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流行音樂界很多知名人物如鮑勃·迪倫、劉歡等都不是專業學音樂出身?

為什麼英國美國的大多數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樂隊的成員很少是專業學音樂出身的?中國像劉歡李建等人也不是專業學音樂的? 專業音樂學院如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在從事什麼工作?為什麼很少有什麼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出現?如果不擅長或者不屑創作流行音樂,可是為什麼古典音樂也沒出幾個作曲家和音樂家呢?國內外為什麼也不能出現像巴赫、肖邦、莫扎特等大師級的人物?


@李如春

李老師我對您的「如果一經專業學習後很少有人能再回頭做流行音樂,畢竟流行音樂在形式上淺薄、單調,是商業化的大眾文化,做起來沒有挑戰性。」這段話不太贊同。首先,就我所知,國內有安棟、林海、李泉、常石磊、譚伊哲、趙兆、還有諸多現今國內一線的音樂人(都是專業音樂背景),他們恐怕不會贊同(遠一點點,日本諸多流行音樂人比如久石讓,川井憲次等等),譚盾老師製作的一張流行音樂專輯,非常之牛逼,還有與時俱進的趙季平老師估計也會沉下臉來跟您理論一番吧。首先,在這個論點上,您是否有一些激動呢?在我看來,這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問題。
在不同時代,專業音樂與流行音樂的功能性是完全不一樣的。往回說巴赫到莫扎特時代基本就沒有流行音樂這個詞,音樂是為宗教和宮廷服務的。現如今,流行音樂已經不是很多人片面理解的學幾個月吉他就可以刷和弦寫歌了,它的涵蓋面之廣、技術要求之豐富尖端絲毫不亞於專業音樂的程度,死抓著一個調性的進步(可聽性的退步?誰的可聽性?呵呵……)不鬆手並不能代表專業音樂所謂的高大上。
音樂在不同人群看來,功能性也是完全不同的,一首五聲調式的民歌,能夠感動一代人這種事情,隨便找個平頭老百姓都可以驗證,而無調性也好,12音序列也好,是根本不行的。因彼此功能性不同,我覺得根本沒有必要把這方面的東西放在一起說。我的專業是理論作曲,當然是知道專業音樂有多麼厲害牛逼邏輯多強悍分析能力超一流,流行音樂在專業面前根本就不是個事,但這也只是象牙塔里的一種看法而已,而已。
現如今,流行音樂(業內標準,隨便刷幾個和弦寫歌不在這裡討論)的工業標準,已經嚴謹到不能再嚴謹了。無論是初期的市場定位、歌曲寫作、編曲的複雜化(曲式調式的簡單是一碼事,超脫出傳統交響樂編製的電子音色、錄音與混音技術、聲場學、等等,是另外一碼事)都是這個時代(21世紀)賦予了音樂行業跟音樂專業新的概念,沒有仔細的聽過夢劇院之前,我也一直覺得搖滾不就是吵來吵去的四大件,跟作曲技術專業音樂能有什麼可比性?還有歐洲的Drity loop(百度可以搜到,不記得是哪個國家的樂隊了,貝司鍵盤鼓,鍵盤是主唱,每個人技術都很逆天好么?)也是在保證了一定可聽性上,把現代作曲技法與近現代的作曲和聲技術融入到了相當市場化流行化的歌曲當中來演繹。希望您能夠聽一下,這都是肺腑之言。
最後,有一點我想說一下,也是我一直堅持的觀點,寫音樂,做音樂,想出高水平的作品,一定要經過專業音樂學習的磨練,但是,這個必要條件只能佔一半,最多一半,還有一半等會兒說。音樂是給人聽的,無調性也好,十二音序列也好,在專業音樂里是里程碑一樣的存在,在世人聽來簡直就是聽覺的災難,他們確實不能理解,他們沒學過作曲,沒學過現代音樂,達不到這個審美高度。就好像科學家研究的學科,世人根本是弄不懂的。但他們研究的學科是真的可以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最終改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讓人類生活更好。音樂也是一樣,強調音樂的理性沒有錯,但如果理性音樂的目的只是為了理性地探索其深度,而拋棄了他本身存在的初衷,讓大部分人覺得難聽,就沒有意義了。能夠寫專業作品,也能做好流行音樂,才是現今作曲家的合格線。
至於剩下一半的必要條件,就是對音樂的直覺,感覺,與天賦。這一點怎麼也繞不開的!分析拉赫瑪尼諾夫第三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開篇鋼琴旋律音與音的內在關係,還真有人干這個事,也許很多專業作曲的老師看來,很平常。說輕點,這叫分析過度,說重點,這是否認人性。旋律的創作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根本無邏輯可言,作曲專業的人哪怕把曲式句法學到骨頭裡,拉屎也會隨便哼哼,這是天性,無法磨滅。說到這裡,我又得回到一開始說的了,沒有經過專業學習的音樂人一樣可以寫出好的作品,也許在四大件方面水平差,也許在調式上和專業作曲程度無法比,但真正的傳世之作,也許只需要一句旋律就能夠殺入所有人的腦海,這是靈性,不要去否認其存在的價值。反之,學了一輩子專業音樂的人,寫出來的作品,演奏出來根本沒一句記得住的,我還能說什麼呢?感謝他寫了那麼多的論文和分析報告?不好意思,拿作品來,我們聽,讓大家來評判。
以上。

另,百度您的資料以後,覺得很困惑。開篇我不贊同您的那一句話,好像不太能夠用在您的身上。某大藥廠的主題歌與某動漫大賽歌曲一等獎,還有很多流行作品,讓我明白原來您也是那回頭的少部分人,上面的嘮叨反而顯得有些多餘。

修改了一下, @李如春 老師您的質疑我不是很明白。您的回復里許多觀點,我也不太贊同,也包括您回復里對我年齡和知識背景的冷眼,我都直接忽略掉了。畢竟您是博士,現如今中國學作曲的能學到博士,真的很牛逼。我想說的,是這些:例如流行音樂存在的價值,正如鄧老師所說,藝術音樂在音樂史上很長時間以來都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境地。用咱們中國的老話老說,都是下九流,誰也別不待見誰,談藝術獨立談人格凸顯,流行音樂才真的是掙脫了束縛,走在了時代的前面。這不是瞧不起自己的專業,只是客觀評價。在中國,從事專業藝術行業的人,身份與地位,其實也沒有那麼高大上。只是一個職業而已。最後想說的是,網路與時代賦予我們的,正是言論自由的權力。名字只是一個代號,有沒有名字,和我有沒有說話討論的權力,是否可疑,是沒有任何關係的。如果賦予我名字才能討論,才能顯得不可疑,那麼我覺得如此行徑,就像賦予一個普通人學習過專業音樂才能從事音樂行業一樣奇怪了吧。


怒答,這個問題竟然沒人邀請我,看來我還要繼續努力。

先把原題列在這裡,免得被修改以後顯得我的回答文不對題:

為什麼流行音樂界知名的人物如鮑勃迪倫、劉歡等等都不是專業學音樂出身?
為什麼英國美國的大多數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樂隊的成員很少是專業學音樂出身的?中國像劉歡李建等人也不是專業學音樂的? 專業音樂學院如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在從事什麼工作?為什麼很少有什麼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出現?如果不擅長或者不屑創作流行音樂,可是為什麼古典音樂也沒出幾個作曲家和音樂家呢?國內外為什麼也不能出現像巴赫、肖邦、莫扎特等大師級的人物?

一、「不是專業學音樂出身」不等於「沒進行過專業音樂訓練」

劉歡從小就學相聲和戲曲,參加了小學宣傳隊到處參加演出。後來上大學後,去地方支教教得也是音樂。他一直在把音樂當作專業進行學習和自我訓練。李健就更別提了,爹媽都是黑龍江京劇院的,14歲學吉他,高考時直接當特長生考進的清華,進校後各種演出、文藝活動不斷。中國流行音樂的門檻本來就不高,上面二位的(自我)訓練強度絕對足以保證他們超越行業平均水平。


二、流行音樂產業分工精細,各個工種的崗位要求差別巨大

公眾只會關注歌手,但一首歌曲是由詞曲作者、編曲、樂手、錄音師、混音師、製作人,等等共同完成的。而這些幕後環節,對專業技能要求極高。這些職業不僅需要經過長期、艱苦的訓練,還有經過系統的,有深度的學習。

而某些領域,比如影視配樂,基本上都是專業選手們的天下,因為門檻太高了。John Williams 和 James Horner 可是正經有茱莉亞和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文憑的。即便是靠電子合成器入行的 Hans Zimmer,從小也被鋼琴家母親逼著學琴呢。


三、流行音樂價值相對多元,音樂水準並不是唯一評價標準

題目里提到的 Bob Dylan ,詩寫得好,長得還帥,又趕上美國民權運動和思潮解放,Dylan 的詩歌與他的社會活動效果相互疊加,即便他歌唱得爛,琴彈得更爛,照樣賣唱片。況且人家還有製作人把關,有整個唱片公司做包裝宣傳。


四、不同層次的音樂教育有著不同的培養目標

美國的本科作曲教育,注重對作曲技能本身的傳授和訓練,而研究生的學習,都是為了對作曲這一學科進行總結、分析和理解而設置的。至於歌手、樂手,大多數從高中或者職業學校畢業後就直接入行了,為什麼要花那麼多時間上大學?近的如 Katy Perry,Taylor Swift,老的如 Barbra Streisand ,Madonna,都沒上過大學。

五、中央音樂學院,乃至中國的整個音樂教育,確實也存在問題

我國建國以後繼承了前蘇聯的教育體系和理念,追求高大全,忽視應用不接地氣。為了發掘那可能存在的一兩個數學家,把一代孩子的數學教育拔高到一個變態的標準,這你們都知道。音樂也一樣。學鋼琴的都要以演奏家為目標,進了作曲繫上來就寫十二音無調性。誰要是彈點爵士,或者寫寫流行歌,就是不務正業。搞嚴肅音樂的老看不起搞流行的,一邊眼紅,一邊又不屑,很分裂。真沒必要,咱就不展開了。

美術界就好得多。油畫系版畫系國畫系就悶頭創作,設計系動畫系藝術管理系,就到處掙錢。我不說你膚淺市儈你也別說我窮酸迂腐。音樂學院對通俗音樂、應用音樂未免還是太抗拒,有點不合時宜了。美國為什麼文化產業強大啊,分工嘛。像搞各種各樣突(稀)破(奇)創(古)新(怪)的,去學 Composing,想出名掙錢接地氣的,去學 Songwriting,多好。咱國內就缺研究 Songwriting 的,別去想復調對位轉調,就去研究各種主調和聲連接,打磨主副歌旋律,斟酌詞曲咬合,等等。音樂學院本有那麼大的專業和生源優勢,把流行樂壇白白拱手讓給了外面那些草台班子,唉。

關於 Composing 和 Songwriting 的區別,請延伸閱讀:聶耳不是作曲家(作者:王西麟)


其實很簡單的問題,一條一條回答好了。

1.為什麼英國美國的大多數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樂隊的成員很少是專業學音樂出身的?
因為學音樂不是為了著名。成名和社會和時代的關係太大,流行音樂由於時代流行審美標準變化較快,通常壽命有限(現在還有人喜歡聽歌頌毛爺爺的歌么?民國時期流行啥誰還記得么?),把周杰倫放到文革時代也不外乎封殺對吧。而這並非專業音樂院校的培養目標。

2.中國像劉歡李建等人也不是專業學音樂的?
專業學了也不代表啥,只是有些老師教,有幾本書看罷了,學校外面都能求到。何況最近藝術院校擴招嚴重,風氣比起正常的綜合性大學較差,專業學的也有很多偷懶學不好的。

3.專業音樂學院如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在從事什麼工作?
如其他答案所說,電影配樂基本只有學院出身的能玩,管弦樂功底要求很高。即使非學院的能玩,功底也是要打相當久的(菅野洋子)。川井憲次這樣的,雖然幹了這麼久,還是一耳朵聽著就不太像學院的呢。也就只有流行音樂門檻低。另外音樂學院也不是只有作曲系,還有很多定位精準的其他系,才能滿足整個音樂行業形形色色的需要。

4.為什麼很少有什麼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出現?
譚盾啊趙季平啊。可能沒知名到群眾認知領域吧。譚盾格萊美都拿過了。

5.如果不擅長或者不屑創作流行音樂,可是為什麼古典音樂也沒出幾個作曲家和音樂家呢?
這世界上不是除了流行就只有古典,反而古典的套路研究已經幾乎走到盡頭了。倒是實驗性音樂也很多人在研究,沒有他們你也聽不到恐怖片配樂呢。就算古典也會與時俱進,john williams難道不算古典作曲家?

6.國內外為什麼也不能出現像巴赫、肖邦、莫扎特等大師級的人物?
題主應該先確定「大師級」這個概念的評價標準。是要寫在教材上出名了才叫大師級,還是題主確實在他們的作品中理解了之所以是大師的原因呢?如果題主確實明白他們的成就,相信自然會認識當代更多的大師級人物。

完畢。


我主要不是來回答問題的,而是罵人。

@李如春 的答案非常專業,可惜露出一股精英對專業的信任,對外界的蔑視。所以好多認識上的錯誤。從字面上來說,沒有什麼偏差,解釋精準,但是眼光放開來看,這個答案太狹隘了。

尤其這種:「當然流行音樂的內容有的是比較嚴肅深刻的,如題主所說的鮑勃·迪倫。」,或者「當然這也不是說幼稚園就不該弄腦筋急轉彎的遊戲。」

結尾處加上這樣一句敷衍的同情等同於別人說你又丑又窮又笨,但是呢,你也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就不算侮辱你了嗎?就表達了對你的充分理解了嗎?
當然,這裡重點不是說你的那種精英態度,或正統血脈帶來的優越感,而是認識上的錯誤。

「流行音樂在形式上(音樂藝術,音樂技法,音樂理念上)不革新,沿用民間音樂或吸取藝術音樂的元素」,不知道您對「流行音樂」的範圍是怎樣界定的,如果只是目前Billboard和露大腿明星那就算對。但我隱約感覺顯然不是,既然崔健在你的討論範圍之內,我們就說崔健吧,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你所謂的國內的「高雅音樂」圈的人做到了他80年代做的事情,分兩方面來說,技術(形式)和理念。崔健把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方同時發展的搖滾結合的很好,在部分早期歌曲里沒有一絲違和感,這種結合把西方的搖滾這個東西算是接進了中國土壤,而且他的歌曲在內容上結合中國現實,表達了那一代的精神。雖然沒有古典作曲法那麼複雜,他起到的效果,對現實的揭露,對人群的影響,哪一位象牙塔里的學院派作曲家做到了呢?說到「流行音樂在形式上不革新」這一點,崔健做的比國內所有「高雅學院派人士」都好,除了何訓田自創RD之外,中國誰不是用的西方作曲法?譚盾、陳其鋼也不過是在賣弄中國符號給外國人討喜罷了!那種cliche,和電影里唐人街愛舞獅子,燒香,抽鴉片有什麼區別?!他們創新在哪裡呢?西方人創造之後自己拿來用,生揉進民族元素,什麼紙啊,水啊,鑼啊,和尚和莎士比亞啊,對本國音樂有什麼意義?對靈長類音樂進化又有什麼意義?就算用西方作曲法,目前除了《梁祝》,中國人還知道什麼國產曲子?倒是你看不起的流行音樂一直在社會變革中起到塑造、反映意識形態的作用,先不論這種作用是好是壞,至少人家是在這個進程之中的。你們幹了什麼呢?不要老是以貴族姿態自絕於勞動人民就說不是不會種田插秧,只是我們主要時間花在閱讀法國理論不屑於體力勞動,你能寫個流行歌曲賣得比鳳凰傳奇好嗎?同時「畢竟流行音樂在形式上淺薄、單調,是商業化的大眾文化,做起來沒有挑戰性。」這一類型的論點,把音樂創作完全封閉在技術範圍內,即——作曲是音樂的全部。往高了說,你還沒有搞明白約翰凱奇,往低了談,音樂在你手裡越來越像數學了。而且大眾的東西跟挑戰性沒有直接關係。極少數人的東西也可以是沒有挑戰性、創造性的。

「題主連古典音樂的概念也需要先去學習,我猜是高雅音樂的意思」,這句話我看起來無盡的厭煩,說不清的憎惡!什麼高雅不高雅,近百年美學的發展你都擦肩而過了嗎?你整篇回答就在攻擊題主無知,可你自己的無畏也是讓人驚嘆的!作曲法之外的世界很廣闊,不打開眼光,十二音對你來說就是世界之巔了。
勞煩把「高雅」二字換成「嚴肅」,雖然也有不準確的地方,至少沒有牽涉過多價值判斷。你的高雅和低速不應該成為其他小夥伴接觸音樂的障礙。世界上各種音樂,各種聲音,它們各自邊界在擴大的時候,界限也在變得模糊不清。如果武斷的以「好」或者「差」來重新切割,確實有找到捷徑的快感,卻少了自己摸索的樂趣。你能說acid mothers temple比譚盾創造力低?!你能說francisco lopez反對約翰凱奇是胡言亂語?你難道能夠從作曲法上來挑剔ryoji ikeda的單調?你強行把不同系統的東西放進自己專業強項裡邊來比高低,手段非常不堪。

第五個問題的回答裡邊你力挺中國古代音樂,我也不是很贊同,中國音樂一直不輝煌,那種高山流水尋知音只是個人境界的表達,那種聽覺背後涵蓋的人文理想太多,不單純是音樂——或者用你的話來說:「技術」——上的高度。如果當時就有錄音,現在聽聽正宗的宮廷音樂也許根本不能和印度或者西方的古典相比。但是中國音樂有一個非常強勁的東西,那是截止今日西方也很少挑戰到的——音樂的理念

老莊嵇康的文字,各朝代詩詞裡邊對聽覺的描述,對聲音的理解代表了中國音樂的真正巔峰,反倒是絲竹肉轉譯出來的物理聲音祖先們不是太在意。說穿了,是一種聆聽聲音的方式,而不是把唯一重點列為「作曲、技術」上。如果你真喜歡中國傳統的音樂,那看到「大音希聲」、「人籟地籟天籟」之類的提法,有沒有對您多年刻苦從事的作曲學習產生極大幻滅感呢?或者,你怎麼還在一直強調敵我、高下、屑與不屑呢?

在這點上來說,你雖然幻想古時我們音樂輝煌,卻一直簡單的批判「流行音樂」的技術「簡單」真是沒有從心底里感激過祖先們的貢獻啊。

音樂,首先是聽眾耳朵的事情,然後才是作曲家的腦,而當下,聽眾的耳朵與作曲家的腦是經常在一個脖子上不停切換的。
暫時說道這裡,如果你回罵我我再說。

ps:我自己根本不喜歡流行音樂,上邊提到的人在這裡的立場和在我音樂硬碟、收藏里的比例、容量也是沒有關係的。這就是我和 @李如春 同學的區別。


哀,這個,題主不知道並不代表沒有啊。中央院和上音的教授,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有國際影響力的音樂家、作曲家。只是他們的作品你沒有去聽,他們的經歷你也沒有去了解而已。

「像巴赫、肖邦、莫扎特等大師級的人物」也有不少啊。同樣是因為,只是作者不知道吧。國際知名的華人作曲家太多了。光在美國的就有一大批,比如譚盾、陳怡、周龍等等,以及他們的導師周文中,還有Bright Sheng,粱雷,這任何一個拿出來,放到國際上都是當今最具有影響力的一線作曲家啊。歐洲也有陳其鋼、溫德青等等非常知名的作曲家。而且他們之中有不少都已經被寫進音樂史了。幾百年後學習音樂的人們,仍然會讀到他們的名字,聽到他們的音樂。

演奏家就更不用例舉了。就不說朗朗、王羽佳、張昊辰等已經紅透了的演奏家,就放眼看看歐美各大音樂學院,亞洲面孔簡直多得令人髮指。在國外讀音樂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國內的一流音樂學院考出去的。


問題好大。我只能說,貌似莫言,也不是科班生來著。他因為文革時候還輟了學咧。

創作這種事情,不是在學校裡面能學來的。學校可以教給你技巧,但無法賦予你靈感。

但要在藝文界里走到很top的位置,除了努力(包括努力習得的技巧)之外,更多的,還真是需要靈感才行。


很簡單:
「在流行音樂界知名」和「有專業音樂教育背景」並不構成因果關係。
以上。


難道你們不認為做音樂和做互聯網一樣同樣是有窗口期的嗎?
為什麼要忽略時代直接關注人呢?


因為搞「專業音樂」的這些人,他們的眼光可不是活著的時候出名這麼簡單


劉歡情況不太了解 迪倫的話 主要是歌詞寫得好 與他所處時代互相成就 迪倫自稱一個音符也看不懂 但是他對音樂很敏感 而且博聞強記 涉獵音樂風格又多 所以腦中現成素材取之不盡 和他合作過的樂手比如Tom Petty, Robbie Robertson 還有Jerry Garcia都發表過相關的言論 前兩者甚至說和迪倫jam完全就是musical education 也就是說他腦子裡存儲了大量的曲調結構 只要隨機取出一套 看看和歌詞是否搭調(迪倫表示自己一般先寫詞 再譜曲) 當然也會存在若干段旋律中的若干部分被拼接在一起組成新曲 另外還想說的一點就是個人認為沒有音樂基礎其實對創作搖滾樂沒什麼影響 尤其是在歐美 原因是會有一群很有基礎的人幫你完善你最初的基本框架曲調 像迪倫在64—65年錄製他劃時代的頭三張搖滾專輯的時候 就有一群優秀樂手助陣 大家各自負責相應樂器 各司其職 眾人拾柴火焰高 把迪倫的想法實現的淋漓盡致 而作為總策劃的迪倫 只要給出大概的和弦走向 最後把他不喜歡的take槍斃 選出自己滿意的就好 所以 對於一個真正有想法 有靈感的藝術家來說 有沒有音樂基礎我認為是不太關鍵的 另外 像迪倫這樣天馬行空的藝術家 沒有音樂基礎反而讓他免於條框的束縛 更加淋漓盡致發揮自己的想像力


謝邀!看到了知乎存在的必要性,應該普及一些常識。提問的網友應該謙虛一點,不了解的問題就說
不知道,不要武斷地說沒有。———————————————————————————————————————————
原題:
為什麼流行音樂界知名的人物如鮑勃迪倫、劉歡等等都不是專業學音樂出身?
為什麼英國美國的大多數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樂隊的成員很少是專業學音樂出身的?中國像劉歡李建等人也不是專業學音樂的? 專業音樂學院如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在從事什麼工作?為什麼很少有什麼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出現?如果不擅長或者不屑創作流行音樂,可是為什麼古典音樂也沒出幾個作曲家和音樂家呢?國內外為什麼也不能出現像巴赫、肖邦、莫扎特等大師級的人物?
———————————————————————————————————————————
首先說標題,鮑勃·迪倫和劉歡不適合相提並論。提劉歡還不如說崔健,能和美國的鮑勃·迪倫有一拼。可能題主還有點小聰明,知道崔健以前干過樂團,算專業出身?

小問題1:為什麼英國美國的大多數對社會有深遠影響的著名樂隊的成員很少是專業學音樂出身的?
答:題主的樂隊我猜應該指搖滾樂隊。流行音樂在形式上(音樂藝術,音樂技法,音樂理念上)不革新,沿用民間音樂或吸取藝術音樂的元素,無需專業的訓練就可以完成,因此是否專業學習不重要。如果一經專業學習後很少有人能再回頭做流行音樂,畢竟流行音樂在形式上淺薄、單調,是商業化的大眾文化,做起來沒有挑戰性。當然流行音樂的內容有的是比較嚴肅深刻的,如題主所說的鮑勃·迪倫。

再次需要說明的是專業學音樂的可以輕鬆做流行樂,大部分做流行樂的打死也做不了專業音樂。就像研究生也可以做幼稚園的腦筋急轉彎,有時可能也能做對,但幼稚園的小朋友斷然獨立解決不了研究生的課題。

當然這也不是說幼稚園就不該弄腦筋急轉彎的遊戲。

小問題2:中國像劉歡李建等人也不是專業學音樂的?
答案同1。
小問題3:專業音樂學院如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都在從事什麼工作?
答:音樂學院有很多專業,如作曲、指揮、鍵盤、聲樂、民族樂器、管弦樂器、音樂教育、音樂學等等。不同專業、不同學歷、不同學校就業都不一樣,如音樂院團、政府文化部門、科研機構、高校、中學、小學、電視台、報紙雜誌編輯部、自謀職業等等都有。
小問題4:為什麼很少有什麼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出現?
答:提問以前真希望你了解一點相關知識。有很多知名音樂家、作曲家,在世界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百度就可以獲得答案,我就不多說了。如中央院譚盾、郭文景、姚恆璐、秦文琛、董立強、葉小綱等等等等。
小問題5:如果不擅長或者不屑創作流行音樂,可是為什麼古典音樂也沒出幾個作曲家和音樂家呢?
答:題主連古典音樂的概念也需要先去學習,我猜是高雅音樂的意思『如果是答案同4。
如果不是就沒答案了。歐洲古典音樂大概是18、19世紀的事情,中國大概是清高宗純帝弘曆到清宣宗成帝年間。那時候中國音樂發達,古琴、琵琶、古箏等器樂、鼓吹與絲竹等器樂合奏、戲曲、曲藝等名家輩出,不論宮廷音樂、民間音樂還是宗教音樂都十分輝煌,周邊國家都到中國來學習音樂,中國音樂也大量向國外輸出,如魏氏家族傳到日本龍笛、長簫、篳篥、琵琶、月琴、鼓、雲鑼等樂器及相關樂譜。清時金琴江、林德江等人教授大量日本弟子,帶去大量樂譜,後來這些都成了日本國寶。
小問題6:國內外為什麼也不能出現像巴赫、肖邦、莫扎特等大師級的人物?
答:一直再出,肖邦之後,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勛伯格、凱奇、蒂皮特、潘德雷茨基、古柏杜麗娜等等,都是重量級的大師。


他們都是一個團隊的,有些負責台前,有些負責幕後,只不過佔比多少。正如喬治馬丁對beatles.昆西瓊斯對邁克爾,甚至一個歌手後面就是一個大公司的技術支持。而作曲家就是實打實的獨創
一首作品,作曲家可以出個樂譜,然後說,我是這個作品的唯一主人。 而商業出版的作品,有誰是這個作品的唯一主人呢(不包括母帶錄音及後續處理,這算出版製作了,有是有,但很少,就算你已經付費給同創者買了版權,這首出版的作品也不是你一人完成的)


先天,天賦比後天任何高級、專業的培訓和教育都更重要。
日本動漫《籃球飛人》里有這麼一段
魚住剛開始打籃球的時候,除了個頭高,其他都不行,想放棄的時候。
教練這樣說的,什麼運球、投籃都是可以後天訓練出來的
但是魚住擁有其他人不管怎麼努力都無法獲得的天賦
那就是身高。
天賦talent是個人生來所具有的生理特點(個人大腦的生理結構的某些差別等),是成長之前就已經具備的成長特性,是後天才智發展的物質基礎。


鮑勃·迪倫不了解,劉歡的音樂素養真心沒看出多高了,頂多算是廣泛的有所涉獵,就連他被稱道的實力派唱功也一股濃重的野路子味道。

不說別的,正規練習唱功的人鼻音和他一樣重的話,早不知道被老師罵成啥樣了。


很簡單 迪倫的紅是因為趕上了社會政治改革的大浪潮 這是天時地利所創造的機遇!也是迪倫出道的關鍵!並且他是詩人 其實他的音樂有一大半是因為他的歌詞寫的深刻獨到 這樣的音樂人在那個時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屬於開天闢地形式的人 反戰類歌曲寫的迂迴蜿蜒 後期甚至影響了邁克爾傑克遜的歌詞創作
音樂屬於藝術 劉歡不做解釋 在中國老百姓眼裡他的地位可以與迪倫媲美 因為劉歡的出道不佔有國家政治的優勢!總結一句話 音樂的好壞 創作的好壞 不在專業而在天賦!因為這是藝術!藝術需要天賦 不是隨便一個人學一學努努力就能成為世界頂級藝術家的!以上二位屬於天賦過人型 紅透大江南北是遲早的事情 只是時間問題 與外界無關 更何況什麼音樂學院 只是技巧進修的輔助工具罷了!


首先,擺明我的身份……身為不入流農業院校的研究生,我對音樂的了解不比題主你多多少,我來純粹就是因為「中國的科研能力相距外國甚遠」這一句話來的。

要承認的是中國的科技水平確實還和外國有差距,但是,要限定於,某一個國家,在哪些方面上,中國不如某國。比如說,生物醫藥技術,中國比不上美國。農業機械化,比不上美國。節水農業,比不上以色列。精密加工,比不上德國。教育和人才培養,比不上英國。做袋鼠披薩,比不上澳大利亞(好像混進來了奇怪的東西?)。說中國科技水平全面落後於外國,基本上是睜著眼睛說瞎話。

然後是科研水平。不知道題主是從什麼角度來評價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的。在我們這行裡頭,評價一個人的科研水平,看他發了幾篇文章,多高的影響因子。當然,也是行業內比較。你要拿一個水土保持專業的文章和神經醫學的比影響因子,那基本上是腦子秀逗了。

國家同理,衡量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而非科技水平)也要看這個國家的科研人員,一年一共能發表出多少高質量的論文。當然,國內環境並不是非常好,很多論文的水平都是很渣的。但是……能夠發表到被SCI,EI收錄的期刊上的論文水平,還是要有水準之上的水平的。截止2010年,SCI收錄的中國論文數達到了世界第二位……雖然,和第一位的美國還差了一半多。但是我認為這完全不是「和外國相距甚遠」的理由。除非外國只剩下一個美國……那我承認,中國和美國的科研能力還是有相當大的差距。儘管這個差距在快速的縮小,因為政治和經濟上的原因。美國在次貸危機之後,在科研領域的投入急劇縮水。而現代科研,沒有什麼不燒錢的。上至LHC運行要液氦冷卻,要消耗巨量電力來維持電磁場,下至我們這種實驗室做個酶切買試劑盒,這些大多數經費,都要依賴於政府的財政撥款。當然,企業科研也並不是沒有,但是企業的科研往往集中在下游,上游的理論研究,他們是不怎麼碰的。因為理論研究轉化成果太慢,企業投入大量資金沒有產出,會破產的。我所在的這個學校,2010年起(因為我2010年才入學……這我也沒有辦法,再早了我不知道),每年都會有十幾個從國外「引進」的人才。打個引號,是因為引進的人相當多都是中國人……十幾個看起來不多,但是作為被美國碾壓的學科(中國的農業研究真的不行。這是事實,和國內農業成果轉化的惡劣環境有關。眾多的農業從業人口,稀少的耕地資源,輿論壓力,三個方面共同把我們這些搞農業的人逼在實驗室不能轉化實際。而不能轉化實際意味著這個行業就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你一年能掙100W,但是干這行你一年也就是10W頂天。你為什麼要留在這裡?)),一個在國際上沒有什麼名氣的學校(我們學校的留學生大多數來自第三世界……絕少有發達國家的留學生。在學校看見的留學生有不少都是黑人),一年能從各個發達國家拉十幾個人才回來,這是不是也能說明什麼?

中國的教育體系確實對中國的科研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身為沒有擺脫這個體系的渣渣,我也承認這一點。但是,這並不妨礙中國的科研水平全球第二的事實。一個運轉不良的變速箱只是讓汽車跑得慢了一點(如果用我們專業的事例來打比方,那就是雖然沒有T4啟動子那麼高效。只是這樣說多半題主你就不明白了),但是並不會讓汽車就此拋錨。

最後,科研是一個起步相當慢的過程。一個優秀的本科畢業生,從考上(或者保上)碩士研究生開始,到博士研究生畢業,起碼要6年的時間。著六年下來才能將這個人培養成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然後這個人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不管是哪個方向的研究生,這一條是免不了的。

當然,也引用孔夫子的一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樣,另一句來自三體的:無知並非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我並不常來知乎,對這裡的水多深並不了解。但是也算是常上果殼,對於各種連百度都懶的百度就跑來伸手的伸手黨,我一向是砍爪的。

題主您其實就是這樣的人,您對古典音樂的了解,和我在高中的時候從音樂課本上學到的並無二致。而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如果我們的鐵騎(又有奇怪的東西混進來了)……劃掉……而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一個非音樂專業的高中所教授的音樂知識,基本上可以看做是常識。憑藉某領域的常識做基礎來質問該領域的博士生,被人噴一臉鹽汽水,也算是正常現象。更何況,提的問題近乎於「既然轉基因不增產那我們為什麼還要研究它」之類的問題。唔……後者似乎還更有點水平,因為起碼要有一定的英語功底才能知道所謂的「轉基因不增產」基本上是某些英語水平不好的人把增長率下降和下降的兩個英文表述搞錯了。

當然,要是我錯誤理解了那句謝邀和這個知乎的邀請回答的功能,那就當有人在放屁好了。


大多牛逼的作家都不是中文系的。


科班出身的為什麼沒有出現大師。
這個有出現過的,只是你沒有去了解,不在一個專業領域裡待過2、3年,你永遠不知道除了你看到的,那些膚淺的表面之外,其實有很多人已經到達頂峰。就像蘋果里你只知道喬布斯,而第一代機器一點點做出來的創始人Steve Wozniak你卻不知道一樣,人家是純正的科班世家。
其實這個問題還可以簡化一下,比如這樣問,那些我們看到的音樂名人,是科班的多還是非科班的多?
然後你再問,為什麼我對非音樂出身的音樂名人關注的比科班音樂出身的音樂名人關注的多?是因為非科班出身的更厲害,還是因為自己的關注點導致的主觀偏差?
最後你再問,怎麼界定專業學音樂這樣一件事,是只有上了音樂學院的才能叫專業學音樂,還是自己自學的也可以叫專業學音樂。
把問題分開問,你得到的答案為更清晰。
真的向了解音樂行業的人物的生存狀態,請多和身邊玩音樂的人交流。


專業的或局限在創作的囹圄中,或被收編在做基礎教育而非創作上。
非專業即使混的不好,至少在自己本專業圈裡也可以算得上音樂能力最強的了。
再者,請記住,這個說的是流行音樂。不單單是音樂圈,流行就是一個時尚的東西。如果跑去古典音樂界,你看看還有幾個是非專的?

另外,我補充一下。
也就是因為他們的非專業出身,我們才會崇拜。才會忽視有更多的非專業但是在音樂圈並未有過多的成績的人。
就好像是蓋茨的輟學,輟學創業的多了去了。我們只看到標杆,看不到標杆下的屍體。
創業如是,音樂如是。


這個問題好無聊,那流行音樂界里也有很多知名人物是專業學音樂出生的啊。你覺得呢?


推薦閱讀:

鄧麗君的演唱會場次遠不如張學友陳奕迅周杰倫張國榮多,為什麼其樂壇地位卻往往被業內人士認為在這些人之上?
《全能星戰》與《我是歌手》製作上的差別在哪裡?
TFBOYS 為什麼這麼火?
有人還記得黃磊是個歌手嗎?
2013 年 7 月 6 日於台北小巨蛋舉辦的第 24 屆台灣金曲獎有哪些亮點與槽點?

TAG:音樂 | 古典音樂 | 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