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戰爭有哪些史實上的錯誤?

探討範圍包含文字學、歷史。

舉幾個例子:

1. 史實上,秦小篆較其他六國更為繁複和傳統(Traditional),六國較為簡化。
2. 史實:竹簡上的字是用毛筆書寫,不是用刀刻的。

六國文字與秦系文字有何顯著區別? - 漢字
簡牘 - 維基百科
馬伯庸的史學功底如何? - 歷史


我只是搬運工,以下是作者@草曷京人在小篆戰爭 - 異教徒告解室 - 知乎專欄下的回復:

很可惜,親王對戰國及秦代文字本身的情況並不了解,對一些基本史實又作了錯誤演繹,嚴重拉低了這篇妙文的水 准。隨著近幾十年來戰國文字資料的大量出土,對於秦統一文字的實際情況,我們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
①所有古代簡牘上的文字,都是用毛筆書寫,而不是刀刻的。百年來出土的戰國秦漢乃至三國兩晉的簡牘多到難以計數,只要隨便翻看其中任一種的圖版,就可以知道「刀筆吏」的刀只是用來颳去錯字,「筆」才用來是寫字的。秦始皇厭惡竹簡上「密密麻麻的刻痕」、「寫下『知道了』三個字,都要埋頭刻上好久」,都是不可能發生的。
②相對東方六國文字而言,秦文字並不是「簡化字」,而是最保守、最接近西周春秋文字的一種,在一定程度上,秦統一文字甚至起到了文字「復古」的作用。這一點跟親王所說的恰恰相反。 東周時期,秦一直是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其疆域又處在西周故地(也是西北邊陲),因而秦文字沒能跟上東方六國文字劇烈變化的步伐,而是恪守陳規,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西周春秋文字的字形及用字習慣。比如馬親王的「馬」 ,秦文字與西周晚期至春秋的字形幾乎全同,而東方六國的「馬」字,有些已簡化到只剩一個框加幾橫的地步了。 (可惜這兒不能貼圖,否則「戰國文字哪家簡」,是一望便知的。) 正是由於秦統一後給漢字來了個「復古運動」,才使得後世繼承秦文字而來的隸楷文字,有相當一部分能跟商或西周的古文字串連起來,也使得今天的古文字研究者,能夠相對容易地讀懂商周出土文獻。若是其他國家(比如楚)統一了中國,那真是不堪設想……
③秦始皇統一文字的主要內容,是規範字形與用字習慣,而不是簡化。「字形」大家都理解,所謂「用字習慣」,是指用哪個「字」記錄哪個「詞」,如秦文字用「爵」記錄爵位的「爵」,楚文字則用「雀」,後統一作「爵」;秦文字用「謗」記錄誹謗的「謗」,楚文字則用「方」,後統一作「謗」;秦文字用「重」記錄重量的「重」,三晉文字等則用「冢」,後統一作「重」等等。從這幾個例子也可以看出,「書同文」重點在「同」,而非「簡」。
④秦人書寫在簡牘上的文字,不是「小篆」,而是秦隸。「篆」是銘刻的意思,哪怕在秦代,篆書也只是用於金石銘刻的「標準體」,而不是日常使用的「手寫體」。在所有出土的戰國秦至秦代的簡牘上,所能見到的都是筆畫較為平直、易於書寫的手寫體(可以稱為「秦隸書」),而絕不是盤曲婉轉的「篆書」。 從出土實物看,文字的「標準體」與「手寫體」,或者說「正體」與「俗體」是長期並存的。「篆書」只見於秦刻石及銅器銘文,是「標準體」。而「秦隸書」本就是通形於戰國秦地的手寫體,不是秦統一文字之後,「下級書吏嫌小篆寫起來還是麻煩,偷偷作了進一步簡化」而成的。兩套系統從不混用,也就不會有將竹簡上的六國文字「翻譯成秦篆」、「無論是從什麼地方送來的竹簡,上面都清晰工整地寫著小篆」這樣的事情了。
⑤「小篆」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秦文字逐漸衍變而來的的,秦統一前後的文字,並沒有明顯的區別(所謂「大篆」、「小篆」的名稱也是漢代才開始使用的)。「規範字型檔」不可能是一夜之間,由少數人「創造」出來的。 這就像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規範漢字」,也不是文字改革前夕由一小撮人閉門造車弄出來的,而基本是「述而不作」,是對於古已有之的簡化字形的整理與認定(當然也有部分推衍),也是對民國時代興起的漢字簡化運動的繼承與發展。 以上,僅供親王參考。

另外秦始皇拍桌子也是不太可能,他應該拍低矮的几案,案和桌是不一樣的。桌子出現時間比較晚,最早的桌子實物是在東漢後期。
「小篆印刷的普及讀物」……印刷術也是很晚的。等等。

但是親王的文意在借古諷今,就像《故事新編》一樣,合不合史實什麼就沒必要一一去摳了。


還借古諷今

如果不是現在有人對著這事一一去摳,怕不是好些人拿著馬親王的文章里的這些謬誤當真了


引用一下前面的答案。
②相對東方六國文字而言,秦文字並不是「簡化字」,而是最保守、最接近西周春秋文字的一種,在一定程度上,秦統一文字甚至起到了文字「復古」的作用。這一點跟親王所說的恰恰相反。 東周時期,秦一直是文化相對落後的國家,其疆域又處在西周故地(也是西北邊陲),因而秦文字沒能跟上東方六國文字劇烈變化的步伐,而是恪守陳規,很大程度上繼承了西周春秋文字的字形及用字習慣。比如馬親王的「馬」 ,秦文字與西周晚期至春秋的字形幾乎全同,而東方六國的「馬」字,有些已簡化到只剩一個框加幾橫的地步了。 (可惜這兒不能貼圖,否則「戰國文字哪家簡」,是一望便知的。) 正是由於秦統一後給漢字來了個「復古運動」,才使得後世繼承秦文字而來的隸楷文字,有相當一部分能跟商或西周的古文字串連起來,也使得今天的古文字研究者,能夠相對容易地讀懂商周出土文獻。若是其他國家(比如楚)統一了中國,那真是不堪設想……

僅僅這一點,這篇所謂借古諷今的小說的諷刺意味已經蕩然無存。
瞭解史實難道不重要麽?


想必題主沒有看過魯迅先生的《故事新編》吧?
現在我都很少開諷刺了,因為鉤再直也會有魚咬,每次諷刺完都要在文字後面加一個「這是諷刺,請勿當真」才行?


我看你乎是藥丸,連馬親王這種厚道的長者你們都要撕!
看不懂小說?看不懂借古諷今?小說一定要遵循史實?誰規定的?想看了解史實直接看資料去好不好!
我只能送題主四個字:祥瑞御免!


推薦閱讀:

馬伯庸評論過的網路小說有哪些?

TAG:漢字 | 馬伯庸 | 小篆 | 古文字古漢字 | 戰國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