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小說半生緣到底是喜劇還是悲劇?


《半生緣》是我最愛的一本書。

百度上說,悲劇是主要以劇中主人公與現實之間不可調和的衝突及其悲慘的結局,構成基本內容的作品。

我個人的感覺,整本書的前半段氣息就像不下雨但是一直陰著的天,一切本來應該和諧的場景都是霧蒙蒙的。男女主人公第一次一起吃飯是除夕後還沒破五的時候;出去拍照是一個很冷的大風天;世鈞好不容易回趟家還促成了叔惠和翠芝的見面……

書中曼楨被強暴是一個轉折點,從那時起,大雨傾盆。整個故事的節奏一下快了起來:豫瑾結了婚,世鈞結了婚,叔惠要出國,曼楨的家人搬到了鄉下,曼楨只有她自己了。

暴雨過後是平靜,是烏雲後淡淡的陽光,而那層烏雲,卻是無論如何不會散去的。在書的最後,曼楨和世鈞在店裡,翠芝和叔惠在家裡,說的每一個字都讓人心悸。難捨難分,莫過於最痛苦的事。咫尺天涯,比痛快的生離死別揪心得多。

主人公想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這符合了每個人的理想。而現實的無情和多變,是我們誰都想不到的。

我覺得《半生緣》是悲劇,頂級的悲劇。

如果時間停留在書中最後一刻也就罷了,如果最後他們兩對沒有見面也就罷了,但是,偏偏他們見了面,偏偏一切都說開了,偏偏故事還是會進行下去,偏偏他們懂得了對方的悲哀無奈但還是不能在一起。
那麼,他們四個人,會不會用下半生,繼續愛著不可能的人。

愛著不會再見到的人,愛著不可能的人,前半生的緣,後半生的劫。

太痛苦。


悲劇。


喜歡張國榮,作為一名並不資深的榮迷,把《東邪西毒》看了很多遍。在歐陽鋒的身上深深的找到了共鳴,這種感覺在沈世鈞的身上再次體會到。 歐陽鋒,他虛張聲勢,他步步為營。躲在自己的怯懦和自負和矛盾背後,用「一個人要想不被人拒絕,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拒絕別人。」來安慰自己,像這世間無數的「聰明人」一樣掛起堅硬的面孔,以看透世事情愛自我封閉;而世鈞就是一個簡化了的歐陽鋒,他的愛不會氣勢如虹,他只會有所保留的愛一個人。有所保留的對待曼楨,心中不至於太難過太失落。有所保留的對待翠芝,就可以安心的娶她,不會有心理負擔。他所要的,不過是現世安穩。將心比心,如果你沒有對愛情的一腔孤勇,在那樣的條件下,你又能做的比他好多少呢?

「你為什麼不要來找我,這是只有小孩才能問出來的話。長大了就要學會,在別人疏遠前先一步動身;在別人冷淡時加倍冷淡;在得不到的時候大聲說:我根本不想要啊。」

其實說到底,這樣的做法,和愛不愛沒有關係,和有沒有勇氣也沒有關係。他只是一個人的自我保護而已。

至於曼楨,她和世鈞是一步錯步步錯。要是那天世鈞不走,曼楨或者世鈞退一步,就不會有後來的事,以致使更大的矛盾出現,回不到從前。他們不差什麼,就只是差了一個運氣。

類似於此的還有曼璐,叔惠,豫瑾和翠芝。在這樣一段感情里,誰對誰錯,我們又怎麼能說得清?

喜劇將陰暗慢慢撕裂,如周星馳;而悲劇從來不是這樣,悲劇展現出來的就是一大片一大片陰暗。

結尾放上一篇網文里的話,名字叫做《如是她說》,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

只剩下一根煙了,還有一整夜要過,
只剩下半生緣了,還有一輩子要活,
時間的曠野里啊,我不怕孤獨,
有限的青春里啊,
愛過你,我已經,不朽了


傾城之戀大紅大綠,一下子紙醉金迷,轉眼天崩地裂,這樣的亮烈決絕,卻是喜劇結局;半生緣溫溫吞吞,灰濛濛的,說不清道不明不善表達的愛,溫暖的底色,人間的味道,最後卻是錯過了一生。真是應了題目,一足以傾城,一隻得半生。

曼楨和世均,算是張愛玲寫過的唯一真心相愛的男女。荒唐在於,其他斤斤計較、瑕疵必報的男男女女成了善果,算計一番反而在一起了,真正的戀人卻只能人海茫茫、半生虛度。

張愛玲告訴你,愛又如何呢,也不過遇見的時候相擁哭一場,在餘下的人生中不時彼此想念,可日子還是要繼續過。我愛你,但更珍惜現在的人生。世均和曼楨回不去了,那是因為現實戰勝了愛。那幾年沒有你,我的人生依然在過著,不那樣開心,但也不是行屍走肉,我還想要你,可也捨不得丟棄它。說到底,那樣深切地愛著彼此,心底里還是放不下自己。不用苛責世均,這是人性本能。曼楨也是,曼璐也是,叔惠也是,豫瑾也是,顧太太也是。唯一為愛敢於獻身的其實是翠芝,所以整部書里我竟最喜歡她。衝動也好,盲目也好,少女心性也好,畢竟她曾經勇敢的嘗試過,不計後果,不怕受傷,可惜的是她沒有遇上棋逢對手的那個人。假若她私奔的對象是范柳原,恐怕故事又是另一番光景。可是張愛玲的故事裡沒有真正的傳奇,所以翠芝也只能沉淪了。


半生緣算是一個悲劇吧,看張愛玲的小說有一點心碎的味道。最後曼楨嫁給祝鴻才,算是她悲劇人生里的一個我無法忍受的事情,這個事實不知道說是她自己或者是她姐姐曼璐間接造成的。世均在我看來不是一個討喜的人物,雖然對曼楨有愛,但是不能掩飾他是一個懦弱的人,對翠芝或是對曼楨都無法毫無保留的愛著,對曼楨的不信任,也許是造成曼楨悲劇的一生的一個原因。說說曼璐,年輕時為了家裡犧牲了自己的身體和愛人。這些犧牲在對當時的她來說或許不是致命的打擊,畢竟當時沒有她自己理想當中的自己,也就是長大後的曼楨,這時,她覺得自己本應該擁有的一切都變成自己妹妹的。所以心生歹念,造成曼楨的悲哀。對於曼璐,我覺得有一個我個人非常不喜歡的性格在裡面,對別人付出,之後又以這個來對別人來說三道四,我當初對你付出了這麼多,你對我的報答都是應該的,你不能忘恩負義,就想一對談戀愛的情侶,分手時說我當初對你這麼好,你就這樣對我,云云。這樣就像是我對你好,都是為了以後來威脅你,威脅你的人性,品格。半生緣是一個悲劇,但是這個悲劇又包含著另外幾層悲劇,裡面人物的悲劇結局,還有人性的悲劇。


知乎的某些問題真是沒水準,這本小說哪裡喜了?這種無聊的問題,越來越多了。


悲劇在於,我們本來擁有求而可得的幸運,卻因為一些註定的原因而失卻了。

我是喜歡曼楨那種姑娘的,也喜歡她和世鈞這一對溫吞吞的戀人,以至於看著他們經歷了滄海桑田的人世變故,不由得跟著一同感慨。那些百轉千回的柔腸與思量,那樣娓娓道來,彷彿命運就是這樣,你在遠遠的地方看著,心裡眼裡洞察著一切,可是卻無計可施。你有你的顧慮,我也有我的考量,猜不透對方的心意,又怕自己唐突魯莽。——你一定是已經嫁人了吧,你一定沒有在等我了。這世界上真的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嗎?我從何明白,一定有這麼一個人。我如何能知道,你熬過一切,懷抱著希望,以為我會在那有光亮的盡頭處等著你。

——是呀,我不論遭遇什麼,始終等著你,始終相信,你是我在這灰色的人間唯一的依靠。「生命比死更可怕,生命可以變得更糟、更糟,比想像中最不堪的境遇還要糟糕。」明知如此,依然靠著那絲微光活下來,直到終於見到你,卻已恍若隔世。

大概早就知道,過去的事就已經回不去。

最後我們都沒有跟喜歡的人在一起。這世上有幾人能事事順遂心意,但又不能遷罪到誰頭上,最終的罪魁禍首竟是我們自己。


一不小心又掉進去,變得脆弱矯情了。這種細膩的情感總是極容易令人沉浸,因為一些常人難以言表,而又被張的文字描繪得恰到好處的情緒。

又或者,同是悲觀主義者,才能體會這種情緒罷。你們不相信世界是灰色的嗎?好吧,讓她跟你講講,看看支撐著人們渡過一切艱險的希望,是怎樣的脆弱又虛妄。


不經歷一些事情的人,應該是無法欣賞《半生緣》的,換句話說,也無法欣賞張愛玲文字的。

再或者說,不能吃透」悲劇乃一切人生標配屬性「的人,面對這些作品等同於文盲。討論這一出是悲劇喜劇簡直禿子頭上的虱子。

早年同宿舍一個馬臉的女生,壯漢身材、嬌小姐內膽,常常捧一本張愛玲在手,大家都覺得很矯情。

年輕的時候,覺得張愛玲碎叨的不行——與其說是寫字,不如說是用一隻針在紙上密密麻麻的扎眼兒;又像秋末俗說蚊子的「小咬」,沒看見飛,就渾身癢的感覺。尤其我這種北京女,少不經事的時候無法認同其語言文字中的任何藝術。

不過,老還是總要老的,老的過程也是不斷的自己打臉、推翻自己的過程。開始喜歡張愛玲了。也許還是《小團圓》中某處一語中的:靈魂過了鐵。靈魂不過鐵,讀張愛玲也是白搭。

《半生緣》是張著作中迄今為止閱讀過程最流暢的一部。三十左右的婦女,若未嘗試讀,非常推薦。

可能是有吳倩蓮、黎明早年主演電影在記憶中先入為主,閱讀過程中,會自動腦補曼楨曼璐和世鈞的樣貌氣質。其實毫無違和感。私以為許鞍華導演在那一次的選角上已交上蠻不錯的答卷。那個年代那種自我毫不招搖、卻又十分沉毅並有質感的主人公氣場,如今任選什麼「神」來演,都是毀了。

讀的過程中,幾次感覺十分心酸,不忍往下讀,也是多年來閱讀中不曾有過。知道主人公註定要受命運極刑,卻依然要一天天一夜夜過完這不被過問的一生,就好比一分一分去還用來買根本不需要、不中意的物件所欠下的巨款。

因為太嗟嘆,所以掩卷所考慮最多的問題,竟是「婦女悲劇誰釀」的問題。仔細想來,曼楨曼璐這些人,自然可以簡單歸咎於舊世界婦女缺乏社會地位與財力;但張愛玲本人,可算是華人界有名望、學識、經濟自力的女人了,但其一生卻也顯得悲劇。思考的結果是:女人的悲劇,根本上源於自我限制、自我捆綁,在被負能量砸中後,沒有」想得開、活得開「的心力。

當年的被人姦汙生下」孽種」鬱郁一生,今日的被社會噪音玷污,背著剩女、單親媽媽、中年離異的壓力,崴泥的女人,歸根結底都是不肯為自己鬆綁。做女人,缺乏救自己一命的關鍵幽默感,缺乏救自己一命的必要厚臉皮,有的只是掩蓋內心幼稚搖擺脆弱的無意義的自尊,和一輩子沒有學懂的自愛。

當然,《半生緣》的特定悲劇中,每一環,且不說女主人公,男主角便紛紛不能給力,稍見一點負面苗頭,便自己默默跪安了。當面鑼對面鼓的問個明白怎麼就不成?無非是怕人譏笑。怕誰譏笑呢?經不起推敲的自尊心是最大的自愛欠缺,最終只有自己對著自己的命冷笑的份。

如果,一個人可以在別人「缺心眼兒」的嘲諷中,以大喇喇的姿態自己撐起困局,活得開、走得出,任何年代的任何世界,都不會存在真正的悲劇。再怎麼說,曼楨後來有個可愛的孩子,有自食其力的雙手,祝鴻才也罷、自己的封建家庭也罷,都不是不能早切割。世鈞就不提了,反正一直扶不上牆。但在另一個次元里,也不是不能重組家庭舊夢重溫啊。Never too late to do the right thing. 環境造就人,做正確的事難於上青天。但誰說做正確的事很容易呢。

好像說了許多不腰疼的話。書也讀罷兩天了,曼楨和世鈞這一對更好像站在遙遠的雨霧中。仔細品味,這倆人的骨子裡都活脫脫是單純倔強的小男孩。沒一個有力挽狂瀾的豪氣,沒一個有隨機應變的機巧。男弱、女弱,命運的手不分開你們又分開誰。好比人生,第一天就寫好編碼的悲劇,卻還要你們感情充沛的演一遍。


能把《半生緣》看成喜劇的也是情商感人。
也許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一樣的生老病死離聚悲歡的戲碼。
所以是不是悲劇不好說,但肯定的是絕壁不是喜劇。


不是喜劇不是悲劇,是凡夫的人生!


初看這本書,是學校書庫里一本爛的掉渣的《十八春》,看完以後無悲無喜,強說情感,那便是壓抑,好像一點點走入湖中,看水漫過頭頂,四處都是絕望,無處可逃的絕望。這本書對於愛太過吝嗇,如果非要給個定義,不如說一個被一步步逼入深淵,放棄掙扎的故事。


《半生緣》裡面的所有人物都充滿了濃郁的悲劇色彩。在張的小說里除了《傾城之戀》是徹底的團圓結局外,其他的小說都不圓滿。其實《傾城之戀》不看個人,看整個小說內部大環境來說也是沉重的,畢竟是「一個城市的淪陷」成全了白流蘇。在《半生緣》中最重要的幾個人物的性格都有缺陷,從而導致了命運的改變。曼璐和祝鴻才的自私以及曼璐媽媽的軟弱直接造成了曼楨的不幸,而世鈞的優柔寡斷也間接造成了曼楨的不幸。另外叔惠和萃芝的不果敢斷送了自己的愛情。總之,每個人都是悲劇的製造者和後果的承擔者。


杯具啊!這是我看的第一部悲劇。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看的林心如譚耀文演的電視劇,後來看了小說《半生緣》《十八春》,電視劇改的不錯,演員演的也很好

蔣勤勤演的曼璐,那麼無奈那麼壞,如果不是父親早逝,也不用她一個弱女子下海養家,家人都不理解她,也不關心她,卻心安理得地花她賺的錢,只有曼楨懂她,可是她卻為了一己私利坑苦了這個真心待她的妹妹。曼楨被祝鴻才強暴的深夜,她獨自站在陽台上,她在哭,哭她的悲哀,哭曼楨的不幸,她在笑,笑她的荒唐,笑祝鴻才的無恥。世道太亂,若非為了過安寧日子,她不會委身祝鴻才,一步步走入火坑,連帶著家人都不好過。

曼楨為了養家打了好幾份工,而世鈞為了擺脫他的父親,獨自到上海求學生活,他們的戀愛那麼單純那麼平凡,甚至世鈞向曼楨求婚時都說,兩個人養家總好過你一個人那麼辛苦。可是曼楨不願意拖累世鈞,他們倆就是這樣善良,總是為別人想的更多,卻被這世道辜負了。驕傲的曼楨為了孩子不得不嫁給祝鴻才,失意的世鈞回到南京,接受了門當戶對卻不喜歡的翠芝,回到了他原本想要逃避的命運。
得非所願,願非所得,看命運嘲弄造化遊戲。
大概就是這樣。


匆匆把半生緣讀完了,如鯁在喉,儘是絕望。張愛玲筆觸實在犀利,一筆一划有如凌遲,把四個主人公片的遍體鱗傷,不復原狀。顧夫人的軟弱,曼璐的自私陰暗,世鈞的優柔果斷,都直接將曼禎推向深淵。
想起人口拐賣,人犯頭子告訴買家,毒打,強姦,懷孕生了孩子,就一輩子跑不掉了。
想起與不上進的男友分手不成被潑硫酸的女孩,被親媽逼迫,說你已經這個樣子了,除了那個男的,今後不會再有人要你了,你最後還是只有嫁給他。男友獰笑。
社會也不給未婚媽媽好過,流言蜚語,茶餘飯後,終是人言可畏。
曼禎看著得了猩紅熱的可憐孩子,破罐破摔的嫁給了猥瑣下流的祝鴻才。
韓寒有一條微博,大意是,發生了怎樣的事,你們要我寫出個所以然,實際上這件事我已經寫過了,慘劇是很快就要被遺忘的,新事不過是舊事,悲劇反覆發生,寫了出來的文章,看懂的人少,記住的人更少。
半生緣本是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舊事,我看這樣的荒唐事,現在也是有的。
半生緣的悲劇,除了人世動蕩,命若浮萍的曼禎世鈞以外,沒有人得到好,皆與旁人湊活胡亂許了白頭,想要的永遠得不到。
曼璐離了初戀,落入紅塵,生不出孩子,被丈夫惡劣對待,害了妹妹,心懷愧疚,腸癆早死。顧夫人辛勞半輩子,老了沒有兒女對她有感情,看眼色各家過活。即使是通篇做惡的祝鴻才,也沒有一日快樂,始終被財被色蒙蔽雙眼,膝下一對兒女,招弟面黃體瘦病死,榮寶畏懼他,不願親近他,就連渴望得到的曼禎,得到以後也是形容枯槁的樣子。最終為了得到家庭慰籍,去疼何家下堂妻的孩子。活該,但也悲哀。
蔣勛說紅樓里,談到第十二回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說賈瑞是個可憐人,陷在自己的情慾里不自知,最終死在這上面。
祝鴻才和賈瑞何嘗沒有相似之處呢,都不知財色皆空吧。
張愛玲把人事看的這樣透,是註定孤獨一生,不會快樂的人。


謝邀~別管誰邀的

悲劇

十八春中的悲劇性主要是由曼璐來推動的,後期一系列的悲劇不過是曼璐悲劇的延伸。而曼璐的悲劇表面上是祝鴻才一手造成的,背後的原因有待考究,我們(邀我的那個人)認為大概有以下三點:


一、淪落風塵

無論是在什麼時代,淪落風塵都是一件讓家族蒙羞的事情,

古往今來,似乎沒有哪個妓女能得一個幸福的結局,她們往往有著坎坷的身世,或是孤兒、或被賣掉、或者被家人刻意疏離劃清界限。

她們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不可逾越的障礙,有金錢、有男方的家人、即使破除萬難在一起,也擋不住風流浪子們的變心。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寫了一位風塵女子嫁人後獨守空閨的悲涼:

「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夢少年事,夢涕妝淚紅闌干」

大抵都是被人輕視冷落的心情。

曼璐的淪落風塵的處境就或許就已經決定了她之後的悲劇,儘管步入風塵的當口她已經經歷了與張豫瑾分手的痛苦。


二、顧太太和顧老太太代表的傳統社會環境的壓迫

無獨有偶,曼璐婚姻悲劇的兩次轉折點都是從她母親提起的。

母親讓她嫁人,卻不曾想她嫁誰,母親只是覺得她不嫁人不行,這一輩子是過不得的

(然而曼楨卻看得清楚明白,她告訴母親以後不要再跟姐姐提這件事,在曼楨看來曼璐已經不大可能擁有少女時期內心憧憬的幸福了。)

母親告訴她一定要給祝鴻才生個孩子,儘管明知道曼璐已經無法生育。

母親甚至還讓張豫瑾和曼楨結合,還全然不知道她們對曼璐內心所造成的傷害,到了這裡張愛玲對於曼璐的心情用了四個字「又驚又氣」。

而顧家不過是社會的一個縮影,顧太太的想法觀點不過是社會對曼璐壓迫的冰山一角。

她的母親顧太太並沒有錯,因為顧太太的母親也是這麼教育她的。


三、曼璐的苦苦掙扎

我們可以看看曼璐曾經對祝鴻才說過的一段話

「我這一個妹妹,我賺了錢來給她受了這些年的教育,不容易的,我犧牲自己造就出來這樣一個人,不見得到了頭兒還是給人做姨太太?你別想著顧家的女孩子全是姨太太胚」。

從這句話的字裡行間可以看出兩件事:

1、 顧家曾經是曼璐的一切,淪落風塵的她在內心覺得顧家是在她之上的一種東西,她願意犧牲自己,也願意遠離自己只手撐起來的顧家,直到她對顧家徹徹底底地失望。

2、 曼楨對於她有多重要,在曼璐心裡,曼楨曾經是她對幸福生活的寄託,她面對曼楨總歸是有些許自卑的,張豫瑾的背叛讓這種自卑扭曲成了嫉妒。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追逐自己幸福的權力和慾望,而這種慾望很多時候都會轉化為恐懼。

而曼璐嫁給祝鴻才的獨守空閨和對顧家的失望讓曼璐開始了最後可怕而又瘋狂地掙扎,她不僅僅葬送了曾經寄託了自己幸福希望的妹妹,也葬送了自己對於生活的最後一點期望。


而我個人對於曼璐經歷的感覺是:很驚訝!我不驚訝於曼璐落沒風塵,而是除了曼楨以外每個人都對曼璐的犧牲表現的若無其事,而曼楨的反應也僅僅是因為姐姐的職業而感到些許自卑,好像曼璐的犧牲本身就是應該的,祝鴻才沒有愛上曼璐對家庭的犧牲,張慕瑾沒有表現出感動與心疼,顧家人也並沒有表現出對曼璐歉疚和不安。

曼璐面對的世界之無情令人心寒。


曾以為兩個人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是痛苦的,後來以為和不愛的人在一起是痛苦的,最後才明白和自己愛的人在一起耗費了所有的感情精力最後卻發現是不被愛的那個才是最痛苦的


這題目挺像個喜劇


很難清晰地界定吧。個人認為《半生緣》是關於無奈人生的故事,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或多或少的有相似的無奈和妥協。在那個年代曼楨的遭遇並沒有那麼難以理解。古代就有很多小姨子替去世的姐姐嫁給前姐夫的例子,借腹生子,嫁給姐夫對那時候的人來說沒有那麼罪大惡極。
如果題主上了點年紀,可能也會聽到很多夢想和現實背道而馳的真人真事。並沒有多少人能和心心念念的最愛在一起,或者做著自己夢想的工作,這些人中有的會把最愛和夢想藏在心裡,一個人的時候翻出來懷念一番,有的直接全忘了,從別人眼裡看他們可能事業有成,家庭和睦,跟悲劇扯不上關係,更像是喜劇,但那些我們不知道的空缺又怎麼算?曼楨最終屈服於生活,好好活下去了,世鈞和翠芝好好的,結局完全沒到撕心裂肺的程度,這種情況怎麼好判斷是悲劇還是喜劇呢?人生常態,無法定性。《俄狄浦斯王》那種才是悲劇。


不喜不悲。白茫茫一片真乾淨。


正劇。

恰如其分的點到為止,有喜亦有悲。看完後,很費解,世鈞曼楨兩人是無罪的,是為對方著想真心相愛的,可是為何落的這個下場?可是當曼楨說出「世鈞,我們回不去了。」的時候,她也清楚的認識到兩人再難像以前那樣了,因為已經過了這麼多年。水放久了會沉澱,感情也是這樣。愛恨可能是很強烈的感情,但是對祝鴻才的恨都能放下,還有什麼放不下,所以也就不悲了。

以前看《霍亂時期的愛情》,感嘆於弗洛倫蒂諾·阿里薩對費爾米娜·達薩的愛慕保質期之長,現在看《半生緣》,才覺得張愛玲比馬爾克斯更現實。


記得我曾對人說過不敢隨便看張愛玲的書,因為我總是覺得她就是寫情情愛愛的,我沒有那個深厚功力去抑制自己不去想一些東西,故一直不敢觸碰,一直將她的作品視為禁品。人有時候(只是有時候而已)容易改變的(誰不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道理),大江大河大武漢我什麼都願意看了(哪都不能去哪裡都要淹),而且有心理準備好好看看。
起初去圖書館想找的是《小團圓》,因為覺得它是喜劇好結局,可惜沒找到,倒是看到一本叫《半生緣》的。這個書真的我是哭著看完的,情不自已,張愛玲原來這麼狠辣,以前聽說她有才,我曾經整理過一些她的比較著名的語錄,那時候覺得她的話真的很深刻,但總覺得她太極端了似的,這個半生緣也是,不然也不會讓讀者那麼痛心的,總覺得有些偏激,相對於之前看的《圍城》而言,《半生緣》情節曲折點,也有些不是很實際,要是拍成電視劇的話,有種珠江頻道既視感,要是看劇,我可能不會那麼投入感情,因為劇里情景都是設置好了的,自己看書自己腦補,投入感情多,更能體會其中的感情,覺得張愛玲的文字我很喜歡,雖不會像錢鍾書先生那樣幽默諷刺,比喻生動,但有種張愛玲自己那種孤傲似的,說不清,就是喜歡!

裡面挺喜歡顧曼楨的,溫柔體貼善良,只是整個小說下來,她最可憐,但我也受不了她默默忍受不會反抗的性格,嚴格來說她有反抗的,後來不反抗因為她知道沈世鈞結婚的消息,似乎那裡開始就變了一個人,不再掙扎了,可能之前掙扎是因為她心中還有希望,還有世鈞,世鈞那麼愛她,他們曾經多麼美好,只是也敵不過張愛玲的一支筆,那箇舊上海的一支筆。

在知乎中又看到說,就算曼楨沒有後來的遭遇,曼楨也不會和世鈞在一起的,他們說是因為在那個封建時代,曼楨的姐姐是舞女後淪落為娼,曼楨在這樣的家庭,世鈞家人肯定不會同意,但是我不想這樣,他們在一起那麼好[em]e400867[/em],可是後來還是分開,相戀的人不能在一起,並不相愛的結為夫妻,一切那麼平淡,但誰都沒忘記誰,無論是顧曼楨沈世鈞,還是許叔惠石翠芝,也只能是半生緣了。

其實有一段時間就是超不喜歡那個沈世鈞,覺得他太懦弱了,曼楨在遭遇痛苦的時候,沈世鈞一點沒有自己的判斷能力,也沒想過去爭取自己和曼楨的幸福,曼楨還把他當做自己逃離姐姐和姐夫魔爪的精神支柱,時刻想著他,委屈的時候想著,快要堅持不住想著,但是沈世鈞竟然那麼容易就相信姐姐曼璐的話,對曼楨的感情也不信任,曼楨失蹤後為什麼不去找?為什麼那麼容易就對他們的曾經說放棄?於是才有了半生緣嗎?

其實我挺喜歡翠芝的,覺得她的性格雖然刁蠻,可是在自己喜歡的人面前那麼可愛嬌羞的絲毫沒有大小姐脾氣,還會哭,也不知道怎麼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也沒有主動,甚至後來和世鈞結婚那晚扯著世鈞衣袖,才知道來不及說:世鈞,怎麼辦,你也不喜歡我。這是真的,但是張愛玲就這麼寫,那時我想完了完了,真的是悲劇。

很討厭顧太太和祝鴻才,一想到他們我就想打他們,尤其祝鴻才,他什麼東西,竟毀了曼楨的幸福,還有世鈞的!!笑起來像貓正經起來像老鼠的壞東西,從來不知道良心,是不是他是當時舊上海時那種專門有錢去玩的暴發戶的一個縮影?我知道張愛玲對他也是很恨的。顧太太,真的不喜歡她,雖然她是曼璐曼楨的媽媽,但是覺得她太勢利了,總是婦人之見,曼楨遭遇意外後也聽從曼璐的話,將曼楨關起來後嫁給祝鴻才,到底是女兒重要還是錢名利?她一點不懂得年輕人之間的感情,不要那麼輕視不可以嗎,她一點不把女兒的感情當一回事,那麼封建古董老太婆,一心說為了曼楨好,曼楨懷孕了嫁給祝鴻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可是她從來沒考慮過曼楨的感受,所以全場下來,我覺得曼楨真的好可憐,一個可以吐露心事的家人都沒有,以為還有一個支撐的世鈞,後來也不見了,她也放棄了,後來為了孩子和祝鴻才結婚,不掙扎了,感覺就在一個泥潭裡面,聽天由命似的悲哀無能為力,孩子似乎是 她唯一的親人。

再後來我很怕看到曼楨和世鈞重逢,因為都變了。重逢是十幾年後在叔惠的家。真的哭死了我[em]e400867[/em],曾經他們是戀人的身份,如今卻都有了別的身份,表面不再是戀人,但彼此心裡都沒有忘記過誰,命運真的好殘忍,我覺得小說裡面那句,曼楨嘴唇抖著: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每當張愛玲寫起他們年輕時侯的點點滴滴,如今卻都變了樣,我就真的好難過,真的為他們難過,他們年輕時候那麼單純的愛戀,也懂事要養活家庭,也想不到命運如此捉弄人,十幾年再次重逢,世事變遷,都變得滄桑,只是十幾年後的相遇,讓我想起一句,舊夢不須記,逝去種種昨日經已死,舊事也不須記,事過境遷不再提起,他日與君倘有未了緣,始終都會海角重遇你。

小說後來有提到曼楨寫給世鈞的一封信:隨便看見什麼,或是聽見別人說一句什麼話,完全不相干的,我腦子裡會馬上轉幾個彎,立刻想到你……你走了有些時候我就有點恐懼起來了,無緣無故的……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一個人。

可是後來呢,只是半生緣。

看著真的好難過,之前看的圍城是悲劇,現在好不容易看了一本,又是悲劇,我多想改結局啊,可是張愛玲當年真改了結局是不是就不那麼令人銘記了?是不是只有女生才會去看張愛玲?算了,我決定今晚睡覺做夢,夢到我要的結局——整整全是緣~


推薦閱讀:

怎樣評價張國榮的《儂本多情》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

TAG:張愛玲作家 | 半生緣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