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建立在無知上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嗎?

人在很多對外物不了解的情況下感到滿足或者「幸福」,但若知道了真相,這種心靈感受便不復存在。比如生活在封閉中的朝鮮人民,自以為強大,便感到滿足,這種建立在謊言與信息封閉上的「幸福」是真正的幸福嗎?如果是,那麼我們的社會是否可以不必在發展,因為無論多麼低的生活水平,只要我們以為沒有「更好的」是否就會感到幸福呢

補充:題主現在又開始懷疑我是否對朝鮮人民現狀有誤解了。另,若有知友能補充關於幸福的「第三個層次」的問題,不勝感激。


我曾經思考過題主的問題。答案取決於對幸福的定義與分類,這一點在各領域都頗具爭議。

@顧lily 提到的主觀幸福感是目前學界基本的共識。按這樣說,朝鮮式統治下,如果能讓人民感知主觀幸福,這樣的統治就是合理的,可以說優於其他各國政治體制的。

這裡用Daniel Nettle對幸福的定義:
第一層:主要指感官的享樂,如美食,美景,和性愛帶來的快樂
第二層:從感官感受體會到的積極心理狀態,主要包括對生活的滿足感等(a sense of satisfaction and well-being. These states of mind involve judgements about feelings as distinct from feelings themselves.)
第三層:Eudaimonia(亞里士多德對究極幸福的定義,數千年來廣被認可)。其希臘語詞根包括"eu" (好的)和 "daimōn"(靈魂)。所以可以理解為靈魂的升華感,或是自我價值和潛力被實現的奇妙感受。聯合國的報告中有時會提到human flourishing這個詞,大概也是這個意思。我個人似乎沒有體會到過這種層級,如果有知友現身說法就最好了。(2014.09.30 補充:在馬斯洛那篇關於人類動機的傳世論文中,位於金字塔尖的那塊自我實現需求,大概也是指究極幸福的意思,且作者承認自己對這一需求了解極少,且幾乎沒有經驗和臨床數據)

朝鮮式的統治應該說可以比較容易地實現第一層和第二層幸福,因為這兩種幸福強烈依賴於個體與社會環境的對比。如果感覺周圍的人物質和精神上都和自己過得差不多,人們就會比較容易地感到滿足,就不需努力奮鬥,面臨各種人生選擇,從而也不會遇到重大挫折。

但我不認為這種體制能幫助人們實現第三層的幸福感。因為據現有資料來看,聲稱自己實現了這種究極幸福的人,許多來自宗教領域的修行,世俗化的來源往往來自克服瀕死生理困難登頂的登山者,卧薪嘗膽數年最終成功的創業者,瘋狂的流浪藝術家等。而無論是宗教,創業,藝術還是登山,這些幫助人們企及真理和個人潛力巔峰的活動,都是極端個人化的體驗,這在集體主義的統治下不可能實現。同樣,我也不認為生存在一個巨大的謊言中的人可能企及真理。

而個體在實現了第一層和第二層幸福後(比如北歐人),往往自然地會想要去追求第三層幸福。記得曾讀到經濟學人一篇文章開篇便說:倫敦城擠滿了充滿理想的瑞典年輕人。該文主要介紹說福利國家稅收過重,無法鼓勵青年創業,所以北歐年輕人都跑去英國了。

總結:建立在無知上的幸福算是真正的幸福,只是無知的個體無法達到更深層更有意義的幸福感

大概就是這樣嗯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幸福都是建立在無知,或無視上的。


1、幸福感是主觀的。
只要當事人感到幸福,那幸福就是真實的、真正的。不受旁觀者判斷的影響。
2、幸福不受國家發展水平的影響。
曾經有個大型調查,發現美國和古巴的平均幸福感差不多。所以,不用擔心朝鮮~
3、幸福和所處的物質水平層次相關。
在國內甚至只是在身處的一個小區域內部,相對物質水平高的人比相對物質水平低的人更幸福。

社會還是要發展的。
不是說生活水平低照樣可以感到幸福,我們就要維持低生活水平……


我覺得真正的幸福應該是不會被輕易打破的。
基於無知的幸福多數可以被輕易打破。


原來,最幸福的是醜小鴨?

朋友圈裡有一個風雲人物,外資銀行主管,有一個比她小四歲、家境很好又帥氣的老公,生了一雙萌得不得了的兒女。出差不是去紐約就是去東京,收到的禮物不是香奈兒就是GUCCI。


這麼高大上的人物,我們能仰視她的生活,全靠微信朋友圈。自從一次同學聚會後我們班建了圈,她加了進來,我每天早上醒來一睜眼就是拿手機看微信,看她又去了哪裡,見了什麼人,和老公孩子上哪家餐廳腐敗,簡直比追金秀賢還發燒。


一天凌晨,我迷迷糊糊上廁所,習慣性地拿起手機看了一眼,發現她居然發了一條微信說「幸福是最難買的奢侈品」。當場我就評論「你都不幸福了我們可以去死了」。過了一會兒這條微信和評論都被刪除了,她私信給我說:「失眠了突發感慨,沒什麼。」


不久,聽說她離婚了,老公早有外遇。她的微信開始各種人生感悟,心靈雞湯,度假變成了去印度尋找靈修聖地,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寄宿,請了菲佣。大家紛紛追隨,療傷都這麼夢幻,離一百次婚都值啊。


就這麼追著她的人生,我時常覺得自己過得太慘。


奇怪的是所有女生中只有一位沒有加入微信圈,當年我們班最有名的那個「猜不出問題的你」,老師點她回答問題的時候,她總是一副很無辜的樣子瞪著大眼睛說:「難道是A嗎?不對?那是不是C啊?」


她之所以能這麼迷糊還不被罵,是因為小時候她被媽媽不小心推倒,傷過腦袋,父母都心裡有愧,對她百般呵護,對她的學習根本不要求。後來她考上了一所本城的大學,畢業後去了一所職業學校做行政工作,不知道怎麼陰差陽錯,居然還當了個小官,老公是那所學校的老師。

有一次碰到了一起,她還是清水寡面的樣子,我問她,為啥不在微信裡面說話。她憨憨地笑著說:「我到現在還不會用呢,我手機都不怎麼用。」


我手把手教她用微信,給她看朋友圈的八卦。她看到那位高大上的生活,嘖嘖稱奇,說:「她好能幹啊,每天做這麼多事,去那麼多地方,我們有福了,可以看到這麼多高級的生活方式。」


我開玩笑問她,那你幸福嗎?她愣住了,說,我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呢。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特別幸運,當年成績那麼差,考試靠猜,還能考上個二本。腦子那麼笨,家裡也沒有過硬的關係,還能找到現在這份有保障的工作,還有人賞識我,信任我,讓我做這個管理工作。這一切對於我來說都不是理應發生的,但我都得到了,更別說老公和兒子,我媽操了多少年的心,怕我嫁不出去孤獨終老。


想了一下,她總結道,很多時候我都不願意跟人說我自己的生活,因為我感覺自己像個中了大獎的幸運兒,誰中了500萬會滿世界去說?肯定是立刻銷聲匿跡,生怕被人知道,我好像就是這樣。


一瞬間,這句話好像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脈。我眼前閃現出一系列「曬客」:曬幸福的,曬心情的,曬雞湯的,曬思想的... ...她們的人生經驗多麼有道理,要減肥,要漂亮,要獨立,要有效率,要強大,要藐視男人... ...都比不上這位輕輕一句,我沒什麼經驗,我只是運氣好,中了大獎,這有什麼好分享的呢?各位慢聊,我自己要忙著偷著樂去了。


什麼是無知?上帝真的存在嘛?誰知道,如果說地球就是外星人放養的殖民地,你還幸福嘛?

幸福是主觀的,但是我認為更確切的描述應該是,幸福是主觀的客觀比較

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比方說今晚我家吃肉,你家水煮白菜,那我就幸福了,我不會知道隔壁老王家吃滿漢全席,當我知道的時候,我估計就不幸福啦。

所以說,幸福感是建立在比較的基礎上的,當然也可以是和過去比較的,主要看怎麼引導,為什麼一直要灌輸改革開放前,要講大饑荒,要講大革命,對比對比你就幸福了嘛,幸福感高了就安穩了嘛,說不定我就被請去喝茶了呢。

不發展,永遠這樣就永遠幸福?大錯特錯,戲是不能這麼唱的,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是動態發展觀,再說回來比較,我讓你知道你現在比過去過的好,好太多了,你幸福感飆升了,然後我再告訴你不管你Y怎麼努力,以後就這樣了,屌絲就註定孤獨一輩子了,你不殺了我啊?所以,還有一個東西很重要,這個叫盼頭,我要告訴你,小夥子你根骨雖然不是很突出,但是後天是可以彌補的,你看郭靖那傻小子武功都練這麼好呢,還娶了個特聰明又漂亮的老婆,所以你也行的,繼續加油,不斷努力。嗯,就是要這樣才能保持你幸福感不急速下降呢,當然,人嗎,健忘,所以時不時的要忽悠一下,也挺累的。


不妨換個思路,來點更極端的例子。
你聽說過 euphoria(欣快症)嗎?某些毒品帶來的幸福感,使人呼吸一下就能獲得遠超任何成功的喜悅,以至於人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了。這「是真正的幸福嗎」?

若把幸福感描述為一種情緒,那麼它與「真實」無關,只不過是一種心理和生理狀態罷了。


幸福分為兩種:
相對幸福和絕對幸福

相對幸福顧名思義就是經過比較而來的幸福,可以是物質多少的比較,可以是人生經歷的比較,只要是能夠拿來比較的東西,都會影響到人們對於幸福的感受。

絕對幸福就是那些無法拿來比較,無法複製,甚至無法重複的,讓你感受到幸福的事情,比如孩子出生,為人父母的幸福。比如找到第一份工作用第一個月的工資孝敬父母的幸福,比如初戀的時候第一次牽起她的手的幸福。

第一種幸福需要比較,是外在幸福
第二種幸福反觀內心,是內在幸福

兩種幸福合在一起就是我們一般人體會到的混雜在生活中的「幸福」了。。。

題主所說的「無知的幸福」一般大多存在於相對幸福中,生活在朝鮮的人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生活在怎樣窮困的生活中。但是因為信息鼻塞,這種國家和國家之間的對比在他們的生活中並不存在,所以對於他們來說也不存在「無知」,也只有我們才能說「朝鮮人民的幸福真是無知的幸福啊」。但是不要搞錯了,在他們的生活中也是存在「對比」的。在朝鮮,軍人家庭相對普通民眾就是幸福的,因為社會地位高;又是黨員又是軍人的男性就比普通男性幸福,因為他受到更多的歡迎能夠得到更多姑娘的青睞。
看到沒有,這種對比很熟悉對吧?因為這存在於世界上的任何角落,我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這種「對比」的幸福無處不在,和我們生活在哪裡,接受多少信息沒有關係。

而這並不影響到他們體會「絕對幸福」因為絕對幸福無法比較,也和物質生活沒有絕對關係。所以無論你是生活在燈塔國,還是生活在尚比亞,沒有人能夠奪去你的絕對幸福。

無論是不是建立在無知上。只要是相對幸福,他就是一種會劣化的幸福,是一種永遠也無法得到滿足的比較心裡罷了。


這張圖估計大家見過不止一次了,不要噴我~


沒人能永遠絕對的無知下去,如果能,那麼你太幸福了。

做不到極致無知,就豐富點兒自己吧。越來越覺得無知可恥。


人先是無知所以幸福,例如兒童時期。
人逐步開始了解到社會的不完美真相,開始不幸福,例如青年中年。
人最終成熟接受生命中的缺陷,開始無視,幸福再度來臨。


1.你覺得社會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是一回事,社會是什麼樣子的則是另一回事,社會不會按照你認為應該的樣子運轉
2.幸福取決於和周圍人的比較,是一個人相對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絕對的。我們是很重視地位的靈長類動物,你在等級制度中的角色、地位,決定了你的幸福感。所以,只要你身邊還有過的比你好的人,你就會積極追求。
3.無知的幸福是幸福,但這樣的幸福太容易被戳破,太容易碎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這種幸福的自欺欺人。

《蝙蝠俠黑暗騎士》就是一部在無知的幸福和殘忍的真相之間選擇了前者的電影。影片中,新的檢察官哈維·鄧特是一個反抗暴徒統治的偏執的義務警察,他開始墮落並犯下了一系列謀殺;在影片的結尾,他死去了。蝙蝠俠和他的警察朋友戈登意識到,如果鄧特的犯罪事實被公開,城市的正氣將會遭受打擊。所以,蝙蝠俠說服戈登,通過讓蝙蝠俠承擔謀殺的罪名來維護鄧特的形象:戈登摧毀了蝙蝠標誌並對蝙蝠俠實施追捕。

通過持續編造謊言來維護大眾正義感的必要性成了影片的最終訊息。為了讓大眾對現有的社會體系充滿信心,謊言要被提升為真相,似乎是只有一個謊言才能夠拯救我們。難怪矛盾的是,影片中真相的唯一代言人是小丑,那個超級壞蛋。

我們必須思考,被一個謊言維持的社會體系究竟對誰有利?而這個謊言又能維持多久?


八年前,特別喜歡用舅奶的手機錄迪迦奧特曼,感覺那個時候好開心,什麼動畫片都能錄了之後好好看了。現在手上有榮耀六,有ipad,卻再也找不到久違的幸福了。幸福應該是在彼岸吧,隔著一層時光薄薄的霧,逝去的時光彷彿幸福~。


不需要外界的承認或否定,能隨時隨地控制自我情緒,一顆足夠強大獨立的內心,這才是幸福。
建立在外界任何基礎上,隨風起舞的,算不得所謂的幸福。
不必證明自己,自由的境界。


基本同意顧lily的看法。補充一下:

  • 「生活在封閉中的朝鮮人民,自以為強大,便感到滿足」,自己的國家立足世界前列,這帶來的滿足感是有限的。更多的幸福感來自與身邊的人相比較,如果身邊的人通過腐敗等方式可以不勞而獲、獲得各種特權(相信這在朝鮮很多),那自然會降低幸福感。
  • 理論上,通過限制、封閉等手段控制獲取信息(一般是違法的),帶來的幸福感是真實的,但也很難做到完全封閉,實際幸福感並不高;一旦手段失效,將形成極大的心理落差。參考脫北者和翻牆者。

Easterlin 在1974年提出了Easterlin 悖論,認為隨著一個國家人均收入的上升,其居民的快樂程度(happiness)並沒有相應上升,甚至在有些國家出現了下降的情況。這可以被認為是幸福經濟學發展的源頭吧。

正如@Cairo 說的,Daniel Nettle對幸福有了三個層次的定義(這個我其實不知道,learnt it here),OECD 在2013年出版了一個報告,guidelines in measuring subjective well-being,其中在闡述如何度量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時候,提出量表和問卷的設計應該包括這三項幸福感的維度:evaluative well-being, emotional well-being 以及eudaimonic well-being。對應Daniel Nettle的三層次定義。

其實,快樂只屬於emotional well-being中積極的一部分 (emotional well-being被分為positive和negative的)。evaluative well-being跟對生活的滿意度有關,eudaimonic well-being跟自我實現有關,可以理解為馬斯洛需求層次最高的一層。

所以,從這個定義上來說,快樂(happiness)不等於幸福(subjective well-being)。希望能多少解決題主的一點疑問。

退回來講,如果我們只是考慮happiness。

還是Easterlin,他在2001年的時候發表了一篇文章重新解釋他1974年提出來的悖論。他認為,快樂與個人收入正相關,但是與個人渴望(aspirations)負相關。人們總是以為,我的渴望在未來不會改變(這是關於人的重要假設),例如,我現在渴望一套大房子,10年後我對這套房子還是渴望的。人們會基於現在的這種渴望對未來產生美好的預期。這種預期給現在的我們帶來了一些快樂。但是,隨著你收入的提高,10年後,可能出現兩種情況,第一,你還是買不起大房子;第二,你買得起了,但是這個大房子已經不能給你滿足感了。即,你的aspirations隨著你的收入水漲船高。這兩種情況都導致了你的happiness程度下降。(有一點更深的討論,在10年後的這個時間點,其幸福可以基於對再10年後的aspirations來提高,但是根據邊際效應遞減的一般規律,要更大的aspirations才能帶來之前的那種滿足感,這是非常難以實現的。簡言之,越有錢的人越不容易滿足,越不快樂。)

而這種aspirations是從哪裡來的呢?我追根溯源了一下,是來自於社會學的研究,例如1966年 Runciman的文章中就有 提到 「aspirations depend on income relative to that of the relevant reference group」。所以,只要有對比組的存在,就會有aspirations的產生。

終於可以回到主題了。無知者快樂嗎?除非,他接觸不到任何比他好的對照組,方圓幾百里的村落,都跟他們家情況一樣。除非,他沒有接觸過網路,不知道外面的世界,長什麼樣子。除非,他能永遠做一隻井底之蛙,看到的那一片天永遠都是藍的。如果一個人在現代社會能真的這樣了,他一定是被眷顧的。他是快樂的。但是他幸福嗎?那就不好說了。

非常有意思的是,Easterlin在2001年的文章在開頭引用了Samuel Johnson的話,Life is a progress from want to want, not from enjoyment to enjoyment. 感覺頗為點題。


我所理解的幸福並不是無知帶來的!

而是珍惜並感恩目前擁有的,有機會通過知識或勞作獲得想要的生活.
有能力間歇性創造超出目前生活能力的驚喜.

這是最簡單的基礎的幸福


生活在「我才不相信世界是你說的那樣,它分明是我認為的那樣︶︿︶」的世界中的人才是幸福的,與是否無知無關。


所以毛少將是永遠幸福的嗎?


難得糊塗啊


推薦閱讀:

嫁給鳳凰男會幸福么?
喜歡是如何變成愛的?
作為一個男人,你覺得最幸福的事是什麼?
你覺得你幸福嗎?
如何解讀「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這句話?

TAG: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