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自殺勝地」是如何形成的?

相關新聞:
在日本著名的自殺勝地,這個退休老人11年救下了500人
中邪了?韓國詭異的「自殺大橋」

上述兩則新聞中都提到了自殺勝地,因為很多人都在某個地方自殺,導致來這個地方自殺的人越來越多,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

……因為「儀式感」嗎?


謝謝邀請。

當一個人選擇死亡時,他/她是需要極大勇氣的。據說,自殺未遂者與自殺者的比例是10:1,有自殺意念者與自殺者的比例則更高(據調查,普通人自殺意念陽性率高達31.16%,見李建軍著:《自殺研究》),這也許意味著,很多想要自殺的人,因為對死亡的恐懼(當然還有其它原因)而沒有實施自殺。

勇氣從何而來?對榜樣的認同是重要來源。不妨舉個例子。記得有一次跟兒子去體育場鍛煉,我想訓練兒子爬桿。他爬得不錯,但每次爬到離最高點差不多一米距離時,他便會以「我恐高」為由想下來。我努力為他鼓勁:「加把勁、不用怕、就一點點了」,但收效不大,他還是不敢往上爬。為了激發他的好勝心,也為了給他做一個榜樣以克服恐懼,我不再試圖用言語說服他,而是做起了示範:我奮力爬上了頂。在我的示範之後,他也勇敢地爬了上去。

因此,克服恐懼的一種有效的方式是尋找一個認同的榜樣。

在同一個地方自殺是對前行者的一種認同,從中得到了克服死亡恐懼的力量。當英雄慷慨赴死時,他/她也會以那些前行者的悲壯故事來激勵自己,所以文天祥、秋瑾等人永遠是革命者的楷模。即使阿Q,在臨刑前他也會大聲說:「十八年後,還是一條好漢」,他試圖以那些慷慨赴死者的形象來安撫對死亡的恐懼。

正因為這個原因,自殺的新聞是不能隨便播報的,特別是重要人物自殺的新聞。普通人群中那些糾結於自殺的人因為恐懼死亡而遲遲不敢行動,突然知道某人自殺的消息,可能給了他們克服死亡恐懼的勇氣。同樣,傷害的新聞也不能隨便播報,人群中想要傷害別人的人也很多,這些人也因為恐懼懲罰而遲遲不敢行動,但突然發現有人那麼做了,便給了他們克服懲罰的勇氣。比如,「復旦投毒事件」播報之後,緊接著在好幾所大學就發生了寢室傷害案件;「慶安槍擊案」被廣泛播報之後,至少最近幾個月以來,警察撥槍或開槍的新聞逐漸增多了。有研究者在6年內18次重量級拳王爭霸賽之後,比較了預期的兇殺率(分別按一年中的某一時間、一周中的某一天等計算)與實際的兇殺率;從比賽之後的第三天開始,兇殺案的數量以平均12.46%的比率上升了( Jerry M.Burger著,陳會昌等譯:《人格心理學》)。所以,認同作用對人的影響是很強大的。

另一個原因是對孤獨的害怕。不要以為自殺者連生命都放棄了,其他均無所謂了,自殺者也渴望跟類似者在一起,在自殺勝地自殺,想像中死後的靈魂彼此相聚,便能克服孤獨。默默地選擇一個沒人的地方自殺的情況也有,但不多,很多自殺者的死亡方式是引人注目的,要麼選擇去自殺勝地,或者採取跳樓的方式讓別人都能看到,甚至直播自殺,他們以這樣的方式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很多女人是抱著自己的孩子一起去死的,相約自殺,一起殉情的新聞也經常能看到。再沒有比孤獨面對死亡更可怕的了,瀕死者如果身邊有人陪伴,是對他們的最大安慰,對於自殺者來說,他們也需要尋求同伴以克服孤獨面對死亡的恐懼。


最近看了羅伯特?西奧迪尼的《影響力》, 高票@俞林鑫 的解釋深入淺出,與這本書中提到的「社會認同原理」不謀而合。

社會認同原理有一個病態例證:自殺的這些人會根據其他陷入困境的人如何行動,以此來決定自己怎麼做。正如《少年維特的煩惱》轟動一時,故事中主人公維特自殺而告終。這本小說讓歌德名聲大噪,但也在歐洲引發了自殺狂潮。因影響太過強烈,好幾個國家都把這本書禁掉了。這一現象也被稱為「維特效應」。

同樣地,在自殺新聞曝光率高的地區,自殺率就會激增。這與「自殺勝地」現象的原因是同一個:模仿自殺。
所謂的「自殺勝地」,促使一部分跟自殺者類似的人走向了絕路。自殺勝地使他們自殺的念頭在心裡更加站的住腳了。


說起自殺聖地,其實理性感性加起來有這也幾點。
1,物理因素,這個因素大家已經強調過了,並不再過多陳述。讓人覺得有一種跳下去的衝動的地方。(清水寺的年度文字舞台 等)
2,心裡認同感,這個地方死的大家的靈魂,還是會在的吧,在死後的世界會不會有人聆聽我說的生前心酸的故事呢。
3,不知道怎麼形容的富士山(無理心中)。每年都會有很多的人結伴到富士山,脫下衣服鞋子,走著走著就迷路了呢,走不到回頭路,就一直在山的深處,結伴去了另一個世界。也許想到了自殺,心中會自然浮現出這種地方。


因為人有【模仿自殺】,所以如果某地自殺者重,就會吸引更多的意圖自殺者自殺。
------------------
講個笑話輕鬆一下:
小時候父親太吝嗇,什麼錢都不給,我實在受不了了人生第一次和他賭氣脫口而出要擒死!
一聽我居然想自殺我爸立馬勃然大怒道:「你怎麼這麼笨!死了我在你身上花的錢就全沒了!」
我都要死了居然還只想著錢!我立馬火冒三丈:「那好,我算清楚你到底在我身上花了多少錢,然後賺100倍的養育費還你再死總行了吧!」
……
然後之後就經常會發生這種事:
「我想死啊……」
「不行,債還沒還完不能死!」
…然後此後多年我都在做賺養育費還父母這件事,不知道這輩子能不能在父母老之前還完了……
額,還是讓我死吧……( ̄┰ ̄*)
等等,聽說廣州墓地3萬一平米,3萬啊有點死不起啊!就算捨得買但是3萬好像可以買很多別的好東西了呢…
啊 對了,我餘額寶證券投資賬戶里的錢還沒花完呢,怎麼說也有好幾萬呢,真要是想死那不如在死前:
1.先辦十幾張信用卡臨死前刷它個200多萬買饕餮盛宴 美酒華服 五星酒店 迪拜歐美 窮奢極欲 爽一把(花不完送父母送基友),
2.再買個200萬的保險留給父母,
3.扛著槍去ISIS戰線上爽一把,反正我有不要命的先天優勢,贏了是英雄,輸了是烈士!
4.最後把價值幾千萬的器官給捐獻給有需要的病人抵債吧……
等等好像還沒留下的著作畫作,等我寫完500萬字的遺書再死吧,死後出版版稅還能給父母養老送終……


說個自己的想法,以前學心理學的,從潛意識或說催眠的角度考慮這個問題。
催眠學過的都知道,在催眠治療的時候不能使用否定句式,因為催眠是更多同被試的潛意識交流,潛意識只有處理意義的能力,並不能判斷是非。即,說「不要放鬆」和「放鬆」最後能達到的效果是差不多的。
返回到自殺的案例中,當某處有人自殺,於是開始各種輿論宣傳也好,心理疏導也好,這時即使是從反面勸誘大家不要自殺,但對潛意識來說既是將「自殺」這個意象不斷凸顯。不僅如此,還和之前有人自殺過的「某處」向連結,於是心中本有不少自殺年頭的個體變得更容易踏上這條不歸路。當時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富士康,報道和心理疏導越多,跳的人越多。
另,現工作雖非心理學相關,但於輕生者接觸略多。工作地上游有號稱全國自殺聖地的某處,時常有輕生者遺體擱淺在我處,嘆惋嘆惋。


離題地講
我覺得我老了的時候更要挑個好地方,要高高的,漂亮的,能聽小夥子彈冬不拉的地方,生於天地,死於天地。


「我為什麼選擇在那裡死?」

在列車上我遇見了一位自稱要和死亡來一場艷遇的人。

他的面容還有身體被路途遙遠浸染到疲憊不堪,但談起終點站的時候,他的雙眼和精神就像他還未登上列車時,每一個人所能夠想像到的樣子。

「我喜歡樹,喜歡山,喜歡我溫馨的家。」

說著這樣的話,可是他的眼神中卻看不到想要返回的意志。

「我是個膽小又沒用的人,在那樣的地方去死的話,我沒有勇氣,反而會被擔憂折磨不止。」

在勝地那樣的地方,感覺不是一個人,而且,我啊,不想給路過的人留下不好的陰影。

如果我死在我喜歡的地方,那麼那個地方將會因為我而給未來的生機勃勃的人們留下遺憾和不好的記憶。

我想當然地這麼以為了。

「稱為勝地的地方,勝利自殺的成功率非常高。」

常勝之地,簡稱勝地。

「在那裡,我可以和其他人一樣拋下自己曾放不下執著的東西。」

「前輩的經驗,還有先人們已經告訴了我最值得付出生命意義的地方所在,我想接受他們的指引和推薦。」

大概是因為知道自己要死了,他的話額外地多。和周邊沉默的旅客們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有的聽見他的話的旅客露出了欲言又止的表情。

一個追趕流行的人,我暗暗地對他下了定義。

車停了,他對我揮揮手,走了下去。

一想到從此以後再也無法見到他,我不禁感到有些悲傷。

周邊剛剛一直圍觀的乘客之中,有人掩飾不住地啜泣。

從列車的車底傳來微微的震動,那是列車碾壓越過卧軌的人類肉體的聲音。

車身傳來很細微的碰撞聲,我面前的減速玻璃上有了落紅的痕迹。

這是一趟穿越自殺勝地的列車。

終點就快到了,有人按下了車上的開關。

所有的地方,都是自殺勝地。

過去的,現在的,將來的。

------------------------------------------
這個世界上原本沒有自殺勝地,只是自殺的人多了就有了勝地。


我覺得這跟各個宗教有自己的朝拜聖地、秋葉原是二次元聖地、西藏尼泊爾是文青聖地等等是一樣的,給擁有共通之處的人們提供了一個身體或心靈的帶有歸屬感的地點吧。對於意欲自殺的人來說這種意義可能更明確一些,因為他們多半已在這世上找不到自處之所了。


儘管有退貨,但銷售量最大的,誰在乎是不是100%好評


真正自殺的人往往就怕死不了。
而這些地方都被試過了。


很多人都說了很多,什麼心理認同感啊,不孤獨啊,其實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殺人多的地方會讓真正想自殺的人認為那個地方自殺成功率高,一旦實施必死無疑。所以抱著必死無疑的心態就會去那個地方。


因為被之前的人試過很多次了,所以感覺更加容易死掉。因為很害怕死不掉,所以會產生「試過的人很多,成功死掉的人很多,這樣我也可以成功的死掉吧」這樣的想法。
雖然並沒有研究證明自殺聖地比其他地方自殺成功率更高。所以以上的想法只是沒有任何證據的一廂情願。
不過自殺聖地如果阻止自殺的人或是措施多了確實很令人困擾就是了,畢竟如果連自殺都被人為施加重重困難,不是太殘忍了嗎?


日本富士山下青木原樹海坐落在富士山腳下,地形複雜的樹海。林中有黑色火岩小道,長期以來一直以「自殺勝地」著稱。當地人說,其名聲可追溯到1960年代描寫一名婦女在此自殺的小說《浪塔》 。至使樹海內集體自殺的人越來越多,每年,大批警員在森林裡東翻西找,不是要找活人,而是找死人,這就是日本最知名的「自殺森林」---青木原樹海。警方甚至還在森林入口立了牌子「珍惜你的生命」!一般人進的去出不來,讓想自殺的人,沒有後悔的餘地。


過馬路,五人成行。可能自殺也是需要心理上的「安全感」吧。

與此類似,新聞如果報道大量的血腥作案手法,那同一時段的同種犯罪率也會上升。

人與生俱來的模仿與學習力讓人追求一致。像流行的穿衣風格有那麼一群人,用熱詞的有那麼一群人,同樣抑鬱,自殺也有那麼一群人。

以上,個人觀點。答得模糊。


覺得能到自殺聖地自殺的人是有選擇性理性的的對待這件事,對這個地方有種思想的寄託,想容入其中,所有自殺人都形成共同信仰。而普通人則只是情緒衝動隨機選擇幾種簡單沒特定含義的結束方式


一群同樣悲傷絕望的人,在一個同樣悲傷的地方,渴望能一起走向天堂


傳說樹海這裡有強烈的磁場,進去以後指南針就不管用了,所以很容易迷路,就死在裡面了。結果傳說的越來越神,也就成了自殺聖地。

為了防止越來越多的人來自殺,這裡也貼了很多標語。


這樣的地方自殺成功的概率會很大,不會引起別人的注意,比較安靜。選擇這樣的地方的人通常是鐵了心要去了。。。。。


要個老地方自殺 不至於路上孤單。。


不請自來,卻堅決要回答這種帶有能量化的問題。
自殺勝地什麼的,關於這樣的問題。是因為場合本身所被賦予的能量吧。這個東西說起來很玄,但是簡單的說,就是人們的本身所給予強烈情感所築成的精神信仰。說得簡單點,就好像天安門一樣。
由於無數人將天安門當作國家的象徵與中心。所以平常人去天安門也會感覺到一種神聖和偉大。


推薦閱讀:

自己默默變得更好的時候為什麼不喜歡甚至害怕被人知道?
喜歡看恐怖片的女孩,是什麼心態或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人怎麼樣做到放開自己?
什麼會讓你對第一次見面的陌生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除了外貌和打扮)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的表現嗎?

TAG:心理學 | 自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