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各勢力內部都有哪些集團?

比如曹操內部…潁川派,曹氏集團,司馬、曹爽集團…大概要分時期才能分清吧…反正題主是搞暈了,求各位大佬科普,建議只選取一個勢力進行刨析,包括每個派系的核心人物與成員


我參與知乎上關於三國話題的爭論也有一些了,覺得一部分人的邏輯,偏向於「我有個觀點,我找史料去證明」,而不是「我綜合史料,得出了一個觀點」。先有觀點還是先有證據,有時候有相當的區別。

知乎上說的最多的「潁川士人集團」,政治立場差別很大。潁川的代表人物荀彧因反對曹操加九錫而死。而荀攸則是支持曹操進位的。後來潁川士人的龍頭陳群則是帶頭勸曹丕稱帝。
那你就沒有辦法說潁川集團是個派系。他們也許互相扶持(吧),但是其中的聯繫是很鬆散的。非要說的話,就曹操進位這件事,不能把潁川士人放到一個派系裡,也不能按荀家-陳家來分,只好分成荀彧派,荀攸派,陳群派,那就不能叫派系。否則如果曹操手下的重臣分為荀彧派,荀攸派,陳群派,司馬懿派,程昱派,賈詡派,郭嘉派乃至賈逵派,鍾繇派,甚至徐庶派,路人甲派…那和每個人有自己個人的立場的有什麼區別?
曹魏內部當然存在派系和派系鬥爭,比如曹植和曹丕身邊各自圍繞的一群重臣,以及他們在立嗣方面的分歧。但是立嗣之爭只是一個臨時的站隊,不存在長期的政治集團。政治集團的鬥爭,典型的就是司馬懿VS曹爽。但是我們也只能籠統的指出這是權臣要奪權的鬥爭,至於他們各自的擁躉也並不十分詳細。

————————

再說季漢內部的派系分野。季漢派系論的觀點,基本上是來自於田餘慶先生。但是田先生的出發點是在說明諸葛亮在前期政治工作的一個重點是平衡「新人和舊人」的關係。與知乎上橫行的派系傾軋之說有量變引發質變的區別。

更何況雖然田先生對歷史的造詣令人高山仰止,但是其中內部還是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細節。比如在討論季漢內部新舊陣營的代表人物的時候,田先生說了三個人,我這裡先隱去其姓名。稱為ABC

A:荊州人,劉表屬官,曹操來了以後逃往西蜀,被劉璋任用。與劉備作戰,率眾投降。
B:荊州出身,祖籍益州。舉家從荊州搬過去以後被劉璋任用。劉備滅劉璋後起用他。
C:B的兒子,從小在益州長大,在益州士族圈裡有名聲。被劉備起用。

以(荊州派)0-10(益州派)劃分,這三個人各打幾分?


如果這個描述沒有偏頗的話,A應該是3分(接近荊州派),B是9分(近乎典型的益州派),C是6分(中立偏益州)
問,你猜他們都是誰?
公布答案:

A,李嚴。B,董和。C,董允。
在田老的敘述里,李嚴是舊派,益州派的領頭人。董和應該是舊派但是政治上是新派,董允則是徹底的新派。(這裡的新舊派,也不是派系鬥爭的那個「派」)

我無意於指摘田老的史學研究。但是我想指出的是,知乎上對田老關於季漢新舊分野論有過度解讀和額外發揮的嫌疑。以及,通過人物的履歷、籍貫,從屬關係等來劃分人物的派系,缺乏足夠的理由。
田老在行文上也有點通過履歷劃分派系的意思,但是我相信他有另外的沒有落在紙面的研究

關於黨爭派系鬥爭,我常說的一句話。如果不能指明這個派系具體的人物構成,它的政治理想或利益,不能指出它和其他派系的政治傾軋事件與結果——那就無法用它來解釋其他事件,那麼和不存在派系也沒有區別。
直到諸葛亮去世,季漢內部不存在任何「人物構成明確,政治理想或利益衝突,並互相鬥爭」的政治集團。包括所謂的李嚴VS諸葛亮。但是存在私仇爭鬥,主要是魏延劉琰,魏延楊儀這兩對。
(關於李嚴諸葛亮之爭,也許諸葛亮處置李嚴有其政治用意。但是處置李嚴的手法並非是黨爭的手法。具體見這裡http://www.zhihu.com/question/35575103/answer/63532901)

謹記一點,先下結論,然後羅織符合結論的史料,很容易。善用「可能+可能+未必不是+不排除這個可能+沒有證據證明不是=一定是這樣」的滑坡論證,輔以選擇性無視即可。大部分陰謀論和過度解讀的派系論都是這麼來的。

PS:
這個題目下目前的兩個高票答文,都在批評三國愛好者們關於「士族」「集團」概念的濫用。
受評論區@吳兒夜啼張文遠@丹霞夾明月的啟發,我想就這些概念說兩句。

士族門閥論也好,黨派集團論也好。多始於史學大師之手。但是更多的,它們是大師們在對歷史基本事實的全局和細節充分掌握的前提下,試圖在全局之上尋找一個梳理歷史脈絡的可行性嘗試。這些理論也許是符合部分事實的,但是並非是基本事實的一部分,更不是普適一切細節的真理。

至於對於我們來說,知乎的三國愛好者的水平,還處在「更接近基本事實」的路上。我們還沒有能力去運用以上的工具,沒有能力去甄別一個個具體的事件是否可以用這個工具去解釋。在這種情況下,貿然使用士族門閥論,黨派集團論這些觀點。無異於在不會爬的時候嘗試飛奔,在牙牙學語的時候去寫作紅樓夢。
我曾多次與人爭論,多次眼見他人在沒有理清歷史的基本脈絡或者對其棄之不顧的情況下,卻試圖在細枝末節之間拼湊歷史的探微。只是為了讓歷史看起來符合他們心目中的「政治」的模樣:充滿了鼠目寸光的爭權奪利和互相傾軋利用。
在我看來這是幼稚地反幼稚的行為。在目前的三國愛好者圈子,言必稱派系集團的,多是這類人。


謝各位邀。

現下最被濫用的兩個詞,一曰士族,一曰集團,而且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根子在學術界。

大約受陳寅恪先生的關隴貴族集團說影響,於漢末三國政治分析則各色集團說紛紛出籠,譬如東吳之淮泗集團,曹魏之譙沛集團、潁川士人集團,蜀漢更是被搞成了荊襄、東州、益州三明治,甚至加上個原從集團,開玩四國大戰。說句不客氣的,這都是些缺乏社會實踐的書生向壁虛構的產物。

舉個例子,以政治集團鬥爭解釋孔明、李嚴之爭,但借問,李正方的黨羽是誰?若以地域劃分集團,屢次舉報李嚴的恰恰是陳震等南陽鄉黨,豈非搞笑?至於以新舊劃定政治勢力分野,更是十足的臆想。古今中外,大到一國,小到一家,誰無新舊,何時無新舊?今日之新,明日之舊,難道舊人就是一黨,新人就是一黨?譬如開噴【新人有何功德而奪我榮資與之邪】,遂被某位學術大牛拿來立論新舊之爭的來敏:

漢末大亂,敏隨姊(夫)奔荊州,姊夫黃琬是劉璋祖母之侄,故璋遣迎琬妻,敏遂俱與姊入蜀,常為璋賓客。涉獵書籍,善左氏春秋,尤精於倉、雅訓詁,好是正文字。先主定益州,署敏典學校尉,及立太子,以為家令。

典型的東州人,劉璋舊部,這是劉備集團的舊人?那李嚴又是什麼?李嚴與諸葛亮之爭又是什麼?一忽兒舊,一忽兒新,新新舊舊,舊舊新新,這種按照資歷劃分派系,只能是牛頭不對馬嘴。用常識思考都能明白,新人攀附舊人大腿才是常態罷?

再看地域,蜀漢政治鬥爭本就平淡,能(勉強湊數)拿得出手的無非諸葛亮之與廖立、李嚴、來敏,捎帶上楊儀大戰魏文長,有趣的是後幾位統統都是荊州籍,至於諸葛亮本人,估計沒人不把這位給劃分進荊襄士人。若以蜀漢政治是荊州、東州、益州三政治集團鬥爭史,如何解釋這出?感情是荊州集團內訌,東州、益州群眾吃瓜看戲?

至於什麼三集團鬥爭導致蜀漢滅亡,更是不動腦筋的鬼話,就算把鍋統統推給姜維、黃皓的傳統史觀,都比這種假洋氣的新論靠點譜。

某位學術大牛估計是發現了地域派系說的緣木求魚,於是搞出了新人舊人說,但其結果,無非換了一根木頭繼續找魚而已。

地域鄉黨說有其價值,譬如劉焉父子重用東州人,劉備重用荊楚人,都可以從地域角度進行分析,但上升到政治集團高度,那就要慎之又慎。所謂政治集團,誰為魁首,誰為謀主,誰為羽翼,誰為爪牙,其共同政治訴求為何,行動為何?這事兒一件不解決,腦洞大開的因為地域、資歷相類,便一股腦兒塞進派系框架,無非削足適履而已。

後漢三國,有劉備集團、曹操集團、孫權集團等,至於主張其他各色分部的,請先解決以上問題。

歷史終究研究的是人,是社會,如果讀腐了書,卻不去深刻了解社會現實,學問再深,恐亦不免於【大聖人,放狗屁】。


謝邀。不過題主有些自尋煩惱。

就說蜀漢吧。李嚴是荊州南陽人,吳懿是兗州陳留人,蔣琬是荊州零陵人,費禕是荊州江夏人,法正是司隸扶風人,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

以上這些人都不是益州人,就拿眾人津津樂道的所謂諸葛亮和李嚴的權利之爭,這兩人中,諸葛亮是徐州人,李嚴是荊州人,莫非是徐州派和荊州派的鬥爭?

諸葛亮十餘歲就搬到南陽鄧縣,估計還能和李嚴說一個地方的方言。至於蜀漢各種派系都是後人根據共同點總結歸納的,而且歸納出來的派系多種多樣,但都缺乏實際意義。

當然,蜀漢派系肯定是有的,有人的地方總會出現派系,一個局子都能有派系,何況偌大的蜀漢政權。只不過光以地域劃分派系實在不合適,比如益州人張松和涼州人法正關係就不錯。

為了利益,本地人也能和外地人勾結在一起,因此派系問題雖然有,但實在不用太糾結。

下面這兩篇帖子,題主可以當樂子看。
從派系角度看蜀漢政權的滅亡
【三國】蜀國四大派系全分析


一個單位還有好多集團呢,什麼所長小舅子集團,副所長小舅子集團,事業部集團,屌絲集團
集團這玩意吧,跟原子分子夸克一樣
你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可以
比如諸葛亮,你可以說他是劉備秘書班集團,也可以說他是荊州集團,比如關羽,你愛說他是劉備嫡系集團也可以,說他是新關羽集團的頭頭也可以
我覺得沒必要爭來爭去的,不過是一個東西的多個面,而且1800年前的事情,很多都是臆測了,說實話很多都是後人腦補,紙縫裡看出來的東西
現在你們一個單位里拎一個小夥子出來問你:這人哪個集團的?
他是副所長面試進來的,算是副所長門生?
他爸爸是xx所的所長,所以他是xx所集團?
他是xx部的骨幹,深受xx部領導賞識,所以他是xx部集團?
我怕你都不敢肯定,何況三國呢
所以這種話題,不要太認真

哎呀我又歷史虛無主義了


@琅邪楊文理 ,講道理這鍋不能給「學術界」甚至陳老爺子背。
亞當斯密凱恩斯在研究經濟學的時候,可沒想過會有個叫宋鴻兵的2B寫貨幣戰爭。。。。。


閑來無事,把2016.07.21日的答案更新下吧。順便把評論區的內容也粘貼過來,以供同好討論。

其實個人看來,知乎中關於三國問題的很多答案深是夠深,證據也充分,但是仍然失之不夠全面。說戰爭勝敗的多限于軍事,少數涉及政治,很少涉及內政和制度。像這個利益集團問題,也多限於鄉黨(地域)、新舊人等角度,很少考慮到不同時間、不同局勢下不同個體的利益抉擇問題。

【我也就提個大概思路,欲拋磚引玉爾。因為三國志都沒看完(只看過少數幾個篇章),所以要我說具體的細節就談不上了 -_-!!】

*************************************

一、前言(新增)

關於地域:由於兩漢以來的「鄉舉里選」制度(察舉制),正經的入仕渠道是舉孝廉,你要想進身入仕,一得自身有一定名望,二是得有舉薦人(一般是州郡長官)。舉薦人如果舉薦不當是要受罰的(制度初期),所以舉薦人與被舉薦者就慢慢形成了門生關係,而一些被舉薦者往往又都是地方名流,在本地人脈深厚,所謂「鄉黨」大致也就這麼來了。(荀彧給曹操推薦的很多人才都是潁川人士,汝南袁氏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很重要的因素也是這個)。

很多人多以地域出身來劃分集團,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是純以地域來劃分集團問題就多了去了。

關於新舊人:這個應該比較好理解,好比集團公司把你指派到某地分公司當一把手,同時告訴你,你可以選擇幾個助手一起去,以求把分公司的業績做上來,你會怎麼做?

毫無疑問,你親自選的幾個助手必然是你的親信吧!地方分公司的原班人馬你必須考量吧,可以用的留,不可用的去!地方原班人馬有發言權嗎?沒有!

對地方原班人馬來說,他們也得考量吧?有些人原來薪水1萬,新領導來了給降成8千!有些人原來就是個小跟班屁本事沒有,因為迎合新領導馬屁拍的好,居然升部門經理了!而有些人不升不降,不管怎樣,只好先看看這屆領導的本事怎樣再說吧!——所以,地方原班人馬由於外力介入,短期內是沒有多大發言權的!原來的權力平衡因勢變化是必然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相互熟悉,一些人事變動、政策相比初期發生重大變化,也是合情合理的!

二、正文原文

三國內部的團體分類,以集團來稱謂似乎不是很恰當,但是粗略來看,以不同時期的利益團體劃分,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人與人之間存在利益糾葛、衝突始終是實實在在的。個人覺得,蜀漢的主要矛盾可概括為新舊人之間利益分配問題,曹魏的話是士族群體的利益問題,孫吳也可概之以新舊利益分配(但更多的是本土士族豪強的利益問題)。

——————————————

1
、先說蜀漢政權。

劉備先以「徐州」人士為親信,再以荊州士人為謀主,最後攜荊州士卒趁火打劫巧取益州。如此一來,原先劉璋舊部只不過是敗軍之餘,在劉備入主後不免受到輕視,(大部分)也未受重用,政治地位不高。但是這部分人很多是家族即在益州本土,人才質量雖然不高,但是數量眾多,畢竟是主體。所以等到四十多年後,蜀中老一輩政治家(所謂荊州派)凋零,而鄧艾大軍一到,
這些人想都不用想,不賣命,投降!
說到劉璋舊部,再上溯二三十年,劉璋之父劉焉是以皇室宗親身份空降益州的,劉焉父子經營益州亦是以外來者的身份執政的。所以劉璋舊部細分的話,其實也有本土和外來之分的(重用非益州人士)。

再說所謂的荊州派,這個其實也只是說以荊州人士為主體的一群人,並不完全限於地域出生。劉表時期的荊州可以說是漢末避難所,士人的樂土。劉表本人即是八駿之一,以皇室宗親、一介書生,聯姻荊州豪強蔡蒯,而終於控制荊州局面,也不容易。
劉備前半輩子顛沛流離,始終沒能佔得穩定的根據地,他的起家之地在荊州。因著劉表的收留和劉表湊巧的病亡,以及隨之而來荊州局面的混亂,劉備才網羅了大批蟄伏荊州、待時而動的軍政人才(徐庶、孔明、馬氏兄弟、龐統、黃忠、魏延等),才有和孫權聯盟的資本,才有赤壁的勝利和三分天下的基礎。所以,荊州人士不僅是劉備攻取西川的主要軍事力量,也是今後蜀漢的執政主力,蜀漢的大部分政治資源即由這些人壟斷也是意料之中。

最後說所謂的元老派,大部分是從劉備入主徐州時,即開始跟隨劉備的,包括關張趙,糜氏兄弟,孫乾等。以前一直不明白,糜竺糜芳武功又差,謀略也不行,居然活到三國時期,而且官位不低!後來才知道,人家入的是原始股。想當初劉備到徐州,要錢沒錢,要人沒人,見曹操被曹操扁,見呂布被呂布打。糜氏以當地豪強死心塌地追隨左右,既送夫人,又送錢糧,也實在難得。原始股分紅,這是合情合理的,但是苦勞多於功勞,政治資源相對荊州時期的追隨者較低。

不同於曹魏的北方和孫吳的東南,益州本土似乎鮮有強力的士族或豪強,這可能與劉焉父子、劉備集團(諸葛亮)兩個外來政權前後數十年的經營有關。而士族,恰恰是那個亂世的人才庫,士族的向背決定著政權的長短。——這大概是曹丕不得不向諸北方士族低頭示好的原因,也是孫吳後期不得不江東化的原因,也是蜀中無大將,最早顯出疲態的原因。
也是百年後東晉朝廷居然以殘兵敗將、半壁江山又延續了百年之久的重要原因。

————————————
2、曹魏政權。

對比來看,曹魏被陳寅恪稱為法家寒族執政,其內部矛盾更甚於蜀漢。如果說蜀漢內部矛盾主要是新舊之別,那麼曹魏內部矛盾可能主要以士庶之分為要。

曹操以閹宦之後,重實幹,唯才是取,在部分士族的協助下,打敗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紹,但同時也對不聽話的名士大肆殺伐,如邊讓、孔融、楊修(弘農楊氏)等。曹操重事功的態度,與北方士族的發展趨勢的偏差似乎越來越大。曹操在世時尚可以其軍政天才和橫掃北中國的餘威控制局面,到曹丕上位,就不得不以九品中正制來籠絡、安撫士族,以換取他們對篡漢的支持。而河內司馬氏本身即以儒著世,司馬懿父子又以軍功上位。在士族群體來說,支持同是士族的司馬氏,可能比支持妄殺士人、重事功的曹氏更為穩妥。

士族群體可以支持袁紹,也可以支持曹操;可以支持曹魏,也可以支持司馬。時代在變,利益訴求也在變,曹魏沒處理好與士族群體的關係,也許這是三國中曹魏第一個垮台的重要原因。

——————————

3
、孫吳政權也是外來政權。

雖然孫氏是浙江富春人,但是孫氏的起家,在孫策奉袁術之命,以淮泗之眾,掩襲江東,所害江東大族包括會稽盛氏,周氏,吳郡陸氏(陸遜不是嫡嗣)等。
所以,與劉備集團一樣,孫氏執政初期,基本以外來的淮泗人物為主(周瑜,魯肅,張昭,諸葛瑾,呂蒙);不同的是,待到中後期這些人物凋零,孫權最終物色到了一批願意與之合作的江東士族,所謂吳中四姓顧陸朱張等。

孫吳是三國里最後稱帝的,隨著中後期政權與江東士族共享,也是三國里最後一個亡國的。
(ps.西晉滅吳後,敗軍之餘的大批吳地士人入洛,基本都是不受重視的,甚至可以說歧視。但是等到後來晉室衣冠南渡,王導等人是極盡所能籠絡南士的——時勢異也!)
=========================
個人覺得,歷史發展到魏晉時期,士族已經是繞不開的話題了,以家族為單位,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有強大的動員能力,關鍵是壟斷了亂世以來的知識延續、政治輿論,士族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是那個時代的執政中堅(東晉門閥政治為士族發展的鼎峰)。

所以各方利益集團的劃分,如果只從地域、新舊人的角度看是不夠的,更應考慮士族勢力的發展和利益訴求,以及士族力量的分化和此消彼長。
【部分觀點來自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

三、正文補充(原評論區回復)

1、關於曹操的出身。

以前倒確實沒怎麼深究,直接引用的陳寅恪的說法。。@丹霞夾明月說的有道理,曹操應該算不上寒族,可以說是地方豪族。

我理解的士族,至少有兩點。一是官宦久遠、世代要長,兩三代以內才有仕宦履歷的,資歷顯然不夠;二是要東漢以來要通經(通經致仕),魏晉以後要「由儒入玄」,算是要跟上時代主流意識吧。

==================

關於曹操的家世,《三國志》直接謂「莫能審其生出本末」;而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吳人所注《曹瞞傳》提到曹嵩本姓夏侯,為夏侯惇之叔父。(我是沒看到有士族,會像這種家世不清不楚的,)。。。

雖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同列「建安七子」,但這是說詩詞文字,和「明經」相去甚遠,此外好像也沒見到曹氏解讀經書的記載。。。

所以,曹氏距離標準的士族門第還差的比較遠,由於父輩、兄弟輩入仕較多,稱豪族應該還是沒問題的。

---------------------------------

相比河內司馬氏,官宦追溯至司馬懿的高祖。《晉書·宣帝紀》:「楚漢間,司馬卬為趙將,與諸侯伐秦。秦亡,立為殷王,都河內。漢以其地為郡,子孫遂家焉。自卬八世,生征西將軍鈞,字叔平。鈞生豫章太守量,字公度。量生潁川太守俊,字元異。俊生京兆尹防,字建公。帝即防之第二子也。」

但是司馬氏好像沒有以經著稱,只能說以儒傳家,「博學洽聞,伏膺儒教」。

與那些一等門閥士族的王庾桓謝、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等相比,司馬氏的文治還是要相對低些,不過就像@丹霞夾明月說的,要說司馬家是新興文化家族,應該也無傷大雅,畢竟還是在儒家圈子裡。

2、關於正文原文「曹操重事功的態度,與北方士族的發展趨勢的偏差似乎越來越大。」 ——回復臭鹹魚。

這句話當時主要是考慮到曹操的屯田制、用人制度以及與世家大族的關係。北方士族內涵太廣,界定不清,確實有不甚恰當的。現簡單說一下我的不成熟的想法。

====================================

先說屯田制(可以查百度百科):曹魏的屯田一是規模空前絕後,二是該制度與漢末以來豪強兼并土地、隱匿人口的趨勢是不一致的,有點類似中央集權肯定有損於地方自治的意思。屯田開始於建安元年(196),咸熙元年(264)司馬篡魏前正式廢除。

屯田制的特點決定了:它只能是戰時臨時的,不適合和平期或戰局(邊境戰線)穩定的時期。軍屯的話開展較晚,而且軍士一旦散歸為農,休戰時間一長,根本就無法再聚之成兵了;而民屯,因為屯田開墾的多是因戰亂而荒廢的無主田地,而且召集流民開墾土地後,農民即基本被禁錮於該土地了,但是屯田的田賦過重(50%以上上繳),導致逃亡的農民多流向地方世家大族尋求庇護。

所以,如果說屯田制本質上是官方和東漢以來的地方世家大族爭奪土地和人口(削弱世家大族的經濟基礎和在地方的控制力),應該問題不大。戰時,主要矛盾是對外戰爭,而和平時期,屯田制的矛盾肯定將越來越突出。

關於用人制度:(見前言)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對時人來說,完全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四百年前秦國的軍功授爵與六國的世卿世祿相比,也是不按常理出牌)。曹操數度發布求賢令——主旨是唯才是舉("才性異"、"才性離"),有才不必有品,只要是為我所用就好。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不僅與曹操之前 「德行為先」的察舉制相反,也與曹氏之後司馬氏標榜的"以孝治天下"不同(屬於司馬氏集團的傅嘏、鍾會主張的"才性同"、"才性合")。

唯才是舉,可以說是要求世家大族的子孫要有能力(事功)才保得住官職和爵位,明顯讓地方世族著力經營的名望、鄉黨白忙活一場,不知道何時出頭。

以前是因為和袁紹打仗,和劉備孫權打仗;現在等到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經十分明朗,孫吳和蜀漢打不了曹魏,曹魏也吞不下孫吳和蜀漢,那麼,外部矛盾緩和的情況下,世家大族們如何切實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或者爭取更大的利益就提上了日程。在這樣的亂世下,叔侄也好、兄弟也罷,更別說鄉黨、門生關係了,在利益面前都是浮雲。。。


新集團,老集團,大團體,小團體。


內部若形成集團,就打倒,否則就會被篡權……


集團內部也拉幫結派。


推薦閱讀:

讓劉備帶著關羽張飛諸葛亮去西天取經會是怎麼樣的故事?
為什麼曹操會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曹丕就真的比不上孫十萬么?
你生在東漢靈帝去世前十年,在有現在全部記憶的條件下,來日你願意投奔未來的哪一方諸侯謀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三國真實中的諸葛亮真的有演義中的那麼神嗎?
為什麼在赤壁之戰如此出名的情況下,陳友諒還是以同樣的方式作死了?

TAG:三國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 三國人物 | 三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