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你是如何理解的?
某少以前跟我講過一個故事。他的一個朋友因為很早以前就轉入編劇行當,一直秉承摸著石頭過河的學習方式,不得要領十幾年。有一天他拿著一本羅伯特·麥基的《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給那人看。那人看了,相見恨晚,主要還是恨,他說我這十幾年的經驗,裡面全都包括了,還有我沒參透的,裡面一句話,忽然間大徹大悟了,我要是沒看見這本書,有些東西可能這輩子都悟不到。
顯然荀子也經歷過這種情況,因此《勸學》里那句話的意思其實是:想學一樣東西,找專業書看一眼,比瞎琢磨好幾天都強。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思索一整天,都不如學15分鐘。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覺得,這句話主要是提醒人們把遇到的問題或疑惑當成學習的契機,而不要把時間浪費在閉門造車的思索上。主動尋求相關的資料去研究去學習,才有可能在掌握充足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問題或疑惑。
而且以我個人的體驗來看,鑽牛角尖式的思索是很費腦細胞的一件事,正所謂思而不學則殆,封閉性的思索只會耗盡人的腦力,甚至讓人走火入魔,生理上表現為頭暈腦脹,神思倦怠,在這種狀態下還怎麼好好做事呢?而且人終日沉浸在自己狹隘的世界裡,不能使自己獲得更多知識,因此不能產生更多創造性的思想去解決問題。
而只要從那個世界中走出來,去學習新的知識,就會得到新的啟發,大腦就會受到新的外部刺激重新活躍起來,當下的難題往往能夠迎刃而解。
以上是就「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句話本身出發,結合個人的經歷,論述在遇到問題時,靜下心來進行學習,從學習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但後來又查了原文和一些資料,就這句話在《勸學篇》中,其實不是正確的解讀。
從知友們的答案中也獲得了新的思路,現補充如下: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勸學篇》中相關段落摘錄如下: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文字淺顯,不再逐字翻譯。
學與思之間的關係,並不是這句話要強調的重點。重點是最末一句,大意是:「君子的資質與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君子(的成就)之所以高於一般人,是因為他能善於利用外物。善於利用已有的條件,是君子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摘自百度詞條)學在這裡,被強調成是一種手段,像登高,像順風,像騎馬,像駕船,人的自身條件有限,但可以藉助各種各樣的工具和手段,讓自己看得更多,讓自己的聲音傳得更遠,讓自己跑得更快,等等。
同樣的,一個人的才思有限,光憑自己思考琢磨,很難獲得對於外部世界的正確認知。我們所掌握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學來的,而不是自己一個人閉著眼睛思考出來的。舉個例子,我不知道火星是什麼樣子的,火星是圓的嗎?是方的嗎?火星上有水嗎?現在上面是什麼情況?再舉個例子,為什麼我手裡的錢貶值了?為什麼以前一張紙我能吃頓飯現在只能買根冰棍?再舉個例子,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哲學家是做什麼的?當在未知的領域遇到問題,你覺得是自己托著下巴無限遐想就能解開疑惑,還是自己拿起書本去啃、向專家請教、去網上搜索資料等等能讓自己心裡懸著的問題得到解決?
所以,君子要善於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豐富自己的學識。
縱向引申一點:人類文明之所以不斷進步,正是因為代代傳承,後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層。摒棄前人的經驗和智慧,關起門來修鍊,可能會久久不得要領,甚至想到邪門歪道上去,就算最後終於有所結果,但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已經有答案的問題上,從整體上來講是效率低下得不償失的。
整天研究永動機,不如抽空學學熱力學三定律...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所以你是想來個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但是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會變
所以這句,通俗點給你解釋就是:
別總想著搞個大新聞,踏踏實實學習好么
(╮(╯_╰)╭)
來 跟我念一百遍
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又所謂:人帥就要多讀書
還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藏顏如玉(金屋藏嬌這不都在書里了)
good good study ,day day up!
這是我的簽名,字面意義足夠淺白,已無需翻譯。
荀子他老人家的《勸學》,全文都是在講一件事:當你還是個傻『嗶——消音』的時候,踏踏實實學習還是有希望的。
但讀這句話時我覺得還有句潛台詞——傻『嗶——消音』你只學習就好,千萬別他媽思考,那是腦殘行為!
你的問題主要是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楊絳
前人花費了一生所寫的東西,我在須臾間就學到了,這遠比我一天想的還要多
這麼說吧,人類文明在這個星球上已經綿延了幾千年,至少九成你所深深思考的問題都已經被前人思考過並取得成果了...
但是,有的時候不停思考的意義就是一種看起來賤賤的樂趣...
就像我曾經堅信三角形的邊長之間存在著某種奇妙的聯繫,帶著那種發現了不得了的事情的快樂...
這種快樂,伴隨了我遇到勾股定理之前的那幾年童年時光...你需要有一次這樣的經歷——在自己痛苦思考後,通過學習一下子就明白自己當初的難點,並有醍醐灌頂,大徹大悟這樣的感受,只要經歷過一次,你一定可以理解。
比如說,我教爸媽學電腦,告訴他們點開始,點確定,取消或者按什麼鍵,有時候很奇怪的是,他們就只會在一個很局限的一畝三分地上找,比如找菜單只盯著屏幕右下角。很奇怪但確實如此,他們也不知道為什麼。
最後都要我自己拿手指往他們該點的地方一戳,他們才恍然大悟。
哦對了,他們當初可是花了很長時間才明白,觸屏的按鈕位置不是固定的,可以隨意變化。
他們都是經過自己的痛苦思考後,別人一點撥,立刻就明白了。所以後來記憶也格外清楚,輕易忘不了。代碼千行需未了,上網一查有個包
看看一個思而不學的人的教訓吧:
「你們有一個好……但是問來問去的問題啊,都太簡單太幼稚,你們還要多學習一個!」
考研前我每天都思考很久,我為什麼要考研?考研對我的人生有何意義?科學社會主義為何能運用於實踐?我們為什麼信仰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英語中的動詞名詞要這樣解釋?為什麼要考英語?假如中國古代西征會不會現在不考英語?
我為什麼要選社保社政而不是社會學社會工作?考研讓我得到了什麼?考不上會如何,我應該怎麼才能確保自己考得上?
同時我的同學做了1000道政治題還買了答案。
我用自己的親身的經歷解釋一下吧。
我的博士課題是工程中抽象出來的理論問題,需要一些複雜的數學理論和邏輯嚴密的編程。我的博導是大導師,沒時間親自帶我,博一的時候定了課題就不再管我了。入學第一年,我搜了大量文獻,終日苦思冥想不得要領。博士第一年過完,課題沒什麼進展,那時候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博二開學不久,搜到一篇德國人寫的學術論文,解決另一個領域相似的問題。那篇論文寫的非常詳細,我研讀了兩天,豁然開朗,以前不明白的問題突然間都懂了,從此結束了博士生涯長達一年的迷茫期。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瀉藥,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個人的經歷,學識,眼界終歸有限, 自己思也只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維框架,知識框架上的.比較片面. 然而, 能寫到書上的,前人留下的,大家所認同的是知識文化的總結,升華和實踐過後的結果. 直觀, 全面.
純屬個人理解.
以上,祝好.
謝喵。
吾常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與之所學也。吾常契而望矣,不如蹬高之博見也。 蹬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與馬 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輯者,非能水也,而決江河。君子生非異也, 善假於物也。
放在文段中理解的話,後面的句子已經給出了解釋。
1.這裡的「思」,不僅僅是指思考,我覺得還有各種不著邊際的想像、猜測。然而整天想東想西,看上去在思考很深奧的事情啊,倒不如自己坐下來好好讀讀書,腳踏實地去學習,這樣總比無頭緒的苦苦思索強得多。
2.後面幾句是舉例論證。踮腳張望,還不如找個高的地方看得遠一點;順著風呼喊,聽的人會更清楚;騎馬的人,他的腳沒什麼改變,然而卻能到達千里之外;乘船的人吧,他不一定會游泳,但也能過大江大河。(君子)沒有什麼異能啊,只不過他們會善於利用各種道具(方法)罷了。
3.因此,學習不是裝逼,而是裝備。知識的儲備會讓你更完善地思考問題,所以,還是腳踏實地,認真讀書吧。瀉藥。
我是一個大學幾乎廢了文科的文科生,所以也說不出什麼大見解也沒法引經據典,我理解的它就是腦子裡構想千般,不去踏實去學習一點點。
謝邀。
在我看來,勸學篇中的這句名句是與荀子哲學觀的認識論一脈相承的。
荀子與孟子是「儒分為八」後,儒家的兩大重要流派。
兩人在認識論方面的主要區別,核心的關鍵在於孟子側重於內修,荀子偏重於外在經驗。
只要知道了這一觀念的分別,也就不難理解荀子對於學與思二者的定位了。
對比孔子的那一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境界還是相對的要差一些的。
我YY了一天,還不如好好看篇論文
其實這句話可以看做原文《勸學》第一段的總結。第一段已經解釋的很明白了。
原文第1段: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語譯第1段:
君子說:「學習不可停止。」靛青,從藍草中提煉,卻比藍草更青;冰,由水凝結而成,卻比水更冷。木材很直,合於墨線的標準,把它水浸火薰輮成車輪,它的曲度就合乎圓規的標準,就算再晒乾,也不會重新挺直,這就是「輮」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接受墨線的矯正就變直,刀劍放在磨刀石上磨過就銳利;君子廣博地學習,每天多次去反省自己,智慧就會清明,做事不會出錯,沒有過失。所以不爬上高山頂上,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走到深溪邊緣,不知道地有多厚;沒聽過聖王留下的言論,不知道學問有多廣博!南方的邗、越和東夷、北貉的娃娃生下來哭聲相同,長大了風俗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他們這樣的!
自己爬山當然不如坐纜車舒服省事了,還有可能走進絕路、掉進深谷、遇上猛獸,而且很有可能一無所獲甚至賠進去時間、精力、財富乃至性命。所以~~~~~~
當然,我不認為在所有領域都需要從頭經歷過。但是經曆本身就是一種財富。
我是這樣認為的。
呃,看其它答案,覺得我自己的理解有失偏頗。想起來孔夫子的話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誠哉。
推薦閱讀:
※有沒有一張照片讓你瞬間明白什麼叫『霸氣』?
※電影導演和編劇各需要什麼素質?
※長時間不讀書會是否導致什麼不良結果?如果是,會有哪些?
※數字 12 為何如此特殊?
※外國人能欣賞漢字書法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