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閱讀量巨大,卻依舊讓人覺得品位不高?

我的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我見過有些人,閱讀量無人比擬,但看的書雜,他們看文學也看網文,也看所謂青春勵志雞湯文,從百年孤獨到小時代,從紅樓夢到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都看。但要問他這些書喜歡那本,他就基本一致好評,沒有自己特別的見解。為什麼?
二,我身邊有很多有本事的人,人憑一張嘴,愣是能說破天,情商也算出眾。但學習成績平平,最終往往是玩物喪志,荒廢學業。他們卻有的也能風生水起,也蠻風光。而書並沒有讀太多。
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崇尚閱讀,但好像品位天生就比較高,讀的都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綜上,
.人的品位是不是天生的,品位究竟是什麼(個人覺得是分析能力)。
.品位如果重要,為什麼有第二類人。

我們讀書,又是什麼目的,如若消遣,和看電視有什麼區別,又何必推崇。如若為了自身完善,一類怎麼解釋。再者,書有很多類,每個人是否得根據自己的需求讀不同的書,以此達到成長的目的。但第二類人這種不依靠閱讀的人,是依靠社會成長的嗎?那麼,

.讀書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對不同需求的人來說)。
.推崇讀書到底推崇讀什麼。


這個問題還蠻有趣的:
如果我們把「品位」界定為「對真善美的判斷/辨別能力」的話,我認為,這種能力可以分成兩種:
1)特殊的/個別的真善美的判別能力(vis intellecta ad verum/bonum/pulchrum speciale)
2)普遍的真善美的判斷能力(vis intellecta ad verum/bonum/pulchrum commune)

對於1),當我們讀了很多某些方面的書,卻對涉及另一方面事物的真假/美醜/好壞一無所知,這是很正常的,比如欣賞過大量音樂作品,卻對園林如何設計才是藝術的沒啥想法,讀了很多建築書,卻對某支股票的可投資性一臉懵逼等等。
忽視這一情況的普遍性的後果,就是例如某些家長嘴裡的「看看,讀了那麼多書有什麼用,還不是不會修下水道/空調/分辨xx菜和xx菜……

對於2)當我們真正「看」很多涉及「真理」問題的書的時候,我們會不知不覺得到一些關於真理的普遍知識,比如我們知道一個真理必須是可捍衛的,它必須不能違背邏輯的基本定律,等等。當我們真正通過看某些書體悟到某些「人生的經驗」時,我們應該認識到關於善的一些普遍的道理,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等等。當我們進行美的欣賞時,我們至少要承認,「合於某種限度」是美的,如此等等。
但是,從體悟到……道理到散發出……氣質之間並不是天然等同的,而後者才是我們得以直觀判斷「這個人有沒有品位」的關鍵。這一點,也正是亞里士多德批判蘇格拉底所謂「美德即知識」的基礎——任何我們已經「認識」到的真、善、美要完滿的實現出來都需要很多練習,逐步熟悉和提高。一個人可能知道「說話不能自相矛盾」這樣的關於真的基本知識,但由於他缺乏正確而合理的練習,導致他說話的時候依舊語無倫次、一派胡言,如此等等。
要注意的是,這裡依然有這樣的問題:真、善、美互相之間是不可通約的:知道了某些普遍的真理並不意味著懂得了善與美。原因是,關於真的問題,涉及的是理論理性的知識範疇;關於善的問題,涉及的是實踐理性的範疇,關於美的問題,涉及的是理性映像的範疇(這個我不知道,要研究一下阿奎那的美學)。忽視這一點,就會讓「當代大學生道德為何如此淪喪啊」之類的問題變得難以解釋——當代大學中從根本上缺乏著關於善和美的教育,而對於真的教育並不能彌補這一點。

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在特殊的/個別的真善美能力方面,讀書並不一定會導致對特定對象的「品位」的提升——如果這人閱讀的書與該領域無關的話。在普遍的真善美能力方面,讀書應該要讓人獲得普遍的真善美的辨別能力/判斷力,如果主觀上沒有這樣的能力,那麼這個讀書根本上是失敗的。但是獲得這個能力後要把它實現出來還需要大量的練習,這是一個慢慢熟悉的過程——如果一個人閱讀了大量的書籍,並且具有了普遍的真善美的辨別能力,但卻表現上讓人很意外,說明這個人缺乏實踐這些能力的訓練。最後要注意的是,這三個範疇的辨別能力之間互相一般來說不通約,看了很多關於「真」方面的書的人不一定對人情世故有什麼普遍性的認識,深諳人世的人對和諧和美也說不定會二丈和尚摸不著頭腦。

曬書本來是件讓我爽的事情,什麼時候變成讓你們爽的事情了?!好吧勉為其難地發個Zeller的古希臘哲學史吧……


好巧 !剛好最近我也在思考關於讀書的問題。

1. 什麼是品位

關於品位,是指一個人的品質、趣味、情操、修養。是你從她的氣場話語待人處事的方式做的決斷個選擇方方面面體現出來的。

我認同@dhchen的觀點 品位是美學方面的東西。類似一個人的審美。品位就是對生活方式和對待生活態度方面的審美吧。

舉個例子,我是做設計的。之前聽過一個老師說現在國人的普遍審美還是處於比較低的水平,你會發現好多難看的舊設計還存在,也就是被廣泛接受的。而之所以人們會接受不好的舊設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接觸好的設計太少了。設計是如此,萬千事物亦然。
你不去看真正好看的東西、不去接觸新的理念,故步自封,很難提高自己的品位。讀書學習就是打破這個狀態,了解並接納新觀點新事物的過程。

而且我們讀書,更重要的是思考。李笑來老師說過書本不是知識,知識怎麼會幾十幾百塊就買到,知識沒有那麼便宜。思考力,學習力和你花費的時間經歷這些才是知識。所以,首先你要看書,重要的是看書一定要思考,才能讓你收穫到新的觀點,才能提高一個人的品位。


2. 品位如果重要為什麼會有第二類人

品位和成功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題主說的第二類人只是成功的人。我有時候也蠻喜歡讀成功學的書,一碗美味的雞湯喝起來濃郁鮮美意猶未盡。可是就算我會了自我管理,學會了閱讀方法,學會了投資理財,學會了演講,我就一定有品味了嘛。不一定吧。不成功的人就沒有品味了嗎?古時候常講文章憎命達,那些文章談吐不凡的人沒有成功也是有品位的人吧。至於第二類人依據什麼成長,有可能他們豐富的社會經歷讓他們成長,也有可能他們只是成功而已。


3.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但在我而言,讀書的意義是很大的。讀書治好了我大部分的自卑,讀書讓我認識了我自己和我所在的世界。 其實一個人可以無知的活著,也可以敏銳的活著。
語言學家有個結論說,當一個人不知道某個概念的時候,人們就傾向於不去想它。這個結論讓我覺得蠻恐怖的,如果沒有認知,那麼將會永遠活在自欺欺人之中,好多的困擾無法得到解決。而讀書卻會讓我們更加豁達。

我覺得一個人的品位也里一定藏著他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
你活在你看到的世界裡,如同井底之蛙。而讀書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讓你和周遭的人事物「同床異夢」。你在你表象世界裡尋覓不到的東西你都能在另一個世界裡找到答案。

4. 那麼多類別的書怎麼選擇

書分為好多類的書。比如詩歌、散文、小說、專業職業相關的書(比如機械原理、設計方法、物理學、化學等)成功學、心理學、經濟學等等。
讀小說呢可以讓你從上帝視角站在時間線而不是時間點上,看到不同時代人類的相似遭遇。即便是虛無縹緲的小說也是將人類現實的訴求誇張放大。你只有一個人生卻從小說中經歷別樣的人生。
讀詩歌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文化藝術的修養。布羅茨基說:「在任何一種文化中,詩歌都是最高的人類語言形式。在這種語言裡面你能對生活理解的更加深刻細膩。
心理學讓你了解自我了解自己內在得東西,能更清楚再面對事物的時候你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更理性的去觀察自己審視體諒還有擁抱自己。
而一些專業知識呢,能讓你對這個世界更有掌控感,不會因不懂而畏懼,有一種得之即在的自信。

心理學讓你自知、專業知識讓你自信、讀小說讓你自省、讀詩歌讓你自怡、讀成功學讓你自勉。當你變得自知、自省、自信無謂,變的不卑不亢、謙卑豁達,這還不算有品位嗎?


5. 關於讀什麼書、讀書推崇的是什麼

我想說是自己喜歡的書,我覺得一個人最難得的就是活成自己。任何事物貌似都有鄙視鏈,我不知道讀書有沒有。 我覺得鄙視鏈存在的原因,是沒有自我的人為了尋求安全感,彷彿這樣才不被落下。她們在各種鄙視鏈的上層,讀著最熱門的書、聽著最流行的歌,卻不知道自己喜歡的什麼。

我一直都讀自己喜歡的。再好的東西我不懂就是不懂沒必要強迫自己,該懂的時候自然會懂。再冷門的東西我喜歡我也會去駐足欣賞。我現在床頭放著一本《惡之花》愛不釋手;我讀《孤獨六講》感動的要流淚的時候,卻看見豆瓣上的諸多差評。不過我不在意,每個人的角度不同。我覺得我感同身受,我覺得他打開了我新世界的大門所以我愛他們。

還有一句話叫「博覽群書」。

讀書教你認識這個世界是什麼樣子,教你在洞察一切以後依舊充滿熱愛。


沒有思維參與的閱讀,我認為都是識字遊戲。

謝謝大家的認同 知乎小透明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


這麼多贊真是意料之外,感謝!!!
於是我忍不住還想多說兩句了,請原諒我受寵若驚有點把持不住。
我覺得我就是那種閱讀量大但品位不高的人,曾經也是為了「提升品位」,買了很多別人推薦的所謂的「必讀」書目,結果買回來除了搬家時痛苦,整理家裡時對於扔不扔左右為難,感嘆自己不僅浪費錢,還給自己額外的心理負擔,並沒有什麼好處。——多麼痛的領悟。
是我不求上進嗎?
我覺得並不是。我後來忽然意識到,其實讀書嘛,歸根到底目的就兩個:
要麼是為了謀生,提升物質生活,比如各種考試書、實用工具書、學術書,說白了不就是為了提高學歷,提高工作能力,多賺點錢嘛。這些書,是有用類。
要麼是為了消遣,提升精神生活。比如各種網文、言情小說、武俠小說、漫畫書,當然,還有主流人群認可的文學名著、國內外經典必讀之類的,說到底都是為了消遣嘛,讓自己的精神有寄託,賺錢之餘圖個樂嘛。這些書,是消遣類。
閱讀之所以附帶炫耀功能,與品位掛鉤,無非是因為讀書多了,可能賺錢相對多,物質生活好點,可能見識相對更多,精神生活豐富點。
但針對我們的消遣類閱讀,我們的審美趣味、讀書品位為什麼要被別人定義呢?
賺錢這件事,只要憑自己勞動所得,按自己的節奏去提升自我,我覺得都值得尊重。
消遣這件事情,蘿蔔青菜各有所愛,閱讀只不過是其中一種方式而已。生活已經不易,讀個書還不能聽從自己的內心讀自己喜歡的,要按照別人劃定的品位來讀,這是活給誰看呢?
我沒品位我樂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開開心心,光芒萬丈,不僅沒給社會抹黑,還能用笑容溫暖周圍人,你說沒品位,我無所謂啊。。。

==================以下是原答案=================

看到這個題目,想起了一個學霸同學。
成績是全班第一,家境也不錯,表現在能毫無壓力地買成堆的參考書、教輔書。
性格也很可愛,同學要借書,他都樂呵呵地借出去。
我們為啥知道他「閱讀量」大呢,因為幾乎每本書上的題目都或多或少做過,不是買了就放著落灰塵的。他提起教輔,也是如數家珍,眉飛色舞。
如果算教輔書的數量和題目的字數,各種科目加起來,從數量上講應該能符合閱讀量大的定義。
那時候語文老師鼓勵我們讀名著,也有同學問他借,他一臉抱歉地說,不好意思,我從來不看教輔之外任何書,我真的不感興趣啊。

他是我們班第一個入黨的同學,對待同學像個活雷鋒。雖然他經常皮鞋配運動褲,習慣性地在不打領帶的情況下扣上襯衫的第一顆扣子,笑起來一口歪牙,是個憨憨的傻大個,多年後,我想起這個久未聯繫的同學,依然覺得他很有意思。

我覺得,敢於坦誠地堅持做一些別人看起來很沒有品位、但忠於自己內心的事情,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品位的事情啊。

比如讀書,如果不愛讀書,那就不讀好了,如果讀書就只是想讀個小白文消遣一下,那就快樂地讀下去好了。

只要有足以取悅自己的興趣愛好,品位什麼的,那都是別人的條條框框罷了。


以前我跟近代史老師討論過相關問題,答案就是:品位與成功沒有直接聯繫。


總結起來大概就是下面這張圖:

II、III分別對應你說的二、三類人,而IV才是大多數人所在的區域。


事業上的成功,靠的是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專業技能、工作經驗等,這些不是你光靠看書就可以學到的。看書僅僅是對你的專業能力有幫助,想要鍛煉其他方面,更重要的是實踐。

試問,作為一個企業家、中層或高層管理人員,需要看四大名著嗎?需要看川端康成嗎?需要看盧梭伏爾泰霍布斯嗎?需要看馬克斯韋伯和費孝通嗎?都不需要。企業需要的只是你的業務能力、你的戰略眼光、人脈、溝通能力等。

誠然,管理學、市場營銷學等專業書籍對成功是有所幫助的,但是這種幫助需要條件,只有當你本身的能力、經驗達到一定水平之後,去接觸這類書籍、理論才會有所幫助。比如,你是一個管理學碩士,企業會讓你直接擔任管理人員嗎?不會。靠看市場學書籍能成為市場分析大師嗎?不能。

同樣的,高品位對人的事業成功有直接幫助嗎?答案是沒有的。

我自己也發現了,不管是在閑暇時間看動畫,還是看名著,還是看美劇,還是玩音樂,我的GPA都不會有顯著變化。能決定你成功與否的不是看書,而是其他某些東西。

所以我在看書時,時而會自我調侃:「看這些沒用的東西純粹是打發時間~」

想靠看書獲得成功,是很困難的!

(上文的成功僅定義為金錢、事業上的成功,不包含幸福感、精神滿足感等)


那麼,讀書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我認為不是。

我們看歷史書,並不是真的為了以史為鑒,或者總結出能馬上運用於實踐的道理,而是為了提升一種人文方面的素養。讀者不論是了解當今社會制度的淵源,還是因而產生出一種對歷史人物的哀思,亦或是發出「哀吾生之須臾 羨長江之無窮」的感嘆,都是非常好的。

我們看小說,也並不能立刻總結出什麼深刻的道理,亦不能讓你找到生財之道。但是,讀者若能從小說中感受到人物不一樣的生活態度,或是因看書而產生出對人類本源性問題的哲思,亦或僅僅是靠看書來忙裡偷閒一番,都是很有價值的。

因此,看書並不能直接給你帶來什麼有實踐意義的道理,但是卻可以給你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你在忙碌的商業社會中多一絲人文關懷、多一絲超脫於利益之外的思考。

要知道,衡量一個人生命的價值,並不能僅僅看他所佔有的社會財富的多少。讀書不能幫助你直接增加金錢數量,但是卻能幫助你獲得其他方面的價值。


以上


碼個字熱熱身。

首先我想問一下答主,什麼叫品味?

聽京劇叫有品味么?在四大徽班進京之前京劇可算不上什麼國粹。

東坡肉算是有品味么?頂著大文豪的名頭應該算是有品位吧。但當時的中國上層社會壓根就不吃豬肉。

看四大名著算是有品味么?小說家在古代可是「蓋出於稗官「的不入流的存在。

讀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算是有品味么?當年這本書可是連載在報紙上的,跟現在的網路小說沒什麼差別。

還要聽么?這種例子隨隨便便就能找出千八百個。

這個世界本來就沒什麼品味高低之分。今天是下里巴人,明天就是陽春白雪。唐代以豐腴為美;到了明清開始流行三寸金蓮;古代日本的美女是松茸頭加塗黑的牙齒;西方貴族以面色蒼白,臉上能看到青筋為美,乃至於有人故意去得肺結核。這在當時都是「有品位」的事情。現在呢?很可笑是吧。這個世界上的就沒有什麼品味一說,有的,不過是自上而下引領的潮流而已。你信不信,如果一干京城貴少迷上了喊麥,不出三十年,MC天佑在國內肯定能成殿堂級的任務(開個玩笑)。

我見過身家過億的企業家愛好街邊擼串的,也見過清華的高材生愛看霸道總裁的,見過這邊亭子里買菜這邊看《理想國》的,也聽說過掃街大爺天天去圖書館的。一個人的成功與否跟他看書多寡根本沒有任何充分必然聯繫。老乾媽陶華碧你覺得她愛看書么?我看未必,至少她在事業有成之前應該是不看的。成功的路從來不是單靠看書就成的。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說「書中自有顏如玉」那書是四書五經。是因為古代的科舉,跟現在說的壓根就不是一回事。

那有人會問看書有什麼用處?用處大了,看書的用處是為了殺掉兩個東西。一個是時間;一個是無知。現在娛樂多了,玩遊戲看電影上網聊天都能殺時間,第一個用處並不重要。而另一個殺無知便是現在讀書最大的用處。一本書,我是指認真寫就的好書。必然是作者智慧的結晶。每一本好書必然是成體系有邏輯的。從這個體系和邏輯之中你必然會明白一些道理,讓你能夠多一個視角看待世界。這個明白一定要用你的思想去看,看完了之後一定要思考。否則你還不如找個PAD把書都存起來,用的時候現找。

現在正面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為什麼有的人閱讀量巨大,卻讓人感覺品味不高。

首先,品味沒有高低。只有是否迎合主流品味這一個說法。


其次,閱讀量大只能說他看得多。僅僅看書多不能成為智慧。就好像一堆石頭那叫建材不叫房子。


看到題主的描述我發笑了。因為我就是你說的第一第二種人。
閱讀量無可比擬但是良莠不齊,口才出眾但是成績平平。

既讀過博爾赫斯全集也讀過哈利波特全集,既喜歡看《紅樓夢》也喜歡看《慶余年》。

小時候看《論語》《道德經》,長大了看《三大批判》《小邏輯》,現在看《帶著蘿莉去抗日》和《屎魔俠》;既自命為一無所有的社會主義好青年,同時還規規矩矩地玩過周易卜卦並信仰過基督教,而且我還覺得星座占卜挺有意思的。

我知道品味像我這樣曲徑通幽處的人一般都不太愛跟別人解釋些什麼,所以我可能是這個題目下唯一一個知道你在問什麼又同時認真回答你的人。

我怎麼好意思告訴題主「讀書其實跟看電視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呢?

在題主眼裡,看書和看電視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同時在題主眼裡,品味高的人和品味低的人有著本質上的不同,不僅在身份上不同,而且可能存在著智力上等其他先天的不同。

但是遺憾的是,這只是題主個人的妄斷而已。

周立波說:喝咖啡的高雅,吃大蒜的低俗。這當然也是個妄斷。

在我看來,題主的言論和周立波的「咖啡大蒜論」並沒有什麼不同。

假設我們大家都承認喝咖啡的高雅,在舉國喝了很多咖啡之後,有一天有個人忽然問:「為什麼有些人喝咖啡量巨大,卻仍然舉止低俗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喝咖啡並不能讓人高雅。

題主問:為什麼有些人閱讀量巨大,卻依然讓人覺得品味俗氣呢?

答案也很簡單:因為看書並不能提升一個人的品味。

周立波說喝咖啡高雅,是因為他自己喝咖啡,他很想讓大家都覺得自己很高雅。

他的觀眾也喝咖啡,他想輕飄飄給大家戴一頂高雅的帽子,花花轎子眾人抬,抬著抬著自然有不明真相的群眾上當受騙。

多少文藝青年都跑到星巴克,在人家的桌上放一本川端康成,然後發朋友圈:「悠悠清香動人心。」自己也覺得很高雅。

高雅個大頭鬼。

題主為什麼會覺得看書可以把人的品味看高身體看強各方面都能看得好棒好棒,我相信這絕對不是題主自己忽然誕生的意識,而是被那些文藝媒體給騙了。

題主不是第一個被騙的,也不是最後一個。

媒體各種吹看書的神奇功效,只是因為這些媒體的讀者都看書而已,就和周立波喝咖啡的觀眾一樣,他們需要一頂帽子,或者說一個標籤來鼓勵自己。

題主相信他們的說法,所以自然覺得看書能讓人品味變高,品味變高後又能看到品味更高的書,無限循環下去能讓自己的品味到達東方不敗的地步。

不知不覺地這樣看下去,題主越發相信看書能提高品味,於是有一天當題主看到了一個讀過很多書,但是「品味」很差的人,他不能接受了。

他怎麼能又看《紅樓夢》,又看《小時代》呢?

他怎麼不是傳說中越看越毒舌越偏激越有高人風範,反而居然還喜歡上了低俗下流的網路小說呢?

這樣的人成為了題主邁不過去的坎。因為這種人的存在完美擊破了題主的邏輯:

1.如果看書能讓人品味變高,那麼這種人也喜歡的《小時代》就是高品味的人的選擇,那麼就反向證明了鄙視《小時代》的題主品味不高;

2.如果看書不能讓人品味變高,那麼看了這麼多書的題主品味並沒有得到提高。

綜上,這種人不能存在的。因為他們的存在本身就證明了題主品味不高。

為什麼你就不能老老實實承認,品味並沒有高下之分,看書也並不能提高品味呢?

如果按照你的邏輯,看書越多品味越高,那麼總有一天你的品味會超過那些寫書的人的品味,那麼你就會覺得那些書寫的都是粗鄙之語,最後到達無書可看的境界。

按照這個邏輯演繹一下就是看書的人會越來越不愛看書。這不是不合情理嗎?

看書又不是打怪,品味又不是等級,怎麼可能越看品味越高?

品味只是人在意識的路口,做出的不同選擇而已。

我既看過哈利波特全集,又看過博爾赫斯全集,看哈利波特的時候我是快樂的,看博爾赫斯的時候我也是快樂的。

當然兩種快樂有所不同,但是你看:博爾赫斯和哈利波特自從寫出來之後就放在那裡永遠也不會變了,十一歲的我的手伸向了哈利波特,二十一歲的我的手伸向了博爾赫斯。

但是這不妨礙二十一歲的我同樣很喜歡哈利波特,這沒有什麼丟人的。只是那時候的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博爾赫斯。

有一種複雜但微小的理由驅使我把手伸向博爾赫斯,同樣還有很多理由驅使我把手伸向《紅樓夢》,伸向《包法利夫人》,伸向《洛麗塔》,伸向《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

使我放下一本書的理由就更多了。

這些理由被人們打包起來,並冠以了「品味」這個詞。你得知道,這個詞只是一個很草率、很模糊、很觀其大略不究細節的說法,這些形形色色的理由有時候會有大的或小的差異,但決不至於讓你覺得,有些理由很卑微,有些理由很崇高。

如果說這些理由有高下之分的話,那麼我心愛的哈利波特就註定非常糟糕。因為二十一歲的我沒有選擇它。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哈利波特不僅不糟糕還很棒。它的這種棒並不會因為二十一歲時的我的選擇而改變。

所以說題主,你認為看書會提高一個人的品味是很狂妄的,你怎麼能因為一個人的改變就否定許多本書,許多個作者呢?

對於我們這種人來說,看書僅僅就意味著看書而已。

我從看哈利波特轉變到了看博爾赫斯,從看《論語》轉變到了看《我的青春戀愛物語果然有問題》,我曾經在學校的食堂獨自禱告,也曾經用筷子和周易占卜過,而且馬原毛概還在不抄襲的情況下考到了90分以上。
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怎麼轉變的。
我生活的時代並沒有什麼傳奇,我所經歷過的傳奇都發生在我的腦海中,在我的意識內部。這些只在我意識內部轟轟烈烈爆發的轉變,比歷史上發生過的所有傳奇對我造成的影響的總和還要巨大。這些傳奇都是看書給我帶來的。
所以我喜歡看書。這就是我看書的理由。可能看電視的人也有相似的理由。這些理由既談不上崇高,也談不上卑微。

題主,你看的那些書並沒有按著你的頭讓你膜拜。如果你仍然認為它們令你崇高,那是你自己的事,我會覺得很欣慰。但是如果你認為「看書必然崇高」「看不同的書會像摩西分海一樣區分出崇高與卑微」,那我就要問你一句了:

「這樣看書,你真的快樂嗎?」


品位是一種諂媚工具,只有地位和突破口都有了才行。
這東西本身之相當於官場上常見的賄賂手段是一樣的,就好像舊時代里香煙里塞錢。
諂媚就是錢,品位就是那個香煙盒子,而外在的書啊什麼的就是送禮的中秋節。

所以說看了那麼多書你還是覺得對方品位不高,是因為他看的不是你認為能統治你的書。

不然呢?


讀書,品味,成功是三個東西,也許你可以邏輯推演出它們具有正相關的關係,但是在沒看到統計數據前,我以我個人的所得認為這三者關係不大。讀書只是一種輸入的智力活動,品味是美學觀念,成功是世俗世界中很隨機的資源分配。實在看不出這三者又什麼正相關的。


把三者混在一起非常要不得,如果你要成功那就好好工作多多鑽營。如果你要提高品味,那麼多收集你所主攻方向的信息,多實踐,多思考。讀書只是第一步,是這三者中最初級的,而且我覺得上課更有效一點。很多人總覺得什麼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是非常非常錯誤的歸因思維。一個數學學不好的人問我什麼學哲學可以讓自己學好數學嗎?我覺得這是對數學和哲學的雙重侮辱。看幾本尼采就能看穿一切了?這屬於腦子有病,一個積分就能讓你跪下。還有人希望通過看紀錄片來快樂學習,這也是很傻叉的思路,完全是犯懶。如果你不會一個東西,你要好好分析它,把這個目標明確,拆分為幾個簡單可行的目標才是第一位的。說什麼智商之類的只是想逃避而已,找個借口何必這樣麻煩。簡單的說,你要分解式的,有一說一的去看問題,不要把東西混為一談。

好,讓我們把這個思維用在「提高品味」這個問題上,你首先要問自己「我為什麼要提高品味」,如果是為了錢之類的,那你應該馬上去賺錢而不是這樣自我逃避。好了,假設你確實是為了提高品味而提高品味,那麼你需要明確自己要提高什麼品味。我覺得籠統的品味是個屁概念,什麼意義都沒有。數學的品味再高的人也未必有文學品味,以此類推。好了,現在你有具體要提高的品味了,那麼你應該明確自己要怎麼提高這種品味,每天打算花多少時間,如何檢驗自己,只有這樣你才算是真的在做事,而不是在划水。什麼?你說這樣好無聊,呵呵,你又犯了文青式的錯誤。

回到讀書有何用這個問題上?讓我們繼續使用我提到過的思維方式吧,我和主流知乎er有一點不同,我認為讀書應該追求某種目的去讀,當然了,我說的目的不一定是功利的,如果是為了殺時間那和綜藝節目確實區別不大,只是讀書在注意力訓練上更好一點而已。你在讀一個書之前你要問自己你想達成什麼目標,如果又是其他無關的或者不切實際的目標,你應該馬上放棄,不要浪費時間。好了,如果你指定了一個合理合情的目標,那麼你要給自己一個可執行的讀書計劃,自我反饋和檢驗的方法。我的方法一般是讀書筆記,通過歸納總結讓自己初步的掌握某種知識,然後在實踐中不斷的修正自己的觀點。


我的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一,我見過有些人,閱讀量無人比擬,但看的書雜,他們看文學也看網文,也看所謂青春勵志雞湯文,從百年孤獨到小時代,從紅樓夢到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都看。但要問他這些書喜歡那本,他就基本一致好評,沒有自己特別的見解。為什麼?


答:首先閱讀量和信息量是不對等的,好的作品字量少而信息量巨大,而差的作品則是相反的,比如百年孤獨,等於你站在一扇窗前邂逅一個拉美的人生百態, 而小時代帶給你的信息除了 有錢真好有錢真好,還有什麼? 然後,信息量和閱讀者的成長同樣是不對等的,有些人的腦子象水壩的閘門,水流過了就是流過了,而另一些人的腦子象鬚鯨的嘴,水流進來,水噴出去,魚蝦全留住了。子曾經曰過,學而不思則罔,只閱讀,不思考 ,或者閱讀多,思考少的人充斥在現在這個社會。

二,我身邊有很多有本事的人,人憑一張嘴,愣是能說破天,情商也算出眾。但學習成績平平,最終往往是玩物喪志,荒廢學業。他們卻有的也能風生水起,也蠻風光。而書並沒有讀太多。
三,許多成功人士,他們崇尚閱讀,但好像品位天生就比較高,讀的都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

綜上,
.人的品位是不是天生的,品位究竟是什麼(個人覺得是分析能力)。

答:品位究竟是什麼? 品位就是對藝術作品,衣著,食物等消費品在學術性的審美方向上與之相符合的選擇取向和鑒賞與評析能力。


.品位如果重要,為什麼有第二類人。

答:題主是不是不懂 事業成功是怎麼回事? 不要說一項事業,即使只做成功一件事,其相關因素也得有「 做事人的先天能力,做事人能使用的資源,既可考慮自身的努力,也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品位重要和成功沒有必然的因果聯繫, 你的品味出眾,是個美食家,也決定不了你有開成功一家好飯店的能力,這需要資金,對市場的理解,對廚師等專業人員的管理。還要考慮你租的店鋪是否要被拆遷,是不是你的旺季會流行非典。

我們讀書,又是什麼目的,如若消遣,和看電視有什麼區別,又何必推崇。如若為了自身完善,一類怎麼解釋。再者,書有很多類,每個人是否得根據自己的需求讀不同的書,以此達到成長的目的。但第二類人這種不依靠閱讀的人,是依靠社會成長的嗎?那麼,

.讀書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對不同需求的人來說)。
.推崇讀書到底推崇讀什麼。


答:人們讀書各有各的目的,跟電視的區別可大了,接受的信息模式 一定程度 上決定了你的思維模式,文字信息需要你去想像畫面,促進人主動去思考。當然這個對童年影響大,成人影響不大。

成長依賴的是經驗值,經驗值本質上就是信息的互動,閱讀在這方面的好處是信息量大,壞處是沒有即時反饋的互動,劍譜再怎麼把教你閃避寫得詳細,終歸不如對面一劍砍來的真實。 然而事事親歷,人的時間和精力,還有環境都是極為有限的,終其一生,能接觸到的信息量都很少,而書籍,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文字是信息儲存最為高效的方式,所以是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信息量的洪流,就是讀書的意義。


品位不在讀書多少,而在思考多少,悟性多少。
一個願意深入思考的聰明人,哪怕看肥皂劇聊八卦都能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很多人生的道理,借而不斷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品位;而凡事不走心的人哪怕是中文系博士畢業的,品位也就是那個鳥樣……

換句話說,真正的品位不在於你看的書有多麼高大上,或是和別人不一樣,而在於哪怕和別人看了同一本書,你也能從中讀出不一樣的見解。這才是真正有品位,有思想的人。

不過,這年月肯讀書的人已經很難得了,不要過分苛責。不管讀書效果如何,只要閑暇時間還願意翻開一本書而不是只知道刷電視劇發朋友圈,都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不要只顧著吐槽別人的品位好壞,有時間還是自己也去讀兩本書吧。


我有兩位年齡相仿的男同事。

其中一位體型偏胖,有點禿頂,開10W的國產車,提淘寶買的仿大牌工作包,鞋子穿老北京,手機用國產;

另一位中等身材,外形俊朗,開20W的某車,用某B的手提包,永遠穿皮鞋,手機是某果。

上面簡述了兩位的日常,接下來說深入交往之後的發現。

胖哥工作時偶爾會引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類的短語;帥哥工作時偶爾引用網友的神回復。

胖哥結婚時提前兩個月定製了一套西裝;帥哥結婚時穿了婚慶公司送的一套。

胖哥在國外待了10年,帥哥一路守著女朋友讀研。

胖哥談八大菜系信手拈來,帥哥喜歡各種肉類。

胖哥讀書讀瓦爾登湖,帥哥喜歡上網看各類新聞必逛評論區。

胖哥吃吃食堂偶爾會用舌尖的打開方式解讀食物,帥哥無肉不歡。

好了,你聰明的,請告訴我,誰讓人覺得品位更高一些?

我的看法是:兩者不分高下。

品味這種東西,實在是很主觀的一種意識。大眾審美主導品位的時代,並不能否認個性,不要在不了解人家價值觀的情況下動不動就說咦這個人的品位好差,你只看到人家吃路邊燒烤,卻沒有看到人家潔白無瑕的衣領,更沒有看到人家包里零錢整齊排列。

至於閱讀量與品位的關係,兩者之間並無確切關係。

子曰: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一系列動作倒是能夠提高品位,但品位的表現方式又因個人的選擇而差異化展示。


你是在看,我是在觀察;
你是在想,而我是在思考。
——Sherlock
-----------------------------------------補充線-----------------------------------------------------
1. social需要有相同的愛好和興趣。

2.為人處事很好只是情商高的一部分而已

3.朋友只算個體案例,不能達成一個普遍的結論。

別人回答了很多,這裡就就不談內容和方法了,
談談選書,深度和廣度。
以推理小說為例說深度。
因為平時能接觸了解到的書也不過是些曝光率比較多的書。
能看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我覺得一般,
更厲害一點知道松本清張。
你要是知道福爾摩斯我覺得很正常,知道阿加莎也是厲害,
你還知道奎因,就真的特別難。

廣度:
以日本作家出名的
東野圭吾,川端康成,渡邊純一,大江健三郎,芥川龍之介,松島由紀夫,村上春樹。
一個作家光是兩三本不錯的書就要夠看很久啦!
還不談馬爾克斯,卡爾維諾,卡夫卡,博爾赫斯,
馬爾克斯就一本百年孤獨和霍愛我就覺得特別特別長
再讀點詩,辛波絲卡和聶魯達。

看幾十年流傳的經典對social也只能一般幫助,
看小時代,哎,二十歲以上的人,建議當笑話來談談還是可以。


讀了也沒有什麼用,經常遇到的情況就是:
「喲!文藝青年」


這個社會為了安慰迷惘的中產們,在向上通道消失後,依然可以「自我提升」,打造了讀書的神話(當然也有其他組件,比如瑜伽、健身、馬拉松、填色書、抄心經、吃素,但沒有讀書這麼核心):
1. 只要讀書就能「成為更好的人」
2. 只要是個人,就能讀書

毫無疑問,這倆都是扯淡,閱讀是有門檻的,是需要訓練和爬一段階梯的,對於文學來說,恐怕還有一丟丟「閱讀的天賦」在內,而且是需要節奏的,讀書是一件不怎麼容易的事兒。

當然,另一種說法也是對的,讀書總比不讀強,瞎看看確實比躺著玩一晚上陰陽師好些,從這個角度來看,讀書神話比成功學神話要強。


小學的我是個乖孩子。

老師說,你們要認真讀書!

我心想,好好好!

書店裡智慧背囊最好賣,譯林的名著很擠很窄,《像少年啦飛馳》的封皮又素又白。

我小心翼翼地摘下《挪威的森林》,像摘下一顆水靈又青澀的果兒。

那時起,我就浸淫在書中。


中學和別人聊讀書,潛台詞都是「我肯定比你讀書多」,猶如鬥雞,總要爭個高低。

有小哥說:「我到現在為止,看了有上萬本書,字數上億。」

我內心喝喝一笑。

我當然知道,你的《金鱗豈是池中之物》和《朱顏血》,在我的博爾赫斯面前根本不堪一擊,我馬爾克斯反手一個「許多年以後,當那誰面對行刑隊」就能掄爆你。

兩年後,他帶著他的上億字去了大專,我帶著那幾個斯上了三本。

雖然品位不同,我們卻被一同劃入失敗人士的範疇。


大學室友是個有錢少爺,在街邊岔著胯吃烤腰子,喝大杯啤酒,站在橋上對著長江傾瀉。

我覺得他是個大俗人。

可是,我喜歡的姑娘竟然說他「好有品位」。

他淡淡地回應:

「我這一生,極盡可恥之事。」

姑娘感動得流了眼淚,抱著少爺說要給他一個幸福溫暖的人生,於是他們手拉手上了他的車。

只留下尾氣中的我,和一句沒出口的「那句話是我教他的」。


我的論文導師謝頂又粗俗,人們談到他時都會心有靈犀地撇嘴一笑。

他的嘴裡只有那幾個爛典故,臨畢業的兩年里我聽他背誦過兩百次「人生三境界」,我猜他小學語文老師一定是他的性幻想對象。

每當我倆喝高,他就會摳起手機,給漂亮的女同學發酸詩,嘴裡念著《國史大綱》的幾句話:

「……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如數家珍。

我總會笑著敬畏地大聲說:「老師,您真有品位。」

再將酒一飲而盡。

我太年輕,太簡單,對我來說,酒和錢穆都太辛辣了。

我只能在想哭的時候,用酒杯接住眼淚。


這時,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失敗人士,看再多的書,三本學歷證書的燙金大字依然燙在你的臉上,讓你一生都受刺配之刑。

而成功人士,只要說出幾本書名,就能讓別人忘記他的過往。

人,記住全部的菜名,只等著有天能夠登上巔峰,站在峰頂,報菜名。

成者的菜名,別人聽到了會感嘆:襪,好有品位。

敗者的菜名,真的只是菜名罷了。


「你這是反智。」我失敗的同事,楊哥,認真地批評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我心想我說你的書怎麼總那麼黏呢。

楊哥讀了許多書,書脊壘成牆,隔斷他與世俗社會。

水至清則無魚,書讀得越多,反而越想要用自己的框框去框別人了。

「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背誦《弟子規》!」

「你會背么?」

「我老了,背不動了。」


我喝高了,就把這堆不滿說給明哥聽。

明哥出身低微,卻長袖善舞,狡黠幽默,人們不知怎麼評價,就都說他「牛逼哄哄」。

所以我只能問他。


明哥反問我,你讀書是為了什麼。

我說:「我讀書,沒什麼大追求,只是因為無法和身邊的人溝通,躲起來用逝者的思考麻痹自己。」

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唯余黃沙茫茫,寂寞荒涼,伸向四方,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空空。

明哥說你讀書目的豈不是非常明確?為什麼要困惑?為什麼讀書人要用大眾的眼光去丈量自己的深度?

有些人閱讀量巨大但是你感覺品位不高,是因為你衡量別人品位的方式太狹隘,太單一。

人家說兩本書名你就覺得沒品位?那我給你裝一裝好了:

「我對尼採的《查拉圖特斯拉如是說》,羅伯特挨木波西格的《禪與摩托車的維修技術》略有研究,文學作品裡最喜歡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左夫兄弟》。。。。。。可是這有卵用呢?」

這種品位來得太簡單,用幾本書名當刻度尺的人太年輕了。


明哥夾了一筷子菜,繼續說:

其實,有些人能報一千個菜名,從《紅樓夢》說到《從你的全世界路過》,他未必真正翻開過其中一頁;

有些人很厲害卻給你不讀書的印象,可能人家覺得你也就是俗物,根本沒必要和你談深沉的思想。

說到底,讀書是一件私事,把「別人說他讀了什麼書」作為判斷他人品位的標準,甚至是作為判斷他人人生意義的標準,實在太簡單,又太年輕了。


我放下筷子。

忽然想回到過去。

給小學的自己一個頭槌,再把一邊的《天地無用》動畫光碟塞到他手裡。

這樣,我就能少看些書,少些憂思,變得積極、樂觀、受人歡迎、廣交朋友、善結良緣,成為一個健全、勇敢、直面社會、有品位的人。

但冥冥中駛過一輛跑車,發動機的尾音里回蕩著暗沉沉的呼喚:

有沒有品位和你讀書關係不大,別瞎比了,快回到失敗人士的大家庭中來!

美夢瞬間就如泡沫般裂開。


我大驚失色,冷汗涔涔,只得閃身尿遁,等明哥付完賬再現身。


讀書不是用來消遣就是用來研究
總而言之為了自己
這麼隱私的個人的事情
跟挖鼻孔 自慰 一樣只求自己爽
又不會寫在臉上的事
硬扯上品味兩個字何必呢
還得是他人眼中的品味……何必呢
讀書沒那麼神聖阿

我自己看了很多很多書
言情 sm 髙h bl gl 故事會 讀者 意林 修仙 穿越
博爾赫斯 亞當斯密 唐詩宋詞 魯迅夏目等等
還有很多廣告專業書

發現

地鐵先下後上 紅燈停路燈行 行人靠右 不要亂丟垃圾 別開遠光燈 上完廁所要洗手 勤洗澡洗頭 別把小孩當傻子 別把老人當廢物 不排斥其他群體 不違法亂紀 等等
這些才比較神聖比較有品位阿

噢 當然
還有

為中華而崛起讀書


「因為美無非是我們所恰巧能夠忍受的恐怖之開端,我們之所以驚羨它,則是因為他寧靜得不屑於摧毀我們。 」

有品味的東西最重要的往往,
不是它使人愉悅的地方,
那只是甜蜜的誘餌。
它迫使你付出,
迫使你痛苦的,
迫使你犧牲自我的那部分,
才是最重要的。

一本好書,算他十萬字,
寫的再好你悶著頭讀完,
付出的只是十萬字的閱讀。

當你和書里的人一樣感同身受,
去痛苦的沉思,去悲痛的感受。
一個人物的迷茫,一個世界的龐大。
往後的日子你就越能感受到它根植於你心的深處。
像一個靈魂陪伴你。

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就像周星馳的電影,
起初的你只覺得無厘頭好笑。
但當你沉浸在小人物的那種迷茫,
感受到那種切身的悲痛的時候,
剝開喜劇那層糖衣,一點一點舔舐。
感受到舌尖一陣陣刺痛,酸甜苦辣咸。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
周星馳的電影突然就有了品味。


《簡愛》:路人怨婦靠讀書改變命運。
《刀鋒》:智障旅居印度慘遭傳銷洗腦。
《洛麗塔》:變態大叔為蘿莉竟做下如此卑鄙陰謀,是道德的淪喪還是息子的炸裂。
《尤利西斯》:精神病人逛美術館自以為穿越。
《芬尼根的守靈夜》:過氣大v靠亂拼字母收智商稅。
《圍城》:鳳凰男娶妻後染直男癌結局悲慘
《雪國》:青年無所事事亂開後宮還自以為很有道理。
《追憶似水年華》:基佬退休公務員天天在家裝逼做夢。
《人間失格》:你國官富二代騙炮騙錢還騙自殺。
《福爾摩斯探案集》:裝逼
《愛倫坡探案集》:念詩
《克里斯丁探案集》:一本道

這都啥,我還不如去看起點文。
-----------------
2月18號更新,有人問我寫這個什麼意思。
我沒想太多,沒什麼特別的意思,上述的書我都讀過且做過讀書筆記,幾本意識流我都是靠不斷查閱資料,最終逝水年華也沒讀完。所以甚是慚愧。

我不想說我的答案是某種反諷(不過你這樣理解也沒問題,我傾向多留給人們揣測的空間),反諷那些品位低的人讀名著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當然也不是說這些名著就這樣膚淺。

而是這樣概括,我覺得特有趣,我就是喜歡把高雅不堪的東西打碎【也算是我的某種情懷,希望這些曾經為精英階層服務的東西在意識上沾染地氣(哦不,就是玩梗)】。至於我讀出了什麼高深的東西,我也不想寫在這個答案里,畢竟和問題無關。

不接受批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你就當我是個瞎雞巴扯的讀者好了。


這個問題等同於: 為什麼有的人狂吃不胖?

答案都是不吸收。


推薦閱讀:

對於一個接近30歲的男性來說,去學習什麼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字丑的不能看,用什麼有效的方法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一個月內)把字寫得勉強能看?
初學攝影(主要自學),如何防止被一些自身水平不高,但又顯得(小白眼裡)很專業的人帶到溝里?
怎樣的人才算有教養?一個已經成年的女孩怎麼培養成一個有教養的人?

TAG:閱讀 | 學習 | 文學 | 個人成長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