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如何產生的?如何培養?
相似問題:如何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並能夠保持深入研究?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感興趣,才能把事情做好。聽起來是挺有道理,但我們仔細去思考,興趣與把事做好的關係,還是有很多細節值得探討的地方。
(註:這裡興趣指由愛好而產生的愉快情緒,特指對某技能、專業、工作的愛好。)
到底是因為有興趣才能做好事情,還是因為做得好事情,所以會有興趣一直去做?二者還真是有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味道。
我們一般的理解,如果對一件事不感興趣,強迫自己去做通常是很痛苦的。比如你不喜歡數學,但由於從小到大,它都是主科,特別高考,往往數學成績決定了最終的排名,所以……所以你必須硬著頭皮去學、去做題、去考試。考試分數不佳,挫折感很強烈,對數學更加沒興趣。可是,為了自己的將來,還是不得不打開那滿是紅叉的試卷,開始苦悶的訂正。人生不如意莫過於此,不感興趣也做不好它卻還要不斷堅持。把數學作為所有專業方向主科的那位規則制定者,對於那些不喜歡數學的人來講,是多麼的不近人情啊!
另一方面,我們做得好的事情,通常都會對其感興趣。比如你因為兒時學會了游泳,於是你就一直比較喜歡游泳。你對因為初學打麻將贏了幾把,于是之後你經常喜歡找人玩麻將等等。由於你在某方面做得還不錯,因此會一直不斷關注它、學習它、練習它,之後就玩得越來越好,形成了良性循環。
現在的核心問題,興趣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在第一次接觸一件新技能,比如學習游泳。可能是主動自願、可能是父母逼迫、可能是巧合遇上,總之,對於此事完全白紙的我們來說,不會帶有太大的成見,無論是否喜歡大多都不會有強烈的情緒(少部分「一見鍾情」的我們另談)。
我們開始嘗試它。至少要下到水裡去撲騰幾下。旁邊也許有家人、朋友或老師指點,你開始學著悶水,開始感受浮力,開始手劃腳蹬。期間不小心嗆到幾口水,甚至體驗到沉下水底差點淹死的感覺等等。然後,經歷了一段時間練習,你有點學會了游泳或者依然不斷嗆水沒有學會游泳。此時,前者就會對游泳產生了強烈的興趣,而後者則對游泳失去了興趣。
接下來就很簡單了,前者會越來越好,後者依然不會游泳。前者會在今後的很多年裡對別人說:我對游泳很感興趣,喜歡游泳。哪怕游泳依然是菜鳥級別。而後者……可能很少會再次下水。
到底是因為對游泳天生感興趣,才學會了游泳,還是因為學會了游泳,所以對游泳產生了興趣呢?我認為兩者都不是興趣產生的問題核心。
理論上,一個正常人經過合理練習就一定可以學會很多人都能掌握的游泳技能。之所以最終導致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問題出在了初學的過程中。
當一個人從第一次接觸一件事到入門初步掌握這件事,這個過程的體驗好壞決定了對此事的興趣多少。也就是說,不管你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選擇任何一種專業,從事任何一個工作,如果你在剛接觸的時候可以比較順利達到入門,體驗到些許成就感,那麼你就會對它感興趣,甚至越來越有興趣,也越學越好。反之,初學體驗不佳將直接導致興趣喪失。
所以我認為,絕大多數興趣不是天生的,興趣有無取決於初體驗。如果這樣理解那麼解決辦法就很好想了。那就是盡量讓初體驗不那麼困難,挫敗感不那麼強烈。比如有一個極具教學經驗的老師或教練來幫助你入門,找非常適合入門的圖書視頻或軟體來學習,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有親朋好友在旁邊鼓勵加油。
回到本文前面講學習數學的例子。如果小朋友的家長或者小學低年級時的數學老師可以給孩子足夠的趣味引導和鼓勵,讓他能夠相對容易的理解算術的概念、克服數學恐懼並且能夠取得一定成績,考過幾次90分以上。那麼之後的數學學習就不至於那麼艱難,情緒上也不會造成學不好,因此不感興趣,進而更加學不好的惡性循環。
那麼,興趣有沒有可能與生俱來?也就是說,對某個技能可以從沒接觸而就一見鍾情,並遊刃有餘。我個人覺得,天賦這東西應該是存在的,即不用學或者稍微學習,就能把某種事情做得好到超過大多數人。如個別人天生具有的音樂、數學、運動上的天賦。但追根溯源,這些天賦總是與幼兒時的某種環境有聯繫。例如音樂世家的孩子容易出音樂天才,小時候數學好的人很容易喜歡上編程等。不過,假如某孩子天生特別喜歡畫畫,但父母卻不給他任何塗鴉的機會,或者對他要求特別高,畫得不滿意就破口大罵,那麼他將來就很難在畫畫上有所發展。也就是說,即使存在某種技能上的天賦,如果初學體驗不佳,也會造成興趣喪失,進而技能天賦喪失。
總之,在接觸學習時,有了一些輔助條件的幫助,讓初體驗感覺不錯,那麼我相信讓自己對某事產生興趣,並持續愛好它,就變得比較容易了。興趣的秘密
作者:高天澤G (轉載需註明來源)
「畢業半年了,還沒找到工作,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怎麼辦?」
「結婚N年了,他/她對我的興趣好像日漸下降,是不是不愛我了?」
「三四月份不減肥,五六月份徒傷悲。每次減肥都失敗,為何堅持不下來?」
......
這些話我們聽的還少嗎?!
有句爛三俗的話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做任何事情都要保持興趣,這樣才有動力,才更容易成功」。這些都是廢話,沒有任何內容在裡面,弄不好還誤導人。且不說這裡的成功是怎樣定義的(沉迷網遊算成功嗎?擼管無節制算成功嗎?甜食上癮算成功嗎?節操何在...),單就對興趣本身的定義就千差萬別。其實大道理誰都懂,但是做成事情的總是少數人,不要以為互聯網的發展會真的消滅信息不對稱,實現全民繁榮,二八定律總不會輕易消除,信息再去中心化,影響那些世界進程的關鍵信息依然掌握在那20%的人手裡。很多道理都知易行難,但是如果深入思考了興趣之後,你就會發現,培養興趣並不是一件神秘的事兒,也不是什麼無從下手的事情,更非雞生蛋還是蛋生雞循環論證那麼唬人。很多事情讓我們糊塗,並不是因為我們做錯了什麼,而僅僅是不了解事物本身的真相,只有了解了真相,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興趣。而只有了解了什麼是興趣,如何創造興趣,保持興趣,以及避免那些不良的興趣,才能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和高效。興趣越多越好,並不準確,只有好的興趣越多,才正確。而好的定義則一萬個人有一萬個理解。
我一直覺得,人身上最值錢的東西不是什麼名牌包包、不是什麼流行服飾,也不是豪車和名表,更不是天天吃松露、喝象屎咖啡。這些東西只是另一樣東西經過獨特運轉之後,帶來的自然而然的結果。這樣東西就是你的大腦,要知道大腦的精密程度遠比一輛新款限量版布加迪威航複雜上萬倍,這裡面有上千億根神經大條彼此鏈接,不靠汽油運轉,靠電訊號,多麼環保啊。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探索比對人腦的探索,在進程上要快很多,前者是用大腦去思考原子世界(造了汽車飛機大炮、高樓大廈水泥橋)和比特世界(網遊、AV、APP),但是針對人腦本身的探索,就需要我們人腦自身去探索了。用大腦去思考大腦,難免會陷入局限性的怪圈。不過,隨著近一百多年來,神經生物科學、實驗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的發展,我們已經對大腦的奧秘略知一二,雖然很少很少,但不要緊,我們依然可以對已經了解的這一小部分加以分析和運用,還是能為我們帶來無窮福利的。
興趣本身並不僅限於人類擁有,動物也會存在興趣,甚至田螺(對,就是大排檔里的麻辣田螺...)也被證明對某些事物存在興趣。但是限於篇幅所限,並且這篇文章主要是考慮大腦的運行機制,因此,只討論具有理性思維的高級動物——人類——的興趣。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興趣是怎樣產生的。
一、正向激勵引發興趣
我們的大腦有個部位叫杏仁核,屬於大腦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它可以產生、識別並調節情緒,還可以控制學習和記憶。當遇到讓你興奮的事情或人時,杏仁核內就會分泌一種叫多巴胺的神經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可以激活大腦的獎賞迴路,產生興奮快樂的感覺。
平常生活中,總有一些事件作為刺激源能對我們的大腦杏仁核施加刺激,無論是某個人、某樣東西,還是某個話題。酗酒、毒品、尼古丁、色情影片、韓劇控、上網成癮等,這些事件作為刺激源可以不斷提高我們的多巴胺分泌水平,令人們體驗刺激和爽快。而隨著興奮的增加,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就會迅速下降,而且變得麻痹不敏感,此時人們就會想要更新奇強烈的刺激,才能體驗同樣愉快水平的感覺。如此反覆,興趣就形成了,而當這種興趣一旦失控,就會演變成上癮,甚至會引發人們的精神頹廢,甚至是犯罪。當然,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都沒有讓我們走向上癮的道路,而僅僅是保持在興趣階段。
從上面的生化過程可以發現,興趣產生的前提是,必須有某個事件最初作為刺激源作用於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並且觸發杏仁核產生多巴胺,否則就不會產生對事物的興趣。多巴胺一旦分泌,獎賞迴路就被激活,這種獎賞機制能促使人做一切有利於自身基因延續的事情,包括食物、性、愛和殺戮。由於這些事物可以給我們帶來刺激和快感,因此,在心理學上又叫做正向反饋或正向激勵。在這裡,判斷是否是正向激勵的標準,只根據這件事是否能引發多巴胺分泌從而引起人的興趣,而不考慮這件事本身是否是道德層面的好事或壞事。
還記得巴甫洛夫的狗嗎,那條一聽見鈴聲就會流口水的狗。這是由俄國著名生物學家巴甫洛夫做的一項生物實驗。狗最初只是對肉感興趣,是因為肉可以給它提供正向激勵,讓他填飽肚子並感到愉快,肉的信號—包括顏色、形狀、氣味—觸發了狗的多巴胺分泌。但是隨著另一個刺激源—鈴聲—的插入,反覆幾次後,當只呈現鈴聲時,狗也會流口水,這是因為,鈴聲也變成了促使其分泌多巴胺的刺激源,正向激勵從原來的肉轉化成了現在的鈴聲。因此,狗對這個鈴聲,甚至所有類似的鈴聲都會產生興趣。在新行為主義心理學派來看,這個經典條件反射實驗,說明了興趣是可以創造並轉移的,只需將新的刺激源與原來的正向刺激源進行混搭即可。
另外一個關於激勵的科學實驗是操作性條件反射,這個實驗的核心理論是,我們的學習行為是隨著正向刺激的不斷引發而產生的。實驗中,把一隻貓放入一個特殊的鐵籠子,這個籠子分成兩個區域,一個區域有人為控制的通電裝置,通電時,強烈的電刺激會驅趕貓躲到另一個沒有通電裝置的區域,每次喵星人回到這個區域時便提供電刺激。籠子的另一邊是無通電區域,內有一個開關裝置,觸碰這個裝置,籠子的門就會自動打開。不過,我們的喵星人一開始並不知道這個機關,也不知道只有按了這個開關才能逃離。因此它的前期行為軌跡毫無規律性,這裡摸摸,那裡碰碰,為了逃出來,他甚至會咬籠子,到都無濟於事。最後,因為某種原因,某個很小的概率,貓碰了那個開關逃了出來。幾次實驗下來,這隻貓逐漸學會了如何逃離鐵籠,即使是在沒有電擊刺激的情況下也是如此。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點擊開關回獲得獎賞—逃出鐵籠,這一事件的結果,對貓來說是一項正向激勵,多多少少對貓的多巴胺分泌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到最後,貓只對鐵籠中的開關按鈕感興趣,因為它知道,點擊這個開關會得到獎賞,於是分泌了多巴胺,後者命令大腦做出點擊決策。這個實驗可以說明,興趣是可以通過不斷學習獲得正向激勵來獲得的,需要的只是耐心。
我們的興趣並非天生存在,而是在我們不斷與周圍事件和人的交互過程中引發的,而且只有一部分事件和人激活了我們的獎賞機制,這部分事件和機製作為正向激勵,最終塑造了我們的興趣集合,如果用現代互聯網語言描述,這個興趣集合就是所謂的興趣圖譜,即表明『我喜歡某個事物』的網狀集合。
之前有很多人討論,究竟是先有興趣,然後才想要做某件事情,還是反過來先想做某件事,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興趣。根據上面的生化過程可以發現,更可能的原因是後者,即先經歷某個事件或人,通過給予我們一定的正向和負向反饋,來提示我們是喜歡這件事還是討厭這件事。如果喜歡,就會繼續嘗試。相反,就會消極對待此事,甚至此後再也不碰了。
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學習方面,舉兩個最常見的例子:游泳和上學。當我們第一次學習游泳的時候,會感到害怕,這就需要我們的游泳教練不斷的給予我們鼓勵和勇氣,而這種鼓勵就是一種正向激勵,它促使我們產生自信,並相信自己在下一次嘗試時,會有更多的成功概率。我們也會遇到相反的例子。比如某些父母,在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或者成績沒考好時,並沒有給予正向激勵,沒有鼓勵,沒有寬容和安慰,而是不斷地詆毀孩子的自尊,斥責孩子的無能和沒用,甚至訴諸家庭暴力,這樣的孩子很難對學習產生興趣,而家長灌輸他的負面理念,最終會形成自我實現的預言,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糟糕。
在非學習方面,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吃巧克力。巧克力這種甜食大部分都喜歡吃,尤其是第一次吃的時候。有人說,吃巧克力可以緩解心情,讓你高興起來,因為它能讓你的身體產生一種叫快樂素的物質。事實上,這種物質就是多巴胺,巧克力可以刺激這種神經遞質的分泌,激活獎賞迴路,於是吃完第一塊,就想第二塊。但是任何事物吃多了都會膩,這時候如果換個口味兒,你就會重新燃起興趣。關於如何保持興趣,在第二部分有詳細解答。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周圍的同齡人,尤其是年輕人,會抱怨自己不知道喜歡什麼,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愛好在哪兒,其實很大程度上不是因為我們的興趣太匱乏,而恰恰是因為經歷匱乏、視野匱乏,少不經事才迷茫。根據上面的興趣形成理論,只有先經歷某件事,獲得了刺激反饋,你才能知道自己喜歡做還是不喜歡做。
如果一件事或一種經歷,我們從來都沒見過,也沒聽說過,那自然也沒法談興趣了,因為這些興趣點將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認知範圍內。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設有個嬰兒,一出生我們就把他關進一個小黑屋,裡面沒有聲音,也沒有光線,更沒有任何其他可以玩的東西,唯一有的就是每天定時給他吃沒有任何味道的營養素,保證其生存即可。那麼十幾年過後,這樣的人不僅心智沒法發育成熟,而且也不會有任何興趣產生,就如同形屍走肉一般,因為他沒有經歷過任何事件,沒有可以讓他產生多巴胺的豐富刺激源,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更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除非他從小黑屋中走出來,去經歷各種事件。記得劉同老師寫過一本小說,叫《誰的青春不迷茫》,其實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很多事情,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即知道自己沒有體驗過,而更多的事情,我們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從無從體驗,何談興趣?
以冰毒海洛因這類毒品為例,這些物品屬於我們知道但沒有體驗過的東西。由於大多數人與參與販毒的人沒有來往,也就沒有機會嘗試這種東西。我們對它更多的是好奇,而非喜歡和興趣。不過一旦你體驗了一次,由於這種物質能刺激杏仁核分泌巨量的多巴胺(除此之外還能擾亂大腦其他部位的神經系統,降低認知能力),那種爽翻天的感覺,一定會讓你對它產生莫大的興趣,如果沒有有效的遏制手段,最後就會形成依賴,從此一蹶不振。
為什麼減肥這麼困難,在於這是一項長期堅持之後才能看到正向反饋的運動。由於短期內,我們無法通過視覺直觀地看到身體上的變化,因此某種程度上不能給我們的大腦一個信號:這個下午2小時的運動讓我減少了N斤。沒有正向反饋,就不知道效果,不知道效果就無法刺激多巴胺分泌,使我們對此事產生興趣。很多人都採用節食減肥,認為這種減肥方式能在短期內有效減重,殊不知,這樣的減肥方式不僅對身體健康毫無益處,反而由於長期飢餓,對食物熱量的獲取更加渴望。反彈的幾率大幅增加,負向反饋給予我們的不再是對此項運動的興趣,而是失望和自責。事實上,市面上發明的各種輔助減肥的測量設備,包括心跳速率表、電子稱、跑步機上的公里數字,都是一種正向反饋,為的是及時地告訴我們每次運動的效果,以便維持我們的信心和興趣。
而關於「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例子,很難舉出,因為連知道都不知道,興趣也就無從談起。
總之,只有經歷正向刺激(正向激勵可以刺激多巴胺分沒有經歷事件)才能使人產生興趣,見下圖。
回到現實生活中,要想讓自己興趣廣泛,保持好奇心,就要多經歷多感受,多走走多看看,豐富自己的認知範圍,擴大自己的視野寬度,才能知道哪些事物適合自己,哪些不適合。如果整天宅在家裡是為了讀書學習搞科研也就罷了,如果是為了滿足網癮、韓國歐巴癮、擼管不停等「不治之症」,那就得不償失了。有句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也是類似的道理。(當然這句話也有偏見,要視情況而定,比如讀什麼書,去什麼地方,交什麼朋友,好壞標準如何。一直比較反感那種一句話就能闡明天下萬物之真理的所謂諺語。要知道,在沒有任何前提假設的情況下,至理名言是毫無意義的。)
談完如何產生興趣,再來看看產生興趣以後,如何更好的保持興趣。熱度不減,才能經久不衰嘛。
二、新鮮刺激維持興趣
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很奇葩的實驗,將一隻雄性老鼠和五隻雌性老鼠放在一起,頓時,雄性老鼠就像發了瘋似的不斷與每個雌老鼠交配。交配成功後,雄老鼠將不再對寫著雌老鼠感興趣,即使對方還想要更多,雄老鼠也無動於衷。這時,實驗人員將籠中的雌性老鼠取出並換了一批新的雌老鼠,這時候,那隻雄老鼠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再度雄起,並進行下一輪的濫交。如此往複不停,就會造成精盡鼠亡。這種對新的交配對象或刺激源的自動反應叫『柯立芝效應』。
「柯立芝」指的是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他和總統夫人一起參觀一家家禽農場。參觀時總統夫人問農場飼養員,為什麼這麼少的公雞卻能幫助生產了這麼多雞蛋?飼養員很自豪地告訴她說,這些公雞每天要和母雞完成很多次交配任務。「請轉告給柯立芝先生」總統夫人很確信的說。柯立芝聽到後問農場主,每隻公雞是否都只和一隻母雞交配?「不,有許多隻不同的母雞可供交配。」飼養員說。「請轉告柯立芝太太,」總統堅定地說。
我們的大腦經過萬年以上的進化,分成兩部分功能區,一部分是由感性大腦控制的,裡面是控制人們情緒和生存本能的原始神經迴路。另一部分是理性大腦控制的,也就是我們的大腦皮層,人的高級認知能力包括邏輯推理能力、創意聯想能力等高級神經迴路,基本上都位於這個部位。漫長的進化歷程,我們的情緒大腦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它適中保持著動物生存所必須的本能,所有的衝動、動機和慾望,甚至包括恐懼,唯一目的就是保證自身基因的延續和擴散。情緒大腦的運行速度非常之快,也很容易擊敗我們的理想大腦,從而掌控意志,讓我們的行為任由原始慾望來擺布。
在第一部分,我們講到了多巴胺可以刺激大腦的獎賞迴路,從而產生對事物的興趣。但是多巴胺分泌水平與對事物的興趣之間有怎樣的關係呢?經過科學研究發現,當所接收的刺激是來自於新事物時,多巴胺數量就會增加,小到一本新書、一件新衣服、一款新遊戲,大到一輛新車、一座新房,不斷更新正向刺激事件的結果就是,我們的多巴胺分泌水平提升了,於是我們上癮了,就像上面那種遇到新雌鼠的雄性老鼠一樣。但是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多巴胺分泌的閾值也隨之提升了,新鮮事物所提供的興奮感很快就會隨著多巴胺分泌水平的降低而消失。記得小時候,媽媽給我新買了一盒24色水彩筆,我興奮的幾天睡不著,每天晚上睡覺都要抱著水彩筆才行,此外還有很多東西也是如此,比如我的第一款新電子詞典、第一款手機等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曾經令我興奮的物品變得平淡無奇,不再具有吸引力,甚至手機不小心調到地上都會慢悠悠的撿起來仍在桌子上但是,當我買到下一款新手機時,我又會興奮的不得了。在這一點上,人類和那隻雄性老鼠並沒有什麼不同,也會發生柯立芝效應。
成功的網路遊戲很容易使人上癮,原因就在於成功遊戲本身可以不斷的通過做任務,及時快速的獲得正向激勵,而且每一個故事情節、每一塊地圖、每一個關卡或者副本,都會千差萬別,這種新鮮感持續的灌輸進玩家的原始神經迴路,激勵用戶不斷分泌多巴胺,只要有新鮮劇情,就會持續抓住玩家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一直保持著對這款遊戲的熱度。相反,有些遊戲運行一段時間就沒有人玩了,雖然遊戲本身的生命周期就很短(通常比工具型APP的生命周期要短很多),但是有些遊戲卻更快的失去了玩家的熱情,一種可能的原因是遊戲難度太大,挫敗感強,沒有提供正向激勵,連興趣都不會產生;另一種可能是遊戲難度太簡單、內容太單一,即正向激勵的力度不夠強,且種類不夠豐富新鮮,玩一段時間就膩了。比如曾經紅極一時的世紀天成推出的《跑跑卡丁車》。這是一款Q版風格的賽車類網遊,包括競速模式和道具模式,用戶可以選擇不同的賽道,購買或升級更強大的裝備來贏得比賽。剛開始的時候這個遊戲非常具有吸引力,場景的豐富性和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極大的吸引了玩家的注意力。甚至一度推出了世界級的玩家競賽。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遊戲沒有更多的創新,只是不停地推出新地圖、新車型和新角色,而用戶早已習慣了這種更新模式,因此就麻木了,多巴胺分泌閾值升高了。如果沒有更強烈更顛覆式的創新玩法,這款遊戲將很快沒落。
男女情感方面,柯立芝效應同樣適用。進化心理學認為,男女兩性行為特質和生理特徵的不同是為了適應大自然環境而不斷演化過來的。比如男性總是希望盡一切可能和更多的女性發生關係,並且選擇女人的標準是,越年輕越好,身材越性感越好,年輕意味著女性的生殖細胞更活躍,生命力更頑強,更能保證受精的成功率。而凹凸有致的身材暗示著其良好的孕育能力和哺乳能力,這樣能更好的幫助男性的基因獲得遺傳。女性則希望配偶是外形健壯,擁有更好的社會地位和財力。因為身體健壯意味著良好的生殖能力,可以保證下一代的健康,而良好的社會地位和財力則意味著,他可以為下一代提供更充足的食物和資源,以保證下一代基因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而且男人每天都會產生上億枚精子,而女性一生只能產生400枚左右的卵子。因此,男性在生理基礎上,可以進行更低成本的繁殖,只要一次幾分鐘就可以完成繁衍後代的任務,而女性則不同,懷孕一個孩子需要九個多月,這期間需要精心的照料呵護,而且遠古時代,生育一個孩子的風險非常大,夭折是常有的事情,而母親也很有可能在生產中喪失性命,因此繁殖成本非常高,這就註定了女性在尋求配偶時,非常注重男性所擁有的資源的多少。資源越多,越是理想的交配對象。
在現在社會中,男女雙方從相識開始,到確立戀愛關係,情感進入了激情期,此時雙方都能感受到無比的快樂和滿足,此時雙方的多巴胺較高,結婚時,則水平達到了最高點。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婚姻逐漸回歸到穩定期,並最終回落到親情期。此時很多人都會覺得彷彿愛情不然,並未愛情本身既包括激情期,也包括親情期,並不是沒有了轟轟烈烈的感覺就不是愛,平平淡淡的愛情也是真愛。當然,這裡要談的不是愛情的定義。很多情侶或夫妻普遍感覺到,當兩個人在一起很長一段時間後,就沒有那麼喜歡彼此了,或者說對方的吸引力並沒有以前強烈了。事實上,對方還是對方,人沒有變,變得是自身大腦對於這種情感刺激的敏感度,變得不那麼敏感了,也就是說,當我們長期面對一個沒有經常創造新奇、浪漫的戀人時,興趣就會一點點下降,最終回歸到一個平衡點,維持著一個看似平淡的情侶或夫妻關係,就像實驗室中那些疲於交配的老鼠。因此,聰明的情侶或夫妻,會時不時地製造一點小浪漫、做出一點小改變,比如買一件禮物,去新的城市旅行,互換家庭角色,男方注重以下走形的身材,女方注重一下打扮等等。這些新鮮的經歷會降低彼此雙方的多巴胺分泌的閾值,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水平升高,從而點燃舊愛。巧妙運用柯立芝效應,即可維持更長久的感情熱度。
總之,要想維持對某樣事物或人的興趣,就要學會增加新奇的元素和不一樣的結果,不固守規律,持續提供不一樣的正向反饋。見下圖。
事實上,這篇文章中的「興趣」二字,應該定義成一個很中性的辭彙,「興趣」本身只是大腦通過它的原始迴路,對我們所接觸到的事物的反饋刺激提供的一種反應模式。 興趣本身有好有壞,而好壞的標準在於人們的價值觀,即信念。不同的地區文化,不同的性別,對一樣事物的評價和反應也是不同的。有些興趣,長期的保持可以為我們提供健康的生活,良好的心情,讓我們心智成熟,廣交朋友。而有些興趣帶給我們的不僅是身體的摧殘、意志的塌陷,人際關係乃至親情的崩裂,讓我們的人生走向低谷深淵。比如沉迷網遊、煙酒、毒品、色情、賭博等等。下面一節要講的則是如何避免培養不良的興趣,學會克制自己,才有可能過上更加理性、樂觀的生活。
三、遠離不良興趣
我們已經知道,興趣是單獨事件作為刺激源,引發多巴胺分泌的一個結果,還知道,及時可見、可感受的正向反饋,可以讓我們的興趣愈加濃厚。但是有些興趣,我們並不想染上,比如甜食上癮造成的肥胖,酗酒引發的社會悲劇,煙癮導致壽命的縮短,網癮和色情導致的家庭危機。但是當人體真的染上這些不良嗜好時,是很難自我剋制的,即使在大腦認知上清楚這件事的不良後果,但由於我們的原始情緒大腦太過強大了,癮頭正勁的時候,很難通過自我意識進行克制。如今,科學家們研發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有些需要醫學人員幫助實施,而有些則可以通過自己在完成,只要堅持,充滿信心,就一定會獲得明顯的改善。
目前主要的「癮頭」治療方法有很多種,但基本上分為:精神分析療法、行為療法、生物醫學療法(其實還有很多細分流派,這裡只簡要介紹幾個)。名字聽著很專業,其實沒有那麼難理解,為了便於解釋每種療法的含義,採用理論結合顯示的方式再好不過了。
1、精神分析療法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大家都知道吧(我就默認大家知道了= =),他是著名的心理學大師,也可以稱為心理學的鼻祖(其實正宗的應該是馮特、鐵欽納和約翰華生等實驗心理學家們)。關於他的書籍,例如《精神分析引論》、《夢的解析》已經家喻戶曉了。心理學中也分為好多個流派,而他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他的精神分析理論將焦慮障礙愛做事個體無力很好地解決內部衝突所造成的,即本我的無意識的、非理性的衝動被超我抑制而產生的衝動。所以他的學說又叫做心理動力學,他講人看成一個矛盾體,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指的就是原始本能,這種本能以滿足慾望為至高無上的標準,其實就是我們前面所指的那個情緒大腦,而超我指的是社會規範,是從我們出生到死亡生命期間,所經歷的各種外在壞境和價值觀施加給我們的束縛,比如做人要誠實,要孝順父母,不撒謊,不犯罪等等等等的社會規範。但於是超我與本我產生了衝突,前者要控制我們慾望,後者要釋放我們的慾望,怎麼解決呢?就靠自我在平衡,自我扮演的角色就相當於一個勸架人,同時也是理性大腦的代言人,。每當本我和超我干架的時候,自我就要出面勸架,而最終的結果只有兩個:(1)本我輸了,那麼原始慾望就被壓制了,從我們的意識層面壓制進了我們無法察覺到的潛意識層面。理性大腦暫時戰勝的情緒大腦;(2)超我輸了,說明原始慾望得到了最終的宣洩,這種慾望的發泄將是無所顧忌的,帶來的後果有可能是傷害他人的同時也傷害了自己。而精神分析療法的主要功能在於,增加本我的表現機會,讓我們的潛在慾望從潛意識層面被精神分析師引導到表層意識,降低超我的過分要求,使得自我的力量(理性大腦)強大起來。
精神分析療法常使用的是「頓悟療法」,其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自由聯想。首先,讓病人處於自由放鬆的狀態,精神分析師鼓勵把此時頭腦中出現的任何想法、願望、軀體的感覺都說出來,不論好的壞的、是否重要的,難以啟齒的,都要毫無保留的說出來。這樣分析醫師才可以根據你的這些潛意識思想進行分析,對症下藥。
舉例:
如果是酗酒,犯酒癮的時候讓你親口說出你為什麼喜歡喝酒,喝酒能滿足你的那些幻想,比如,你會說喝酒可以壯自己的膽子,提高自信,害怕被別人認為自己無能和懦弱。比如喝酒是藉機會亂性的好手段,可以以所謂正當的理由滿足自己的生理慾望和征服異性的成就感和快感。比如可能是因為討厭工作的不順,討厭家人的苛責,憎恨自己的懦弱,通過讓自己沉醉來逃避現實等等。當你說出這些一度不願意承認的事情時,心理防線很可能會崩潰,這個時候精神分析師就會幫你分析產生這些想法的根源所在,比如是人際關係的缺失、童年經歷的不順造成的人格發展不健全等等,然後通過鼓勵、安慰、移情等眾多方式幫你重建自信,幫你找到可以採取的切實有效的自我管理技巧,並灌注「相信自己可以改變自己」的理念,逐步改變你對不良嗜好的認識。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這種治療很難獨自完成,因為很少有成癮者會沒事兒閑的向人曝光自己難以啟齒、見不得人的醜惡隱私。
精神分析療法後來被現代心理學證明有不科學的嫌疑的(心理動力學的理論被大量的實例證明是偽科學,不符合卡爾波普爾對現代科學的定義,即可證偽性,因此精神分析學派的理論逐漸被主流現代心理學邊緣化,目前的美國大學本科心理學教育中,已經很少會提及弗洛伊德、卡爾榮格的相關理論了),它的治療周期漫長、費用昂貴、投入精力巨大,而且治療效果的成功率比較低,因此這種療法已經被主流的治療方法所拋棄。例如,在澳大利亞的大部分醫院之勞精神病患者,如果採用的是精神療法,則醫療費是不予以報銷的。
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精神療法的內容,有怕枯燥,本人推薦一部絕對的高智商電影——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主演的《禁閉島》。講述用精神療法治療二戰老兵心理陰影的故事。
2、行為療法
行為療法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派所創。行為治療家主張異常行為(比如上癮)如同正常行為一樣,是可以習得的(還記得巴甫洛夫的狗和鐵籠里的那隻貓咪嗎?),即是通過基本的條件作用遠離和學習原理學到的。行為治療主張應用條件作用原理和強化原理去糾正那些異常的行為模式。常用的手法就是內爆療法和厭惡療法。
所謂內爆療法就是讓患者一開始就直接暴露在極度恐懼的事物面前,比如大多數女生都害怕蛇和蜘蛛之類的,使用內爆療法就相當於讓這一個女生置身於爬滿蜘蛛或蛇的屋子內,而這些選用的蛇和蜘蛛通常不會傷人。如果這招不行,就用充分想像的方式,比如引導患者想像一套蛇正纏著自己的脖子爬行.....通過這些行為,讓患者學習到:這些動物其實是沒有危險的,從而改變她的行為方式,不再採取逃避和抓狂的行為。
厭惡療法,顧名思義,就是將一些誘發性的刺激與一種強烈的、令人厭惡的刺激,比如電擊、毆打、讓人嘔吐的藥物同時呈現給患者,這種條件下,負向刺激與誘發性刺激反覆結合,同時出現,患者會逐步發展出一種對以前喜歡的刺激的言無反應,即用厭惡代替了對某種刺激的喜愛。
不知道大家是否看過斯坦利庫布里克導演的《發條橙》(Orange Clock),男主角阿歷克斯是一個作惡多端的殺人狂,同時也是強姦犯,通過犯罪滿足自己內心的快樂,他認為殺人是一種享受,強姦則是展示自己男人味的絕佳方式,尤其喜歡當著被害者的男朋友或丈夫面前進行輪姦。後來這個殺人犯被抓起來作為醫療研究對象,對其實施厭惡療法。電影中一個鏡頭是,把他綁在電影院的座位上,用鐵架子把他的眼皮扒開,並放映含有暴力、殺戮和色情的紀錄片,即使在他感覺不適的時候,也強行讓他觀看(因為眼睛無法閉上),反覆這樣的治療,讓他最後對這些犯罪行為感到厭惡至極,甚至一見到類似行為就會嘔吐甚至昏厥。研究人員為了向政府相關部門彙報研究成果,將男主角請上表演台,請來一個工作人員對他進行侮辱和毆打,他剛開始很憤怒,但是最後表現出了服從甚至跪在地上哭泣和求饒。又請來了一個金髮裸體美女在他面前搔首弄姿,由於行為療法的強大作用,使他再次嘔吐和百般求饒,希望遠離這個女人。這就是行為療法的威力所在。比如你喜歡吸煙,那麼使用這種療法會發生什麼?不斷地向你灌輸吸煙的危害並不靠譜,而是直接將你置身於一堆因吸煙而喪命的死屍面前,或者讓你直接觀看腐爛的肺部,觀看肺癌病人痛苦不堪的表情和家人傷心欲絕的哭聲......天天這樣,你還會吸煙嗎?其實現實中不需要那麼極端,每當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滿足慾望的時候,就想像一下這個愛好的危害就好了。
3、生物醫學療法
這個最好解釋,說白了就是藉助藥物進行治療,比如失眠了就吃失眠葯,煙癮犯了就吃戒煙糖,減肥吃左旋肉鹼,想看A片了就打雌性激素(這個是假的,開個玩笑~)。安慰劑療法也是藥物治療的常見方法,這種方法已經被證明是科學有效的,大量的科學實驗(將患者們隨機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一組吃安慰劑,也就是澱粉片,但是告訴他是有實際療效的藥物),結果安慰劑同樣可以大幅提高治癒的效果。精神藥物療法的原理主要是通過改變神經遞質的化學成分和分泌水平,來改變人的行為模式和認知。
剛做了一篇雅思閱讀,說兩句。
先天 and 後天
有些東西是先天的,基因里骨子裡的東西,只要遇到就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所以廣泛的接觸不同的領域,勇於嘗試是唯一的方法。
把握契機,專註於一個專業,努力了解更多,你就成為這個領域的專家。到時候你周圍的人都需要你,你會有一種存在感和認同感。興趣也就自然而然了。
作者:Waynetong偉爺
鏈接:如何培養一個興趣愛好並能夠保持深入研究?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如何培養······首先你得有個愛好,聽著像是廢話,但是其實這個前提很難做到
興趣的產生源於好幾個良性反饋:首先是認為一件事情有意思,然後去想辦法了解了
發現了更多有意思的東西,然後開始練習!其實就是這樣簡單
前期應該做些什麼來使自己投入進去並能夠深入研究?
首先,愛好是你的,不是別人的,有些人喜歡玩遊戲,是喜歡和夥伴們玩遊戲
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是不會玩的,那麼打遊戲就不是愛好,僅僅是消磨時間的方式
興趣愛好,最起碼應該滿足的條件恰恰就是,能夠讓你無條件地投入進去,並且慢慢深入研究的東西,這其實應該是作為一種定義(或者特徵定義法之類的東西吧)
以上就是闡述找到愛好這個行為並不是廢話的道理
我感覺很多人都沒有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愛好的樣子,很可惜
屬於自己的愛好應該是,投入地去做一個小時甚至幾個小時,貌似一無所獲,但是卻會感到一種很實在的快樂,這種快樂不像電子遊戲等等來的激烈、猛烈、明顯,但是確實會讓人快樂
是屬於自己一個人的快樂,這麼說很抽象呢······
總之找到同好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呢
還是舉例吧,這裡氣息吧的吧主,證明應該是個喜歡唱歌的人吧?
但是我喜歡的不僅僅是唱歌,更多的是一個學習驗證自我的過程,我喜歡做一些聲樂練習的資料整理總結,結合實踐去驗證,並試著用更加通俗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且這個過程也確實幫助到一些人了,我覺得跟喜歡唱歌的人一起去KTV是很開心的,跟人交流唱歌的技巧也是很快樂的
並不是要讓人覺得我唱歌很厲害,而是我自己一個人唱歌也會很開心,從初三開始發覺自己喜歡唱歌,慢慢地研究唱法,到現在,大家都覺得你學的很累很專業嘛,很多人問我是不是學音樂的···
這才叫做興趣愛好嘛,自己喜歡,而且深入學習了
希望對你有啟示吧
圈子,自己的愛,自我激勵機制,簡單說說這幾個
我大學參加了一個社會團體,叫做拉闊上海,那麼首先這裡的人大部分都是社會人士,其次這是上海的社團,再一個這是一個喜歡港樂的團體(拉闊是live的港譯)
這裡面有很多唱歌很厲害的人,為了能更好地跟他們交流,於是我也努力練習起來
自己的愛不解釋了,這個是很基本的東西,辦法總比困難多
自我激勵機制就是說,人總是有惰性的,想辦法讓自己更多地去想著怎麼做好
想想這麼累值不值得,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愛不夠
其實做不到那麼深入也沒人怪你,最重要的是那一份快樂的感覺是不是確實感覺到了······
擴展閱讀:人在滿足什麼條件時會對一件事情感興趣,並發展成一項愛好?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回答這個問題,是基於有些讀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實際上很大一部分),學了3、4年計算機專業後,最後說對軟體開發不感興趣,但當初是怎麼報的計算機專業的呢?
由此我思考了一些時間,原來是因為大學的教學方法上出現了問題,讓學計算機的學生產生了嚴重的挫折感,最後讓學生們感到不擅長這方面的工作,為了不被人說,同時為自己找個台階下,所以說對軟體開發沒有興趣。
我想說的是,不是這些學生的錯,他們實際上沒有問題,只要找到好的辦法讓他們產生成就感並體驗由此帶來的興奮和快感。
興趣的產生
從事某一方面的活動,可以是體育運動、藝術活動、各類知識學習......,基於巧合,發揮了遺傳基因方面一某些特長,比如適合游泳的身體和敏捷,比如適合音樂的聽覺和手指大小及手指敏捷,一開始做就比其他同齡人好一些。
然後得到他人的認可和讚賞,產生成就感,刺激多巴胺獎賞系統,這種體驗讓人興奮和產生快感。
為了得到更多人或者更高層次的人的認可和讚賞,繼續在這方面努力,更好成績產生了,更多的、更高的認可和讚賞,更高的成就感.,刺激多巴胺獎賞系統,體驗興奮和快感......,
如此反覆循環下去,到一定時候就形成了興趣,這種雪球滾下去,興趣會佔用你大量的時間,比如點贊越多,關注者越多,你上知乎的時間也越長。
興趣的培養
沒有遺傳基因方面的特長,如果開始從事該項活動時比別人更努力、花的時間更多,也會取得比別人更好的成績,同樣得到認可和讚賞,產生成就感,刺激多巴胺獎賞系統,讓人興奮和產生快感。進入良性循環,不斷循環的結果,也會產生興趣。
所以興趣是可以培養的,遊戲謎、京劇謎的產生大概就是這樣的。
玩遊戲好而學習不好的人就是這麼產生的,在遊戲世界不停地刷分,不停地得到大家的認可和讚賞,不斷獲得更大的成就,體驗興奮和快感,用來替代在學習方面沒有得到的認可,或者在學習方面的自卑感,所以戒網癮如此困難,因為家長沒有辦法找到能獲得如此成就感、如此快感的別的活動。
從事一項活動,如果按花費的時間算,從0到1000小時能讓我們比大多數人好一點,2000小時,可以說是入門了。然而在下一個2000到5000小時,我們將在同行中成為最棒的,再接下來的5000到10000小時則講究細節,成為世界級的。
之所以在最後階段要花上5000 個小時,是因為它們並不明顯,而且瑣碎。
Malcolm Gladwell 在《異類》一書中提出「10000 小時定律」——如果要在某個領域成為世界級的,我們必須練習 10000 小時。比如披頭士,他們曾經也平凡過,但是堅持在 German strip clubs 中進行馬拉松式的表演,如此幾年後,成為世界上最棒的樂隊。
10000小時,如果每天5小時,2000天,5年5個月,所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根本動力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實際上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實現,也類似這樣的過程,不停地迭代循環,不停地前進。
-----------------------------------------------------
多巴胺
多巴胺由腦內分泌,是下丘腦和腦垂體腺中的一種關鍵神經傳導物質,用來幫助細胞傳送脈衝的化學物質,中樞神經系統中多巴胺的濃度受到精神因素的影響。
這種腦內分泌主要負責大腦的情慾,感覺將興奮及開心的信息傳遞,也與上癮有關。
阿爾維德·卡爾森確定多巴胺為腦內信息傳遞者的角色使他贏得了2000年諾貝爾醫學獎。多巴胺獎賞系統工作原理,由於過於專業,也有人已經回答,這裡就不涉及,有興趣
請參考多巴胺是什麼?它有哪些功能?
我一直相信,在某一方向可以到達頂端的人,實則可以做到在一切領域的優秀。偏科對他們來講只是一種真實的選擇。
因為往往他們的優秀也體現在他們對興趣的忠誠。
在他們之中又有著不在少數的一部分,顯得特別可愛。
這部分人興趣極廣,即使是對於少數不感興趣的方向,他們依然能覺察到有趣的星星點點,甚至可以迅速建立起對它們的喜愛。
在各個領域你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不論科學或是藝術,他們皆可駕馭。或許是由於科學與藝術原本就是惺惺相惜的共生體,又或許宇宙中的萬物根本就是無解又有趣的。
所以,若讓我說,
優秀是源於興趣,而興趣 是一種境界。關於這個問題,李笑來曾在他的書中提到過。他的回答顛覆了我對興趣的理解。
經常聽到有人表示他對目前的專業沒興趣——他真正感興趣的是某某專業。
事實果真這樣嗎?
首先,這些人其實並不是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沒有興趣,而是沒有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做好。
幾乎沒有人會喜歡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盡量迴避自己的短處。
一般來講,唱歌好的人才會喜歡唱歌(對自己缺乏認知的人除外),牌技好的人會更喜歡打牌,身材健美的人往往更愛健身。
對一個人來說,一定要問自己這個問題:
我不喜歡做某件事情,是不是僅僅因為這件事我沒有做好?
若是,就要考慮另一個問題:
做好這件事究竟對我有沒有意義?如果有,那就努力做,知道做好為止,沒有其他選擇。
若反過來,自己做的挺好,但就是不喜歡,那就直接換一件事情做吧。
其次,人們總說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其他事情。可事實上,出現這種感覺僅僅是因為還沒開始做那件事情,也還沒在那件事上遭受挫折而已。
其實,很多人真的放棄原來做的事情,轉去做新的「真正感興趣的」事情時,往往又會發現,想要做好這件事同樣困難重重,挫折不斷。
沒過多久,又失去興趣,開始幻想做另外的事情,並且將這一行為「合理化」:「我(才知道)真正感興趣的並不是這個……」
興趣並不是很重要,至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重要。對一個人來說,某件事只要能做好,並且做到比大多數人好,他就不會對那件事沒興趣。
同樣,父母想培養孩子的興趣,也不是買來一架鋼琴或一本書就可以的。
正確的做法是:
根據孩子的情況,選出孩子最可能做的比別人好的事情(這可能已經是極其費力的了),然後絞盡腦汁讓孩子學得會、做得好、做得比一般人好、做得比誰都好——興趣就自然出現了。
說來說去,是順序出了問題:
往往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興趣。
所謂「沒興趣」,往往不過是結果。如果把它當作「不去做好」的理由,最終的懲罰就是大量時間白白流逝。
所以,興趣不是天生的,要想對一件事有興趣,請先選擇一件自己有可能做得好比別人好的事,然後堅持下去。相信我,時間久了,你就會越來越有興趣。你會驚訝你的變化的!
周五晚上,在酒吧偶遇很久沒見的朋友。他帶了兩個自己的小夥伴,於是我加入了他們的閑聊。
席間,說到"興趣"的話題。其中一個人說,真羨慕你,有自己的興趣。我自己什麼都不感興趣,不知道空餘時間能幹什麼。
我說,每個人其實都有自己擅長的東西。有時候,你只是不知道而已。但是,你需要去嘗試。
以前我練書法,花了7年時間才真正喜歡上這門藝術。而你,只要堅持去嘗試,你就會發現它就藏在那裡。
興趣就是你會花時間去琢磨,怎麼讓這件事更好。
就像我今天到1933老廠房去攝影,其實我根本不會拍人像,我也知道自己拍得很一般。但是我不在乎去跟專業的人士去比較。因為我喜歡,所以我會慢慢去嘗試把這件事做好。
以下是兩張今天的拍攝的照片。
有人會認為拍得好,有人會認為拍得差。
但對於我來說,這都無所謂:)
相信有"興趣"的朋友,和我有同感吧!
從我個人的經歷來說,我認為興趣不是憑空產生的,興趣是被發現的。
興趣這個問題其實真的很複雜,不是很容易就能描述清楚,於是有人說,可以用科學的方法,10萬個小時的練習培養出一個專家,但科學無法解釋他為什麼對這個產生興趣。我甚至認為這是個哲學問題,是你選擇命運的同時,命運也在選擇你。
我覺得融入你的生活,甚至生命的興趣,才叫興趣。
藏在心裡,觸景生情時想那麼幾秒鐘,然後搖搖頭,嘆口氣,又把它放回心裡的不叫興趣。
如果說培養,那隻能是用時間的尿,來澆灌你興趣的菊花。
興趣是一種自我暗示。
下面的這篇文章摘自李開復老師的《寫給中國青年的七封信》,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有些同學問我,如何像我一樣能找到自己的興趣呢?我覺得,首先要客觀地評估和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不要把社會、家人或朋友認可和看重的事當作自己的愛好;不要以為有趣的事就是自己的興趣所在,而是要親身體驗它並用自己的頭腦做出判斷;不要以為有興趣的事情就可以成為自己的職業,例如,喜歡玩網路遊戲並不代表你會喜歡或有能力開發網路遊戲;不要以為有興趣就意味著自己有這方面的天賦,不過,你可以盡量尋找天賦和興趣的最佳結合點,例如,如果你對數學有天賦但又喜歡計算機專業,那麼你完全可以做計算機理論方面的研究工作。
最好的尋找興趣點的方法是開拓自己的視野,接觸眾多的領域。唯有接觸你才能嘗試,唯有嘗試你才能找到自己的最愛。而大學正是這樣一個可以讓你接觸並嘗試眾多領域的獨一無二的場所。因此,大學生應當更好地把握在校時間,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通過使用圖書館資源、旁聽課程、搜索網路、聽講座、打工、參加社團活動、與朋友交流、使用電子郵件和電子論壇等不同方式接觸更多的領域、更多的工作類型和更多的專家學者。當年,如果我只是乖乖地到法律繫上課,而不去嘗試旁聽計算機系的課程,我就不會去計算機中心打工,也不去找計算機系的助教切磋,就更不會發現自己對計算機的濃厚興趣。
通過開拓視野和接觸嘗試,如果你發現了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這時就可以去嘗試轉系的可能性、嘗試課外學習、選修或旁聽相關課程;你也可以去找一些打工或假期實習的機會,進一步理解相關行業的工作性質;或者,努力去考自己感興趣專業的研究生,重新進行一次專業選擇。其實,本科讀什麼專業並不能完全決定畢業後的工作方向,正如我所強調的那樣,大學期間的學習過程培養的是你的學習能力,只要具備了這種能力,即使從事的是全新的工作,你也能在邊做邊學的過程中獲取足夠的知識和經驗。
除了「選你所愛」,大家也不妨試試「愛你所選」。有些同學後悔自己在入學時選錯了專業,以至於對所學的專業缺乏興趣,沒有學習動力;有些同學則因為追尋興趣而「走火入魔」,畢業後才發現荒廢了本專業的課程;另一些同學因為在學習上遇到了困難或對本專業抱有偏見,就以興趣為借口,不願意麵對自己的專業。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在大學中,轉系可能並不容易,所以,大家首先應儘力試著把本專業讀好,並在學習過程中逐漸培養自己對本專業的興趣。此外,一個專業里可能有很多不同的領域,也許你對專業里的某一個領域會有興趣。現在,有很多專業發展了交叉學科,兩個專業的結合往往是新的增長點。因此,只要多接觸、多嘗試,你也許就會碰到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方向。「數字筆」的發明人王堅博士在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用戶界面的研究,可是誰又能想到他從本科到博士所學的都是心理學專業,而用戶界面又正是計算機和心理學專業的最佳結合點。另一方面,就算你畢業後要從事其他的行業,你依然可以把自己的專業讀好,這同樣能成為你在新行業中的優勢。例如,有一位同學不喜歡讀工科,想畢業後進入服務業發展,我就建議他先把工科讀好,將來可以在服務業中以精通技術作為自己的特長。
人生的路很長,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興趣愛好。在追尋興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尋自己終身不變的志向。有一本書的作者曾訪問了幾百個成功者,問他們有哪件事是他們今天已經懂得,但在年輕時卻留下了遺憾的事情。在受訪者的回答中,最多的一種是:「希望在年輕時就有前輩告訴我、鼓勵我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相比之下,興趣固然關鍵,但志向更為重要。例如,我的志向是「使影響力最大化」,多年以來,我有許多興趣愛好,如語音識別、對弈軟體、多媒體、研究到開發的轉換、管理學、滿足用戶的需求、演講和寫作、幫助中國學生等等,興趣可以改變,但我的志向是始終不渝的。因此,大家不必把某種興趣當作自己最後的目標,也不必把任何一種興趣的發展道路完全切斷,在志向的指引下,不同的興趣完全可以平行發展,實在必要時再做出最佳的抉擇。志向就像羅盤,興趣就像風帆,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們可以讓你駛向理想的港灣。
興趣就是你開始嘗試做一件事情,經過努力做好了,並且還有值得探究的東西,那就會發展成興趣。若你做一件事情完全沒難度,無探究的空間那就不會被你稱為興趣!所以,產生興趣的必要因素是,一定程度上你在這件事上取得了成功,其次是它具備探究性!
我這麼說吧興趣的培養,就是讓那個你想要的東西。
1.多以正面的形象出現在你的面前。
2.能夠給你較快的享受體驗。(它本身帶來的,社會帶來的、朋友帶來的)也就是說,你要玩的高興,你才會願意繼續玩下去。
-----------------------------------------------
培養啊!!怎麼說呢,我覺得培養興趣,像交好朋友。
很複雜,但是我們都知道第一點就是:要友好不要太功利了,專註它的本身。
至於其他,給不了建議。但是,你可以知道的是有個興趣挺好的。像有個知友一樣!
PS:不是知乎的朋友!!
------------------------------------
安啦,你的好朋友。會出現的啦!
個人認為,興趣最好是挖掘,不要培養。要不,從現在起,我們把自己培養的對110米跨欄感興趣試試?或者對古生物行為學?或者對二胡?
這東西在成長的過程中,受到客觀環境一定的影響,很難改變,它並不受我們主觀意識的控制,是深層次意識的外現。舉個極端的例子,你能自由的控制自己去喜歡一個人或是討厭一個人么?感覺除非催眠自己,不然很難改變既定的觀念。
如果非要靠洗腦催眠自己去產生一個興趣,我覺得這興趣不要也罷。但這裡有個很重要的問題,興趣,顧名思義就是能讓自己感到高興和有趣的東西,問題是,大家能否清楚的認識到真正的快樂,區分於虛榮、放縱、懶惰等短暫的喧囂與鉛華,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感覺。比如,大多小孩子都討厭學習,喜歡玩遊戲,如果你讓他不上學在家專業玩下試試,他並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愛」玩。也許很多東西你本來就很感興趣,只是你不知道罷了,畢竟好奇心也是人類進化的原動力之一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興趣也是「命運」的組成部分。找到自己的興趣才是正道,如果題主就是因為某些必須做的事情不感興趣才提問,那就試著催眠自己吧,把所有在做的事情的優點和不得不做的理由列出來,每天早中晚大聲念3遍,堅持到不需要念也很亢奮為止。
不過說到挖掘,就涉及到潛力,因為沒有人能拿出實際的有效的方法去衡量和證明潛力,所以,從某種意義講,也許我們真的可以做到任何「人」能做到的事情,換句話說,任何事都可能成為興趣並被做好。地震中為救兒子的母親,以及很多人頻臨死亡時爆發出的潛力,就像一個遮在面紗後面的美女,當有一天我們能讓她走到台前一睹芳容時,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像喬丹一樣在球場上飛翔,像莫扎特一樣用琴鍵演繹生命,像牛頓一樣在科學的海洋中建立大廈,誰有又知道呢?有時候興趣的產生需要一些觸發,而把一件事培養成興趣需要專註和剋制,是的,世界那麼大,你只取一瓢飲才能成為興趣不是么
最近在回答了很多高中畢業生關於興趣的問題後,我發現其實很多人會發現自己沒有什麼興趣。更進一步,還有可能覺得生活會很無趣,是嗎?其實我也有一段時間,覺得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覺得目前所處的地方,束縛了自己,於是便猶豫徘徊,覺得目前做的什麼都沒有用,於是便什麼都不做,於是自己的心情變得更差,更覺得生活的很無趣。其實,這是一個死循環,一旦調入其中,很難自拔……
後來我反思自己,覺得對生活提不起興趣,其實不是因為我們無能,而是因為我們無膽量去嘗試未知的事物,覺得面對自己未知的事物,自己沒有能力做好它。就好像,當時在我高三的時候,我總是在想到底哪種複習方式是最好的呢?現在這種方式是不是不對呀?如果投入太對的時間會不會浪費時間呀?於是,一直猶豫著,擔心著,一直沒有辦法投入其中。也好像我剛剛開始讀研的時候,面對完全未知的項目,自己不知道怎麼下手,於是便一直彷徨猶豫,擔心自己做不好,於是便一直無法投入其中。
後來反思,想對一件事情有興趣,就一定要投入其中,不要擔憂這件事情能不能做好。功利些說,只要投入其中,這樣你的效率會很高,做成的概率會增大,同時就算失敗,這段全情的投入也會讓你收穫很多經驗。自己問問自己的內心,我們會發現自己全情投入時做的事情總是會讓自己很開心,無論這件事情多麼的無用。
記住,興趣的反義詞不是無趣,而是有用。當你在做事情前總要問問,這件事情有什麼用呢?那你將離興趣漸行漸遠。因為,樂趣來源於全身心的投入。
記得一位哲人寫過一首詩:
Dance like nobody"s waching; Love like you"ve never been hurt.Sing like nobody"s listening; Live
like it"s heaven on earth.
來自一點點成功感累積而成
興趣
興趣真的不是一見鍾情的?
以跑步為例,談談自己的心得!
我在剛跑步的時候並不是特別喜歡這個運動,只是覺得它對身體好,但跑著跑著,有了一些正向的鼓勵,例如跑到了前幾名,跑的長了感覺到了一些不同的,讓人舒服的感覺!
然後我就喜歡上了跑步,輕鬆五公里!
那培養興趣是不是也是類似這個過程?
1.先是克服一身懶惰,先去嘗試
2.嘗試過程中不會對自己要求太高,不會是一次跑十公里,那下次怕是就不行了!(這點我容易犯,特別在其他方面,心急)
3.跑完一次就當甩開一次,最好有一些正向的鼓勵,誇讚自己幾句!然後再「堅持」,其實不叫堅持,克服懶惰,再嘗試……
4.跑著跑著發現了其中的樂趣,例如感覺到長跑的時候很安靜,跑完洗個澡很舒服,跑完腦子清醒,做什麼都很入神,多巴胺很棒,這個階段盡情享受吧
5.接著跑著會出現一些小問題,但是我還是樂於跑步!這些小問題開始提醒我我應該從業餘選手提升一下自己了,應該看一些跑步的部分專業知識,除了一些常識以外,例如應該跑前如何拉筋,跑後如何做,有什麼好處!(這時候也別對自己要求過多,差不多行了,別讓堅持毀了自己)
6.跑步仍在繼續著,享受著!在跑的實踐過程中體驗到上一階段理論的一些影響,這算是理論和實踐有一些小契合了
7.我會學習更多的相關的知識,也可以加入某些團體了(看自己喜好),跑步對於我已經是享受了,到這個階段,普通非專業選手已經可以了,已經算是半專業了,以後不用對自己要求太高,盡情享受即可!這慢慢會變成一個習慣!
8.生活突遭變故,習慣被打破了!例如出差或者其他事造成一個月跑不了,這時候懶勁又上來了,但不至於回到開始狀態!還是一樣,回到了第一步,但與第一次不同,這次興趣和習慣的養成可能更快一些,因為有過第一次那種舒服,或者享受,自身會有一些觸角,能更敏感的,有方向的感受跑步的樂趣!
9.沒想到其他什麼了,這是跑步,感覺可以類比其他的,盡情用心培養自個的興趣吧!
推薦閱讀:
※如何取悅自己?
※女朋友愛看微微一笑很傾城和韓劇,我覺得這種行為很腦殘怎麼辦,請問我這是腦有病嗎,如果是應該怎麼治?
※在大學,放棄了水課去追求興趣,有沒有比較麻煩的後果?
※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興趣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