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長大後很少聽新歌,而聽的都是以前聽過的的老歌?

難道真的是因為現在的歌曲質量沒以前的高嗎?


我從心理的角度來說一下

1,懷念過往

童年和青春所記住的東西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2,低於我們的期望值

我們總是認為,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化科技等產業會越發展越好,

當抱著這樣一種心態聽新歌時,我們就容易下意識地用「批判地角度」來評價它們,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新歌中的不足之處。

而當我們聆聽老歌時,我們的腦海中會映現出美好/悲傷的回憶,我們在歌聲中陷入了回憶,

儘管老歌中可能存在更多的不足,但我們已經陷入了回憶,誰還去管那麼多,

而且,我們還會去想,這是老歌,有不足很正常。


不不不,只是很少聽國內的新歌而已。


很多回答將重點放在如今音樂產業越來越差、不如以往。但新歌所代表的流行文化本就服務大眾,而大眾審美密切展示當下的教育程度、文化傳播、生活水平等多方面社會因素,而這些無一不是比以前更好的。照此,大眾審美的提升理應帶來已經引入成熟市場機制的流行音樂產業質量的提升。這一邏輯是成立的,但在這個問題下並沒有得到體現的原因,除了很多人提到的「情感因素」,還有一個我認為更大的要素是,我們的選擇更多了。
我注意到題主的問法,似乎意思是說「總在聽以前聽過的歌」。事實上,打開蝦米、網易雲音樂,即使是一首沒聽過的歌,十有八九也不是新的了。如今我們有更多的手段搜索、試聽,尋找對味的,尤其對歐美格外發達的音樂產業幾乎全面開放、接收,各種方式帶來的豐富資源不再需要我們追逐所謂「新歌」,對於一個樂於接受新事物的人,如今比任何時候都更容易形成自我的喜好,甚至某種「品味的進化路線」:#搖滾問答# 說出那些改變了你音樂審美的歌曲!(痛仰確實是一塊絕無僅有的好磚,哈哈哈),這也就使音樂產業更多元化,電子、搖滾、爵士、雷鬼等擠壓了以前佔領中國音樂產業的「流行」音樂(Pop,此處指音樂風格,和前面例舉的為平行關係),嘗到更多甜頭的樂迷自然會覺得,「黃金時代過去了」,周杰倫和陳奕迅都不如以前了。實際上,那些競品本來就在,甚至早就有,出於年齡、認知、手段限制等原因你沒嘗試過。說實話,如今中國的(流行)音樂產業發展並不差,但對比之下,還是跟不上現代人認知的拓展速度,就有不進則退的意味了。

最後,題主的問題讓我想到看過的一篇文章,展示了年齡增長後對流行音樂喜好的衰退。

原帖在此:「衣不如新,歌不如舊」: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追流行音樂了?
翻譯者:小魚是樹上妖怪

以下是經過授權的轉載:
---------
#「衣不如新,歌不如舊」:我們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再追流行音樂了?

—— 原作來自 Spotify 員工 Ajay Kalia 的博客,經 Ajay 授權發布在豆瓣網,小魚是樹上妖怪翻譯。原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譯文版權由小魚是樹上妖怪享有,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歷經六年的 調查研究 得出的普遍結論:人們慢慢長大,就不再追最熱門的歌曲了。不管是因為他們為人父母還是工作原因而不再把大把時間花在流行文化上了,還是因為更喜歡 懷念以前的感覺,總之樂迷們到了一定年齡之後,他們的音樂偏好就變得「成熟」了。

這就是為什麼超級碗的主辦方在中場休息的時候會播放他們那個年代的 Katy Perry - Missy Elliott 的表演,因為超級碗的觀眾 年齡中位數是 44 歲。

Missy 並不是在吹噓,這是值得驕傲的事實。

Spotify 將用戶聽歌的流數據轉化為小片的數據片段,這能幫助我們度量這種效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會以多快的速度擴張,以及如何被統計學因素影響。

我在這項研究起初只結合 Echo Nest 藝術家流行程度分析美國 Spotify 用戶的個人數據,從而得出 2014 年每個用戶收聽的藝術家的平均流行程度。每個用戶用一個分數來表示這個平均值,於是就能算出某個年齡層或統計學屬性所有用戶的年齡中位數了。

結論是,一般來說...

- 青少年的音樂偏好極大程度上被流行音樂控制著,這種狀況在二十幾歲到達三十多歲的「成熟」之前會緩慢減弱。
- 男性和女性在青少年時代聽歌品味比較相似,但之後男性對於主流音樂的喜好程度下降速度就會比女性要快得多。
- 任何年齡層次的用戶只要是有孩子的(從聽的歌的風格推斷出他們有小孩),和那個年齡段的平均值相比,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人會聽當下正流行的音樂。

「我那個年代的歌更好聽」這個觀點好像在一場發生在正值青春期的女兒與 35 歲父親之間的戰爭,是一場 20 多歲的單身男子們和他們媽媽之間的戰爭。

## 採集數據

Spotify 為每個活躍用戶都創建了一份「音樂偏好檔案」,它是一個 在 Spotify 內部運作的個性化工具,包含著一位聽眾收聽一個音樂人的次數。另外,我們也可以將這些檔案同 The Echo Nest (由藝術家 hotttnesss 提供) 上音樂人的流行程度排名結合在一起進行分析。

這裡有一些 2015 年 1 月的數據你可以留意一下,以便了解人氣排名是什麼樣的:

- Taylor Swift 在人氣榜排第 1 位
- Eminem 排第 50 位
- Muse 排名 250
- Alan Jackson 排名 500
- Norah Jones 排名 1000
- Natasha Bedingfield 排名 3000

為了去除文化差異,我只選取美國用戶作為樣本。因此,為了找出 27 歲 Spotify 美國男性用戶的聽歌歷史(根據我自己整理的註冊數據),我們可以找出每個 27 歲美國男性用戶所聽的藝術家人氣排名的中位數,然後算出所有這些中位數的中位數。

## 年齡的增長是否真的影響了流行音樂聽眾的數量?

死亡螺旋:目前正流行的歌手們位於圓的正中心,隨著年齡增長畫出一個半徑越來越大的圓。人們長大後,他們就離主流音樂越遠了。

目前正流行的歌手們位於圓的正中心,隨著年齡增長畫出一個半徑越來越大的圓。美國青少年的平均喜好非常接近圓心,這表示他們每天幾乎只聽最流行的音樂。即使在這個媒體多樣化的年代,大多數年輕人在發展自己獨特的喜好之前,還是喜歡聽 Billboard 200 上的歌。

接下來,脫離青少年進入 20 歲的用戶開始脫離圓心了。直到 30 歲,主流音樂在他們生活中佔據越來越小的部分了。平均來說,當他們到 35 歲左右時,他們的品味已經成熟了,已經形成了自己固定的喜好。

兩個因素造成了人們離主流音樂越來越遠。

1. 人們開始發掘那些知名度沒那麼高的歌手,不像青少年那樣經常聽 FM Radio 了。
2. 人們開始重新聽那些在他們那個年代很流行但是後來過氣了的歌。

有趣的是,這種影響作用於不同性別的人差別很大:

男女性總體上的趨勢是一樣的,但對於男性的影響要更早更大。


每個年齡段女性都比男性更喜歡聽流行音樂。(目前排行榜對女藝人包括女聲獨唱歌手傾斜,這可能對數據差異產生一定影響)

然而,男性收聽流行音樂減少的速度大於女性,而且下降趨勢更強。女性在 13-49 歲之間收聽流行音樂的量呈現緩慢而穩定的下降趨勢,而男性從十幾歲開始直到三十齣頭收聽的量都在急劇下降,他們之後的收聽狀況相比 30 歲之前幾乎是被「鎖定」住了。

音樂品味偏好的穩定不僅發生在男性用戶身上,但是男性用戶確實在這點上表現的更明顯。

## 有孩子是否真的影響了流行音樂聽眾的數量?

很多因素都會潛在地影響人們不再追最潮的流行音樂,但這些因素大多數沒辦法很好的量化衡量。

然而我們發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 —— 用戶開始聽大量兒歌。或者說,這代表他們有了孩子,為人父母。

Spotify 中涵蓋大量的兒歌和搖籃曲類型的歌曲。用戶開始聽大量這種類型歌曲的時候,我們大體上就可以推斷出他們已經成為父母或准父母了,然後就可以分析這些人聽歌的數據了。

有了小孩這件事真的能加速用戶聽老歌的進程么?抑或結果是相反的,比如說,有了孩子之後他們比以往更願意聽流行音樂了?

有了孩子相當於繳「音樂稅」:有個小孩讓你的音樂品味老了四年。


答案是:即使考慮了賬號共享的情況,有孩子的用戶在每個年齡段都比沒有孩子的用戶聽的流行音樂少。換種說法就是,有了孩子相當於繳「音樂稅」:有孩子相當於讓你的音樂品味老了四年。

有趣的是,當我們以是否為父母作為參考時,並沒有看到男性女性間那樣穩步增長的差距。相反地,這種「音樂稅」平等地影響了每個年齡段的人。其實這是能說得通的:有了孩子這件事就像一個「位運算」事件加到了你的人生中,一旦運算髮生,其他很多事都被拋到腦後無暇顧及了。

這些結論都表明了「傳統觀念(conventional wisdom)」之所以被稱作「智慧」是有原因的。當你慢慢長大發現自己不能像從前一樣無所畏懼了,靜靜等著自己的小孩成長成為青少年的時候,你就會也忽然回憶起你那個年代的流行音樂了。


年輕時候趕潮流,聽了新歌和朋友們探討。可能說到底是因為大家都在談論新的話題新的歌,不想被甩開吧。
長大之後身邊談論新歌的人也少了。聽歌無非是為了放鬆心情或者是因為某些歌詞戳心。老歌出的時間長,更容易被發現被挖掘被津津樂道。
所以才大多聽了老歌吧


因為

以此類推

——圖二截自耳帝微博


每個人在不同年齡的不同階段中 總會回憶和懷念過去
小時候聽流行歌、看電視上有唱歌節目的時候 經常聽到父母會說:現在這歌都什麼玩意兒 越來越差了
當時很不理解 明明很好聽啊 為什麼他們會不喜歡?反之聽到他們認為好聽的歌曲時會覺得難聽、土的掉渣
隨著年齡增長 確實也開始不關注新興音樂且開始懷念以前聽的東西了 這也就是 @長街千堆雪 說的情懷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音樂產業越來越差了
有本書叫《聲音的再現》 有興趣的知友可以去看看 上面說到 從聲音可以記錄開始(斯科特發明聲波振計器以及愛迪生的留聲機) 音樂產業已經開始逐步走下坡路了(儘管這些發明家的初衷並不是為了音樂)

試想 如果聲音無法記錄 那它只能是「唯一」的 對於音樂來說 想欣賞就只能去現場
從早期的膠片、磁帶到數字時代的光碟、各種格式的音樂文件(mp3、wma、wav等等)確實對音樂產業逐步產生了巨大的衝擊
載體越來越小 播放器越來越方便
加之網路的來臨(主要是國內) 想聽什麼都能下載 連盜版音樂產業都沖刷了
常見mp3 128k來說 一首歌大概也就是3-5m一個256m的MP3播放器能存儲多少首歌你們自己去算好了

想想以前(不用多 只退回到90-00年)一盒磁帶正版都是10塊 國外引進的15 CD就更貴 單碟60 雙碟120(西單圖書大廈價格為例)打折和盜版就不說了
那時候買來的磁帶、CD都是可勁兒的聽 來回的借
現在呢?
手機、MP3等播放設備動輒多少G容量 能存多少mp3?
又有誰能完完整整一首首聽完?

我覺得其實就是「物以稀為貴」 多了自然不值錢 也不會去珍惜

最後就是 數字時代的弊端造就了很多「不該是歌手」的歌手出現
1 有錢就可以出專輯 沒歌?買啊 編曲?花錢請啊 錄音棚就更是花點兒錢的事兒了 想做地下刊物 直接出就行 印刷和包裝?請去淘寶看看 你會有驚喜
2 不會唱?修啊 做歌手連auto tune、melodyne、waves tune這些都不知道 那你還是該幹嘛幹嘛吧
3 一首錄不下來?一段一段錄啊 一段一段也不行?一句一句啊 什麼?你竟然想一個字一個字的錄?我非常嚴肅的告訴你。。。。。。。。。。。。。。。。。。。可!以!
4
5
6
7
8
。。。。。。總之錄音、混音師會讓你知道——一切皆有可能 當然 後期修出來的還是差很多 可是 這有什麼關係呢?老百姓聽不大出來 就連《同一首歌》這類節目 台下觀眾的掌聲都可以後期貼音效上去 給這些「不是歌手」的歌手修個後期又有什麼奇怪的呢?

-----------------------------------------分享自己經歷的小故事1--------------------------------------------
都是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轉字自己的博客
混子時代 (2009-05-24 01:46:02)[編輯][刪除]
轉載▼
標籤: 雜談

碧水晴空~藍天白雲~一座座茅廁威嚴挺立~每天監守崗位~迎接不同神情的面孔~

那口口茅坑像標榜的士兵整齊排列~又如嬰幼的生物總在張開大嘴~期待著它的母親--那些不同的生殖器和肛門為它送來的一泡泡屎尿~

透過這一張張大嘴~一片和諧的景象即如實顯現:

糞便在尿液中浸泡~蛆蟲在糞便間遊走~以及那些已被染色的被尿浸濕的擦過屁股的衛生紙~當然~不時也會有幾張帶血的衛生巾印入眼帘~

如果你只看到屎尿~恭喜~你上的是一處專業的有衛生條件的廁所~

如果你除屎尿外還看到很多雜亂的煙頭~以及牆上各處的淋病梅毒廣告等等~恭喜~這是正是你應該上的廁所~

環境越來越差了~混子越來越多了~我們無非也只是某處廁所中不同的某一者~或屎~或尿~或蛆~或紙~

可能我自己的處境會好些~所以我認為自己是一張被拋棄在茅坑外的地上的一張皺巴的沾屎的紙~幸運的是我還沒有完全臟~至少還有一大部分仍然是潔白~雖然已因拋棄過久而滿身灰塵~

科技的發展同時帶來了落後~極度落後~

寫字不用筆~走路不用腳~這也就罷了~唱歌都能修音準了~

再發展的話~我看以後炮也不用打~飯也不用吃了~

混什麼呀?

你目的就是如何把音唱進鋼琴縫裡?C調的歌你用#C調演義?節奏要完全服從你的套路?

跟不上拍~你說是因為切分或者符點了~

和聲多了幾個外音你說配的跑調了~

唱不好就開始挑編曲毛病了~

混什麼呀?

還要上星光大道~還要火~要成腕兒~

那好吧~當那天到來的時候別忘了請我喝酒~要永遠都記得是我給你修的音準~是我幫你錄的音~是我一邊錄還要一邊糾正你的口音問題~

明明是「神」你非要唱「繩」~還解釋說你是學中文出身~普通話沒問題~

那好吧~是我普通話有問題~

混吧~這才是你的生長環境~被尿液浸泡著的屎堆上遊走的一群蛆蟲中的某一隻的你和你們~

混吧~這才是你如蛆得屎的地方~你不混我也沒機會錄音了~

那就這麼著吧~你遊走你的屎堆~我繼續粘著屎~躺在坑旁展露出潔白的未粘屎的部位繼續等待落灰~


-----------------------------------------分享自己經歷的小故事2--------------------------------------------

都是親身經歷的小故事 轉字自己的博客


「我想要操B」 (2009-06-20 21:40:41)[編輯][刪除]
轉載▼
標籤: 雜談

流行~詞面意義上講~搜索結果是:

流行只是一個有形象的的比喻的動名詞,他表現的是文化與習慣的傳播。顧名思義這就是所謂的"流行"都是有源頭的。比如一些不合時宜的新興事物,進過了某些特殊的途徑引起了所謂上層人士的注意,後來絕大多數的人開始關注它使用它了解它,所以流行是一個很廣義的詞它可以改變我們現在的生活習慣。人類的文明與文化就是(出現——流行——發展——普及)的過程。

流行風潮帶給我們快樂外~也有驚奇~

不知從何時起~港台的一些「唱歌咬字法」傳入內陸~我認為~他們的咬字法不過就是因為普通話不標準得來而已~比如莫文蔚的一首《他不愛我》中唱到:他的回憶清除的不夠乾淨(「乾淨」唱作「剛進」)

誰曾想大陸歌手卻肆意模仿和學習~敗的可以~

單模仿唱腔也到罷~要命的是很多小歌手開始連說話都模仿了~那一股子勁兒~哎喲喂~引用woodbei一句話講就是:老衲無語了~

想起前段時間給一位歌手錄音~人家本來咬字挺好~沒想到監棚的硬要讓他以「港台唱腔」來演唱~其結果就是~「的」唱「則」~「他」唱「擦」~「逃避」唱「操B」~敗的真夠可以~還他媽娘娘腔狀的跑進內棚親自指導歌手唱法~歌手錄完~Y滿心歡喜的反覆審閱一番~走了~

留給我後期修音準的時刻~卻是哭笑不得~每次一想到那個場景~一身疙瘩~

尤其那句「我想要操B」~唱的是如此傳情……


根據一般唱片公司高層人士的看法,香港人年逾25歲就開始減少買唱片,年逾30就連聽音樂都少了。香港流行音樂,在70年代中到80年代,聽眾年
齡層面極闊,但到了90年代,就開始失去了大部份中年以上聽眾。買唱片的歌迷,也有越來越年輕的趨勢。香港語文水平低降,是近年全港各界人士普遍察覺到的
問題。年輕歌迷語文水平不高,對歌詞的挑剔自然不多,因此歌詞的水平,除創意重複之外,交字亦很多不通之處。香港報章上的劣評,幾乎讀之不盡。《明報》郭
繾澄在《影視監察力》有這樣的一段話:

「成熟的樂迷,寧願繼續沉迷老歌,也不願買欠質素的新歌。為遷就少年樂迷,音樂創作人走向單純化的路線,在音樂上及歌詞內容上,都難以令思想成熟的樂迷產生共鳴。」

年輕歌迷口味,自然和成熟歌迷不一樣。這一代的年輕人,習慣奇特,喜歡聽多字的歌。認為歌詞寫得密,才可以表達意思。因此在 90 年代後期流行的歌,旋律音調繁促,用音之多之密,幾乎令唱歌的人無法轉一口氣。這新習慣與上一輩的歌迷太不相同,於是樂迷兩極化的鴻溝,深不可越。成熟歌迷,完全不再聽現在的流行曲。本文作者為了研究這一段時期的香港流行歌,曾屢次迫自己聽上榜歌曲,但過程辛苦,只覺慘不忍聽,難怪譚詠麟在擔任98年度兩個頒獎禮金曲評選後,說上年挑選出來成績較佳的歌曲五十首,其中三份之一「不堪入耳」,令他覺得「現象實在恐怖。
。。。。
90
年代中,連一向是香港流行曲主流的情歌都開始變得千曲一式,十居其九在訴說分手和失戀的慘情。所謂「冧歌」,幾乎絕跡。而且因為卡拉OK的重要,
令唱市業極力遷就,歌變成要來自娛和發泄的作品,而不是要來聽和欣賞的優雅美麗創作。很少歌曲,值得回味,唱片公司,變成推廣公司(promotion
company),因此香港流行音樂市場,一時沒有復甦的前景在望。

資料來源:
黃霑:《粵語流行曲的發展與興衰:香港流行音樂研究》

雖然黃霑先生的論文講的是粵語流行曲,但講出了華語流行曲的通病
1. 不是樂迷不想聽新歌,是因為新歌質量差,在新歌中找到佳作如沙裡淘金,還不如聽老歌。
2. 與新歌質量差對應的老歌質量好,在前輩打造下歌曲韻律極佳,基本上聽三遍就能把旋律記住,且內容很有深度,值得品味。
3. 卡拉OK自娛和發泄的需要商業化原因等使曲目千遍一律,十居其九在訴說分手和失戀的慘情。歌變成要來自娛和發泄的作品,而不是要來聽和欣賞的優雅美麗創作。(我認為是根本原因)

補充資料:

●青黃不接是唱片公司造成的?

  黃霑:是整個大氣候造成的。唱片公司沒好好培養,也可能是香港音樂界氣數盡了。樂迷年紀越來越小,8歲、10歲已經開始去買唱片,十幾歲就去追星,他們懂什麼,小學都沒念完,有什麼眼光去看歌詞好不好?別人說黎明好就黎明好,別人說郭富城好就郭富城好了,郭富城唱成什麼樣他不知道,只知道他長得好,舞跳得好。但他們才是每張唱片都買的顧客,唱片公司發現了這個,就投「老闆」所好。「老闆」是沒有眼光沒有耳朵的,所以就拚命包裝,找幾個漂亮的出
來。現在香港音樂最大的問題是從一個本來聽覺的媒介轉換成了視覺的媒介,看歌而不是用耳朵去聽歌。


●在韓國,視覺系也是作為一個音樂派別存在的。

  黃霑:眼睛看的東西要比耳朵聽得快,也淺很多,電腦下載的歌肯定沒HIFI的好,但他們聽下載就夠了——標準忽然間後退了。唱片公司知道了就拼
命包裝,買唱片送洗頭水是什麼意思?唱片包裝得像中秋節的月餅?現在經濟又不好,老人更不買唱片了,唱片公司就更拚命包裝小孩喜歡的東西。唱片賣不動就拼
命接廣告、電影、剪綵,唱片公司變成經紀人公司,音樂變成他們不到十分之一的工作,他們也要生存啊!李宗盛說香港唱片公司急功近利,哪個唱片公司不急功近
利?老歌都出來了,沒有成本啊,包裝就行了嘛,周璇啊、李香蘭啊,每個人都推出來了,沒有老歌的怎麼辦?像英皇就只能拚命包裝幾個漂亮的妞。


●你喜歡TWINS嗎?

  黃霑:當然不喜歡。她們不討厭,也很逗,但我們要聽歌。她們自己都承認唱不好,唱不好就不該出唱片,我這個老牌音樂人就這麼老土。唱不好,以前
哪裡有機會出唱片?有些歌星,連呼吸都不懂,一唱就哮喘,要斷氣的樣子,這種「口喘歌王」都能出唱片?不會唱就去當明星當模特嘛,為什麼非要唱歌?


●那你遇到過行賄改變結果的事嗎?

  黃霑:我發過誓不再當評委,其實我第一次遇到評選不公正是在廣州。那是1984年,好像是深圳台邀請我當一個歌唱比賽的評委,在花園酒店舉行
的。一個叫劉欣如的女孩唱了首《生活是一首無言的歌》,唱得非常好,我給了她最高分,但最後是一個我很不看好的人得了冠軍。那是我第一次回內地,不好對結
果說什麼,後來跟其他6個評委私下核對,發現沒有一個人選這個冠軍,都給了劉欣如最高分。當時我們都覺得被出賣了。


 ●翁健偉提到新人很難上位,張宇一直給李宗盛抄樂譜,劉若英是給陳升當小助理,新人是不是真的很難上位?

  黃霑:有才華是壓不住的,世界上是沒有懷才不遇的。以前羅大佑出來,李宗盛出來你就知道他會紅,以後怎麼樣我不知道,看不出來誰可以紅。現在北
京出唱片是為了有唱片能登台,能登台就有不少收入,但就是唱片不好。我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中國沒有唱片?上海是中國流行音樂的發祥地,為什麼現在什麼都
沒有了?沒有唱歌的也沒有寫歌的,但要說是真空也不完全對,晚會都有人唱歌,但就是流行的歌沒有。聽說北京音樂劇流行,李海鷹寫了幾個音樂劇好像都很流
行。內地劇團多,應該音樂劇是可以流行起來的,觀眾還是有在劇場看戲的習慣,如果中國音樂劇能搞上去,是推進音樂的另外一條路。

資料來源:

《南方周末》:黃霑 其實人間盡耳聾


我們都在聽那個時候的心情


老歌是篩選過後的精華,是無數片茫茫沙漠中的黃金。

新歌是一片可能有黃金的沙漠。


為什麼不先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
一直在聽新歌,也深感新歌質量越來越好了,近幾年的拿格萊美獎的那些音樂作品,相比幾年之前,無論從創新到編曲到演奏到混音到後期,整體水平都是在逐年進步的。以前的許多老歌反而因為以前聽的太多而現在已經不怎麼聽了。


不同意的請點反對加沒有幫助,請看懂之後再說話。

我的答案並沒有想跟你們講道理,而是在講情懷,情懷你懂嗎?那時的歌手,那時的動漫,那時的遊戲都是最值得懷念的。

況且你用什麼來否定那真的是一個黃金時代?

八零時代的海子顧城,我說他們走了,詩歌已死。我想要強調的是他們真的是天才,我心裡用整個詩歌為他們送行。

九零年代的Jay,JJ,eason,我說他們的巔峰期過了,國語歌曲的黃金時代也走了。你們能夠理解嗎?

況且新秀歌手跟我心中的天王真的有可比性嗎?即使讓他們再過十年,有他媽一點可比性嗎?

為什麼新歌聽得越來越少?經過那樣一個大魚大肉的時代你讓我整天吃鹹菜腐乳?

下面這句話太他媽拉仇恨了,不過我就拍在這裡。


那些以新秀偶像之名反對我的,你粉的那些人,誰能在華語巔峰樂壇呆的有Jay一半久,就算我是個傻逼。


我吃剩菜就好,隨你開心。

下面是原答案。
—————————————————

總覺得是因為我們生在了一個太好的時代。

我們那個時代是周董的巔峰時代,eason的巔峰時代,JJ的巔峰時代,燕姿的巔峰時代……那個年代我們還有唱苦情歌的阿杜,唱小情歌的阿牛,超女剛剛開始,等等等等。那時我們缺歌聽?那時候的好歌發行速度按打數都嫌少好的吧?


而這幾年出道的歌手,都太差勁了你不覺得嗎?


靠一兩首歌撐起來的新秀,火過了就不火的這群歌手。跑各類綜藝節目,不再專心寫歌的這群歌手。


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你讓他們用什麼跟我們的JJ,eason,Jay來比?周董拍電影拍累了出來隨手出一張新專就拿到各種榜首。


這幾年的新人們,在那個時代之後的新人們,真的還有誰能這樣火的一塌糊塗嗎?


還有誰?


【我們聽老歌,讀舊詩。是因為再沒有那樣的時代。】


懂得珍惜吧。


所有的流行文化,受眾的主體是14歲-25歲之間的年輕人,過了這個年齡段,就會漸漸失去對流行文化的感知、興趣以及消費慾望。

流行文化包括音樂、電影、電子遊戲、科技產品等等。

當你發現你喜歡老歌,喜歡老電影,喜歡老遊戲,或者用著一年前的手機而毫不在乎的時候,不是新的東西不夠好,而是因為你開始老了。


我覺得兩方面吧 一方面像是大家說的,人總會覺得青春時代聽的歌更加好聽
另一方面
有一個不可否認的客觀因素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 確實是中國流行音樂的一個黃金時代
那個時候的樂壇人才輩出,而不是像現在這樣靠零星歌手撐起樂壇半邊天

當然啦,第一點還是主要的,第二點只是順便感嘆一下


對於許多人來說,聽歌聽的是刻在歌里的回憶。
而就華語樂壇來說,喜新厭舊敵不過戀舊情節。
所以我早就明智地投向了海外市場我會亂說?

作為一名九零後,你拉著我去聽TF弟弟許嵩徐良森么的,跟聽蚊子叫沒什麼區別。周天王都結婚生子了,屬於我們的新歌時代已經過去了,承認吧。

TF弟弟說:怪我咯?
NoNoNo,你們是時代的產物,就如當年的鄧麗君一樣一樣的。
時代在召喚,市場在發展,小人兒 在長大。

然而 並沒有什麼傷感之處。
樂壇是音樂人娛樂圈的事情,我就管服侍好自己的耳朵就行了。
華語粵語英語法語韓語日語泰語各種語,流行爵士藍調說唱新世紀古典輕音樂,總有一款適合你。
說好的音樂無國界,不會讓你失望的。


因為流行音樂的目標群體就是年輕人啊

追星、塑造偶像、演唱會、粉絲會,偶像周邊產品,在中國,這些活動的主體是還未步入社會、成家立業的年輕人,所以大眾流行文化為了打造市場,就要迎合這部分人的品位。而「長大以後」的人已經不是流行媒體所要努力討好的對象咯\(-_- )

當然也有些作品的魅力可以跨越好幾個年齡層次,但那是少數吧。


在我來說,並不是我們老了,而是我們的思想世界裡面已經裝載了太多我們那個時代的色彩。那些色彩太過濃烈的,成為了經典。成為我們那個時代最主要的構成部分。

就如同,我一直不明白我媽會喜歡廣場舞裡面那些過時的唱腔以及泛白的歌詞的舞曲。而且這些都不算老歌——鳳凰傳奇!就是很好的例子。歌曲裡面有濃烈的田園感,有高亢的草原情懷,這些都曾經是那些聽著鄧麗君老去的前輩的精神世界。但是也不妨礙年輕人將這些歌曲奉為為神曲。

反觀我們的流行文化圈,認真做音樂的、懂音樂、為音樂衣帶漸寬的與靠音樂賺錢的。實際上難以融合。我們這些年都沒有聽到幾首傳唱度很高的歌曲就是很好的證明。大批實力很優秀的歌手被選拔出來,卻出不來幾首發光發熱的歌曲,真是讓人唏噓感慨。浮躁的觀念是無法進入大眾的精神世界的。

我們會聽老歌,不是因為喜歡懷念,對過去產生依戀。而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沒有得到延續,他的邊際已經因為年代變遷,慢慢被固定,甚至被定義——黃金時代~!這是人的悲哀,也是時代必然的淘汰。


現在的新歌 大多讓人失望。 比很多老歌的水平差遠了,難以置信這是【新】應該具有的水平。
當然有好聽的新歌,我還是喜歡的。


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你經歷得夠多,你聽的好東西越多,你的欣賞口味和心目中」好音樂「的閾值就越高。而年齡是提升這個閾值很重要的因素。

我這個年代的人,很多幾乎是上大學才開始聽音樂,比如我。當年中央台的《潮》讓我們知道了小虎隊、齊秦、進而開始了解大陸之外的流行樂,然後扔了我們的西北風和各種政治歌曲,為什麼?好聽,舒服。

上了大學,南方學校都聽香港的,然後聽了林憶蓮、周啟生、羅大佑,不再聽劉德華郭富城,因為耐聽。工作了,開始接觸歐美的,聽了ROXETTE,STING,基本不再聽香港的,因為新鮮入耳。工作一段時間,涉獵音樂領域越來越廣,開始聽古典、搖滾、NEW AGE、民樂,很少再聽流行音樂,因為自認為有內涵。

越到後來,聽到的好東西越多,欣賞水平也會發生變化,也不會拘泥於一種音樂形式,歌曲的選擇範圍也不再局限在英文歌,華語歌曲也通過各種途徑接觸,似乎自己的耳朵越來越包容……但是,我就一直想說這個但是後面的事情。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網路流行歌曲成為一個強大的力量,他們以中國龐大的農民群體為基礎,向城市中的中老年階層蔓延,用洗腦的歌名、簡單有節奏的旋律、惡俗但琅琅上口的歌詞成功上位。於是我知道了兩隻蝴蝶、求佛、傷不起、小蘋果……我始終不認為這是音樂,可能很多人會拍我,但我從始至終都是這樣想的。我很少去唱卡拉OK,如果去了,要是有人點諸如愛情買賣、小蘋果這類歌曲,我會安靜地出去,等他們唱完了再進來,因為我完全不能忍受這樣的垃圾污染我的耳朵。

現在那麼多新的歌手,新的偶像,新的歌曲,比如,我知道XO,知道鹿函,還有幾個叫不上名字的組合,我也聽過他們的」作品「,但是我一丁點兒印象也沒有留下,毫無特色毫無旋律可言,乾巴巴的歌詞更是一句記不住,在我看來,這些偶像是小孩子們的消費對象,紅過了,就消失了。王洛賓有句名言,藝術生命500年,我十分看好他能有這麼長的藝術生命,但現在的新星?算了吧。

現在車裡循環放著蘇芮、STING、陳慧嫻、林憶蓮、羅大佑、beatles的歌兒,新歌兒偶爾聽聽HIT FM和公告牌,就夠了。讓一個吃過山珍海味品嘗過滿漢大餐的人吃現在乾巴巴的茶葉渣?真沒興趣。


今年只有一年,過去有五千年。


音樂可以喚起一個人的情感體驗。聽的不是老歌,而是老歌喚起了曾經的情感體驗,我們喜歡那種體驗。新歌不具備這種功能。


推薦閱讀:

我們喜歡懷舊,是不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好?
情懷黨是什麼類型的人?
如何評價恐龍戰隊電影版?
你兒時最喜歡一件玩具是什麼?

TAG:音樂 | 歌曲 | 情緒 | 懷舊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