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什麼沒有寫長篇小說?
請結合長篇小說的文本屬性,魯迅思想適合的載體來回答,謝謝
一
李長之上世紀30年代時有寫過一本名為《魯迅批判》的小書,後來文革時因為這本書被批鬥得很慘,但這本書是得到了魯迅自己的肯定的,出版後影響也頗大。其中認為,魯迅的性格,本身不適合寫長篇小說。摘錄一段話如下:
這種不愛『群』,而愛孤獨,不喜事,而喜馳騁于思索情緒的生活,就是我們所謂『內傾』的。在這裡,可以說發現了魯迅第一個不能寫長篇小說的根由了,……宴會就加以拒絕,群集里就坐不久,這尤其不是小說家的風度……他缺少一種組織的能力,這是他不能寫長篇小說的第二個原故,因為長篇小說得有結構,同時也是他在思想上沒有建立的原故,因為大的思想得有體系。系統的論文,是為他所難能的,方便的是雜感。
因此,估計魯迅真寫長篇,能夠寫出好的作品的可能性很小。
二事實上,魯迅有過長篇的創作計劃。
丁啟陣《魯迅為什麼沒有寫出長篇小說?》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0fe270102e6tu.html:
1921年,也就是寫作《阿Q正傳》的那一年,魯迅已經構思好了寫楊貴妃的長篇小說,從長生殿上楊貴妃跟安祿山初次相見,寫到唐玄宗授意軍士殺死楊貴妃。預計全書20萬字,分為18個章節。為了創作這部小說,魯迅還借應邀到西安講學的機會,實地考察了一番唐朝故都。1932年,魯迅結識到上海治療腿傷的紅軍將領陳賡,聽他講述了紅軍反圍剿的故事後,決定寫一部紅軍題材的長篇小說,題目擬用《飄落的紅雲》,預計篇幅15萬字。據說已經寫了個開頭,瞿秋白讀過之後,認為「雖是小說,卻頗真實」。
結果盡人皆知,兩部小說終於都沒有如願完成。其中原因,有十分具體直接的。忙於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授課,《阿Q正傳》需要加工修訂、出版等等,使得寫楊貴妃故事的計劃擱淺;母親生病,需要赴京探視,參與宋慶齡、楊杏佛等人發起的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活動,應邀到北京、上海幾所高校演講等等,使得寫紅軍故事的計劃夭折。
但是,這些具體直接的原因,遠非兩部長篇小說未能問世的全部原因。魯迅先生固然諸事繁忙,享壽不永,但抽出完成這兩部長篇小說的時間是沒有問題的。顯然,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志趣方面,二是觀念方面。
三
- 魯迅自己對於創作長篇也是很不自信+輕視的。《三閑集》:「試再一檢我的書目,那些東西的內容也實在窮乏得可以。最致命的,是:創作既因為我缺少偉大的才能,至今沒有做過一部長篇;翻譯又因為缺少外國語的學力,所以徘徊觀望,不敢譯一種世上著名的巨制。」
- 甚至對於小說也很不重視,言中之意是若無編輯和朋友催促,恐怕自己是難有小說創作的。《吶喊·自序》:「……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託,積久就有了十餘篇。」
- 魯迅更多地把精力放在翻譯作品上,其實時間是有的,只是他更願意去翻譯外國作品。《南腔北調集·我怎麼做起小說來》「但也不是自己想創作,注重的倒是在紹介,在翻譯,而尤其注重於短篇,特別是被壓迫民族中的作者的作品。」
博爾特、劉翔為什麼不跑馬拉松?
看過一部關於魯迅紀錄片,裡面說魯迅晚年跟友人提到計劃寫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中國近代四類知識分子的歷程。孔乙己,范愛農,魏連殳是不是這裡面的不同類型吶? 只能自己構想了,可惜魯迅離世得早。
魯迅不是不擅長長篇,如果他寫了長篇在文學方面成就會比現在高。魯迅寫文章是用來拯救國民的,棄醫從文是為了讓當時的人們有覺醒,他對自己的定義是拿筆的革命者而不是文學家。至於為什麼不寫長篇可能是因為短篇的時效性更高,更有煽動性。
囿於喚醒國人 怎會有暇寫長篇
這大概和長篇這種篇制的特點有關。長篇寫作歷時長、涵蓋內容範圍廣,不利於在短期內即時反應當下社會問題,而短篇和雜評恰好可以彌補這一缺點,只是也因此精短狹小了一些。
我也不擅長寫長篇 我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魯迅啊 哈哈
其實吶喊+彷徨里的許多篇章就是一部群像的長篇小說,基本以S城為背景。
推薦閱讀:
※你聽到,讀過,寫過哪些關於【狐】的故事?
※有哪些小說作品中有傳神地描寫一個人因情嫉妒的片段?
※以[村裡的人都死了,是我殺了他們]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武俠小說中哪個叛徒形象讓你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