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候的文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夏曆八月十五日,正是「三秋恰半」,故名中秋。宋朝時的中秋節有賞月、賞桂、觀潮、賞燈、吃月餅、飲酒賦詩等習俗。宋太宗時把中秋與新年、端午列為三大節日。(感謝 @務酒者 指出:宋太宗定中秋節的說法是錯誤的。此說來自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但所引《太宗紀》根本沒有相關記述,很有可能是誤將皇帝之誕千秋節誤為中秋節了。)

古時候,月餅其實是祭品。《周禮》中記載著「秋暮夕月」、「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也就是祭拜月神。宋朝時,每年中秋,皇帝都要舉行盛大的晚宴,在京六品以上官員都要出席。君臣同樂,賞月賦詩,祭祀月神。那時候,宮廷里流行中秋節的時候吃一種「宮餅」,民間把這種餅也俗稱為「小餅」或者「月團」。蘇東坡寫:「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可見北宋的文人已經吃「月餅」過中秋了,餅里還有酥油和糖作餡。不過,全民吃月餅過中秋,是要到明朝時候的事兒了。(感謝知友 @默識先生 指出:「蘇軾的詩是有爭議的,因為雖然考證寫於元符三年農曆八月,但沒有提到中秋,也沒提到月餅之名。」宋朝時候的文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 默識先生的回答

「月餅」一詞最早應見於南宋時吳自牧的《夢梁錄》里。吳自牧是錢塘人,宋朝滅亡以後,他編寫了《夢梁錄》回憶南宋都城臨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的城市面貌及繁華盛景。《夢梁錄》里中秋節的部分讀來令今人神往:「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宴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而正如歐陽修《滄浪亭》詩云「清風明月本無價」,「陋巷貧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買賣,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娑於市,至曉不絕」。

中秋賞月的活動大約始於風雅的魏晉時期,最初是文人興起,到唐宋時已非常興盛,擴展到了民間。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里寫到了北宋京都(也就是今天的開封)中秋節賞月的盛況:「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榲勃、梨、棗、栗、葡萄、弄色棖橘, 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水滸傳》第三十回里,張都監攜宅眷在鴛鴦樓安排筵宴,慶賞中秋,邀武松一處飲酒,還叫心愛的養娘玉蘭唱個「中秋對月時景的曲兒」以助興,乃是東坡學士的「中秋水調歌」,武松在這樣的家宴上被設計陷害。《水滸傳》里寫到的中秋節驚心動魄,卻也從側面反映了宋朝時度中秋的隆重繁華。

宋人金盈之的《醉翁談錄》亦記載了許多宋代京城風情。其中寫到了中秋拜月的風俗:「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常娥,圓如皓月。」不過,在廣東潮汕各地,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中秋拜月多是女人和小孩做的事情。

與《夢梁錄》和《東京夢華錄》類似,南宋的文學家周密,也寫過一本叫做《武林舊事》的筆記小說。《武林舊事》聽起來很像《武林外史》或者《武林外傳》什麼的,不過這裡的「武林」指的不是江湖,而是舊時杭州的別稱,因武林山而得名,武林山就是現在靈隱寺的所在地。

《武林舊事》里記述了南宋時臨安的山水名勝、人文古迹、城郭宮殿、皇家園林,也有城市景觀、市肆商品、娛樂活動和世情風物。其中為我們所熟悉的一篇,就是初中時語文課本上學過的《觀潮》:「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江幹上下十餘裡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而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間也。」

其實,在古代的浙江一帶,觀潮也是中秋時的一個重要風俗。《夢梁錄》中也有觀潮記載:「每歲八月內,潮怒勝於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則稍稀矣。」

宋朝的中秋之夜,還有賞燈的習俗,與元宵節的大型燈會不同,中秋節主要是放水燈。《武林舊事》里記載:「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以期得到江神的保佑,小河燈「浮滿水面,爛如繁星」,令人嘆美。至於皇宮中,更有繁華盛景:「禁中是夕,有賞月延桂排當,如倚桂閣、秋暉堂、碧岑,皆臨時取旨,夜深天樂直徹人間。御街如絨線、蜜煎、香鋪,皆鋪設貨物,誇多競好,謂之歇眼。燈燭華燦,竟夕乃止。」簡直如仙界一般了。

與唐人不同,宋代文人的賞月有了更多的感傷。蘇軾《中秋月》詩云:「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辛棄疾在《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里感嘆:「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關於宋朝時文人過中秋節,還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年中秋,歐陽修與詩人王君玉備好酒席,叫來歌女,待賞明月。不巧趕上一場大雨,不得見月,但兩人仍賦詩自娛,雨夜不眠,歡度中秋,歐陽修寫下了《酬王君玉中秋席上待月值雨》作為紀念:「池上雖然無皓魄,樽前殊未減清歡」,此情此景,與王子猷雪夜訪戴「乘興而行,興盡而返」的魏晉名士風流,可謂有異曲同工之處。與此相似的,還有蘇軾的《水調歌頭》。這首詞里,我最喜歡的部分並非詞的正文,而是開頭十七個字的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其豪邁疏狂,長久以來令人心嚮往之。

時至今日,中秋節作為傳統節日的民俗意義已發生了許多變化,然而宋朝吳自牧的《夢梁錄》、周密的《武林舊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金盈之的《醉翁談錄》、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志會》、劉侗的《帝京景物略》、張岱的《陶庵夢憶》等文言隨筆,仍然總能在寥寥數語間,就將忙碌到無暇團圓的今人,帶回那些「燈宵月夕,雪際花時,金翠耀目,羅琦飄香,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弦於茶坊酒肆,簫鼓喧空,幾家夜宴」的、數百年前的中秋之夜。

參考文獻:
【宋】金盈之,《新編醉翁談錄》,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12
【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箋注》,中華書局,2006.8
【宋】吳自牧《夢梁錄》,三秦出版社,2004.5
【宋】周密《武林舊事》,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12
【明】施耐庵《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1
(備註:感謝知友 @默識先生 在答案中對於上述幾本書的嚴謹的評價,「伊永文先生的《東京夢華錄箋注》可信度很高」,其他幾本書的版本都有諸多訛誤,具體內容,可參見: 宋朝時候的文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 - 默識先生的回答)
http://www.china.com.cn/culture/aboutchina/zqj/2010-09/01/content_20844560.htm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62ba10102dya5.html
http://ent.ifeng.com/zz/detail_2010_09/20/2561028_0.shtml
http://ewktsang.blogspot.com/2013/09/blog-post.html


可以參考一下《溫州大學學報》的《中秋月餅考》,總結一下大概就這幾句:

已有確鑿資料證明,中秋節正式產生於唐朝。學界也公認在唐朝之前沒有關於中秋節的確
切記載。
元代的民俗文獻也沒有提到中秋月餅。
明代文獻出現了關於中秋月餅的大量記載。
南宋重視賞月,明朝重視拜月和團聚。

宋代的文獻我就比較熟悉些,所以 @燕仰 的答案我一看就覺得有問題。

蘇軾的詩是有爭議的,因為雖然考證寫於元符三年農曆八月,但沒有提到中秋,也沒提到月餅之名。

伊永文先生的《東京夢華錄箋注》可信度很高。但《夢粱錄》的引用要謹慎,所有版本錯誤都很多,《武林舊事》也有這個問題。《東京夢華錄》、《夢粱錄》和《武林舊事》里都提到中秋的習俗,但都沒有吃月餅的習俗。後兩者提到了月餅,但也只有名稱,沒有其他信息。

《夢粱錄》也沒有紅菱餅,葉夢得《避暑錄話》有「紅綾餅餤」,和中秋、月餅都無關。


一本《宋代生活史》就能搞定的問題,還翻咱家的牌子來答~~

汝等也是蛋疼~!


「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是時螃蟹新出,石榴、溫桲、梨、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里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摘自《東京夢華錄》


對月之思古已有之,而「中秋玩月」興於唐,定節於宋。《北堂書鈔》、《初學記》等書「歲時部」並無八月十五一條;唐之類書法典也無中秋節之說,可見彼時中秋並非全民性節日(見朱紅《唐代節日民俗與文學研究》,復旦大學2002年博士學位論文,第43頁)。觀唐詩,王建詩題有「從八月十二至十五夜玩月」,杜甫詩題有「十六夜玩月」,可知賞月未必要固定在八月十五。要說中秋節產生於唐,未免證據薄弱。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始錄中秋為獨立條目,南宋《慶元條法事類》已將中秋列為休假一日的法定節假日了(見熊海英〈中秋節及其節俗內涵在唐宋時期的興起與流變〉,《復旦學報》2005年第6期,第136頁)。承「玩月」之風,賞月是中秋節最基本的活動,《夢華錄》卷八「中秋」條記載如下:

「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絲篁鼎沸。近內庭居民,夜深遙聞笙竽之聲,宛若雲外。閭裡兒童,連宵嬉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孟元老生活在兩宋之交,書中所寫景象正可與北宋詩文互觀。生活在北宋初至中的陳舜俞有詩〈中秋玩月宴友〉,寫道:「都人尤侈盛,時節惜芳佳。樓台延皓魄……嘈雜鳴簫笳。」除了賞月之外,宋時還有拜月之俗,即對月祝禱,有所祈求。金盈之《醉翁談錄》卷四記載:

「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潔月。」

與拜月祭祀月神相類,有水之處或有祭祀江神之風,也就是放水燈的習俗。蘇軾詩〈中秋見月和子由〉說「何人艤舟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周密《武林舊事》卷三「中秋」也記載:

「此夕浙江放『一點紅』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

另外在杭州地區還有觀潮之風(見《中國風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646頁),吳自牧《夢梁錄》卷四有載,《武林舊事》卷三觀潮還記載了吳中善泳之人弄潮的風俗。不過觀潮在中秋前後皆可,宋代詩詞中除有八月十五看潮之題,也有十二、十七、十八等日觀潮之言。如釋寶曇〈觀潮行〉說「八月十八錢塘時,潮頭攪海雷怒飛」。

在飲食方面,佳節酒饌當然必不可少。中秋飲酒之風《夢華錄》、《夢梁錄》等皆有記載,宋代也有不少文人寫到中秋聚會宴飲,吟詩賞月。至於專門的節令食品,則有「玩月羹」一說。陶谷《清異錄》中「饌羞門」記載「閶闔門外通衢有食肆,人呼為張手美家。……每節則專賣一物」,到了中秋所賣的就是玩月羹,可是並沒有更詳細的說明。《武林舊事》的「蒸作從食」中有「月餅」這種麵食,但也沒有詳細解釋。而《夢梁錄》中記載的月餅則說是「市食點心,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只是平常吃食,並非中秋特定過節食品。從文獻上來看,月餅作為中秋特定食品大興應是明代的事情了


寫了一篇回憶性的文字,關於童年的中秋節,發表於微信公眾號「船長lhh「中,歡迎大家賞光」」還記得十幾年前的中秋節嗎


推薦閱讀:

真的有人愛吃月餅么?或者真的有好吃的月餅么?

TAG:宋朝 | 中國古代歷史 | 中國古代文化 | 文人 | 中秋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