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典風格與現代風格相結合併協調得比較好的建築?
如題。
比如像貝聿銘做的盧浮宮擴建工程又比如Foster做的紐約Hearst Tower
開阿好~以前剛好上過一門相關課程,找了一下資料,設計手法大致有4種形式:
1.老併入新
這種方式是老建築在體量或是結構上被新建築完全或是部分涵蓋,其手法有立面保存、表皮拼接等,一般適用於文物價值不高或是本身已經嚴重殘損而修復可能性微小的情況。在這種模式下,老建築的存留部分通常變為新建築的組成部分。
典型的如紐約赫斯特大廈加建項目。
除了立面保存之外,也有將老建築局部修復後,全部移入新建築內部的設計方法 。
典型的如:
千葉美術館
波士頓證券交易大樓加建
等項目。
2.新融於老
這種方式包括老建築內部加建或是恢復老建築某些損壞的部分並進行內部更新。這種保護模式實際上是以既有歷史建築為主導,將老建築的某些結構或是空間和美學要素擴展為新的結構。
但是這種方式多為內部加建,所以就不貼案例圖片了。
典型的如:
阿姆斯特丹老證券交易所
紐約新阿姆斯特丹劇院
英國愛丁堡教堂改造
溫哥華原多倫多道明銀行改造
等項目。
3.新舊並置
這種方式是指新老建築「均勢」連接起來的模式。在這種保護模式下,新老建築之間經常通過連接體貫通內部空間,新老建築實際上已成為同一個結構的兩個部分。
典型的如:
渥太華加拿大銀行
原多倫多自治領銀行加建
等項目。
4.新老隔離
保證老建築在空間與結構上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用過渡區域作為新老建築之間連接部分的處理模式。
典型的如布魯克菲爾德廣場項目。
以下為堆圖模式(流量黨注意退散):
倫敦大英博物館加建,場景見於很多的電影電視劇中。
華盛頓原專利局大樓
紐約赫斯特大廈加建
波士頓證券交易大樓加建
盧布爾雅那城市博物館改造
安大略博物館新附屬建築
倫敦國家美術館加建翼內部
里爾美術館
Sarphatistraat 辦公樓
維也納律師事務所屋頂
柏林德國國會大廈。
西奧漢?戴維斯舞蹈練習室
巴塞羅那聖卡特琳市場
匿名答案里提到的科隆現代藝術博物館
比薩聖米歇爾街區改造隔幾日匿(吧)。
開工好~
開阿帶我飛~~
正好有現成的案例
第一類:新舊並置,兩種風格相去甚遠,通過強烈對比相互強化。綜合視覺衝擊強烈。
Royal Ontario Museum by Daniel Libeskind
Porter House by SHoP Architects
192 Shoreham Street by Project Orange
第二類:新介入舊。原有舊風格作為主導,新材料介入舊場所,新材料的選擇依舊參照原有場所。
Castel Museum by Carlo Scarpa
上海水舍酒店 by 如恩
第三類:新取代舊。在整體風貌上新風格取代舊風格。
Kolumba Museum by Peter Zumthor
Market Hall in Ghent by Marie-José Van Hee + Robbrecht Daem
The Dovecote Studio by Haworth Tompkins Architecture
總之就是兩種風格權重不停打架,有時協調有時激烈...
根據項目類型決定哪種決策吧。
———————————————————————————————————————————
wtf..不忍了,隨便貼幾個圖一天就混了100+贊,
另一個問題辛辛苦苦碼字說設計,都沒人看!!!
請大家分點贊給比起規矩的建築,異形建築究竟有沒有實在的好處? - 石韋的回答
明明裡面才是乾貨..
案例分析啥的請大家自己Google就好,沒啥技術含量啊...
以上是廣告..
題主提的問題是,古典風格和現代風格結合的比較好的建築。可是樓下很多人答了新舊建築如何處理上去了。好吧鑒於題主的配圖和題干其實是兩回事,我也就分兩部分答一下。
首先是新舊建築的處理上,我比較偏愛修舊如舊的做法。我其實很反感把這類對建成環境的思考歸納為新舊對比修舊如舊幾個方面,這本身就是一種對建成環境的蔑視和忽視。事實上大師們在改造或者處理相關問題的時候,都是從場地和建成環境本身出發的,而不是一開始就把自己想做的東西歸入某個類型。大家現在看到的所謂新舊對比,修舊如舊,都是對建成環境的思考而來的結果。
直接上圖,都是自己拍攝的,Scarpa的古堡博物館和ETH在蘇黎世的校區建築系館。
另外大家也可以找找德卡洛在烏爾比諾坐的學校設計和螺旋跑馬道的修復,那是1959年TEAM 10對現代主義思想的反思的極佳體現。
以下是ETH在蘇黎世的校區,濃濃的羅西風。
對於第二個方面,如何將古典主義與現代主義很好的融入到一個作品當中去,我很贊同德國理性主義代表人物辛克爾的觀點,即古典主義的精髓在於形式和裝飾背後的原則,而不在於形式本身。辛克爾的這一觀點影響了20世紀初的一批建築師,包括德意志製造聯盟,阿道夫路斯,甚至柯布西耶。其實我們在柯布西耶的作品中如薩伏伊住宅,都能看到很明顯的古典主義的影子,如柯林羅分析的帕拉蒂奧的柱跨和教堂中的視覺體驗都在薩伏伊住宅中有所體現,柯布一生都在追求建築設計背後永恆不變的原則,這種原則既來自於古典精神,也來自於對現代科技的反映。
事實上20世紀初的那一批建築師們對於古典主義和現代技術的結合有諸多深入的思考和案例,那是一個特別精彩而又特別糾結的時代,建築師們都處於一種極度悶騷的情況下,去試圖在古典與現代二者中間找到平衡。例如:
這是貝倫斯的AEG工廠,我再放一張圖大家就明白了藏在裡面的是什麼。
嗯哼。
這是新藝術運動中,霍塔設計的人民宮。
以及羅西對於比薩建築群的抽象。
以及沙利文的芝加哥學派。
以上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小部分縮影,如果有機會我想詳細講講我最愛的雨果哈林和阿道夫路斯。
哈哈哈哈經提醒,再放一張曾經把我感動哭的圖吧。
路易斯康是1960s之後少有的將古典精神中的紀念性和幾何元素與現代風格結合的淋漓盡致的人,我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就聯想起了古羅馬的斗獸場,當然與上面1920s的建築師比起來,康的手法會有些具象。
我父親曾說,明國時期的藝術家文學家在今天看來仍然是當代中國文化人不能超越的大師,是因為他們從小學習四書五經,而青年時又受到了現代西方思想的熏陶。在他們的作品中展現出來的是真正的中國古典傳統和現代思想的結合,如辜鴻銘,如梁思成,如胡適,如清華四導師。
同樣的,康也好,貝倫斯、柯布西耶、阿道夫路斯這代人也好,都曾經受過嚴謹的Old School的布雜體系的嚴格訓練,而在從業後開始接觸現代主義的思想。這代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他們對古典體系的理解,遠要比當代建築師們深刻的多,他們對現代主義的理解,要比同時期的人深刻的多。
所以在我心中,古典和現代交替的年代,是古典和現代結合最好的年代。
開工你好,我分享一個風格更內men斂sao的:巴塞爾建築事務所DienerDiener在柏林的自然博物館改造項目。(歪個樓,悶騷是不是好多設計師的終極奧義呢,包括黑衣服是不是都可以這麼粗俗的解釋一下?)
作為德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原建於1889年,新風格主義建築,可以理解為那個時代的仿古風格建築吧。
二戰被炸毀一部分,之後幾十年來一直是廢墟
直到2010年才由DienerDiener開始進行這個修復項目。他們的方案即不是完全的用現代語言做強烈對比,也不是用舊材料或者形式來做對應。而是這兩種常見方法的結合:用現代的清水混凝土,一比一的精確複製還原原始的面板。
完成效果很低調,但是創意上卻十分大膽,這完全就是本著做大號一比一建築模型的心情在設計好不好!這又是一個典型的看著簡單實際建造上非常不簡單的建築。新老建築的過度部分完全保留了材質上的新舊對比,形式上又完美結合。細節完成度非常高,有一種很不真實的作假照片的效果(感覺誇得有點難聽):
為了實現這個想法,要先用硅膠現場在建築物殘留部分拓模,然後再混凝土工廠裏手工用硅膠模板製作混凝土預製件,然後運輸到現場組裝。這種技術也是世界上首次在施工中運用。其實在模型製作中石膏和硅膠模板的應用到是很普遍,果然是在用做建模型的心態在做啊!
下圖是巨大的硅膠模板:
下圖這一塊預製外立面就2到3噸,所有清水混凝土外立面總重達42噸。
按照施工單位的說法,為了現場達到完美的完成度,每塊預製板的精確度都在毫米級別!畢竟磚縫確實是很小的,要是縫隙部分沒有對上那可就玩禿嚕了。。。做過模型的都知道這種痛苦。
下圖是現場施工圖,除了一部分舊外立面,其實是完全是新建築。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看上去很任性,細節很燒錢的項目,建完後的最終造價還節省了150萬歐元!非常難得,拿出來強調一下。
這個超級悶騷的改造項目獲得了2011年的DAM德國建築獎,名副其實。
最後,做個廣告:17年開了自己的個人公眾號 - 趙德住, 定期寫一些關於建築,德國的文章,也歡迎關注我。
倫佐 · 皮亞諾在馬爾他首都瓦萊塔做的城門——
鏤空的石材表皮除了是對風雨侵蝕之後剝落古城牆在形式上的模仿之外,應該還有使用功能上的意義。
新舊建築之間被金屬片分隔,個人理解是建築師承認並尊重新舊建築在技術、時代以及價值觀等等方面的差異的存在,這種差異沒辦法也不應該去彌合,因此兩者應該在保持一定的距離之後再進行對話與交流。
聖瑪利亞修道院擴建——
朋友邀請今天去做了一次主持嘉賓,主持了一個商業地產合作論壇的建築「外形」場Panel Discussion板塊,剛剛結束,所以還有點興奮,因為下午從建築和室內兩方面都對新老建築的商業、文化和經濟價值做了點比較粗淺的研究,比較讓我注意的是Oval的羅建中Chris Law分享的三個案例:北京的三里屯、成都的遠洋太古里和香港的星街。
相信大家對三里屯和成都遠洋太古里項目都很熟悉,也都是新老建築的結合,而且比較自然。那麼這裡Chris介紹了他們在香港完成的一個不同理念的新老建築的結合,不僅僅是從建築方面,更從文化的內容引進方面將整箇舊板塊都變得生動。
星街(Star Street)是位於香港灣仔街的一條街道,與日街和月街平行東西走向,可以行車。之前在知乎看到有人分享過,我先佔個坑,等出差回來填。
...........................................................................................................................................
新舊建築應該不僅僅是博物館等等,如果能將新舊建築的融合也benefit商業建築,那為什麼說不呢。分享前公司Pelli完成於2005年的6月份日本東京的三井橋大廈。
四十一層高的塔樓與地標三井主樓相連,並把日本橋這棟1929年古典復興風格的地標塔樓襯托為新塔樓設計的中心,鄰近的連接三越百貨和日本央行,都象徵著該大廈歐式古典設計,並在2006年獲得了同樣歷史悠久的G-Mark獎。
從上圖可能看不出來,但是設計的延續以及新老結合使用的是相同的建築語彙:延續原有歐式古典復興風格的底部一系列的花崗岩柱,使三井主樓大理石面的材質與其保持一致,而且整個塔樓的底部設計延續了原塔樓的檐口和柱頂部樣式,但是做到了上部的樓層在遺址保護街區一側向內縮進,隨著塔樓隨著逐級上升,條形石材和玻璃幕牆的結合使用,整個外形也變得輕盈。
文華東方的設計,還動態地融合了新老。酒店佔有原有歷史保護建築的三、四樓與塔樓1、2兩層結合設計成挑高的中庭。
歷史三井主樓相通4樓的中庭內的部分,通過在室外可以看到的室內玻璃上延續原有花崗岩柱影像的拉花玻璃設計(下圖一)到室內的使用花崗岩的門戶設計 - 來自Satoshi Saito的雕塑(下圖二)讓賓客充分享受這棟1929年建築與新塔樓中庭的特殊氛圍並不自覺地尊重它。
至於酒店的室內如何延續原有風格就不贅述。一個好的新老建築的無縫融合或者說有隙但和諧的共存,應該不僅僅是建築外觀我們說的facade,也應該首當其衝地把公共空間的和諧度統一起來。
蟹妖
結合分兩種
一:在現有古建情況下加建,改建。歐洲一堆,中國如恩不錯二:先消化古文化和新技術,傳承並創新。看隈研吾不錯
補充幾個覺得有意思的。
CAIXAFORUM MADRID / HERZOG DE MEURON
Project Year: 2015
Location: Madrid, Spain
MUSEUM DER KULTUREN BASEL / HERZOG DE MEURON
Project Year: 2010
Location: Basel, Switzerland
FONDAZIONE PRADA / OMA
Project Year: 2015
Location: Milano, Italy
PRATT INSTITUTE, HIGGINS HALL INSERTION / STEVEN HOLL
Project Year: 2005
Location: New York, US
ROTERMANN』S OLD AND NEW FLOUR STORAGE / HGA
Project Year: 2009
Location: Tallin,Estonia
MORITZBURG MUSEUM EXTENSION / NIETO SOBEJANO ARQUITECTOS
Project Year: 2008
Location: Halle, Germany
說到古典風格與現代風格相結合併協調得比較好的建築,北京的「大柵欄更新計劃」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一個典型案例範圍。
「大柵欄兒」是北京最古老又最有名的古老街市和繁華的商業鬧市區,清代是老北京人吃飯聽戲逛窯子的地方,這裡的衚衕文化可以說是北京在地文化的體現。但是隨著年代的更迭,房屋的殘舊,這裡的居民生活環境逐漸惡化。2
011年,「大柵欄更新計劃」正式啟動,創新實踐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基於微循環改造的舊城城市有機更新計劃;同時成立了一個開放的工作平台——大柵欄跨界中心(英文名:Dashilar Platform),作為政府與市場的對接平台,通過與城市規劃師、建築師、藝術家、設計師以及商業家合作,探索並實踐歷史文化街區城市有機更新的新模式。
其中比較出彩並且有一定知名度的是眾建築做的內盒衚衕。
內盒院的本質是「房中房」,它提供了一種避免全拆重建 ,用相對較低造價的方法來提升人們的生活居住質量。
大柵欄地區沒有經歷大規模拆遷,仍保留有相對完整的狹窄衚衕和老舊四合院。但也同樣有著基礎設施不完善、缺少衛生間下水管道、保溫密閉隔聲防潮等房屋質量不足的問題,生活上有著諸多不便。經過多方面實踐,內盒院由實驗性的樣板成長為一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
建造所用的預製複合板材,集成了結構、保溫、管線、門窗以及室內外裝飾完成面。板材質輕、易操作、運輸也很便宜,用一個六角扳手就可以把它們鎖在一起。幾個毫無專業技術訓練的人在一天之內就能完成一個完整內盒房子的安裝。
完成之後的內盒房子有很好的保溫與密閉性能,能耗約為新建四合院的1/3,造價約為修繕四合院的1/2、新建四合院的1/5。
「房中房」的模式,用符合現代科技的標準化「盒子」的直接替換原本的陳舊內芯,最節能省錢的方式,無需拆除房屋與依賴大市政基礎設施即可改善居民的生活。
當然,這樣的新舊風格結合的做法,引起了不少爭議,對齊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但無可否認的是,既保留城市的歷史與回憶,又能喚醒殘舊民居活力、改善居住環境的最好做法了。
關於「大柵欄更新計劃」的詳細內容,還有一個專門記錄的網站,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一下。大柵欄
古典與現代完美融合恐怕類似於集美貌與智慧於一身之類的痴話,只能是個美好的期盼,大多數此類型優秀作品的勝出,並不在協調或者和合,更多是把建築師的主張唯美的顯露給大眾,而打動觀眾的,要麼是對傳統的敬畏,要麼就是讚美今天科技的綻放!建築師面對新與舊不可能無傾向的等價並置,建築師此處能中庸的,多被看作平庸,因為新舊自然交替那是城市自由生長的現狀,如果新舊之間而沒有任何態度,也就否定了設計的根本^_^
天津
難道不是這個么?
這面:
背面:
中西合璧:
融匯古今:
蘭州大學,你想要的這裡都有!(侵刪)
--------------------------------------------------
評論里有說鄭州大學,是的,我看錯了(捂臉哭 )
好吧我來更新了,古典與現代,這個西什庫大教堂應該算是。看第二張的中間的排水口造型
。還有一個村裡的圖書館,圖片在這裡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5MDUxMzMwNw==mid=401275118idx=1sn=c1167247606323f8cbfdcd9ddf94f63cscene=1srcid=12031tPVxepRVGD1NlVTqmha#wechat_redirect
還有一個雲南羅平的柏濤塔。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Mzk2NjUwMQ==mid=401511193idx=1sn=8867bfc2e6a35f00c603f0f202c54301scene=0#wechat_redirect
答案會慢慢添加,好多都在電腦裡面,抓雞無力啊
k教堂和中國古建築的結合!
這東西在大理!進去都不知道叫人家道長還是神父!
波士頓的John Hancock Tower和旁邊的Trinity Church,雖然是兩棟建築,但古典與現代隔街相望交相輝映。難得的是一棟全現代化大樓在一圈古典小樓之中並不顯得鶴立雞群,因為John Hancock Tower是玻璃表面,所以Trinity Church以及周邊古典小樓的倒影剛好在其上呈現出來。尤其是天氣好的時候配上映射在大樓上的藍天白雲,反而有一種別樣的味道和氣勢(對不起語文太差......看圖看圖.....)
就像題主開始列舉的貝聿銘所設計的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貝聿銘這位設計大師就很滿足要求了,是一位偉大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雖然受的是西方教育,但又深紮根中國傳統文化。很好的滿足了題主 古典和現代融合的要求。
——————————————————————
蘇州博物館,蘇州。
圖片來自網上
蘇州博物館的形式布局上都是借鑒了江南庭院的組合,但是建造材料選取了鋼和玻璃。蘇州博物館到處可見的幾何構成形體,體現了現代感。中央大廳也不再是蘇州民居方方正正的傳統布局,設計成八角大廳,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
--------------------------------------
卡達社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但細看,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又為這座英武的建築增添幾分柔和。
————————————————————————————————
中國銀行總部大樓,北京。
一到門口,先看到銀行大樓全玻璃的外立面,並且有個大型圓球穹頂。進門之後,發現竟然特別有中國傳統風情。
貝聿銘完美的將南方園林帶進了北方大樓。既保留南方傳統的柔美氤氳之氣,又打造出中國銀行總部的氣派。仔細看,那些園林景色都有刻意放大,竹子,花石,都是特別大的類型。整個大廈的靈魂之處的中庭,即四季大廳,整個四季大廳設計成無柱的空間,
屋頂採用以鋼網架為骨架的鋁合金玻璃天窗,由16個金字塔形結構組成。整個中庭有山,
有石,有水,有竹,有窗,搭配合理,匠心獨運。
這是一個融於自然的建築中的親切空間,行人路過此地,都會忍不住看上幾眼,繼而
走進去,享受這美妙的空間感受。
————————————————————————————
美秀美術館
要走過一陣隧道才能到這個美術館,隧道盡頭你會看到纖細優美的索線呈放射狀舒展開來,再經過橢圓形的鋼架後突然的收縮,整體索線展現了力與美的張弛,而中心正指的是美術館。推開凹入的玻璃門,玻璃廳內,一片光亮,壯美的山谷景色一覽無遺。屋頂也是貝聿銘偏愛的幾何形的天窗,整體採光通透,使得大廳更加充滿迷幻的光影效果。在保持日本一慣的恬然禪境的風格下,漫步美術館,整體的現代化無不包圍著你。
蘇州火車站算一個,圖侵刪。雖然據說當時建好時,很多蘇州本地人不看好這個火車站,但我第一次見時還是覺得很驚艷。既不乏現代,又古樸雅緻,大開大合的風格很是瀟洒包容。
有人說像日式,其實應該是唐風吧?或者還有宋朝元素?畢竟是我國古代審美鼎盛的兩個朝代,風格雜糅是難免的。我對建築不甚了解,但那年去旅遊時,一下車時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真的很好。
作為建築學的門外漢,說一說我覺得符合題主要求的——瀋陽——大青樓
大青樓是張氏帥府的標誌性建築,在瀋陽盛京路附近,建於1918年-1922年,為仿羅馬式建築,因該樓採用青磚建造,故稱大青樓。大青樓總建築面積2460平方米,樓高37米,是當紅四奉天城的最高點之一。整體建築富麗堂皇,外部立體浮雕造型生動、工藝精湛,內部主要房間的筆畫裝飾技藝獨特,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大青樓堪稱民國時期東北建築的經典之作。大青樓融辦公與居住為一體,作為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兩代主政東北時期的重要辦公場所。——百度百科
如圖:大青樓為羅馬式建築,是民國時期較為常見的建築風格。
如果你覺得這是充滿資本主義社會氣息的建築,理所應當的都是沙發,長桌和蠟燭~那就錯了。裡面有很多古樸的中式傢具:
附:圖是百度的,手機無能。之後再用電腦發照片~
我成都這樣的還是有一些
推薦閱讀:
※電影《墜入》所含有的所有外景都是哪裡?據說都是實景。?
※佛山有哪些值得一逛的地方?(太有名如,祖廟這種都有去過)可以是吃喝玩樂,也可以是藝術氛圍,特色建築群。
※這份工作該不該堅持?
※一個建築師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樓梯1樓到2樓的第二階段台階數比其他階段台階數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