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的保存按鈕為什麼還是軟盤?如果改變,應該改成什麼?

今天我兒子問我那個是保存,我告訴他軟盤按鈕,但是他不知道,我突然想到:總有一天軟體的使用者都是沒見過軟盤的人,保存按鈕設計成軟盤是不是多此一舉了?如果改變,什麼圖案能夠更好的表示「保存」這個動作


有一次拿出一張軟盤,年幼的表妹驚呼,你的保存按鈕模型做的真逼真!

他們雖然沒有見過軟盤,但是他們看到這個符號就知道是保存,這是一種傳承,不需要修改。就像我們雖然想像不出古人為何按照象形把漢字設計成那個樣子(「山」字好理解,和大自然中的山脈很像,那「確」字呢?),但是仍然可以掌握漢字表達的意思


我以前也想過你這個問題,我認為總有一天,這個按鈕不需要了。

本地編輯是自動保存的,自帶多級 undo。遠程編輯也是自動保存的。

對話框再也不需要所謂確認取消按鈕,任何改動都實時生效,你可以回退這個改動。

現在我們更需要的是「發布」按鈕而非「保存」按鈕。這個按鈕或許可以用向上的箭頭圖標表示。

補充,有人提到作為快照功能,保存可能是需要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快照功能用照相機作為圖標應該挺合適的。


Blender 做的就不錯。使用一個對勾作為保存動作的隱喻,令 Save/Save as/Save copy/Save startup file 這幾個圖標的含義變得清晰明了。應該是軟盤圖標一個比較好的替代方案。


播放,快進,快退,不都是用的磁帶的圖標,不都還用得好好的,也沒見誰看不明白。這問題實在是想太多了。


同意對勾、類下載箭頭、硬碟符號(SSD腫么辦)


因為約定,俗成。

---- 下面是最初作於 很多軟體的「保存」和「另存為」的圖標依然是3.5英寸軟盤的圖標。這會不會給新一代沒見過軟盤的人造成困惑? 的回答

「保存」的本質,其實是——將保存於高速而不持久的存儲介質(內存)的數據,以特定的文件格式寫入低速而持久的存儲介質(軟、硬磁碟)上——即「存檔」,這也是為何使用「軟盤」圖標自然而又貼切的原因。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由於持久存儲介質
性能制約,「存檔」始終是一個相當耗時的操作,甚至大都需要一個特定的對話框界面為用戶提示操作的執行進度(可參考現在的「網路下載」)。而時至今日,持
久存儲介質的性能已經有了巨大的飛躍。以大多數情況下的直觀感受,「存檔」的反應速度,和其他僅在內存中處理數據的界面操作也已不相上下。如此一來,「軟
盤」圖標所蘊含的「操作耗時注意」,也逐漸變得無足輕重了。

所以,我們會經常發現,許多軟體已經開始將「保存」和「應用更改」划上了等號——比如 Picasa,又比如移動設備上許許多多的應用。


人們早就不用弓箭了,卻還在用箭頭表示方向。


借用下載的就好。


抽象符號,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保持穩定,指向明確,而不是與時俱進,不斷變換。


或許只有「對勾」還可以進化一下,形成大眾習慣!
其他的,只能文字描述了,這個不用學習過程!

這種問題,沒啥糾結的,千年歷史進步,有多少是人不能適應的?
正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一代江山換新人,留給後代自己去設計,不是更有意義,
這件事,咱們費腦筋為後代去想,又是一個溺愛後代的惡劣案例!

多想想當下,還有那些需要完善的吧,這種事,才對本人有利!


auto save is not future,mac users hav been using it for years (:@pansz


約定俗成,不用更改。不然特斯拉的油門叫什麼?電門?腳踩電門?拋棄化石能源以後,給別人打氣還叫加「加油」嗎?還是叫「充電」?


推薦閱讀:

專業人士製作平面設計作品、設計Logo 或UI、插畫等的效率有多快?

長寬比最大的知名 logo 是哪個 ?
一個企業logo應該如何搭配公司名稱?

TAG:Logo標誌 | 圖形設計 | 軟體 | 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