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書法有何相通之處?
在《即興判斷》中木心寫到:
中國無音樂,或說中國的音樂都沒有藝術自覺,或說中國的音樂表現了中國民族性的不良的一面,或說先秦季札公子聽到的才是中國音樂,秦以後,直到二十世紀末,整個敗落不振 —— 是大謎,大到包括整個東方:東方無音樂。
但是(這個「但是」來得不易),在華夏的「書法」中,看到了與西歐的「音樂」可以相提並論的靈智景觀,篆、隸、真、草,也極盡古典浪漫現代之能事。但是(這
個「但是」來得容易)中國的書法式微了,完全式微,到宋代已成強弩之末,至多是迴光返照——這樣,中國已沒有音樂,中國已沒有書法。至於季札一輩聽到過的
音樂,究竟是否能與西方的音樂相比擬?不可知。只知中國的書法曾有很長一史期,出過很多大書法家,他們所達到的境界、成就,與西方的音樂在本質上是共通
的。中國的書法的普及程度,也曾與西方的音樂的普及程度差仿不多。但是(這個「但是」來得傷心),「書法」衰了,糟蹋了,所以說後來沒有「書法」,是為了
抹去「書法」既衰之餘被糟蹋的醜事劣跡,省得壞了「書法」的名譽。
書法和音樂最想通的一點,是他的時間性。也就是有人回答道的線性。
書寫時不可逆的,一篇作品一定是從第一個字的第一筆,寫到最後一個字的最後一筆。一個懂得欣賞書法的人,基本可以通過書法作品本身還原其當時的書寫狀態。
舉一個例子,顏真卿的《祭侄文稿》
先上一段百度百科,什麼是《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又稱《祭侄季明文》,安史之亂時,顏真卿堂兄顏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軍進逼,顏季明,即顏杲卿第三子,顏真卿堂侄,在其父揭旗反正,與顏真卿共同聲討安祿山叛亂時,由他往返於常山、平原之間傳遞消息,使兩郡聯結,形成犄角之勢,齊心效忠王室,抵抗叛軍。但太原節度使擁兵不救,以至城破,顏杲卿與子顏季明先後罹難,所以文中說「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
事後顏真卿派長侄泉明前往善後,僅得杲卿一足、季明頭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則魯公在援筆作文之際,撫今追昔,縈紆忿激,血淚交進,悲憤交加,情不能自禁。顏真卿此文,正義凜凜,有不忍卒讀之感,故黃庭堅《山谷題跋》說:「魯公《祭侄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6]
然後我們從細節上看。為了大家閱讀方便,我把百科上的文言文譯文也抓下來了。
先說前六行也就是「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到季明之靈口」這段
時在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農曆是戊戌年。農曆九月的朔日是為庚午日,初三日壬申,
(顏季明的)第十三叔、佩帶銀印章和青綬帶的光祿大夫。加使持節、蒲州諸軍事之蒲州刺史。授勛上輕率都尉和晉爵為丹陽縣開國候的顏真卿。現今用清酒和多種
美食來祭掃贊善大夫顏季明侄兒的亡靈。
在前六行,顏真卿寫《祭侄文稿》的第一段,簡單地說明了一下這篇文稿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節奏基本是連貫的,統一的,保持了一種比較勻速的書寫。是一個感情相對平淡的過程。
而從第七行開始寫祭文正文的時候,「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後面,顏真卿感情開始進入了一種強烈的變化當中,悲憤的情感表現在了其行文中,筆墨開始變得開張,節奏變化明顯。
譯文:
惟有你(季明)生下來就很出眾,平素已表現出少年人少有的德行。你好像我宗廟中的重器,又好像生長於我們庭院中的香草和仙樹,常使我們感到十分欣慰。正期
望(季明)能夠得到幸福和作個好官,誰想到逆賊(安祿山)乘機挑釁、起兵造反。你的父親(顏杲卿)竭誠儘力,在常山擔任太守。我(顏真卿)那時接受朝廷任
命,也在平原都擔任太守之職。仁兄(杲卿)出於對我的愛護,讓你給我傳話(即擔任聯絡)。你既已回到常山,於是土門被奪回。土門打開以後,凶逆(安祿山)
的威風大受挫折。賊臣(王承業)擁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圍攻陷氏父親(顏杲卿)和兒子(顏季明以及家族人等)先後被殺。好像一個鳥巢被從樹上打落.
鳥卵自然也都會摔碎,那裡還會有完卵存在
我們可以看到第二張圖,顏真卿在寫到顏杲卿父子罹難的過程中,因悲憤難平,下筆開始變重,一直到寫到賊臣不救這裡,他寫了兩遍,而且還塗了一遍。(右邊數第三行)。從右邊數第三行和右邊數第二行的字數對比來看,當顏真卿寫到「父陷子死」的時候,明顯進行了強調。字的間距也變大了。而且這幾個字寫的並不草,可見當時顏真卿有多麼憤怒。
然後是最後這部分
譯文:
我承受是上的恩澤,派往河關(蒲州)為牧。親人泉明,再至常山,帶開盛裝你首級的棺木,一同回來。撫恤、思念之情摧絕切迫,巨大的悲痛使心靈震顫,容顏變色。 請等待一個遙遠的日子,選擇一塊好的墓地。你的靈魂如果有知的話,請不要埋怨在這裡長久作客。嗚呼哀哉!
請享用這些祭品吧!
這部分的塗改很多,這段講了顏真卿進城時候打開了顏杲卿父子的棺木,看到了他們的屍首已經沒有了頭。這個時候,悲痛難耐,回想到這一幕。感情無法自制。覺得自己怎麼表達都不到位,然後進行了修改。
當然,書法的線性的例子還有好多。包括可以通過字看出當時人的書寫方式,用筆習慣等等,基本上,看字,是可以還原出當時的書寫者的書寫動作的,拿明末草書大家王鐸來說吧。
我隨便找了一幅字。
。。。。。這字上怎麼這麼多亂七八糟的Logo。
昨天在故宮看展覽,正好遇上了老熟人著名書法流氓魯大東老師,順便請他當了個導遊。首先,我們可以通過這幅字,看到王鐸基本上蘸一次墨寫多少個字。而且通過他寫的這篇字,我們也可以大概看出來,他用的筆,是一支比較大的筆。因為大筆蓄墨比較多,可以寫比較多的字。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王鐸在寫這幅字的時候,他的字的軸心是在不同的發生變化的。昨天去看王鐸的展覽。這是因為王在絹本寫字的時候,是兩個書童拽著的。他寫字的時候不是像我們在桌子面前寫字站在字的正面,而是側面,所以你可以想像,在寫最下面的字的時候,他是非常難把字寫正的。同時,看到那些墨點,也是因為在寫字的時候速度快,甩出來的。
——————————————————————————
學會從時間的變化欣賞書法,是學會欣賞書法的一個必要階段,書法這種時間藝術,可以很好地表達一個人的感情。這點是和音樂完全一樣的。音樂必須等樂曲走完才算一首歌,書法也一樣,必須一篇字寫完才算完。與音樂不同的是,書法的
時間性呈現在了一個靜態的載體中,這一點是非常奇妙的,也是書法這項藝術在旁人看起來比較難完全欣賞的原因。
都是一種線性的藝術
瀉藥
哦,並沒有人邀請我
好了,回答問題:
抽象感受的具象感官體驗
盡量不牽扯到深度的鑒賞分析,只為了簡單的闡明其間聯繫,必有疏漏,盡請諒解
節奏感
書法,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首先我們就應該看的是其章法
篇章結構以及照顧關係(這裡說到的章法是「大章法」,亦稱布白)便是書法中的節奏感,如文徵明所書的唐寅的落花詩
每段結構相似,一一譜之,但是又好像有所變化
咦!等等,怎麼說起來跟變奏曲好像?
將樂曲最初呈示的主題不斷地反覆,在反覆的過程中有變化,變化可以產生在在和聲、旋律、對位、節奏上,也可以由不同的配器方法在音色上求變化。
來,試試這首http://music.163.com/#/m/song?id=28692585
再舉一個例子,這是張旭的古詩四首的局部
這次我們感受氣息,現在我們做一個思想實驗,現在你就是張旭,紙給你鋪好了,墨也給你研好了,一切準備就緒,開始下筆
你屏息凝氣,寫完九個字,拉完最後一豎,筆沒有墨了
就好像唱歌,唱完一句高音,你的氣息也快用到盡頭了
蘸墨!
換氣!
這就是停頓的節奏
也許有人要說了,樓主,你這是投機取巧,找了兩個結構相似的拉在一起說相通關係,簡直是耍流氓。
於是你拿出來這樣的一副作品
呦,李斯的嶧山碑,
這位同學,你實在是聰明的姚明,角度刁鑽,整體幾乎毫無變化的平鋪密排的章法,甚至筆畫粗細一致,四平八穩
你看吧,哪來的分區以及結構?!!
有什麼節奏感可言?
呵呵,舉這個例子,難道不知道我最早學的就是篆書么!
來,先跟我複習一下嶧山碑的原文:
皇帝立國,維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寴(車巛)遠方。登於繹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復起,(火甾)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
對於此種書法作品,記錄(萬世而不衰,裝逼給千秋後代看)是其當時唯一的目的。
你在念這樣的文字的時候,腦海中肯定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
擦,放錯圖了,這張
然後,鼓瑟和鳴,僅是威嚴之聲,這便是抽象感受的具象感官表現,此其一
讓我們在看來嶧山碑,這次我們放大,找一個局部,從書法的角度去看,是如何體現其和音樂相通的地方的
這是其局部
這是一段五線譜
不知道你們看出來了沒有?聯繫究竟是在哪裡?
留作問題
書法相關回答:
* 書法臨帖臨的是什麼?應從中學習什麼?
* 怎樣才能提高自身書法水平(鑒賞能力)?
* 開始練毛筆書法?
* 書法展有些字體很難看為什麼也能叫書法?
* 書法好的人日常的字體是怎樣的?
* 音樂與書法有何相通之處?
* 「字如其人」是真的嗎?這能看出什麼?
* 在工資不高的情況下,如何把生活過得有品質? - 知乎
相關Live:
* 從楷書到行書:如何寫好連筆
* 如何將硬筆字寫的好看
-------分割線-------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賬號:決明子 Jueming_zi
這裡有關於攝影,繪畫,藝術,以及我想說給你們聽的故事
http://weixin.qq.com/r/iUgiOm3EeDAHrSlZ9x2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木心先生的小品文,文字幽怨,內涵激憤,道理都對,但仍不算他認定的那種境界,如同格雷米歐的琴聲與海斐茲的差異,李希特與霍洛維茲的區別,那就是收和放的毫釐之間。
收與放,是對兒矛盾,沒有底蘊,一放就破,就露餡;沒有天賦,一收又澀,就枯槁。有本事放出去,又收得回來,該收的時候收,該放的時候放,收放自如,這才是手法的高境界。琴和書,到了技能以後的階段,就是這些方面的判斷與控制的差異,使得大師成為了大師,而技師仍是技師。
人這一輩子,收放最難掌握了,所謂勝不驕、敗不餒,所謂交感神經系統與副交感神經系統,所謂陰陽,你可以扯得很戰術,可以很具體,也可以很哲學。但是該放的時候,沒放好,後悔不迭,結果,這還是沒收住;怨恨,嫉妒、憤怒,這都是收不住的表現,強收,很多人做到了,卻憋出一腦門的家事官司甚至一身的疾病,這卻又是沒放開。
有時我揣摩過去帝都的票友,唱得一嗓清越的老生,偶爾開場盡個興,卻始終不曾下海,高興了也會陪幾個大師的末座,幫著改改詞或譜,這種收放之間的從容,分寸感的拿捏,人生混到這份兒上,恐怕也成了精了吧。
同理可知,他們用這份心力,如果操琴,恐怕也會流淌出不疾不徐的悠揚自在;如果執筆,多半會是勾挑撇里的賁張含蓄;我這是收回到題目來,可我還是想放一放出去:
如在政商,這樣的人,又會怎樣的運籌帷幄,高瞻遠矚呢?卻未必,這類雅緻的人,速竄高位的領導,未必看得明白,沉潛已久的同道,又只能會心一笑,而普通機遇,這類恬淡的人,也未必看得上,寧願混跡於鬧市書肆,或高卧在深山藤蔭,非漢末,民初,那種所謂三千年之變局,不足以炸出這類老妖來,變幻出些孔明百里一類的事迹,糊弄糊弄自己。
如今有趣,似乎又是時候了,肅端板凳,靜候弓起墨洇吧。
也算即興判斷
很小的時候學過書法皮毛,當時是和學小提琴同步的的。
私以為書法得心應手的時候會有韻律感,起承轉合行雲流水,得與音樂相通。
而在拉琴的時候總會流露出些感情,就像寫字一樣,音符也是文字。
其實世間萬物皆相通,只是通的不是技法,是神韻。
首先,題目下@梁源 先生的回答,對也不對。
對,針對的是他有關書法創作時間性的論述,圖文並茂,非常具體形象,作為書法門外漢學到了很多。
不對,是針對他答案中「時間性」這個概念。如果根據他對時間性的理解,那麼任何藝術的創作,都可以說是「時間性」或者「歷時性」的。把它作為中國書法和音樂的共同點,就不合理了。
回歸本題,中國書法和中國音樂的相通性,大概可以分兩個大類來論述:
一為美學角度
書法和音樂中的很多美學範疇都是相通的,例如氣韻、意境、沖和等等
但考慮到中國傳統哲學語境下,中國書論、畫論、琴論、文論中的美學論述其實都差不多,如果拿來回答本題,在道理上是很站得住腳沒錯,但在情理上未免有點耍賴作弊的嫌疑,因此我們就不去做具體的論證。
二為技術角度
在美學相通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技術論述,這個就很多了。答主作為一個書法門外漢,只能結合琴論略作論述,如果有錯的地方請及時告訴我_(:з」∠)_
1.入門
中國傳統書法和音樂,在入門之時都十分講究派別。推崇先吃透某一家,然後再擴大戰果,開拓新路。例如學書有顏、柳;學琴曲,相同的琴曲也有廣陵、虞山之別。
2.結體
結體是書法中的概念,簡單講就是書法中的不同筆畫形態與組合方法,是「造型」觀念和整體觀察法的結合,講究對空間的留白與切割。
結體的思路,在古琴音樂中的展現就是對整體曲目結構的把握和處理。
較早對此進行論述的有宋代的《則全和尚節奏指法》:
凡琴操、調子,自有起奏伏之意,或在一句或在數句,或在一段或在一曲,此乃古人幽憤躁戚逼狹而至於此。凡節奏者,或是兩字相應,或是兩句,或是兩段,前後不同,可高以下應、輕以重應、長以短應、遲以速應。
明代時把這種演奏前對曲目的整體觀察把握總結為「候」,如冷謙的《琴聲十六法》:
音生運指,悠遊於弦上,節其氣候,候至而下,以葉厥律,或章句舒徐、或緩急相間、或斷而復續、或續而復斷,因候制宜。
徐上瀛的補充:
故欲得清調者,必以貞靜宏遠為度,然後按以氣候,從容宛轉。候宜逗留,則將少息以俟之;候宜緊促,則用疾急以迎之。是以節奏有遲速之辯,吟揉有緩急之別。章句欲分明,聲調愈欲疏越,皆是一度一候,以全其終曲之雅趣。
還有對餘韻的布置處理,和留白相通:
韻用有四。韻者,聲後而鳴曰韻,其韻其聲相連。韻後之韻曰餘韻,韻欲散而意尚未盡,似有似無也。(唐《陳拙指法》)
3.節奏,都講究「韻」,並要求「以氣行韻」。
氣,人的呼吸,在中國藝術理論里往往承載著觀念、感情、審美等諸多方面,是藝術家生命感的外向表達。
韻,可以簡略概況為一種綜合性的律動美。
有關書法創作中作者情感和節奏在作品中的體現,大家可以參考@梁源 的答案,非常直觀,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而古琴演奏中以氣行韻的具體方法,清代《與古齋琴譜》里有具體論證:
琴曲有一二音,或三五音,於同弦或各弦,而作數次者,音雖似繁複,為前後氣蓄,必如是乃成。須於此中分緩急,以合其節奏。初試細審聽,應如何得合,法在分別輕重疾徐之先後,與分幾聲之續上,幾聲之接下,得靈活留蓄於其連斷頓挫之間,總以上下來去,句讀得呼吸氣息之自然為妙。
4.單音(字)之間的關係
中國傳統書法,尤其是行書和草書,觀察字與字之間的關係,分析其運筆軌跡尤其重要。單個字、整行字和整篇字的章法,必須聯繫起來理解其整體和局部的辯證關係。
這點在書論中有很多論證,比如鄧石如的:
字畫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能透風,常計白以當黑,奇趣乃生。
蔣和《書法正宗》:
一字八面流通為內氣,一篇章法照應為外氣。內氣言筆劃輕重、肥瘦,若平板散渙,何氣之有?外氣言一篇虛實、疏密、管束、接上遞下、錯綜映帶,第一字不可移至第二字,第二行不可移至第一行。
這種單字之間互相聯繫映襯,追求整體與局部和諧統一的理念,在琴論中談及對單音及其之間關係的處理時也多有反映:
故吟揉綽注之間,若泉之滾滾;而往來上下之際,更如風之發發。(徐上瀛)
彈時務令點點清楚,而又一氣相生;段段和融,而又涇渭自別。則清而不枯,和而有節,眾妙皆歸矣。(戴源)
5.指腕協同
練習書法時講究「掌虛指實」的基本姿勢,就是為了能夠正確充分利用各個手指的力量,為指、腕的協同運動創造條件。
古琴中對指腕的要求也差不多,《琴聲十六法》中「脆」法就有相關論述:
故曰,指必甲尖,弦必懸落。在指不勁則音膠而格。故曰,聲如金石,動如風發。要知脆處,即指之靈處。指之靈,自出於健。而指之健,又出於腕。腕中之力既到,則為堅脆。然後識滯氣之在弦,不為知音厭聽。
嗯(⊙w⊙)基本我能總結的應該就這麼多了,本來不想寫得如此枯燥的,奈何專業領域遣詞用句已成習慣,大家湊合著看~
總結起來就是中國書法在審美取向、創作思路、創作技法上都和中國音樂至少是古代琴樂有非常多的相通之處,這和中國古典哲學思維無孔不入的影響有很大關係。
至於題目中木老先生的那篇牢騷,既缺乏踏實的調研精神,也沒有順暢的邏輯論述,論點草率,論據匱(沒)乏(有)。充分得告誡了我們後來人,在自己領域隨便怎麼造都可以,別人的專業,不了解,別瞎BB。
萬一以後有懵懂少年看了你的半吊子「文章」,意識上出現了偏差,等於你也是要負責任的,對吧?
通,特別通,說大了是氣息一樣靈動一樣具備隨性的輕重緩急(甚至我認為可以以某幅書法作品為譜/靈感去演奏/創作音樂),說淺了其實操作時的體驗是相通甚至一樣的。漢字書法之所以與其他大多數文字不同,能成為一門獨立且相當特殊的藝術,除了平面造型上的藝術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書法是有厚度的,是立體的。而操控這厚度大小有無,就跟觸碰琴鍵的感受完全相通了……何況,在書寫作品時我們常說的節奏感和韻律,已經是明確的不得不借用形容聲音的辭彙來表意了。
這種相通大概就是傳說中的大道吧。節奏
作為一名書法專業即將要考研的學生,我不得不這樣寫道:我是誰?生於混沌之初,浪跡於江湖,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中間能用計算機。。。編不下去了,開始正文:
書法和音樂都屬於藝術,藝術都有一定的共通性。比如說書法講究章法布局,音樂不是么?久石讓的《天空之城》什麼時間,到了哪一段需要怎樣的樂器配合,什麼時間需要柔和什麼時間需要激烈。所謂胸有成竹,凡行軍打仗必有謀劃。王羲之說:「夫紙者陣也,筆者刀鞘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本領者副將也,結構者謀略也。」這樣的布局不就像交響樂一樣演奏之前需要各司其職,有樂譜的指導。音樂有低潮高潮有緩有急,在書法中亦復如是,書法的行筆有急有緩,用墨有濃淡乾濕,書法之所以被歸類為藝術,重要的一點兒是它的抽象表現力,人們常說書畫同源,顏魯公《祭侄文稿》能夠讓人感到撲面而來的那種悲傷蒼涼,無奈急躁。《蘭亭序》又是一種無奈過後的一種自我解脫式的曠達。《寒食詩帖》那種抑鬱不得志,抱負不得伸展,書法有不同風格,代表著不同書體,不同書家的精神氣貌。歐體,柳體,你學一段時間之後就知道這個人有些怎樣的內心世界,書如其人,學過書法你就會了解到這句話的準確性。其他想要說些什麼呢?答案當然不全面,有什麼想問的還是留言吧,第一次寫答案有點慌張,措辭有些混亂不堪
個人覺得沒有
對音樂提不起任何興趣
倒是書法和繪畫有相通之處我說點俗氣的。。。
1、書法和音樂都講究天賦,有的人有,有的人沒有。和吃飯講究天賦不同,這兩者的天賦覆蓋面更小。
2、書法和音樂都可以有個人標誌,都可以個性化存在。
3、書法和音樂都會留下痕迹,書法可以裱起來,音樂可以錄下來。
4、靠書法和音樂吃飯過活的人很少,活下來的人都很屌。
都是某類演算法
一:字如其人,看人性格;音如其魂,看人品味
二:二者都涉及美學,具有藝術性質,有一定的韻律感與情感表現
三:得走心,不走心是成不了大器
四:得看天賦,沒天賦領悟不了其中樂趣
五:具有歷史涵養與文化底蘊書藏旋律,樂隱留白。
松為第一要,不管是書法,音樂,內家拳等等。
節奏即是呼吸,呼吸即是節奏,呼吸如潮水
無關風月 我題序等你回
手書無愧 無懼人間是非
都是練手,練心。手穩,心定!心靜,手定。
都可以表達情緒。
個人體會:節奏感。經常在寫字的間隙感覺有音符流過,寫完一幅作品像是演奏完一首曲兒,有點隱晦哈。
靈感,音樂與書法的精品大都是創作人處於空靈狀態時的作品,空靈狀態時的人最容易把握到靈感,人類的一切藝術精品都與靈感有關,藝術精品是藝術家優美內涵的外在體現,而靈感,是人類精神世界中的精神快感領域的東西,當世對精神快感領域研究最深者是中醫遠行學派的人,不但把靈感定義出來,而且還用讓人不可思議的方式論證了出來。
推薦閱讀:
※拍照有哪些男女合作很有趣味的動作?
※中國書法、山水畫等藝術作品在最後落款(印章)有什麼講究?
※如何用彩鉛畫星空?
※如何看待柳天然舉行「我的行為你做主」藝術活動?
※我朋友的書法稱得上是何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