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館裡怎麼把一張照片放大的?

比如一寸放兩寸 或放大成肖像照


這是個不小的問題啊

數碼時代是沒有放大這一說的,放大是膠片沖洗的一項工序,即把洗好的膠片印在感光紙上的過程。

從頭說起

首先把拍好的膠捲從相機里取出來,此時膠捲是不能見光的,然後用各種藥水把膠捲沖洗烘乾(這部分就不細說了)。

洗好的膠捲就可以見光了,為了方便保存和做相版(Contact print),把膠捲剪成小段碼進活頁。像這樣:

然後就要進暗房了,沒錯現在才進暗房。
暗房類似這樣,當然這是開著燈的樣子:

左手邊的水槽是洗相紙的地方。右手邊的就是放大機,也就是用來放大的設備。

它的結構是這樣的:

現在解釋一下這玩意的原理,基本上和照相機的原理相同。
暗房裡用的相紙不是不同印表機用的紙,而是感光紙,這種紙是不能見光的,這也是為什麼暗房裡只能開安全燈(Safelight,就是那種紅色的小燈)。很多人以為暗房不能開燈是膠片不能見光,其實膠片已經可以見光了,是感光紙不能見光。

搞清楚這種紙之後我們來看放大機,放大機方形的頭裡是一個碩大的燈泡用來照亮膠片,燈泡下面有一個插膠片的縫隙,再下面是放大機的皮腔和鏡頭,把膠片插進去之後,照片會像投影一樣投射在下面的板上,燈泡開啟的秒數、放大機鏡頭的光圈都可以調整。

想像整個暗房就是一個照相機,感光紙就是膠片,燈泡就是光源,整個放大的過程其實就相當於拍照的過程,就是把膠片翻拍在感光紙上。

回到流程上來,因為感光紙和膠片一樣,所以當然也需要衝洗,先在水槽里依工藝放好四到五個大方托盤,分別倒好顯影、停顯、定影液等,感光紙被放大機曝光後就會被按次序扔進托盤裡,在每個盤子里停留一到五分鐘不等,最終沖洗好的相紙就可以拿出暗房烘乾了。
現在要把剛才整理好的膠片做成相版,以便篩選。製作相版的方法就是把這頁膠片直接壓在感光紙上,在上面再壓一塊玻璃固定,然後開放大機曝光。具體不細說了,因為不做也不影響放大,可以省去,相版洗出來後就是這樣的一張紙:

確定好最終要放大的膠片後正式開始放大。
根據膠片畫幅的不同需要更換不同焦距的放大機鏡頭,如135膠片用75mm(感謝@方文迪糾正筆誤),120膠片用105mm等。
鏡頭長這樣:

然後確定好要放大的尺寸(這就是題主的問題,放大的尺寸就是此時決定的),調整底版上的刻度,注意現在不放紙,因為對焦要開燈。

把要放大的膠片固定在膠片夾里插進放大機,打開燈泡調整投影尺寸至和先前在底板上調整的一樣,調整對焦使圖像清晰,這部分和投影機基本一樣。
為了精確對焦,往往需要這個像顯微鏡一樣的玩意(Focus finder)來檢查以確保準確對焦。

完成對焦後就可以開始測試曝光了~沒錯每次放大都要測試光圈和開燈秒數,累死累死累死你。怎麼測試呢?把感光紙撕成小條用不同秒數分別曝光,然後一次次洗直到合適為止。
終於確定好光圈秒數了,在底板上固定好感光紙後,打開開關,感光紙就曝光了。

洗出來看看,咦,好像對比度有點低/高?這個地方太亮/暗?那就是加濾鏡和Dodging and burning的時間啦~這些折磨人的玩意就不細說了。

理想情況下,把曝光成功的感光紙按次序放進托盤沖洗,最後拿出暗房烘乾或晾乾,完事啦~

至此,放大的流程基本就講完了。

這種傳統的膠片沖洗流程全程都不用碰電腦,也要在測試和調整過程中浪費大量感光紙,耗費大量時間,我估計各位光看完就夠累了,暗房一待就是幾小時,只能洗出幾張照片。但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還是很有趣的。

好啦,答完收工。


我沒有什麼高深的技術,假如我現在手裡只有一張2寸的樣片,但我實際需要20寸的成片。因我技術和工具的受限,沒有辦法用那麼複雜的工藝做出我想要的成片怎麼辦。
好在我還有一台入門級的單反,和一個只可以想出些笨蛋辦法的大腦。
好了,我現在開始動手了,首先我將我的樣片,平放在一塊光線勻和的平板上面,拿起我的單反,對準鏡頭,聚焦,注意,別歪了,咔嚓一聲,按下快門。再接著取下存儲,導入電腦,打開PS,裁剪掉多餘,調整好尺寸,修復好明亮,列印,,OK,這時候我自豪地完成從2寸到20寸的蛻變了。


膠片時代是光學放大機,斯坦的一個放大機鏡頭二十多年前也要上萬塊吧。
數碼時代簡單,原圖唄,原圖不夠大插值唄。不過說到放大,目前你能買到的最好的數碼,仍然沒法和135膠片比。


推薦閱讀:

膠片相機有什麼拍攝技巧嗎?
你都用過哪些攝影「神器」,真的好用嗎,你都用它拍了哪些好視頻?

TAG:攝影 | 攝影師 | 攝影技術 | 拍攝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