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小時候缺愛,但是另一半給予不了怎麼辦?
缺愛的人都對「無條件愛自己」的完美另一半充滿了偏執的期待,渴望被361度無死角得關愛。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人,是缺愛的內心通過補償與幻想的防禦機制來創造了這樣的完美客體。
有人可能會質疑,會說我就見過那麼好的人,對另一半照顧得無微不至。這就尤其值得說說了:那種「完美照顧者」確實存在,但那是一種有很大副作用的偏受虐的心理。一個對自己過度輕視的人,是有可能對另一半照顧得特別好,但是與之相伴的,是非常強烈的佔有慾和控制欲,是希望對方在精神上和肉體上只屬於自己一個人。
被照顧者一開始會覺得還不錯,但是隨著被照顧的時間越來越長,內心的安全感漸漸穩定,被照顧者的社會化需求會日益增長,就會對照顧者的內心造成極大恐慌,佔有和控制欲就會更強。這樣兩個人的矛盾衝突就會日益激烈,最後往往是悲劇收場。
新聞里提到的那種分手了就要殺了對方然後自殺的,往往就屬於此類。
作者: 黃山市心理衛生協會法人代表 盧思行 微信號: ilufugong
高級心理諮詢師,高級私人心理顧問,多年聚焦缺愛領域
公眾號:源泉心理
【缺愛心理的定義】
在當今社會,缺愛是一個普遍的問題。這裡的愛,是指共情的愛。不共情的愛,難以讓小孩得到滿足。
當一個孩子來到世界的時候,父母應該是理所當然的主動的共情者。如果父母不做主動的共情者,孩子就會出問題。父母必須做到的,至少有下面三點:
一、父母應該接納自己的小孩。但由於種種原因,情況並不是這樣。
二、對小孩有接納之後,還需要有必要的、足夠時間的陪伴。
三、小孩子有了問題後,應該及時解決,對孩子有必要的引導作用。
【缺愛與溺愛的關係】
缺愛者中有不少是孤兒、單親家庭或者父母有虐待傾向。不過在治療實踐中,發現更多的缺愛者家庭結構完整,父母在生活中也很關注孩子,這類缺愛者內心缺愛,但同時又難以接受自己缺愛的事實,有個普遍的疑惑就是:父母為自己付出了那麼多,為什麼自己還缺愛?
這類父母為孩子付出了很多,操心了很多,生怕孩子受到委屈遇到風險,但是孩子的內心卻仍然覺得自己很缺愛。這是因為:缺乏共情的關愛,往往是無效的,所以出現了「溺愛」與「缺愛」同時出現的情況。具體來說有這幾個原因:
一、父母自身缺乏共情能力。很多父母自身早年缺愛,正面的情感感受性很弱。
二、覆蓋式的關心,讓孩子缺乏真實自我的表達機會和探索勇氣。
三、父母對孩子缺乏共情的互動,孩子與他人交往中也會喪失共情的能力。
四、過度單一方向得關注孩子,養成孩子「目中無人」、「自我中心」,同時又渴望關愛、渴望情感互動的特徵。
五、總的來說,這類父母對待孩子有個共性的特徵:物質上滿足,情感上忽視,精神上控制。
【缺愛心理的表現】
當父母讓孩子在情感上非常失望的時候,孩子對父母的情感會開始隔離,但是日常生活卻仍然需要他們,不能表現出來非常厭惡。既需要父母,又厭惡厭惡,既渴望獨立,又缺乏社會化的能力。長期在這樣的負能量關係內,會滋生很多心理問題,比如常見的焦慮症、抑鬱症,有不少都是缺愛心理導致的癥狀。經臨床經驗統計,有以下心理特徵:
一、幻想。情感層面不願意承認眼前的事情是對方幫自己做好的,不想感恩對方,而是傾向於理解為是自己的內心想法促使事情實現了。
二、偽裝。因為現實生活需要別人,所以偽裝成正常的社會人,迎合環境,關心別人的想法,但並不真的投入感情。
三、善變。在不同場合,就變成不同的人,變化很大,因為都不是內心的自己,而是適應性的產物。
四、隔離。「與他人之間好像有一層看不見的膜隔著」這種描述比較生動得描述出了隔離的狀態。如果在身邊的對方如果不說話也沒表情,就會覺得對方很可怕很冷漠,那是因為自己無法走進對方的心,與對方的心是隔離的。
五、脆弱。沒有能力面對真正的困難,在接收基於現實能力的批評或者現實挫折的打擊的時候,會懷疑自己一無是處。這種自我否定感會進一步把自己往幻想的世界裡推,因為在那裡自己可以是完美的。
六、羞愧。自己知道自己內心脆弱不堪,因而羞愧。真心對自己好的人,會覺得內疚難當,所以會排斥對方進一步走進。
七、嫉妒。對有自主創造性的人非常嫉妒,也可能表現為不屑、討厭、不屑一顧、攻擊、敵對,但是內心是非常嫉妒。如果身邊的人比如異性情侶關注這樣的人,會表現出極端的憤怒和不安。
八、掩飾。掩飾自己的問題,喜歡觀察他人評點他人,在他人身上找自己的問題,不敢暴露自己。比如需要得到諮詢幫助,但是不願真正按照程序付費諮詢,而是希望和諮詢師成為朋友關係,來間接獲得幫助。
九、自戀。需要別人不斷吹捧自己,喜歡待在被吹捧的人群里。但是自己並不是真心投入,而是感覺像在演戲,內心根本看不起別人。
十、膽怯。走出幻想,走進現實,就意味著幻想的世界消失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年紀越大,越不敢這樣做。現實總是會對不切實際的幻想做出懲罰,但是即使被現實傷害得傷痕纍纍,也不敢直面現實。
十一、刺激。表面可能很文靜柔弱,但是內心對刺激性需求非常痴迷。包括酗酒、煙癮、狂歡、縱慾、施虐、受虐等。
十二、安撫。通過引誘別人來吹捧自己、臣服自己,獲得滿足感、成就感,用以安撫自己的內心空虛。
十三、抑鬱。採用刺激的方法失效或疲倦的時候,或者被「發自內心活得很幸福」的他人映襯自己幻想世界的虛弱的時候,就會陷入抑鬱、自我否定、沒有動力。
十四、失控。面對自戀幻想被打破的時候,一些幼稚的不合場景的言行可能會發生,目的往往是想操縱別人認同自己幻想的世界。比如在戀愛關係里,稍稍發現對方不被自己吸引了,就會有強烈的失控感。
【缺愛心理的危害】
在日常生活中,缺愛心理的危害非常明顯,而且伴隨終生,主要集中在以下領域:
一、社交恐懼。缺愛者大都訴說自己在高中以前或者包括大學時光,都一心學習,人際關係也不錯,但是進入複雜的宿舍生活或者社會社交圈,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時,就變得非常糟糕。往往是因為之前專註於書本,可以給自己逃避社交一個很好的理由,而真正面對社交需求和擇偶需求的時候,厭惡與依賴的衝突就無法避免得呈現出來了。
二、lithromantic性向。一個人沒有被追到,存在於自己的幻想中的時候,會覺得非常親密情感非常濃烈;而一旦被追到,從缺愛者的幻想拉回到現實之後,會覺得非常討厭非常想跑開。
三、愛情悲劇。對缺愛者而言,如果自己不成長,對方再好,自己都不會滿足,生生把對方逼走。開始可能有非常美好的一段經歷,不久兩個人都帶著美好的回憶和深深的疲憊而分開了。另一種愛情悲劇,是對愛情本身的放棄,由於對愛的無能,對分離的恐懼,導致他(她)去反覆追尋的對象本身就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人,比如已婚人士;或者根本不愛的人。這讓他(她)避開對真愛能力缺失的羞愧、焦慮和自我否定,從而有一種奇妙的安全感。
四、角色不滿。缺愛者內心長期處在痛苦之中,在未發掘問題根源的時候,會認為是自己的角色不夠好導致的。比如在讀初中的時候,覺得如果自己考上重點高中,成了那個學校的高中生,心理就健康了。到了重點高中之後,仍然痛苦,就會覺得如果考上重點大學,成了名校大學生,心理就健康了。如果沒有考上名校,會把自己的所有心理問題歸結為沒有考上名校所致。事實上,缺愛者對自身角色的不滿,是對內心缺愛導致痛苦的心理本質的防禦。很多非常成功、出色的缺愛者,仍然無法擺脫內心的痛苦。
五、分裂人格。缺愛者由於非常缺乏安全感,為了保護自己,思想上會顯得非常成熟老道。但是一旦進入親密關係中後期,就會變得像個非常折騰的小孩子,因為缺愛者心理成熟水平還是個孩子,而且是個情感上非常不滿足的孩子。
【缺愛心理的治療】
反思傳統治療:傳統治療尤其是傳統精神分析治療、靈修,往往是在助長幻想,甚至是在同時滿足諮詢師自己的幻想。每次聽到數百次甚至幾千次的治療都沒有什麼效果的時候,我覺得諮詢師和來訪者可能犯了一些基本錯誤,讓他們都非常陶醉於這種與現實脫軌的咨訪關係裡面。真正有效的治療應該圍繞問題的核心有步驟得展開,不用很多次。
反思傳統勸戒:筆者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主題是「缺愛者與正常人無法真正互相理解」。缺愛者身邊人的勸導,有的過分強調」自我接納「,這可能讓你沉溺於幻想;有的過分強調」尊重現實「,則會讓你進一步失去內在的能量。內心的幻想、想像並不是沒有價值,而是失去了與現實的正確聯結,要完成這種聯結,是一個將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封閉內心與現實他人通過某種內在動力完美結合的難題。
反思抱怨父母:當下心理學界有一個不正之風,是誘導孩子抱怨父母,甚至仇恨父母。某心理專家在講座里甚至說:「 孩子,不是你不夠好,父母只是無條件的恨你而已。「,聽了以後筆者覺得很震驚,當下社會對父母斥責的無形火焰越燃越烈,越燒越猛;對自我的崇拜越演越勝,越唱越嗨,真是可怕!具體來說:
1、沒有哪個父母會無條件恨孩子,這種觀點否定了哺乳動物特性。
2、父母有意無意傷害了孩子,往往是由於:自身小時候也是缺愛者、被虐待者、被忽視者。沒有被治癒的心靈,容易把創傷帶給別人,尤其是最親近的人。
3、愛他人、也愛自己是心理治癒的終極衡量標準,恨他人、過度愛自己則不是。
反思自我拯救:很多人希望得到一個自我療愈的方法,其實自我療愈的作用很有限。
1、潛意識裡一大堆錯誤,而通過各種自我療愈的方法大都是停留在意識層面,對潛意識層面的影響很小。
2、自我療愈的過程沒法識別自身的潛意識錯誤。只有跟「正確的」校對,才能知道「錯誤的」是什麼,而潛意識層面的「正確」與「錯誤」不是通過表面言行能簡單識別的。也許你很欣賞一個人很懂愛自己,想學她,但她其實是個過度自戀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者,那就會引導自己走向一個極端錯誤的方向。
3、自我癒合的思路會更壓抑早年缺失的關心和滋養。
【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心理諮詢】
心理問題的產生是在多年錯誤的關係中產生的,很多人問解決方法,其實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也是在可以提供滋養和糾正錯誤的關係里解決。
要解決方案的人似乎是行為主義觀點即:任何問題本質上都是行為問題,解決了特定行為,問題就不存在了。我承認這種方法可能看起來很有效(有即時的反饋),然而事實上,行為是由需求產生的,而需求是無法被外界直接消滅的。
另外,強迫性重複的特點、錯誤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更需要在良好的諮詢關係中解決。
【附:「陌生人情境」實驗】
以下資料,通過實驗證明兒童早期依戀類型具有穩定性,也就是說非安全型的兒童,在成年後也會持續表現出迴避、抵抗、紊亂傾向,也就是所謂的缺愛特徵。
MaryAinsworth和她的同事發展了一個著名的方法「陌生人情境」將幼兒和學步期兒童分為四類。
- 安全型|安全型兒童才在主要養育者在場時很樂意進行探索活動,會因出現陌生人而產生焦慮,當主要照顧者離開時會感受到悲傷,當照顧者短暫離開後又回來時,兒童會迅速尋求和照顧者接觸,而重獲接觸便可以讓兒童安心。從兒童會重新開始探索和遊戲的角度來看,這種從過激的紊亂狀態中恢復是平穩和完全的。
- 焦慮迴避型 | 分開並不會使他們那麼焦慮,但當照看者返回時,不會自發地尋求親近,有些幼兒並不表現出照顧者和陌生人的偏愛。
- 焦慮抵抗型 | 當照顧者離開時傾向於高度煩惱,並且表現出比較少探索和遊戲,但重聚時不能很快平靜,表現出掙扎,僵硬,繼續哭鬧或生悶氣。照顧者的在場和安慰的嘗試並不能使他們安心,他們的焦慮和憤怒似乎干擾了他們通過親近獲得安慰。
這兩種不安全型呈現出過分防備地控制自己的情感來處理情緒激動和矛盾,因為他們似乎不確定照顧者是否會承擔調整他們情緒激動的工作(Main Weston, 1981; Sroufe, 1990)。
- 紊亂困惑型
| 第四組幼兒則呈現出一系列不定向的行為反應,給人一種紊亂和不定向的印象(Main Solomon, 1990)。幼兒呈現出冷漠的,興奮的,不安的,即便是照料者在場都想從情境中逃離的願望,被稱為紊亂困惑型。
普遍認為依戀類型相關的行為基礎於兒童採用的不同的情緒調節策略。因為情緒調節主要通過兒童的主要養育者的幫助得以獲取,兒童的策略無疑就是照顧者對其行為的反射。
- 安全型兒童的行為基礎於和同調的照顧者正向的互動,養育者很少過於情緒喚起,並且能夠幫助兒童從自發出現的紊亂的情緒反應中重新平靜下來。因此,他們能夠在應激狀態下保持整合,負性的情緒被幼兒當成是溝通的功能而不是危險(Grossman et al., 1986; Sroufe, 1979, 1996)。
- 相反,我們推測,由於照顧者的人際和社會的壓力以及對兒童的忽視,甚至怨恨,焦慮迴避型依戀兒童的情緒激動並沒有被照顧者平復。同樣地,如果兒童被過分侵入的養育方式過分激起,他們也會過於調整自己的情感,並從可能會激起其情緒的情景中逃離。
- 焦慮抵抗型兒童則調節不足,他們加強苦惱的表達可能是為了努力引起預期的照顧者回應。這些兒童對威脅的感受逾限很低,會變得過分專著於同照顧者保持接觸,但當接觸來臨時卻又顯得很挫折(Sroufe, 1996)。
- 普遍認為紊亂困惑型的照顧者既產生恐懼,又提供安慰,因此,依戀行為系統產生了強烈衝突的動機。並不奇怪,嚴重忽視,身體或性虐待經常和這種類型相伴隨(Cicchetti Beeghly, 1987; Main Hesse 1990)。
對陌生情景試驗中的兒童的跟進縱向研究:對青春期和年輕成人的AAI( 成人依戀訪談)研究戲劇性地呈現了依戀的穩定性(Georgeet al., 1985)。AAI詢問被試童年的依戀關係和對其現在的意義。這個實驗依據Main Goldwyn (1994)的評分系統打分,這個系統將個體分為安全自治型,不安全迴避型,不安全專著型,或由於喪失或創傷導致的未解決不定向型,分類根據他們對早期經驗的敘述的結構化的特性。(自治的個體清楚地評價依戀關係,把依戀關係看成是極其重要的,不安全的個體則不能很好地整合他們對這些經驗的記憶和經驗對他們的意義。迴避型的人否認和貶低早期的關係,專著型個體在他們現在和父母或其他人的關係里傾向於困惑,生氣和被動。兩個研究(Hamilton, 1994; Waters, et al., 1995)顯示幼兒和成人依戀類型分類68-75%的相關。這證明了依戀類型在整個生命期間的明顯的穩定性。用其他的成人依戀的測量方法也有相似的發現(Hazan Zeifman, 1994)。
有更多的證據顯示,依戀關係可能在困難和剝奪的跨代轉移上有重要作用。安全型個體的小孩和他們有安全依戀的是其他類型的3到4倍(van Ijzendoorn, 1995)。甚至,在兒童出生前就對父母依戀類型進行的評估的預測性研究中,結果也是如此 (Benoit Parker, 1994; Fonagy et al.,1991; Radojevic, 1992;
Steele et al., 1996; Ward Carlson,1995) 。這些發現強調了養育質量在兒童依戀類型上的重要性。我們實驗室的這些發現說明:除了氣質,以及像經驗,社會支持,婚姻關係,精神病理,人格這些情景性因素,父母養育的依戀類型也有預測作用(Steele, Steele Fonagy,準備中)。至於說到依戀類型和人格障礙的聯繫,我們可以預期在幼兒安全感的決定因素和犯罪行為的長期預測因素有廣泛的重疊。
謝邀。
今天早上刷知乎的時候隨手關注了這個問題 能和缺愛的人在一起的人,最終都是什麼人? - 戀愛心理,下午就被邀請了本題自己小時候缺愛,但是另一半給予不了怎麼辦? - 兩性關係 這兩個題目也太像了吧乍一看我以為我中邪了好么!反應了好幾秒才反應過來這是兩個問題而不是題目被修改了…… 還有作為一個活了26歲還沒談過戀愛的女漢紙,我是真的沒有相關經驗啊為什麼知乎首個邀請會是這種問題老子真是信了你的邪了!看在首個邀請的份上還是隨便說幾句吧。
首先這是兩個問題好不好!小時候缺愛是一回事,另一半給不了是另一回事好不好!說的跟你小時候不缺愛的話另一半就不用給你愛了似的……所以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因為小時候缺愛所以長大了也一直缺在戀愛關係里更覺得缺而另一半給不了你超出正常戀愛關係的愛」的意思才對吧。
所以這明顯不是對方的問題是你自己的問題嘛!怎麼辦?給不了就算了咯能怎麼辦……你要求的是超出正常水平的愛,那麼你自己得有超出正常水平的優勢才能讓對方願意給吧……額,比如,特別漂亮,特別有錢?畢竟你這是過分的要求嘛o(╯□╰)o
我沒有辦法給題主什麼建議,畢竟每個人都是特殊的,尤其是我這種奇葩,更加沒有代表性了,被人邀請應該僅僅是因為我符合題設的前一半吧,所以簡單說一下自己的理解好了。
————————————— 分割線 —————————————————
答主也屬於小時候缺愛的妹子,加上我比較早熟(總覺得應該說早慧才對),很小的時候就已經仔細思考了這個問題,我覺得父母給我的愛很不夠,遠遠不夠我對父愛母愛的需求,這是為什麼呢?六歲的我得出的結論是:愛是不能強求的。這個結論直到二十年後的今天,直到這種「愛」已經從單純的父愛母愛,擴展為朋友之間的友愛,戀人之間的愛情,我覺得都依然很對,很有效,很傷人但也很治癒。在人際交往裡,我會時刻表現的很克制,不會有太多希望,以此來降低可能受到的傷害。
然後我長大了,缺愛的孩子成為了缺愛的成年人。我不想說的很矯情,或者一副全世界都欠了我的樣子,缺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但一點都不稀奇。具體到每個缺愛的人,或許會有不同的表現,反正我是比較符合下面這個樣子的。鏈接:能和缺愛的人在一起的人,最終都是什麼人? - 知乎用戶的回答
作者:小小國的小小人缺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並不是簡單的【小心翼翼】【缺乏安全感】【太過為他人著想】就能形容的。
某些回答說,要珍惜缺愛的孩子,他們都是缺了翅膀的小天使,那是沒有真正理解過何為缺愛。
通常來說,
TA們討厭人類,更討厭自己。
時刻縮在殼裡,保護自己不受傷害的同時,也擋掉所有的好意,【因為你們總有一天會放棄我的】,TA們如是想。
如果你批評TA,TA會贊同你,可能還會說不不不,其實我比你想像的更糟。
如果你讚美TA,TA會感覺自己被侮辱。
這樣的人(不分男女),在戀愛里必然是困難重重的啊,你是得有多漂亮多帥,多溫柔,多美好多有錢,才能讓對方耐著性子來面對這樣一個你而不心生厭倦呢?我們都知道,無論是戀愛還是普通朋友或者一般的人際交往,只有雙贏的局面才能走的長遠,可以是有互相利用的價值來各取所需,可以是志同道合共同進步,可以是成為對方的知己為對方提供正反饋和情緒價值,總之雙方都得覺得自己的付出是可承受的,自己獲得的也是滿意的,這樣的關係才健康可持續的吧。當然,不排除考慮沉沒成本和自身貶值於是開啟聖母模式的那些人,我覺得他們更加可怕,不討論。
而對於缺愛的人,TA們是敏感而難以取悅的,同時對愛的索取又是慾壑難填的,而TA們能給你提供的生理和情緒價值都是有限的,想說愛TA們包容TA們絕不會很容易,絕大多數人堅持不了多久還是會知難而退,這是一個精神健康且有理性的人的正常反應罷了。我很討厭別人說「這些都是道理,但沒有考慮人的感情」,而事實上,感情恰恰纔是最易磨損最難維持的東西吧?
和一個缺愛的人在一起,一開始有愛有新鮮有荷爾蒙,當然處處都是好的,處處都可以接受,覺得自己是偉大的騎士,可以拯救深淵裡的公主。然後過不了多久,他就會發現無論填進多少愛就跟什麼都沒有填進一樣,明天還要重新開始,公主的光環也退去了,而自己不過是凡夫俗子,不僅不能拯救深淵裡的那個普通女人還眼看著就要和她一起墮入深淵裡去了,這得多讓人沮喪啊。
所以作為一個缺愛的妹子,我個人的戀愛觀一直是:不希冀長期穩定的愛情,這是對方不能承受的。人生能有幾段短暫的輕鬆的的戀愛關係足矣,一旦對方覺得沉重和難以承受,就立刻結束。我覺得這是我能力範圍內可以追求的最好的結果,我知道這一生不可能有人奮不顧身的愛我一輩子,而且如果真的有人這麼說了我一定嚇得拔腿就跑啊~但能有人這樣愛我幾分鐘我也覺得挺好了呀~我討厭別人說「只考慮眼前不考慮將來」,一輩子太長太沉重,難道眼前不是人生的一部分么?難道眼前不重要麼?不過與此相應的,我對於那些對戀愛很認真很有責任感的異性會很有抗拒感(包括電視劇里,我真的特別討厭那些很有責任心的男人),他們讓我感到恐懼,因為我始終都覺得:你們總有一天會放棄我的呀
當然,什麼長期的短期的,說的就跟我在考慮去清華還是去北大似的o(╯□╰)o,活了26年連異性的手都沒牽過(恩,爬山徒步別人拉我一把醬紫不算的話),真是想太多!
以上。為了寫這個答案把手指頭都啃禿了!看到的還不點贊?!我覺得缺愛是我的弱點,我也知道是原生家庭裡帶出來的毛病,和第一次的戀愛經歷也有關係,試圖從愛情中尋找,可總是很受傷。和任何人交往很難真正打開心扉,不喜歡傾訴,因為覺得就算說了別人只會潑冷水,心裡冷了就會自己在心裡抱緊自己,自己安慰自己,明白那種看著別人哭鬧著問父母要東西,而自己無表情的孩子,因為哭鬧也沒用。
還有一個致命的關鍵點,在戀愛中沒有安全感,容易形成焦慮型依戀人格,我總覺得內心有火山一樣的情感,而且很多情況下是座死火山。
這是病,得治。
我真的需要一個很愛很愛我的人。
我隱藏了自己的喜怒哀樂,悄悄的努力,只為等待一個非常寵愛我的人。寧缺不將就。
正常人獲得愛是為了快樂、愉悅、幸福,神經症患者獲得愛卻是為了安全感,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為了擺脫一種長期瀰漫的孤獨,為了彌補未實現的願望。兩種渴望的強度完全不一樣,其區別就好比,一隻為了晚餐而奔跑的豹子,和一隻為了逃命而奔跑的兔子。 轉
放棄對別人的愛的幻想,自己好好愛自己。
畢竟,唯一可以信任的,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而已。對自己的愛只有自己能給,別人是給不了的。
別老是告訴自己【缺愛】,我們都一樣,都缺愛。
人生沒有範本和教科書,你想要什麼,就得付出什麼,去愛別人關心別人,但記得平等,這樣的話,愛會漸漸【反饋】給你的。積極一些哦,盡量別活在過去。
缺愛是種病,真正的解藥並不存在,因為我們永遠無法回到小時候,永遠無法讓父母再愛我們一次。我們只能靠自己來緩解,和自己的不安、焦慮、煩躁和平共處。
因為小時候的缺失,讓人感覺心裡有個洞啊,想要有人能夠填上它。所以和另一半相處後,就希望ta來填,但是感覺怎麼都不夠,苛責謾罵不滿足,ta也會離開。後來才發現這個洞需要自己填上,自己愛自己哦!然後填平了後好好的與別人相處。
你好。說再多都沒有。你得經歷痛苦。你才能明白,缺愛僅僅是你自己心裡的黑洞。任何人都無法填補。
缺愛是件很痛苦事。我們莫名其妙的受了家庭的影響。心裡被放了黑洞。
這個黑洞折磨著我們,每一方面都要被它影響。它吞噬一切,但從來沒滿足過。因為你在向外尋求能量。你應該學會向內尋求能量。
你的傷,只有你痛。你的傷,只有你自己能治。
不知從哪看到一句話:愛情從來只能錦上添花,不會雪中送炭。
我也覺得自己缺愛。
自我審視一番,
成長的路上並沒什麼起伏,父母是農民,並不會在愛你這個問題上表達過多,只是單純地覺得為你好就是愛你,父母希望我們兒女都平凡一生,不要起伏,不要有失敗,不要有太另類的想法,否則就是不好。
後來在一本書上看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訴情很重要。
即比如我喜歡你我願意保護你,就可以適當地表達出來,這樣會大大增強彼此之間的感情。
但是我的父母因為本身局限的原因,並不太會如此表達感情,在農村人看來也顯得矯情。
而我們幾個兒女的青春期,其實也不太順。
我們希望去做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長輩卻希望我們按他們的想法去做,我們很無奈,也很害怕,也很缺愛,我們總會覺得如果自己沒有按父母的想法去做,就再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可。
我們幾個兒女中,有按長輩的路去走的,有不按長輩安排的路去走的,到最後,都不見得做的好。按父母的路去生活的,幾年下來,發現並不喜歡,但也不知道該去幹什麼了。不按父母的路去生活的,會發現其實長輩只是在等著看你笑話,以應對他們的當初你聽我們的不就好了。
現在,都不上不下。
說不上什麼愛不愛,父母年邁,只剩下更多的是責任二字罷了。
父母忘記了養育兒女最希望的其實是看到他們有出息,
而不是按照他們的路去走,
就像一個老師其實只希望學生考高分,而不應該在意學生有沒有看課外書或者早戀,這些東西有關係嗎?
我們也忘記了父母只是希望我們變得更好,而不是有意要強迫我們幹什麼。
但很明顯,不是每個人都能那麼幸運遇到那麼好的老師。
也不是每個老師都能遇到那種一邊早戀一邊看課外書還能考高分的學生。
所以,父母不會無條件相信我們,我們也明白,沒有成績,就得不到支持。
所以我畢業的時候,便希望,所有的朋友和周圍的人都永遠不要忘記自己最初的夢想和感受。
在沒遇到能拯救你的人之前,一切都還得靠自己。
長大之後,走的出怪圈的,便心裡更通透一些,走不出的或許還待到人到中年吧。
又或者,一輩子都走不出也許也是挺好的。
就成了父母眼中的乖乖孩子。
但不管如何,
自己懂得開始思考之後,只有自己收拾自己的零零散散的人生,繼續走下去。
缺愛的話,自然是很希望有人愛自己。
更希望是無條件地愛自己那種。
說到戀愛,我也希望能找到很愛自己的人吧。
套用一部小說裡面的章節,我個人覺得也算是那麼多小說裡面,為博愛找到的最好的解釋,沒有之一。
也算是,自己這幾年情感經歷的一些類同之處。
============================
第六百三十四章 缺愛
林澤不想回答井子這個頗讓人為難的問題。
又或者,他根本無從回答。
「林,你對每個女人都這樣嗎,即便她們並沒給予你什麼,你都能不顧一切地幫她們,就像三年前的那個夜晚,你為了救我這個素不相識的女人,也甘願受人一刀。」
這對林澤來,幾乎是一個戳中他內心最深處敏感部位的問題。
他是這樣嗎。
也許是的。
對待董婉,他如此。
對待韓藝,他亦如此。
對待銀女,那自也不消。
林澤努力回憶了一下自己接觸的女人,他捫心自問一番,似乎正如井子所,他的確對待每個與自己關係親密的女人,他都會如此。
當然,其中也包括了僅僅有一面之緣,甚至是剛接觸時,他便為井子擋了一刀。
為什麼。
這樣正常嗎。
或許在力所能及,不傷害自己的狀況下,只要是有同情心,並有正義感的人,也許都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可要做到林澤這一步,誰能,交情再好,再撥不開情面,生命終究只有一條,這年頭有幾個人可以為了所謂的交情情面而犧牲掉生命。
微微搖頭,林澤陷入沉思之中。
但很快,他發現了一個誤區,一個對待女人的誤區。
不止是女人,林澤在對待男人時,也有著同樣的情操。他可以為刀會的兄弟扛下所有的罪,哪怕明知道這也許會讓自己坐一輩子監獄,他也毫不在乎。
他同樣可以為了戰友的死,殺氣騰騰地回國揪出任務指揮官暴打一頓,不理會打了之後是否會被開除,會承受巨大的懲罰。
此刻,因為井子的一句話,林澤想了很多很多。
最後,他得出一個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卻又實實在在存在的事實。
他缺愛。
很缺愛。
缺愛到任何人真心真意地對他好,他都可以拿出生命去回報。
一個被世界遺落的人,一旦收穫溫暖,通常都會肝腦塗地的。
最後我相信,終有一天,也會找到這麼一個無條件愛我的人來愛我,即便沒有,我也已經放下,學會了去不求回報地愛別人。
我覺得缺愛的人是不懂的如何愛自己的人。
換一個不缺愛的男票。
他在關愛他的環境里長大,內心充盈著別人一點一點給予他的愛,懂得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愛,懂得如何去愛另一個人。
缺愛的你跟一個愛豐盈的另一半在一起後,你會發現你無意用了別人曾經傷害過你的話傷害了他,然而在相同的情況下,他卻從來不會用傷害你的方式對待你。
因為他被愛過,所以他懂得如何愛,他的愛他的包容會讓你感受到一個與成長環境大為不同世界。
你也成為被愛的一份子,從他的身上,你也會慢慢學到怎樣去愛一個人,這樣你就也成為了一個內心有愛的人。
即便後來分開了,你至少明白了原來你可以這樣被呵護被關心被愛。
你值得被愛,也值得愛自己。
ps:
插一個小時候的片段,你們就明白我多羨慕男票的小時候了。
我小時候特別羨慕一個鄰居女孩,因為下午一起玩耍時,她媽會追著她問要不要吃冰淇淋炸洋芋,而我肚子餓了去問我媽要5毛,不但不給還會被罵中午不知道多吃點。
然後男票小時候,他說他記憶最深的是他去問他媽要10元,他媽給了他50。
排除男票家庭是比我好一些,但我家給我5毛並不困難,如果我去要5毛,我媽給了我一塊,我都會覺得很幸福。
就像之前看的一篇文章里最記得的一句話:「如果小孩問你要一塊巧克力,你卻給了他十塊,那麼,剩下的那九塊都在跟他說『我愛你!』」
把自己當情人一樣愛 願意為自己做飯 願意為自己買漂亮衣服 願意為自己噓寒問暖照顧好自己
很多答主都寫到了。
面對這個問題題主首先轉變一個思路:愛,這東西如果外界不能給予,可以問自己索要。
其實答案寫到這裡也只是解決了一半。正如人渴了去找水,餓了去找食物,去環境里找來填補——這個思路已經形成了定式。
主要是因為這裡存在一個看起來矛盾的概念——我就是缺愛啊,怎麼還問自己索要?
「愛自己」這個課題,我從最早開始研究時就面臨著這樣的矛盾。
感覺自己的內心就像一口荒廢的水井,井口掩蓋著回憶的雜草,還有自我保護機制的層層封鎖,井內空闊枯竭,毫無生氣......
我嘗試過打開鎖鏈從外界找水填進去,裡面的水用完了,再去找水來填......
這樣不是不可以,只是過程比較辛苦。你想,一口乾枯的死井有誰可以日復一日消耗時間花費精力無償的來填補呢?
(在凡人的世界獲得無條件的愛,這個概率太微茫了。所以你可以看到很多人訴諸宗教信仰來解決這個問題。)
所以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可不可以嘗試把這口井再向下深挖一點,挖出活水,成為「源」呢?
我先把答案告訴你:可以的。
其實愛不是有限的資源,愛是不竭的存在。
如果你有決心有耐心的向你的內在挖掘,一定可以找到「愛」,因為這是從我們的生命誕生之初就存在的「源」。
只不過這個向內心挖掘的過程可能因牽扯到你舊時最為黑暗和傷痛的回憶,會讓你疼痛的無法繼續……但我只能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你,如果挖到了愛的水源,她會自己慢慢的流動起來。而且,這時的你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到你的身邊,從你這裡取水,在你偶爾低水位的時候補水,你內心的愛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滿......甚至有一天,你會成為他人的水源,滋養他人的生命......
一旦流動起來,你缺愛的惶恐不安也就自行消失了。
你不再需要他人來填補,你自己就是愛的所在。
最後將我挖到的「源」寫在這裡——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這本身就值得敬畏和珍愛。
ps:如果覺得自己的力量有限,過程不可控,可以尋找心理專業人士(挖掘技術哪家強)指導。
缺什麼給什麼,這事兒你媽都沒做到,你竟然要求對象做到?
換一個
相信我親愛的 我並不是在抖機靈
如果你覺得你的世界陰雨連綿 那就像陽光靠攏
不要靠近另一個負能量的生命
你覺得你們能互相鼓勵
實際上只是相互感染負能量而已
你覺得缺,別人給的再多你還是缺。
要懷著感恩和知足的心態對待,你會發現你其實什麼都不缺。
推薦閱讀:
※女生被無微不至的寵愛著是什麼樣的感覺?
※很想很想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對象可感覺自己一無是處永遠沒有人愛了,我現在極度渴望愛又苦於無愛,該怎麼辦?
※如何讓自己變得不缺愛?
※怎樣面對不負責任的父母卻斥責孩子沒良心?
※從小生活在父母沒有愛情的家庭里是什麼樣的體驗?(不要糾結為什麼沒有愛情還要結婚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