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為什麼要用單聲道混音?為什麼許多音效用人聲口技模擬(例如發動機和地震)?
買了官方藍光,音軌竟然是奇葩DTS-HD 2.0和一堆DD1.0,後來查了wiki和imdb,發現電影本身即是單聲道混音。請問這樣做是出於什麼原因和藝術訴求?是否和口技擬音有關?
像 @岳豪 這樣的業內人士們習慣如何稱呼這樣的電影聲軌製作我不清楚,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起風了》的確是以單聲道格式發行和放映的,而且是宮崎駿老爺子執意一定要這樣做的。迪士尼在給影片做英文配音的時候,也尊重了宮崎駿的這一決定。以我淺見,最終出品是單聲道的話,混音中也該是單聲道處理吧,用立體聲製作最後再合成單聲道會有損聲音質量。
在網上中文材料里沒查到太多材料,我又不懂日文,所以查了幾處英文的網頁。迪士尼官方粉絲團的內容:
D23.com | 10 Need-To-Know Fun Facts About The Wind Rises
Director Hayao Miyazaki insisted on recording the audio for The Wind Rises in mono versus stereo. The choice, while limiting the ability to layer multiple sounds (dialogue, sound effects, background noise, music), allowed the director to showcase audio that he felt was most integral to the story.
大意是講:宮崎駿堅持用單聲道給影片配音而非立體聲。這樣的選擇雖然限制了給影片疊加對話、聲音特效、背景噪音、音樂等多層次聲音的能力,但讓宮崎駿得以用他認為最能保持故事完整性的方式展示影片的聲音。
還有一篇每日電訊報對宮崎駿接受的採訪的報道,也提到了同樣的內容:
Hayao Miyazaki interview: "I think the peaceful time that we are living in is coming to an end"
這裡有一篇電影發行前的報道,裡面援引宮崎駿本人關於這兩項決策的發言:
宮崎駿新作《起風了》舉辦報告會
《風雪黃昏》是宮崎駿遺言?庵野反客為主?
有懂日文的小夥伴能找到這次報告會的視頻翻譯幾句的話,出來說不定能得到更多信息。
- 1930年代的懷舊感,音頻技術的懷舊暗合故事發生背景年代;
- 人聲製作聲音特效給觀眾親切感;
- (指人聲特效)不覺得這樣真的很好玩又嗎~特別是對於一部人工畫出來的電影來講,聲音特效也人工來做,很貼和體裁形式啊;
- 也可以上升到老爺子對藝術的追求,對喧囂現世的反對之類的高度 == (可參考那篇每日電訊報的報道,提到宮崎駿自己對世界的看法)。
附送一個優酷上的關於《起風了》人聲特效的綜藝節目視頻,有懂日文的小夥伴幫忙看看這裡有沒有能進一步回答我們的問題的內容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gxNTg3ODg4.html
吉卜力最新作 宮崎駿監督「起風了」効果音的製作方法 視頻
片子還沒有看,所以目前的回答以imdb上的信息為參照。
imdb上的sound mix確實是dolby digital(mono)。
所以我不認為提問者是沒有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的人。
soundmix通常就是指影片聲軌的完成格式,包括編碼格式:比如DTS,Dolby Digital,SDDS等;以及聲道(或聲軌)數:比如5.1,7.1或早年的單聲道,或杜比立體聲(解碼為四聲道)。
如果imdb信息準確,那麼這部影片在影院公映時就真的是非常另類的單聲道,儘管使用的是Dolby Digital編碼。
目前的院線電影,幾乎不可能使用單聲道作為聲音的完成格式,因為無論聲音的動態範圍聲場寬度細節呈現,單聲道都實在太過落後於時代了。
但是,如果imdb信息準確,那麼這個問題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
只能說說聲效部分。
人聲做擬音在觀片的時候就注意到了。其中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地震一幕。採用處理過的人聲給自然災害加上了一層人格化的效果,使得觀眾的情緒有了投射的對象——地震彷彿是一個無情的神明,正在肆意的作弄人類。以下片段就是該場景(翻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57zcmI3WQfeature=kp
題主能說明一下關於《起風了》是單聲道混音的來源么?
我去WIKI只找到了這些
這裡只說明是單聲道錄音。
單聲道錄音和混音是不同的概念。
一般來說,聲音在採集的這個過程中一般都是單聲道的。
比如同期台詞,後期的ADR、Foley在工藝流程上面都是走單聲道。
只有在極少數的環境音和動效(跑車的聲音採集就是非常多聲道的,二十多個話筒的情況很常見)會用多聲道錄音。
單聲道的採集過程並不影響後期多聲道的混音。
事實上絕大多數情況之所以使用單聲道採集並不是技術上的妥協而是工藝流程的要求。
而關於用人聲的來做擬音這完全是導演創作層面的需求了。
比這個更奇淫技巧的創作多了去了……
而試圖去解釋原因很容易變成對影片的過度詮釋……
所以,題主你懂得~~
---------------
答完後發現一個容易混淆的點,
同期的單聲道錄音未必用一個話筒,可能是每個演員一個小話筒,然後加個幾個大話筒這樣錄。
但是這個和錄跑車動效的多聲道是不同的概念。
所謂的多聲道錄音跟制式(AB、XY、ORTF、MS)有關,跟話筒數量無關。
----------------聲學是物理學不是玄學。
大體就和@岳豪 老師說的一樣,混音和錄音是兩個概念,用多個單聲道多點錄音,進行後期縮混也可以達到多聲道效果。在電影同期錄音與後期擬音工作中,大部分都採取單聲道錄音,即便是《變形金剛》這種大片。只對特殊的效果音,環境音,採取多聲道錄音。在環繞聲系統中,如5.1環繞聲系統是由左前,中置,右前,左環繞,右環繞,低音炮(即那個.1)六隻音箱構成,台詞(除話外音)永遠都是擺在中置聲道上。
另外,你在文件見到DD1.0的文件是因為要給電視台播放用,電視台的輸出還是單聲道格式,你看到的絕大多數電視節目都是單聲道的。如果是立體聲輸出,在接收環節會出現有些聲音缺失。
樓主你聽到的很多音樂也是單聲道錄音。一個樂器一支話筒。(鼓和鍵盤等特殊情況除外)因為,老爺子強調人的能力,他認為科技是為人服務的,不能為了追求科技而忽略人的價值。所以他感慨,現在的人真是越來越不自信了。
就是製作者想這麼做吧,合不合理不做點評。
樓上7788說了一大堆 哪有那麼複雜 宮崎駿拍這部片子 是他筆下的作品中 為數不多的寫實派作品 而發生的年代當時還沒有流行立體聲錄音 老頭是為了讓觀眾看了更有感覺 所以才採用了單聲道錄音 希望觀眾能夠看的跟加投入一些而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懸崖上的金魚姬》?
※「トトロ」為什麼翻譯成「龍貓」?
※電影《千與千尋》影射出了哪些涵義?
※《龍貓》好看在哪兒?它的成功有什麼非電影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