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 Tom Hooper 的《悲慘世界》?


2012版本:
雖然電影本身存在一些瑕疵,但是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在金球獎的頒獎典禮上,無論是安妮還是休傑克曼或者是整個劇組上台領獎時,在提到這部作品時都提到這是一個「project」,也就是項目。

為什麼呢?這是一部具有很大歷史意義的作品,作為一部首次採用現場錄音的音樂劇實驗作品,我們必須承認它是成功的。很多人都詬病其中演員們的歌唱水準比不上音樂劇,但是正如前所說,這是一部完全現場錄音的作品,演員們又要演、又要唱,還要面對攝影機的無限特寫,這是一個多麼大的考驗!從完成度上來說,這部電影已經成功了。

不過作品的舞台感還是太重了,電影化不強。個人覺得劇本問題比較大,幾條線索沒有很好地進行分配,而且個別細節也不太精準。但是場面調度和攝影很棒,表演和音樂的感染力很強。至於導演的掌控能力,還是欠了些,節奏太緩了,閃光點也不夠。


-

《悲慘世界》是我最愛的音樂劇,沒有之一,剛看完電影,說兩句。

總結就是,電影充實了我對場景細節的想像,而且有很多更加出彩的地方,音樂不用說,唱功不必苛求,導演功力十足,光看錶演就值得花兩個半小時了。

一、海瑟薇的方汀是最大亮點

雖然拿音樂劇和電影比不甚靠譜,但就方汀這個角色來講,電影中海瑟薇的表現力要強於音樂劇,而這個功勞要一部分要歸功於導演果斷的大特寫,另一部分就是海瑟薇強大的表現力了。看電影時,當她唱到那句「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So different now from what it seemed,Now life has killed the dream I dreamed」,那種悲涼、無助、絕望的心境被兩個「So different」表現的淋漓盡致,令人動容。

《悲慘世界》的音樂劇我看過無數遍,但在看電影時依然從這段I Dreamed A Dream中看到(聽到)了許多新東西,方汀的角色不僅是個人悲劇,更多的是她的「期待」和「現實」之間的巨大差距帶來的冷酷,這種殘酷的現實是小說中法國社會的大背景,方汀的這種「夢碎了」帶來的感情衝擊是靠海瑟薇的表情和聲調提煉出來的。

二、沙威一角尚可接受

看電影前手賤看了幾篇影評,基本都對沙威的表現大失所望,羅素被噴了個體無完膚,但是看完電影我對沙威這個角色還算滿意,但其實更多的是對電影場景滿意,「行走在邊緣」這個設計非常精彩,如果電影中要評出最佳細節的話,這個細節當之無愧,儘管這個細節的設計顯得有些刻意,隱喻也太明顯,但是我想不出還有什麼更好的設計。

此外,最為眾人詬病的唱功問題對我來說沒有什麼問題,尤其是在「還會有人唱的比Philip Quast更好嗎」的前提下,羅素低沉平淡的腔調也一樣可以接受,一個從貧民窟中長大的孩子,理當有一副陰暗沙啞的嗓音。

最後,羅素的長相很符合我對沙威的印象:堅毅但不兇悍。

三、旅店夫婦令人印象深刻

海倫娜屬於老輩,表演的一貫個性十足,反而科恩的旅店主人演的漂亮,聲音尤其動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沙威面前邀功的那一段,音調戲謔但性感,對於這種極度緩慢的發音,英國演員有著超出常人的表現力,如科恩,如阿倫·艾克曼,如安東尼·霍普金斯,電影中旅店夫婦的戲份不少,每次都能被科恩演繹地幽默而巧妙,也是電影的一大亮點。

四、金剛狼中規中矩,配角們亮點頻出

金剛狼的表現讓人滿意,但那首經典的bring him home實在算不上完美,既然是祈禱,走來走去太不嚴肅了吧。不過電影的取景、化妝和原劇台詞搶了太多戲,金剛狼的表演也沒有太多讓人記憶深刻的地方,唱功還算不錯,但總忍不住拿來和Colm叔比較,金剛狼的聖徒光環明顯等級不夠,只能靠演技來加分了。

同時,電影的配角十分出色,跟音樂劇如出一轍,記得音樂劇中的工頭和主教的演員就聲音一流,表現力十足,電影裡面配角的演出絲毫不輸主角,不論是工頭還是ABC之友,都將其個性特點展現無遺,更不用說Colm叔客串的主教大人,露個臉唱幾句我就要淚流滿面了。

五、電影的翻譯實在算不上合格,不談技巧,很多地方明顯就譯錯了,實在遺憾,如果有人能把台灣人譯的那一版做進電影里,也算是功德無量,造福眾人了。


指的是哪個版本呢?如果是最新版的那個的話(2012版)......
只能說,電影方面做得不錯,以前舞台劇需要腦補的東西,都表現出來了。不過,唱的方面,吐槽不能~~~
狼兄演的冉阿讓,有唱歌的功底,表現也只能說不過不失,主要看點還在於演。唱得沒高潮。
克勞的沙威,已經上了我的免開尊口黑名單,上一個榮幸進入這個請不要唱歌了的榜單的,是前任007布魯斯南。
海瑟薇一片讚譽,但主要也還是在於演,唱得很取巧--------------好吧,效果不錯。
克塞特的聲線太細,幸虧唱段不多。男友小伙倒是不錯,EmptyTable那個唱得挺好。
胖妮的OnMyOwn,不如25年版本有爆發力,不過電影的表演和舞台劇確實有很大差別,後者要儘可能的誇張追求爆發力,相同的表演到了電影中就屬於演過了。所以胖妮的表現還算不錯,可惜LittleRainDrop沒唱幾句就掛了。
波拉特和瘋海倫娜屬於調劑。還有鬧/革/命/的其他小青年都沒什麼戲份,忽略。

不過最令我震驚的,是據說此片會引進?這要怎麼引進,配音么?人家從頭唱到尾啊,配音演員根本無法勝任,不要找些二把刀來毀滅經典好不好。
2013/2/28 無配音
http://news.mtime.com/2013/02/05/1506276.html


老婆是《悲慘世界》音樂劇的腦殘粉,耳濡目染的也聽過很多次音樂劇。
本來對電影的唱功沒有任何期望,是帶著吐槽的心態去電影院的,結果讓人驚喜。
事實上電影院回來那天晚上我沒有睡著覺。

關於唱:除了三個主角(Jean Valjean, Javert 和 Fantine),其他人都是專業的好不好!
電影中的神父就是音樂劇中 Jean Valjean 的原唱 Colm Wilkinson!
音樂劇中演 Eponine 的 Frances Ruffelle 在電影中演一個妓女,
而電影中的 Eponine 也是倫敦版和 25 周年版中演 Eponine 的 Samantha Barks。
電影中的 Cosette 是音樂劇電影《媽媽咪呀》里演女兒的 Amanda Seyfried。
演 Marius 的 Eddie Redmayne 沒查到什麼厲害背景,但聲音太好了!
上面這三個牛人合作的 A Heart Full of Love,實在是太驚艷了!
很多打醬油的都是音樂劇中的演員,史上最強大的群眾演員陣容有木有。

而三大主角,雖然不是專業唱歌的(Stars 和 Bring Him Home 確實太難為人了),但是畢竟電影和音樂劇很不同。
他們依靠強大的演技,表達出音樂劇中不可能有的豐富情感,並且對音樂有自己的詮釋。
單論唱功,他們確實不好;但是從音樂的本意來說,他們的表演不比音樂劇差,可以說內功了得。
這不是什麼瑕不掩瑜,而分明是成功的升華。


非常忠於原版音樂劇,在一些細節的處理由於電影的獨特優勢,甚至比音樂劇更好,比如通過蒙太奇展現的One Day More,把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放在新加的出殯戲裡,冉阿讓死的時候看到的是主教而不是愛潘妮。而演員唱功的不足也隨著鏡頭的表現不再那麼明顯,然而忠於原劇的缺點就是,由於對於部分細節的模糊以及歌詞形式的台詞,對於那些沒有看過音樂劇的人來說,會有很強烈的不適


任何一部有原著的電影都會有原著黨和電影黨,通常原著黨人都佔據著絕對的話語權,扛著「你沒看過原著你懂啥」的大旗攻城略地無往不勝,喊著「導演你怎麼可以這樣蹂躪XX在我們心中XX形象」的口號那叫一個感天動地蕩氣迴腸。在原著黨眼裡被改編的電影沒有好的,哪怕有幾句讚美的話語通常後面也都跟著一個大大的「但是」。

任何一部被改編過的電影也都會有原版黨和新版黨,且勢力往往是原版黨佔有壓倒性優勢。什麼?你沒有看過原版?好吧,那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經典;什麼?你看過原版,且作為原版黨人的你看過原版再看新版且找不出些許bug槽點來,那麼就是你就太淺薄太沒有判斷力了。

發現了沒?Tom Hooper的這部音樂電影恰恰兩樣都佔了,而我恰恰既看過原著又看過老版電影又看過音樂劇,而且每一樣都看過好多遍。所以我有足夠的資本可以以RPG的方式來引出各種類型的討論:

總結概括一下,圍繞我以上討論的原則,所有寫評論的可以歸為以下幾種情況

角色扮演1:沒看過原著(或電影),沒看過音樂劇,直接來看電影的
最有可能的評價:好像……沒怎麼看懂嘛……這時間跨度也太大了,怎麼刷一下八年過去了,屌絲變市長了;怎麼刷一下又十年過去了,法國大革命了……

角色扮演2:看過原著(或電影),沒看過音樂劇,直接來看這部電影的
最有可能的評價:這個片兒……是寶萊塢改編的吧……

角色扮演3:沒看過原著(或電影),看過音樂劇,然後來看這電影的
最有可能的評價:嘿!這有段音樂劇裡面沒有來……那誰誰唱得不如XX版本音樂劇裡面的誰誰好……

竊以為,讓Tom Hooper考慮到這所有人的用戶體驗,那絕對是mission impossible……之所以明知會受到各種各樣理由口水的狂噴還是出力不討好的完成了這部電影,是因為,《悲慘世界》一部值得人們記住的著作,《悲慘世界》是一部能夠打動所有人的音樂劇,《悲慘世界》是一部讓所有人懷念的電影,《悲慘世界》偉大到足以影響這世界上每一個人;翻拍它,只是因為它值得讓我們一遍又一遍的翻拍,一遍又一遍的懷念。

所以,還是回到作品本身來吧,無論是文字、電影還是音樂劇,都只是作品想要表達的精神內涵的載體。看過這部劇後,應該做的是多審視一下自己的靈魂,多審視一下身邊的人,多審視一下我們的社會。

明明看完電影后哭的梨花帶雨,跑去洗手間洗好臉補好妝然後開始大談誰誰帥的要死誰誰唱得不好,你敢說劇中的旋律沒有在你心中繞樑三日嗎?難道你忘記讓我們感動的Jean Valjean、Fantine、Eponine了嗎?難道你忘記讓我們振奮的Enjolas、Gavroche了嗎?難道你忘記讓我們悲憫的Javert了嗎?

那個從你口袋裡順走手機的小偷,你是將他暴打一頓,還是像神父一樣去感化一個曾經對自己為惡的人呢?
這個社會,又有多少執法者,從事著像Javert一樣的工作呢,不近人情,是他們的錯嗎?
有人在為這個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黑暗振臂高呼,你是參與其中,還是在一邊圍觀一邊冷言冷語呢?
路邊有老奶奶跌倒了,你敢去扶嗎?

To love another person, Is to see the face of God!
我想,這才是這部劇的真髓!
為什麼這個沒有人提到呢?

也許劇中的酒店老闆和老闆娘,才是我們這些活得不好不壞,有飯吃有網上,看完這劇後還能在這裡討論誰帥誰唱的好的這些人的真實寫照吧……


昨天在電影院看的。
一部偉大的電影,雖然我承認電影裡面在唱功方面比音樂劇遜色,但是依然瑕不掩瑜,一部讓人感動,讓人心潮澎湃,蕩氣迴腸的電影,看完之後那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餘音繞梁。

劇情進展到革命段落的時候,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打動著我,經典的旋律和完美的電影畫面,讓我意識到經典電影的回歸!

關於Russel Crowe的沙威,一開始我覺得有點彆扭,但是看著看著,我承認他成功了。


這個必須寫一下~ 我自己是《悲慘世界》的忠粉。因為家裡都是搞音樂的,從小我爸就是拿裡面的唱段來教我如何理解音樂劇和用感情而不是唱功來演繹作品,感觸還是相當深的。
在倫敦期間,我也聽了一些音樂劇,其中最喜歡的還是《悲慘世界》,個人感覺比《歌劇魅影》要好。當然,這個和場次、演員和個人喜惡都有很大關係,不多說~
電影我是看的首映,而且是一個製片人和幕後主腦的見面會上看的:先播電影全片,製片人和特效總監回答我們這些觀眾提出的問題。所以是一個相當有參與感的體驗。
就說一下製片人的選角問題把 。。。
——————要開一個會,完事了接著補充——————
待續~


作為一部音樂電影,很贊。觀影過程中幾度飆淚。朋友問為什麼?我說我見不得那麼好的青年人上街。見不得他們站在馬車或街壘上揮舞紅旗;見不得他們齊聲高唱進行曲(第一次感到進行曲是那麼的鼓舞人心);見不得他們在炮火中紛紛倒下。

一些唱段,讓人感受到音樂的力量,頗為震撼人心。

不免和老版做比較。

這部片放大了馬呂斯、珂賽特和艾潘妮的三角戀,也放大了街壘保衛戰。對音樂電影來說,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讓劇情更聚焦,也擺脫了要去表述原著所描繪的非凡歷史大舞台的超高難度,更容易讓普通觀眾接受。
但總感覺金剛狼的表演不如老闆冉阿讓那麼慈祥,那麼寬仁,那麼堅忍。沙威的表演比老版多了人性化的描述,STAR也著力描繪沙威複雜的個性。
再有,德納蒂夫婦被完全喜劇化了。老闆也漫畫化,但對整個人物的由來,因為有較多的篇幅進行表述,所以人物相對音樂劇更立體豐滿。

最後贊一下馬呂斯。老版的和這一版的相比,更像個六親不認冷酷充滿革命幻想的納粹。新版的有稚氣,肢體語言那麼的張揚,充滿熱忱,讓人看了不能不心疼。


首先說一句,我是音樂劇版的忠實粉絲,所以情感上可能難免有所傾向。在這樣的前提下,我認為電影版雖然不算經典,但不失為上乘之作。

先說劇情,電影版幾乎完全遵循音樂劇版推進,除了增加了馬呂斯參加革命的心理鬥爭之外,比較大的改動基本只有兩處,一處是從艾潘妮送信那一段,一處是結局冉阿讓死去那一段。前者的改動無可厚非,哪種劇情都算合理;後者的改動甚至讓電影更加升華。所以從劇情上來說,電影版是還原得相當到位的。(PS.我很喜歡電影結尾大家合唱do you hear people sing?那一段,場景人物各種殺)

再說場景,音樂劇版LM在音樂劇中也算是場景比較浩大的了,但囿於表演形式,只能在一個相對較小的空間中完成。電影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了,實際上這部電影的場景、服裝、造型都非常之優秀,已經具有史詩大片的水準了。特別是大革命巷戰的那場戲,真的是場面浩大,氣勢磅礴。

最後說演員表演及演唱。其實把領域不同的兩種演員放在一起比較是相當不公平的,但是看得出導演其實是在努力打破這兩者之間的界限。除了啟用了許多音樂劇版的演員參與演出之外,不知道大家覺不覺得電影版的許多主要演員與音樂劇版尤其是25周年版的演員非常神似,比如冉阿讓、珂賽特、馬呂斯,艾潘妮更是直接啟用了音樂劇版的演員(剛開始看預告的時候不知道是同一人,看著覺得這麼相似還以為要去掛眼科。。。)

演員一個一個地來說:金剛狼的唱功和演技算得上是好萊塢里演冉阿讓的最佳人選,電影中演得不錯,可惜唱god on high那首歌時露了怯。不過沒辦法,25周年版最後三代冉阿讓的聯唱版已經是我心頭白月光,恐怕沒人能超越得了。海瑟薇的芳汀完爆25周年版,無論顏還是演技,甚至唱功,小金人名至實歸。羅素克勞的沙威被棒殺得很厲害,但我覺得他的唱功雖不專業,演技還是很到位的。酒館夫婦維持了固有水準。珂賽特和馬呂斯雖然與25周年版形似,但發揮上竟然都強於音樂劇版。比如珂賽特,25周年版里我覺得她完全被艾潘妮壓過了風頭,但是電影中阿曼達把這個略花瓶的角色演繹得光彩照人。馬呂斯的扮演者不熟,但是一把好嗓子勝過25周年版。就是恩左拉這個角色可惜了,10周年和25周年版的演員都很有魅力,但電影里就是一浮雲,讓人覺得小男孩加夫羅契比他看起來更像是革命軍領袖。

演唱方面,作為一部現場收音的電影,我覺得這已經是最佳水平了。不過過於音樂劇化以至於對白寥寥無幾,打破了電影一貫的觀影習慣,即使是音樂劇迷如我,也是看了好一會兒才慢慢習慣的。

最後插播評論一下電影中的合唱。我覺得略顯兩極化,原本就氣勢磅礴的曲目被演繹得更加聲勢浩大,比如do you hear people sing,電影中出現的兩場我都不能喜歡更多;但是原本婉轉憂傷的曲目如drink with me就演繹得沒那麼到位了。

總而言之,2012年的電影版還是相當不錯的。比起在國內同期上映的所有電影,它是最值得票價的電影,沒有之一。


最近在看《悲慘世界》原著,真的忍不住要來答一下!你們都說電影版沒有舞台版唱的好,但是但是,有一點是電影做的非常好的,也是看原著之後才發現的。
大家有沒有覺得舞台版的音樂劇其實並沒有太渲染冉阿讓對珂賽特的感情?雖然在珂賽特長大後,要離開冉阿讓時,他有很多不舍但是原著冉叔對珂賽特的深情是極其強烈的。書中說,「冉阿讓救了珂賽特,珂賽特也救了冉阿讓」,「一想到珂賽特,他的五臟六腑就攪動起來」,「珂賽特上課時,他就久久的望著她上課的窗戶,她玩耍時,他能從眾多女孩的聲音中分辨出珂賽特。」可見冉阿讓的後半生是靠著對珂賽特的愛支撐下去的。所以才在彌留之際對芳汀說「she is the best part of my life」。
電影版,冉叔救出珂賽特在馬車上望著由於奔波勞累熟睡的小珂賽特,唱的那段,「can two hearts beat as one」,我特感動,反覆看了好幾遍。
不知道有沒有舞台的版本唱這段的,25周年應該是沒有的。
所以我覺得這是電影版比舞台版做的好的一點。


我只看過三個版本的《悲慘世界》,分別是 湯姆·霍伯 執導的電影版、還有是劇場音樂劇 10 周年版和 25 周年版。我最先接觸的是電影版,所以對電影版充滿好感。

一句話點評:作為音樂劇,細節到位,唱功欠缺;作為電影,是一部值得珍藏的佳作。


以下內容可能會有劇透,請選擇觀看


整部電影都是同步錄音,有別於後期配音,所以口型完美匹配,但對演員唱功要求極高,唱的不到位,整個鏡頭就要重新拍,這一點讓電影版《悲慘世界》比其他音樂劇改編電影更加真實、自然。


電影開頭部分採石場被換成了港口,人物高低位置的安排充分得當。

▲ 看冉阿讓那充滿恨意的眼神,他盯著上方壓迫他的執法者,而下一個鏡頭就是高高在上的沙威。
此時歌聲響起 「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 低頭、低頭,莫要直視他們的眼」 這樣恰當的畫面,恐怕只有電影版能展現出來。

▲ 接下來是冉阿讓舉起旗杆的畫面,我印象中劇場版是沒有這個畫面的,這個畫面也為後來「沙威憑藉力量認出冉阿讓」做出了鋪墊。

▲ 他就是被譽為冉阿讓完美詮釋者的 康姆·威爾金森(Colm Wilkinson),1985 年版倫敦首演就是出自他,我認為沒有一代冉阿讓唱的比他好,包括電影版,幾乎每次有關《悲慘世界》大活動都會請到他,電影版中他客串主教。

▲ 冉阿讓偷走銀器被抓後,主教不但沒有追究,還送兩個燭台為他解罪,請記住這兩個燭台,因為接下來還會出現。

▲ 因為電影我接觸到了《悲慘世界》,而我會看這部電影則是因為被預告片中 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這段《我曾有夢(I Dreamed a Dream)》打動,雖然預告片中只有幾秒鐘短暫的鏡頭,但是足以打動我,而且她的演唱也打動了當年各大電影獎項的評委,最終她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配、金球獎最佳女配在內 34 個獎項,和 16 個提名。不過你能相信她之前沒有演唱基礎嗎?

▲ 芳婷沒有牙,因為牙已經在前面被拔出賣掉了,這個細節做的非常好,雖然是特效做的。

▲ 看到了嗎,這就是之前主教送給冉阿讓的燭台,按照時間線,這已經是八年後的 1823 年,冉阿讓在濱海蒙特勒伊做市長。這樣的細節也是劇場版無法展現的。隨後還有一個細節,冉阿讓桌面有一大堆信件,似乎是剛剛寫好的,我認為這是冉阿讓要將信件寄給所有工人以解釋自己的離去。

▲ 時間到了1832 年,圖中是長大後的愛潘妮 由 薩曼莎·巴克斯(Samantha Barks)飾演,她是職業演唱,音樂劇 25 周年版本中愛潘妮就是她。不過也被人評論演唱太好了,有點壓其他演員,這也沒辦法,畢竟人家是專業的。

▲ 又是這兩個燭台,導演之意想必提醒大家冉阿讓從未忘記自己的教條。

▲ 即使逃走也有將燭台帶在身上。

▲ 我認為《日復一日(One Day More)》稍顯欠缺,沒有唱齣劇場版的震撼感。

▲ 《你有聽到人民在唱歌嗎?(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因為是有圖有畫的電影版,所以我認為比劇場版要好很多。

▲ 後面這個眼睛在街壘剛建好時也出現過,我查了下資料,寓意是「上帝在看著一切」,而此時冉阿讓正在祈求上帝讓他未來的女婿馬修斯平安回家。

▲ 《帶他回家(Bring Him Home)》這一段劇場版 康姆·威爾金森 唱的最棒,感動無數人,尤其是那段結尾高音。電影中 休·傑克曼(Hugh Jackman)唱的稍顯吃力,這應該是電影版對比劇場版最吃虧的一段吧。

▲ 最終曲我也非常滿意,每次看到此時都會淚流滿面啊~

  • 以上就是我對電影的評價
  • 可以署名轉載
  • 所使用有圖片符合合理使用原則,不構成侵權

對於我已經生冷發霉的心,我可以對著這部電影哭出數次,雖然哭點和大多數人不很一樣,但是這也最直接地說明了這部電影的好處。
喜歡蘿蔔的不要攪局,我們喜歡青菜。


電影以音樂劇的形式展開。之所以激動,有兩重原因:一是對原著的崇敬,二是華麗麗的卡司。金剛狼休·傑克曼飾演冉阿讓,百老匯出身的狼叔演起音樂劇來自然是駕輕就熟;2011年奧斯卡上一展歌喉的安妮·海瑟薇飾演苦難的芳汀;克勞叔的沙威,歌聲里一股搖滾范,極具個人魅力,大愛克勞叔;阿曼達·塞弗里德的珂賽特,怎一個「美」字了得;薩曼莎·巴克斯飾演的艾潘妮姐姐是全劇我最愛的角色;「小雀斑」埃迪·雷德梅尼的馬呂斯貴氣十足;海倫娜·伯翰·卡特和薩莎·拜倫·科恩飾演的德納第夫婦出彩得不得了……當時,有戲言,這部片子講述了金剛狼收養了貓女的女兒小紅帽,被角鬥士追捕一生。在看之前,我一直很擔心,導演怎樣把這樣一部史詩般的作品縮在兩個半小時的光影里,所以我是抱著比較寬容的態度看這部片子的,自然也就不挑刺了。當然,這的確是一部不錯的片子。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更不如當作音樂劇來看。


開場,便是《Look Down》,激情昂揚的背景樂中,冉阿讓及一眾苦役犯登場了。正如冉阿讓所說,他們都是法律的奴役。一旦被貼上了苦役犯的標誌,一輩子就別想逃脫,即使釋放了也會被人們避之不及。這種標籤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之於下等人一定是淺陋的,上等人一定是高貴的,影片中的每一個人,冉阿讓、芳汀甚至是這種標籤行為的捍衛者沙威都深受其害。冉阿讓因為偷了一塊麵包,坐了十九年的牢,自此他就被貼上了「苦役犯」的標籤,被人們認為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人,一輩子都擺脫不了。在這種不友善的環境里,冉阿讓漸漸迷失本性,得到卞汝福主教的收留後恩將仇報,偷走了他所有的銀器。然而當其被捕後被帶到卞汝福主教面前,冉阿讓卻得到了卞汝福主教的寬恕,並在他的指引下靈魂得到救贖。冉阿讓知道只要一日以冉阿讓的身份活著,他便什麼都做不了。於是他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利爾,利用那些銀器換來的錢洗心革面,開辦工廠,救助窮人,並最終成為受人愛戴的市長。然而,沙威又一次出現了,這讓冉阿讓束手無策。冉阿讓幾乎傾其一生在躲避沙威的追捕,沙威的出現對他來講再糟糕不過了。而這時,芳汀的故事出現了。美麗純潔的芳汀卻得不到美妙的人生,受同事們的排擠、工頭的調戲,最終被趕出工廠。為了珂賽特,她不惜賣掉自己美麗的長髮和皓白的牙齒,甚至淪為妓女。《I Dreamed A Dream》就在此時唱響,芳汀對於生活、對於現實、對於夢想的失望在此展示得淋漓盡致,而安妮也因此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猶記當年感慨安妮何時拿小金人)。這還不夠,一位紳士戲弄她被她反擊後,向沙威告狀,誣陷她攻擊自己。眼看著芳汀就要被關進監獄,冉阿讓救下了她並向她承諾會把珂賽特帶到她身邊。電影向我們展現的是一個完完全全為幸福所拋棄的芳汀,她一出場就是無盡的苦難,而安妮則把苦難折磨下的芳汀演繹得形神兼備。接下來,冉阿讓為了解救被誤認為自己的商馬第而向法院自首。此時,芳汀由於病重在醫院去世。冉阿讓為了實現對芳汀的承諾,與沙威有了第二次對峙,得不到沙威的諒解,無奈之下,冉阿讓跳河逃脫。這與原著有著些許出入,但無大礙。接下來,萬分搶戲的德納第夫婦登場了,一曲《Master Of The House》當得起「驚艷」二字。群戲中,德納第夫婦的貪婪、自私、冷酷暴露無遺。在得知冉阿讓來意之後,他們更是對其進行了敲詐,可以說是把珂賽特賣了之後還嫌賣得太便宜。之後的《Suddenly》,我不是很喜歡,這裡便不多言了。滿目繁星下,沙威在屋頂徘徊,唱出《Star》表明自己逮捕冉阿讓的決心(這裡插一句,誰敢黑我克勞叔,我克勞叔唱出了搖滾范兒好么~~)。


轉眼間,已是九年後,個人傾向於把這裡作為第二部分。1832年的法國巴黎,革命並未取得什麼成效,正如伽弗洛許所唱的「我們曾經把一位國王送上了斷頭台…現在我們有了新的王,他比之前那人好不了多少」,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同樣是以《Look Down》為開始,這裡就顯得激昂得多。第二部分描述了一場革命,然而個人認為這是一場隱藏在不成熟革命背後的愛情故事,這一部分新出現的人物也只有艾潘妮和伽弗洛許特別出彩了。就革命而言,只想說伽弗洛許比安灼拉更像是起義的領袖。革命失敗後,沙威摘下自己的勳章戴在伽弗洛許的遺體上,這一段誰敢說沙威沒有心?沙威與冉阿讓的最後一次對峙,沙威放走了冉阿讓,他意識到自己一直堅持的信仰被自己打破了,絕望之下的沙威選擇了自殺。珂賽特和馬呂斯的愛情概況起來就是一句話——只是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珂賽特是幸福的,雖出生在動蕩的年代,但她有無私愛她的芳汀,有一直守護她的冉阿讓,還有對她一見傾心的馬呂斯。然而,長大後的珂賽特給人的印象也僅僅是一個幸福無慮的富家小姐。相比之下,對艾潘妮的改編很討人喜,艾潘妮是個愛到偉大無私的好姑娘,她的人格卻因此顯得更加美好和偉大。個人更傾向於這一部分的音樂,比之第一部分更為出彩。《On My Own》是全劇我最愛的,艾潘妮孤獨地漫步在細雨中,緩緩唱出內心無望的期許,她的愛不求回報,因為愛他便連他的愛人也要保護,便連自己的生命也可犧牲。《牡丹亭》戲文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大抵如此。《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是全劇最振奮人心的,唱出了人們心中久醞的憤怒。記得當初在電影院的時候,我只在《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響起的幾次落淚了,《教父》里說「Behind every great fortune ,there is a crime.」(巨大的財富是滋生邪惡的溫床),對於《悲慘世界》我想說「Behind the great songs hides the greatest power .」(歌聲里隱藏著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One Day More》亦不失為一場出彩的群戲,冉阿讓、馬呂斯、珂賽特、艾潘妮、安灼拉、沙威、德納第夫婦…幾乎所有的角色都在這齣戲里,雖然各種穿插卻顯得十分和諧。後來劇組在奧斯卡頒獎禮上唱的便是其改編版本,足見這段群戲的精彩。


《悲慘世界》可以說是冉阿讓尋找自我救贖的一段旅程,這段旅程花費了冉阿讓一生。從起初的卞汝福主教的他救到後來的自救再到革命中志願幫助起義者、救出馬呂斯的救他,冉阿讓用一生去實現一個承諾,在這個過程中他的靈魂得到了真正的救贖。或許,到最後一刻,彌留之際,芳汀和卞汝福主教來到他的身邊,冉阿讓才真正得到了心靈的安寧。「他長眠了,儘管他的命運充滿了苦難和憂傷。他奮鬥過,在他去的當兒天使們不復在飛翔。從生到死,他未曾發過一聲嘆息,疲勞奔波終於找到休息的地方。」


最後,如果你想看一場音樂劇,那麼《悲慘世界》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第一次去看音樂劇,覺得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百分之九十的鏡頭都是在室內+夜晚+人臉特寫,非常的壓抑,每次醒來的時候都以為是在MV。
偶爾看到室外有陽光的鏡頭,感動的要流淚。
故事性不強,基本上算是平鋪直敘。
演技不錯,特別是沙威警長給人很強的壓迫感。


電影跟劇場差了不止一個檔次。

悲慘世界劇場我去看過六七次,10年紀念版也一度長期佔據我的playlist,裡面的旋律和歌詞我基本都記得。

女神安妮海瑟薇也比不過10年版金髮如瀑的芳汀,形象大氣古典好似畫中人。而且劇場演員的嗓音圓潤,一曲「曾經夢想」,把芳汀的出塵不染表現得幾乎無可挑剔。

音樂劇版的沙威是一個有信仰的人。10年劇場版的沙威形象高大堅毅,唱腔洪亮。一曲「星辰」,把這個有信仰演的秩序維護者繹得淋漓盡致,極有魅力。

艾珀妮則是菲律賓(感謝指正)國寶出演,形象甜美而倔強,嗓音高而不尖,極富穿透力。前一曲「獨自一人」聽的人寸斷肝腸,後一曲「滴答小雨」金光四射,直透人心。

冉阿讓是老派演員,情緒飽滿,貫穿故事四平八穩,讓人放心。前一曲「我是誰」,後一曲「帶他回家」,值得反覆琢磨。

旅店夫婦也是無比經典,形象刻畫深度幾乎與六小齡童的孫猴子一般深入,讓人看之後別人的演繹都差一節。

如此強大的陣容,就連20年紀念版都無法湊齊,電影就更差了一大截。建議還是不要看電影了,直接看10周年阿爾伯特廳的化妝演唱會的錄像吧。


技術上你可以說出很多亮點,也有那麼多文青們被感動得五內俱焚。

但我的評價:既不好看,也不好聽。


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拜託,音樂電影作為一種主流的類型片,僅在好萊塢也發展了半個多世紀了。影史上的佳片汗牛充棟,如果要和那些著名的音樂電影比較的話,不論是音樂編曲,演員唱功,分鏡切換,我都沒覺得2012版《悲慘世界》有什麼值得讚揚的。

如果作為劇情片評價,那麼和1958版的《悲慘世界》比較,可以說,2012版《悲慘世界》根本讓沒看過原著的觀眾感覺不出為什麼這故事是世界名著,甚至能不能看明白還是個問題。

難道就因為安妮.海瑟薇得了學院獎?

一部好電影的根本,永遠是要把一個故事說好更重要。


想說的@黃天 同學都說了,我是來吐槽海報的。

音樂劇海報(圖片來自豆瓣):

電影海報(圖片來自豆瓣):

你們把小珂賽特拉來,擺個一樣造型,拍個向音樂劇致敬的海報沒有問題,可不可以不要拍的這麼像屍鬼啊!!!!

來源: 異鬼 - 冰與火之歌中文維基


《悲慘世界》的原著故事早已家喻戶曉,被改編成電影不下十次,但原著的龐大架構和眾多人物總讓僅有2小時的電影應接不暇,顧此失彼。比如最近的1997年版,只演好了一個傑弗里·拉什的沙威,其他全是白開水。而《悲慘世界》的音樂劇卻風靡了數十年,已經獨立成為一個經典的作品。大抵是音樂劇能通過歌曲的表現力突出情感,可省掉了長時間的細節鋪墊。唯可惜舞台的布景和靈活性又有限。


這次能夠把音樂劇搬上大熒幕,結合二者的優勢,的確是個好消息。開篇的宏大奴役場景與開場曲"Look Down"的結合,就狠狠發揮了一把電影版音樂劇的優勢。相比舞台劇,電影版可以有這種宏大的遠景,也可以有近距離的特寫。大概是大牌演員實在太多,導演湯姆·霍珀對各個角色的特寫佔了大半篇幅。想來也是,歌曲都是現成的,導演不搞搞鏡頭還能做啥呢。多特寫充分發揮了電影的優勢,也有助於視覺上表現角色,但有點浪費華麗的布景之嫌。

評點角色。休·傑克曼的冉阿讓在電影表演上值得肯定(尤其在特寫的幫助下),但演唱只能算中規中矩,於他豐富的舞台經驗不符。羅素·克勞的沙威雖然存在感挺強,但唱功更是不敢恭維,那首"Stars"和自殺那段應該是沙威的主打歌,我沒感受到沙威的內心,卻擔心他會摔到圍牆下面去。

與兩位主角相比,各個配角的表現要好不少。首先自然要說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安妮·海瑟薇的芳汀,"I dreamed a dream"唱得自然說不上專業,但她非常深切的投入了感情,反而讓非專業的唱腔有了凄慘真摯的感覺,這應該是電影前半段最有感染力的一段,最佳女配角實至名歸。成年珂賽特花瓶感足,但蘿莉版珂賽特的Isabelle Allen的一雙深眸實在太動人,加上清澈空靈的童音唱出的「Castle on a Cloud」令人心碎,於是有了全片最美的瞬間,也成就了上面這幅海報。我覺得片中的童聲都比成年人要靈動。另一個兒童角色伽弗洛什的扮演者Daniel Huttlestone的聲音也非常純潔,在合唱中穿透力極強,比如起義者夜間在堡壘休息時的那首"Drink with me"。

演馬呂斯的Eddie Redmayne明顯看得出有舞台劇功底,無論"Red and black"還是"Empty chairs at empty tables"都撐住了檯面,算是後半部分的重心角色,原來他不只會花痴瑪麗蓮夢露(《我與夢露的一周》)。當然後來還成了奧斯卡影帝。艾潘妮的"On my own"很不錯,但大概是導演安排的原因,她死的那一段存在感並不太強。至於薩沙·拜倫·科恩和海倫娜·邦漢·卡特兩位開心果,雖然音樂上沒啥建樹,但電影范兒絕對十足。

莫扎特在《莫扎特傳》里說過,歌劇(音樂劇同理)的一個神奇之處是,可以讓多個人同時唱出各自的心聲,而觀眾聽起來不是噪音。本片中對此多有表現,其中最顯著的當屬"One more day",把每個角色心中對明天的期盼交織在了一起,神奇地推進了史詩感和宿命感,除了要忍一忍夾在其中的羅素兄。另外,與這一票名演員相比,群眾的歌聲似乎聽起來更專業。不管是被關在城門外的貧困民眾合唱,栽贓陷害的女工合唱,還是清洗街道血跡的婦人獨唱,想必都是專業歌手。也由他們托底,全片反覆渲染的大合唱"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成為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首歌很好地反映了雨果原著的訴求,也把全片推向了浪漫的最高潮。讓我們一起被感染吧!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It is the music of a people

Who will not be slaves again!

When the beating of your heart

Echoes the beating of the drums

There is a life about to start

When tomorrow comes!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EwNTU1OTY0.html


肥嘟嘟看電影 - 知乎專欄

微信公眾號 - 肥嘟嘟看電影(feidudumovie)


如果我電腦里的電影只能留一部的話,應該就是這部悲慘世界。
當然這部電影主演唱功的瑕疵是非常明顯的,但除此之外都很完美。對於大部分中國觀眾,很少能有機會去看現場版的音樂劇。網上的資源不多且很多都為偷拍,效果很差。所以對於很多對音樂劇不了解不熱衷的觀眾,這部電影是一個非常好的入門。我相信很多人是看了這部電影之後開始關注音樂劇的,起碼我是這樣。它以電影的方式,更好更清晰的展現舞台中的音樂劇里很多無法表現的細節和情感,更直接更有衝擊力和代入感。像電影中很多高空俯視後向下急沖,合唱部分基本展現的都是千千萬各樣生活在底層的人們,鏡頭中人數眾多嗚嗚呀呀,然後又略過一張張或狡詐或絕望或堅毅的面孔,這樣的視角舞台很難展現,所以能更好展現細節中的情緒,恢弘的場景,從而的抓住觀眾的眼球。
因為主演唱功的問題導致我現在也還是只喜歡悲慘世界裡的各種合唱。一開頭怪物一般的巨大的木船下如同螻蟻一般帶著鐐銬頂著海浪拉縴的囚犯,兩者體積上巨大的差異瞬間顯得囚犯們的苦役生活多麼的絕望沒有盡頭,配合著look down的旋律,那就是像國際歌一樣痛苦中抗爭的吶喊聲,每次看到這裡我就已經想哭了。at the end of the day,也是貧民的聲音,視角在陰暗的橋洞里切換,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各種殘疾或畸形的人。沙威帶著隨從冷漠的騎著馬在這個橋洞下奔過,絲毫不理會人們伸出的一雙雙掙扎的手,只為活下去。轉到工廠女工那同樣的音樂變成了竊竊私語中暗暗涌動的惡意 險惡的人心。同樣的旋律中卻表現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境況不同的人心,真是巧妙。同樣one day more,各個人群的旋律相互雜糅配合著蒙太奇的電影畫面,音樂和畫面的融合完美的展現了開戰前夜人們各懷心事,為自由、為國家、為情、為錢、為秩序。。。所有的所有包容在這首歌里。還有lovely lady中濃妝艷抹坦胸露乳髒兮兮的妓女們靠牆一排排一列列的搔首弄姿的場景,master of the house里的群舞,還有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里星火燎原的感覺。
獨唱部分我只喜歡colm wilkinson的神父和兩個小孩子的演唱。神父竟然是十周年版的冉阿讓的扮演者,我是後來才知道的!這真是大彩蛋啊!他在十周年裡和沙威的the confrontation真是絕了!怎麼能這麼妙呢?!兩個聲音相碰撞的時候雞皮疙瘩起一身!而且演技也超級棒啊,演神父時那種聖人般愛著世人的眼神,每次都覺得好安心。兩個小孩子,長得都超級美膩。尤其是小男孩伽佛洛什,一出場帶著孩子們穿過窮人和富人,坐在車後面一副屌屌的樣子,好像是個人MV。一副不服輸而且充滿希望的樣子,卻最終死於子彈下。全劇我最喜歡的人就是他,剛看完電影之後的一個月每次看到這段都哭得不行不行的。
我沒看過百老匯音樂劇,應該很多場景都是如實還原了音樂劇中的樣子吧。但我仍然以為導演用了最恰當的方式、角度、光線、人物形象去以電影的手法表現故事 表現音樂。這部電影高水平的將音樂與畫面相融合,音樂中是蓬勃的靈魂,畫面給這靈魂以身軀。

ps:還是希望以後能盡量用相對專業的音樂劇演員來做主演。。。沙威那聲音老讓我想起隔壁宿舍的同學每晚苦練小提琴的可怕時光。因為這部電影,我發現家國情懷,或者說是弱勢群體抗爭的帶有集體性的情節非常容易觸動我的神經,當時真的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ABC 和Gavroche唱的所有,旋律一出就哭得停不下。作為一個愛情悲劇從不哭的我,感覺要審視下我內心潛在的左傾思想。


推薦閱讀:

豚鼠系列的《悪魔の実験》是日本最 cult 的電影嗎?
《異形:契約》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細節?
有哪些和芝加哥有關的電影?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悲慘世界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