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知乎上看到的很多問題下答案都喜歡改編《孔乙己》段落?

突然想到的問題
發現在知乎看到孔乙己被改編的次數hin多呀
是因為我關注的話題/用戶圈子問題
還是大家真的都喜歡用萬能的孔乙己
別的經典文章之類不好改不容易引起笑點嗎


魯迅的小說善於創造典型的人物,比如通過人物的外貌及語言成功塑造出迂腐而善良的孔乙己。而之所以在網路上經常被改編,一方面是因為教科書的傳播力度,另一方面主要也是因為其精鍊。就結構而言,《孔乙己》篇幅短小,僅次於《一件小事》,因此它的焦點比較集中。相比起來,魯迅的部分小說,尤其是篇幅長又描寫故鄉的小說,常隨著情感一泄而下,但在整體的情節設計上就比較欠缺剪裁。

咸亨酒店正是一個傳統中國社會的縮影,《孔乙己》就是以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的眼光,去看孔乙己和他所處的那個社會,這個視角讓《孔乙己》具有某些純真的成分。例如大家經常引用的——「快活空氣」。但通過這樣的小孩子式的純真,反襯出來的社會卻是更加殘忍。小孩子的眼光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會帶有太多深刻的反省,但正是因為這樣,如鏡子般單純地反射出來的社會情景,更加顯示了現實世界的暴力與殘忍。

所以更為巧妙的是,通常借用孔乙己文字都是為了諷刺某些人或某些現象,但殊不知,其實也把自己包括進去了。

《孔乙己》全文里,一上來將酒店的人們分成兩類:一類是「短衣幫」,嘮叨、勢利、只能站在門外喝酒;另一類是「穿長衫的」,要酒要菜,坐在店面里慢慢喝酒。而後才帶出「穿長衫的」這類人中,唯一一個站著喝酒的,就是孔乙己。

《孔乙己》的人物核心是孔乙己與酒客的關係,而酒店「小夥計」作為一個旁觀的看客,他先是「附和著笑」,後又冷酷地拒絕了孔教自己識字的好意,從而成了一個被看客同化、滑入「幫閑者」行列的看客——正是網路上吃瓜觀眾的寫照。

相反,孔乙己的離去雖然悲涼,但卻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形象。作者用一個固定的長鏡頭,讓孔乙己以手撐著身體行走,慢慢消失在道路的盡頭。

《孔乙己》是魯迅寫的的第二篇白話小說,和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相比,很明顯這兩個作品的主題是一致的,同樣是在寫吃人的社會,但不同於「救救孩子」的微弱呼籲,《孔乙己》寫的,竟然是一個不知不覺中也正在「吃人」的孩子。

當孔乙己試著要教小孩子我識字時,敘述者說道:「我想,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過頭去,不再理會」。從這個細節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小孩子我和所有魯鎮上的人一樣,他喜歡孔乙己所帶來的「快活的空氣」,但他同樣瞧不起孔乙己,而且對孔乙己的熱心態度表示了極大的不屑與不耐。如果說,孔乙己是被一個吃人的社會所埋葬,那麼故事中的這個小孩子同樣也分了一杯羹。

從小就學會吃人的小孩子,長大後識字的變成呂舉人或孔乙己,不識字的最後變成奴才閏土,運氣不好的,要麼誤於血饅頭的迷信,要麼死於中醫師手裡。——這便是魯迅筆下的世界。

喜歡引用名人作品來改編,其實也反映出如今大家表達能力的貧乏。縱觀知乎的高票回答,簡直如同高考作文,大部分都是作者從一些切身經驗出發,領悟到某些價值的重要性等。這些經歷經驗是否可以合理說明那些價值,似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是不是可以裝逼、是不是讀起來順暢、有沒有故事性之類。這種文章不如說是在展示中國的語文教育對於文章的特定品味:一種在抒情傳統之下,用說故事取代說理的品味。

大家被鼓勵裝逼或者賣慘,在我看來,是教育形成的結果。在學校里,老師希望學生談有深度的道理,又希望這些道理出自他的生活,大家當然是用吹牛逼的最快。

其實,要好好地談道理,我們其實有很多方法,這些方法都不需要當事人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切身經驗。就算我不是同志,依然可以合理地說明,基於某些人權考慮我們應該接納同性戀;就算我沒有擁有過財富,依然可以合理地說明,財富與人生幸福感的辯證關係。要闡述價值性的命題,好論證不見得要奠基於切身經驗。很可惜,我這種講啰嗦道理的方式幾乎很少被歡迎。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是在公共意義上認真討論所謂的「如何看待」,切身經驗反而不重要。就算你有切膚之痛,在公共意義上也只是個例,它或許可以為你吸引到成千上萬的贊,但實際上並沒有價值。

而對於讀者而言,看經歷更是無用的事情。某個答主也許因為某些機緣影響而開始認為某些價值重要,這不代表其他人也有理由認為它們重要(甚至不代表你自己真的有理由認為它們重要)。勵志這回事,是知乎上已經被神話的領域,無論是旅遊、健身還是讀書,其實和小學生作文沒本質區別:恰巧看到魚在河裡往上游,就意識到奮鬥的重要,找到「人應該奮鬥」的理由,於是我剛好看到一條很厭世的魚咯?

我覺得,一個想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應該克制自己對於切身經驗和故事的偏好,使用嚴謹並符合邏輯的方式來討論。


因為這裡面沒有傳統的壞蛋,沒有傳統的好人。

所有人都是灰色的,孔乙己,店老闆,取笑的看客,打斷孔乙己腿的人,甚至包括「我」。

文章體現了一種成熟的價值觀,思想觀,世界觀。


記得第一次看到是MIUI共享WiFi密碼那次


我們還喜歡改編三篇的段落,只是你手慢了就看不到


當然不只是《孔乙己》啦,哼哼╭(╯^╰)╮題主你把我大清聖祖千古一帝恩赫阿木古朗汗放在眼裡了么?

當朝___統共有五位
朕不得不罷免四位
___朕不得不罷免三位
看看這七個人吧
哪個不是兩鬢斑白?
哪個不是__的棟樑?
哪個不是朕的____?
他們爛了
朕的心要碎了,
祖宗把__交到朕的手裡
卻搞成了這個樣子
朕是痛心疾首!
朕有罪於__!
愧對祖宗!
愧對天地!
朕恨不得自己罷免了自己
還有你們雖然個個冠冕堂皇站在干岸上
可你們就那麼__嗎?
朕知道你們有的人比這七個人更__
朕勸你們一句
都把自己的心肺腸子翻出來 曬一曬 洗一洗
......


」來呀,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時光。」

第一次聽到這首歌《癢》,聽到」快活」這兩個字,腦海中想起來的是《孔乙己》裡面的那句話」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禁不住臉上浮起了自己也搞不清的微笑 。。


我要把什麼重的東西從住的地方搬到公園,我可以:

1、扛著走過去

2、騎車搬過去

3、打車過去

4、搭順風車過去

我要把什麼思想從自己頭腦里搬運到公眾論壇,我可以:

1、引經據典圖表數據重頭寫一篇

2、抖機靈賣萌挑重點說一遍

3、引用名人名言

4、借用某個知名篇章做點改編


很簡單的道理,沒有為什麼,真要問那就是問為什麼魯迅這個老司機能搭載這麼多人


因為課本上的經典只有那麼幾個,你用其他的,很多人不知道,抖不了機靈,還會變得啰嗦。


孔乙己是用幽默的方式敘述的一種反差的現象。全篇都體現了孔乙己的與眾不同、格格不入,而且文章詼諧幽默(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人喜歡用了)。而目前發生的引發爭議的新聞和社會現象都是與社會普遍現象和普遍行為相悖的,否則也不會被稱為新聞。同時,用幽默的語言來回答、討論也是如今網民的一個特點。綜上來看,也就只有善於諷刺社會的文學大家魯迅能寫出這樣的文章:既諷刺了社會現實,又能符合網友的胃口。
同理,狂人日記中這一段「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也是網友喜歡借用的一段話。
順帶說一句:答主也是傳送門過來的~
純手打,歡迎補充


一個是,活著活著自己也成孔乙己
再一個是,自己不承認自己是孔乙己,相看別人卻是孔乙己
再再一個,模仿魯迅文風不是自知乎始,還不是網路時代時的讀者、青年文摘就有模仿魯迅段落、句子的文章在。魯迅善於從刻薄、狠毒的角度觀察到人的卑微。祥林嫂、阿Q、孔乙己和堂吉訶德、哈姆雷特是一樣的。
還有,魯迅首先是一個語言大師


本來就是一窮酸, 認識不到自己的階級本質, 總認為穿大褂也可以短衫幫中壓人一頭, 說白了, 照樣是窮鬼.

後來有幾個錢了, 感覺自己能當大爺了.


感覺就是當下很多偽小資活脫脫的寫照.


好看又簡單的PPT模板總是有人重複用。


無論是恰當的比喻還是反諷!
一遍兩遍的還挺稀奇,到後來生搬硬套的濫用…

看多了也怪噁心的。


好簡單,抖機靈的大多數!
因為學生黨太多!


題主一到店裡,


恰當的比喻吧。


卧槽!真來問了!


因為《孔乙己》是初中課文。


推薦閱讀:

為什麼孔乙己大約的確是死了,這句話會有那麼多含義?

TAG:知乎 | 思維 | 心理 | 魯迅作品 | 孔乙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