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樂的守戒?請推薦一些佛書(細看說明)?

向你們請教:@魔王欣 ——我們的香港大學佛學碩士。@俠心隱者 @護法居士
1.有什麼方法可以讓自己心態和諧的守住戒律?
2.有哪些非常有趣味又有深度的佛教書籍舉例?


守戒本身就是快樂的,不喝酒也就不會心迷意亂。不妄語,活出真實的自己。不殺生,尊重生命。不偷盜,難道不是應該的嗎?不淫邪,不讓你出軌難道不對?五戒本身就只是人本來應該有的德行。其他戒不知道,所以就不說了。
昨天晚上室友喝完酒回來,迷迷糊糊的。打個遊戲把衣服弄到洗腳盆里,上個床又下來,又去衛生間吐了。這難道就是快樂,別人難道就快樂。幾天早上胃疼,酒是穿腸的毒藥,能不痛苦嗎?
在家人的戒律並不嚴格,基本都跟生活有關,如果你覺得喝酒是快樂的,那守戒確實挺痛苦的。我這說的也只是五戒,如果你守三皈依戒,也最好不要喝酒,喝大了,說幾句不好聽的話,再把三皈依戒破了。
就事論事 ,以後如果再有再說。我這裡面說的可能不清楚,大家可以去網上聽聽法師們的視頻,會特別有收穫的。
戒分很多種,有三皈依戒,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還有出家人的戒。如果大家沒有受過戒就不要說什麼守戒不快樂!沒受過,就不了解,就不該說。
阿彌陀佛


謝邀,可是,你真的覺得……守戒會……快樂?!!!
請允許我尊你一聲壯士!

可是病人吃藥從來就不是因為好吃嘛,對不,即便坊間真的在標榜「好喝」的葯,也不會有人為了口感去喝它嘛。加上也真的不會好喝到哪去。所以追求怎麼持戒會快樂,好比我們在問我怎麼做才能在吃藥的時候更開心……如果不是刻意安利自己,老實講怎麼可能。

吃藥就明擺著是為了治病嘛,想到吃了我會病好,想到病著的不爽,即便這個葯不好喝,甚至很苦,我也會幹了這碗苦口良藥,這個邏輯,我想是個成年人都不難理解。

相反,與其追求「怎麼喝怎麼喝能喝的開心」,不如接受他不好喝這件事,也明白他雖然不好喝我們卻還要喝它的意義所在。老實講,它就是再好喝,還能好喝過大夏天的一杯冰啤酒?


爾時智光如來。即以偈頌說身律儀

猶如虛空無垢穢 自性光潔畢竟凈

如斯身戒亦如是 不可音聲而演說

音聲與空不可知 如是二種同一相

說於虛空無相貌 彼相便同於身戒

若知其戒惟一相 彼便具足戒律儀

智性無生境亦寂 真無漏中妄想盡

亦無貪著及愛欲 不於財色起渴愛

若不見於諸有過 終不能知是身戒

若有能知無漏戒 彼便無復一切生

當知羅漢法如是 非諸外道之所知

於諸三界心怖畏 於欲資產無貪愛

不悕王位及資財 彼能具足此身戒

我今說此身戒義 此義聲教不能說

若能知是法母者 是人常能住身戒

智者愛樂是義母 信樂是義故我說

遠離非義應真義 斯則常名住身戒

諸佛法中說何義 云何善能知是義

若能知於相應義 是即名為住身戒

若有觀察於無相 一切無我悉空無

彼人不名無戒者 是人修學實際故

觀一切有知非有 是人恆住非有際

於一切有無所著 是人能證無相定

若人知於無我法 自體空無性非有

是人不名無戒者 已覺決定真實故

若人能知五陰空 諸法寂滅無神我

彼便名為持戒者 其身不復行惡業

無有律儀取相者 存於我想心執著

若取色相執著人 起於愛欲無律儀

若常修學於實際 是人究竟真妙空

彼不更起於愛欲 不為無戒墮惡道

蟻子堪能動虛空 須彌安固復令動

若有善學實法者 諸天妙色不能動

彩色可以畫虛空 亦可手執於太虛

一切諸魔愛欲等 無有能得動搖者

呼響音聲猶可捉 大石沉水亦可浮

如是學於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心念

所有一切諸音聲 悉皆盛內於篋中

若住如是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住所

所有雲雷及電光 日月明等悉可執

若有住於身戒者 無能知彼身自性

四方所有諸風輪 羅網鉤罥可系縛

若有住於身戒者 無有能知彼身量

其有住於制心者 非諸眾生之境界

能善修習身戒者 猶如虛空無能染

於其四方風行道 虛空鳥跡猶可見

彼之身量不可測 及心所行難可思

若住如是身戒者 彼無一切諸過惡

遠離一切煩惱聚 由學如是身戒故

住於清凈寂滅定 不為刀火之所害

彼身無能執捉者 由常修學身戒故

如是住者無怖畏 心無紛動無嫉妒

遠離一切諸厄難 修學如是身戒故

不畏刀杖及毒藥 亦不怖畏水火災

遠離一切諸厄難 修學如是身戒故

不畏雨雹及盜賊 所有一切毒害等

彼離一切我想故 以離想故無怖畏

遠離怖畏及恐懼 以無怖畏心不動

心不動轉無怖畏 億諸魔眾不能怖

若於菩薩身戒所 演說開曉及顯示

若有學是身戒者 諸億魔眾不能擾

若有欲知諸佛法 當知無有其限齊

若有修學身戒者 是人能為三界塔

若有欲知是佛法 不可思議寂滅眾

若學如是身戒者 其行堅固速成佛

若有欲得大仙法 不可思議佛十力

若學如是身戒者 修習佛力得不難

十八最勝不共法 諸佛如來所安住

若有修學是身戒 彼得此法不為難

若於七覺支寶所 及與神足辯才等

若有修學身戒者 獲彼妙果不為難

於其梵住及四禪 及以三種解脫門

安隱覺觀及寂滅 住身戒者得不難

四念處等及正勤 大仙五根及五力

亦於聖寶八正道 住身戒者得不難

於余諸佛所有法 不可思議無限量

彼得此法悉不難 以學如是身戒故

得聞如是身戒已 是王獲得最勝利

歡喜踴躍而愛樂 於彼佛法便出家

出家已經十億歲 修行最勝凈梵行

恆常修行四梵住 利益世間諸天人

善修清凈梵住已 便得如是勝身戒

復見十方億千佛 修行如是菩提行

於彼勝法出家已 修行最勝凈梵行

具足多聞妙辯才 是名聰慧大法師

堅持禁戒無缺漏 戒身清凈無瑕穢

所謂聖戒無漏戒 當知聖戒是常住

童子我昔修菩提 爾時化作勝思王

汝勿致疑為異人 當知即是我身也

童子汝應隨順學 安住如是勝身戒

當為億眾廣宣說 不久亦當得如我


首先說明:用「持戒」二字去表達比較恰當。

根據「達摩祖師」之《破相論》中,開示「持齋」真實含義是: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

? 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 「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佛法所指「六情」,是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種感知功能。外禁六情,是指「正常運用六根功用,而不被束縛而沉醉滯留」,並非「禁止、否認」其功能,身體健康而不是植物人,一定有身心反應。

簡言之:

「持」指維護、保持。 ?「戒」指降心、破執。

持戒內涵,就是降伏執著心,並將此狀態維持及保護。

佛法上傳承真義只是踏實的引導,將如來教法栽種在人心識里,這是「傳授」,人心將如來教法激發了自心智慧,救助自己,這是「承受」,說到底就是「傳授」與「承受」,並不是用俗世凡夫思想去界定「喜歡、排斥」,這種「二元對立」的分別心,完全是「執迷」。佛法猶如葯,「葯」的意義在於「治病」。

A君的病,跟B君無關。
B君的病,跟A君無關。
葯的意義在於「醫治」。

佛法上的戒,叫「sila屍羅」,六波羅蜜多中的「戒波羅蜜多」,就是指「離相的戒」,意義在於「破執」。

研究喜歡「怎樣持戒可快樂」,正等於為研究喜歡吃那一種葯可快樂,這個問題值得研究嗎?

如此一來,現在問及《如何快樂的守戒?》這句話其實已經偏離了戒的要義,戒的內涵是駕馭,並非禁止或否定某件事。

如果改成問《你覺得那一部電影、角色、劇情、甚至對白,可是閣下快樂?》這樣回答就有意義,因為娛樂是可以研究一下,純粹娛樂,但是牽涉了離相破執的聖人言教,就不可能用「快樂、不快樂」去討論,因為有「快樂」,就一定有「不不快樂」。

* 回答「快樂持戒」的人,其實內心一直有「不快樂持戒」,這不是著相又是什麼?

* 一切佛經、戒律都不是教人「覺醒」、貫穿「般若波羅蜜多、破執離相」嗎?

* 為什麼此刻竟然會「著相」於個人喜惡?

《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sakyamuni釋迦牟尼
大意指:不應該滯留於「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識」的感知而去面對一切。

以上經文清清楚楚告訴人不要滯留個人感知,此刻為什麼會去研究「快樂、不快樂」的戒律?豈非落筆打三更?

筆者進入過醫院七次大手術,作出全身麻醉之前,都會看見手術室內的所有工具,非常恐怖的,怎會喜歡、不這喜歡些工具呢?這工具是用來治療,重點是效果!!!!!!有效果才是有緣、相應!如果有人覺得我無情,但細心一想,就會知道我才是認真,這叫「觀照、覺察」,這是「道心」。

  • 佛法不是茶餘飯後的娛樂,葯就是葯,怎會覺得葯快樂、不快樂??
  • 難道完全忘記葯是拿來治療嗎??
  • 難道完全忘記佛法是拿來破執嗎?
  • 重點是效果,喜歡葯、手術工具快樂與否,是一件細思極恐的事。 著相就是「無明」,將會引發「十二因緣」的生死流轉、痛苦萬千,著相只會使人帶來煩惱,生死大事,不容有失,生命在呼吸中,學佛應該要重新正視什麼叫「出離心」。?

戒,是降伏心。
持,是安住心。


降伏什麼心?
降伏執著心。

安住什麼心?
安住於降伏執著心。

安住降心狀態,曰:持戒。完全跟「禁止、否定、抑制」無關。

舉例,對吃雪糕有攀附,當生起念念不忘想吃雪糕時,就去降伏食雪糕的衝動,叫「降伏~戒」,並非禁止永不吃雪糕,或否定雪糕本身。

戒的重點是降伏攀附滯留,做到保持收放自如,叫「住心~(持)」。

「戒波羅蜜多sila paramita 」是基於明白諸法實相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是降伏自心對諸相的執著、沉迷乃至生起攀附聯想,使自心回複本初的清凈狀態去見自本性,從而成功達到涅槃境界,故此,戒又稱為「波羅提木叉?????????? Pratimok?a」,譯作「別解脫戒」。

P.S 某一戒只是教人必須留意的切入點,如果令自心產生「破執」效果,就代表「相應、有緣」,而並非憑個人喜惡去作出種種分別,不可用「著相的心」去研究「離相的法」,佛法不是拿來茶餘飯後的娛樂,否則修行路上難以進步,只要一說出怎樣快樂的持戒,已經暗示內心存在「不快樂的持戒」,因為閣下是強行抑制,此刻知道問題所在未?


真正的堅持,是沒有想過要堅持的堅持。沒有想過要堅持的事情,本身就是快樂的事情。


五戒,只是守戒的一種表現形式,不是戒的本質。守戒的本質是,永遠保持良善的發心,去做對自己好,對別人好,對世界好的事情。這沒有一刀切的標準,相當複雜。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每個人會有不同的判斷。

舉例說明,喝酒不喝酒,都只是形式。假如喝酒使得大家都開心,自己也開心,喝。假如是喝酒亂了分寸,給自己和別人造成傷害,不喝。喝與不喝,都可以是「守戒」。

最少最少,你做的選擇,是要對自己良善。比如說,吃素。假如你覺得吃素使你愉悅,卻遭到你的家人反對,那麼你還是可以堅持的,至少你對自己和世界都很良善。記住,照顧好自己,對自己友善,也是個很重要的善,甚至可能是你能做的最大的善。因為你把自己照顧好了,對這個世界的禍害就少了一個,哈哈哈 :)


假如發現自己想做好事卻沒有好結果,那麼肯定是你的方法出了問題。找到問題,解決問題。

找到讓良善給你帶來快樂的方法,你就會快樂地守戒。


記住了,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要墨守成規,不要無腦死守老規矩。那不是持戒的本質。


微信公眾號:U_Undefinable


地上有三口井,有人用圍欄擋住防備人們掉入,戒相當於那些圍欄。
戒,本身含有戒懼、謹慎的意思,離井邊越近越應小心。
好像交戰時有句諺語: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似乎也可以說:沒有掉入井裡,就是值得高興的?
過去有些富人家裡也有戒律,比如對下一代嚴令不沾黃賭毒。如果附近有沾黃賭毒而後果不好的人做實例,下一代一看就明白了會主動持戒。如果沒有實例,下一代不明白道理,許多時候是被動持戒,只知道不沾,不知道為什麼不沾。當他們剛碰到吸毒的會說:你看他們吸毒的不是挺快樂的嗎?


修行的快樂
作者:劉欣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告訴我們,修行不是苦的。在《未曾有因緣經》中,釋迦牟尼佛曾明確地指出,這個世界的因果原則,是「行苦苦報,行樂樂報」。就是說我們如果行快樂之事,那麼就會有快樂的果報,如果行痛苦之事,那麼就會有痛苦的果報。修行也是一樣。很多人認為修行是苦的,修行是需要受苦的,需要有痛苦的過程。其實這是誤解了修行。如果我們行的是苦,得的也會是苦。 而不會是別的什麼。
世尊又說:夫人禍福。隨心而起。心念善故。受報亦善。心念惡故。受惡果報。心念苦樂。受報亦爾。如人餓死。則作餓鬼。苦惱死者。受苦惱報。歡喜死者。受歡喜報。安隱快樂。果報亦爾。汝今云何。於苦惱中。求欲滅罪。望善報也。幸可不須。於理不通。
人的福禍都是由心而起,心想念善,那麼受報也善,心想念惡,那麼受報也是惡報。』餓死的人會會作餓鬼,苦惱死的人,會受苦惱的報應。而歡喜死的人則會受到歡喜報。十分快樂。如果想從痛苦來換取罪業的滅除,希望得到好的報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道理十分明白。但是有人可能會問:那為什麼佛法有這麼多的戒律,還要有種種修行的方法。修持起來免為其難,苦死了。這是怎麼會事呢。
其中有兩個方面我們需要知道:
1 我們平時所認為的快樂,並不是什麼真正的快樂。世間人把,擁有財富,女色,名利,等等看做是快樂的事情,但是這樣的看法是錯誤的。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快樂,相反執著於此,還會帶來諸多的痛苦,煩惱。有了財富,不免要擔心被劫奪,擔心失去,而且希望能夠更多,費盡心機,奔波勞頓。所受的果報也自然是不好的果報。
我們平時被習氣所支配,殺生,偷盜,邪淫,妄語 ,兩舌,惡口,綺語,貪慾,嗔恚,邪見這十惡業無不是讓我們痛苦煩惱的罪魁禍首。修行就是去掉這些惡行,惡念,惡語。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制定戒律,不是限制我們,而是保護我們,保護我們不受傷害,不受惡報。這是讓我們獲得幸福的根本辦法。並不是我們受到了限制,受到了痛苦,就會有所補償。這樣的觀念是不對的。所以修行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受苦。應該說是一種追求幸福的正確方法。
2 修行還有種種方法,比如持咒,念誦佛菩薩的名號,誦經,禪定等等,這些方法無一不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口意能夠擺脫業障習氣的困擾。所以這個過程,也不是為了受苦而作,受苦不是目的。
修行其實應該說是照顧我們自己的最好方法。
在《大般涅槃經》中講到:善男子。菩薩見所持戒牢固不動心無悔恨。無悔恨故心得歡喜。得歡喜故心得悅樂。得悅樂故心則安隱。心安隱故得無動定。得無動定故得實知見。實知見故厭離生死。厭離生死故便得解脫。得解脫故明見佛性。是名菩薩所知見覺非世間也。
當我們持戒修行,心無悔恨,悅樂歡喜的時候修行便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內心自然安詳、如金剛般不為所動,厭離生死,趣向解脫。


想想為什麼守戒就知道了。我沒有守戒,但是想說說我的看法。

我反對不加思索的盲目反對或者認同。

首先要知道為什麼守戒,守戒斷貪慾。即使不斷,至少可以讓你不被慾望左右。守戒是為了察覺到那些繁雜的慾望。

可以不對某些東西上癮, 不被某種慾望牽著鼻子走。

那種不被慾望牽著走的時候你才是真實的,清安的。而不是癮頭髮作的時候,別為那些你的「癮」貼標籤,別以為那些「癮」是你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覺得守戒也不是說讓你看見美女覺得美女噁心,看見美食就覺得噁心;美女還是美的,但是你看一眼也行,不看也行。美食還是好吃的,但是吃不到你不煩不惱。

可貴的是能察覺到自己的慾望,其實那是一種思維定式,讓你覺得你需要那些東西來填滿你。

其實只是你的大腦那麼覺得,大腦為了生存而產生的假象,千百年來進化留下來的生存機制而已。

關於這個大腦假象,想到減肥的例子。有人節食減肥,但是特別餓的時候,大腦會讓你非常想吃高熱量的東西,其實你愛吃嗎?吃完沒準撐的難受。

再說個孕婦的例子,有的孕婦懷孕會變得貪吃,以前不愛吃的都想吃,有人說其實是肚子里的寶寶想吃。但是當事人就會覺得 是她自己想吃。

知道了很多東西是大腦的假象就知道那個不是你的本來面目。

一個不被慾望左右的人往往能成大事。貪淫之人難成大事。多少官員因為「色」字落馬。

培養自己對慾望的察覺力,自然就守戒了。


有人把受戒持戒視為牢籠,談之色變,避之不及。尤其在當今渲染縱慾而非節制,高唱自由而非守分的年代,談戒真的顯得非常不合拍。

但是佛陀制定戒律,是為了保護我們的法身慧命,不是為了約束我們而約束我們。因為眾生有林林總總煩惱塵勞,這些煩惱束縛眾生不得解脫,為了幫助我們修學斷煩惱的智慧,所以我們必須先在戒律上清凈身口意,尤其是重戒不犯,所謂重戒,在一般受持五戒的眾生,就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尤其是大妄語,也就是未證言證,未得言得)不飲酒。因為若犯了重戒,下輩子保不住人身,下墮三途長劫受苦,佛道就要中斷很長很長很長的時間了。所以要守住這些重戒不犯。

在此,有一段善知識的開示與有緣人分享:

我們要指出的是,修道主要的障礙是在於重戒的無法持守。很多人一再的觸犯重戒而不自知,由於觸犯重戒,欲保住人身,尚且不得,何況能證三乘菩提?觸犯重戒者,即使已證三乘菩提,若未及時懺悔,亦無法保住見道功德。哪些重戒是修行人容易觸犯的呢?大多是屬於口業方面的:謗僧、謗法、大妄語、不凈說法、破和合僧等。例如有的人習慣說人是非,來到道場也不知收斂,還是一樣東家長、西家短,他不知道 (或者是不在意) 被他批評的人,有的是已經見道的在家菩薩;或者沒有確切的證據便嫌疑他人,被非理疑謗的人往往因而離開道場不再修行。妄說是非,妨害他人修行學法,影響道場的清凈和合,是很嚴重的罪行,卻是許多人一犯再犯的。因此,新學菩薩應該先將注意力放在這些重戒上面,徹底反省是否曾經觸犯這些重戒,把嚴持重戒當作修行的首要之務,行有餘力,再去修持其它的善法。
摘自正覺電子報般若信箱

再來說,如果知道戒律是保護而不是束縛,我們就比較容易接受戒律的要求,而不會隨著煩惱而跑了。比如說我們知道毒會侵害我們的身體,所以知毒就懂得遠離,而不會留戀。同樣的,我們若能夠深知戒律是保護我們在五濁惡世自度度他而不下墮的「軟衛夾」,我們就會時時刻刻穿著它,像珍愛明珠一樣護惜著它,而不會將之視為負擔而棄之如敝履或者很為難很糾結的去持守了。

說白了,明白戒律的道理,就是明白修行解脫的因果,明白造業輪迴的因果。持戒需要佛法的智慧,首先就需要有對於三界一切苦空無常無我的解脫智慧,有了知因緣真實不虛的智慧,因為因果就是依於法界運行的規則而施設的,是法爾如是的。雖然這些規則我們目前的修證還看不到其中因因果果的道理,但是 佛陀是究竟了知的,所以才會制定戒律來防範未然。所以,用智慧來看待戒律,而不是用迷信,以為若犯戒就會觸犯了什麼神靈或者佛菩薩,所以會遭受懲罰,為之惶惶不可終日,這都不是正信佛弟子學戒持戒的正確心態。相反,再來說西藏密宗所施捨的三昧耶戒,十四根本墮,全篇說白了就是要對上師服服帖帖,對上師傳授的雙身修淫慾之法不敢有半點懷疑,否則就會墮入他們所謂的金剛地獄之中(其實這是他們自己施設的所為地獄,法界中並不存在),這才真是滿紙荒唐言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密宗施設的戒不合因果律則,不合法界真相,都是他們掩蓋自己罪惡法教、籠罩無辜膽小無知的善良學佛人的一種恐怖手法而已,在法律上講可以叫「恐嚇威脅」。但這是你信他他就唬住了你,你不信他他就一籌莫展的騙人伎倆罷了!所以信佛要智信,持戒也要智慧的來持,沒有佛法的智慧,至少一般世間倫常的智慧要運用上,不要把佛法看得玄妙,以為密宗這些荒唐的說法咱們凡夫不懂,是因為我們是凡夫他們的境界咱們想不到,所以他們能修雙身法,還可以用雙身法來度人成佛!若是這樣就是自己籠罩了自己,就比沒有學佛的世間人還要可憐可悲可嘆了。佛法妙,卻不玄。佛法背俗,但不是從密宗這些索隱形怪的手法和說教上來體現的,而是從佛法本身清凈離欲無我利他的角度來說的,恰恰相反,密宗才是真正的深執欲界世間男女染污之法而不肯放舍的世間法而絕非佛法,為了混跡於佛教、混跡於世間,他們的歷代祖師編造一個又一個彌天大謊,騙了一國又一國、一朝又一朝、一代又一代的善良百姓。到了今天,科技人文全面復興,還要繼續相信他們的那些鬼話嗎?真正的修行一定一定不是這樣的啊!

給您推薦《菩薩優婆塞戒經講記》,共四輯,這是在家人修行大乘佛法的必備手冊,真正教導學人清凈離染福慧增上的修行秘籍。各大書局和淘寶店均有銷售。

簡介:
本經詳述在家菩薩修學大乘佛法,應如何受持菩薩戒?對人間善行應如何看待?對三寶應如何護持?應如何正確地修集此世後世証法之福德?應如何修集後世「行菩薩道之資糧」?並詳述第一義諦之正義:五蘊非我非異我、自作自受、異作異受……等深妙法義,乃是修學大乘佛法、行菩薩行之在家菩薩所應當了知者。出家菩薩今世或未來世登地已,捨報之後多數將如華嚴經中諸大菩薩,以在家菩薩身而修行菩薩行,故亦應以此經所述正理而修之,配合《楞伽經、解深密經、楞嚴經、華嚴經》等道次第正理,方得漸次成就佛道﹔故此經是一切大乘行者皆應証知之正法。


對我而言守戒。
過程是必然痛苦的。
結果是必然歡樂的。

被種種慾望驅使,身不由己。

舉個栗子。
性慾並不爽啊。
性慾熾盛是折磨。
行淫過程是勞累。
行淫過後帶走的腎精氣。讓人渾渾噩噩。

但是不啪啪啪。
真的忍不住。

。。。。。。。。。。。。。。。。。。


推薦《當下的力量》
這寫書人不信教。寫出來的東西倒頗像《大念處經》。


需要深信心,深信因果,如佛所教修行。

先要找到明確的目標,知道為什麼要守戒。

先做個好人。


何唯戒?在人還沒有理解某種道理的前提下(對於道理的理解,是需要歷練的)的一種規範。所以,要「快樂」的持戒的前提,唯有去實證為啥不能如此作為。「戒」從淺了說,是「道」的「德」(道者:達成目的之必然路徑;德者:趣往道的路途中的行為顯現。要特意補充的是:道可道,非常道,故「德」非是「道」。道,是每個人的心路,無從模仿);而深了說,是性之本具。所以,持戒是行道者的必須,但是(以下是在下自己以為,毫無說服力):卻無快樂不快樂之分。要麼是苦守戒;要嗎是無戒可守(題主可參考孔子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首先你要產生一個定解,守戒不是把自己框起來,不是要刻板地裝模作樣,在守戒中依然可以開懷大笑,充滿正能量不是嗎?戒律不是牢籠,而是修行人的保護傘,藉由著戒律,不該做的我們就不做,那麼果報,違緣想找也找不到你啦,還不偷著樂


下圖是四川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的照片。我百度了下,幾乎他的每一張照片都是這樣的歡樂。守戒和快樂並不矛盾。


我這裡複製一個我對其他問題的回答,你看了就知道。

入世還是出世,這也是學大乘和學小乘佛教徒都有的一個諍論焦點,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其實他是不矛盾的,矛盾和糾結是因為你見地不清,見地不圓融,沒有建立整個佛法修行的 修行次第,不知道修行的主課和輔課是什麼, 而導致的。

這個問題還牽涉到了學大乘好還是學小乘好?是在家還出家?修善行福報還是修禪定?好糾結啊,好象是矛盾的。
其實出世是為了更好的入世利眾。小乘是大乘的基礎。善行福報是修禪定的資糧。出家易修在家難修,但見地不清出家也是白搭。

大乘和小乘,出世還是入世並不矛盾,具體如何做這要根據你的具體情況來決定的。
這個問題我今天來幫大家理清楚,否則會有千千萬萬的學佛人諍斗和糾結。

首先我們來建立一個佛法修行次第。
我們國內大多都信大乘佛法,但基本沒人講修行次第,以致於學了多少年佛,看了多少年佛經,還是不知道如何下手實修。
大乘佛法 經中講的修行次第是六波羅密,那你知道如何去實修這六個波羅密嗎?好象真要去做的話,還真弄不清如何下手。

大乘楞嚴經中講修行三決定義: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這是一個更為精練簡捷的修行次第。他也和小乘法的次第 戒定慧一樣的,同時也和六波羅密相符。

戒,定,慧,三次第怎麼和六波羅密相符呢?我們先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 戒 字也可用另兩句話來表示,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這個佛法總綱的前兩句即可表示這個 戒 字。

六波羅密前三個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這三個波羅密都可歸入這個 戒 字中。後面三個波羅密,一看就知和 定 慧 二字是一樣的。

這時這個戒字就包括了斷惡和行善二部分,這個 戒 字和小乘的戒字是否一樣呢?無疑 是一樣的。
比丘二百五十戒中也包含 止惡和行善這兩個內容的。再要求低一點的在家人戒中,要求的五戒十善,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只是對在家人要求低一點而已。高要求的菩薩戒中也是戒惡行善二部分內容。

此時我們可以確定第一次第戒字就是斷惡行善,這個戒在大乘小乘都是一樣的,即斷惡行善。但佛對不同的人群作了不同的要求,故產生了幾種戒律。

在實修這個戒時,則要根據你的實際情況作一個選擇。佛在大小乘經典中講了幾種戒律,他制這些戒律也是為了各種不同人群,其實際情況不同,可以適合他們修行提升。

第一種,最低要求是居士戒十善業,即戒十惡行十善,加守居士五戒。
第二種是,五戒,加戒十惡行十善。
再上去就是較高要求的比丘戒和菩薩戒。

對於出家人一般是持比丘戒和菩薩戒我們不談。

重點談在家人。在家人最簡單易持的是持第一種和第二種戒。也有持菩薩戒,但不容易持故不談。當然你能持菩薩戒那肯定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講最簡單易持的。

第一種和第二種戒唯一的區別是五戒中的淫戒,居士戒中的淫戒只戒邪淫,正淫是允許的。而第二種戒是正淫也不允許的。
那為什麼要有這一點區別呢?這是為了適應二種不同人群。一種不想修禪定,一種是想修禪定的。

第一種是只想做個好人,又能陞官又能發財,回家又能享天倫之樂,他覺得現世很好,不想解脫,只要不墮到三惡道就好。這個淫字己搞了幾億年,上癮了,他不想放棄。佛也沒辦法,他們也來歸依佛了,也想跟佛學,也想沾點好運。我佛慈悲,他們想學好,總不能不理吧,所以就降低要求,把五戒的要求再往下降一步,允許他們有正淫,不允許邪淫。但要知道要求降低了,果報也會打折的。
首先不斷淫慾是進不了禪定境界色界天,無色界天的,更不用說開悟解脫了。

為什麼說不斷淫慾進不了禪定和色界天以上呢?
第一,所有大宗教傳統宗教都要求其主要傳承人出家,其主要是要其能斷欲,其次是少事不要去忙。從佛對出家弟子的戒律也可看出要斷淫。從此可知斷欲是人類提升升華的一個重要方法。
第二,從欲界的名稱及定義上即可知。欲界的欲字,意思是淫慾。即不斷淫則只能在欲界這個範圍內待著。
第三,欲界是四天王天等六欲天以下的整個範圍叫欲界,欲界的所有眾生不管是天人餓鬼地獄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男女淫慾,而往上看,到色界無色界天的眾.生,他們都沒有這個淫慾之事了,最多還有一點情而已。從這個情況來看,不斷淫慾無法進禪定色界天。因為進初禪就是進入了色界天人的境界了,死後也可往生到色界天。
這些資料在那個經里的,我還真一時答不出來,但可肯定的回答你在大藏經中有。對了在瑜伽師地論中一定有,網上的二十八天三界天人和四禪八定的配合圖,也可一目了然。
第四,當修禪定進入初禪,叫離生喜樂。師地論中解釋這個 「離」 字是,離 「」欲,惡,不善法「」。故知不離淫慾,是進不了初禪。
第五,從古今實修者大德的傳記及近代現代人實修的體會文來看,不管在家出i家,也是都要離淫慾才能入定,才能進入色界天境界。
第六,從道家,氣功,瑜伽等資料來看都是要離淫慾才能得禪定。

從這些實修資料來看,夢中有夢遺者,都修不成禪定。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學佛人的觀點越來越偏了,這個你錯了就是修不成禪定,你再努力都沒用。漏掉了只都從新再開始。各位修禪定的請注意。

這個結論是我看了多少年古今成就者的傳記,和近代現代各派實修者的實修資料後得出的結論,其對錯各位可以去自己驗證體會。你若不信我也沒辦法。你能一邊夜裡做春夢,白天又能入四禪八定,那我一定佩服你確是高人。

四禪八定是共法,外道也能修到,當年釋迦佛也是,先跟幾個外道師傅學禪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後,再自己打坐49天開悟的,故在禪定方面的學問,在理論上,外道的也可參考,相互發明。但在實修時不能串修,因有法脈流問題。

結論是 , 想修禪定,一定要斷欲。夢中有漏精都不行。

以上是只想修人天福報,而不想放棄天倫之樂的方法可叫初士道,是居士五戒加斷十惡,行十善。是修行的第一等人群。

為什麼一定要加斷十惡業行十善業呢?
因為佛經中說,守好五戒僅能保住人身。要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才行。故要修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這個十善業也可參考儒家的八德忠,孝,仁,義,禮,智,信,廉恥,勤儉,格物,慎獨,修身,養性,齊家。
這是初士道。
講到儒家多說幾句。
儒家文化是聖賢傳下來的學問,不是純理論的心靈雞湯,是實證學科,做好了能上升到欲界天,對升官發財,增福增壽健康子女優劣等都有好處。現代人研究儒家要跟王鳳儀大德劉善人大德,他們的化性學一起研究。其學問就是儒家學問。

在修福這事上還要講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 「交天課」。
交「天課」即是,拿出身己收入的百分之十去做善事,救苦濟貧等。不交天課必遭天遣。我看到西方天主教也有拿出百分之十行善的說法。阿含經中佛也講過在家人如何用財作善修福,其所講比例比百分之十還要高。

言歸正傳。你要知道正淫也要節制的,正淫傳種接代無可厚非,但是你要是濫用,對不起也會墮落鬼道。
因為淫慾耗福耗能最最厲害的,故古人講萬惡淫為首,就是這個道理。

文明古國及宗教國家都有許多遮止淫慾的風俗和習慣及觀念,為什麼?都是聖人教的,是為了我們不墮落三惡道,為了福報更好,過得更好。
你看中東國家女人出去都把臉遮起來。為什麼,為了防止別人動淫心損福,防止修行人動淫心退墮。現在人自己的好文化不學,去學洋人不好的搞開放,越穿越少,然後淫心越來越重,損福折壽,修道人也難靜心修定。

若要到色界天無色界天,則要五戒十善業再加修成禪定。

現在再講第二等人。
第二種人群是想修禪定,又不想出家,就在家中修。針對這種人群,佛就教他們守斷淫之五戒,再加十善業。可叫中士道。
注意,想升到欲界天就要修好十善業,那麼你修禪定是想要超過這個境界,當然要修好十善業啰。佛經中講升天,升到二十八天中都要修好十善業才行。修好十善業才能升天。

為什麼說守五戒加十善即可起修禪定呢?
第一,根據楞嚴經中講,起修守戒修定,是四大清凈明誨,其即是講的四大根本戒,戒淫,戒殺,戒偷,戒大妄語,也就是說守好這四大根本戒就能起修禪定,除此以外佛經中,再也沒有比這個要求更低了。
但你不要看到這隻要守四個戒,就把十善業丟了,因為佛經中明確講,要想升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都要修好十善業,而修禪定是要超過欲界的,故這十善業你不能放下也要修好。但是守戒和修好是要求不一樣的。守戒是嚴格要求堅決不能做。修好是盡量做好,沒那樣嚴格。但是你做得越好,你升天的層次也越高。

實際上五戒是十善中的幾個重要的部分,將它提出來要特別做好而已。

故綜合這些佛經資料,得出修禪定的最低要求是,四大根本戒加十善業。

然後再講現實,現在國內寺院對在家人授戒一般都授居士五戒和斷淫五戒,再加個菩薩戒。一般對在家人就這三種。
居士五戒是對不修禪定者的。你要修禪定,只有二種即斷淫之五戒和菩薩戒。
菩薩戒有十重四十八輕,一般人不容易守。容易一點就選個五戒吧。當然你能守菩薩戒的話,那是功德無量的。我這裡是講針對懶人又要修定講的最低要求,就是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個五戒即可起修禪定,再加盡量做好十善業。即可修定。

若你僅修禪定,而不修佛教的慧觀,則最高只能修到四禪八定,或是仙道。死後就能往生到你修到境界的相應的禪天。但這還是在六道中。不出輪迴。
故僅修禪定,不修佛教慧觀,不證「人空法空」,你禪定功夫再高還是屬世間定,不出輪迴。只有在禪定的基礎上修佛教的慧觀,證得人空法空才能解脫六道輪迴。這也是佛法與外道法的最大的區別處。這些慧觀只有佛法所特有,所有的外道法中都沒有這些有關人空法空的慧觀,故也只有修佛法證人空法空才能出輪迴。

修禪定後,你修到何境界,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與你相應的那層禪天。
一共有二十八天,欲界有六天去掉,還剩二十二天,一禪有三個天。二禪有三個天,三禪有三個天,四禪有九個天。再加無色界四個天。三界共二十八天。你活著的時候,你若修到與這些天人一樣的境界,你死後才有資格往生到他們那裡。

以上是講僅修禪定而不修慧觀的人。但你也不要看輕他,升天也是要無量功德才能升,故要隨緣盡量多修福報,多修十善業,多做善事。故道家也有三千陰功之說。
以上講的是第二等人的中士道。

下面再來講第三等人。可叫上士道。
這些人是為了要想成佛出輪迴的。針對這部分人,佛就教他們先發大菩提心,為了幫助眾生離苦得樂解脫六道輪迴而修,不為自己,為了別人而來修禪定及智慧,修好了才有能力度眾生離苦得樂,才能成佛佛講輪迴是眾生最大的苦,好不容易修到天上,享了幾千年或幾萬福,福盡還是有可能會落到三惡道去受苦,萬萬億億年永遠都停不下來。佛教我們發心為了救法界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解脫輪迴而來修佛法,自己先修成後再來教化眾生,救度一切眾生出離苦海輪迴,這個就是發大菩提心。
以發這個大菩提心,而來修佛法,修戒,定,慧,就叫佛菩提道。這樣來修戒定慧才可以成佛。有這種發心就叫大乘。沒有這種大心,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而修就叫小乘。

具體修時可分在家修和出家修。
出家人二百五十大戒必守,也可再加菩薩戒一起守。然後修定開慧,證四禪八定,再開悟證悟人空得阿羅漢果,若入滅盡定,就是定性聲聞及緣覺。辟支佛也是證到這個境界。若證得人空後不入滅盡定,繼續修止觀,到證悟法空,此時就是登地菩薩,即入一地歡喜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往上二地三地……到七地叫遠行地,也叫不退轉地,此時就保險了,永遠不會再退轉了。此時能夠對境無染,動中靜中,一人萬人之中都能在楞經大定中,在空性中,在佛性中,不起分別心。此時才可出山發大願度眾生,再往上八地不動地,九地十地大菩薩,最後功德圓滿成佛。

以上出家人表過不談,重點講在家人。
在家人發菩提心後怎麼修?還是戒定慧三次第。
這個第一次第「」戒「」,有二種,
一是五戒加十善業。
二是菩薩戒加十善業。
你選一種去寺院持戒和尚前受戒,回家來天天檢查守好,稍有違犯馬上懺悔並改正,慢慢習慣了好了。
守戒要嚴格執行,破戒是有罪的,不能隨便。十善業要隨緣盡量做,此時行善都只算修福報,福報功德大了修禪定會很快。

然後守戒修善,同時天天認真打坐修定。
修定中守好五戒,其中最重要關鍵的就是淫戒,夢中都不能漏,一漏就只能從重開始,當你能下面不漏,上五根盡量少用,不看手機電腦,不看美女不看書,不聽歌,少說話等即叫六根清凈,其科學原理是不要耗用能量,積聚能量。這樣上五根關閉,又不下漏又不夢漏,每天多打坐,年輕人一年之內必入禪定。

但是這個夢漏很難堵,連南懷瑾這種見多識廣,知識豐富的大德也說一點辦法也沒有。
但是我看到在公開的佛法里都有至少四種方法可解決此問題。
道家中也有,武術中也有。下漏解決,加多打坐一定會很快入禪定,有些人修了幾十年,一輩子不能入定,無疑下流 夢漏沒解決。

我看到現在佛教界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越來越偏了,連佛要他的親近弟子出家是為什麼,這樣明顯的意圖都看不出來,還在咬文嚼字,讀經要看出佛想表達的意思,他這經講的什麼宇宙規律。這些宇宙規律是永遠不變的,我們人類只能去適應它。
故今借知乎這個平台,想來挽回這個局面,望能修出十個八個大菩薩和一大批有神通的人,人民大眾才會相信佛法,才會來修學佛法。
你自己專業人員都修不出成績來,弄得佛法好象僅是知識和哲學,慢慢的人家就說你是迷信,不信了,佛法就會真的在人間消失。
你若不能修得四禪八定,談何開慧開悟?

禪宗的初修參話頭就是修禪定。禪定是基礎,在禪定的基礎上,才可止觀雙修,才可修一些小乘或大乘的慧觀,在這裡其實還談不上分大乘小乘,大小乘的一些慧觀可相互借修,都是為了除八十八結使。
但大乘的有些觀法,你四禪定都沒成是無法修的。故初修宜以小乘法入手,到至少修得三禪四禪定才可談慧觀,才可修一些大小乘觀法,這樣修會很快。一般若是有過下漏的人,要從小乘入手,再修大乘,但發心要發大乘心。這樣比較快。小乘和大乘是二個次第。

智者大師的天台宗就是走的這個路子。其實我國古代早期的學佛者都是走的這個路子,到後來禪宗盛行後才漸漸把從小乘入手的方法給丟了,結果就越來越難了。

現代人更適合先修小乘再修大乘。因為現代人上漏下漏都很嚴重。

若是上根人再來人則可直接修禪宗的方法,或楞嚴經前半部的觀妙明真心法。但這種上根人有幾個?

故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發大乘心後,先修小乘再修大乘,這樣修會很快成就。

小乘大乘是兩個次第,並不矛盾,
不要相互諍論,因為你沒學過或沒摸到佛法的大框架,沒建立整個佛法修持次第。

我來把小乘和大乘的真正區別和這二個次第如何銜接講清楚。

先發大乘菩提心,再從小乘法入手守戒,然後先修止,一般從二甘露門入修。再得定,進入一禪,二禪,三禪,四禪,然後修慧觀,或在三禪就加入慧觀,不要太早,否則可能會退,一般是修四念處 身,受,心,法,就能證羅漢果,止觀雙修,到四禪時呼吸就停了。進入四空定,在此四空定過程中即可能證悟「人無我」 而證羅漢果,證果後就標誌小乘道巳修完。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修大乘經中的楞嚴大定,法界觀法,一行觀法,繼續銷落諸念,其實這些名字不一樣,實質是一樣的,修到一定程度就會大徹大悟即是大乘的開悟,悟諸法空性,悟得佛性。
或者在四禪後進入四空定時即用楞嚴大定修法,先看懂楞嚴經前面的七處征心,十番辯見,等前半部分,然後觀妙明真心,再按五十陰魔部分修銷落諸念,到行陰解脫進入識陰階段就會證得羅漢果,然後不要入滅盡定,繼續銷落諸念,到識陰解脫就是證大乘法空而開悟,此時即為登地一地,登地後才是真正的大乘菩薩修行,再修保任法,保持座上座下動中靜中都能住於空性中佛性中,這樣修到第七地遠行地不退轉地就可出山度眾,發真正的大願菩提心,度盡眾生。大做空中佛事,入世行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現眾生相,化生十方,度無量眾而無度。能對境無染不起分別心。此時才是真正的入世菩薩。以前的入世,只能算修福報為今後的正修定慧集些福報資糧,為正修定慧作準備而己。最後經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圓滿才成佛。

在這裡你就看出來小乘和大乘有什麼區別了吧。
在功夫方面,小乘先證 「人無我」,然後再證大乘「法無我」進入大乘一地歡喜地,此後才是真正的大乘修行,再到七地不退地,也就是禪宗的破牢關,此時能對境無染,才能不退,在這之前不努力都有可能退轉。
在度眾生能力方面,
因為小乘羅漢他還不具備對境無染的能力,故他們不能象七第以上的大菩薩一樣,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不敢和光同塵和五欲眾生混在一起,他一入紅塵就會感覺到功夫退步了。故他不敢入紅塵廣度眾生,故空有悲心,還不具能力。這才是小乘的「」小「」的真義。
而七地不退地以上的大菩薩,能夠對境無染,能和凡夫眾生混在一起而不退轉,天堂地獄都能去度眾生而功夫不退,反而功夫進步,因為大量度眾生有大功德嗎,且其雖入世度眾而其心住於空性中如如不動,從來沒動過,故功夫長進更快,還能化身十方廣度眾生。他具有這個能夠大量度眾生且功夫不退轉的能力,這就是大乘的「」大「 的真正意思。
為什麼要廣度眾生呢?因為成佛需要大功德,並且阿賴耶識中的污染種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全部轉凈,這才是真正的轉識成智。在這個過程中微細惑會慢慢消除,智慧會越來越大。直到成佛。這是從自利功夫角度講。
這個大乘小乘有四個方面不同,一是發心大小,二是功夫大小,三是智慧大小,四是度眾生能力的大小。

從五陰解脫角度來看,小乘證羅漢是行陰已解脫,進入識陰解脫階段,但識陰還沒解脫,此時可證得人無我證羅漢果,再到五陰全部解脫,即識陰也解脫後即是登地大乘開悟。

若從唯識宗的角度講修到第四禪舍念清凈,就是第六意識己修除,到行陰解脫就是第七未那識已修除,第七未那識我執已滅,故此時證得人無我空性,證羅漢道。然後進入修第八阿賴耶識修行。
然後證入佛性後還不穩定,有時會出來,故要修保任,修到動靜對鏡無染才是七地不退地,然後出山度眾,行真正的菩薩行,內密菩薩行,外行世俗行,和光同塵,入世度眾生,大做空中佛事,也有能力化身十方了。此時叫莊嚴佛凈土,為什麼?因為功德圓滿後會在宇宙中生出一個凈土來,你會到那裡去成佛當教主,跟你有緣的眾生都會往生到那裡去接受你的教化。

當證羅漢時有些煩惱,結使只是伏住,根子還在,到登地時才漸漸拔根,到七地時才將根子拔盡。
故大乘經中說羅漢若入滅盡定,八萬四幹個大劫後還是會出定的,因為煩惱的根子還在,他必須再修大乘才能拔根,才可能成佛。
還有個概念分段生死,到七地遠行地後才能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此時你才有能力不去投胎。若沒修到七地不退地前,你生生死死投胎轉世 由不得你。

我這樣子用口語講,你們對大乘小乘的關係應該清楚了吧!
並且對整個佛法的框架也應該清楚了吧!

羅漢,菩薩,佛是三種修到不同層次的聖人,名字不同當然有區別啰,否則佛何必這樣麻煩,直接叫他佛好了。

學南傳小乘的人不要以為證得羅漢就到頂了,如果真到頂了,佛為何不印證他證得佛果了?而是印證他證得羅漢果了?

現在應該對整個佛法的實修次第戒定慧也清楚了吧!
其中定慧二字其具體內容沒細講,你自己去看書讀經吧,我今旨在建立一個框架和次第,這個框架沒有幾十年的專心學習很少有人摸透。並著重講了怎麼實修戒字。想把錯誤的觀念扳正。雖然會有許多人有異議,但有緣人看後自會得益。

我們佛教內部不要諍來諍去,都是見地不清啊,成績又修不出來,弄得都象心靈雞湯,聽聽很有道理,到用時發覺用不上。努力了多年也沒成功,壞了多少人的信心啊。
修戒定慧才是主課,才算正修,修禪定功夫開智慧才是硬道理,其它都是輔課,為此作準備即已。

佛法是實證學科,不是心靈雞湯。佛弟子在當年證果是非常快的。我們見地正確也能很快證果。若見地錯誤的話則很難啰。古代禪宗祖師對來參學的和尚非常重視見地,因為見地正確後,你回去慢慢用功總是還有希望的。

下面再來講一講年輕人學佛如何取捨。是入世呢?還是出世呢?
第一種,年輕人你若是不結婚童子出家修行,那是功德無量。恭喜。
第二種,若是在家獨身不結婚修行,則肯定要工作,一邊工作一邊修行那也很好,不過恐怕父母不會同意。
第三種,先結婚傳種接代,同時守居士五戒再加修好十善業,多修福報,正淫也盡量少做。然後到一定機緣時,完全斷淫,或出家修或在家修。這部分人應該是學佛人中的絕大多數。
此中出家的就不談了。
若是在家又想修行,要想完全斷淫恐怕不容易啊!
此種人也可分三種情況。
一,大福報人。這種人在家裡言重如山,誰敢說個「不」字。說斷就斷。
二,男女雙方都學佛,傳種接代後都願斷淫修行,那也算是大福報啦,不過很少。
第三種,這種最多,即一方想修,對方不同意。那怎麼辦?沒辦法啰,這是你的業障你的情債,只能先 「了業 」 啰。以後再找機會吧。

你可以這樣做,先持居士五戒修好十善業,多做善事多修福,正淫盡量也少為。為以後作準備。福報大修禪定止觀會更加快。

那以後什麼時候有機會斷呢?
等到四五十歲更年期了,此時是一個機緣。但現代人學洋人的觀念,恐怕也不容樂觀。
那還有最後一個機會一定能斷。就看你自己想不想修了,就是等身體生病了,或是老了六七十歲了。但此時修會慢許多難許多。越年輕修越容易成就。所以越早越好。
當然也有可能,你哪一天突然想明白了,人生是苦,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毅然決然地揮揮手走出圍城,奔向崇山峻岭,去修菩提大道。那絕對是大丈夫所為。我敬佩我隨喜。

即使你沒有找到機緣修禪定,你也不至於墮落到三惡道,最起碼死後可往生到欲界天,因為你持了居士五戒和十善業道。

印度古代婆羅門族有個風俗,傳種接代把小孩養大後就出家修行。
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有多位是中晚年始修而成就的。
古代道家六七十歲始修的,也有成就者。

以上道理全部表完,其中包含:為什麼要修,修什麼,大乘與小乘,世法與出世法,入世與出世,在家與出家,如何修戒,斷欲與不斷欲,修福報與修禪定,世間定與出世間定,外道與佛菩提道,羅漢 菩薩 佛,初修到成佛的功夫次第。

諸位如何取捨你自己決定吧。望能修出一大批大菩薩來! !!!!!!!!

再補充幾句。
男子初修行有夢漏這一關很難闖過去。而女子修行則沒這一關,女子淫漏時比男子漏失的菩提(能量)要少許多,這也是女人普遍比男人壽命長的主因。故她們即使有夢漏也漏的很少,並不影響進步。故女子初修時比男子更容易入定。
但是她們初修時有經血這一關要過。
即當老朋友來時,可能會出血過多。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你可以這樣,當老朋友來時,你用放空法,即山河大地房屋身體都放空沒有了,腦子裡啥也不想,就這樣放空傻坐。到幾天後老朋友過後再用原來的修法繼續修。不管你用何法,若碰到出血,要立刻用放空法,一用此法即能止血。
對於女人初修者,從會陰部到肚臍這個小腹部位是禁區,千萬不能把意念放在這個範圍內,否則會大出血。
女修你這個常識要知道。
修到未到地定後一禪後,這個出血問題就解決了。

另外不管男女,要修到一禪後才能真正解決淫慾的生理上的壓力,剩下的是思想及習氣,思想問題可多讀傳統文化書多讀經解決,要知淫之危害。解決習氣要修四念處中的不凈觀及人空法空慧觀。
即除淫慾要從理障事障兩方面同時下手才能徹除。事障要靠禪定功夫才能消除。理障是明理轉心,較好解決。除習氣就更難更深了,一要禪定,二要轉心,三要時時反省檢查,慢慢改過改成好習慣。
但是不管是何種結使煩惱習氣事障理障,只要證得大乘法空,則可一齊掃空,修到菩薩地七地,則可全部拔根。此後才能對境無染才能萬無一失才能保險才能不退才能不再六道輪迴。才能不投胎。但你化個身去投個胎玩玩也沒事。

凈土是我佛慈悲為沒有能力和條件修的人開了一個橫門,先到凈土去,到了凈土後還是要在那裡修的。
其實修凈土人若能結合戒定慧一起修,則往生的品位會很高。

此文通遍口語,沒有抄經摘文,是想簡潔明快,讓人一看就懂。
若是對大小乘各宗各派經典及大成就者的論典資料都熟悉的同修看到此文後,就會知道此文的資料都是有根據的,並非我個人編造。只有一個「」修禪定夢漏都不行「」 這個觀念是我看了許多實修者的實修體會後才得出的結論,因為事關重大必須明確提出,各位可以自己去驗證體會其對錯。
此文是實修者的法寶,請珍惜。


成佛跟守不守戒沒關係,跟明理有關係。明理之前先做一個有底線的人,欲成佛先成人,第一,敬佛之前先敬父母。第二,不能違反國家法律。第三不管在任何情況下也不能傷害別人,尤其在利益面前。一天有底線很容易,一個月有底線很容易,難的是一輩子有底線。做到了,你就有功德了,有福得了,做到了學佛很容易,老天都能幫你開悟,做不到就免談了,人在坐,天在看。末法時期是不是月亮惹的禍?


教海覺舟


如何快樂的守戒?言下之意是一直在不快樂的受戒嗎?
戒律是為了針對自身執著而起的戒,哪有喜歡不喜歡之說呢?


正念,剋制內心升騰的雜染


內心沒有陰霾,又怎麼怕犯戒。


推薦閱讀:

打遊戲和學習都帶來快樂,為什麼人們往往不恥前者?
以後想成立一個組織,專門玩捉迷藏,不知道有沒有人加入?
人之所以痛苦,因為追求錯誤的東西?
如果得到即會失去我們為何非要去努力呢?如果吃喝玩樂並不比好好學習生活的快樂少,為什麼要去好好生活?
能分享一下最快樂的事情嗎?

TAG:智慧 | 佛教 | 快樂 | 和諧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