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把風景照拍成糖水片?
最近去青島旅遊,景色很美,忍不住要拍,結果不出意外的成了糖水片,終究覺得沒什麼大意思,如何避免呢?
附上拍的照片:
這個答案已經在我的草稿箱躺了很久,今天終於把它寫好了殺掉了。
首先說,這個問題非常難。能把糖水片拍好已經很不容易。
某些高票回答,說的其實是技巧控制的更好的糖水片。
能夠探索出除了「美」以外的方式來觀看風景的先驅的攝影師,名字是可以寫進攝影史的。
糖水片中表現出來的刻奇,在我看來,來源不在於追求美或者過度的後期,而首先在於重複而缺少新意。我相信第一個用HDR用堆棧用Luminosity Mask等方法拍出來的「糖水片」,給觀眾的感覺絕對是非常震撼的,也絕對是讓人耳目一新的影像。可是當我們看過一百張一千張類似風格的照片後,這種震撼就大打折扣。
此外,當照片傳達的東西過於淺顯,觀眾就沒有進一步感受或者思考的過程。影像應該有讓觀者駐留片刻仔細琢磨的過程,而一張非常好看的糖水片,可能就是讓受眾表示一下讚歎點個贊覺得好美,就再沒有別的心理活動。
在這裡我試著舉出幾個可能可以實踐的方向。
1.展現各種形式的美,營造照片的「意境」
在風光攝影中追求美並沒有什麼不對。
但是美是多元的。
有「落霞與孤鷺齊飛」的美,有「禪房花木深」的美,也有「夜深千帳燈」的美。
除了糖水片HDR通常展現的那種壯麗或者絢爛的美之外,你還可以展現其他形式的美——婉約、夢幻、傷感、孤獨、寂靜、野性、原始等等。照片也因此多了一些東西,比如「情緒」、「意境」。
比如Michael Kenna的路數,就是用極簡的手法,在繁華的世界裡營造出一種寂靜的意境。
這種黑白+極簡主義的攝影風格影響了非常多的人。再如印尼攝影師Hengki Koentjoro。
也有拍彩色的,比如David Burdeny。第一次看到他的這張照片就很是喜歡。
其他照片:
我自己也拍過不少的極簡主義風格的攝影。
P.S. 即便如此,極簡這條路上也有太多人在拍,很難再拍出新意,不過拍中國景觀應該還有機會,彩色攝影也沒有太多。另外,極簡主義能夠展現的「意境」和「情緒」比較單一,通常也就是「寂靜」「孤獨」這類意涵。所以要拍出更深層次的內涵也是極其困難的。
=====================================
也還有其他形式的的美。
比如,Sebasti?o Salgado也拍的很「美」。
但這是一種原始的粗獷的美,沒有被人類痕迹干擾的美。
=========================================================
2.在風景中引入人文或者其他能讓人引發聯想的元素。
風景攝影相比於其他攝影門類,在具有內涵和「後調」這一方面,具有天然的劣勢。
就拿同樣一個攝影師Sebasti?o Salgado來說,他所拍攝的人文景觀,實在比上面列的幾張純粹的風景照片給人的震撼更多。
怎樣讓風景具有比美更多的內涵?在我看來,這就需要不僅僅是拍風景,而是能引入一些能讓人引發聯想的元素。
比如上面提到的Michael Kenna,有一張巴西的照片,就讓我覺得比他拍的其他極簡黑白照片更有內涵和「嚼勁」。山丘上的耶穌像,城市的燈火,和這輪圓月,似乎有一種耶穌俯視眾生的氛圍,讓畫面有一種儀式感和抽離感。
這幾乎就是需要「符號學」的技巧。就是抓住景觀中能帶來延伸意涵的東西,豐富畫面的意義。
而另外一個能將風光和人文結合的很好的攝影師,就是Nadav Kander。
相信大家對於他拍的長江的照片已經比較熟悉了。
青海的斷橋。
===============================================
3.親自參與到風景的製作過程當中
比如Scarlett Hooft Graafland,本身也是行為藝術家。這樣,風景+藝術的組合,就比單純的風景多了很多意味。
比如,這是玻利維亞的鹽沼照片,卻跟我們印象中常見的「天空之境」照片截然不同。
在加拿大的冰天雪地想像熱帶的溫暖。
範例:怎樣拍出不那麼遊客照的照片
============================================
4.帶著社會意義去拍攝。
比如加拿大攝影師Edward Burtynsky的照片,展現的就是人類怎麼改變了自然的風景。礦坑,水壩,石油等等留下的痕迹。
(P.S. 這裡有一個他的TED演講,講到了很多他在攝影中遇到的不少經濟發展和環境問題——My wish: Manufactured landscapes and green education)
==========================================
雖然列舉了很多可能的方法,但我還是想說,這件事情並不容易,也不一定要去做。
攝影的目的有很多。
不拍糖水片,這意味著你可能在網上沒有人點贊。我自己也經常拍糖水片。
風光攝影有兩種難。一種是背著沉重的器材跋山涉水風餐露宿的難,但這種艱難,是只能讓攝影師自己感動而不是觀眾感動的。一種則是付出思考想出新意形成個人的獨特風格的難。就拿我上面舉到的很多攝影師的照片來看,你會覺得他們的影像風格也是類似的,都是低飽和、大面積的中性色彩,模仿膠片感。當這樣的照片越來越多的時候,它們也會變成下一個「糖水片」。
以上。共勉。
=================================================
Instagram:lithium42
Lofter:lithium42
新浪微博:lithium-42
其他知乎回答和Live:
iPhone 拍照有哪些技巧? - lithium42的回答
提高手機攝影水平,有什麼心得? - lithium42的回答
全球有哪些優秀的建築攝影作品? - lithium42的回答
哪些圖片應用的濾鏡比 Instagram 的更好? - lithium42的回答
緬甸的獨家旅行攝影攻略 —— lithium42的live
攝影的視覺語言入門 —— lithium42的live
手機 App 修圖,究竟應該怎麼做?——lithium42的live
旅行攝影,普通人怎麼進階?——lithium42的live
先說結論:避免糖水片,至少看起來需要一點「陌生感」。
這不僅適用於風景照,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照片。以下照片除標註外都是本人或原畫冊工作室的小夥伴用手機拍攝,供交流觀點,畫質黨勿噴~
-
1 /
什麼是糖水片?我們如何面對糖水片?
糖水片風景照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以取悅大多數人的眼球為目的。這意味著,它們通常色彩豐富,具有視覺衝擊力,儘可能地調動人最初級的感官,讓無論有無藝術修養,欣賞水平的人看了之後都贊一個——「美!」。
這好比,喝了一杯很甜的奶茶,聽了一曲全是和諧音程的流行歌曲,讀了一首朗朗上口又押韻的順口溜。關於「甜」的愉悅感受,從客觀上來說多數人是不會否認的,如同大多數人第一次打開500px,看到首頁上推送的風景照,多是血脈噴張的。有了一定欣賞水平的人(包括創作者和欣賞者),這種愉悅的甜味就已經帶著油膩和疲倦了。這時候大家自然會想品清茶、聽賦格、讀詩歌一樣追求感官刺激之外的維度。
面對糖水照的話題,首先我承認,在拍攝糖水照這件事情上,大多數人難以免俗。
這個問題下許多回答者所舉例子,其實也挺糖水的。糖水和非糖水,也沒有特別明顯的界線。我雖然不愛糖水照,但常常給自己的拍攝「加點糖」,至少不是為了避免糖水照而有意識迴避一些甜味兒。
下面分享幾個拍自己拍得有些甜的風景照:
很多時候,作為手機攝影師的我讓自己拍的照片處於「半糖」狀態,不會讓其太甜膩,又保持在通俗審美的範疇。而其中的良藥就是「陌生感」。
2 /
形式上的陌生感
同意 @Timothy Wang 的觀點,風景照應該還原真實。這不意味著所見即所拍,所拍即所得,而是帶著自己的鏡頭語言,帶著自己的表達邏輯,帶著自己的思考和詮釋。所以我認為,許多看起來頗具新意和陌生感的照片,並非刻意迴避的慣用表達方式,而正是真實詮釋了當下所見景色之精髓。
這幅著名的風景照由攝影師 David Burdeny 拍攝於南極威德爾海,對我影響很大。
他的照片被稱為「極簡風景」,當然這是一種形式解讀。
下面這組照片,拍攝於去年秋天在川西北和青海的旅行途中。當時途中遇到初雪,雲霧繚繞,山巒綿長起伏,每個人都被其神秘氛圍所縈繞。但,這種氛圍是抽象寫意的,不是那種宏偉雪山和撲面而來的星空所製造的。所以,大多數人在當時的景色中的感覺都是「很美,但是照下來不好看」。作為攝影師,我自然會用自己的鏡頭手法來詮釋:
類似的,在旅途中拍攝的「風景」,看似在追求形式上的陌生,實際上這是用取景和曝光,詮釋了自己心中被觸及的風景的精神而已。舉幾例:
國家地理風格的照片,內容和觀念雖不深奧,但在形式的陌生感上卻玩得淋漓盡致。
回到這個論點,所謂形式上的陌生感,實際上就是相對於「常規風景照」的解構。對風景的底蘊的解讀和熟練的詮釋手法,才是核心。
3/
糖水照的解構
回想一下,我們小時候畫一幅風景畫,大多數人可能會畫上陽光、雲朵、樹木、山巒,這些溫和、愉悅而又完整的東西——這些都是我們對美好風景畫面的原始定義,是人類的「本能訴求」。當我們漸漸長大,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暴雨襲來,烏雲壓頂這些曾經讓我們「恐懼」的東西,會用到「壯觀」等詞語來形容,風景的內涵變深,外延變大。這個認知過程很像糖水風景照的解構過程。
為了強化對「美好風景」的本能訴求,攝影師不惜等待每天清晨和傍晚的「黃金時刻」,以期待陽光將雲朵染成絢麗的顏色,跋山涉水尋找世界上最壯麗的山巒,用HDR和堆棧後期合成最絢爛的星空。這是對溫和、愉悅、完整的追求,並且利用技術手段加上「視覺衝擊力」的助力。我想這大抵會走向你所說的的風景糖水照。
此外有些攝影師,會從中跳脫出來。
其中一些,善於代替觀眾的眼睛,發現平淡的風景中不一樣的內容:其中一些,是大徹大悟之後的表達,風景照只是載體:
4 /
總結和「乾貨」
故,我認為避免把風景照拍成糖水片的關鍵在「陌生感」。
陌生感無論是純粹形式上的,還是內容上的,終要歸結於形式上,我們需要去解構慣常意義上「美麗的風景」,試圖用攝影語言來詮釋所有觸動我們的景色,例如:
- 壓抑的天氣是否能給人以震撼?
- 看似單調的風景,能有什麼樣的畫面表達
- 壯闊的景色我們是否捨得只拍攝局部?
- 被「氛圍」擊中的瞬間,應該用鏡頭表現些什麼?
- 有哪些抽象表達風景之方式?
- 風景表達的維度,有沒有可能更多一些?
- 如果是在旅行中的拍攝,「這幅」風景照片與我的經歷有什麼聯繫?
等等等等。
陌生感,只是形式的結果罷了。
而針對內容方面,自己也還在修鍊中,等有更深入淺出的見解,再來。
-
鎮樓照:喀喇崑崙冰河之夜(文中未標註照片均為本人拍攝)
糖水片,指的是曝光精準、畫面討巧,但是千篇一律,不能給觀者帶來任何的感受的照片。
就像糖開水一樣,甜而好喝,但是沒有任何特別的感覺。
(搜索「糖水片」關鍵詞,出來的搜索結果頁面)
而不糖水的片子,
則或如白酒,衝擊強烈,震撼人心,
或如清茶,意境悠遠,回味無窮。
普通人不把風光照拍成糖水片的關鍵,就是一句話:
不要簡單的隨手紀錄,而是要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表達。
1. 用眼睛去發現
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信息的爆炸,「紀錄」這件事兒真的太簡單也太平淡了。
去法師扎堆的景點,不加思考的模仿明信片上的經典角度,簡單的按一個快門,想不拍成糖水都難。這樣的攝影,只是一個簡單的記錄,沒有任何的主觀的勞動和思考,拍出來跟朋友圈泛濫的照片就難以形成差異。甚至一個自動機器人也能拍出一模一樣的糖水片。
所以要拍出不糖水的照片,第一個關鍵詞叫做「發現」,發現分為兩種:
1)一是發現少有人去的場景
2)二是在平凡的景色中發現不平凡
1.1 去人少的地方發現新的場景
說到這一點,很典型的就是National Geographic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比如今年美國國家地理的年度大獎,就記錄了南非沙丁魚大遷徙過程中,被海鳥和海豚圍追捕獵的場景,非常的獨特和震撼:
( 美國國家地理, 2016年度自然攝影師大獎)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精力去人煙稀少的地方拍照,所以第二個「發現」其實更加珍貴。
1.2 在大眾景點發現不平凡
比如九寨溝的珍珠灘,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熱鬧的不能再熱鬧的景點了。
(搜索「九寨溝 珍珠灘」關鍵詞,出來的搜索結果頁面)
但是空間攝影師七爺,卻能在這個地方,拍出讓人拍案叫絕的大片。無論是前期的取景、構圖以及等待到的恰到好處的光線霧氣,還是後期的色調影調,都把這個大眾景點拍出了仙境的感覺。
(作者:贛州七爺 授權,https://tuchong.com/472425/)
再比如這張柏林博物館的場景,不假思索的話,很可能就拍成了這個樣子:
但是我仔細的觀察了一下場館內的物體,最後抬頭髮現其實這裡的天窗是最有特點的。
左右走動,仔細觀察,最終我在博物館中,發現了一輪「明月」!
所以在普通的地方,如果我們仔細的去用眼發現,還是能拍出很多不一樣的景緻的。
2. 用心靈去表達
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風光作品,無論是前期構圖,還是後期處理,都無不充滿了攝影師的主觀情感,讓照片帶上了獨特的風格和烙印,給觀者帶來一些不同的感受。比如我的偶像Max Rive:
(Max Rive的500px主頁截圖,http://500px.com/maxrivefotograaf)
雖然我在風光攝影的道路上還是個小學生,不過無論是前期的取景、構圖,還是後期的修片、調色,我都努力的想在照片中,注入自己的世界觀:
人,生而自由!
自然,浩瀚無邊!
為了尋找心中的冰封仙境,我在零下30度的深冬前往喜馬拉雅山區,拍攝被凍成浪花形狀的溪流,還有背後狂風中的雪峰。
後期我更將早上拍攝的前景和夜晚拍攝的星空合在一起,並加上強烈的藍紫偏色,想讓寒冷的感覺更進一步。
為了拍到金字塔般威嚴的雪山,我徒步到了世界第二高峰-喬戈里峰,等待雲彩布滿天空的時刻,讓長曝光的流雲,柔襯托出雪山的剛硬。
後期也是調成黑白,去掉一切色彩干擾,只想凸顯出我心中最完美的山峰形狀。
為了表現自然的壯闊和人類的渺小,我輾轉去了印度邊境的干城章嘉峰(世界第三高峰),拍攝了這張雲海上的日照金山。
後期的時候我一共使用了8組共25張原始照片,分別進行HDR合成、全景接片合成,以及焦段合成,如此複雜的將人物、雲海、落日、雪山、草地都處理到單張照片中,就是為了充分的表現自然的絕對偉大!
世界上沒有絕對真實的照片,因為從你開始構圖的一瞬間。
照片中的風景,就成為了你的眼中、你的鏡頭中、你的心中的,
那個獨一無二的畫面。
3. 攝影是什麼
攝影絕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記錄。
攝影是一種發現:
穿越熱帶的河流,發現不一樣的叢林景緻:
翻過冰雪覆蓋的埡口,發現世外桃源般的喜馬拉雅天堂:
登上雲霧覆蓋的險峰,發現一覽眾山小的景色:
攝影更是是表達。
用暗調,敘述內心的孤獨:
用慢門,體現自然的魔幻:
用冷暖,表達生活的寧靜:
安塞爾 亞當斯 說過:
我們不只是用相機拍照。
我們帶到攝影中去的,
是所有我們讀過的書,
看過的電影,
聽過的音樂,
愛過的人。
不要用快門去拍照,
用眼去發現,用心去表達。
讓風光片不再糖水的,不是風光,
而是我們的熱情、思考、和想像。
更多我的作品和前後期教程:
請見微博:http://www.weibo.com/thomaskksj
圖蟲:https://thomaskksj.tuchong.com/
公眾號:
Thomas看看世界 (搜索ID:thomaskksj )
更新:
添加了更多的作品展示。
====================
回答評論區一些問題:
@謝煜:請問您怎麼看待風景照片中的細節?原來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是在最大可能地保護細節,而在你的作品裡,則沒有這個痕迹。在為了記錄眼睛看到的真實之外,還有別的考量么
其實如果看到原作的印刷版,暗部的細節是很豐富的,只不過傳上來會比較不明顯(我會嘗試放一些細節上來)。以及,肉眼所觀察到的真實有時候其實並不是全部的細節。其他細節可能來源於情緒或是特定的環境感。比如我會在拍攝時聽一些適合的音樂,音樂可以如同海綿一樣將觀景時的感情吸收起來。在後期觀片和修圖的時候,播放這些音樂將當時的感情還原,就可以在作品中融入個人的情感。
====================
原答案:
個人愚見
之所以成為糖水片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前期盲目追求視覺效果而罔顧了風景的底蘊,二是後期不當,通過修改畫面元素來創造激起強烈的視覺衝擊。
拍風景就像是做菜,糖水片是一道加了很多料的菜,你基本感覺不到食材本身的味道是怎樣的。看糖水片就像吃麻辣燙,辣椒花椒一起下,吃到嘴裡麻辣刺激但是沒什麼營養。好的風景就如同一道好菜,就像生魚片,沒有經過特別的加工而味道卻是極其鮮美。
所以不把風景拍成糖水片的關鍵就在於還原風景真實的美。相機紀錄的圖像跟人眼看到的景象差異巨大,所以風景照片後期的目標應該是還原真實的景象,而不是製造並不存在的環境。糖水片想拍好的確不容易,需要很多的技術和知識支撐,比如曝光控制、濾鏡、HDR、色彩管理等等。然而想要拍出非糖水而又具有厚重美感的風光,則是一個長期修鍊的過程,需要有一顆平靜的心以及善於發現的眼。
這個修鍊的過程漫長而充滿煎熬。你必須面對緊張的資金和殘酷的環境,因為不拍糖水就意味著選擇了獨立的審美而不是大眾審美。
題主你問如何避免把風景拍成糖水片,答案似乎很簡單:還原真實。然而具體如何做到,我也不能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我也在努力探索。附上近期一些自己滿意的作品,希望題主能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關於風景更深的討論請見我的這個回答風景類攝影意義何在?如何處理與真實世界的關係? - Timothy Wang 的回答)
更多作品請移步:Timothy_Entropy
長文預警,無圖。
先回答題主:
1.無法避免。
2.無需避免。
然後慢慢討論這個問題:
看到這個問題,就想起最近好像興起了一股反糖水的熱潮,
許多純藝黨,鍵盤黨紛紛冒出來要把糖水貶為過街老鼠,而其中大部分甚至是題主這種連糖水都拍不出來的人。
既然如此,我就以
《直面糖水,直面自我,直面世界》為題,趁著倒時差寫一點關於我對於糖水的認知。
一。直面糖水。
首先要討論什麼是糖水,
然後再說我覺得沉迷糖水有什麼問題,
最後再說你們都覺得沉迷糖水有問題其實也有問題。
糖水的定義還是相對清晰的:互聯網上常見的、遵從相對單一的構圖方式(前景主體背景),通過大廣角/高飽和/高反差產生強烈的視覺刺激,第一眼覺得非常「好看」,卻常常不「耐看」的風光攝影作品。以15年左右是的500Px為參考(16年的500px已經法師橫著走了)。
站在市場的角度來看,這些照片,大多有著明確而實際的用途——產品海報背景,景區海報內容,概念海報素材,以及為一些攝影相關領域知識和器材的文本配圖,以及為自然地理類畫冊提供圖片,為讀者帶來世界各地不一樣的風景。
那麼這樣的糖水,在大眾傳播領域裡,是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你能想像沒有視覺刺激的海報?沒有華麗色彩的經典宣傳片?沒有奇異畫面的國家地理?糖水如同美女模特,是這個世界視覺信息里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至於說隨手拍的照片,包括主拍攝的色調和影調都非常隨意的作品,恐怕還算不上糖水,因為帶來的感官刺激實在有限,連「好看」的標準都夠不上,只能算初學者隨手調出來的習作。
那麼糖水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簡單的視覺刺激,如同酥胸細腰大長腿的美女,如同油膩香辣的菜肴,能夠簡單粗暴地刺激人類肉體,卻讓人無法深刻去發掘女性作為人應該有的價值、去體會食材應該有的味道,使人流於膚淺無法接觸到本質;
其次,因為倚重簡單粗暴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美的其他可能,比如美女的人生趣聞,比如食材的其他做法,讓人沉迷於某種單一的刺激,使人狹隘而固執;
然後,太強的刺激會降低人的感官敏銳度,就跟看著酥胸細腰大長腿亞麻跌的女優擼多了看著正常女人反而硬不起來一樣,刺激太強,導致要trigger你感官快感的閾值提高,很好理解。那麼久而久之就也許就會成為一個相對愚鈍,對世界感知力下降的人。
最後,糖水作品的規律相對單一,遵從這經典的構圖/影調/色調的法則,缺乏新穎的表達手法,沉迷糖水會最終限制拍攝者和觀看者的創造力,從而讓攝影作品變得無聊重複。
這麼一說起來,沉迷糖水的的確確有很多不對。刺激太膚淺,刺激太單一,刺激太強烈,刺激太重複。但是辯證唯物論告訴我們,要討論一個事情的好壞,要歷史地,全面地,客觀地去看待。
什麼叫歷史地看待?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獲取信息的第一途徑就是感官。沒有誰生下來就在問我是誰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人人都依賴著神經的反射,依賴著肉體的信號,依靠著感官的判斷,去為自身生長發育尋求空間和物質。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對世界的感知是從粗糙到精緻,從感性到理性,從片面到全面的——小時候簡單的認為世界上的人只有好人壞人,食物只有好吃難吃,事情只有好玩無聊;慢慢長大到能夠理解人性的複雜多變,到能夠知道好吃不一定健康,難吃卻很有營養;能夠知道好玩的事情也許會喪志,無聊的事情卻會為將來帶來高額回報——這是我們認知世界的規律,從簡單粗暴的非此即彼,到逐步理解事物的複雜層次,從認為這個世界就應該按照自己的喜好而存在,到慢慢理解到事物多元化的道理;而對於攝影作品的品味,我認為也是符合這一規律的。
從只知道欣賞圖片好看與否,到逐步欣賞作品的深刻內涵;從喜歡誇張的視覺衝擊,到逐漸能分割地看待作品的局部和整體;從只知道通過第一眼判斷一張照片的好壞,到學會結合語境,結合作者的生涯背景,結合作者的其他作品來探討研究;從只喜歡看好看的照片,到覺得不好看卻有意義的照片也值得追求——這也是一個認知逐步細化深入全面的過程。
什麼叫全面地看待?
糖水在認知攝影過程中體現出的完整的意義是什麼?
糖水中反覆出現的構思套路/拍攝套路/後期套路,如同成長階段我們不斷反覆地追求好吃的食物,好玩的事情,好看的姑娘漢子一樣——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逐漸感受到了好吃的食物也是可以有很不一樣的口味,好吃的食物並不一定健康,也學會了如何去追尋製作不同的好吃的食物;好玩的事情可以有很多,而有些會讓人喪志,有些會讓人更加拼搏,我們學會了如何在不同的規則里成功,如何去分享和獨處;好看的人也很不同,有些只是臉好看身材垃圾,有些只是外表好看內心垃圾,我們學會了如何去分辨不同的人,追求好看的人,同時看透好看背後的真相——這些看似簡單粗暴膚淺而狹隘的追求,卻是人不斷認識世界,不斷發現細節,不斷提高感知判斷決策執行能力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
追求糖水亦然。 在不斷拍攝糖水風光,不斷模仿套路的同時,你對套路的駕馭能力,對器材的熟練程度,對畫面的感知能力,對後期技巧的理解程度,其實是在不斷提高的。這是一個量變的過程。
(我刻意沒有區分兩個概念『批判』和『創作』。
實際上『批判者』和『創作者』,在邁過基礎門檻之後,可以有著截然不同的成長路線。
畢竟找茬只需要一把鍵盤,而一磚一瓦搭建自己的影像世界,卻不容得任何閃失。
而本題既然是又一個『創作者』提出,那麼我的回答也會只針對『創作者』的成長路線。)
什麼叫客觀地看待?
追求糖水之後,如同追求熱辣身材的美人,如同追求刺激的食物一般的成長之後,你自然而然會做出新的判斷——窮盡了大多數糖水的套路,自然會覺得無聊;熟練了大多數糖水的創作,自然會覺得空虛——此刻才是進一步提高的節點所在。
美女是見得多了,食物也從小吃到大。
但是糖水的照片沒怎麼拍過啊?要客觀地看待當代的糖水創作熱潮,大多數中國人才有財力摸到相機沒幾年,對待糖水的態度自然不如追求好看的人和好吃的食物一樣成熟。
其實不止是中國人,世界人民都是在數碼化的浪潮里開始拍攝美圖的。那麼客觀條件不允許大眾愛好者迅速成長為品味非凡想法獨特的攝影人群,自然就糖水流行,美圖泛濫,不能更正常。
二,直面自我。
那既然糖水如此重要,如此基礎,那為什麼很多人不屑於拍糖水,不屑於談糖水呢?
很多口頭念著對糖水的不屑,卻連糖水的門都沒摸到的攝影師,為什麼張口閉口就是我不要糖水,我要避免糖水呢?
然而有趣之處就是既然連糖水是什麼都不知道,又能往哪裡逃呢?——跟風唄。
分析這個現象,其實不難。
這就是一個逼怎麼裝的問題(我很直接)
人作為社會性的動物,對優越感(不論是財富的地位的還是智力)的追逐,都是吃飽了飯讀了點書之後的必然需求。然而既然是優越,自然來源於比較——只要是稍微具有點展示功能的屬性(身高,長相,成績,留學國家,所學專業等),就會被人放在群體中去對比,然後通過比下有餘,來獲得優越感進而獲得自我價值的肯定。所謂優越感,就是要牛逼得與眾不同嘛。
然而追求優越感這事兒,有好也有壞,如果大家良性競爭良性對比,就會充滿著你追我趕的進步氣氛;
但無奈的是,人不僅僅追求優越感,還追求不勞而獲。
那必然就有一些不好好競爭的人。
學不來一些人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的進步,也沒有一些人的天賦和運氣,如何強行優越呢?
要麼,把自己打扮得很牛逼;
要麼,把其他人都說成傻逼。
一面追求逼格,追求優越感,一面又不肯努力,懶得學習——許多攝影愛好者/從業人員,正是如此。
攝影本來是一件忠於自我的事情,但它易於上手,易於傳播,易於展示,於是讓許多人把自己的一部分個人認同,自我價值附加在攝影上,甚至讓攝影成為自己失意人生的遮羞布;
他們靠著社交網路的點贊和吹捧來獲得自信,
靠著鄙視一些中老年攝影愛好者來獲取優越感,
為此不惜瞎吹牛逼,
不惜亂黑他人,
甚至不惜放棄道德怒而盜圖。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觀察了一下他們的裝逼手法:
稍微高級一點的,分分鐘秀自己的作品,強行附加上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比如一些流水賬一樣的文字描述啊,一些根本讀不出來的意義啊,一些毫無靈魂的模仿啊,一些inspired by 某某大師的描述啊;
次一些的,只能靠把其他人說成傻逼來提現自己厲害了——比如照片很糖水。
你真讓他們說什麼是糖水呢?支支吾吾半天,反正就那啥啥網站那種,反正就那啥啥到處都是那種——半天扯不明白——對啊,就是跟風裝個逼而已嘛,怎麼會真正去思考呢?
你問他們那什麼才不糖水呢?他們給你翻出一堆其實早就玩兒膩了,滿instagram都是的偽膠片風,低飽和情緒片以及一些直白的如同小學生作文一般的新紀實——對啊,就是裝個逼而已嘛,怎麼會真正學習呢?
其實他們在不在乎糖水與否呢?不在乎,他們只在乎自己的逼格、只在乎自己的存在感。
他們只在乎自己是否小眾、是否看起來牛逼得與眾不同。
這跟隔壁做音樂、碼字的圈子如出一轍——只不過拍照群眾這幾年數量才開始增長,畢竟器材門檻放在這兒,而大家現在都有錢了。
這也跟中學生青春期時打打架,紋紋身,裝社會青年凸顯個性如出一轍——只不過網路興起了,
你說你紋身你不一定真的需要去紋身,
所以強行裝逼的群體嗖地一下擴展到太陽系邊緣,這幾年正好流行黑糖水裝逼,
那麼就無責任無風險地裝他一逼唄。
攝影本來是一件忠於自我的事情,
也因此,對於靠攝影刷存在感的人而言,如何讓自己看起來小眾,看起來優越,就如何去打扮自己心中的攝影——這大概也是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吧。
這一段稱為直面自我,
一方面是希望走在這個階段的攝影師,
能直面自己追求攝影的初心,能夠不為人眼所動堅持追求自己當下的口味
敢不敢有這樣的心態:
老子就是為了拍好看的照片,老子就喜歡好看的照片,是糖水又怎麼了?是尿水我都認。
我現階段就喜歡糖水,就像我曾經只喜歡大胸姑娘,就像我曾經只喜歡火鍋,有什麼不敢講的?
也許我會逐漸愛上姑娘的靈魂,也許我也會喜歡上粵菜的精細,
但我現在就喜歡刺激,我就去用自己的鏡頭創作刺激,捕捉刺激,怎麼地?
另一方面是希望無意中走在歪路上的朋友們,
能夠看清楚自己到底是在為裝逼而拍照,還是為了好玩兒拍照;
到底是為了創作出一幅幅自己喜歡的作品,
還是為了發布一張張能被很多人認可的照片。
如果是為了裝逼而拍照,請好好學習高逼格作品,不要斷章取義,不要牽強附會,不要拙劣模仿;
如果是為了自己喜歡而拍照,請自信創作,請勇敢發布,請不要在意他人的評論,不就是拍個照么,有什麼好糾結的?
三。直面世界
有人說攝影最大的意義是能證明被攝物體曾經存在過。
我說攝影毛的物體都不能證明。
拍到的所謂存在過的物體,可能是一個渲染的很真實的模型,可能是一束3D投影,可能是視覺錯覺,可能什麼都沒有只不過是母體給你的電訊號,
而照片最多只能證明這束看起來像是某些具體實物的光線組合,曾經在某個時間被成像介質捕捉到——
這個捕捉行為是存在的;
至於你捕捉到了什麼——也許這束模稜兩可似是而非的光線組合也是存在的,但攝影對實物存在的可靠證明,也就到此為止了。
而反過來,攝影恰恰能證明存在的,
是拍攝者按下快門時的選擇。
這個選擇基於拍攝者的個人判斷,是拍攝者想法的痕迹。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一句『我思故我在』成了『我拍故我在』罷了。
如果攝影只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又為什麼非要在意別人眼裡自己的作品呢?
而既然攝影都是主觀思緒的結果,
那麼世界上這麼多不一樣的人,
他們的基因,天生的感性理性能力,家庭環境,都很不一樣,這就必然導致人和人之間在想法上的差異可能大過人和狗,
那麼又為什麼要用一個跟糖水一樣簡單粗暴的標準——高逼格——來要求自己和他人呢?
而扛起大刀砍向糖水者?本質上跟要把所有大胸細腰的女人給裹起來,把全部香噴噴的肉食禁止掉都吃齋吃素的邏輯沒有區別。
這背後的邏輯無非就是黨同伐異,二元對立,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再加上一股無處宣洩的貧民/青少年的火氣,就形成了這樣一窩蜂一邊倒的批判——而這跟紅衛兵,某教徒沒有任何區別。
你隨便拉一個紅小兵來問問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他會如同很多人糖水批判者一樣支支吾吾言之不清,但他仍然可以告訴你,老子就是打到走資派。
而如同第一段所描述,對於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類而言,
我們不斷成長不斷適應環境改變環境,
了解了人性的複雜,了解事物屬性的複雜,了解了各種物質間,心靈間相互作用的複雜,
那麼也應該能夠理解,
攝影作為人心的投射,也應該是複雜的——攝影們作品有著複雜的用途,攝影人們有著複雜的拍攝動機、處於複雜的拍攝條件之下,攝影理論們有著複雜的評判標準和論證過程,那麼攝影理應是複雜的——理解和尊重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多元性,是成熟與智慧的表現。
最後。
1.如何避免糖水?無法避免,也無需避免。
一來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你不學會那麼多技巧,你怎麼實現你心中所謂不糖水的效果?
二來這是你必須去思考的問題,到底什麼是糖水,哪裡不對,為什麼不喜歡糖水,是看透了,還是跟風裝逼去了?這個問題不想清楚,永遠也繞不開糖水。
三來,當你的量變引起質變了,你在拍攝糖水的過程中掌握了很多不同層次的套路和技巧之後了,你自然而然會在某個時刻感悟到更想要呈現出來的畫面,而你會利用在糖水中學習到的技巧,去實現心中的效果——那麼也就無需避免。
2.面對糖水,正確認識它;
面對自己,看清自己,堅持自己;
面對世界,承認多樣化,學會面對不同的聲音。
3.忠於自己,不忘初心。
完。
看了幾個高票回答,受到了一點啟發:要評論一杯糖水甜不甜,只要有點味覺就行了,並不需要會製糖吧?
利益相關:連拍糖水片都拍不出來的鍵盤攝影師。
白攝影我是做到了,這次挑戰一下高級黑。
對糖水片的定義,我個人比較贊同莫毅老師:
我所說的"糖",不是單指甜的、好看的,而是特別指那種作品中只看見了"修辭"卻找不見話語和話義的,做作的、弄巧的,不是以表達和傳播為目的的東西。
我看糖水片 - 莫毅 - 莫毅的博客 - 精英博客
糖水片只關注技術,甚至可以說是用來炫技的一種照片,而這些技術無助於甚至阻礙照片在精神方面的表達,實在是舍本求末。
所以我個人對糖水片的態度是:盡量避免甚至必須避免。因為糖水片是可以避免的!
先上兩張普通的風景片吧,說實話拍的實在是不怎麼樣,可能還不如很多人的到此一游的水平。
第一張照片的題註:俄亥俄肯特,1994,四名學生遇害處(1970)
第二張照片的題註:奧克拉荷馬城,1995,168人死於汽車爆炸案(1995)
攝影師叫:喬·斯騰菲爾德(Joel Sternfeld,1944— )是新彩色攝影的代表人物之一。
圖片出處:記憶中的悲劇風景 - 林路的博客 - 林路的博客 - 精英博客 侵刪。
1996年,斯騰菲爾德在畫冊的前言中寫到:
「1990年,我在義大利花費了一年時間拍攝羅馬的郊外。在駕車的過程中,我經常看到路邊有一些紀念物,祭悼在車禍中喪生的人。儘管和羅馬的廢墟相比微不足道,但還是構成了自身的紀念風景。每經過一次,我都會放慢車速。我很感謝這些家庭所構建的紀念物,同樣帶來神聖的意味。
「當我回到美國,我不斷被報紙上所披露的暴力所震驚,一切都超出了我的想像,或者說是這些報道構成了這樣的結果。我開始重新考慮美國的暴力。一旦我在一次開始拍攝時,我發現很難看到以往曾經看到的風景。
「三年以前,在五月末的一天,我來到了中心公園,找到了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後面那一個地點,也就是詹弗尼·萊文的遇害處。然而現場卻是如此的美麗,看到同樣的陽光冷漠地傾瀉在土地上。
「當我將這一景點的照片展示給朋友看時,我發現引起了同樣的共鳴。這樣就提示我,我們應該有這樣一系列不應該忘卻的地點,而且開始尋找這樣的系列,並且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留下這些標誌。我也因此想到,許多東西不僅出現在表面,同時也隱藏在深處,尤其是我們對風景攝影的解讀,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局限,或者有這令人不愉快的誤讀。
「兩年半以後,這些體驗究竟帶給了我什麼?在一開始,我想到必須找到所有的答案,必須了解是否美國比以往有更多的暴力,是否比其他的民族有更多的暴力。如今我明白這些問題也許不是最重要的。關鍵是每一場災難都需要自己的紀念物。也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
然後就是新地形學的羅伯特.亞當斯了,這個學派很多人就不一一介紹了,百度就有。
進入新世紀還有區志航的裸體俯卧撐系列,台灣攝影師吳政璋的《台灣美景》系列,台灣攝影師游本寬《法國椅子在台灣》系列。這些例子網上都有,我就不一一上圖了。
還有個要推薦紀錄片,就是趙亮的《悲兮魔獸》,雖然是視頻,但是每一幀截圖都很震撼。
綜上所述,如果僅從唯美意義上去拍攝風光,那就是糖水片。如果能反映人和自然的關係,或者人對自然的改造或者破壞,這樣的片子比糖水片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現在環境問題這麼嚴重,尤其是霧霾和每個人這麼吸吸相關的事情,難道一點不影響您拍糖水和您拍糖水的心情和決心?一點也不能讓您關注一下現實?你們是來粉飾太平的五毛吧?!
最後引用一句批評安塞爾亞當斯的話:「在這個崩壞的世界中,居然還在拍石頭。」蛤蛤
樓主這個問題就有問題,攝影沒有什麼避免的。你的人生經歷審美決定了你拍攝的風格。糖水拍好了也好看。拍多了自然就避免了。
歡迎攝影愛好者加我交流
首先看看題主的三張
差勁嗎? 並不差勁,並沒有什麼明顯的重大失誤。
一定要挑出一些小毛病的話,無非在於色彩與構圖。
色彩飽和度過高,暗部過於偏冷色了些。
構圖不夠簡潔,當然這也是當時受當時景色所限。但是作為風光照片,如果能做到「橫平豎直」,對於照片所呈現的感覺一定有所幫助。
照片歪斜,一方面可能是持機角度所限,這個可以前期通過開水平儀,後期裁剪旋轉的方式解決。另一方面是廣角鏡頭的透視差,這點同樣可以在後期中調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視覺上的水平收到景物的影響,時常和絕對水平有所出入。
以上的種種,相信題主都可以通過練習很好地解決。
可是為什麼這樣的照片,依然沒有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我一直相信,故事性在一張照片中的重要性,很大程度上要高於對於像素,曝光,技法等等的苛刻追求。
樓上各位老師從攝影技法到取景地的挑選都講的很詳細,相信對題主有很大幫助。在這裡我也不去再重複。
只想強調的一點,風光照片想要令人印象深刻,也許真的需要你自己設身處地,投入到風光中去。沒有記憶深刻的經歷,大概很難得到令人眼前一亮的風光。
-----------------------------------------------------------------------------------------------------
分享一些自己這些年拍的,技法上很一般,拍的不怎麼好。但是每次回想起這些照片背後和朋友們的經歷,嘴角總是忍不住微微上揚。
巴塞羅那,地中海邊的Pont del Petroli。坐在橋上往下俯瞰,碧藍的地中海就在你雙腳之下。
瑞士的Kanderstag,山頂便是著名的厄希嫩湖。四月的阿爾卑斯依然冰封,旅遊的淡季讓我們變成了傍晚山中唯一的徒步者。這張是iphone5s拍攝,當時已經天色漸暗。雖然內心多少有些恐慌,但是雪山日落著實驚艷。
徒步大約兩小時到達山頂。很幸運地看到Doldenhorn的山頂被餘暉映成了金色。
下山路上用上山前扔包里的幾根柴,在溪流邊升起一堆篝火,抵抗太陽落山後雪山的極寒。
雲南玉龍雪山。本身相比阿爾卑斯並不差,只是人滿為患的遊客和過多的人工粉飾,讓玉龍的商業氣息太重了些
慕尼黑的國王湖與新天鵝堡。
和朋友們在湖邊燒烤。
家鄉莫干山。大斗塢好比浙北山區中一輪碧藍的新月,水質清澈加上礦物質使其呈現出的獨特色彩,又被稱為「小九寨」。
旁邊村落中,羊圈裡的小羊。
Lauterbrunnen特別有名的一條路
滑雪度假村Schilthorn,007曾在此取景
2016年聖誕在西伯利亞度過。在貝加爾湖上的小島奧利洪感受了一把老毛子的越野版五菱榮光--UAZ452
溫暖的車內,一層玻璃之外便是零下20度的極寒
奧島的盡頭Khoby岩
穿行在茫茫雪原,好像低配版的冰島
度假村裡求摸摸的狗狗
-----------------------------------------------------------------------------------------------------
我的ins: kefan.weng
我的微博: 無限解剖
在奧島的旅行也有一篇簡短的遊記:冰原四百里,Olkhon 一日環島
最後祝願題主在日後的學習鍛煉中,能夠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多出去走走,多出去親近自然,照片一定會約拍越好
如果照片拍的好,只有一個原因。動腦子。
1、分析定義。現在很多人喜歡用term,術語化、概括化只是這個以信息快速傳播的時代背景下知識濫用產生的噪音。日系,糖水片,小清新,多如此。拋開這些攜帶模糊概念的術語,分離出所謂糖水片和非糖水片的特點,就可以為拍出所謂的非糖水片(以後以你喜歡的元素代稱)做好基本工作了。但這需要基本知識和分析和論證過程,無論多簡單。
2、模仿實現。
最簡單的是模仿。分析你最喜歡的照片,看別人是怎麼組合那些你喜歡的元素的,什麼光線,什麼元素,怎麼構成,各個元素的功能等。美的東西不能在分拆成單個元素的同時依然保持美,但反之則多半成立。
3、時間積累。
一個普通美好的東西,只需要第1步完成即可有所明晰,通過第2步實現明了個人的twist,再創造。到最後能去掉別人的印記,就需要時間積累,想像積累以及理解積累。
瀉藥~
建議:
1.元素堆積,你要表現的東西太多了。在這個時間點,你可以表現建築和雲彩的關係,也可以表現船隻和建築的關係,也可以表現船和水的關係。我們說拍照要講究「露」也要講究「藏」,你的問題就是看見美景後太激動了,交代的元素太多。整體看起來好像很壯觀,然而並不知道你要強調什麼。
------------------------------------------------------------------------------------------------------------------------
說明:要脫離糖水,最重要的就是不滿足於當前的構圖認知。
-------------------------------------------------------------------------------------------------------------------------
不過這並不是說你的照片拍的不好(題主別介)
不要鄙視糖水片 糖水片絕對不是簡單的攝影技法
糖水片,即是只有風光而沒有實際內容表達的照片,沒有什麼不好的啊。LZ的問題在於,糖水並沒有拍好。
但是糖水也與糖水不同,題主的照片有幾個通病:
1. 幾乎沒有前景。
對於真正好的風光大片來說,需要一個好的前景將人的眼光引申到照片之中去。只有好的背景,而沒有好的前景的照片,總體來說是相對單調,無趣的。
2. (前中)景與背景的亮度差
由於風光大片常常會在日出或者是日落時,側向或者是正向對著陽光拍,前中景相對會暗很多。這樣會造成前中景欠曝,背景過曝的情況。
使用漸變鏡吧。
另外也可以後期使用數碼合成,把兩到三張相差兩檔的照片在PHOTOSHOP中用軟刷(或明度蒙版)合成。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3. 風光照也有趣點
LZ的風光照希望表達的趣點是什麼呢?
趣點可以是,多彩的雲,令人驚嘆的反射,平靜的湖水,磅礴的瀑布等等。
此圖的趣點是前景的大圓石,以及長曝光的海水。海水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色。前景的圓石進行了單獨的曲線調整,加銳,加亮,加對比度,加飽和度,色彩平衡。
背景調整的主要是飽和度和曲線。
4.後期不是一味拉曲線和飽和度
在後期之前,你好好看一下眼前的一張RAW。需要思考的是,你當時看到了什麼?你希望大家看到些什麼?
我在拍下這一幅作品時,最讓我驚嘆的是眼前的冰(當然不是這個顏色的,日出時的冰色一般都偏灰)。除此本片的亮點少少。
我閉上眼睛,回想當時的場景:
1. 眼前是一大片金黃色的草。此草用來作吸引觀眾的前景是最好不過了。於是加入調整圖層,色彩平衡偏黃,拉高飽和度,調整曲線。使用筆刷將這些圖層應用在前景的草上。
2. 冰面應該是冰川的顏色。但RAW中的冰面完全是灰色的。這樣繼續加入調整圖層,色彩平稀偏藍綠,拉高飽和度,調整曲線,使用筆刷將這圖片應用在前景的冰上。
3. 依此我微調了房子,樹,以及天空的色彩(幅度沒有這樣大)。然後再整體進行了一些全局調整圖層等等。
總而言之,多想一下,多試驗,多拍。成長還是很快的。其實避免糖水片非常簡單,那就是拍沒有風格的照片。
糖水為什麼叫糖水?因為它總是試圖表達一種固定的模式,尤其是功底紮實的攝影師駕馭畫面的能力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
有自我彰顯力的作品包含兩種部分,第一種是人腦接受到的獨特的外部刺激,第二種是外部刺激下人腦獨特的反映。
諸多藝術作品中,作品特質表達上所需要的外來刺激沒有比攝影來的更乾脆的,而自身技巧特質表達手法,也沒有一個類別如同攝影一樣公式化。作為一個有紮實功底的攝影師應該:沒有外來的觸動不拍,不能記錄外來的觸動不拍,尋常的感情波動不拍,看著膩歪不拍,多使用不同的相機和材質,謹慎後期尊重前期,在前期盡量把工作做到位。兩張照片絕不用同種濾鏡手法。這樣我想糖水片就出不來了。
但是糖水片很看基本功,誰都得練。
其實就兩點,遠離過度HDR,遠離過度的雙曲線。
謝邀
看到了木西、托馬斯、timothy,還有其他幾個人的回答,我覺得都很有意思,我這裡說點不同於他們的東西。
首先,就題主發的這幾張照片來看,連糖水風光都算不上,差太遠。所以題主你主要的問題在於想的太多,拍的太少。
能問出這種問題,說明題主還處於一個迷茫期,對風光攝影的理解還不夠,可能看了網上一些人對糖水的蔑視,或者自己的作品沒有被認可,然後有些著急,上知乎來求分析求安慰。
我想問的是,為什麼要避免?這樣好看的照片有問題嗎?拍出來賞心悅目的照片為什麼就要「避免」呢?
糖水的意思大概可以理解為沒內涵,不夠深刻,那請問我們為什麼要拍有內涵的照片?你拍照是為了什麼?你看到了美景,因為沒內涵就不拍了?
記得當年人人網有句關於攝影的話,特裝逼,大意是「是物體原本就很好看,還是你拍的好看」,拍好看的東西沒問題,把平淡的東西拍出新意來,那也挺好。這裡也沒有誰高誰低,沒必要比個高低。
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很正常的事情,拍風光的人一開始追求美的極致,拍攝各種各樣的美景,這也很正常,但拍多了美景也會膩,開始追求其他的風格,譬如加入個人的理解,譬如放棄以前的構圖,參看timothy的回答就好。
大家都喜歡極致美、飽和度較高的風光作品,但再好的東西看多了也會膩,然後就有明度建築、性冷淡建築、黑金等等新風格的出現,但你想想,這些新風格的照片看多了不也會膩嗎?
糖水風光,大多就那麼幾個思路,找個前景啊,前中遠景的分布啊,引導線啊,三分構圖等等,本身就美的景色配上常見的構圖思路,後期稍微處理一下,一張好看的片子就出來了。這並沒有什麼錯,這樣拍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只停留在這個水平,那就不合適了,嘗試不同的拍攝手法,不同的後期手法,拍攝時跳出這種死板的構圖框架,不斷地去嘗試新的東西,這才是最重要的。
好好拍照,遇到美好的景色就去拍,想嘗試新的拍法就去嘗試,在平淡的地方找到不平淡的景色也不錯,拍攝時將個人的想法投入到照片里也很好,不滿足於此,不盡於此,這就足夠了。
至於那些說糖水就是過度HDR、濫用PS濾鏡的,我認為不妥,後期處理和糖水風光沒有直接關係,把後期爛的照片劃歸到糖水,未免也太侮辱糖水這個詞了。
在我看來,500px,圖蟲上面一些風光才是糖水。樓主你這感覺像是紅燒肉(過度飽和度,過度hdr)。太重口味了。
如果你拍出來的照片,視角和平時你看到的一樣,那你就會覺得這照片是糖水片。
簡單地說,換一個高度,換一個視角去拍同樣的東西
你這給青島拍的還不夠糖水啊,我覺得我上大學那會給他拍的倒是夠糖水,甜到憂傷。
說說糖水片吧,純粹的糖水片,在藝術價值上幾乎為零,所以這些照片頂多限於朋友圈傳播
可能你覺得好多攝影師的風光照,千篇一律但也色彩漂亮光線絢麗經常有水吧,沒辦法,風光狗註定沒有性生活這句話你聽說過沒?
一張好的風景大片,特別是那種壯麗的大自然,套馬漢子的大景,要拍的好,必然要一個好的角度,建立好構圖後再等待上一個好的時機(好的光照角度)。後期加上個獨立大製作,這樣簡單地理解為風景大片的煉成。但是,其實,我們不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一個美景下守候個幾天等待良辰。想要不一樣的風景照,非糖水片。我覺得可以考慮以下幾點,
1. 我們普通拍風景,或者平時掃街,觀察的切入點要獨特,構圖要有點要求和講究。照片是表達了你看事物的方式,大家都這個角度去看這片景色,你卻從照片中開闢了另一個角度去看同一片景色,這種獨特性讓你的照片看起來更特別。至於構圖,非公式化的構圖,我覺得油畫裡面風景的構圖是最舒服的,可以多點參考。觀察點和構圖,我覺得是要多練的,不是一時半會就能領悟的東西,拍照的時候都留心這兩點,建立起觀察東西時屬於你自己的方式。
2. 相機隨身帶,記錄身邊的風景。有很多美好的東西總是突然出現,如果隨身帶著相機記錄,分享也可,當練習也可,都是不錯的呢。如果沒有相機在身邊,就好好地用心欣賞風景吧。我在另一個回答里也回答過一個海邊落日的問題,那麼多天的旅遊時間裡,唯獨那天有陣雨,雲是特別低的,有種感覺有種離天空特別近的感覺,隨手拿起相機摁了幾張,更多的是看著太陽落下,還有稀稀落落亮起的燈
你見過最美的落日是在哪裡? - 囧囧菜菜的回答 - 知乎
3. 後期,也是一個可以讓你的照片與眾不同的。濾鏡或者正兒八經地調色都可,但是你要與眾不同,是不是應該花點功夫去調整一下濾鏡或者好好調個色?後期不一定是一種手法走到底,多變一下,適應不同的色調,都是提升自己能力的辦法。
比如,有時候,我想用一種舊照片的復古感覺,如下,原片不是灰濛濛的,但是我後期的緣故把明度調節了一下,想要那種舊電影里坐著船進紐約的畫面。
偶爾,想要一種冷色調,好比英劇裡面下著雨的陰冷畫面。
下面這張硬生生p成殭屍片的感覺 =。=
當然也會來點正常的。。。
好了,最後祝大家都修鍊成為風光老法師
不拍糖水能咋辦?喲哥們旅遊回來啦,來欣賞下你單反拍的,哎呀不比我手機拍的強嘛
推薦閱讀:
※已經能夠熟練使用單反,但是還不能拍出滿意作品該怎麼辦。?
※各位人像攝影師是如何解決手機和電腦之間存在色差問題的?
※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會和單反產生競爭嗎?
※新手如何系統性的學習攝影?
※單反入門手動對焦好還是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