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真的是知道的越多越痛苦?
從法律的角度上來說,知道越多,有可能真的更加痛苦。
民法上有所謂「善意第三人」的概念,所謂「善意」,可以簡單理解為不知道,例如不知道對方其實無權處分標的物,不知道對方其實沒有和第三方成立委託代理關係,不知道對方轉讓的票據其實是用違法方式獲得。
很多時候,善意意味著安全,意味著自己真金白銀買回來的東西不會被奪走:您在街上,有人嘿嘿嘿笑著走上來,從口袋裡掏出一部手機,說是偷來的,問買不買。這時候,當您有理由認為手機來路不正時,就算付了對二手手機來說還算合理的價款,到時候正主找上門來了也得老老實實把手機交回去。
相反地,如果您在合法,正規的二手車交易場所買了輛跑車,哪怕是坑爹的兒子不經老爸同意把他的車賣給了商家,哪怕是太太看不慣先生玩物喪志,不經商量怒賣他的大玩具,只要您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運用一般人的常識和理性,沒有發現有什麼異常之處,通過正常方式買下了這輛車,都可以高枕無憂地繼續保有這輛跑車,不會被要求返還。
善意第三人,就是像這樣起到了保護交易的目的:沒有理由認為不合法,買家就不用被追究責任。這時候,知道得太多,或者有理由被人認為自己知道得太多,反而會讓人背上更沉重的義務負擔。
--
另外,在從事證券交易時,知道的越多,越有可能給自己惹來麻煩。例如,在美國,「證監會」(SEC)會持續監控反常的交易行為來追查內幕交易。如果您恰好在一家企業發布重大利好消息前大量買入了股票,在發布重大利空前大量賣出,且又有理由讓證監會覺得您和這家公司有某種關係的話,證明自己對內幕一無所知才是最好的辯護。
這樣的無知者,睡得安穩,很幸福。
瀉藥。
知道的越多,了解到的真相也就越多。
比如說社會黑暗,人性扭曲,道德淪喪等等。
但讓你痛苦的不是這些負面,而是源於你的無能。
因為什麼都改變不了,既不能拯救蒼生,也不能強大到保護自己,所以這些血淋淋的真相才會讓你厭惡煩躁甚至痛苦。
那麼索性不去了解,痛苦就會減少嗎?
並不是。
因為我們本身就身處黑暗。
蒙面看不到殺戮,捂耳聽不到嘶喊,雙手合十世界和平。
這樣的自欺欺人,只會讓你更加痛苦。
不能發光,至少點亮門前燈火。
無法接受黑暗,那就努力創造幸福。
懂的平衡才是強者。
假的
謝邀
在某種意義上【知道】和【讀書】是相通的。
借圖說
補充:
我只是覺得以上適用絕大多數人。
我自認為認知面比同齡人要廣,事實上通過和同學討論熱點話題和看有寓意的電影也證明了,但我的不痛苦並不是因為我處於第三類境界。
對於社會上層出的惡性事件,很多人知道後會不滿,恐慌,比如我的室友,他強制自己不關注這類事情,反烏托邦的電影他說看不懂,就看一半去洗澡了,想停留在第一階段。
平日校園生活真的很平淡,相比社會要美好得多,看社會新聞和網民的留言時,法律和道德約束不堪一擊,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似乎是某種程度上的知道的越多,了解的社會的惡意越多,帶來痛苦也成了必然。
世界也有希望啊,見識廣的偉大人物不就最擅長在絕望中壯志滿懷,依舊溫柔的愛著這個滿目瘡痍的世界,並為之奮鬥嗎?謝邀。
不是知道的越多越痛苦,是「想的越多越痛苦」。
謝邀。
但是我恐怕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畢竟我沒有知道的越多越痛苦這種感受。
我知道的惡越來越多,但是知道的善也越來越多。
於是我覺得這世界上只要有惡就會有善。
沒有善可顯不出惡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如果人人都是天生瞎,怎麼會有人覺得看不見是殘疾呢?
一點善都沒有的是地獄,那個不在人間,
就和天堂不在人間一樣。
當然有時候我也挺倒霉的,不過我覺得顧城那句老詩還是很有道理的,
黑夜給了咱黑眼睛呢,咱就用它找光明吧。
不是
這個問題其實心經是有解答的,心經里有這樣的描述:
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知道的多並不會讓我們產生痛苦,產生痛苦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心有掛礙。
其實很好理解。比如對於不平等的教育資源分配,如果是和我們不相關聯的國家或者地區,那麼我們就不會因此而產生什麼情緒,即便有情緒,更多的也是客觀旁觀者。
而相反,如果你的國家產生這樣的問題了,那麼你就不會那麼淡定的坐壁上觀了。你會焦急的遊行,反對,和自己朋友抨擊,以及發朋友圈。
區別無非是心有掛礙,所謂掛礙,也無非是貪嗔痴慢疑的五毒而已,有了掛礙,就有了顛倒夢想,你就會開始幻想了,啊,怎麼辦,我的孩子未來要落後在起跑線的。
這些事情,雖然沒有現實發生,但是卻因為你的掛礙,產生了貪念,或者嗔念進而放大。腦子裡的小劇場各種神展開,好像馬上你就要失去全世界了一樣
感情也是,認識的美女,帥哥,再多,聊的再開心,如果你心中無掛礙,那麼他們又怎麼可能影響到你絲毫。
那些日日夜夜散不去的的思念,說到底還是自己的慾望作祟罷了。
是啊,即便清楚的知道。
可是還是會時時刻刻的把你放在腦海里。
真的是弱到爆了啊。
謝邀。
痛苦永遠不是取決於你知道什麼,而是不知道什麼。很不幸,一般來說是這樣。
不過這裡討論的「知道的」越多不是指知識性的,而是關於心理上精神上的。單純知識上技術上的知道的越多會越牛逼。
【關於醒著和睡著】
不知哪位先哲曾說過大意如下的話「寧願清醒地痛苦著,不願無知地快樂」,我只想說那是因為他還沒有感受到真正的或者足夠量的痛苦,在我看來是站著說話不嫌腰疼了。
前不久我看了小李子的《禁閉島》,電影的最後小李子問他的主治醫生:是該像怪物一樣活著,還是快樂地死去。小李子不是真的問,他心中早有了答案和決定,電影結尾給了一個鏡頭照向了雲霞中的燈塔,他接受了腦葉白質切除術,選擇忘記把他逼瘋的痛苦記憶。同樣在小李子主演的另一部電影《盜夢空間》里有這樣的一個場景,一個藥劑師的房裡有很多躺著輸液的人,他們定期來這裡進入夢境,對他們來說,夢即使是假的,也好過真實的殘酷,他們根本不願意醒來。我一直覺得你要叫醒別人之前,你得保證你讓別人過得更好,不然,你自以為的清醒和聰明不過是施加在別人身上的傷害。
【關於讀書】
總體來說讀書的人還算醒著的人吧。這裡討論的讀書不等於升學考試。讀書的人註定比不讀書的人想得多。
讀書這件事,特別是人文思想方面,沒有比較優渥的生活條件和比較順利的人生還是少讀點為妙。因為順時讀書怡情,不順時弄不好傷身。普通人生活磕磕絆絆,總體來說稱心如意的時候少,懂得多了,煩惱也就多了。那些直擊人生一針見血的話不是所有人都能承受,假如時運不濟,又要生出許多關於命運的感慨,整個人都在發霉。而也許那些睡著的人,想的比較少的人,就罵罵操蛋的人生,兩瓶悶酒下肚解了氣,可能天一亮就又復活了。讀書提高了人的認知能力和對事物的敏感度,你懂得多了,你就能明白一般人所不為知的痛苦,人活的太清醒是苦澀的,思慮過多是沉重的,過度地開民智是對幸福感的摧殘。我母親這輩子其實承受了很多別人承受不下來無法想像的苦,但是她依然樂觀著,感恩著,陽光著,她說人活著要為社會做貢獻,她準備死後捐獻遺體,包括她的一言一行我都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我有時候覺得她很偉大,經歷磨難卻依然愛著這個世界愛著身邊的人。除了她的本性,我覺得和她的「鈍感」也是分不開的,而讀書可能是開啟敏感最快的方式。
其實我周圍幸福指數最高的,真的是那些知足常樂,懂得感恩,有樂觀心態的人,不過分思慮。歷史上思想家作家啥的快樂的真的不多,孤獨的不少,自殺的也不少,讀書就跟人性一樣,我個人認為多了解點技術類知識類的書籍,不要對思想類概念類去做過度深入的研究,容易有一種荒蕪感和終極感。人這輩子很短暫,每個人也只是想要幸福快樂地活著,普通人的身上,承載不起歷史人生那麼大的話題。也許有的人生活得庸俗膚淺愚昧(其實那也只是你自以為別人庸俗膚淺愚昧)但我到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幸福的方式,不要輕易去打擾他的幸福,不要去對別人的幸福指指點點,我覺得只是一種慈悲。
【關於成熟】
我又來反智和歪題了。我有時候覺得堅強和成熟就是個偽褒義概念,風雨經歷得多了,等不及彩虹,心就滄桑眼神不再純凈。就像張愛玲說的,隔了30年看回頭的路,再美的月色也不免有點凄涼。我一直不敢看張愛玲,我隱約覺得她的文字是一把殘忍的解剖刀,對我這種有點悲觀主義的人來說無疑雪上加霜。但又何嘗不是呢,如果一個人一直被保護地很好,那她一輩子都都不要長大啊,參見許晴,你說她作、矯情,因為她生活在一個充滿愛和溫暖,沒有風雨的環境里啊,她還需要成熟什麼堅強什麼,她永遠都可以做小孩。人必須自我催眠,賦予苦難一種正面的意義,才能治療自己,勇敢走向新生活,雞湯的存在價值就在於此。
我很同意佛家對於「苦」的解說,全面透徹又殘忍至極,像刮骨療傷,動刀不用麻醉。如果沒有大智慧或那種出世的打算,懂那麼多就是煩惱是大於快樂的。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吧,我略略有一點書,下次回家,我準備留下詩詞散文和實用性的書籍,其餘都捐了,我不想再看,也不想我妹妹以後看,一個人能單純快樂地活下去,才是最大的幸福,哪怕膚淺點。
時娑毗耶波梨婆闍。既聞說已。復更以偈重問佛言
以何得故名為聞 云何隨順及精進
云何名為大龍者 唯願世尊為說之
爾時世尊。還以偈頌而答於彼波梨婆闍娑毗耶言
一切諸法悉聞知 所有諸罪功德等
超越無復疑惑刺 一切不著是名聞
名色皆是虛妄因 內外根塵是患本
如是諸處解脫已 佛說名為隨順心
舍離一切諸罪縛 離地獄苦須勇猛
解脫彼等不染著 如是名為精進人
世間有愛皆遠之 系縛解脫皆悉斷
諸漏已盡無復刺 如是體者名為龍
是想的越多。
首先我將問題視為:難道真的是感受的對改變的事物的無力感越多越痛苦?
第二種:難道真的是了解的黑暗面越黑暗越痛苦?
第三種:難道真的是獲取的知識和經驗越多越痛苦?
然後,
不是。
知道的越多但知道的不深確實挺痛苦的。
其實更多的是面對現實無能為力的絕望感
最初,你對歷史懷有極大的熱情,從識字起就大量閱讀史書,越看越興奮,這種熱愛歷久彌堅。你開始大量閱讀古文選,詩詞,看拓碑,學古文字,研究古建築,你覺得這個民族是你靈魂的發源地,你甚至可以為之奉獻生命。
後來,伴隨著升學的壓力,你上了初中。你開始看亞里士多德,看德謨克里特,看尼采,看馬克思韋伯,看康德,你發現了一個思維的國度,你又一次感嘆生命的美好。
三年之後,你面臨著高考。這時,你開始看弗洛伊德,開始看榮格,弗洛姆,看勒龐,看斯金納,看班都拉。你又一次驚嘆,原來人的心理如此深邃又如此簡明,你覺得理論和邏輯能帶給你一個更為廣遠的世界,你興奮的想要去探索。
再後來,你上了大學。你開始慢慢發現,眼前這個國家好像和書里是不同的,那些憲政,司法的構架為什麼沒有存在於現實?於是,你開始讀近代史,讀世界史,開始看政治學,看新聞史,開始學法學,社會學。你看了漢娜阿倫特,看了馬基雅維利,看了托克維爾,看富蘭克林,看卡爾波普爾,看《意識形態起源和影響》,看《開放社會及其敵人》,看《極權主義的起源》,看《1984》,看《美麗新世界》,你越來越陷入絕望,這個國家為什麼是眼前這個樣子的?
於是,當你面對身邊親密的朋友問你,「為什麼新聞堅持黨性原則不對?」,你啞口無言
當你多年的同窗好友質問你,於歡的案子輿論為什麼干預司法,你一肚子的委屈不知道從何說起
於是你開始想,如果我不知道這一切,是不是就不會有這些痛苦?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這真的是你想要的結果嗎?
真正讓你痛苦的不是讓你睜開眼睛的那些東西,而是你睜開眼睛之後看到的與想像不符的事物,而你又無力改變。絕望之下,索性就把這些歸罪於讓你睜開眼睛的東西了。
看到這個問題突然想回答一下。
有一個作家我非常喜歡,那就是楊絳女士。
曾經我也因為這個問題苦惱。那段時間自己很孤獨,很難過,特別喜歡問why,可是別人告訴我沒有那麼多why,然而我依舊困惑,沒有辦法我只有找來手頭能看的書自己去找reason。直到我看到了楊絳老師的下面這句話。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我迄今都覺得這是對包括我在內的大部分人的精神苦惱的最簡潔而樸素的概括。
今天我依舊痛苦,不過痛苦的原因不是因為知道的多而是因為知道的不夠多!我很享受這個痛苦。我覺得楊絳老師說得太對了!我們痛苦的原因在於我們讀的書太少經歷的事情也不夠多從而導致我們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知道的太少體會得也不夠深刻而我們又誤以為自己知道的很多,有一種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孤獨感,所以我們才會痛苦。也許有人會說只要我們多讀書,少想點亂七八糟的東西不就可以了嗎?其實我想說的是這兩點對於有些人來說都是十分困難的。人和人的性情因為先天和後天的一些原因存在一定的差異,他們對事物的感知能力是不一樣的,其實這也是為什麼詩人,作家比一般普通人更痛苦的原因所在,當然我所說的痛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痛苦!我經常會想一個偉大的作家應該是很享受這種痛苦的,深刻的痛苦其實是持久的快樂的源泉。你說快樂的豬真的快樂嗎?我想未必,豬連感知快樂的能力都沒有,它能快樂嗎?那不過是動物的本能而已。如果你非要說子非豬,焉知豬之樂,那你不用再往下看我的回答了,謝謝。人作為高級動物,追求本能的快樂也是人之常情,如口腹之慾,男女之樂,但是你會發現這些本能的快樂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短暫的很,並且當你獲得了這種快樂之後,剩下的是無盡的空虛,揮之不去,除非你繼續一頭扎進本能的快樂享受中去,這樣的結局往往不盡如人意,因為為了擺脫空虛你要時時刻刻處在追逐本能的快樂的路上,久而久之你會被這種低級的快樂虜獲,再難以擁有為人的自由,而因為追求精神的滿足而獲得的快樂確是持久的,深刻的,讓人感動的,當然這個過程會比較痛苦。有人選擇追求簡單短暫的快樂,有人選擇追求深刻持久的快樂,我想無論做出哪一種選擇都無可厚非,因為有些時候選擇權不在我們手中,就像我們不能選擇我們的父母,我們成長的環境,很多事情都是冥冥之中已經註定。我們在這娑婆世界扮演著多重角色,人子,人女,學生,朋友等等,在這漫長又短暫的一生之中,我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經歷或悲或喜的事情,隨著經驗的積累,思想隨之變化隨之豐富。現在還算年輕的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就是因為我們經歷的還不夠多,知道的還太少,想當然的事情太多,書讀的還太少。所以現在的我很感恩過去的痛苦,因為是過去痛苦的思考鞭打著我走到今天,讓我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讓我學到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東西,讓我不會人云亦云盲目從眾……蟹妖。
對的。但不完全。
忘了誰說的:我寧可作一個痛苦的哲人,而不作終日快樂的豬。
廣義的知道可以包含懂得,不過我們還是把兩個概念區分一下:知道、懂得。
其實哲人也有快樂幸福的時候,而且他的快樂和幸福總是豬搞不懂也享受不到的。
其實豬也有痛苦的時候,而它的很多痛苦是哲人覺得可笑的。
什麼叫痛並快樂著?
懂得,包含一個人的境界,一千個境界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個知道,有一千種懂得。
對於同一個知道,更懂得的人可以從中解讀出更多的快樂和痛苦。如果你就此打住,並且相信世上的痛苦多於快樂,那麼要面對更多的痛苦就是更懂得的人的宿命。
但是往下還有一層,更懂得的人也更懂得如何享受和創造快樂,更懂得如何解決問題和麻煩,更懂得如何減少甚至不去痛苦。這就是更高的境界。
今天我們很害怕「不知道」某些信息,人們渴望知道以前不知道的,渴望知道別人不知道的。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各種題目的文章,要麼是恐嚇要挾類的「如果你不知道……你就……」,要麼就是滿足人們快速知道某些信息的標題「三天快速……」
如果不知道papi醬,那麼你就out了
如果不知道……你就……
你需要知道的2016投資新方向……
你不可不知的10個生活小常識……
三天讓你作出精美PPT
三小時學會微信群運營常識
……
可是我們知道的越多,真正懂的東西確越少
越是快速知道的,懂得就更少
曾經有一個理論是關於知道和懂得的,我們自己知道的東西就好像一個圓,圓周就是我們不知道的邊界,隨著我們知道的東西越多,我們不知道的邊界越大,有人說這是愛因斯坦的理論,我沒有去考證,但是古人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應該也是類似的道理。
對於新知道的信息,我們消化吸收的程度有限,總是無法百分百的去理解消化,這就好比圖中圓內的白點,是我們的沒有理解的東西,我們知道新信息的速度越快,不理解的東西就越多,同時我們的精力也有限,隨著我們知道的越多,這種認知空白也越多。
知道的多是個量變,真正決定我們是否懂得的恰恰是這些空白,是這些認知空白導致了質變。我們可以去看看各種理論,可能是長篇大論,但是真正核心的梳理梳理出來,也許就是那難懂的寥寥幾條。
知道的多也可能沒有用,如果我知道10個專業的知識,但是每個專業只有50分,那麼不如知道1個專業的知識,但是知道100分。因為前者導致我們看似什麼都懂,實際在任何領域都沒用,後者會讓我們成為專家。
這樣說並不是反對「知道的多」,只不過不能捨本逐末,知道是為了懂,如果只是知道但是不懂,那麼沒有用。在懂的前提下,知道的當然越多越好,這才是所謂複合型人才。
以前剛剛工作的時候,我也曾為自己多知道一些東西而沾沾自喜,甚至覺得領導什麼都不懂——領導也習慣性的說自己是業餘的,我們是專業的。只是後來發現其實領導所謂的不懂不是不知道,而是謙虛,他的「懂」的標準比我高。
在這樣信息爆炸的時候,知道的多不重要,關鍵要懂,要求甚解。速成的東西都要謹慎,有可能只有速沒有成。
因人而異。
對還會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的人來說,是有可能的。
但對練習到,能將自己過去的經驗及知識只作為參考的人,也就是,不會被自己的想法或思維牽著走的人來說,就無大礙了。
大半世間的人,因為自己以往的知識或經驗,腦中儲存著一些偏見或成見,遇到跟以前類似的事件時,自己立即被這些偏見或成見牽著走,深怕自己又受害,但往往跟著這些偏見或成見走之後,自己受害的程度更深,殊不知,我們只需拿這些知識或經驗當作警惕就好,不須抓著不放,而可能害了自己。
真能行中道,不被自己的五蘊牽著走,是讓自己越來越自在的好方法。
有興趣的師兄這篇及往下有非常多的連結,有更詳細的說明:
修行最主要的活動,是坐禪、行禪和身體掃描。有幾個問題諮詢? - 自在之路的回答
祝福!
這種情況只說明當事人不知道如何把學到的東西轉化為技能和武裝。
強者和智者面對的挑戰和困難也更加偉大,但他們的能力和成就也更加偉大。
類似於升級之後敵人戰鬥力同比提升,然而新手玩家不是天賦點忘了點,就是點得一塌糊塗,然後被怪虐得一塌糊塗。表示自己再也不升級了。
而旁邊和他同樣等級的老玩家,打著比他還高級的怪,還能開無雙。推薦閱讀:
※懷孕後發現老公不靠譜,婆家把我當傻子,還能過下去嗎?
※怎麼樣的死法才能讓親人不傷心不哭呢?
※既然人生本質是苦,那麼那些開心快樂的人是不是自欺欺人的傻子?
※「灰姑娘」貧窮卻還盛裝出席赴宴是否打腫臉充胖子?
※你記憶中有過什麼幻覺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