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喜歡比慘?

有個同學,每次聊天都會聊到自己如何如何慘,比如吧,說到感冒,就會說自己感冒多嚴重多嚴重,說到學校的事,就會說自己在學校多不容易多不容易,然後如果其他人聊天提到自己困難的事,她會跳出來說自己如何比他更不容易……這是什麼心理,為什麼會跟人比慘呢,難道不是一切順利更容易引起人的羨慕嗎?

謝謝大家的回答,分析的角度不同,確實有啟發。不過我在這所說的「比慘」並不是從安慰的角度來讓對方覺得舒服的那種,而是她真心的想要我們都覺得她最不容易。讓人感覺她想要的認可是「她最不容易」。


我總說,好答案常見,好問題卻是難求。首先很感謝題主提了這樣一個好問題。

問題中提及了「比慘」這個概念,我們不妨把它們分開來看。

1. 關於「起點」與「終點」

我們生活中常見到這樣的兩種情況。

小明和小強家庭條件相仿,都出生於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庭。小明覺得,在天朝這樣的環境里,沒有關係、沒有出眾的家庭背景,就很難最終能夠出人頭地,家庭不能為自己提供什麼,就囿限了自己的發展,不過他也知道自己應當努力,所以他像大家一樣,上著普通中比較好的學校,畢業後在一個還不錯的企業工作,可以自足溫飽,生活中有著平淡的溫暖。小強也不知是打了雞血還是怎樣,拼著一種「要做人上人」的信念,對生活中遇到的每一個問題都要死磕,要讓自己的生活盡善盡美,他學習成績出眾,畢業後做了銷售,雖然辛苦,但是他自己不斷揣摩與人打交道的技巧,不斷練習工作的技能,竟也拿到了出眾的業績,最終雖是辛苦,也賺了不少錢,有著不錯的人際關係和口碑,變成了大家眼裡的「成功人士」。如圖1。

那麼問題來了,小明和小強,你覺得誰是你的榜樣。

我們常常會在書店看到這樣那樣的所謂「成功人士」講自己工作或人生的心得,我們覺得,像他們這樣,出身一般,但是憑藉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終出人頭地的人,是值得我們敬佩和學習的。

我們有時候也會看到另外一種情況。

小明就是前面的那個小明。小明在辦公室遇到了一個同事小剛,小剛家裡條件不是很好,父母沒上過學,種了一輩子地,家裡有幾個兄弟姐妹,生活比較拮据。所以小剛從小就想出人頭地,於是發奮學習,在學校里每每都是第一名,後來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借一藉助學貸款,或者有時候也能拿到獎學金,也就讀完了大學,然後便到了和小明同樣的公司,做起了同樣的工作,不過拿到的錢至少也能貼補家裡,能供弟妹讀書,所以小剛的生活過的也算是風生水起。如圖2。

那麼問題又來了,小明和小剛,你覺得誰是你的榜樣。

我們常常會看到很多出身條件稍微差一些的人,他們歷盡了千辛,終於得到了還不錯的生活,我們會覺得,哎呦這些人的生活真是好勵志啊。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小明和小強的出身家庭條件相仿,小明和小剛現在的工作環境、生活條件相仿,我們為什麼會覺得小強、小剛更加勵志一些。

從圖1及圖2中,我們不妨定義,小明和小強相同的點為「起點」,小明和小剛相同的點為「終點」,定義從「起點」到「終點」之間的距離為「付出」。

人們常常不是拿「起點」或者「終點」來比較的,人們會衡量這個過程中「付出」的多少或者得到同一個終點的難易程度,以此來作為比較的依據

2. 為什麼我們要「比」慘

我們先將「慘」定義為,「處於低起點」。

在此我們也暫不論「比」這個行為是否合適,不做這個道德上的評判,我們只說這樣的行為是出於怎樣的心理。

2.1人們對於此的情感是怎樣的

我們不妨自己閉上眼睛體會一下,我們身邊有一個鄰家的青梅竹馬小強,我們兩家條件差不多,關係很好,從小一起長大。只是小強他比較認真,做什麼事都希望做到最好,自然而然地他在班上名列前茅,考了個好一點的大學,最後也有個很好的工作,收入不錯。我們對於小強,是不是覺得「哎呀你好努力,好棒啊」。我們班裡還有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小剛,他家裡條件不太好,可能還稍微有點自卑,他天分不高,很多可能學的可能也有些吃力,所以他很努力,最終考上了也還不錯的大學,有了拿得出手的工作,掙了一些錢。我們對於小剛,是不是覺得「哎呀這孩子真是不幸」。

人們對於小強一類「得到高終點」的人通常表示出「敬佩」的感情,對於小剛一類「處於低起點」的人通常表示出「同情」的感情。如果有一個小強和小剛的複合體,他既「處於低起點」又最終「得到高終點」,那麼我們對於這一類人會覺得既「同情」其出身又「敬佩」其努力。

在此我們迴避了關於「敬佩」與「嫉妒」之間的關係,這可能就涉及到另外的話題了。我個人傾向於認為,如果產生這個情感的對象侵犯到了自己的利益(此處可以換為任何希望得到的東西),對自己構成了威脅,那麼就傾向於產生「嫉妒」的情感;如果這個對象離自己比較遙遠,與自己的利益無關,那麼久傾向於產生「敬佩」的情感。

2.2處於這樣情境中的人們渴望得到什麼

有一種想法,因為我個人比較排斥,所以之前我也從未考慮到過。有一天我在刷知乎看到一個問題「怎樣安慰XXX」下有一個回答說「跟他講自己怎樣怎樣更慘,反正我看到別人有比我更慘的心裡就好受多了」。這種想法存在即是合理的,題主說不討論這種情況,便只把這個問題擺在這裡不細究下去了。

那麼當我說「我很慘」的時候,我渴望得到什麼。

如果我們的「終點」是相同的,那麼我希望大家把我當做小剛一樣的人,我們雖然有著同樣的「終點」,但是我的「起點」比你低,你需要給予我「同情」;如果我們的「終點」不同,甚至我的「終點」還比大家的高,我希望大家大家把我當做小強和小剛的複合體,不管我承認不承認我「終點」比你高,總之我的「起點」是比你低的,你願意不願意「敬佩」我都行,但你要給予我「同情」。

大家可能會發現,不管「終點」是怎樣的,我都是期望大家認為,我的「起點」是低的,這樣我就理所應當得到「同情」

那麼我又為什麼渴望得到這個「同情」。

2.3弱者天然有道理,我與雞蛋站一起

我個人對於「政治正確」這個詞不太明白是怎麼定義的,只胡亂借用一下。我們一直有一句「政治正確」的話:弱者天然有道理,我與雞蛋站一起。我們認為,雖然弱肉強食是自然法則,但弱者也該受到相應的尊重。這與我們對於「平等和正義」的定義有關。如圖3。

當我說我很「慘」的時候,我認為自己是圖中最矮的人(即「處於低起點」),但是心裡不能接受這樣的結果,即使我不能努力長高(即「付出」很多),也希望大家,或者社會能因為我的「低起點」而給予我「同情」,這樣天平就會自動向我這裡傾斜,我便可以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從而達到我想要的「正義」。

從群體的角度來看,不管是出於「穩定」或是什麼的考慮,應當達到圖3中的「正義」,這對於社會來說無疑是平衡了所有社會資源,使得人群儘可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經過很多年的傳承與積澱,形成著這樣一種集體無意識。

對於個體而言,出於人性中的「利己」或者其他的因素,個體會利用這種集體無意識,傾向於將自己變成一個「弱者」,或者「受害者」,國外的譯著中常用「殉道者」,不管是「實際就是弱者」,還是「實際不是弱者而偽裝成弱者」,這樣的策略無疑都可以實現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人們反覆地使用這個策略並且屢試不爽,只要站在「弱者」這個陣營里,就能得到「同情」,從而得到「獎勵」,「獎勵」反過來又不斷地刺激個體使之強化,這樣便形成了人們「無意識地就要讓自己成為弱者」這個信念。

所以,你看到了嗎,「慘」不一定不是好事,正相反,「慘」的處境、「弱者的身份」可以為其帶來所想要的,不論是社會資源,抑或是人群的幫助,這種可以將虛無的「身份」轉化為實質的滿足」的事情,又不需要付出什麼,為什麼人們會不願意去做呢

2.4渴望得到肯定和認同

有些時候,「慘」的「弱者」身份,可能不一定能夠得到「實質的滿足」,可是依舊有人會渴望這個身份,那又是為什麼呢。

心理上的事情啊,真的是很玄妙。

我們再重新聊一聊小明和小剛的故事吧。

當小明不知道小剛的家庭條件不好的時候,一直以為小剛是一個與自己各方面都相仿的人,但是有一天,小剛突然告訴小明,其實他家裡是農村的,家裡經濟條件很不好,父母勤勉勞動供家裡的孩子們讀書,他自己雖然天分不高,學習起來甚至還有些吃力,不過這些年的努力還是換來了這樣還算不錯的結果。這個時候,小明心裡有著極大的落差,他突然意識到,小剛原來與自己的「起點」並不是一樣的,於是對小剛產生了原本沒有的「同情」和「敬佩」。

而這種「同情」和「敬佩」小剛覺得很受用。他覺得自己得到了肯定。

小剛感受到,自己這些年的付出,這些年的努力,得到了別人的認可,這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

他自己想一想,究竟為什麼別人的「肯定」對他來說是這麼重要的事情。

小剛從小家庭條件不太好,從小同學們就總是嘲笑他,自己總是很自卑,自己成績也不好,所以回家後也總會被父母批評,所以這麼些年,從未得到過肯定,自己也總是認為自己很糟糕,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擺脫很糟糕的樣子。

小剛從未真正地肯定過自己,所以當別人給予他肯定的時候,小剛會覺得很受用。

接下來我們把這個故事中的小剛換成剛才說的這個「弱者」。

「弱者」原本可能在別人眼裡並不是一個弱者,但是這個「弱者」卻出於對現實的虛無的焦慮,從未肯定過自己,所以他需要一個「弱者」的身份,這個身份可以給他帶來他從未得到的群體的「認同感」


3.我們應當怎樣對待這樣的「弱者」

「弱者」,或者說看上去的「弱者」其實在我們身邊非常常見。

魯迅筆下有一位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人物叫祥林嫂,她逢人便說自己的孩子怎樣怎樣,自己的孩子被老虎叼走啦,自己如何不如意。她是一位將「弱者」這個身份運用得不那麼高明,以至於人們一眼就窺透她內心的空虛,進而引起反感的人物。

我們在學校常見一些學習成績很好的人,她們常常在考完試之後焦慮地說,哎呀這次考得真糟,什麼什麼題都沒有答出來,好擔心這次會掛啊怎麼辦啊。大部分人會反唇相譏到,哎呦學霸還會掛科那我們這些學渣該怎麼活啊。這些學習成績好的人需要分兩部分來看,有一部分她們的焦慮是真實的,她們真的認為自己考得不好,對於成績有著不合實際的非理性的焦慮,她們並不是在嘩眾取寵。也有一部分是在藉助「弱者」這個身份,縮小自己因為「高終點」而與群體產生的距離,從而尋求群體的一種「認同與肯定」了。

另外還有一種人,她們常常會說,「哎呀你看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啊」,「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呢」,這樣也是對於「弱者」,或者這時候叫做「受害者」這個身份的無意識地運用了,因為我是「受害者」啊,所以你理當對我這樣啊。

生活中啊,其實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喜歡帶著一些面具,很多時候呢,玩著開心就行,幹嘛非要因為知道人家長什麼樣就要把人家的面具揭下來呢,你說是不是。


得到他人認可的需求。

其實比慘是炫耀的一種,這樣說好了:對現狀越滿意的人越願意討論過去的不幸。第一可以說明自己經歷豐富,第二說明自己能力強,可以有能力對抗逆境,第三過去的逆境和現狀的高度反差,來襯托出現狀的良好和自己逆襲的能力。通過比慘來炫耀自己的逆襲能力強大。

同樣道理,對現狀越不滿意的人越喜歡提過去美好的事情,比「當年勇」,通過炫耀當年的美好狀態來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認可。平衡對現實的不滿


人怕得不是慘,而是只有我慘。

如果是難兄難弟,就會有天然的親近感。


因為炫耀會引起不滿,
比慘會得到共鳴


1,「比慘」比「比誰過的好」更容易讓人親近更能找到話題的切入點,畢竟不是誰都有過的舒坦的時候,但總都有倒霉的時候。

2,每每「比慘」通常都是已經經歷過了那段自己覺得慘淡的時光,「這麼慘我都熬過來了」想想是不是都有些自豪呢。

3,在我們傳統意識里,一個人經歷的磨難越多,就對人生的感悟越深刻。你看,所有打不倒我的磨難,只會讓我變的更強。

4,愛攀比且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本來就大有人在,只覺得自己慘淡才是值得提的,自己錯過的人才是真愛,自己受過的苦才是歷練,所以理所當然當然要把別人比下去了。

5,尋求心理安慰,「媽蛋的,原來你特么也有過這麼一段辛酸史呀」。


真正過得不好的人才不會說出來,誰願意讓別人知道自己過得不好呢,就算是最親近的人也不會說吧,更何況是些無關緊要的人,親近的會擔心,無關緊要的會嘲笑。

街上的行乞之人是真慘還是假慘,我們心裡都有數。

愛比慘的潛台詞大概就是「你看我比xx慘多了,你要多關心關心我,不要關心xx。」 。

生活中也曾遇到過一個跟題主描述類似的人,她現在不在我們圈了,換了另外一個圈子繼續比慘。

誰的生活會一帆風順,說與不說,在人為,信與不信,在自己。


二嫂子和三嫂子聊天。

二嫂子,我家那個男人啊,好吃懶做,賺錢又少,真是白瞎我對他那麼好。

三嫂子,喲喲喲,你那算啥,我那個成天喝酒,醉了還敢發脾氣,一股酒味,臭死了。

二嫂子,哎,你家男人至少賺錢多嘛,我家那個老實巴交的,盡干粗活,沒啥出息。

三嫂子,老實好老實好啊,我那個死鬼在外面喝酒,誰知道有沒有在外鬼混。

二嫂子,哦,對了,你們是不是很久沒有性生活了.......。

三嫂子,你才沒性生活,你全家都沒性生活,臭不要臉的.......


你們看,比慘的人都是心甘情願的比慘,自己說自己慘,那是拿得出手的慘,如果人家說你很慘,那叫「傷自尊」。難道我得了陽痿會到處去說?


1.有些「慘」不是真「慘」,而是另一種形式的炫耀。例如我好忙啊,潛台詞是我能者多勞;我準備了好久雅思結果還是很低啊,潛台詞是老娘已經考雅思了你們叨咕四六級個什麼勁;我感冒了還要趕paper好煩啊,潛台詞是我學業壓力大可不像你們大學那麼水。(以上皆從身邊走的小碧池取例)
2.有些比慘是想安慰別人。
3.但又有些比慘表面是安慰,實際上是想讓說慘的人閉嘴,讓人自討沒趣。往往發生在不那麼熟但又有點熟悉度的人之間。往往開始比慘了,意思就是:您快別說了,我一點都不想聽一點都不想安慰你。
4.有些比慘又是想突出自己的某些品質,例如豁達啊樂觀啊,往往順帶能起到嘲諷別人太「悲觀」「計較」的作用。潛台詞的句式一般為:我都這樣這樣了都沒有像你一樣哭訴,你那樣那樣算個屁啊。

(感覺自己把人想得太壞了)???( ˊ?ˋ )???
但朋友說自己不順的時候,真的別急著比慘,別把該給朋友的關心一下子又集中到自己身上,這樣真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表現。若是真想通過比慘來安慰,也請把你的慘糅合到安慰性的話語里,別讓你的慘成為你的話語中心。但其實不同人之間的「慘」是難以分出高低的,當你想用比慘的方式來安慰朋友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自己真的已經足夠理解他的痛苦了嗎?自己這樣比慘真的有效果嗎?會不會讓他覺得自己沒有在乎他的具體感受呢?(之前看過一篇關於「如何安慰人」之類的組圖,裡面就有提及不要用「我也這樣過…」之類的句式。個人認為「我更慘…」更加比起「我也這樣過…」更有自我意味吧,所以真心不建議這種安慰人的方式。)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深刻體會 周圍的剛畢業的小夥伴都是這樣 別人炫耀時 曬慘來減輕自己的妒忌 並內心覺得自己更能熬苦 不簡單 肯定自己比別人勤勞 讓自己以為自己更能體會到由學生轉變到社會人的辛酸 提高自豪感 並且發泄一下工作的不順心 畢竟普通畢業生的工作都看不出能怎樣發財 怎樣高人一等 有些自以為工作不景氣只是暫時 未來很有前途的 則多是通過曬慘來自我肯定 自我激勵


人類傾向於比一切事物。比慘,比富比窮比幸福,比壞,比好,比高,比矮,比帥,比丑。


為了告訴對方,你不值得同情,你那點兒小受傷小痛苦小挫折算什麼啊,我比你還慘我沒有抱怨我都扛過來了,,所以我比你經過的大風大浪多了去了,誰還沒有點兒挫折,我就是你身邊的活榜樣,向我學習堅強和堅持吧!

廢話半天,總之一句,你那算個毛啊,姐才是真正經歷過命運歷練的人!


我覺得這個問題沒有這幅圖是不完整的(此處應有掌聲):

-----------------------割--------------------------------------
這不是抖機靈,你要了解比慘背後的目的是什麼,例如上面這貨!


因為大多數人不比慘好像也沒什麼好比的啊。。。。


這其實在等著大家反駁她,從大家的反駁中得到滿足感。


兩個人在比慘,一般都是這個模式:
A:我慘
B:你這算什麼,我是這麼慘的
A:可是你還有房子存款啊,你有這些,就不叫真慘,還是我慘
B:那算什麼,你看你老公對你多好,還是我慘
A:對我好有什麼用,他哪有你老公有能力啊,還是我慘
A:可是你老公多帥啊,。。。。
。。。。。。

她們你來我去都在對方前一半話中享受著滿足感,後面一半話都是為了引出著前一半話的。

如果兩個人直接說自己這好那好,最後非得打起來不可,可是通過比慘的方式,卻能在和諧的氣氛下達到一切目的。


比慘的話不產生共鳴也不會太破壞氣氛,比好的話還不打起來。就是虛榮博同情的人性本質。


這是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態。一般人總喜歡走極端,你我他,不是最牛×就是最慘烈,反正我就是不喜歡平庸。


我想說下「比」:
當別人說起他們慘,而我說我更慘的時候,為的不是證明和攀比,是覺得,他的事兒完全不是事兒,我告訴你我有多慘,你就知道你很幸運。
後來發現,慘這種事真是不能比的,總有比自己更慘的,在他們眼裡,你抱怨的是件無足輕重的小事,顯得自己承受能力太弱、經歷不足。
所以以後,還是不要說自己慘了,總有一天你回想起來,發現自己現在經歷的,都不是事兒。


求關注唄


只是想聽到更慘的答案,如果你說這樣啊,我真同情你,對方立馬就閉嘴了
==


推薦閱讀:

一個不喜歡小動物甚至動手打罵的姑娘是怎樣的性格,通常?
為何我總是很排斥與我不同的人 ?
真人秀節目《我們15個》,為什麼幹活最賣力的人(劉洛汐,劉富華)淘汰票最多,而啥也沒幹的人得票很少呢?
為什麼身邊許多人沒有自知之明?
我特別愛解釋,活的怎麼那麼認真。是不是我自尊心太強了。?

TAG:心理學 | 人際交往 | 日常心理分析 | 社會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