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才有素質教育嗎?如何才能使孩子受到素質教育?
目前大家普遍認為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教育才是素質教育,或者說教育質量更高,那麼,在這些城市生活,就更可能使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嗎?畢竟好的學校生源是有限的,普通的學校教學質量也比二三四線城市的教育質量好嗎?
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如何讓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鑒於大部分普通人很難實現出國夢,所以在國內這種環境下,要實現對孩子的「素質教育」或者說有競爭力的教育該怎麼做?
來我來認真地回答下這個問題。
首先要問題主一個問題,在你看來,什麼樣的教育,算是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結果或者是目標,是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另外,題主希望的素質教育,是僅在九年義務教育之內,還是囊括一個受教育者的整個受教育過程?
我本人高中在省重點,可是在高中所學習的內容,與我的素質培養可以說是毫無關係(當然在競爭環境下自我培育出來的韌性毅力如果算的話)。而真正我所接受過可以稱得上素質教育的,都是自己經歷過人生的挫折後慢慢磨練出來的。
我們在這裡討論下素質教育的目標吧。可以肯定的是,題主心中素質教育的重心,應該不是去培養專業或者學術人才。否則中國的素質教育應該算是世界領先了(至少在大學本科及之前的教育環境下)。那麼,素質教育要培養的是什麼呢?
我總結了這麼幾點:領導能力、合作能力、道德水平、人格魅力。但是就這三點,有多少人會相信我們的老師能夠在這三個方向上培養好我們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有很大一部分我認識的老師,在這三個方面都有著相當大的進步空間(不是要黑老師的意思,但是在下的老師,從60後到80後,他們的成長環境也沒有給他們提供素質教育,不能全怪他們)。
雖然這麼多年來,我們的教科書已經不再有當年濃厚的政治氣息,我們也越來越多地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一個學校的評優指標中,高考結果、升學率仍然還是最為重要的風向標的前提之下,是不會有學校願意投入多餘的資源在思想品德、心理課、生理課等等的與評優不太有關的方向上的(畢竟高中招生也是按升學率本科上線率來宣傳的,沒有學生願意選擇一個升學率一般但是心理關愛很完善的高中的)。
在大學裡面,形勢也沒有太大的改觀(不然我們學校跟隔壁學校也不會動不動就有人想不開)。是的我們這兩所大學正在朝著世界一流大學去努力,但是拿什麼去評世界一流大學?師資、科研成果。很抱歉,再一次跟素質教育沒太大關係。許多心理系、哲學系的課都是任選課,想上的上(但是在培養方案的要求下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就業指導中心還好,四處開講座,為更多的同學的畢業出路提供建議;但是心理諮詢中心?抱歉我就聽過一次,還沒去過(感覺去那的話大家都會認為你精神出了點問題了。。。)。更多的是,學生心理出了問題了,鬧出事了,領導才關心一陣子,過兩星期就去忙別的了(也不能怪他們,他們真的是忙,而且學生心理工作也不應該是他們來管的)。舉個例子,我們學院去年剛成立了個領導力研修小組,培養新生的社會工作能力,高大上吧?但是真的,我任第一任組長,真是白手起家組織各種活動、討論、實踐還有座談會。而組員呢?課業壓力那麼大,可以感受到他們來參加時心中都是有那麼點不情願。心中抵觸的話,又能真正學到多少呢?這是在我的大學,一個算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資源最為豐富的大學之一,再怎麼說算是中國大學的平均水平之上吧?在素質教育上也就這樣了。
很不幸,我們的國家正在急速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們的社會需要更多的人才來維持社會主義的建設步伐。但是也正因為我們現在缺乏了很多素質教育的內容,加上生存的競爭,導致了社會中許多不穩定因素。我們不應當去責怪社會,責怪體制,因為西方國家也經歷過工業化的過程,而且相信我,他們經歷的那段歷程,不比我們現在幸福。但是里根有一句話說的很好,不要問這個國家為我們做了什麼,先問問我們自己為這個國家做了什麼。當這個國家無力負擔我們以及我們孩子的素質教育的時候,我們就干坐著去指責政府無能嗎?不是,我們應當自己負起對自己的素質教育,同時負起對自己孩子的素質教育。
------------------------------------------------------現在是重點了!!----------------------------------------------------------
所以,要讓孩子接受素質教育,就必須從我們自己做起!
家長,才是孩子最為重要的老師。
很多家長都天真地認為,我在外頭拚命掙錢,送孩子去學校讀書,就盡到了做一個家長的責任了。孩子不聽話,我也沒辦法。
這是非常天真的想法。孩子在幼年開始對世界的認知的時候,家長應當及時為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我們現在的學校,最基本的功能還是限於知識的傳授,在人格塑造方面,真的是讓孩子們自己去摸爬滾打。但是當孩子小的時候,他的心靈真的是非常脆弱。如果在學校遇到了挫折,在家裡又得不到任何幫助的話,很容易導致負面心理的增長,包括懦弱、消極、暴躁等等。
在此必須要好好感謝一下我的父親。
首先,在我一年級的時候,被班上一個惡霸欺負。跟老師說,沒用,下次被欺負的更慘。回家跟爸媽說,老爸讓我練拳擊(完了這已經成了我人生的巔峰了。。。)。於是在揍了那男生之後,童年再也沒有被欺負的經歷。
初中是個普通中學,考高中時想考那所省重點,但考不好要交擇校費(你們都懂的)。感覺不好意思跟爸媽開口(都是當老師的,家裡不算富),結果爸媽跟我說,沒事,已經給我準備好了(表面上沒什麼表示,心裡都快哭了好不。。。)。最後爭氣地幫爸媽省了。。。
高中學習壓力大,住宿不習慣,爸媽就開車接送(半個多小時車程,導致爸媽每天需要為我提早一個小時起床)。到高三乾脆在學校邊上幫我租了房子。高三揚言非清北不上,當時把爸媽給嚇壞了,叫我不要有心理壓力,廈大什麼的都很好(確實都很好,家在廈門離家也很近)。嗯最後還是爭氣地上了。
上大學,學習真是不能更慘(還好沒太慘),心理落差很大。也正是爸媽不斷的鼓勵,才讓我能夠真正地正視自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最後在科研、社工、課外活動上面也都做出了點成績。最重要的,還是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陰影吧。
-------------------------------------------------------------自我介紹結束(抱歉說了這麼多有點無關的話)-------------------------------------------------
我經歷了一般的小學、不怎麼好的初中、一流的高中以及一流的大學,而我的素質教育,真的是完完全全來自我的父母,以及自己在經歷挫折中的領悟。
真正的素質教育,不是像題主說的那樣,在北上廣就能享受到的。把您的孩子直接扔到人大附中、西工大附中,扔到清華北大上交浙大,都不會有的。(當然清北、上交復旦在北京、上海的招生相比其他省份條件確實要低一些)。但是素質教育,真不是什麼好大學、好中學就能提供的。作為家長也不應當把自己孩子的希望寄托在其他人身上。真的是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不要跟我說後面還有什麼「教不嚴,師之惰」,老師惰了,後果是孩子背啊,值得么)。
希望對題主有點幫助吧。在中國需要的是有競爭力的教育,素質教育有什麼用。
我覺得教育,最重要的人還是家庭和父母。所以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堅持者還是父母,尤其在中國傳統的應試體制之下,做父母的要在教育上踐行素質教育,才可能讓孩子在應試的壓力下逐漸提高素質。
據我理解,這些地方因為經濟zz的因素導致發展快,同時高素質的中產階級扎堆,有閑錢也有清晰的對教育的認識,然後導致學校生源優秀,學校經費充足,高質量教育力量集中。集聚效應,根源上可以追溯到早年大學生,海龜
作為中部較落後省份「出來」的,我確實感覺到城鄉、發達省市和落後省份之間教育的巨大差異,主要在眼界、綜合能力、實踐能力、應對事情的態度方式上,這些東西聽起來大多比較虛,但工作幾年我覺得確實比量化的分數更加重要。
就拿高招來說,我也覺得名校錄取一個綜合能力佳的550分學生而不是應試教育出來的600分學生這點很正常。
正視分數不決定一切論點的同時也要注意到:1、素質論會不會成為淪為部分人的工具或者幌子?
2、社會公平性 vs 絕對公平性,社會資源、教育資源上的劣勢是否能通過個人的努力抹平?
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從小學開始努力學習就是最好的方法。我不覺得現在的教育體制能把人才毀了,最多讓一小部分普通人無法變成人才。就我所知道的各省的前幾所名校(高中),教育質量都是很靠譜的,也相當素質化教育。
我國的基礎教育水平也就是近來十幾年幾十年才抓起來的,當然看不到成果。
北上廣有眼界和領先的判斷。這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
據《南風窗》雜誌「調研中國」公益項目官網顯示,到2016年底,已累計有8000多支學生團隊申報參與過該項目。沒記錯的話,8000多里的第一支是老同學們。記憶飄回大學二年級,那是我頭一次接觸田野調查、明白怎麼拿一手資料,同學們在安徽農村「兩腳泥」、被狗追、與村幹部周旋;老師帶著我們熬通宵寫報告……
同年暑假,電視里播的一部短紀錄片吸引了我的注意。片子講的是北京某中學的學生作城區光污染調查的經過。四五個初中生連續多天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用專業儀器測量夜空亮度,分析比對數據,建立亮度分布模型,找出影響因子……暫且不論調查結果,調查的方法和過程太有專業范兒了。(現在回想起來,更讓人感慨的是,那四五個學生家長自願輪流開車載著孩子滿北京城跑,滿臉樂呵,旁觀著孩子們在霓虹燈下記錄數據的畫面。)
現在的初中生已經這麼厲害了?當時隨即問了親友家的兩個初中生,和我的經歷一樣,沒有聽過這套方法,也沒有參與類似的活動,直到6年後上了大學,才明白什麼叫「調查」、「實驗」。
拋開社會學和自然科學的差異,單討論接觸專業研究方法的時間點,紀錄片里的孩子比三線小城的同齡人早6年。
02
再說說趨勢判斷。多年前在傳播學界知名學者李希光教授講座現場聽到的趣聞:他發現,一線城市的父母已經捨不得讓孩子學新聞專業了,這些父母口口相傳的是,報社記者終日奔波、熬夜碼字、節假日全無,且薪酬行情有走低的趨勢。李教授的這一說法讓台下來自二三線城市的學生們(包括我)一臉蒙圈,大家都曾以為這個職業像家鄉的老師親友極力推崇的那樣——「光鮮體面、收入豐厚」。
畢業後,進入傳統紙媒的同學們時有交流。「這兒是把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牲口用。」「前輩說,紙媒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終日奔波、熬夜加班,收入下滑……一切就像一線城市父母「預言」的那樣。
等這批年輕人工作兩三年,因為各種原因轉戰新媒體、互聯網後,二三城市的風向才扭轉過來,家長們現在再也不認為「當記者」是樁美差了。
不討論個體的志趣和稟賦,單論嗅及某個行業潮水方向的時間點,一線城市的家長比二三線早6年。
03
上周去北京出差,路過首都圖書館,進去瞧了瞧。電梯里,十來歲的小姑娘跟同伴說:「我要好好學習了,再不學習就落後了……」親子閱讀區,我見到了海量的經典繪本,一個年輕爸爸在給兩個孩子輕輕念著故事。上網區,一個青年戴上眼罩安逸地窩在沙發里小憩。圖書館按文史哲、法律、外文……分層,另有整整一層「信息公開」區。像這樣的圖書館,不知道又領先二三線多少年?
以上均為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實例。「早6年」只是個人的經歷和觀察,不是什麼大數據統計的精確數量。但 「早」這個基本判斷應該是沒有疑義的。
今日教育比起五百年前的豈不是頗具素質?
工作以後才知道,特別是在國企要學會上下配合的應付領導應付國家要應試教育是必然的!
在現有的教育體制下,最好的教育是把自己的孩子送國外。
老子為了這一目標而堅定地活著!!!!!!!!!
我真為中國現在的初中地理教育感到擔憂,是怎樣不負責任的老師,教出了認為地球是圓形的學生?這一定是體制問題,我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推薦閱讀:
※在現實社會中,怎麼看待理想主義?
※如何看待「社會上發生的一切黑暗的事,都不想看,不想聽,希望活在美好的假象中,保持單純」的女生?
※如果泰坦尼克號沉沒事件發生在現在,還會讓婦女兒童先上救生艇嗎?
※當今社會還存在閹人嗎?
※你們所見過奇葩的或牛逼的送禮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