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工匠刻碑時,怎樣保證碑上的字劃和寫手的筆跡完全吻合?

還是說工匠自身也是書法家?


@晨曦沐風 說得很正確,請允許我基於她的答案 古代工匠在雕刻書法作品時,是怎樣保證石碑上的和文人的筆跡完全吻合的? - 晨曦沐風的回答,稍作補充。

拿一張半透明的紙蒙在原作上,用細小的毛筆對原作字跡雙勾,然後貼在石面上按雙勾的痕迹雕刻。因此和原作吻合。

除此以外,在雕刻的時候,高明的刻工會使用特殊的技巧來雕刻碑文------他們一般會把字倒過來刻,由此可以磨滅自己對筆畫的固有的認知,從而達到保存原作書法家字跡風格與內涵的目的。所以很多石碑,都是在刻好以後,才被立起來。
有的時候刻工會在高山上做工刻字,比如泰山石刻。那時候刻工會非常辛苦,要將自己倒垂於山體,方能完成倒刻的過程(當然,並非所有泰山石刻都是倒刻上去的)。

雕刻的時候,就深淺來說,中鋒等重筆之處會深一些,而最深的地方都是字跡的筋骨所在(一般都在「雙鉤」線條的中間)。當然,也有例外,比如泰山的『經石峪』,刻跡猶如河床,兩邊比較齊平,而非一般雕刻山澗似的痕跡。

而就字跡大小來說,一般原作大小如何,石刻大小即與之等同。古人偶爾也會放大字跡,這時候會用米字格或是九宮格,但這樣會很難保存原作的精氣神,除非刻工極為高明。

刻工多不識字。

刻工不識字只是一段時期,主要是集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北魏尤甚。然而後期到了唐朝,情況已經有所變化,絕大部份刻工都已經識字。


另答題主細問:

比如蘭亭集序之類的名著,還是說工匠本身也是書法家?

題主提到的『蘭亭序』確實有石刻流傳,但所刻內容,皆為後世書法家臨摹之作。如神龍本『蘭亭序』作者馮承素,其人並非刻工,而是內府專職書法臨摹的官員,他們是不負責石刻的。工匠本身是書法家這一說法並不成立。

@楊愛紅 教科書似的回答在細節方面也十分全面,提出的幾個要點也是碑刻當中無法避免的結果。諸位可移步古代工匠在雕刻書法作品時,是怎樣保證石碑上的和文人的筆跡完全吻合的? - 楊愛紅的回答一閱。

然有一點需要稍作補充:

③某些碑刻由於雕刻姿勢等緣故,靠下的字會嚴重變形,這種現象在魏碑中頗為常見。

這種情況確實客觀存在,北魏時期的刻工大多受水平限制,導致一定程度上扭曲了原作的風韻。但很早的時候,刻工就想出了解決辦法------正如我在前文提到的,很多石碑,都是在刻好以後,才被立起來。所以這一情況,即使是在魏碑時期,也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嚴重。而到了唐朝,這些情況近乎絕跡,除非是在山體上的天然石刻,基本上都是先刻好之後才會立碑。


---------------------------------------------------------------------------------------------------------
---------------------------受伯父指導之後,有所新得,現作補充---------------------------
---------------------------------------------------------------------------------------------------------

答評論區 @yong 問:

那麼為什麼很少見石碑原作?

早期時候,有人用朱丹(即硃砂)將字直接寫在石碑上,而後開始鑿刻。但後來,紙張大幅改進之後,大家就不再這樣做了,因為可以保留原作,何樂而不為?

而且在古代,當代人基本不刻當代人的字,只刻前人的字。因為當代人的字價值有限,刻成碑文,工本太大,相對來說不太值得。
古人雕刻當代書家的石刻,更多是紀念性質,而非藝術行為。多數碑文,都是在某人去世之時的墓誌,亦或是記事性質的文章。比如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就是記述唐太宗於九成宮避暑之時,發現醴泉一事。所以刻工刻碑講究的更多是紀念意義或是實際使用意義,與此同時同時保留一定的美觀意識。但他們並沒有刻意保存作品的藝術價值,相對來說,對於藝術方面的具體細節表現也就不太好。所以著名的『張玄墓誌』因為其遠勝同時期任何碑文的藝術質量,也被學術界懷疑為後人偽作。

當代人不刻當代人字,這種情況直到明朝才有所改變。明之文徵明等人,收藏甚廣,將很多藏品編輯為冊。後又發動其門人弟子,開始大量地刻其藏品的碑文,刻出碑文之後,將其當做印刷手段,反復摹拓,再將拓本出售,以此盈利。後來文徵明等人的學生,刻了很多藏品之後,將其先生的字也刻在了石碑上,由此開創因為其藝術價值,當代人刻當代人字的先河。

半透明的紙是指宣紙嗎?

是,但不僅限於宣紙。不過我們如今將書法的書寫用紙,幾乎統稱為宣紙,所以說指宣紙也不算錯。無論宣紙也好,還是 @鞏昊所說的連史紙,都是為了追求一樣的效果。所以你可以說,古代的所有的書寫用「紙」,都可以作此用途。


另答 @王主玉問:

雙勾有很多問題難以解決,最主要的就是筆力如何表現?每個書家的用筆力道都是不同的,刻工是否要了解每個書家的特點?

古代很多書法名家,家中都養有刻工,專門研習其書法。這些刻工常年伴隨書法家左右,對書法家的書寫風格瞭然於心,因此能夠清楚地表達其主人的筆力。 @葉浣塵給出的顏真卿的例子,就很有參考意義。又如『張玄墓誌』,因為極其高明的技法,我們估計他家裡應當十分富裕,才能養有這樣高水平的刻工。

同時,內府中也僱有專門的職人來完成石刻。

而相對來說,民間的刻工水平就會參差不齊,他們經常會刻錯、刻壞作品,不能完好地表達原作風韻。

還有所謂的氣韻,又是如何表現?求更詳細的解釋。

正如 @楊愛紅 提到的,碑刻必然會丟失一部分信息,而氣韻也在其中,不能被碑刻完好地表現出來。氣韻中有關筆力的部分,我在前文已經解釋過,其他部分則需要詳細解釋。

我們都知道,在寫字的時候,墨跡本是可以看出字的「速度」(換言之,「勢」的疾緩)的,筆畫收筆起筆之間,會對下一筆的「勢」有所暗示。而這樣的內容,在碑刻中是無法很好表達的。


碑刻中能很好表達書家的氣韻的部分,關鍵在於「間架」,從「間架」中可以讀出書家的氣韻。

伯父有言,氣韻能保持六成,已是相當高明的刻工了。如果長期臨碑而不看帖,不知筆勢之緩疾,把字給寫「板」掉,字也就寫「死」了。


已完成補遺,感謝諸位的耐心等待。


已開通值乎,歡迎像我提問。

https://www.zhihu.com/zhi/mp/people/727917403500990464 (二維碼自動識別)

之前答案不完善,答主看了一些資料,捲土重來怒答。

刻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書丹。也就用毛筆蘸硃砂(硃砂:顏色鮮艷易於走刀,顆粒狀不亂流,不變形)。第二種就是大家關注的,出現較晚的「摹勒上石」,也就是把紙上的文字複製在碑上。

以下介紹摹勒上石。
宋 蘇軾 《太虛以見寄作詩為 謝》:「朱蠟為摹刻,細妙分毫釐。」 記載了摹刻的方法。
把碑文寫在紙上,用半透明紙蒙在原作上的背面(注意是背面,因為要刻反字),用筆蘸取銀硃(銀硃是一種紅色無機顏料,色澤鮮艷,不褪色,防蛀效果好)對字跡進行雙勾。然後把雙勾好的摹紙復於碑石,用多層紙疊加在摹紙上,用石頭均勻砑磨,使雙勾銀硃粘於碑面。然後按照銀硃痕迹進行雕刻。

雕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最大限度地忠於原作,力求分毫不差。另一種是重視刀法,體現刀刻的特點,顯得實硬朗。
主要刻法為 「單刀斫入」,每個字都向內口傾斜(越深筆畫越窄)。隨著年代的推移,碑石由於自然表面風化或者人為損壞,表層變薄,拓本的字口也就變瘦。因此,拓本筆畫的肥瘦也成為拓本久遠程度的一個判定因素。
碑刻完成後還有洗碑(打磨不平整的地方,洗掉石灰粉末,晾乾)。
最後就是碑拓。 碑拓從用墨上分為6朱拓(銀硃)和墨拓。從拓法分主要也有兩種:一種是烏金拓:蘸取濃墨重拓,拓本墨色深黑泛光。 一種是蟬翼拓:蘸淡墨輕拍。
操作為:把拓紙浸濕鋪在碑上,然後用絲棉做個柔軟的小包,在碑上拍打,使浸濕的紙隨字跡筆畫下凹。待干透後,用小包在蘸取墨汁在紙上拍墨,揭下就是拓本。
——————————————————————————————————
查資料發現雙勾的方法有兩個版本。
一種如前文敘述的,用半透明紙從原作背面描空心字。
另一種是「 選用較為透明的宣紙(或用油素紙)覆蓋在法書墨跡上,用鉤線筆作單鉤墨跡文字一遍(類同於描摹空心字),取得"單鉤本"後,再將"單鉤本"置於窗前,映著陽光,在"單鉤本"的背面再硃砂單鉤(描摹空心字)一遍,正面、反面兩次單鉤,一面墨筆,一面硃筆,稱為"雙鉤"。」

從查找的資料來看,兩種描摹方法都是存在的。

附上參考鏈接 http://zm8.sm-img2.com/?src=http%3A%2F%2Fwww.yiban.cn%2Fbbs%2Fshow%3Faid%3D660245%26area%3D43887uid=990230a96af8117123c4c29062b05763hid=d9815b907e5f7e7599791f1a530842bfpos=3cid=9time=1420799633729from=clickrestype=1pagetype=0000000100000401uc_param_str=pidi


事實上,碑刻與原作筆跡往往是不吻合的。

不吻合有三種情況,由輕至重如下:
①碑刻會丟掉筆跡中的一些信息,如墨色的濃淡枯濕,碑刻就很難表達出來。
②碑刻的筆畫邊緣會失真,細節表現力不夠。這在字比較小的作品中尤為明顯,甚至會帶來藝術風格上的一些差別,比如小楷名篇《靈飛經》的碑拓本和墨跡本,後者就更為靈動,而前者則更為端莊。
③某些碑刻由於雕刻姿勢等緣故,靠下的字會嚴重變形,這種現象在魏碑中頗為常見。後世有書法家特意將這種「錯誤」提煉、融合進自己的風格之中。

此外,由碑刻拓印到紙面上時,又會產生二次失真;由於風化等因素,碑刻本身也會有所變化,從而帶來新的藝術效果。


書丹


書法鑒賞老師說書法家直接寫碑上。有專門刻字的刻工。大書法家一般還有專用的刻工。


---------------------
根據評論,已知有錯。
得知只有摩崖石刻是直接刻的,受教學習了~


這個可以參考篆刻或橡皮章的操作
像寫字帖那樣吧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書法 | 雕刻 | 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