯達,福樓拜。
身後哀榮有點近似中國的魯迅,得利的統治階級迫切地需要他。
我重讀了雨果的散文,發現其中多半與政治事件掛鉤(政治狂飆之徒)。《拿破崙的葬禮》僅是其中之一。他很喜歡單純描繪見聞,似乎只做呈現,不做主見,敏銳而諷刺,我承認我更喜歡雨果如詩般的對印象的記錄。相比瓦萊里來說,他的政論就不那麼具有魔力。
我們熟悉他的《巴黎聖母院》及《悲慘世界》等小說,他是中學生必讀物(真正去讀的人不會很多)。他的小說可視作諷喻小說。美,丑,善,惡,在他筆下的人物上,界限清晰。
尼採在討伐瓦格納時,曾將雨果與其類比,抱怨他們是「拯救」性質的藝術家,抱怨他們過分參與革命,帶有「帝王派氣」(站在某一政治革命立場)。
雨果與德拉克洛瓦的英雄主義氣質,也許都令尼采不舒服。
波德萊爾著有《我看德拉克洛瓦》,他將德拉克洛瓦喻為一面鏡子,我會抽空推送波德萊爾對繪畫的評論集。他甚至準確地預知了馬奈。
波德萊爾,雨果,德加均畢業於巴黎路易大帝中學。
在少年時就一鳴驚人,十五歲就收到法蘭西院士的讚揚。他有著和他的年齡不相稱的少年老成。縱觀其一生,雨果的創作周期異乎尋常的漫長,從青年時期一直到垂暮,他不斷在超越自己。大部分是詩人在青年時即夭折,或者蒼白無力的吃青年本。這是雨果的一大現象。
浪漫派領袖,《克倫威爾》序言發表,就是對古典派的宣戰。據說雨果死後50年還在被人爭論,也說明了雨果的前程廣大。雨果塔的穩固仰仗的是一種語言。
關於哲學
「雨果的哲學思想潛藏在每一部作品背後,在大文學家那裡,哲學是同文學混合的。」這是史學家的原話,但紀德卻不認定雨果有思想。他在別人問雨果是否有傑作時說:我承認對東方集有所偏愛,它是以「色彩」和「音響」著稱的詩集。」隻字不提雨果的思想,只強調雨果是語言大師。
在生活和作品中表現出非常好的仁慈心。他是某種意義上的「自由思想者,比任何都更確信,天主是一個傳說。
雨果,真的把所有辭彙領域全踏遍了,他嘗試過各種文體,從戲劇到小說,頌歌到諷刺、評論、雄辯。這個高度,從來沒有被掌握或實施過。而他也許到了一種近乎濫用的程度。冗長,是他的一大問題。羅蘭·巴特在談到,夏布里昂多與雨果的時候說:「唯獨雨果以其豐厚,得以向古典主義寫作施壓並使之達到一種分裂的前夜。」
詩歌:《秋葉集》、《暮歌集》、《心聲集》、《光影集》都是早期抒情詩。《暮歌集》有政治色彩,《心聲集》哲理意味。之後擱筆十年,流亡時作《懲罰集》是諷刺詩,運用一切能夠用的詩歌形式,或揭露,或痛斥、嬉笑,怒而不罵冷嘲熱諷。,之後《靜觀集》轉向沉思凝郁,更上一層樓,藝術成就高於前面幾部抒情詩。《上帝集》和《撒旦的結局》想像恣肆,意象詭譎。《林園集》雨果已是花甲老人。《凶年集》,喬治桑對雨果從敬佩轉為不滿。《歷代傳說》神話、史詩。
早期把詩歌變成人民鬥爭的武器,
波德萊爾寫完《惡之花》雨果大讚:「您創造了新的戰慄。」19世紀天才都是大大方方的互相讚賞。不像中國現在,就怕稱別人為天才以後自己沒位置了。
雨果的繪畫:
寫信給波德萊爾,自稱是個人消遣娛樂,超現實主義畫家們在看到雨果的作品時,驚呼「先於蘭波……探求自己的生活潛意識。」雨果的畫是一系列幻視的圖景,二十世紀被主流繪畫界認作是先輩。雨果的畫先於印象派,但已有了抽象和超現實的元素。
小說:
《巴黎聖母院》大家最熟悉,裡面那個敲鐘人的人格是模糊的。情節就不介紹,可以私下去看看。《悲慘世界》 ,把小說融入到史詩中去。美國哲學家安蘭德說:「浪漫主義的最高目的:映射道德價值觀。」道德諸如美與善,對應丑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從腐朽到生命,有很鮮明的對照。講白點,在繪畫上也有類似的例子,比如西班牙的柯勒惠支,戈雅。 這種道德價值觀的投射,是二十世紀小說家所不取的。悲慘世界共五部,一千七百多頁
19世紀應當說是小說的世紀。小說被提升到擁有和詩歌一樣的地位。
戲劇賦予人物性格,談戲劇必談到性格。基督教要人做到的是拋棄性格,它反對性格,向每個人散播同樣的理想。試想一下,一個完美的非性格化的基督徒站在舞台上,他還有什麼話要講?(沉默就好了)
中年流亡,晚年雨果成了公眾的偶像,獲得詩人榮譽,政治地位,像一座高大上的公共建築。佩吉充滿熱情的讚賞他,克洛岱爾和紀德對雨果卻提出嚴厲的保留。特別是在心理學方面。「雨果是最有分量的意象之集大成者,音響和節奏操縱自如,是我們法蘭西文學中句法和法語形式最好的大師。」用最高級的形容詞達到貶人的目的,這是紀德的水平。
參與政治的雨果,當過貴族院議員,制憲會議議員,立法會議議員。像雨果這樣頗有治國抱負的文學家,類似的,像德國的歌德。
純個人手寫,未完,待修改
………在這些以及其他許多回憶之間,胡維納爾·烏爾比諾醫生還保留著一段他一直遺憾沒能與妻子共享的回憶。那是他獨自在巴黎上學期間一段關於維克多·雨果的記憶。在我們這裡,雨果除了他的作品之外,還享有一份感人的聲譽,據說他曾經說———其實並沒有人真的聽他說過———哥倫比亞的憲法不是給人制定的,而是給天使制定的。從那時起,人們對他有了一種特別的崇拜。去法國旅行的同胞很多,其中大部分都熱切地盼望能夠見到他。………有一天,烏爾比諾偶然從盧森堡花園經過,竟看見雨果從參議院走出來,被一個年輕女人攙扶著。他看上去十分蒼老,舉步維艱,鬍子和頭髮都不像畫像上那樣光亮,身上的衣服也好像屬於一個比他高大許多的人。胡維納爾·烏爾比諾不想用一個不合時宜的問候毀掉這段回憶:就這樣近乎虛幻的看上一眼,已足夠令他終身難忘。
————————摘自《霍亂時期的愛情》—————
前一陣子剛迷戀上雨果,看到這個問題有種驚喜感。我是從九三年入的雨果,現在正在看巴黎聖母院,我沒有什麼文化積澱,也只是個未經世事的在校學生,對政治不感興趣,單純外行講——雨果是一個非常熱情、浪漫、情感豐富的人,從九三年看他還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人道主義者。
我很想提一些關於他的疑問,然而根據我以往知乎回答的贊量,我已經不寄希望於回答了嚶嚶嚶
他非常善用比喻和擬人,加上大段的短語羅列,很容易使我這種浪漫主義者沉迷進去,描寫中各種激情,富有煽動性。他也非常善於刻畫人物,九三年里的伯爵和巴黎聖母院中的愛斯梅拉達是我覺得他刻畫的最成功最鮮活最立體的人物。九三年開頭伯爵制止脫鏈大炮的情節、西穆爾登在郭文臨刑前來吻熟睡的郭文的手、巴黎聖母院中愛斯梅拉達救下甘果瓦後的心不在焉、…(抱歉巴黎聖母院沒看完的我來其實是強答啊嗚嗚嗚)反正情節抓人無可說!結構的話,九三年那貫穿全文的三個小孩完全可以說明問題!寫小說人物結構情節三方面最重要,這三方面他都做的很好,但我覺得只有這些,還不足以把一個人推上一流大師的位置。
所以雨果在寫小說的同時把自己的政治哲學觀點放進去,在九三年里體現的非常明顯,整整一卷(「在巴黎」那一卷)都在從各個角度論述革命,各種宏觀描述,普通群眾的表現,和借羅伯斯比爾、丹東、馬拉之口說出來的那些話,讓屁事不懂的我都開始思考革命這個大論題,越想越鑽牛角尖,只能一邊作罷一邊開始摘抄,裡面金句真是多啊,讓我抄斷手。我甚至還痛哭著把「在革命之上仍存在著真理與正義,就如同暴風雨之上仍然有布滿繁星的天空(大概這麼說的)」設做簽名…捂臉。這一點上我就覺得九三年其實要比巴黎聖母院強,一個人一生的思想精華啊,巴黎聖母院還能感覺到作者年輕的氣質,九三年一看,霍,作者明顯是個老滑頭嘛。
從文筆就能看出來,這麼情感豐富的人在現實生活中肯定是不能老實啦…
午飯前倉促寫的,一會兒我再放疑問…反正也沒人看嚶嚶嚶
有題主看…那我提了啊 問題1談革命談得那麼深刻那麼好,雨果非要把這些論點加到自己的小說里,他難道沒有產生過想法,把自己從作家的層面上抽離出來嗎?九三年最後一卷說的一些話,很明顯是從康德里來的,對康德的墓志銘我覺得做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擴展……
問題2雨果講故事講的固然很好,但是我很有疑惑,他有些時候講述口吻非常奇怪,有時候甚至(可能是故意)表現的非常拙劣。例如九三年里,描寫朗德納克的時候故意使用「惡棍」這種字眼,然而又把他塑造得那麼豐富英偉,不得不讓我懷疑其中是否有迫不得已這麼寫的因素在作用……謝邀。
大家都知道雨果是法國人,法國有很多牛逼作家,但基本上雨果可以算No.1 。
就像法國有很多思想家,但是伏爾泰是最特別的一個。
作品沒有怎麼研究,但是雨果已經是法國文學的象徵,
比如德國的歌德,英國的莎士比亞,西班牙的塞萬提斯,俄羅斯的托爾斯泰,
日本的村上春樹。。。。。?(最熟悉的一個)
中國的。。。郭敬明?
(孔子當然是最出名的,但是更多時候把他當成哲學家,像希臘的Aristotle亞里士多德)
很多老外知道孫悟空,卻不知道作者是誰。。。讀過他的《海上勞工》,確實是世間少有的文學天才。可以代表法國文學最高水平,猶如英國的莎士比亞,中國的曹雪芹。他的偉大,在於他作品的龐大恢弘,筆法細膩,密度極大,所涉及的知識面又極廣。讀他的東西有一種逛圖書館的感覺。
雨果的書基本都看過,個人很不喜歡雨果,滿篇的說教,作品很多空談人的品格和忽視人性,人物都比較臉譜化,對,我說的就是九三年。
文字的駕馭力,雨果毋庸置疑。雨果基本上是讓他作品裡的人物說雨果自己想說的話,而不是讓作品裡的人物說他們所應該說的話,從這個角度來看,雨果算不是最頂級的作家(當然也算一流作家了),思想性也相對與其他頂級作家差一點,我看來只能算一個加強版的大仲馬。
一個偉大的靈魂總能總能給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們帶去熹微的光明。
雨果的書我只讀過一部——是的,《悲慘世界》,最出名的那個。雨果本人的生平我也不甚了解,我所知道的關於他一切,幾乎都是源於這本《悲慘世界》。
認真的開始閱讀這部書是大三的時候,之後幾乎每年都會重新拿出來翻一翻,因為我始終覺得這個書里藏著一個躁動的靈魂,數百年過去了,他還是想要向打開它的人說點什麼,而我也樂於接受他的洗禮。
書的內容很龐大,多條線索互為背景、相互交織。有苦役犯救贖人生的故事,有熱血青年為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故事,當然還有愛情故事——除了作為主角的珂賽特和馬呂斯的愛情,更令我心痛又心醉的是單戀馬呂斯的愛波妮,當然你更可以把它當做法國近代史的教科書,或者巴黎的城市地圖。
這部書給我最大觸動的並非宏大場面,而是人物面臨選擇時內心的衝突,其慘烈程度絲毫不亞於血肉橫飛的戰場。
這些選擇包括讓阿讓在得到主教寬恕後棄惡從善的選擇,包括芳汀為了女兒不惜賣身的選擇,包括馬呂斯為了繼承父親的信仰不惜放棄外祖父提供的優越生活的選擇,包括沙威在被讓阿讓釋放後信仰體系崩塌而最終自殺的選擇,包括讓阿讓得知別人為自己頂罪不惜放棄得到的一切重新成為苦役犯的選擇。。。。。。
選擇,讓渺小的人有了靈魂,因而變得偉大,也讓有良知的人失去了靈魂,變得與禽獸無異。
說來好笑,我在讀完這部書後不久,就因為一些事情得到一塊讓阿讓的「麵包」,從此背上了「枷鎖」。這個枷鎖曾讓我一蹶不振,但還好有讓阿讓——有一個未曾被命運的枷鎖壓垮的人,有一個因苦難的洗禮反而愈加堅強的人,在指引著我。今天我只會用幾句話來形容當時的情況,但這背後是長達幾個月,甚至一兩年內心的掙扎與煎熬:是從此倒向命運,隨波逐流,還是背負起它,開始自己的救贖。
《權力的遊戲》里小惡魔提利昂第一次見到雪諾的時候,就告訴他,如果有人嘲笑你是私生子(侏儒),你要做的不是逃避,而是時刻提醒自己,直到它成為你的武器,那麼就沒人能拿它來傷害你(大意如此)。
同樣的,我也儘力的不讓自己忘卻那個背在背上的枷鎖,並且時刻等提醒自己——救贖,將是今後很長一段人生的主題,就如同讓阿讓儘力的做善事以圖救贖自己的「罪行」,我也時刻提醒自己:背上的枷鎖容不得安逸,唯有奮鬥與自律才能救贖。
人不會因為讀了哪本書就從此變得高尚,但讀了高尚的書,卻會讓自己在面臨艱難的抉擇時得到先賢的指引,知道自己該如何從整個人生的跨度來面對難題,做出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是一次洗禮或是陷落,在靈魂與命運的搏鬥中又拿下一次勝利或是消減。
所以,可能少有人生而就願意虔誠的行善,或者是超人的自律與努力,這背後大都有自己的原因,這個原因也不會像外表看起來那樣光鮮。時至今日,我已經開始感謝那個枷鎖,因為它成了驅使我幾年如一日的奮鬥的動力。
可能有人會覺得文不對題,但其實我也並不想在這裡介紹雨果的生平、在文學史上的地位,等等此類的東西,因為有太多的人比我了解的透徹,講的明白,百度百科其實就足以回答。
我在這裡講的其實是一個偉大靈魂與我之間的故事——它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為黑暗中的我帶來些許光明,在困窘的人生中找到一絲突圍的希望。
而我希望能夠保有這份希望,並把它傳遞下去。
。。
哪一個雨果?
初中的噩夢
高中的無趣
現在的世界
博愛
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
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巨匠,浪漫主義文學大師。
19世紀中葉的法國,步入文學史上巔峰,大師輩出。
在巔峰時代的維克多.雨果是帝王一般君臨法蘭西帝國黃金時代的文壇。
記得看《巴黎聖母院》,雨果寫了一段話,大致意思是,女人分三六九等,但這與她們的社會地位、財富等無關,只依她們的美貌程度、風情分等級。
這段話讓我久久不能平靜。(不過很奇怪這段話後來怎麼也找不到了)
今天看到另一個回答
恍惚記得陳冠希也說過這樣的話呢。
這個世界啊,寫歌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最無情。
雨果在世界文學史上地位其實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高,和莎士比亞托爾斯泰這些人可以說是隔著鴻溝的,說其是「加強版大仲馬」,其實挺有道理的
法國文學一把手。雨果出了幾本大部頭以外還留下了很多詩歌,但是和中國詩詞一樣,通過翻譯很難了解到其中的璀璨光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