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思考快與慢讀後感?

思考快與慢主線以及闡述問題


你真心想要嗎?

書是由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寫的,描寫的內容是關於我們大腦認知決策系統在我們進行生活的思考過程中時多麼不理智。全書5部分共分38章。 以下是前五章的脈絡。總圖這裡放不下,以後有機會再上。

點擊下面的圖放大,很清晰的。

上圖了

作者有一個觀點經過我的實踐以後收穫良多,就是要和別人進行很隨意的交流。這有助於我們發現並認識到自己在別人眼中不同的自己,因為我們長久在自己的世界裡,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主觀意識是不會去質疑並且認為自己是錯的。而且你也很有信心的拍拍胸脯說自己有強有力的證據去證明自己是正確的。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就是告訴了我們,其實有的時候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這麼理性,很多時候我們的行為並不是受到我們有意識控制的,更多時候也是無意識造成的錯誤,但是我們還不自知。

也不要去責怪,也不要去主動干預,因為,作為主人公的我們就是因為人類自身的局限性或是基因缺陷,或是就是這個我們今天看似不能理解的東西造就了今天的我們,不然可能早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了。

但是既然知道了我們有這種的局限性,那麼我們就應該做些什麼來改變它。很好的辦法就是與別人進行閑談,通過了解別人的認知來理解並且對照著自己來明白自己所處的世界或者情景是怎麼樣的存在。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活的並不是這麼正確。善於與別人交流的人往往過的不錯,別的不說,就說他在與別人交流的過程中肯定有了收穫。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總能收穫到什麼。

人們大多數的想法都是從意識經驗中得來的,而我們都是感知不到這一過程的存在。所以就像一個精心構建的模塊一樣,人的思維直覺其實是有缺陷的。我們的主觀判斷是存在成見的,我們易於相信自己看見的,而不是認真思考一下究竟對不對,有沒有依據。這是極其偷懶的行為。

偷懶的行為衍生出來就是會把相似度當成一種簡單的啟發手段,簡單來說就是經驗法則,通過尋找在記憶中的相似性來獲得答案。但是預先存在腦子裡的並不一定和現在的問題是同一種東西,但就圖省事就這麼替用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天生是存在偏見的原因。

所以,人在正常思考時出現系統性失誤的原因是由認知機制的構造造成的,而非有情感引起的思想腐化。所以我們的大腦容易受到系統性誤差的影響。

接下來,在進一步闡述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情感因素在對我們對直覺判斷和決策的理解上發揮了比以往更大的作用。當我們遇到難題時,我們會對相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回答,卻忽略了自己已經置換了原始問題這一事實。


自己寫的一點總結和感悟。
要怎麼樣才算讀書,借用別人的觀點無外乎「總結、分析、對比和質疑」。
我看書不喜歡按順序看,翻看目錄選擇最感興趣的那一章開始看起,有與前文相聯繫的標記下來或者先網上查閱。
《思
考,快與慢》這本書更像是心理學著作,其實思考本身就是思維與心理活動,本書中涉及到很多心理學實驗,其中也有很多消費行為及心理學觀點,關於思考的「系
統1、2」的表述,應該是言我們所未言,因為有一些思維和心理學的東西我們可能知道但並沒有當作一個研究問題去思考過。那麼如果想直白的理解作者所述的系
統1、2,那麼可以將其比喻為生物學上的條件反射和非條件反射,作者是將我們的思維過程具體化形象化步驟化,告訴我們大家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情況下思維到
底是怎樣運作的,無止無盡的思緒來自於哪個層面又有哪些特點,又如何規避其中的一些非自主性錯誤。比如在「惰性思維與延遲滿足的矛盾」小節中指出:人若既
有認知任務在手又同時受誘惑的影響就容易屈服於誘惑。還有指出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現象的意義和研究,比如你連續工作幾小時也沒感覺到吃力,那你就是處於一
種心流中,心流的定義也就是一種無需做出努力的狀態。有一種讓你透過現象看見本質的效果。試想當與同伴同時看見一件事物,別人看見的只是表層而你看見的不
僅是事物更多的是它發生的原理和動因,甚至知道如何趨利避害,不是挺好。好了回歸正傳。那麼在第一章中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效應和原理如下:1.啟動效應。
也可以說聯想效應,當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帶動了與此相關的其他記憶和感情。大多數常見的動作會不知不覺影響我們的想法和感覺。此時想想那句「難過的時候盡
量讓自己微笑,就會感覺自己好多了」的雞湯也有了科學依據。2.如何讓人信服。任何能使聯想機制運行更輕鬆更順利的事物都會使我們心生偏見,想讓人們相信
謬誤有個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斷重複,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別。同時指出緩解認知緊張也對使人信服有幫助,具體他指出讓文字更清晰醒目、話語
言簡意賅、押韻上口等技巧。重點是緩解認知緊張,使人能夠輕鬆接受。3.當人們勞累或者精力耗盡時,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卻有說服力的信息影響,例如廣告。這
就是系統2怠倦時盲目相信系統1的情況。4.光環效應。中國話說就是愛屋及烏。就是系統1通過比現實更簡單去連貫的方式來表現這個世界的原因,因為系統1
不在意信息的數量和質量,他只在意直覺和印象。所以又說「第一印象產生的感覺會影響你對事物的解讀「,所以第一印象很重要哦。當然很多情況下需要避免光環
效應,比如開會,就需要每位成員獨立思考寫出自己觀點,避免一人主導的情況。
第二部分要談的是有關「啟發法與偏見」。依據統計學觀點,我們
不應當關注當前事件的成因,而應該關注其未來走向,很多事情的發生並沒有什麼特殊原因,一切只是機緣而已。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效應是1.「錨定效應」,指的
是人們會受到參考數字的影響,不管這個數字是有意還是無意出現,有關還是無關。一旦你要考慮某個數字是否會成為一個估測問題的可能答案,這個數字就會產生
錨定效應。生活中在購物的時候討價還價策略可以參考錨定效應。其實原理和《怪誕行為學》中開篇講的經濟學人雜誌征訂案例原理略同(這個案例也挺有意思,推
薦閱讀)。2.可得性啟發偏見。文中指出意識到自己的偏見有利於團隊關係融洽。結合個人生活經驗似乎在情侶關係或者夫妻關係中也體現的比較明顯。但是大多
數人就和我一樣並不能意識到自己在犯可得性啟發偏見,所以就是我們說的固執和偏執。3.情緒啟發式偏見,即將簡單問題的答案當作較難問題的答案。在現實很
多領域中,人們形成的觀點和做出的選擇直接表達出其情感和取捨的基本傾向,而這些行為是在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出的。4.當典型性出現時我們容易忽略基礎比
率。5.所有表現都會回歸平均值。只要兩個數值之間相關度不高,就會出現回歸平均值的情況。
第三部分是關於「兩個自我」。主要在描述經驗自
我和回憶自我的不同表現。具體地說,比如你在旅行時,不停地拍照,那麼就是在創造更多的回憶自我,就是有關於這次旅行的記憶,而放下相機僅僅是去欣賞和感
受旅途的風景,就是經驗自我在起作用,強調感受當下。另外提到的一個觀點是,人們對於一次旅行或者經歷的評價高低往往取決於這次經歷的峰值和結束時。就是
說,高潮與結尾很重要,過程通常被忽視。那麼這時候問大家對最後一次旅行的記憶你會想起哪些呢。我會想到廈門的晚上坐在沙灘上聽海的聲音,那是那次旅行的
最快樂的時光應該算是峰值吧(毫不奇怪既不是鼓浪嶼也不是增厝安),然後回來的時候只記得依依不捨感嘆時光太快啊,總體評價應該會參考這兩個點得分。又想
到內蒙之行,最開心的是在大草原的夜晚抬頭即可摘北斗七星的既視感,那種視覺衝擊,還有在那個已經叫不上來名字的河邊的風景,高處眺望,各種撒歡,最後一
天回來時還看到了彩虹,種種真的很美好啊。這樣說來,當時還為沒有準備好幾身衣服拍照還略不開心,現在想想沒有怎麼拍照恰恰增加了經驗自我的感受。這裡作
者提出,增加經驗自我使人更幸福。關於這兩個自我延伸下去作者提出,比起整個人生我們更在意人生的結局。回憶一下你看過的影視作品是不是這樣。
還有兩張是關於「過度自信與決策錯誤」以及「選擇與風險」,是否很想了解一下,這兩部分對於洞察決策與選擇大有裨益。

該說讀書有兩大方向,一是認識未知的世界,二是認清過去的世界。對於後者,因為大多數人的知識與經驗是混沌一團的,而研究者就是將這些行為與思考方式一層
層剝開展示給我們看,有時候我們會頓悟一下「哦 原來是這樣」又或者「嗯 我說呢」,思考共鳴亦或是反駁求證,這都是讀書的意義吧。


說真,要是這本書好好說人話,估計一百頁也就寫完了。


這真是本神書,我立志要讀五遍。在讀第二遍的時候,通過運用書中的理論,我就改變了很多的錯誤決策。

我之前很喜歡在微信上撈漂流瓶(註:撈漂流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只是撈瓶子;而是泛指在微信上通過發紅包、噓寒問暖、發圖片信息等行為,試圖和陌生女人建立聯繫,並最終達到上床目的過程,為敘述簡便,下文都以撈漂流瓶代替)。又讀了一遍這本書後,理解了我的行為,我就再不撈漂流瓶了。
書中有提到前景理論,就是說,對概率的不同,人有四種行為模式。撈漂流瓶的行為模式,就是處於作者提出的前景理論四象限的左下角。
當處於左下角,就是說,當一個人只有很小概率才能得到大獎時,他會傾向於冒險行為。
也就是說,我會沉迷撈瓶子,正是因為概率小,報酬大(性報酬);假如撈兩個瓶子,就有一個女人和我上床,由於概率太大,我反而不會沉迷這種行為,也許你們很難理解,但事實就是這麼反直覺。

撈漂流瓶是為了什麼呢?還不是為了和陌生女人打炮。但實現這個打炮的概率太小了,運用我的直覺也能知道,撈一千個瓶子,也不會有一個女人會和我上床。
姑且假定這個小概率是千分之一。我為了千分之一的打炮概率,居然不斷地浪費時間在虛擬的網路上。
我如果我把這些撈瓶子的時間花在現實生活中,比如在酒吧中認識女人,我早就不知道打了多少炮了。

一個再優秀的男人,在微信上試圖勾搭女人都會被女人認為是低價值的。而女人的情感電路又傾向於喜歡高價值的男人,我在微信上釣妹子,而不是在現實生活中釣,就是成功率非常低,也是非常懶惰,非常愚蠢的行為。
如果沒讀這本書,我就不知道我的愚蠢,而且我以後還會一直撈下去。讀了這本書,知道了是想中大獎的錯覺引導我做出錯誤決策,我浪費在虛擬網路上試圖勾搭女人的時間就越來越少了。


眨眼之間、稀缺、慢決策、思考快與慢,我覺得是同一類書籍

哦。對了。 原本我是把這類書放到互聯網經濟分類下的,但看完之後確實認為和心理關係更大。


From its earliest days, the research that Tversky and I(應該是卡尼曼)conducted was guided by the idea that intuitive judgements occupy a position——perhaps corresponding to evolutionary history——between the automatic operations of perception and the deliberate operations of reasoning.Our first joint article examined systematic errors in the casual statistical judgements of statistically sophisticated researchers.Remarkably,the intuitive judgements of these experts did not conform to statistical principles with which they were thoroughly familiar.In particular,their intuitive statistical inferences and their estimates of statistical power showed a striking lack of sensitivity to the effects of sample size.We were impressed by the persistence of discrepancies between statistical intuition and statistical knowledge,which we observed both in ourselves and in our colleagues.We were also impressed by the fact that significant research decisions,such as the choice of sample size for an experiment,are routinely guided by the flawed intuitions of people who know better.In the terminology that became accepted much later,we held a two-system view,which distinguished intuition from reasoning.Our research focused on errors of intuition,which we studied both for their intrinsic interest and for thier value as diagnostic indicators of cognitive mechanisms.

這個應該能夠比較簡單地看出,運用直覺所做的決策對於科學研究的影響,尤其是樣本量的確定為例,顯示出的樣本量確定的直覺性決策對於整個研究結果的影響(有點初級統計學基礎的都能夠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不論是日常生活的決策也好,還是科學活動的決策也罷,直覺性的決策都意味著一定的機會成本。用科學活動來說,很多的決策都是由上述的 one who know better 來進行決策的。但他們的意見和行動並非一定是深思熟慮之後的理性行為,而是摻雜了直覺性的決策的行為思想。

因此,不管是一個組織的決策體系還是一個人的決策體系,都應該儘可能地降低直覺性的決策導致的機會成本。

對於機構來說,決策更有效率和價值,降低因為決策導致的成本;對於個體而言,不論是求偶還是小到選擇交通工具,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

文獻
《心理學專業英語》 P22-23


推薦閱讀:

一個男的執著的喜歡一個女的到底是在喜歡什麼,在執著什麼?
晚上有時候會害怕 莫名其妙的想哭 為什麼?
男人偷窺女人裙底,和生殖崇拜有關係嗎?
人為什麼見不得別人好?
為什麼有些老太晚年會像精神不正常一樣塗脂抹粉、塗口紅、扎長辮子、頭戴紅花、穿花裙一副少女打扮?

TAG:心理學現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