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薩特現在不如加繆火?

薩特當年在中國大名鼎鼎,為何如今薩特名氣大減。喜歡薩特的人好像遠少於喜歡加繆的人。


應邀簡答。不只是國內,國外也這樣,這關鍵在於二者差異。而各種差異,網上都說得很詳細了,我只關聯本問題做點解釋——

加繆髮型、衣著、笑容、姿勢,就像其作品,叛逆、浪漫而樂觀,文藝青年很喜歡,彷彿他就是他們戀人,就是他們自己。薩特基本就那裝扮,眼斜臉皺又矮小,就像沙皮狗,看著好像總在發愁;這也像其作品,充滿痛苦和虛妄,矛盾伴著希望,直到死亡。薩特這畫風和內涵,文藝青年別說受得了,薩特光兩部各七百多頁的哲學巨著,他們看得下去?

關於二者哲學差異,補充一段——

這些落實到政治上,差異更明顯。加繆以個人幸福為中心,反對暴力,更反對當時蘇東專制,雖實為自由主義者,卻還是「局外人」;薩特不止是「介入」,簡直融入,卻不是為了消滅個人自由,不是為了追求不可能實現的同一性,而是為了張揚個人自由,他激進地投身社會主義,卻不參加任何政黨,不買哪個陣營的賬。所以,當時薩特已經得罪人遠多於加繆。後來社會主義的影響也因蘇東模式失敗而大減,左派很容易一概認為他之前的努力都歸於失敗,而他的理論和態度與「正統」馬克思主義有很大差異,左派就排斥、反對他(國內最明顯);而右派得勢,排斥、反對,或者乾脆忽略他,更是情理之中。

國內八十年代流行過一陣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因為當時思想突然鬆綁,很多讀書人反感「正統」馬克思主義,卻不敢或不願反對馬克思主義,於是選擇薩特;並非他們當時比現在的人更迷茫,而是當時他們更願意讀書,更有知識分子的理想,更有社會影響。後來,他們就像當年法國青年,跟著薩特到了六十年代,各搞各的流派去了,而那些理想和影響卻不復存在。


————

鑒於某毛右兼康德粉裝不下去就開噴,再耍賴,最後刪評論,我立此存照:


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重要的話只說兩遍。

薩特在中國不如加繆火?這個問題要麼顯示出你太外行,要麼純粹是在黑加繆。看到高票答案里說什麼自由和毛派之分,這種把兩個哲學家簡單的區分就是對於他們最大的侮辱。你們要知道,八十年代每個人手一套《存在與虛無》,不是《西西弗斯神話》。薩特是馬克思主義,而加繆認為未來馬克思主義會走向極權。薩特的書在國內翻譯的數量和宣傳都遠遠超過了加繆。而加繆的作品除了杜小真和郭宏安以及沈志明三個左右的版本而已。現在在國內加繆連一套像樣的全集都沒有,你卻說加繆比薩特火!基本是人都知道那個拒絕領諾獎的薩特,而忽視了那個在四十歲出頭就能得諾獎的加繆。

你非要說薩特不如加繆火。一個偽問題!我看知乎上很多關於加繆的回答,有些實在是抖機靈,要是真想比較薩特和加繆,先把《存在與虛無》和《西西弗斯神話》至少看了再說吧。那種一上來就貼政治標籤的都適合去做紅衛兵。

參見下面的我對加繆思想的一個大概回答。

夜雨之風:如何理解加繆的「人生越沒有意義就越值得過」?


不知道為什麼要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比較。

的確他倆是由很多相似之處,而且彼此之間也有許多碰撞的火花。哦對啦,他們國籍和年代也差不多耶。真巧合啊(嚴肅臉

然而,加繆的首要身份是文學家,是小說家、散文作家和戲劇作家,其次才是思想家,他是哲學家嗎?我不這麼認為。薩特首要身份是哲學家和社會活動者,他的文學作品無一例外是為宣講其思想服務。這二者有何可比之處?薩特的吸引力或者說讀者接受範圍怎可能超過加繆?

在中國的八十年代薩特之所以火,更多還是因為思想鬆綁以後薩特的存在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結合符合當時中國特殊的社會思潮環境。而現在是一個經濟發展起來、閱讀加繆的群眾基礎已然形成,而知識界與文藝青年們又幾近曲折、打擊之後的時代。

小布爾喬亞或許更喜歡加繆,但他們喜歡的往往只是那個《局外人》和《西西弗神話》中的加繆,而看不到《反抗者》《鼠疫》《卡利古拉》《正義者》中的加繆。

P.S.貴乎有部分人言必稱政治鬥爭,言必稱派系戰亂,卻不願意思考加繆和薩特提出的深刻的問題與深刻的回答,以及其對於個人生活和社會現實的意義。可能你們是永遠雙腳不離地面對實踐家吧,祝你們幸福,也祝你們的政治幻想成功。


顏值差異較大,這個事情薩特自己講過。
這是加繆

這是薩特

感謝 @Casey 提供加繆英俊的圖片呃。


1. 火?如果這個主題問的是存在主義,那麼我想問哲學火么?在我看來哲學的地位是特殊的,不存在火不火的問題。

2.如果這個問題是用標籤的方式來理解,那就簡單了。誠如上述回答中的一些解釋,標籤1:顏值。標籤2:局外人。標籤3:現代作家。 我覺得這是加繆能在當下文藝青年內比較流行的原因。因為符合消費主義的審美觀。同一批出現的還有東洋陣營的一批作家,譬如太宰治,村上春樹,三島由紀夫等等,最近火起來的喪文化,還有一直被誤讀的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以及諸如《馬男波傑克》這樣的存在主義風格的動畫,這些都是朋友圈,網路媒體中文藝圈常見的符號。標籤大致可以理解為虛無主義的抬頭,有些人開始思考「為什麼」這種蘇格拉底式的詰問,然而就開啟了虛無主義的大門,佛教的流行也可以看做這樣結果。但是在認識了虛無以後,人們開始消費虛無。

3.加繆的書賣的最好的是《局外人》,我在瀏覽豆瓣的時候看到很多人講到看了這本書就覺得主人公就是自己,這點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加繆的其他的書就不同了,《鼠疫》、《西西弗斯神話》、《反抗者》、《墮落》。這些在豆瓣瀏覽量大大低於《局外人》。能否這樣理解,大家只是在尋找認同,認識虛無而已,然而存在主義哲學真正想要說的還有怎麼辦這個問題。

4.因為看過相關評論,所以我至今不敢去讀《存在與虛無》這本書,害怕讀淺了,讀煩了,我讀書求一個動機,沒有動機我是不會去讀的。當我想去了解什麼,是會一股腦兒鑽進去的。上面加繆的幾本書除了《反抗者》以外我均讀過,還有包括《荒謬的牆》、《流放者王國》這些散文集。加繆的思想絕不只是《局外人》,絕不單單是默然不作為的默爾索,我更欣賞的是《鼠疫》中的里厄醫生,直面鼠疫。我看過唯一的薩特的演講《存在主義是人本主義》中也提到了,世人對存在主義存在諸多誤解,存在主義並非消極的而是閃耀著人本主義的光輝的。

5. 諷刺的是加繆這樣一位批判資本主義拜物教將一切標籤化的人在多年以後也被消費主義標籤化了。

「在最近大約一個世紀,我們所處的社會沒有將金錢(金錢、財富會喚醒人的慾望)視為最重要的,卻存在金錢的抽象象徵。可將商品社會視為這樣一個社會,其中所有事物都服務於符號,以至於事物都不存在了。例如,統治集團不再以自己擁有的土地和黃金的數量為依據,衡量自身財富,轉而以某種數字及其能交換的其他數字作為衡量依據。從實質上說,以符號為基礎建立的社會是人造的社會,其中物質的真相被淹沒了。因此不必奇怪,該社會會選擇信仰一種徒具形式的倫理規則,更有甚者,它還在自己監獄的牆壁上和教堂中寫上了自由、平等之類的口號。褻瀆者會遭受懲處,不過,自由的意義卻是當前被扭曲得最厲害的......就這樣,藝術變為了一種欺騙性裝飾。」 — 《在瑞典發表的演說—獻給路易 熱爾曼醫生》


加繆到死也是一個長得那麼帥的年輕人。

從《蒂巴薩的婚禮》到《重返蒂巴薩》,加繆走了二十年,我大概是七年。年少時讀他年少時的作品,年紀漸長時讀他中後期的作品,並無任何隔閡。

而薩特,我是兒時從父輩們的沙龍里聽來的,從一開始就讓我默認為是一個老頭。這種很早建立的第一感覺很難再扭轉了,儘管他是個真朋克。

何況加繆長得那麼帥。


用兩本書舉個栗子。

加繆最出名的書是《局外人》,零門檻,敘事口吻新穎,閱讀體驗很好。內行可以讀很深,普通讀者可以滿足於瀏覽。屬於通吃的作品。

薩特最出名的著作是《存在與虛無》,加繆也曾經買過,然後薩特說:「我不敢勸您參考一下《存在與虛無》,讀這本書對您來說無用而艱難……」……………………………………………………………………………………………………………………


06.15補充
關於這種知名度上面的不公平其實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就是尤瑟納爾和杜拉斯(或者還可以拉上靠一部《你好,憂愁》坐吃山空的薩岡)。

尤瑟納爾沉迷於不收歡迎的歷史小說,雖然說成就巨大,聲名卓著,生前就收穫了各種名頭和讚譽(法蘭西學院成立三百多年的第一位女院士),但是無奈,即使她最有名也有趣的代表作《哈德良回憶錄》在中國也是鮮有人知。

而杜拉斯,如果說官方榮譽的話,應該只有一個(或兩個)龔古爾獎。但說實話這種獎只能帶來短期的作品熱度和銷量,杜拉斯知名度只需要靠一部《情人》就可以席捲全球了。

所以說,知名度或者說關注熱度關鍵依靠的不是作品本身的質量,而是要有一部在文學價值和社會接受度上比較折中的熱點作品。這樣的話,知名度就不在話下了。

更多的時候知名度並不能代表什麼,看看加繆的《局外人》和杜拉斯的《情人》這兩本書的銷量與他們其它作品的銷量之間的量級鴻溝就明白了。不過總的來說,擁有一部現象級的作品對一個作家的其它作品是利大於弊的,有一定的帶動作用。甚至對一個國家的文學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因為薩特是毛粉,而加繆是個反對毛澤東的人。

在學術界,誰敢說自己認可毛澤東,會被聯合封殺和想各種辦法被批臭的。
薩特和波伏娃都是毛粉,而且薩特還是五月革命的積極支持者。簡直在當代「自由世界」里屬於「罪大惡極」的大反派。


加繆長得好看


簡單明了點。
我手頭有一套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加繆全集》,原價198,現在網上三四百。上海譯文的《加繆全集》只是換了個出版社,一百五左右。
之所以選擇河北教育出版社,是因為它裝潢精緻,封面手感好,而且有帥帥的加繆頭。我二手買來算運費,212。
這裡順便提下,我很喜歡河北教育出版社,他的世界文豪書系非常好。到現在我累計有卡夫卡,加繆,勃朗特兩姐妹,紀伯倫和萊蒙托夫的全集。但是《喬伊斯全集》找不到,有好心人看到可以私信我。
書歸正傳,薩特呢?
人民文學的《薩特全集》二手平裝起步六百。(這裡又順便提下,人民文學也是挺好的出版社,紀德選集就挺好)
手頭沒有書,大致記得加繆全集兩千年之後出的,一套四本精裝,均價兩百左右。而薩特是兩千年之前甚至更早,九零年左右出的吧,精裝平裝均價七百,一套九本。
這就是加繆比薩特火的原因了。
對了,浙江文藝的《博爾赫斯全集》,一套五本原價一百五,現在七八百就是良心價了。
怎麼沒有人提起博爾赫斯啊


好人有好報,撿到漏一樣買到240的薩特。要回血了,還買了喬伊斯文集一套和阿西莫夫的一套。


我要來放點私心帥照。

喜歡上他之後看了一本他女兒參與編著的圖集— 天哪~真是始於才華,陷於顏值...


因為薩特的主旋律是革命,剛解放那會需要這種除舊迎新的思潮,現在要穩定,要看到社會的美好,自然加繆火起來了。


文學家和哲學家的受歡迎程度當然不一樣了,當然顏值的影響也是很大的。我才疏學淺,我選擇加繆。


《局外人》不是文藝(?)青年必讀嗎


我覺得原因有兩個吧

一是顏值,二是門檻吧。

顏值問題好說,畢竟大帥比加繆天然吸引文藝青年啊。而門檻方面,加繆著作比薩特的門檻低多啦。加繆好歹有兩本人人都能看得進去的小說《局外人》和《鼠疫》,高階一點的還能說出個西西弗斯的神話;而薩特呢,除了那句可供裝逼的「他人即地獄」外薩特的著作對路人太不友好了,甩你一本佶屈聱牙的《存在與虛無》能看得進去?雖然薩特也寫了《噁心》《蒼蠅》等小說戲劇,但這些書無論是知名度還是出版數量都遠遠不如早已成名著的《鼠疫》《局外人》,當然文學易讀性也不如的。

另外,加繆車禍事故而亡英年早逝也為其加成印象分很多。薩特活得久,早年大聲呼籲左翼思想,甚至為蘇聯斯大林站台不少,等到晚年七八十年眼睜睜著看著蘇聯神話破滅左翼思想低潮難免會影響名聲。

關於門檻問題,同理的還有康德黑格爾遠遠不如尼采叔本華火,無他,只是康德三大理性批判和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邏輯學法哲學原理歷史哲學等等一系列著作對文藝青年來說門檻確實不低啊,哪像尼采叔本華的書啊先不管懂不懂至少可以看得進去提升逼格啊


因為加繆是局外人的作者啊~
文學比哲學平易近人。世界名著系列叢書里,很多都有列上《局外人》啊。初高中天天說要課外閱讀啊,大部分學生並沒有去讀這些名著,但是對作品名字很熟悉啊~
而對於哲學……就我個人而言,我以前一直以為只有馬克思主義是對的,其他哲學,尤其是唯心主義,都是被證明了的錯誤了的東西。現在才發現這是個極大的誤解。我相信和我一樣的理工科苗子很多。很多人可能一輩子對於哲學作品,都只學過大學裡那本馬原。文學作品相對會好很多。
存在主義就更不用說了,我身邊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這個詞語……
我贊同你說的加繆比薩特在中國名氣大,但是這和哲學沒什麼關係。按哲學帶給他們的名氣來看,這倆在中國屬於菜雞互啄……我個人傾向於薩特名氣大,畢竟存在主義的百科目錄里就寫著他是存在主義集大成者,而對於加繆,需要百科點進去看正文才能看到他。


加繆帥呀


現在加繆的書 封面竟然有他的照片 看臉時代是真的


難道不是因為顏值?


怎麼對人的價值評價已經淪陷到要用誰比較火來定了麼?兩位老先生有知的話恐怕棺材板都壓不住了吧。


推薦閱讀:

對於年輕人來說到底是快樂重要還是學習為重?
怎樣評價《迷霧》這部電影?
信仰馬克思共產主義的人格是不是比普通人更加崇高、大公無私的?
勸人放棄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一種「惡」嗎?
如何機智的反駁聖母婊?

TAG:哲學 | 薩特Jean-PaulSartre | 加繆AlbertCam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