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1984》里黨的口號是「無知即力量」,哪個更有道理?為什麼?

最近在思考這個問題。


「無知即力量」是書里的「黨」的三句口號之一,怎麼就成奧威爾的觀點了?

能把小說里的某句話拿出來跟另一個人正面提出觀點放在一起想嗎?

去看看那本「書」,不要看什麼書評、甚至書評的標題就開始胡思亂想好不好,好不好?


讓我們來仔細理解一下培根先生說的話吧。「Knowledge is power". 這裡的power 我們翻譯成力量,而在西方人觀念中,power和strength,force或者ability都是不一樣的。這裡的power西方人大部分認為是」權力「的意思。
培根先生提出的這個觀點說的其實是」知識作為一種解釋意識形態的方式,是作為一種權力而存在的。「如法律通常被認為是社會公正的體現,而法律由教條組成,又由知識構成,這些知識的合法解釋權由支配這些知識的人控制,即擁有writing的權力的人控制。從法律,政治,歷史等等由writing組成的knowledge,無一不體現了」話語權「」解釋權「」政權合法性「等等的東西。
奧威爾在《1984》中的」無知即力量「則反其道而行之,說明的情況是當人民在面對信息不對稱或者信息封閉,洗腦等等狀況下,knowledge的定義和解釋由全知全能的政府控制下的狀況。孔子有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ignorance被認為是一種控制的方法,因為當思想也可以如流水線般製造時,這種無知,偏見,服從和仇恨,簡直讓人感覺自己所在並非人間。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三句口號典出《1984》前面回答的人已經講的很透徹了,反映的無非是奧威爾尖刻和直白的政治批評。但是忍不住要說一句的是,這三句話如果倒過來寫「永遠的和平,自由即解放,知識即力量」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因為培根所說的知識即力量強調的知識對於個人、或者人類群體的重要價值,而奧威爾此處的力量其實包含了政治權力的含義。但是政治權力如果用口號式的簡單粗暴的方法進行的分配,無論是分配給無知,還是分配給知識,其實都是很可怕的事情。


「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出自奧威爾在《1984》這本書中的諷刺描寫。這本書創作於1948年,作者在書中對一個虛構出來的未來世界(1984年)以及社會主義的社會形態進行了一些有趣的「預言」。而這些「預言」中,最有趣的莫過於這三句話了。
這三句話並非G.奧威爾本人的思想,而是建立在一個虛構世界觀上的「理論」。作為反烏托邦的小說,這本書,以及《美麗新世界》、《我們》可謂是三大巨頭,不可不讀不可不看。
本文不涉及劇透,請放心看。
具體來說,這三句話事實上是將宣傳用語進行了邏輯上的簡化,讓讀者更清晰地看明宣傳的實質

1. 戰爭即和平:
常見於:「為了主動反擊侵略而進行的鬥爭」,「為了保衛和平而戰」,「為捍衛幸福生活而戰鬥」等等口號。用「失去和平」的危險來鼓動民眾,用「反擊」來證明暴力的正當性,用「保衛」來反襯自己的被動地位。
戰爭本是手段,深化民族矛盾,引導社會矛盾,平衡國家矛盾。用馬基雅維利的觀點來說(儘管批判這個觀點的人超級多),暴力手段在特殊的時刻是必須使用的,但一定要保證兩點:一是有效,二是短暫。很不幸的,現在的世界中,我們似乎還無法脫離用暴力解決問題的階段。

2. 自由即奴役:
「自由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在XXXX下的自由」,「為什麼絕對的自由是有害的」,「XXXX制度說明人民當家做主,自由是人民的自由,而不是個人的自由」等等,關於自由,16歲的我滿腦子裝的都是這些東西。我想大多數有幸經歷過中考高考的政治考試的人,也都一樣。不誇張地說,這是一種用教育手段來奴役思想的過程,是卑鄙可恥的。
當然,對於大多數其他國家的孩子來講,沒有經過這種教育,也同樣沒有把世界攪得天翻地覆,甚至有些國家(德、日),個人的自由更大程度上傾向於遵從社會的規範。相反,學過自由是什麼的我們這一代人中的一群人,反而總是在一次次挑戰社會的底線。

3. 無知即力量:
這是這三句中,我最喜歡的一句。尤其我們中國人喜歡這一句,熟悉這一句,慣用這一句。
假如國家的社會輿論是一個點,而每種聲音每種思想都是一個力,用力來推動社會輿論乃至是社會形態的前進或後退。聲音越多,方向越多,社會前進的方向越複雜,因此希臘人從原始時期就逐漸誕生了「民主制度」,用以確立哪個方向才是社會輿論中最強勢的,最符合民意的。
而同一時期的中國春秋末期到戰國前期,也爆發出了百家爭鳴。然而秦始皇隨後就開始了第一次「無知即力量」,焚書坑儒消滅了諸子百家。如果對現代史有研究的話,一定也聽過「百家爭鳴」的說法,大鳴大放,但隨後偉人臉色為之一變,把鳴放得不夠紅不夠專的統統打了下去,讓廣大人民群眾接觸不到「毒草」,心中裝滿紅色理想,這就是「革命」。
而這些手段,事實上也是在我們前面所說的點和力的模型中,選擇了一個力來推動社會,但是這個力卻不一定是大家眾望所歸的,而是符合偉人心中構想的。這也讓我聯想起了前一段時間有個朋友提到的「英雄型社會」。
而裝滿了紅色理想的革命群眾,確實是發揮出了難以想像的力量:三年超英,五年超美,東方紅衛星,畝產萬斤糧,一頭肥豬幾十噸...具體請參閱王小波全集。無知的力量無疑會異常強大,因為--如果力量是拳頭的話--它不知道打向的方向是哪裡,也不知道打出去的後果會如何。

=============================================================
反過來說說培根的話:
知識就是力量,法國就是培根:)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e is bacon.

在我的印象里,曾經看過不止一位知乎上的朋友說:來知乎的目的在於,學到知識,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裡不是給知乎做廣告)所以請允許我用最簡單的三段論來總結我對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的理解,以及整個答案:
能讓你變強大的是力量。知識能夠讓你變得強大。知識就是力量。


你的知識是你的力量
群體的無知更是你的力量
——獻給歷史上所有「別有用心的人」


這兩句其實是一個意思。。。。
無知即力量指的是個體無知更容易被強權操控=強權有力量
知識就是力量指的是個體掌握知識能更好的做出抉擇明辨是非=個體有力量


有知識的人,知識就是自己的力量。
而無知的人,你只能成為別人的力量。


閱讀提示:文中有節選《1984》,對於可能出現的斷章取義,各位請保持清醒。

老大哥的口號是說給那些在老大哥統治範圍內的人們聽的。目的是什麼呢?
而培根的話又是說給誰聽的呢?

他們本來就不在同一條道上。
他們的————走各自的道路的方法————道理,是無法分出一個高下的。
如果認同老大哥,自然會覺得老大哥說的好。

看他們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思考我們腳下這條道通往哪裡,我們要如何走這完條道。

如果這兩句話非要放在一起比較,也就是說,我們要把這兩句話的背景、對象、目的都消抹乾凈,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單從其含義進行比較。這時候,我們會發現這兩句話都沒有道理可言。因為局外人不是老大哥,亦不是故事裡的人民,與他們的軌跡相去甚遠,最多只是影子;而培根,這句話是在論真理裡面的,適用範圍大概不包括局外人吧。

==========================================

戰爭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無知即力量

WAR IS PEACE

FREEDOM IS SLAVERY

IGNORANCE IS STRENGTH

這是多麼鋒利的話語啊,像一把利劍直指喉嚨,會被噎到說不出話來。

站在老大哥的角度來說,這簡直就是真理一般的存在。
第一條:略過,因為第三條;
第二條:老大哥的自由其中一種便是奴役人民;
第三條:Ignorance在我的理解中更接近於(有意地)忽視,避開一些東西的狀態或者能力。

站在甲的角度來說,有道理。
第一條:與老大哥之間的War是追求和平
第二條:自由便是奴役老大哥
第三條:一心對抗老大哥,忽略其他是strength

站在乙的角度來說,荒謬
第一條:戰爭帶來苦痛,與和平相差千里
第二條:自由和奴役是相反的
第三條:Ignorance is weak.

推薦:

&<&&> Milan Kundera

另外,我們來看一下書中的第三部分第四節,看看Orwell是怎麼表達的。

他已經投降了;這已是一致的意見。實際上,他回想起來,他在作出這個決定之前很久早已準備投降了。從他一進友愛部開始,是的,甚至在他和裘莉亞束手無策地站在那裡聽電幕上冷酷的聲音吩咐他們做什麼的時候,他已經認識到他要想反對黨的權力是多麼徒勞無益。他現在明白,七年來思想警察就一直監視著他,象放大鏡下的小甲蟲一樣。他們沒有不注意到的言行,沒有不推想到的思想。甚至他日記本上那粒發白的泥塵,他們也小心地放回在原處。他們向他放了錄音帶。給他看了照片。有些是裘莉亞和他在一起的照片。是的,甚至……他無法再同黨作鬥爭了。此外,黨是對的。這絕對沒有問題,不朽的集體的頭腦怎麼會錯呢?你有什麼外在標準可以衡量它的判斷是否正確呢?神志清醒是統計學上的概念。這只不過是學會按他們的想法去想問題。

只是——!

他的手指縫裡的鉛筆使他感到又粗又笨。他開始寫下頭腦里出現的思想。他先用大寫字母笨拙地寫下這幾個字:

自由即奴役。

接著他又在下面一口氣寫下:

二加二等於五。

但是接著稍微停了一下。他的腦子有些想要躲開什麼似的不能集中思考。他知道自己知道下一句話是什麼,但是一時卻想不起來。等到他想起來的時候,完全是靠有意識的推理才想起來的,而不是自發想起來的。他寫道:

權力即上帝。

他什麼都接受。過去可以竄改。過去從來沒有竄改過。

大洋國同東亞國在打仗。大洋國一直在同東亞國打仗。瓊斯、阿隆遜、魯瑟福犯有控告他們的罪行。他從來沒有見到過證明他們沒有罪的照片。它從來沒有存在過;這是他控造的。

他記得曾經記起過相反的事情,但這些記憶都是不確實的、自我欺騙的產物。這一切是多麼容易!只要投降以後,一切迎刃而解。就象逆流游泳,不論你如何掙扎,逆流就是把你往後沖,但是一旦他突然決定掉過頭來,那就順流而下,毫不費力。除了你自已的態度之外,什麼都沒有改變;預先註定的事情照樣發生。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反叛。一切都很容易,除了——

什麼都可能是確實的。所謂自然規律純屬胡說八道。地心吸力也是胡說八道。奧勃良說過,「要是我願意的話,可以象肥皂泡一樣離地飄浮起來。」溫斯頓依此推理:「如果他認為(thinks)他已離地飄浮起來,如果我同時認為(think)我看到他離地飄浮起來,那麼這件事就真的發生了。」突然,象一條沉船露出水面一樣,他的腦海里出現了這個想法:「這並沒有真的發生。是我們想像出來的。這是幻覺。」他立刻把這想法壓了下去。這種想法之荒謬是顯而易見的。它假定在客觀上有一個「實際的」世界,那裡發生著「實際的」事情。但是怎麼可能有這樣一個世界呢?除了通過我們自己的頭腦之外,我們對任何東西有什麼知識呢?一切事情都發生在我們的頭腦里。凡是在頭腦里發生的事情,都真的發生了。

他毫無困難地駁倒了這個謬論,而且也沒有會發生相信這個謬論的危險。但是他還是認為不應該想到它。凡是有危險思想出現的時候,自己的頭腦里應該出現一片空白。這種過程應該是自動的,本能的。新話里叫犯罪停止(Crimestop)。

他開始鍛煉犯罪停止。他向自己提出一些提法:——「黨說地球是平的,」「黨說冰比水重,」——然後訓練自己不去看到或者了解與此矛盾的說法。這可不容易。這需要極大的推理和臨時拼湊的能力。例如。「二加二等於五」這句話提出的算術問題超過他的智力水平。這也需要一種腦力體操的本領,能夠一方面對邏輯進行最微妙的運用,接著又馬上忘掉最明顯的邏輯錯誤。愚蠢和聰明同樣必要,也同樣難以達到。

在這期間,他的腦海里仍隱隱地在思量,不知他們什麼時候就會槍斃他。奧勃良說過,「一切都取決於你、」但是他知道他沒有什麼辦法可以有意識地使死期早些來臨。可能是在十分鐘之後,也可能是在十年之後。他們可能長年把他單獨監禁;他們可能送他去勞動營;他們可能先釋放他一陣子,他們有時是這樣做的。很有可能,在把他槍決以前會把整個逮捕和拷問的這場戲全部重演一遍。唯一可以肯定的事情是,死期決不會事先給你知道的。傳統是——不是明言的傳統,你雖然沒有聽說過,不過還是知道——在你從一個牢房走到另一個牢房去時,他們在走廊里朝你腦後開槍,總是朝你腦後,事先不給警告。

有一天——但是「一天」這話不確切,因為也很可能是在半夜裡;因此應該說有一次——他沉溺在一種奇怪的、幸福的幻覺之中。他在走廊中走過去,等待腦後的子彈。他知道這顆子彈馬上就要來了。一切都已解決,調和了。不再有懷疑,不再有爭論,不再有痛苦,不再有恐懼。他的身體健康強壯。他走路很輕快,行動很高興,有一種在陽光中行走的感覺。他不再是在友愛部的狹窄的白色走廊里,而是在一條寬闊的陽光燦爛的大道上,有一公里寬,他似乎是吃了葯以後在神志昏迷中行走一樣。他身在黃金鄉,在兔子出沒甚多的牧場中,順著一條足跡踩出來的小徑上往前走。他感到腳下軟綿綿的短草,臉上和煦的陽光。在草地邊上有榆樹,在微風中顫動,遠處有一條小溪,有雅羅魚在柳樹下的綠水潭中游泳。

突然他驚醒過來,心中一陣恐怖。背上出了一身冷汗。

三處黑體,分別與三句話有聯繫。
看著這三句話,時間過得飛快,促使我想了很多。
這話,哦不,這部小說簡直充滿了道理。

==================================
"Knowledge is Power....Francis Bacon"
.......到法國吃烤培根去吧!!!

Knowledge is AC Power
Strength is DC Power
小小地補充了一下。
===================================
以上。2014-6-18
0Y0M2D After Graduation


這明明是作者設計來諷刺用的,題主怎麼就當真了?小學總結中心思想的訓練看起來還是有必要啊


戰爭即和平
自由即奴役
無知即力量
乍一看荒謬無比,自相矛盾。怎麼可以在相互對立的兩種現象之間打上等號呢?這不僅反智,反人類,最重要的是反了現今被極力倡導的「常識」啊!
戰爭作為打破和平的直接手段,會導致民不聊生,引發兇殘、殺戮以致心靈扭曲。但你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內部矛盾叢生,騷動頻發的整體,在外敵入侵的時候會迅速的改頭換面,掉准矛頭只指外部。變臉的速度跟一對激烈吵架,甚至拳腳相加的夫妻,在外人插手侵犯其中一人身心的時候,居然可以條件反射似的握手言和,一致對外一般。什麼人道主義,助人為樂的名號此時都被當做尋釁滋事,披著羊皮的狼。外敵有如一股神奇的力量,解決了久久懸而未決的難題,讓一盤散沙擁有了無堅不摧的凝聚力。
戰爭,居然促成了內部和平!只要它一直持續下去,和平就能得以延續。此時,可能一直叫囂個體獨立的「刁民」都不自覺陷入集體主義意識。戰爭即和平,至少是面上的和平。
擺脫奴役,贏得自由。這看起來跟1+1=2一樣毋庸置疑,但需要我們明白1和2的的含義這個前提。如果你一出生身邊所有的信息都顯示1+1=3,那等於2的想法就真變得很2了。信息量、信息準確度決定了你所有的認知。朝鮮民眾說不定還一直為自身享有的自由幸福生活對金式家族感恩戴德呢,文革時的紅衛兵做夢都在為「造反」的自由歡呼雀躍呢。
對於一個享受於爬行的人,突然有一天有人告訴他,嗨,你可以站的走的呀!他可能一臉鄙夷:人怎麼能站著走呢?騙誰呢!站起來摔的多疼。你看我爬的多自由自在。於是留下一個蠕動的屁股離去。
自由即奴役,因為極權主義者覺得:群眾對於選擇是很排斥的,在多種選擇和沒有選擇面前,他們往往義無反顧的挽起了後者的手,這樣可以一勞永逸了。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也是反抗的力量。無知即力量,無知是癲狂的力量。文革時期,紅衛兵的氣勢摧枯拉朽,他們儼然是帝王蕩平一切的人肉炸彈。無知的人是最容易被凝聚和煽動的,你告訴他們,現在有人打了你們的臉,無視了你們的尊嚴啊,你們該怎麼辦,怎麼辦?他們的怒火必然如火山噴發,恨不得食其肉飲其血。但真實情況呢,可能只是那個人對他們說:你們不應該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啊!「確實,只要不讓他們掌握作比較的標準,他們就永遠意識不到自己在收壓迫。」
理智,有時候就是做選擇題。選項可能有很多個,在不明真相的情況下,還是排除法比較靠譜。那樣至少我們離真相會越來越近。我們看不清正軌,但我們看得見哪條路會讓列車滑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愚昧是產生專制的唯一土壤。

--
這兩句話其實是一個意思,
只是視角不同而已。


知識是創造性的力量
無知是破壞性的力量
創造和破壞都是力量


Orwell那個根本就是似是而非的一句反話,看看出處和放在一塊的另外兩句。


看待這個問題要看你站在什麼角度和立場上。

對於統治者來說:「無知即力量」可轉化為「民眾的無知即是你統治的力量」;而「知識就是力量」也可轉化為「掌握和壟斷的知識越多,統治者就越有力量」。

而對其他人來說,解釋又不一樣了。

所以,這兩句話都是對的, 他們說的都有道理。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東西


知識的力量是漸進的水到渠成的潤物細無聲的,觸發條件和運行環境都要求極其嚴格。

而無知的力量是暗黑的狂暴的具有摧毀性的,並且隨時隨地都能滋長,給點空間就能爆發摧毀。

參見如今橫掃網路和現實世界的愛國賊、小粉紅,逼得演員作家藝人乃至每一個公眾人物先宣誓愛國,反日反美砸車抵制肯德基通緝公眾人物,這種力量還不恐怖?

參見知乎台灣問題南海問題等重點引導問題下的那些高贊答案。

還有反轉基因的、中醫占卜星座傳統文化粉、純天然純手工無添加保健品、某極端宗教……不管環境多麼嚴苛惡劣,無知的力量都隨時隨地滋生。這種力量知識能辦到?

遠的那就更恐怖了,想想保衛領袖的紅衛兵,刀槍不入的義和團太平天國。


請閱讀戈斯坦因著《寡頭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載於《1984》中間。裡面對黨的標語做出了解釋。


培根說這話的時候,他是貴族,應該也是寫給上層社會的。他這話的意思,在當時完全可以理解成:我們要警惕啊,要把知識保持在我們手裡,讓廣大群眾保持愚昧。

這跟奧威爾說的沒啥區別吧。


培根必須假裝他是文盲使用密碼書寫他的文字,否則天主教會會殺死他


知識的力量更多的是一種建設的力量。比如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建立在尊重知識基礎上的。

無知的力量更多的是一種破壞的力量。比如文革浩劫就是愚民統治和踐踏知識分子的時代。

但矛盾之間又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比如有知者往往多慮,無知者往往無畏,所以有些時候在某些人身上,無知者反而更容易成事,知識反而成了有識者走向成功的阻礙,所謂「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就是這個道理。有見識又不被固有的知見所束縛,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走過了萬里路,閱過了無數人,能保持最初的生命熱情都是不易的。


知識當然是力量
至於無知
如果無知的是你自己,那就不能算力量
如果你知道了別人是無知的,那才是力量


推薦閱讀:

不如用佩妮姨媽的視角寫寫收養哈利之後的日常?
如何理解魯迅小說鑄劍中的人頭唱的歌?
同樣有「聖母情懷」,為什麼討厭李尋歡的人遠遠多於討厭花滿樓的?
《倚天屠龍記》中,張無忌為什麼選擇了趙敏?
哪些小說的片段讓你流過淚?

TAG:名言 | 文學 | 1984書籍 | 喬治·奧威爾作家 | 培根FrancisBac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