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想讓孩子「自然成長」,一方面又很怕孩子放任自己,考不上好的大學,如何解決這個矛盾?

一方面希望孩子自然成長,不給他/她太多約束。另一方面,又被清華北大斯坦福哈佛強烈誘惑著,該如何平衡?


首先,真正的自然成長不是放任,而是讓孩子學會自主,自己做決定、自己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己形成動機和自己構建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最具創造力的人才。這種教育有非常系統的方法和理論體系,不是放羊式的教育。自然成長絕對是一種精英教育,不是讓人變平凡、普通的非精英教育。

其次,想讓孩子上哈佛等名校,靠約束和應試完全行不通,因為這些世界級名校並不太看重分數。一個孩子如果只能靠別人的約束才能管住自己,只能靠外在的績效(例如分數、獎金)才能行動,這絕不是一個有潛力的孩子,長大了只能混工廠、職場。你想,愛因斯坦是因為別人發工資而創造相對論嗎?喬布斯是因為獎金髮明iPhone嗎?達芬奇是為了別人的讚美而發明創造嗎?這些人的特點都是在做自己最喜歡、最想做的事情,指望外在激勵的應試教育完全培養不出這種精英。

所以不要以為放任孩子就是自然成長,那是在不負責任的溺愛。
也不要以為有約束你的孩子就能上世界名校,很可能你是在扼殺他的創造力。

家長要構建讓孩子能自我成長的環境,讓孩子能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形成自己的愛好和目標,這個孩子才是最有希望成為精英的。

任何剝奪孩子自主權的教育,最終的結局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把孩子變成最普通凡人的教育。


這涉及到教育理念。第一種可稱為「非精英教育」,第二種可稱為「精英教育」。

這兩個概念我提出來,但無法好好地做解釋,簡而言之,前者的重點是「平凡」,後者的重點是「超群」。

據我觀察,採取「非精英教育」,也有兩種:一種是缺乏教育資源,比如父母忙碌,沒有家庭教育意識,沒有教育方法,不得不對孩子聽之任之,當然在這種情況下,有的家庭父母品格優良,有的孩子自我奮鬥的意識煥發得早,漸漸步入精英道路;一種是父母是相當顯赫的成功人士,深知成功路上的艱辛和不堪,又積累了相當的財富,希望給孩子一個相對平靜的、沒有奮鬥苦痛的人生。也就是他們常常說「希望孩子做個普通人」。當然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孩子由於成長環境好,社會資源多,自我激勵意識強,也輕而易舉地步入精英道路。

「精英教育」,也有兩種。一種是父母和孩子有共識,孩子有內力,有目標,鍥而不捨;一種是父母和孩子沒有共識,靠高壓強迫,也談不上科學的方法和博大的心懷,最後不得不放低要求,甚至造成孩子個性扭曲和人生悲劇。

所謂「自然成長」只是動聽時髦的名詞和對教育的嚴重誤解。即便是「非精英教育」,也依然要培養孩子的「精英品格」,所謂「精英品格」,也就是常說的「求知、專註、忍耐、善良、合作、勤奮、開朗、糾錯……」乃至更偉大的諸如「博學、堅定、隱忍、悲憫、樂觀、自省……」。


所以說,「精英教育」的目標,並非是做「人上人」,而是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並因為他人格健全,而更容易得到賞識、得到機會,得到成功,成為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精英」(至於什麼樣的人算「社會精英」和「成功人士」,這裡不做討論)。在教育資源並不平衡的中國,鼓勵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特別是在有能力上北大清華哈佛的情況下,當然應當選擇和爭取最好的教育(哪怕這些頂尖大學自身問題不少,也被罵得夠嗆);當然,由於中國的學校衡量標準單一(以考試成績為唯一檢驗標準),而考試又成為極端乏味、極端疲累、極端殘酷,甚至扼殺個性和創造力的東西(如果孩子的個性品格好,具有專註忍耐精神,人格獨立、批判性強,可以降低和屏蔽這類影響),所以最終有很多優秀的孩子被擠下這條去往頂尖大學的道路,或者另尋他路(比如出國留學,或者移民成為外籍考生),其實想通了也沒什麼,現在的社會,也許已經不是那麼看重頂尖大學的文憑,可惜的喪失了優秀的教育平台和校友資源。


在中國的教育環境中,父母不應該觀念混亂,左右搖擺,自相矛盾,指東打西。我認為應該堅定「精英教育」或「精英品格」教育,如果教育資源和教育方法不夠,那麼就應當鼓勵孩子去做能激發潛能,獲得成就感的事情,在這樣的過程中,得到更有修為的人的幫助(也就是庸俗說法里的「貴人」),培養所謂的「精英品格」,並讓這些品格成為孩子內在的自我要求,並漸漸固化下來,成為他自身人格的一部分。


孩子更多地是在學習父母的。
正確引導的孩子,如果還有一個在社會上比較有正面意義的父母,自然更可能會步入精英之路的。
但是,現在的中國,又有多少成年人能夠對自己的工作真正地滿懷熱愛、並能夠得到社會真正的認同呢?


其實,我覺得真正的自然成長就是放任
所以,如果想做一個好家長,能夠培育出一個好孩子的話,是沒有什麼「自然成長」的,必要的引導是必需的。
然後就是誘導教育和約束教育的區別了,約束教育就是現在很多國內家長在做的,計劃好一切,小學名校中學名校大學名校以後什麼工作都計劃好的那種,誘導教育的話幾個高票答案都說得很清楚了。


我們有一個不敢讓孩子自然生長的理由,那就是環境很糟糕。
環境如果很好,孩子從周圍的環境中能夠接收到的都是正面的,積極的,健康的,溫暖的東西,那麼我們有何理由不讓孩子自然生長呢?
反之,我們又有何理由大膽的放任孩子自然生長呢?我們應該相信孩子,但是要建立在理智上。
前面有很多很好的答案,我個人認同張英鋒的答案。但是看到教育類問題,總是有要答的衝動。
如果你想讓孩子自然成長,就要控制孩子成長的環境。
環境包括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等,還可以說有一個自然環境。
家庭環境是完全可控的,學校環境也可以通過擇校來獲得一個相對較好的環境。社會環境,不可控。自然環境,貌似不重要,但其實很重要,所謂人傑地靈。
我認為,如果能夠有良好的環境,兒童的自然成長就是可行的。但是,如果環境不那麼好,還是需要引導和控制。
至於自由和放任的差別,我想我們都應該理解,不多講了。


從虎媽虎爸再到散養圈養,家教是松是緊一直是為人父母百般糾結的話題。

每次聊到這兒,我總會想起小時候語文課上讀過的一篇文章《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The Wonderful Lousy Poem)。故事的主角巴迪7歲的時候,寫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詩。媽媽對他百般讚賞。小巴迪更渴望得到來自父親的認可,畢竟父親身為好萊塢大導演,閱覽劇本無數,自然明白何為好壞。終於父親帶著公司的悶氣回到了家,母親興沖沖地說:「巴迪今天寫了首詩,太棒了!你也看看!」父親扔了一句「我自己會判斷」後,便開始讀詩。閱罷,不屑地將詩扔在一邊,說:「糟糕透了 。」母親在和父親據理力爭的時候,小巴迪在一旁黯然神傷,自尊心碎了一地。但母親的鼓勵讓他堅持寫作的夢想,幾年之後,當他把自己寫的第一部小說讓父親檢閱時,父親批註:寫得不怎麼樣,但還不是毫無希望。筆耕不輟的巴迪,後來終成大劇作家。摘錄原文的最後一段——這些年來,我少年時代聽到的兩種聲音一直交織在我的耳際:「精彩極了」,「糟糕透了」;「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它們像兩股風不斷地向我吹來。我謹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極了」而擱淺,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顛覆。

我想這就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陰陽平衡吧。


「自然成長」和「放著不管」完全是兩碼事好吧?如果想孩子上名校能力強,父母言傳身家比得過請最好的家教,讓孩子自然成長只是意味著給孩子更多自由選擇的機會,但不意味著在選擇的時候你們不一起面對,不意味著遇到挫折的時候不幫助他分析原因總結教訓,更不意味著孩子茫然失措的時候不與他細心交流給予必要的指點(是指點,不是包辦,得寬容孩子不成熟的做法而不是看著不爽然後「放著我來」)。
所以,不要以「自然成長」為由走入「放任自流」誤區,後者只是懶得在孩子身上用心的借口而已。


這個問題反應了一種文化背景——父母與子女之間沒有劃清界限。孩子學不會對自己負責,這才是放任的根源。


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否則再怎麼精英,也不過衣冠禽獸。


自然成長和考上大學要劃等號嗎?

我覺得首先你的態度就有問題了。在我看來,自然成長完全不等於非要考上大學。大學是什麼人考的?大學都是那些沒有一技之長,老老實實按照所有一般人的成長順序走過來的人才做的。

試問一下,如果你孩子自然成長到7歲,他開始對識文學字感興趣了,然後在你的指導下學會了識寫字,然後再用自己識字的本領掌握了一門或者多門技能,那他還有沒有必要像一般孩子一樣還要小學中學大學的去走那些常人走的路。

我想,只要他能夠不違法的賺來錢,你不會逼著他非要給你弄個什麼什麼大學的畢業證吧。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親自的教育。自己認為最重要的,最得意的,最堅持最底線的,親自教到孩子接受領悟即可。
孩子不可包辦,亦不可事事求全。不包辦是因為孩子早晚要離巢,不求全是因為遲早要取捨,除非所擁有的實在太少絲毫不能放棄。
親自教給他道、理、根上的東西,就像內功心法,怎麼運用要讓孩子自己去摸爬滾打。而那些雕蟲小技,孩子將來可能會有更好的選擇。就算自家的三腳貓功夫不夠行走江湖,那也是爹娘親授,祖傳秘方。
最怕看別人都報了這那學習班,就非逼著自家孩子去當分母。


習慣!!!!!!
在孩子小的時候培養好的習慣,那一切都可以放任~~~~在我認為,習慣第一!!!!!!!


看孩子什麼性格了,內向的少管,抱怨多的就別管了


如果可以 我想拿自己當例子 我是個非常中庸的例子
像小學課文里寫的一樣 我有一個經常表揚我精彩極了的媽媽 還有一個經常罵我糟糕透了的爸爸
不過家裡的教育完全是西方化 準確的說 就是自由
譬如小學 老師總是要求寫很多作業 但是爸爸會告訴我 如果寫一遍就學會了 那就不需要寫第二遍 我就可以出去玩了 他就會打電話給老師或者去學校給老師解釋我為什麼沒完成作業 不過這也極大的提高了我的學習效率 當然這只是體現自由的一角 不論是學習上還是生活上 爸媽只會給我建議 決定權都在我手裡 他們想從小就教會我如何去承擔自己的選擇 如果對自己的決定負責 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我覺得這點我終生受益

不過自由也同時意味著很多挫折 孩子小的時候辨別能力是不會太強的 當然也不排除有天資不同的那些孩子 所以 自由會造就很多挫折 但是這並不代表就是錯 彎路也是路 彎路也是一種財富 我是這麼看待的 媽媽常和我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雖然我現在承認以前的諸多選擇 自己都做錯了 現在也會聽取他們很多的意見 但是我媽媽依然不後悔給了我自己選擇的權利 因為你不選你就永遠不知道哪個是對哪個是錯
相比而下 我的思路比同齡的很多同學開闊一點點 當然了 是我自認為 我覺得很大方面是受益於 從小爸媽給的自由 培養了我獨立的性格
有點語無倫次 僅個人觀點:)


很多不負責任又懶惰的家長以「自然成長」的名義溺愛放任孩子,結果導致孩子自由散漫,嚴重的甚至性格缺陷、人格不健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態是孩子一生的財富,比學習成績、技能更寶貴,這需要父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比每天盯功課更勞心勞力。總之,教育孩子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而鍛造健全人格是最值得父母去關注的。


其實樓主是沒有弄清自然成長這個概念,真正的自然成長不是放任,而是在一個比較完善的環境中,讓孩子自主的行動。對於教育,不管是絕對不行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怎麼管。中國式教育錯誤的地方就在於管教的方式有誤,家長往往注重管理孩子的行動,而疏於管理孩子的意識。真正的管教,應該是告訴孩子生活、學習的規矩,該罰則罰,讓他成為一個有原則的人、獨立的人。這需要家長長期的以身作則和一貫的管理。而中國似的管教往往是這樣的情形:孩子考不好了,就天天看著孩子學習,但是一旦孩子成績好了或者家長沒有時間了,管教就立刻不存在了。


在由家長進行「引導」的大方向下,讓孩子「自然成長」!
切不可讓教育體制扼殺孩子的各種天賦,以後追悔莫及。


如果條件允許,多生一個。
————————————————————————————————————————
前面隨便回答了下,但是看了排在前兩位的答案,感覺也是回答得有點隨便啊。
我覺得這題的答案應該是,因材施教。
缺乏自主性的孩子,你就不能讓其自然成長,應該先培養其自主性,培養其自控力。
有較好的自控力的孩子,大可以多給一些自由,自由能讓這樣的孩子發展得更好,更符合斯坦福哈佛的要求。另外,必須強調,清華北大和斯坦福哈佛不是一類學校啊,你自己要分清楚啊。君不見前一段時間有個愛吃泡麵的孩子被國外名校錄取了,這樣的孩子清華北大會要就奇了怪了。
所以,教育理念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你要了解你的孩子,你可以去找相應的機構幫助你了解你的孩子,再針對性地調整你的教育方針。如果你做不到,那還是上面那句話,如果條件允許,多生一個吧。


忍不住答一發~部分同意 @張成澤
看了題主和大部分答主,都是一刀切的解決方案。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立的不同的個體好不好
天賦不同 愛好不同 性格不同~~好多不同
每一個家庭條件都不同好不好
父母親在孩子成長過程里也在學習成長摸索
我能理解題主的矛盾心情
自己要如何~想如何~,都是強加在孩子身上的東西,其實這也沒問題。但題主發文顯然是不願這樣的。
最後結論就是:你們家孩子什麼個性~天賦如何~家庭條件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學校如何~老師如何~等等等等,最後孩子自然就會如何。記住家長千萬不要焦慮~會傳遞給孩子。
好了~好像什麼都沒說( ̄o ̄) . z Z


學習,需要學會如何學習,怎樣快速的學習。
做人,需要學會如何做人,怎麼健康的做人。
做事,語言學會如何做事,怎麼穩重的做事。
學會這些之後,才是自由放任,不能一昧的追求自由,放任,因為很多東西在自由放任之後,會讓孩子自己摸索過程中摔的遍體鱗傷,不划算。還是在完成自己的義務與責任之後,看到孩子的成長之後,再談自由,再談放任。


推薦閱讀:

丈夫總否定、打擊孩子,對孩子惡狠狠地說一些暴力的話,我該如何引導以及溝通?
有了自己的孩子,你會採取哪些和自己父母不一樣的兒童教養方式?
父親打我,我還手。這樣的我該何去何從?
如何看待傅雷對傅聰的家庭教育,和傅聰出走英國對傅雷結局的影響?

TAG:教育 | 育兒 | 成長 | 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