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韓寒在《通稿二零零三》對中國教育的看法?

部分截圖可參考此微博新浪微博
個人覺得這真是對天朝教育的一次嘲諷……不是說韓寒書里的內容,而是說一個初中數學都未必及格的人居然能點評初中數學教育,還有一堆人跟著信


你要換個角度,韓寒說的真是一點都沒錯啊,不但數學學到初一就夠了,語文,英語學到初一也差不多了,物理初二才開,化學初三才開,這兩個學一年也夠你掌握常識了——如果你將來就是要當一個普通工人的話。
不怕各位笑話,我選擇當老師之前其實很躊躇了一段時間,因為之前在我僅有的教育生涯里,我完全沒能把表弟表妹教好,表妹屬於態度端正,但智商確實不夠用,表弟真的是完全不想學,每個假期的最後一天全家幫著一起寫作業是怎樣的體驗?這兩個人高考分數加起來還沒有我多,但是比某個著名的160還是多些的,儘管江蘇總分只有480。
但是這已經足夠他們當個普通的工人了,一個工人要算多少東西?實在不行還有計算器啊,每天按部就班的裝配產品需要多少知識?只要認得電路圖就行,還有記得裝完再通電。五線小城市一個月3~5000還不夠過日子的么?甚至再狠一點,你當個快遞員,需要學什麼物理和化學?只要認字認路不就行了?因為不懂化學所產生的風險大約也就是收件人家裡煤氣泄漏,而你又恰好按了門鈴。

事實上中國有一半左右的初中畢業生並沒有升入高中。現代社會的生產力是如此發達,以至於不會像古代一樣動輒餓死人,即使你啥都不幹,真正的混吃等死,國家也會給予救助。大部分人真的需要豐富的知識,紮實的功底嗎?顯然不。國家仍然決定給這些註定要成為普通人的年輕人以超過他所需的知識,哪怕這些會讓他受到某種意義上的折磨,相比於因為無知而吃的苦,這種折磨真是太過於微不足道了。

在這個體系下,最痛苦的莫過於偏才,一些功課極好,一些功課極差,然而考察的卻是總分。對於這種情況,各國的普遍手段是通過競賽選拔,尤其是理科的競賽。在中國的競賽制度改革之前,一個中等省份大概能保送近兩百名奧賽選手進一些非常不錯的大學,而一個中等省份一年會有幾十萬考生。所以我們很少聽到理科天才抱怨考不上好大學,就算語文英語全是渣渣,這不還有保送嘛,要是混不上保送呢?呵呵。但韓寒的特長是個例外,寫作能力無法像理科一樣在一個統一的標準下測量,甚至連統一考試都做不到——有多少作家是在考場上寫下了傳世之作?對於這種情況嚴格來說教育部還是做了一些大膽的嘗試,比如搞了一個新概念作文大賽,讓大學遴選這些具有寫作天賦的年輕人,形同保送。然而僅僅實行了兩屆便取消了保送的政策,現在只能用於自主招生,而且還是一個權重不高的獎項。
為什麼國家不肯改革現在如此壓抑天賦的教育政策?新概念作文大賽被指黑幕重重 獲獎靠拼爹
經濟改革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教育改革讓一部人先上起來,蛤蛤。

至於什麼因材施教之類,我只能說孩子你真是太天真了,提出因材施教的孔子那是搞私立教育的,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的玩法完全不一樣的,你不能既享受公立教育的廉價,又指責它不如私立教育尊重你的天賦。公立教育之所以能做到廉價,很大程度上在於一個老師可以教幾十個學生,人力成本被極大的壓縮了,但是這要求學生之間的水平差距不能太大,從這個角度來看,督促韓寒學習理科的老師們還是相當負責的,如果他們一句話也不說,多半意味著已經徹底放棄這個學生了,根本不指望他能追上其他同學。

教育問題歸根結底也是一個成本與產出的問題,正如不會有人真正的和牛談論作曲一樣,學校也不可能把優質的資源傾注在一些幾乎不可能出結果的人身上,我想要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怎麼辦?父母可以用金錢作為代價,或者靠自己,證明你值得學校把機會給你。這個殘酷的世界裡,沒有誰的要求是應該得到滿足的。

當然,據說當年有不少人以韓寒為榜樣,可我們現在只看到了一個韓寒,這些模仿者都去了哪裡,是個有趣的問題。


無聊,有多少人根本沒看韓寒具體說了什麼就開噴了?

上面很多答主也說了,這就是韓寒少年時代的文章,免不了有偏激之處。如果就此微博貼出來的言論,我的觀點是:語文部分基本認同;數學部分一半一半;英語部分不太認同。

語文部分:

1. 文章沒有優劣之分:如果從絕對意義上講,這句話當然不完全正確。但審美的確是個主觀的事,這也是好文章的標準永遠不可能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標杆的原因。當然,作為考試,必須擬定一個標準出來,但這個標準並不等同於好文章的標準。所以,實事求是地講,考試的評分本身就是依據大綱而非所謂文章的好壞而來的,因為後者根本沒有標準。

2. 議論文無用:基本認同。議論文固然教會你一個可能比較普世的八股框架。然而,說這玩意能教你學會「議論」,提高你的思辨能力,那就是純屬扯淡了。但凡寫過的都懂,所謂的高分議論文,就是用文筆把一堆論據串起來,和論點有關即可。至於這中間到底犯沒犯邏輯謬誤,根本不在評分考量之列。說議論文鍛煉人思維的,還不如去做GRE邏輯靠譜。

數學部分:
1. 數學學到初一為止,這固然偏激。但放到15年前,數學難度遠高於其他科目的時代,說這種話可以理解。我贊成高中階段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學習數學。

2. 數學能否培養邏輯思維?能,也不能。數學上的邏輯,如果不能運用於現實,那麼你數學學得再好,現實中的邏輯也必然糟糕。否則,數學家應該同時都是哲學家才對。換言之,數學學得好,和你講話是否有邏輯,並無必然聯繫。

英語部分:
我認為語法還是比較重要的。當然,有一類語言天才型的人,可以靠大量的積累來培養語感。不過,這並不適用於全部人。

另附韓寒本人的態度:


謝邀。

在《通稿2003》中韓寒抨擊中國教育的主要觀點是「全面發展等於全面平庸」,至於其他犀利的觀點,都只能算是它的細則。高一時初讀韓的書,我對此深信不疑。因為那個時候,我數學不好,物理不好,英語不好...只有作文寫得好。我指望除了體育課之外的所有課都變成語文課,只要像韓寒那樣寫好文章或是開好賽車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學數理化英。有的人剛好跟我相反,覺得文科的內容可有可無,專精於數學就夠了。但本質上是一樣的,我們都只想學自己感興趣的。

誰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中二的時期,韓寒寫《通稿2003》那會兒,也許正處於中二晚期。儘管他的觀點拿到今天來看,仍然是言之鑿鑿,但韓寒本人不免也意識到了當年思維的局限,所以他承認「現在看,很多地方解氣但過激狹隘,未必都有道理。有些對我而言沒錯,但對其他人並不適合。」聯繫韓寒的觀點評價中國教育,永遠繞不開他本人的經歷,但韓寒畢竟只是倖存者偏差的個例,他既不能用來揭示中國教育的弊端,也不能作為解決問題的參考答案。

這世上有一小撮幸運的人,他們提前獲得了選擇權,因此他們的人生被標記出互不重疊的1、2、3,即便第一條路子走不通,立馬換到另一條路子上。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幾乎沒有選擇權,走一步看一步,好似從1邁到了2,那也不過是在用2彌補之前1的錯誤。所以之於韓寒他擁有選擇權所以無所畏懼,之於普通人只好得過且過,未來才可能有選擇。

說回到「全面發展」上。我是贊成「全面發展」的思想應用於義務教育階段的,本身基礎教育的目的在於博識,進階到高等教育後才強調精學。產生分歧的關鍵在於全面發展的程度,韓寒認為初高中就應該轉為精學,開始因材施教。但老實說,大部分人在讀完大一才認識到選錯了專業。過早接受分專業教育,犯錯的彌補成本十分巨大,這點我是深有體會的。

當我轉行技術崗開始學習編程的時候,我就意識到了英語和數學思想的重要性。好在有一點底子在,至少不用從頭去學集合和變數。不過仍舊後悔中學時沒有重視英語和數學,導致這二者很有可能成為技術上的瓶頸,不得不在學習編程之餘背儘可能多的英語單詞,未來接觸到演算法很可能還得看數學方面的書。這方面的彌補成本對我來說已經很大了,但起碼還在我所能承受的範圍之內。假如我只有小學的水平,那麼我很可能會直接放棄轉行的打算。過去被我稱作「鳥語」的英文單詞,居然神奇地成為我今後謀生技能的核心語言,所以再也不會有類似於「我不出國不進外企為什麼要學好英語」這種想法了。

中國教育的弊端不全然是韓寒說的那樣,韓的觀點大多只能歸結於吐槽。應試教育也沒有想像中那麼糟,至少不會把人折磨到殊途同歸的無奈里。欣賞應試教育可以憑考試取得飯碗,不喜歡它也可以自由的另謀出路,其實教育本身就是讓人認識自己。


每個人十幾歲的時候都很幼稚,
韓寒的不幸之處在於十幾歲就會寫文章了,而且廣泛流傳了。

脫離時代談學識都是耍流氓。
我們不能因為《水滸傳》里亂殺無辜嗜殺成性就批判作者三觀不正,否定這是一部偉大的作品。
《西廂記》,《紅樓夢》,也是一樣的。

三十多歲的人了,覺得見識超過了十幾歲的韓寒就沾沾自喜,這是多大的出息啊。
真要比,也得跟現在的十幾歲的少年比啊……
話說回來,就是現在看韓寒當年的文風也不過時。你可以不認同他的思想和觀點,但是作為一個作家,他的文筆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可以說是網路段子手吐槽文的鼻祖。他的作品氣質一貫磊落,真性情,很男人。

就拿這本《通稿2003》,來說,現在有幾個學生能有這樣的文筆,哪怕是幾十歲的人難望其項背吧。
不要聽人家說,韓寒說了數學沒用,你就覺得自己智商多高,你就出來告訴大家數學有多大用,就你這樣的,數學學的再好,最基本的語文閱讀能力你都不具備,也很難有多大出息。
再退一步說,不談文筆談思想,他鼓吹的素質教育在當時也是比較進步的。具體對不對吧,也是一派觀點。就是現在誰又能說他完全錯了?
不要詆毀別人的智商來提升自己的優越感。現在的韓寒比知乎上絕大多數的大v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就是十年前的韓寒來知乎,妥妥地也是一個大v。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寫這篇答案的時候我把《通稿2003》當成《零下一度》了,腦子裡想的都是《零下一度》的內容,直到今天才猛然醒悟。
《通稿2003》水準是不低的,不幼稚,放現在一點也不過時。我又去百度看了下新版的,發現某些文章後面又增加了他後來寫的文章,算是對自己以前觀點的補充或者反駁,畢竟早期的不太成熟。
反對者也別光拿數學說事了,在書的第一章韓寒就說語文學到初中就夠了,快去噴吧。


我想說一下那個引起大量討論的問題,就是韓寒關於數學的發言。
我就不說那種,不學數學造不出賽車造不出衛星這種東西了,懂的人不用說,不懂的人說了也沒用。
舉個例子
韓寒錯在了他乘著纜車爬上了山頂,然後舉著大喇叭對山下的人說,根本不用爬,你們這群人這麼執著於爬上來,你看我,我這不是沒爬也上山頂了么,輕輕鬆鬆。
可是他忘了造這條纜車的人都是實打實走上來的,而且未來的日子,後面的「山峰」,依舊需要那些科研世界的無名英雄一步一步的爬上去,來建造供普通大眾坐的纜車。
敬畏技術,敬畏科學,科學的拓展是無名英雄們付出大量汗水甚至可能是鮮血換來的,他們不像宋鍾基,很多人在實驗室在工作崗位上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壓力,孤獨,生理和心理的高壓力,他們非常苦,這個人群才是推動世界前進的源動力,並且他們真的可以改變世界,他們正在改變世界。(無意冒犯,我個人真的認為當今娛樂明星的大紅大紫的現象對於科學工作行業是不公平的。)
交流電真正發明者特斯拉,微積分真正創立者萊布尼茲,他們分別受到過愛迪生和牛頓的打壓致使他們的科研成果至今被大量的人誤認為不是他們自己完成的。
我20歲之前是韓寒的鐵杆粉絲,現在回味是因為他的文字看起來很有勁,看起來不犯困,看起來似乎為我當時不喜歡英語和數學找到了理由。
可是如今,我再也不這麼認為了,他說的話仍舊有些道理,但是已經不再佔據我對世界的全部認識了,我已經有自己的認識了。
話說這麼簡單的道理,他會不懂嗎,結構如此精密的賽車不是用初一的知識做出來的,這個道理他一定懂。
敬畏科學,敬畏技術,不要本末倒置。


---------------------------------------------------------------------------------------------------------

吃過晚飯來更新

韓寒已經在微博回復了。
實話說這本書我並沒有完整的看過,圖片上的隻言片語並不能概述韓寒的意義,我的隻言片語同樣。十年前的他寫起來很解氣,但未必都有道理,有的地方對他沒錯,但對於其他人未必適合。好了,那我也得把我上面批評的部分話收回,然後扔向十年前的他,哈哈。
韓寒真的是被歲月磨圓了稜角,然後再慢慢的被磨平了稜角,我還是挺想念他以前那種憤青的文風,隨著他的文字一同飛走的還有我的青春吧,就這樣。

有知友私信我關於「宋仲基」那一段話不妥,我覺得並沒有不妥,職業不分貴賤,但分高低,這是我的立場,娛樂明星作出的社會貢獻不一定比得上工程師,但是收穫了數倍於他們的名利,只是因為這一段話並不切這題,這涉及另外一個問題了,這裡不做說明。

…………………………………
一覺睡起來,不少人評論,再次更新。

完整的文章我已經找來看完了,韓寒確實在文章中加了大量的定語,將文章中類似「不用學數學」這種話釘在自己的身上,好吧,我也被這個斷章取義的圖片釣魚了。


以至於我現在比較討厭這個截圖的人,以及它背後的營銷團隊。所有人在這個營銷事件中都變成了鐵板上的牛排。包括我自己。

至於有人不能理解我表達的含義,我認為我為科研鳴不平的立場沒有問題,無論是「唯科技危險論」還是「工作不為尊重論」還是「愛好論」,都和我想表達的立場有分歧。同樣,這是一小部分人做的事情,普羅大眾不用蒙頭科研,買菜不用微積分,這無可厚非。但對於投身科研的人,社會必須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
我們不要求別人來了解傅立葉級數是什麼,也不要求普羅大眾都去學習微積分,有的人不願意學沒有問題沒有人逼你,但是如果沒有人學習這些東西,世界不會是今天這個樣子。
說多了連我自己也被繞進去了。

有知友在我下方的評論讓我看的很不舒服,一是語氣非常的不友好,二是我看了半天根本不明白他想表達什麼。當別人已經在討論更深的問題的時候,我不希望有的人還在爭論如此淺的問題。

人可以不上學,但是不能不學習。
這也是韓寒說的,請大家不要忘了。

結束,不再更新。

…………………………………………~~~

再補充一句吧,我是真啰嗦,我考研的那一年壓力特別大,全靠看非誠勿擾和郭德綱撐過去,所以,娛樂產業有沒有價值?嗯,你們應該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了。
結束!


我數學聯賽也沒考到60%啊(雖說就差幾分),那按題主的邏輯,我是不是也不能點評聯賽了?


「在那會兒,愛情的力量絕對是超越父母老師的訓話的,我開始每天認真聽講,預習複習,奮鬥了一陣子後,我的一次數學考試居然得了滿分。
是的,滿分。要知道我所在的班級是特色班,也就是所謂的好班或者提高班。那次考試我依稀記得一共就三四個數學滿分的。當老師報出我滿分後,全班震驚。我望向窗外,感覺當天的樹葉特別綠,連鳥都更大隻了。我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借了一張信紙,打算一會兒給Z寫一封小情書,放學塞給她。信紙上印著「勿忘我」「一切隨緣」之類土鱉的話我也顧不上了。我甚至在那一個瞬間對數學的感情超過了語文。
之後就發生了一件事情,它的陰影籠罩了我整個少年生涯。記得似乎是發完試卷後,老師說了一句,韓寒這次發揮得超常啊,不符合常理,該不會是作弊了吧。
同學中立即有小聲議論,我甚至聽見了一些贊同聲。
我立即申辯道,老師,另外兩個考滿分的人都坐得離我很遠,我不可能偷看他們的。
老師說,你未必是看他們的,你周圍同學的平時數學成績都比你好,你可能看的是周圍的。
我反駁道,這怎麼可能,他們分數還沒我的高。
老師道,有可能他們做錯的題目你正好沒看,而你恰恰做對了。
我說,老師,你可以問我旁邊的同學,我偷看了他們沒有。
老師道,是你偷看別人,又不是別人偷看你,被偷看的人怎麼知道自己被人看了。
我說,那你把我關到辦公室,我再做一遍就是了。
老師說,題目和答案你都知道了,再做個滿分也不代表什麼,不過可以試試。
以上的對話只是個大概,因為已經過去了十六七年。在眾目睽睽之下,我就去老師的辦公室做那張試卷了。
因為這試卷做過一次,所以一切都進行得特別順利。但我唯獨在一個地方卡住了——當年的試卷印刷工藝都非常粗糙,常有印糊了的數字。很自然,我沒多想,問了老師,這究竟是個什麼數字。
數學老師當時就一激靈,瞬間收走了試卷,說,你作弊,否則你不可能不記得這個數字是什麼,已經做過一次的卷子,你還不記得么?你這道題肯定是抄的。老師還抽出了我同桌的試卷,指著那個地方說,看,他做的是對的,而在你作弊的那張卷子里,你這也是對的,這是證據。
我當時就急了,說,老師,我只知道解題的方法,我不會去記題目的。說著順手抄起卷子,用手指按住了幾個數字,說,你是出題的,你告訴我,我按住的那幾個數字是什麼。
老師自然也答不上來,語塞了半天,只說了一句「你這是狡辯」之類的,然後就給我父親的單位打了電話。
我父親很快就騎車趕到,問老師出什麼事情了。老師說,你兒子考試作弊,我已經查實了。接著就是對我父親的教育。我在旁邊插嘴道,爸,其實我……
然後我就被我爹一腳踹出去數米遠。父親痛恨這類事情,加之單位里工作正忙,被猛叫來了學校,當著全辦公室其他老師的面被訓斥,自然怒不可遏。父親罵了我一會兒後,對老師賠了不是,說等放學到家後再好好教育。我在旁邊一句都沒申辯。」

出自韓寒《一次告別》
誰說韓寒初中數學不及格了


許多年後,看到題主引述的這則微博,和知乎這個問題下面的無數回答,風島文不禁想起十幾年前,當他第一次讀《零下一度》和《通稿二零零三》的那個下午,那時的互聯網還是一個新興事物,垃圾信息尚未蔓延開來。

====================================

其實那時候我就對韓寒需要花這麼大的篇幅來回應一段來自一個缺乏基本閱讀能力的讀者的質疑感到錯愕。然而時隔多年,這樣的老段子還是能釣起不少不明真相的圍觀魚餌,我有些啞然。

斷章取義圍觀起鬨向來是震旦居民的強項,即使是在以『接受過良好教育,高級知識分子扎堆』的聞名的支忽也是如此。雖然讓人遺憾,也很難就此欽定良好教育背後有著大量水分,但是僅僅站在『人擇原理』的角度來看,應試教育恐怕也不如精英們吹捧的那麼成功。

從某種意義上說,釣魚文之所以在震旦有這麼大的市場,和應試指揮棒下搞得一團稀爛的語文教育的成功不無關係。

====================================

首先,《通稿二零零三》里的這篇文章,是韓寒對當時讀者看了另一篇更早的文章大量反饋意見的集中回復。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穿著棉襖洗澡》,收錄於《零下一度》。裡面引起爭議的那段文字摘抄如下:

就我而言,理科已經對我完全沒有意義,儘管它對時代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對於以後不去搞理科方面研究的人,數學只要到初二水平就絕對足夠了,理化也只需學一年,如果今天的學習只為了明天的荒廢,那學習的意義何在?

雖然加了無數清晰的限定狀語,但仍然受到了大量的非難,韓寒多少也有些無辜,畢竟我們不能要求每一個接受過完整語文教育摧殘的學生都能做到通讀全文。況且,受其本人知識水平所限,他的第二個論點實際上是不能完全站住腳的。那時的韓寒恐怕並不清楚,這個世界從事理科方面的研究的人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人從事的則是工程技術行業,這些行業當中,最高端的行業要求的數學並不遜於理科研究。

所以在後來出版的《通稿二零零三》中,韓寒對這些讀者作出了回應。並且對這段論點的主體進行了更細緻的定義:

現在事情過去了這麼長時間,經過了我一段時間的社會經歷,我重新安靜下來好好地思考這個問題,思考的結果是我不得不向他們道歉。當初因為匆忙下筆也沒有怎麼考慮,導致這句話的確和我現在認識到的真實情況有偏差。


我錯了。


因為數學其實學到初一就夠了。


那些寫信的人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反駁我,說,如果數學學到初二就可以的話,那高科技的尖端科學怎麼辦。我覺得這些喜歡數學的人閱讀能力還真是差,我在這句話前面有四個字,就是「對我而言」,意思是說,我韓寒,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

這次他乾脆只在這個集合里放了一個元素『他韓寒』,雖然他恐怕仍然沒有意識到他上一句真正的問題出在哪裡——這恐怕得花掉他數十年的閱歷去了解了。


而題主引述的微博裡面的配圖是怎樣的呢?

下面呢?不好意思,下面沒有了。

cut-off雖然是一種快要進入博物館的釣魚手法了,也還是不得不讓人感嘆一下『真是釣得一手好魚啊』


====================================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韓寒還曾提到過,他被邀請去參加一個電視節目。裡面的專家聲稱他『沒有看過韓寒的作品,單純評論這個現象』,後來不知道是興之所至還是怎麼回事,卻又在節目當中說出了『他(韓寒)的作品比XXXX差遠了』這種話。

而上面的一位答主是這樣說的:

實話說這本書我並沒有完整的看過,圖片上的隻言片語並不能概述韓寒的意義,我的隻言片語同樣

在我這麼多年對自然科學的學習當中,我個人一直覺得最重要的一條道理是:

『自己沒有深入了解的東西,不要妄加評價』

這應該是做學問的最基本的實事求是的態度,雖然很遺憾的是,這並不是應試教育教給我的東西就是了。

既然沒有完整的看過,為什麼就不能先去完整地看一遍再出來發表評論呢?

結論就是:十多年前會有那些蠢萌的讀者來信;十多年後仍然會有蠢萌的魚餌上鉤;再過十年,同樣的段子拿出來,我老可以斷言,依舊會引起一陣腥風血雨。只不過那時候老人都會退居二線,換成新生代出來批判罷了,不信,我們拭目以待。

====================================


傳統的觀點認為,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震旦學生『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我是不同意的。


前者看看支忽就知道,哪來的什麼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明明是一個不懂也要裝懂地積極表達意見的團體。


後者,『獨立思考的能力』向來是任何一個地球人都具備的素質,『缺乏』根本無從談起,震旦學生的特點,以支忽看來,恰恰是除了『獨立思考』以及『質疑別人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外,別的什麼也不會了


====================================


說點題外話把。


繼續把那篇文章往下讀的話:

我在很小的時候曾經想過要做科學家,可是不幸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夢想改變了。我確定下來那些高科技的領域中將沒有我的身影的時候,我覺得高中的數學實在是太浪費了。對於百分之八十的人來說,這個部分的學習完全是為了四五年以後完全地忘記。


而為了百分之二十甚至更加少的人去犧牲大部分人的時間,是否值得?


當然你可以說,那個時候的人還沒有定型,不知道學了有沒有用。


我想說,一個十八歲以上的成年人,居然還不知道自己以後的理想是什麼,自己喜歡的是什麼,那真是教育的失敗

我很慶幸自己是一個堅持了從小夢想,並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以及自己喜歡什麼,並為之奮鬥的人。雖然後來為此放棄了寫作,並且嚮應試教育做出了大量的妥協(現在回想起來,我高一的時候就應該全力參加物理競賽的,高三投入給高考那一年純粹是在浪費人生,這是我人生中一個重大的抉擇失誤)。但是,我仍然是一個足夠幸運的人,生在一個開明的家庭,得到無數資源可供學習,還遇到了優秀的高中教師們。


而其中最幸運的就是,我恰好又是那極小一部分準備從事基礎研究的人。即便如此,我高三的那年,依然被高考作文訓練折磨得痛不欲生。


畢竟,比起我見過的那些痛苦掙扎的,迷茫的,渾渾噩噩的,慵懶的,疲憊的,早早褪去了鋒芒的年輕人們,我真是太幸運了。一所優秀的高中至少只會浪費掉一年,一所爛高中卻足以毀掉整個三年,即使是在同樣的應試製度下,教育的形態也會千差萬別


採用什麼樣的評價制度,試題設計得好還是壞,自主招生是否公平,都是表象而已。像第三點,甚至根本都不是教育的問題,是制度公平的問題——這明明是權力與監督的問題——然而這與教育的形態是先進還是落後有何關係?難道說為了保證公平,語文教育就必須是現在這堆侮辱學生智商的東西嗎?


某種意義上還真是,畢竟在震旦,任何特色問題歸根結底都是政治問題。你和他談教育,他和你談腐敗,sigh。


『優秀的教育把學生當人,糟糕的教育把學生當產品』。

僅此而已。


====================================
最後,韓寒掛科是從高中開始的,題主隨口造謠人家初中數學不及格,有些失禮了吧?


事實上令人非常遺憾的一件事就是對韓寒這些觀點的批判恰恰標誌著韓寒不幸言中了。
你看看,按這教法教出來的,按知乎的人員構成來看,也算是這個體系出來的精英了吧。
然而卻還是在犯閱讀理解上,寫作上的低級錯誤。看來這種教法對提升學生們的真實的閱讀寫作水平,是沒多大幫助的。
在知乎上也算是做了不少交流,最大的感受可能就是很多人的閱讀理解能力實在太差了,導致在下根本就懶得搭理他們了。
語文數學只學到初一就夠了這話簡直就像一枚丟到魚塘里的深水炸彈,充分引爆了高級知識分子們的G點。
不,準確來說在知乎上,一切聲稱xx知識是無用的,具有反智傾向的言論都會遭到炮轟。
問題是這裡存在一個隱含的偷換概念——學到初一就夠了又不是不准你再繼續學了。
你將來想當工程師?沒問題啊。別說初一數學,你就是學完高一高二高三數學都沒問題啊。
沒人攔著你好好學習數理化為國家的星辰大海添磚加瓦嘛。
問題是,放過我們這些想當作家/畫家/翻譯家等等等等的好不好?
同樣的道理,你將來想當作家?沒問題啊,語文你學到高三都沒問題。
問題是能不能放過將來想當程序員工程師什麼的同學呢?
學到初一就夠了,又不是只許你學到初一,你將來想從事相關的行業誰不讓你學了。
問題是客觀現實就是,初一以上的知識對絕大多數專業不相關的人來說,真的是一點用都沒有。
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為什麼考美術學院還要考文化課呢?
(然後結果就是很多時候普通高中的學生,平時報培訓班,考試前集訓幾個月,倒是比藝術高中的學生高考的時候更有優勢了。)
這事簡直都滑稽。
哦,對了,再提一嘴大學生深惡痛絕的高數,這玩意文科生也要學,現在不知道了。
有人說韓寒那樣的偏才是少數人……少你個大腦袋啊。
絕大多數人其實都是偏才,全才才是少數人好不好。
事實就是很多學生都是用了一丁點的精力搞定了自己的強項,然後以極低的效率提高了其它科目的分數……
簡直就是喜劇片。
知乎以前有些問題,關於孩子該不該背古詩詞之類的。
古詩詞是不是好東西?是。
但是你要說學校強制小孩子背,考試非要考,那這事情就是另一碼事了。
什麼東西,加上強制兩個字,好的也能變成壞的,甜的也能變成苦的。
如果在下有孩子,在下大概也會教他兩句苟利國家生死以什麼的,帶他背張宗昌將軍詩作更是必不可少233333333(當然,不會強求的)
但是你要說學校強制背古詩考試考默寫什麼玩意的那還是算了吧。
說出來不怕知乎精英們笑話,在下自己一看見古文就是一種既喜歡,卻又渾身難受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在下一直遠離古詩古文。
為什麼呢,在下小時候其實挺喜歡這些東西的,但是在學校的各種強制背誦徹底毀掉了在下對這些東西的熱情,並且培養出了生理性的反感。現在看古文比看外語都費勁,大腦基本上是自動過濾,看好幾遍也沒看明白是什麼玩意。
陶冶出什麼情操了?不,準確來說被陶冶出情操來的只是極少數人,看到古文就開始頭大的人大概才是多數吧。
數學語文物理化學上,道理是一樣的。
知識是不是好東西?當然是了。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忍耐強烈的痛苦,去學一些以後根本用不上的知識呢?
不是不准你熱愛數學,只是懇請你放過我們這些不愛數學也用不上數學的人。
對你來說學到初一當然不夠了,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學到初一,足夠了。
所以,數學學到初一就夠了這話當然不錯了,你覺得不夠沒人不讓你繼續學嘛。
最後再說一次,在知乎上這群應試教育的佼佼者,閱讀理解能力依然這麼差勁,這其實足以證明我國語文教育的失敗了。


其實,我覺得就他對應試教育的體驗來講,他單單對於應試教育這一面,是沒有多少發言權的。做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就像你不能指望一個只用過兩千塊上網本的人去正確評價surfacebook和rmbp哪個用戶體驗好一點。

這也就像我會比較相信他對於某輛汽車的駕駛感受的評價一樣。


我只想說,韓寒初中數學拿過滿分。


看來韓寒知道他的讀者群體啊


原先只打算寫《語文的問題》這一篇,後來寫了一整本書的書評了。
前後花了六個小時左右,沒想到這麼耗時。

——

我就一段話一段話來點評了。

我不是韓寒粉絲,也不是韓寒黑,我對韓寒的了解只是局限於幾個新聞報道和現在正在看的這本書。

我只是想要表達我的一些看法。

我這個書評,平時是我自己寫給自己看的,現在只是把我平時寫過的內容放出來。
——

韓寒寫這些內容的時候,才是大學生年紀吧(百度百科說他寫這本書時才21歲)(高中肄業)?他的信息接收途徑僅僅局限於一個高中生的信息,做出這樣的判斷,也是情有可原的。
上面回答也說到了韓寒的一條微博表示自己當時「過激狹隘」了。

——
序言:

韓寒的這段話,大意就是說自己在錄製節目的時候遇到一個專家,跟一個專家說自己已經退學了,那個專家就覺得韓寒已經停止學習,於是勸告他不能停止學習。韓寒表示學校以外也能夠學習,他沒有停止學習。韓寒內心裡在笑話那些所謂的專家。
我覺得這是韓寒自己豎起一個靶子自己打。

據我所知,我從初中甚至更小的時候,我就已經對一些詞語耳熟能詳了;「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等。

對於一些醫生、會計、金融等職業來說,無論多大年紀都需要考證,「學習」是真的「無分校內校外」。
哪裡來的「學校外就沒有學習」的思想?
那個專家是一個進入社會多年的高學歷工作人士,總不會接觸不到這些「終身考試」的職業吧?他應該不會對別人產生一種「你不在學校,所以你就沒有在學習」的錯覺。

也就是說,不是「中國人沒弄明白學習和上學是兩回事」,而是「韓寒不知道有的人的職業需要終生學習,無分校內校外」。

但是,就事論事,以普遍情況來說,假設你是那個專家,你在錄製節目的時候遇到一個提前退學並賺了很多錢的年輕人,難道不會下意識覺得他是因為「厭惡學習」和「為了賺錢」就「退學」?

換言之,這個專家並不是認為韓寒「離開學校一個人就不會主動學習」,而是認為「你這個提前退學去賺錢的年輕人,需要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個專家對韓寒說這種話是出於一種「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而不是一種「高知識分子對於一個輟學人士的歧視」。
韓寒想得太「過激」了。(這個詞是韓寒他在微博自己形容當年的自己的,不是我亂說的。)

以普遍情況來說,這個專家這句話是沒錯的。只是韓寒是一個特例,他是一個既提前退學、又熱愛學習,還能夠一直都賺很多錢的人。
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和他那樣。

當然,這個專家的這種行為,叫做「先入為主」,也叫作「偏見」。普遍情況不能代替特殊情況。

我現在問一問知乎的諸位,如果你們遇到一個輟學不讀書的學生,你會對他說和那個專家一樣的話?
(五萬多名知乎用戶表示,你可以參照這個提問下的回答:在學校門口賣鐵板魷魚的大二女生,以後會有什麼發展? - 創業)
還是對他說:「學校外面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啊。」

我前幾天和幾個同輩聊天,他們都沒有再讀書了,我說的是後面那句。
如果我遇到的是一個晚輩,我應該會說和那個專家一樣的話。

——

我也也不大理解「博士後」究竟怎麼幹活的,但是據我所知,並不是像上駕校那樣。
韓寒同學學歷止步於高一,我想,他對於「博士後」和「博士」的「工作」應該多了解了解。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以為博士的工作等同於駕照師傅。
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衡量標準。不是每一個工作都必須進公司、進企業、在社會上露面、獲得巨大人氣才叫做有本事。
很多人一輩子都在學校里工作,依然不妨礙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做出巨大的成就。

——

第一章,關於語文:

韓寒的意思是說,學生們普遍具有寫作能力,只是局限於寫作格式無法寫出來,事實上他們寫情書可厲害了。

我的感覺就是,韓寒同學身處於中國的教育強市、最先進文化、最發達文化的領頭羊地區——上海,他初中讀的是上海的初中,高中讀的是重點高中。
也許是因為這樣,韓寒同學錯誤地以為他身邊同學的寫作能力就代表全中國的寫作能力,這樣的想法,就像是上海交通大學的學生以為全中國的大學生都擅長賽艇運動那樣「狹隘」(這個詞是韓寒他自己在微博形容當年的自己的,不是我亂說的)。

如果韓寒同學願意去其他的省市的普通初中或者普通高中去看一下那些學生的語文卷子,就會明白大多數學生的語文作文——糟透了。
我高中讀的是重點高中,我看過一些同學的語文作文,我讀都讀不下去。(雖然我也是這樣糟糕,不過好在我從來不讀我自己寫過的作文。)

我想說,這就是寫作能力不行的問題。

如果有人覺得找這些試卷太麻煩,你們大可以在知乎找那些長回答看,很多回答真是寫得「四類卷(21分-38分)偏離材料,角度或立意不當,中心不明確,內容單薄,結構不夠完整,語言欠通順,語病較多」。

(這裡的韓寒同學,是指當年還是學生時代的韓寒同學。我對事不對人,也僅僅是針對這篇文章來點評。)

——

還是語文:

主要是最後一句:「我真不相信一個班級作文水平最高的和最低的差距能有最好和最差那麼大。」

我的感覺就是:除非是實驗班那種專門挑選高水平學生進去的班級,不然,如果是普通班級,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寫作水平的差距真的可以那麼大。
韓寒同學又是拿他的重點中學的學生來作比喻了,這個樣本挑選的太不好了。

知乎高票回答的差距和被摺疊回答的差距也可以這麼大。
有時候,高票回答的觀點甚至可以和被摺疊回答的觀點一模一樣,寫作水平爛到被人摺疊下去了。

——

我有過類似的經歷,有一次我真的抄了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老師給了我80分。
我也不是故意戲弄老師的,我以為作業就是讓我抄一篇優秀的文章,實際上作業是自己寫作文。

但是,韓寒的說法是錯誤的。
1.寫作是具有很多技巧的。用評論區的王振寧老師的話來說,就是一件「技術活」。
不同的題材如何寫,不同的內容如何組合,如何準確地把你想要傳達的意思寫得清晰起來,也是一門技術。
舉個例子,馬伯庸教你寫作文:什麼叫做新聞寫作中的「華爾街日報體」和「倒金字塔體」? - 馬伯庸的回答

2.對於簡單的寫作,無法拉開「差距」,但是高難度的作文就可以。舉個例子,如果讓名作家用50字給月亮寫一段話,寫出來的東西和中學生寫的東西差距不是很大。
但是,如果讓名作家用幾千字寫關於月亮的一篇文章,和中學生差距就很大了。

舉個例子,我自己最大的感觸就是前幾天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發生了幾件事,這幾件事夾雜在一起,錯綜複雜。我的朋友們在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每個人在表述上都不完整,造成了很多誤會。於是,我整理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按時間順序說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一共幾件事,為什麼會發生,如何發生,造成了什麼影響。於是誤會就消除了。
這次談話相當於一次簡短的作文了。

3.改卷老師的鑒賞力度問題。舉個例子,前幾天我在街上聽人彈奏了一首曲子,我覺得和黃家駒彈的差別不大。這就是我的鑒賞力度不夠的問題。

4.一些名作是因為寫出了某種著名的現象才成為名作的。
舉個例子,魯迅的《風箏》(對待兒童)、老舍的《抱孫》(產前護理、保大人保小孩、婆家娘家、婦科男醫生、中醫西醫、醫鬧)和沈從文《蕭蕭》(城鄉思想差異),還有錢鍾書的《圍城》(綠茶婊、不通人情世故的人)都寫出了某種很著名的現象,這種現象根深蒂固,至今無解。

舉個例子,《蕭蕭》中有這麼一段,如果你能夠寫出來,我相信你的老師肯定不會給你打低分,內容是鄉下人(蕭蕭和她的祖父)眼裡是如何看待城裡人(以女學生為代表)的:
「女學生由祖父方面所知道的是這樣一種人:她們穿衣服不管天氣冷暖,吃東西不問饑飽,晚上交到子時才睡覺,白天正經事全不作,只知唱歌打球,讀洋書。她們都會花錢,一年用的錢可以買十六隻水牛。她們在省里京里想往什麼地方去時,不必走路,只要鑽進一個大匣子中,那匣子就可以帶她到地。城市中還有各種各樣的大小不同匣子,都用機器開動。她們在學校,男女在一處上課讀書,人熟了,就隨意同那男子睡覺,也不要媒人,也不要財禮,名叫「自由」。她們也做做州縣官,帶家眷上任,男子仍然喊作「老爺」,小孩子叫「少爺」。她們自己不養牛,卻吃牛奶羊奶,如小牛小羊;買那奶時是用鐵罐子盛的。她們無事時到一個唱戲地方去,那地方完全像個大廟,從衣袋中取出一塊洋錢來(那洋錢在鄉下可買五隻母雞),買了一小方紙片兒,拿了那紙片到裡面去,就可以坐下看洋人扮演影子戲。她們被冤了,不賭咒,不哭。她們年紀有老到二十四歲還不肯嫁人的,有老到三十四十居然還好意思嫁人的。她們不怕男子,男子不能使她們受委屈,一受委屈就上衙門打官司,要官罰男子的款,這筆錢她有時獨佔自己花用,有時和官平分。
  她們不洗衣煮飯,也不養豬餵雞;有了小孩子,也只花五塊錢或十塊錢一月,雇個人專管小孩,自己仍然整天看戲打牌,或者讀那些沒有用處的閑書。…… 」

這種思想至今依然廣泛存在於農村。

而且,我自己曾經摘抄過一些優秀的文段,運用到作文裡面去。每次我運用這些精彩文段的時候,老師都在這些文段下面劃線,表示這些文段寫得很好啊。
可見,金子即使藏在沙子里也是會發光的。

5.炫技問題。
朱自清的散文比較特殊,為什麼呢?因為他很少炫技,比較「樸實無華」。
雖然他寫得確實好,但是並沒有那種太嚴重的炫技,所以很多人都會覺得「我也寫的出來啊」。
朱自清的散文,已經到達了返璞歸真、大巧若拙的境界,一般老師沒有那個強大的鑒賞能力鑒賞出朱自清散文的能耐。

要是像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那樣,一開場就來一個時空間穿越感極強的一句話,老師很難不被感觸。
比如,「多年以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
還是語文:

這個主要是關於語文閱讀理解的「樣板」和「嚴格」的討論。這個內容在知乎上討論很多次了。
我也寫過一個關於這方面的回答。
我先給出知乎上的提問,大家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我對這方面也很感興趣。韓寒同學有這樣的不滿和疑惑,在他的年紀和時代來說,在所難免,我並不責怪他在這個問題上的「狹隘」。

這個是我寫過的一個回答:怎樣看待現代的語文教育?又有什麼方法來加以改變? - 匿名用戶的回答

簡單來說,我的觀點如下:
1.高考制度,也就是科舉制度,幾千年來都是足以影響國家動蕩的大事情,「公平」是絕對重要的。
2.「理解一個文學作品」有兩個方法:「讀者中心論」和「作者中心論」。前者就是說「我看到了什麼什麼」,後者是說「我認為作者是在寫什麼」。
2.一份試卷,想要做到「公平」,就得「嚴格化」、「套路化」,你不能說讓學生隨意寫,學生隨意寫,每個老師就憑藉自己的「感想」隨意改,這樣就亂套了。改出來的試捲成績就具有「隨意性」。
你得設立一個標準,怎樣寫才叫做「優秀」,怎樣寫才叫做「差勁」,老師才能夠「按照標準改卷」。
如果是「讀者中心論」寫法,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同,寫出來的感想千差萬別,無法統一改卷了,也就無法「公平」了。
3.魯迅先生說《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反抗滿清統治),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
憑藉我對閱讀理解的認知,我認為我們現在的改分標準是「革命家」思維,看到的是「反抗封建統治」。
如果有人覺得這個改分標準很單一,想要添加幾個標準,比如「經學家改卷標準」,用《易經》來分析;才子改卷標準,用「纏綿」分析。即使這樣做,也不過是「多了五種單一的改卷標準」。

大意是這樣了。
韓寒同學以學生角度來看待閱讀理解,覺得這道題太單一無聊。但是,如果從「整個社會的公平」來看,呆板無聊就無所謂了。

而且,現在閱讀理解你可以隨意發揮,發揮得好,還可以加分,在題目滿分的條件下加兩分。

——
還是語文這裡:

韓寒這裡在討論語文作文的「偏題」。
我的意思和上面一樣。你確實可以隨意發揮,但是必須在框架內發揮。
你在考試,在參加高考,在參加科舉考試,在參加一個國家最為重要的一件事,你的「創造性」和「隨意性」必須在「規範性」的「框架內」活動。
不是不給你「創造」,但是不能夠影響到這個制度的「公平」。

——

不是的,這裡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一個標準」,這裡上面討論過了,因為「公平」是絕對的,也就必須「標準化」了。即使有兩個標準,也不過是「一個標準的兩倍」,實質還是和「一個標準」一樣。

第二個問題,就是「作文水平」問題。這裡上面也討論過了,韓寒同學當時見到的學生都是寫作高手,以為大部分學生都這麼厲害。實際上,光是「作文水平」,就足以刷掉一半以上的學生了。

——

1.不是的,即使是一模一樣的內容、觀點、素材、寫作方法,還是可以產生很大的差距的。

我之前看過某個小說家的小說,之後發現他被人抄襲了,抄襲者怎麼抄襲的?他是「一句話一句話地抄襲」,但是沒有「一個字一個字」地抄襲,也就是抄襲者的每一句話對應著原作的每一句話,只是每一句話用的字有些許差別,但是——還是抄襲得很爛啊。

以我的班級為例,老師教我們班的學生寫作文,素材、寫作方法教的一模一樣,一些同學寫出來的作文就是比我好很多。

2.其實套路化根本沒問題的,一點問題也沒有,甚至非常好,很好。
比如我之前學習過公文寫作,也是很套路化,一板一眼。
套路化的好處在於快捷,比如現在上級領導要求你寫一篇文章——不管是什麼崗位,總會有一個需要寫東西的時候,即使你不會寫,你領導要求你寫,你還能夠拒絕嗎——套路化寫作能夠讓你在最快速度下寫出一篇文章來。

套路化的問題在於:不實用。
現在我們學習的一些作文,很多都不大實用。比如議論文就很實用,但是主題內容很不實用。比如你不能針砭時弊。如果針砭時弊,是很有用的,畢竟很多人都喜歡在網上吹水針砭時弊。
但是,如果不針砭時弊,又顯得很無聊,總是圍繞著什麼「心靈美」那些空洞的東西來寫。

其實記敘文也是很有用,像是在什麼小說網寫小說也能夠賺錢之類的。
但是,由於本身教學方向就沒有討論到「實用性」,導致了很多記敘文在「賺錢」方面並沒有巨大的作用——比如你不可能學完記敘文就在起點網寫小說,你做不到。

其實也不是完全不可以。關鍵在於學得深不深,學得好不好。
像是什麼我吃西紅柿還是誰來著,不就是高三複習的時候開始寫小說寫出名的嗎?可見中國的寫作教育還是有希望的,有實用性的。
只是落實到每一個平庸的人身上,能夠讓他們寫出一篇見得人的文章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

抖個機靈:「最痛苦的……」

——

這是不對的。
寫作是一門技術活,不是藝術創造,無需你喜歡或者討厭。
我給你一個任務,你給我完成這個任務,這就是寫作。準確的說,是為了日後工作的時候寫東西打基礎。
就像廚師學校的學生學炒菜,無需他喜愛或者討厭炒菜,只要炒得好、會炒菜就行了。

韓寒表示這樣的作文是「湊出來的」,這說明寫作的人並不懂得寫作的方法。
真正會寫作的人,任何作文都可以寫得出一篇看得過去的文章。
就像畫家可以就任何題材畫畫,無需喜歡或者討厭那樣。

你做不到,說明你技術不過關。

——

韓寒這段話,我完全不同意。

寫作這種事情,往往都是有目的的。
以現在的來說,需要考慮「讀者群」。
現在無論什麼雜誌、新聞報刊、網站等等,都必須考慮「讀者群」。
或者說,「讀者喜歡看什麼,你就給他們看什麼」。

不是說「察言觀色很痛苦」,而是「你必須察言觀色,以後的工作更加要」。
即使你拍電影,也必須考慮你的那群讀者喜歡看怎麼的電影,進而拍出怎樣的電影來。

或者說,《通稿2003》能夠寫得那麼「解氣」,和「讀者定位」、「察言觀色」的關係非常大。
「察言觀色」是非常重要的。
以日後出來社會工作來說,如果你需要寫文章,基本上,都必須考慮你的讀者是什麼人,他們怎麼想,你希望他們往哪個方向去想,你希望傳達什麼。

除非你寫作只是為了自娛自樂。這樣的寫作目的,寫出來的文章未必見得了人。不要和我說那個什麼梵高畫畫從來不在乎別人怎麼想也能夠畫出好作品,一般來說,考慮讀者心情來寫的文章,才能夠達到讀者的心。

——

「讀者中心論」和「作者中心論」,加上上面我提到的「一個標準」和「公平」,這些內容摻雜起來形成的一個「狹隘」的想法。

舉個最近的例子,知乎的這個著名的回答:
宋冬野的回答:為什麼《董小姐》里「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 - 宋冬野的回答
然而,一萬多個知乎用戶說:

為什麼《董小姐》里「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會引起如此強烈的共鳴? - 徐滬生的回答

簡單來說,當你這個文章寫出來的時候,「讀者看到的內容」,未必就是「你想寫的內容」。而「老師想要學生寫的內容」又和前兩者不同。
雖然題目上寫的是「作者表達了什麼」,但是實際上問的是「這個改卷標準下,你認為作者表達了什麼」。

——

這個……怎麼說呢。我自己也有這樣的感覺。
但是啊,韓寒同學,你的思路和現實是恰恰相反的。
不是老師不希望你能夠靈活運用多種寫作方式來寫作,而是在公立教育的環境下,一個老師教幾十個學生的情況下,很多時候只能夠提供一個「範式作文」的「寫作範文」來給學生們「寫八股文」。而且,即使只是這樣簡單的一個「模仿」,也有很多學生根本達不到「範文」的標準。

如果你讀過的「教材」比較多,你就會明白,無論是什麼種類的教材,無論是寫作、英語、書法、樂器等,「教材」都只能夠提供一個「範本」或者「例題」給你。
但是,並不是說「所有的教材都在反對你的自由化」。
事實上,大部分的老師都不反對你「寫得好的條件下搞自由化」,只是反對你「寫的那麼爛還要搞自由創造,還不如按照老師給的範文標準來寫,起碼改卷老師讀起來也不痛苦,你還能夠拿出去見人。」

就我的所見所聞來說,很多學生即使到了高三畢業,他們的寫作水平都無法達到「拿出來見人」的層次。
就這個情況來說,我覺得先用一些「死方法」教會大部分學生在「套作文」的條件下如何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是很必要的。
正所謂:「先解決有沒有,再解決好不好」。

——
語文:

韓寒同學其實也明白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只是這個內容不是應該詳寫的嗎?怎麼才寫了這麼一小句?

——

還是語文:

幾萬個知乎用戶表示:「異議!」

具體請看這個提問下的回答:讓孩子背誦古詩詞、古文有什麼意義? - 教育

我怎麼看呢?
我覺得,這群從小讀書喊背書辛苦無用無聊的學生,一旦畢業了、當了家長,就開始肆無忌憚地找理由讓自己的孩子去背書了。

————

漏了一段,補上:

韓寒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些人在教訓他的時候「用典」和「引用名人名言」,不是因為真的去遵循那個「典故」,而是為了教訓他才引用典故的。

我覺得,韓寒當時終究還是個高中生,用高中生思維來看問題,一些在成年人眼裡「極其尋常的事情」在他眼裡就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樣新奇。
韓寒這段話說得對不對?對,對得就像是「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這樣對。
但是太對了,如果一個人在大喊「蘋果會從樹上掉下來啊」,你覺得這個人怎樣?他太缺乏常識了。

回來,為什麼這種在成年人眼裡的常識,在高中生眼中會變成「新奇的東西」?我覺得有兩個方面原因:
1.整個教育體系都在展現「善意」而沒有「邪惡」,就是總是把人往好的方面去想,不會把「願意教導你的人」往壞的方面去想。
所以,一旦出現這種「惡意」的東西,就會顯得很新奇。
韓寒同學當時終究還是沒有脫離教育體系的「善良教育」,以至於面對一些「惡意」的時候,下意識往好的方面去想,某一天忽然往壞的方面去想,就顯得很新奇。

打個比方,大多數中學生都下意識不願意接受「老師只是個打工的,如果真的出了事老師不會管你的死活」這樣的事情。中學時代的我有一天忽然醒悟了這一點,我內心也感到非常震驚,當做是一個很新奇的事情。現在我只會覺得很正常。
這樣的想法,我覺得算得上「狹隘」。

2.他還是太年輕了。

————

我表示:「異議!」

誰說語文老師就不能夠通過分析文章來展現自己的?
你看看 @王振寧老師,他巧妙地運用了「分析文章」的能力,把《海賊王》、《火影忍者》分析得出神入化。在知乎收穫了一萬七千多贊同。

雖然我不知道王振寧老師平時和學生相處的時候會不會討論動漫,但是,以他的功力,如果想要通過分析動漫來和學生增進友誼,完全不成問題。

——
暫時評論完畢。

——

補充:
由於我在評論區說我十八歲的時候也能夠想到這些(指韓寒寫的內容),有評論者表示質疑,認為我十八歲想不到這些東西,並表示我18歲時寫不出《三重門》。

我這裡回復幾句:
1.韓寒同學1982年出生,2000年也就是18歲(高一)就輟學,2003年也就是21歲寫了《通稿2003》。
我今年也是21歲。

2.韓寒同學寫的東西,我覺得絕大部分經歷過中考或者高考的同學,都有過類似的想法。韓寒只是把絕大部分同學想說但是沒說出來的東西寫在書上。
與其說中學生讀者在崇拜韓寒,不如說大家是在找「共鳴」。

舉個例子,關於閱讀理解,我就有過類似韓寒的想法。我初一的時候寫一本練習冊,也叫作《閱讀理解》。我們班大概每天寫一篇閱讀理解。這個作業很耗時,有時候我寫著也會很煩。
有時候我也會想:「這些東西,作者真的有那麼想過嗎?」。尤其是那些關於「批判封建制度」的答案,我更加疑惑,因為在古代最先進的制度就是封建制度,他們怎麼會去批判封建制度呢?我們現在有好幾種制度,才會去批判制度。當時只有一種制度啊。我覺得古人應該會覺得生氣或者不滿,但是不會去批判整個封建制度。比如龔自珍的那個「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明顯是心裡向著皇帝(天公)的,他應該不是在罵誰,更加不可能罵封建制度。
魯迅的文章,與其說是批判封建制度,不如說是批判某種更深刻的東西,而這些更深刻的東西現在依然廣泛存在於中國,這就導致了魯迅的文章在今天依然受用。

韓寒在《通稿2003》中所有的疑惑、不滿、生氣,都是來源於他曾經遭受過的的某種「壓迫」,而這些壓迫,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曾經遭受過。(比如不停地重複寫著閱讀理解,他覺得很標準化,很單一)
同樣的「因」,自然導致同樣的「果」。
同樣的「壓迫」,自然產生了同樣的「疑惑」。

我很抱歉,我不是說「我18歲就想到韓寒想的這些東西了」,我是說,「我13歲就想到了」。
(我在這個提問下的很多回答都看到了類似的觀點,很多人都認為他們也是在中小學時代就有過類似的想法了。這個我一點也不奇怪。這恰恰印證了我的說法:很多人都在中小學時代有過類似的想法。)

3.我和韓寒的思想上比較不同的一點,在於我會「追根溯源」。
我也遭受過同樣的「壓迫」,我也會抱怨,但是我更加想知道,為什麼呢?
為什麼呢?
為什麼閱讀理解要這麼「單一」,「標準化」?
為什麼我們要學這麼多的科目?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地理?
數學只要會加減乘數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學什麼二元一次方程?
為什麼一個高中生讀了三年,出來找工作還比不上中專生?
還有那個什麼博士、博士後,和普通高中生有什麼區別?整天讀這種沒用的東西,讀到博士後也沒用,對社會一點貢獻也沒有,也賺不到錢,還不如趁早進廠打工。
我也有過類似的想法,但是,我想了之後,我都會逆向思考一下:既然大家要求這麼做,自然有這麼做的道理。這個「根源」是什麼?「出發點」是什麼?
很抱歉,韓寒一點也沒有提到。

我不知道他是為了迎合中學生讀者,故意寫一些「解氣」的話,還是他真的「不去思考出發點」。

我今年21歲,已經不是小孩子了,不會想東西只流於表面,不會不去追根溯源。
很多事情,追根溯源之後,你會發現,確實存在更好的方法,但是現在的一些舉措,說不定是已有條件下能夠做到的最好的。

——

再補充:
關於知識、經濟發展和學歷問題。
我暫時沒看到後面,這裡提一個事情。
關於數學,我之前在知乎看到一個回答,說是現在數學越學越深了,以前高中學的東西現在搬到了初中去了。有人推測,以後大學的數學也會弄到高中去。
為什麼會這樣呢?我覺得,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數學知識」。
知識是為了運用服務的。在很多工作上,都需要用到數學。數學知識是為了工作中能夠運用服務的。

打個比方,在以前,我國的工業發展還比較弱的時候,數學只需要學到加減乘除即可,因為什麼方程的數學知識即使學了也用不上。後來,工業發展起來了,加減乘除不夠用了,就需要學習方程的數學知識了。再後來,方程的數學知識不夠用了,就需要學習函數的數學知識了。
據統計,同一屆進入小學的學生,大部分學生會讀到初中畢業,或者出來工作,或者去讀中專。
那麼,為了讓這主要的人能夠擁有工作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就需要把「現在的工人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在他們初中畢業之前就教給他們。
如果現在的工業需要一群會微積分的工人,那麼,即使是初中,也得學習微積分。

這是一個可能性。

——

補充:
有人把韓寒寫的這個《通稿2003》和季羨林大師年輕時候寫的日記,還有普通大學生小時候寫的日記對比,認為我們批判《通稿2003》是不對的,是在批判年輕人的年輕的錯誤。
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太狹隘了。

韓寒的《通稿2003》寫於2003年,以出版為目的、賺了錢、拿稿費、自願拿出來出售、還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討論和巨大的社會影響、影響了一大批中小學生的思想、給一大批中小學生帶來誤導、誤解和「解氣」、給韓寒本人也帶來了巨大的社會人氣和金錢利益。

你拿這樣的出版刊物和私底下寫的、無意出版的、沒有賺錢的、甚至無意引起社會關注的私人日記作為對比,才是不公平的。

韓寒寫的《通稿2003》給中小學生帶來的影響,我認為,等同於郭敬明的小說給中小學生帶來的影響,等同於《古惑仔》電影給中小學生帶來的影響。
這已經不是一個「私人」的事情了。

——

我平時讀書讀小說都是寫這麼多的評論的,現在只是把平時寫給自己看的東西放出來而已。

——
關於家長、老師、等問題。

這一段是我在百度百科看到的,和上面那個回答有關,說一下:

我上學的時候教師最厲害的一招是「叫你的家長來一趟」。我覺得這句話其實是很可笑的,首先連個未成年人都教育不了居然要去教育成年人,而且我覺得學生有這樣那樣的錯誤,學校和教師的責任應該大於家長和學生本人,有天大的事情打個電話就可以了,還要家長上班請假親自來一趟,這就過分了。一些家長請假坐幾個鐘頭的車過來以為自己孩子殺了人了,結果問下來是毛巾沒掛好導致寢室扣分了。聽到這樣的事情,如果我是家長的話,我肯定先得把叫我來的那老師揍一頓,但是不行啊,第一,自己孩子還要混下去啊;第二,就算豁出去了,辦公室里也全是老師,人數上肯定吃虧。但是怒氣一定要發泄,所以只能先把自己孩子揍一頓解解氣了。這樣的話,其實叫你來一趟的目的就達到了。

韓寒對於「見家長」有些深刻的誤解,準確的說,我國家長和老師都普遍誤解這個含義。
理論上講,教師只是傳授知識的人。但是,基於我國國情,無論是輿論上還是其他方面,都是普遍認為「教師是學生的第二父母。」

見家長的第一含義,就是「我這個第二父母管教不了你的孩子,你這個第一父母來管吧。」

為什麼會產生「第二父母」這樣奇怪的思想的呢?這裡涉及很多方面的原因:
1.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普遍是嚴父慈母和家庭暴力,這樣的教育模式下,教育普遍進行不好。在古代,如果父母教育不好孩子,就會做出一個奇怪的舉措:找個老婆管管這個孩子。
我最近在讀《毛xx傳》,某人的父母教育不好他,於是就給他找了個童養媳,希望能夠「管住他」。
這個是傳統的做法。

好了。現在不能搞童養媳,怎麼辦?於是,教育不好孩子的家長,就會讓老師來教育自己的孩子。
這無疑是一種中國家長在推卸自己的教育責任的行為。

但是,這種推卸責任的模式其實存續了非常非常久,從古至今。

尤其,越是重視教育同時對自己教育能力不自信的家長,越是容易「讓老師教孩子」,這樣的家長非常非常多。
事實上,一些自信的家長就不會讓老師管教自己的孩子。但是,自信來源於實力,來源於對自己的經濟地位、學歷和政治地位的自信,也就是能賺錢、高學歷、有權力的人很少希望老師管孩子。
而這些人,數量上比較少。

2.國家發展。
國家想要發展,就需要所有的成年人都集中力量在工作上,於是就從輿論上把家長的教育責任盡量推給老師。這樣家長就無需分心兼顧家庭和事業,只需照顧事業即可。
孩子生了,就交給老人教育,交給老師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在我國是很普遍的。

也就是說,不是老師想要越俎代庖地管學生,而是家長,社會輿論和整個國家體系,都希望老師承擔「第二父母」的責任來管學生,而且,管的越寬越好。
在這種「讓渡教育權力」的做法下,教師具有極大的權威力量。這是不好的,很多孩子在學校被教師性騷擾、冷暴力、虐待,都不敢告訴家長,就是因為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大於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信任。
舉個例子,就是那個提到的韓寒被老師誣陷作弊的那件事上,家長對教師的信任大於對孩子的信任,上來就打韓寒。(這個是韓寒寫的一個文章,內容是,他被老師誣陷作弊,接著叫家長,家長打了韓寒:怎樣評價韓寒在《通稿二零零三》對中國教育的看法? - 風箏的回答)在這件事上,教師是一個不對,家長更加不對。

回到韓寒的那段話。
其實,這個老師的做法是錯誤的。見家長是最後手段,類似於必殺技,不能隨意動用的。
一般來說,學生做錯事,先是教師自己教育學生,比如扣分,罰站,口頭批評教育,留堂等方式,再教育不了,打電話給家長通知家長發生了什麼事情,家長自己在電話里教育學生,或者趁著周末孩子回家教育孩子,如果情節嚴重,就需要叫家長來學校,更嚴重就要家長把孩子帶回家。
當然,也存在著上報領導、記過、記大過、留校察看、勸退、退學等手段。

事實上,我自己經歷來看,我經歷過的學校,除非是打架打得很厲害,一般不會叫家長來的。
而且,大部分家長因為工作,也做不到因為這種小事去學校。

韓寒的老師的做法是錯的。
然而,韓寒同學畢竟還太年輕,他尚且不敢質疑老師的權威。
尚且做不到我這樣有理有據地質疑老師的做法的錯誤。
當然,質疑的前提是有理有據,這個也很重要。只有少數人能夠跳過理據直接質疑老師。

而且,能夠遇到一個這樣願意叫家長的老師,也是挺好的。
我曾經的一個班主任,班裡面每個星期都有人在打架,不知道為什麼幾乎沒有叫過家長來。這樣的教師很糟糕。

——

有人覺得我在黑韓寒,然而,我並沒有斷章取義,怎麼算是黑呢?

——

好,我開始看「努努書坊」版本的《通稿2003》了。應該是看盜版吧。
總之,繼續吧。
教師的問題:

這篇主要是抨擊「教師」這個職業。
這一段,講的就是「只有沒本事的人才去當教師」。
然而,這個是不對的。
1.職業無分貴賤。只要他們兢兢業業完成自己的工作,哪怕是清潔工、服務員,我們都要去尊敬他們,何況是「教師」?即使是初中畢業生,如果他能夠在教師崗位上認真完成自己的人物,我們都要尊敬他。

2.連上過大學的大學生去當教師都不願意,我不知道韓寒同學到底認為什麼樣的人才能夠去當教師,難道是重本大學的學生嗎?

關於中國的升學率問題:
上海北京很大比例的人中考無法升入普通高中,有接近一半去中職,是嗎?是否北上廣大城市的職普比更高? - chenqin 的回答
這個數據顯示,在中國,只有極少數人才能夠接受到高等教育。
以我個人經驗來看,我從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學,就越來越少看到同學跟著升學了。
現在的國情是,初中升高中就會有一大批同學升不到高中或者去了中專,或者直接參加工作。
高中升大學,要麼直接工作,要麼去大專,要麼去大學。
實際上,真正能夠上到大學的學生,其實數量極少。

如果師範生也就是大學生當教師都是不合格的,那麼,在這樣的條件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去當教師呢?

換個角度來說,如果把韓寒的這套言論換到其他職業上面去,有幾個職業能夠不中槍的?

3.
韓寒同學對於「教育」和「學校」的了解,都是基於「上海」這樣一個經濟強市和他的重點中學的經歷。這是一種「偏見」。
然而,對於廣大的發展中城市來說,上大學,很難。

在韓寒同學眼中,似乎只要努力就能夠上個好大學。
但是,我可以告訴這樣想法的人,你錯了。

在很多地方,在很多初中,光是能夠安安穩穩畢業,就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中國的初中,普遍充滿著本地對外地的歧視、排擠、霸凌、性騷擾,還有各種校外勢力對校內的滲入。
韓寒同學能夠在一個有教師嚴格監管的學校里長大,真是讓人羨慕啊。
有些人,光是畢業就已經竭盡全力了。

即使排除這些東西,也很難上個好的高中。
努力?你再努力,也不過是上一個普通高中,甚至只能上一個好的中專。

很多「本地學校」對「外地人」的排擠,讓很多成績優秀的學生除非「極端優秀」就無法上高中。(韓寒是上海本地人,他無法理解學校對於外地人的排擠是多麼嚴重)
而且,很多「重點高中」也是排擠「本市外鎮區」的人的。

即使是「本地人」,如果學校本身是不好的,那麼,即使再努力也不過是「普通高中」。

不要以為師範大學就很差勁。能夠上高中,已經是少部分人的待遇了,能夠上到大學,是更少一部分人的待遇。

當你在嘲笑那些跑在你後面的人的時候,你要明白,你的起跑線就已經比很多很多的人要前了。

4.韓寒同學對於教師真的有很深的誤解。
在我眼中,我遇到的很多的教師,都是實力強大的人。他說的那種漂亮的女生不會當教師,但是我覺得不是很多嗎?
高學歷的人當教師也不是很罕見吧?

5.一面說中國對教師地位的捧高,一面又說教師是無能的人才去當的。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一面以教師的中專以上、一本以下的學歷來抨擊教師,一面又在後面的文章里討論什麼「全面發展和片面發展」,這不是矛盾的嗎?你怎麼知道一些人學習不行但是很擅長當教師呢?賽車需要天賦和才能,教書就不用嗎?

——

關於教師的地位問題,涉及了很多方面。

1.教師的地位並非絕對地高,也不是幾千年來一直高。
幾十年前的某個年代,教師是一直被罵「臭老九」的。
現在對教師地位的拔高,應該是它「回歸正常」所必須做的「矯枉過正」。畢竟一直被貶低,如果不刻意拔高,那麼,教師留給世人的印象就是「低下的」,一直延續下去。

2.對教師的重視,就是對學校的重視,就是對知識的重視。
工業化的基礎中,「普及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文盲率高的國家,是搞不起工業化的。

舉個例子,印度:印度經濟會在本世紀追上中國嗎? - 經濟學
在這個提問下,很多答主都提到了印度的文盲率問題。

「科教興國」不是一句空話,而是和經濟、工業化掛鉤的實打實的「基礎」。
對教師的重視,也就能夠導致一些優秀的人才選擇教師這個職業,也就能夠為學校提供血液,進而培養出更多的小學生畢業生、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和大學生。

3.其實,對於教師地位的問題,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在一些「即使不讀書也能夠賺大錢」的地方,對於「教師」的尊敬程度是比較「正常」的,就是對待一個正常工作的人的那種尊敬,不是盲目崇拜的。
就像韓寒自己說的「和計程車司機、清潔工沒有差別」。在一些地方確實是這樣看待教師的。

反而是某些地方,對於「教師」的尊敬程度到底某種極其不正常的程度。

說到底,對教師的崇拜,就是對金錢、地位、權力的追求。
在古代,「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因為知識分子能夠免除很多的勞役和享有各種好的待遇。
現代來說,由於那場浩劫,我國的高考制度被破壞,導致大學生數量稀少,甚至初中生、高中生都可以當幹部。
在那個市場經濟尚未確立的時代,當官是最好的途徑。社會的一個崇拜鏈由「對金錢、地位、權力的追求——崇拜當官——崇拜高中生——崇拜讀書——崇拜教師」。
後來高中生數量多了,高中生貶值,進而崇拜「大學生」,這些年大學生貶值,也就導致了對大學生也不崇拜了。
加上,現在即使不讀書也能夠賺大錢,比如經商。
也就導致很多人開始不崇拜教師了。教師的地位回歸正常了。

韓寒同學寫作的時代,是2003年,當時大學生還沒有貶值,也就導致教師的地位沒有貶值,依然崇高。

4.關於被可以拔高的職業。
比如教師、醫生和警察、軍人。
這些職業一般具有某種無法彌補的原因,比如任務重、壓力大、工資低等等,導致國家必須在道德輿論刻意拔高他們。
比如邊防戰士確實辛苦,很難才回家一次。
比如教師對於普及教育、工業化的重要性。
醫生常年工資低,社會不斷抱怨看病難、看病貴。
等等。

對了,有個比較有趣的對比,香港的港產劇中,比較受人崇拜的職業有兩個,醫生和律師。而律師在大陸,並不是那麼受崇拜。

——

說教師是一種極其簡單的循環工作,這樣的說法既對也不對。

按照這個說法,其實沒有幾個工作是真正有創新性的。哪怕是作家也一樣。我看那些《讀者》、《格言》、《意林》的文章都是一樣的套路。一些設計師的作品也是「套路」化的。

我是說,一些比較「平庸」的人,無論什麼職業,都是這樣的「沒有創造性」,都是這樣「極其簡單的循環工作」。

我舉個反例,一個有創造性的老A師。
我有個語文老師A,為了教我們寫作文,他曾經創造性地設計了幾個寫作方式。
其中一個寫作方式很有趣,就是「提問回答式寫作」,就是像知乎這樣。
打個比方,材料作文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材料,你不要先去想怎麼寫,先以這些材料提幾個問題,然後作文內容就圍繞這幾個問題來回答就可以了。
這種寫作方式效率很高,很多原本拿到作文題目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學生都寫作速度很快了。

孔子云,因材施教。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都是特別的。
教師固然可以刻板的、呆板的、做「極其簡單的循環工作」。但是,也可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設計出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學習模式。

我高一的時候,A老師教導我某門課,每次他周一上課的時候,教室後面都會有一個老師在聽課。那個老師要「學習」這個A老師的教學方法。
這就是一個勤奮的教師的努力。

A老師曾說過:「你要是把同樣一樣東西講上幾十年,你也能講出花來。」
事實上,很多人做不到。只是他這樣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才能夠不斷推陳出新地研究新的教學模式。

怎麼講呢,一些優秀的教師,其實每一天都在變化的,是真的每一天都在變化,真的每一天都在進步。這樣的教師很少,我也希望韓寒同學能夠遇到這樣的教師。

不過大部分的教師是平庸的,甚至是懶惰的。這和他們本身有關。

——
這裡有一段「叫家長」的內容,上面提過了。

——

韓寒同學未能意識到行為規範的重要性。

我的一個老師曾說過:「宿舍規範遵守好了,成績也差不到哪裡去了。」
看起來像是把風牛馬不相及的事情拉扯在一起。但是根據我對自己班級的宿舍規範的了解,以及對周測成績的了解,這兩者確實存在著關聯。
宿舍規範沒遵守好,說明心浮躁了,在教室學習也就不穩了,成績自然就下降了。

紀律和行動力這種事情是很有趣的,遵守紀律——行動力高——好好學習——成績好。

一個遵守紀律的班級是很好的。據我所知,如果一個班級的學生能夠遵守行為規範,打架等事件也就會少很多,什麼霸凌壓迫也可以少很多。
防微杜漸,反過來,一個不遵守微小的行為規範的班級,會漸漸地變成不遵守學校紀律,進而做出一再打破底線。

不過,打電話叫家長來,就是因為毛巾這種小事,還真的很過分。

——

一人犯錯,大家受罰。這種「連坐」制度,在很多地方都經歷過,我也很不爽。
但是這不是普遍現象吧?只是個人問題吧?

不過這種做法,確實會讓犯錯的那個人受到其他人的排擠。

——

不是,教師也是一份工作,好處是很多的。
舉個例子,國內著名漫畫家貓小樂,也就是《阿衰》的作者,曾經當過中學教師,這對他寫出這麼多有趣的中學生為題材的漫畫是很有裨益的。
教師認識的人多,能夠接觸到很多人,優秀的教師光是收禮就收到手軟,即使不收禮,家人朋友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翻開家長電話簿就可以找到人幫忙。
更別說這麼多的教育機構、教輔編寫機構對於優秀的教師也是很歡迎的。

這裡韓寒刻意貶低教師這個職業了。有點過激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刻意狹隘了。

——
這篇文章讀完了。

——

1.根據上面「第二父母」理論,教師有權力介入。
也許有教師不願意介入,不過這些教師一般都會被因為女學生的懷孕給搞得焦頭爛額的雙方家長給「教做人」進而學會介入學生的戀愛。
(教做人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家長來辦公室大鬧一場,家長向上級領導投訴,家長找人打一頓教師,家長動用關係影響教師的加薪,評比,升遷等。)

2.懷孕問題。
知乎也討論過這個問題,其實大部分教師反對學生戀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怕懷孕了。事實上,也確實很難控制的。教師只能夠控制學生不戀愛,無法做到控制學生戀愛了不懷孕。

我們討論一下懷孕之後的惡果吧。
要麼流產,要麼早婚,要麼早育。
這三種結果,對於女中學生,尤其是女初中生來說,都是很不好的。

流產,對於未成年的女性的身體的傷害是很大的。
早育,也就是把孩子生下來。要知道,即使在今天,分娩的死亡率也不低啊。古代女性生孩子,那是在鬼門關走一遭,現在也不是非常安全的。
即使真的生了,活下來了,母子平安了。還有很多問題。
比如,未成年女性分娩對身體帶來的傷害。
比如,要不要上環結紮?
比如,孩子的戶口問題。周圍人的眼光問題。

再講早婚。

早婚帶來的是好幾個結果:
女孩子未能完成中學教育,就開始被束縛在家庭里。未能完成教育的女孩,自然更加被束縛在家庭里。當然,這也涉及了工業化問題,還有知識普及問題,就是上面提到過的。
知乎有人很多真假女權主義者都論證過女性的經濟地位,學歷和家庭地位的問題。
簡單來說,學歷低導致工作不好,導致經濟地位低,導致家庭地位低。
甚至被家暴都不敢離婚,因為離婚之後的生活水平會急劇下降。

3.計劃生育。
再從社會責任方面講一下吧。
計劃生育提倡「晚婚晚育」,這個有什麼好處呢?假設每一代人平均剩餘年齡是20歲,那麼100年內就產生5代人,如果是25歲,一百年內就產生4代人。這樣就可以減少整整一代人的數量。
提倡或者不阻止早戀,等於默許早婚早育,等於把平均生育年齡降低,等於違背「晚生晚育」。

我記得在知乎,有人討論過為什麼不讓朝鮮人和黑人進來中國,反對原因是計劃生育不是為了給他們挪地方的。
如果支持早戀,等於間接支持早婚,等於一些晚婚晚育的人,在為早婚早育的人買單了。

計劃生育也提倡「優生優育」。
二十多歲結婚的家庭,家庭收入總比十來歲結婚的時候要好吧?(同一個家庭)這樣對孩子的資金投入也比較多,比較好。

4.中學生社會閱歷淺,容易做出一些對自己不負責任的決定。
額,以前其實我不信這個的。但是,寫到這裡,我也不得不說,中學生,或者是大學生,社會閱歷都不怎麼地。還需要多了解社會,多漲漲知識,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後悔。

——

《學校的問題》
這裡與其說是中國的教育體制問題,不如說是貪腐問題、行政問題。
我覺得這篇文章和中國教育體制無關。當然和學校有很大關係。

教育確實是一塊大蛋糕,什麼訂練習冊,或者是什麼英語周報,背後都是收了很多錢的。這些都是公開的秘密了。

可能是時代的差異吧,我自己上學的時候,每次收錢,都是有好幾個家長通過各種手段搞明白到底錢怎麼花、花到哪裡去的。
還有各種公告。
我班上的班主任曾經嚴正地申明,一切金錢收費,都不要經他的手。

說不定是韓寒推動的結果。我不清楚。

——

《軍訓的問題》

軍訓的由來涉及到屏蔽詞、屏蔽詞和屏蔽詞。
具體詳情,請在知乎搜索相關提問。恕我不能寫出來。

簡單來說,韓寒講的那些東西,毫無意義,或者說,軍訓的目的就是另一個目的,而韓寒往這個方向去想,完全想偏了。

——

《大學生的問題》

 有一次在做一個談話節目的時候,有一個大學生站起來對我說,可能你寫東西的能力比我們強,但是你的綜合能力是遠遠不如我們大學生的。

  不可思議居然還有在花父母錢上學吃飯的二十幾歲的人洋洋自得自己的綜合能力。

1.這篇文章里,大學生固然有歧視韓寒的不對,但是韓寒居然搞「逆向歧視」大學生。
我很奇怪,韓寒不是一個唯實力論的人嗎?為什麼他居然「逆向歧視」大學生?
一棍子打死一批人。

不過我也不奇怪,我遇到過很多沒讀大學的人,他們都喜歡歧視大學生。
當然,我也不認為這個大學生歧視一個高中肄業生是正確的。

對大學生的歧視,現在很普遍了,因為大學生貶值得厲害。當時2003年不知道是不是這樣。

2.韓寒在序言中提到,他被一個長輩因為他退學就以為他不學習,事實上,離開學校依然可以學習。說到底,這就是那個教育韓寒的專家「先入為主和偏見」。
韓寒對此表示不滿:我離開學校依然可以學習。學習和校內校外無關。

在這個文章下,韓寒發揮了那種「己所不欲、就施於人」的作風,帶著「偏見」和「先入為主」的態度,認為大學生必然還是靠父母養活。
既然校外可以學習,為什麼校內不能賺錢?

大學生賺錢養活自己,很罕見嗎?
在2003年,我能夠想到的大學生賺錢的方法很多啊。家教、流水線工作、派傳單、銷售員、校內辦公室助理、送外賣等。
比較不合規定的,比如代課、代考。
這些錢加起來,養活自己不難啊。

3.

至於怎麼成熟或者說怎麼現實來著,以後大家也都會慢慢知道,看戲看日本的,穿衣服學日本的,中國女學生還有什麼將要向日本姑娘看齊呢?去一次日本多打打公用電話,就基本能看到中國女學生的未來了。

恕我見識短淺,不知道日本公用電話和女學生之間有什麼聯繫。
我百度了一下,得到一些粗鄙不堪的信息,大意是日本公用電話上貼了很多小廣告,就是那種「援X交際」的小廣告。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韓寒的評論「中國女學生」的這段話真噁心。

是真的很噁心。

——
《數學的問題》
為了避免誤會,我給出原文:
數學的問題_通稿2003_韓寒 小說在線閱讀

這個也是爭議極大的一個文章,也是在這個提問下很多人都在討論的一個文章。
看完之後,我覺得,韓寒說的既對也不對。
或者說,韓寒故意說得既對也不對。

韓寒的這篇文章寫得很對,但是寫得繞來繞去,給人的誤解很多。
我總結一下:
1.原文:「我在這句話前面有四個字,就是「對我而言」,意思是說,我韓寒,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這裡是韓寒對於自己的數學的討論。

2.原文:「初中,小學的數學應該佔有很大的地位,但是高中甚至大學以後那些和數學完全不搭界的學科就應該降低數學的地位。但是可以有強化的課程,讓喜歡這個學科的學生自己提高。」這裡是韓寒對於大眾的數學的討論。

韓寒的兩方面討論都是很恰當的。不過容易被人斷章取義。

話說,韓寒也不是第一次做這種事情了。上次韓寒在自己的新浪博客上提供了日本AV女優松島楓的博客,引起很大轟動,很多人就寫文章罵他,他又寫了一篇文章罵回去。

陰謀論地懷疑一下,韓寒很善於炒作,他很懂得自己必然會被人斷章取義去攻擊,他故意寫得容易被人斷章取義,接著反擊那些斷章取義的人,同時他也知道自己無論是被攻擊還是反擊,都必然處於一個不敗之地。

————
《重要不重要的問題》
這裡的討論是關於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和片面發展的問題。

現如今,討論這個已經毫無意義了。因為現在即使是為了打遊戲退學,也很受到人熱捧了。
如何看待十二歲一區王者「小新」月薪三萬簽約熊貓TV? - 英雄聯盟 (LOL)

韓寒說的內容,涉及到當年的氛圍等問題,我對當年不了解,不發表言論了。

——
《歷史的問題》
不評價了。

——
《英語的問題》

我一直覺得學習的大眾目的是為了生存。生存是往好聽了說的,直接一點就是找工作。文憑也是給用人單位一個快速衡量的標準,並不是你掌握了多少知識的標準,這個世界上文憑很高的笨蛋比比皆是。有了工作才能養家口。而之所以英語比較重要是因為一來很多國外的東西是比較有意思,二來可能方便賺外國人的錢,三來……其實我真的想不出有什麼很大的理由。英語也許是會給生活帶來一些方便,但是只是一些。耗去的時間和代價可能比較大了一點。

一些內容說得對。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生存,為了找工作。大眾對於學習的重視其實是對當官、當公務員的重視。上面我提到過了。對英語的重視,其實也是對賺外國人的錢的重視。

但是一些內容說得不正確。
關於英語的好處,我總結了幾個:
1.外國在很多領域都領先我國,如果想要學習最先進的知識,那麼,最好就是直接看英語書。
當然,你也可以等中文版翻譯過來,如果你等得起。韓寒提到了翻譯問題,但是對於很多人,翻譯的費用太貴了。

2.不是說中國就沒有好書,但是基於我國國情等等原因,很多好書,你是看不到的。
比如因為那個十年破壞掉的書,你是找不到了。
比如因為過去任何書籍都帶有意識形態,那些帶有意識形態印記的書籍,自然也就無法廣為傳播了。

3.知識輻射問題。
這個所謂的知識輻射,是我自己想出來的一個概念,我覺得應該有專有名詞吧,我不清楚。

這個概念的意思是說,在發達國家,一些知識是很便宜的,甚至是免費的,而在發展中國家,則是需要花費巨大的代價或者金錢才能夠獲得的。
如果我們能夠閱讀英文書籍,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夠以極少的代價來獲得在發展中國家很昂貴的東西。

舉個例子,在我國,城市,你可以去圖書館看書,看很多很多的書。但是,如果在鄉下,你如果想要看同樣的書,你需要花費很多很多的錢。因為在城裡,書籍可以免費閱覽,在鄉下,你只能自己買。

舉個例子,我在亞馬遜買了幾本外國健身書看,學了很多的健身知識。
我對比了國內的健身書,差距是極大的,天壤之別。
我不是說國內沒有優秀的健身運動員,也不是說國內沒有優秀的健身教練,但是國內肯定沒有出版這麼優秀的健身書籍。
如果不是因為那幾本健身書出版,而我又能夠在亞馬遜買到,那麼,我想要學習同樣的健身知識,可能需要去請健身教練,花費很多很多的錢。而且基於我這裡的健身房並不多,和健身教練良莠不齊的問題,我可能花費百倍於那些外國書籍的金錢,也無法學到那些外國書籍的一半知識。

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如果我們能夠閱讀英文書籍,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能夠以極少的代價來獲得在發展中國家很昂貴的東西。」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良好的書籍能夠代替教師。
這點,對於我而言,很重要。

4.留學問題。
5.升遷問題,也就是工作問題。

當然也有很多英語很成問題的學生覺得英語沒有用,其實不能這麼說。任何東西學習到一個很高的境界都是很厲害的人物,不是說英語沒有用,只是你的英語還沒有學到可以用的地步。我覺得那些真正英語好的人挺厲害,無論和人對話或者看英文東西都很輕鬆。

說得對。這段我同意,為了不讓人誤解,我把這段也貼出來。

我英語一般,退學開始就停止了在學校里學習,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比在學校里反而有了進步,可能是老看國外的片子。但是,現在這麼多××英語,或者什麼什麼培訓班的,真是沒有必要。無論父母或者孩子都可能是從要找工作去考慮,但是不見得你一個什麼都不會的人湊合能講幾句英語就把你要去了,這年頭翻譯雖然貴,但好歹還比嫖娼便宜,老闆都能花那錢當然花得起這錢。

評論:這個可能和輸入輸出量有關。但是,這樣的學習是有缺陷的,比如語法上學不好,比如一些難點、疑點上容易出錯。除非你的語言天賦極強,能夠通過語言表面來理解語言的內在結構,不然很容易搞錯的。

我不太想講中國的英語太注重語法什麼的老套東西,但是中國在這方面實在是太保守了,就像中文裡,我要買一台電視機,買一台電視機我要,我買一台電視機要,我要買電視機一台,電視機我要買一台,表達都是一樣的意思,只要不是一台電視機要買我,上面都是沒有錯的。可是偏偏有人要分出一個對錯來。要說出英語學習有什麼問題來我想我沒有太多的資格,但是至少我可以懷疑如此重視英語的必要性。

不是。
語法搞不好,問題非常嚴重。
韓寒的例子也不對,我認為應該這樣:「我是他的哥哥」,「哥哥他是我的」「他是我的哥哥」「哥哥我是他的」,這樣才叫做語法錯誤造成影響。

我們從小學習一門其他國家的語言,三年,三年,再一個四年,卻從來沒有懷疑過,整整十年,十年什麼不能學通了,我就算學十年調酒,出來都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調酒師,拿的薪水不比翻譯少。但是中國有無數人學了十年的英語,早上念晚上背,出來還是那破水平。為什麼?是因為我們根本在違背自己的生活環境做一件事情。至於坐飛機都要找空姐用英語對話那純粹是有病,兩個英語講得都有問題的中國人碰一塊能對話出個什麼結果來?不過倒是可以練膽。
學十年英語,出來還是不能講好的英語,不光是我們學習不好,也不能完全怪教材如何,這就像我們在沒有賽車場的時候記住了一堆賽車理論,在沒有轉過彎的情況下知道應該怎麼去轉彎。

這一點我也非常疑惑,為什麼呢?
不過,據說我國15歲考托福合格的學生很多,我就明白了。
公立教育來說,英語學習確實做的不大好,但是,對於真正有實力(自己有實力或者家庭有實力)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夠學得非常好。

後面的關於用英語來衡量中國人素質的問題,我同意韓寒的說法,確實不對。

——————

《幹部的問題》
這裡涉及了很多的問題。
1.把官本位、官場文化放到校園來,當然不對啦。

2.班主任選擇班幹部的目的是為了維護統治,對於班幹部的要求:1.必須聽老師的話。2.成績要好。
而學生的角度來說,比較欣賞的兩種人:1.懂得做人。2.運動好。

其實,班主任並不介意符合這四種素質的人當班幹部,但是必須符合前兩者。
學生也不介意成績好和聽老師話的學生,但是必須符合前兩者。
最好的狀況就是四種素質都具備,這樣最好。
但是這種學生比較少見。
我見過一個這種四項全能的學生,很厲害。

——

《壓力的問題》

有人可能覺得在某個時段里,精神的壓力是大於經濟的壓力的,比如說高考的時候。其實高考的壓力仍然是完全的經濟壓力,如果高考前一天,忽然告訴你你爹媽都死了,但是居然賣燒餅的爹媽有幾個億的遺產,我想絕大部分的人會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參加考試,並且在碰到一個諸如叫你分析「居然」和「竟然」兩詞除了筆畫不一樣多以外有什麼區別之類的題目的時候高呼一聲:爺不考了!

我要說明的是,在學校這個只有精神壓力和自稱精神獨立的地方生活其實是沒有什麼壓力的,

韓寒同學在這篇文章里,展現了他的金錢大於一切的想法。
然而,即使拋開金錢問題,很多人也有很多壓力。
或者說很多有錢人和很多衣食無憂的人也有很多壓力。不是僅僅是金錢壓力才叫做壓力。
很多跳樓的學生其實是因為戀愛問題。
當然,我也不僅僅局限於未成年人,成年人的經濟壓力以外的問題太多了。

——

《專家的問題》
文人相輕是常態。韓寒同學不是也在輕視別人嗎?
這段話倒是很有趣,我覺得可以放在知乎這裡:

總之說到這裡我都不想說了,因為這些人讓我覺得噁心。最後要總結一下這些人在台上如何才能分辨出來:答非所問;沒有一個問題能在二十句話內解決;不論什麼東西最後都要引到自己研究的領域中去,哪怕嫖娼之類的問題也是;穿西裝;頭冒汗;喜歡打斷別人話,不喜歡別人打斷他的話;對無論什麼東西都要分成幾個方面去說,哪怕說的是一個道理;常備幾個自以為很生動的比喻,並且有機會就用上去,有時候甚至用迷糊了在同一場合連用兩次;在否定一樣東西前一定要肯定一下;在他們回答問題回答到一半的時候問他們記不記得剛才的問題是什麼他們八成不記得了;都具備在沒有看過一樣作品的情況下評論它的本領,並且頭頭是道;以為現在中學生的偶像都是劉德華;認為最近冒出個新人叫林志穎;覺得現在最流行的歌應該是《心太軟》;偏胖;說話的時候手一定要揮舞;被逼到沒轍的時候總拿自己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作為比別人強的本錢,但不能解釋像他這樣的學術權威為什麼沒有被打倒;被打倒的一定要讓人知道自己曾經被打倒;總結性的話都能在死掉的人寫的書里找到;每次一到他說話台下觀眾就有雜音發出;看到這篇文章暴跳如雷,但是在公共場合的話會說:年輕人都這樣,我們能體諒。

——

《招生的問題》

從小父母這樣對我們說,你苦就苦高中三年,到了大學就開心了。所以我從小覺得大學根本就不是學東西的地方,是逍遙的地方。
我覺得應該差不多的全進大學,然後大學才是受苦的地方,不行的全開除,然後給十分之一的人畢業證。

同意。

中國的教育體制,其實是為普通人準備的,所謂壓力大,學習苦,名額少,全是老百姓的事情,有錢有權的人,從沒有說過教育有什麼不好,因為這完全是他們所不能體會的東西。大學招生肯定有黑幕,這完全是沒有必要大驚小怪的事情,比如你是大學校長,你親哥哥的兒子要上你的學校,後門開不開?關鍵還是要有度,不能你隔壁鄰居大媽朋友的一個兒子的朋友也給錄取了。等到招生時候,肯定有各種各樣的關係,有你的,有副校長的,有教務處的,有招生部的,有系主任的,有教授的,有市政府的,公安局的,人大代表的,加起來浩浩蕩蕩百來人,不能全特殊照顧啊,這些有權有勢家裡的孩子,無論上什麼大學,考出什麼成績,有家裡的幫助,就業肯定比普通老百姓簡單多了,其實按照道理應該最後考慮,但關鍵也還在人家有權有勢,所以不得不照顧,可是照顧也是有個限度的,對於普通老百姓,孩子沒有上大學,覺得前途黯淡很多,對於那些人,孩子不能上這個大學,有那個大學,不能上國內大學,有國外大學,所以更加應該限制後門開啟程度。考慮到國情,我覺得一次招生後門開十個人夠了,至於如何決定這十個人,公開抽籤得了。

最後幾句話不知道是為什麼寫的。
前面寫的還好。

還有體育特招的問題。大學現在有了5%的自主招生權利,但是以前沒有嗎?不是,大學想招一個人,無論如何都能把他招來。只是要看你這個人有沒有價值,值得不值得大學這樣做。所謂的價值,不是指你有多少本事,是指你有多少名氣,演過什麼電影啦,拿過幾塊金牌啦,這個對於大學是雙贏的東西,還能沾上為國家作貢獻。

其實那些明星也挺可憐的,首先我不指責他們,吳承瑛開著寶馬X5今年去考大學了,動機肯定是很複雜的,什麼都有一點。而且大學其實對伏明霞之類也是一種裝飾,不是為了將來的人生,而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圓滿。很多人覺得他們上大學影響別人學習,其實不會,你可以問問清華的學生,四年畢業總共看見多少回伏明霞「同學」上課或考試來著?很多人覺得招來的中國球星踢球臭,如果羅納爾多過來,考零分也錄取,其實不是,踢得再臭,總比校長踢得好吧。明星上大學真要受到很多議論,想想真是好笑,不上大學吧,很多人罵你沒素質沒文化,想上大學吧,又被人罵。不過也沒辦法,沒人說你那還叫明星嗎。什麼都有代價,一切都是平衡的。

同意。

————
《詩歌的問題》
舉的例子太過特殊,不具有普遍性。

——

寫完了。

————————

總的來說,韓寒提到的一些問題,很多都不具有普遍性。
而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根源其實不在教育體制上面,而在於其他方面,比如中國傳統社會的家長制文化,比如經濟問題,比如工業化問題,比如找工作問題。
等等。

但是,韓寒也不是完全不明白一些問題,我看前面的時候以為韓寒不懂一些問題,看到後面發現他懂,他真懂。
這種反差很奇妙,像是一個人和你說了四十分鐘的話,前二十分鐘你覺得他什麼也不懂,後二十分鐘你覺得他又懂一些東西。。

如果用讀者定位來解釋就簡單了,前二十分鐘說的解氣話是為了一部分對社會對學校不滿的學生,後二十分鐘的理性話是為了塑造自己的理性形象。
既收穫NC粉絲,又為自己贏取「理性思考」的名號。

很奇妙。

——

讀這本書加寫這個回答,花了大概有六七個小時左右了吧。真是久啊。
——

1.我在上面提到過,我今年21歲,2003年是13年前,也就是當年我8歲。就讀小學二年級。

我小學上的是社區小學。比鎮一級小學低一級。
我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最後一節課是抄寫課,老師在黑板上板書,她把一整張的試卷抄下來,我們再抄到作業本上面去,再拿回去寫作業——因為沒有A4紙來列印試卷。
偶爾也會寫一下試卷,試卷的A4紙是我們自己買,然後集體交給老師在辦公室列印。
辦公室裡面沒有電腦。當然,教師裡面也沒有電腦。
教室裡面的講台是木製講台,很破爛,隨手就能夠扳下一塊木條下來。
我從沒見過多媒體教室。幻燈片這種東西,我只知道幻燈片機器。
我的那個老師,後來由於學校關閉了,她馬上就失業了、轉行了。她的教學實力之低下,令人髮指。每次試捲髮下來,我自己批改一次,找出兩三個她沒有批改到的我的錯題,我家人再批改一次,再找出幾個錯題。

我所在的城市是二線中等經濟強市,沿海地區。
即使是這樣的良好的經濟發展的地區,教育資源也差勁成這個樣子。
可以想像其他地區是怎樣的一個教育環境了。

韓寒同學出生、成長、受教育都是在上海這樣的沿海經濟強市、文化強市,他所接受的教育資源比我好太多了,或者說比廣大的二線城市以及經濟發展更加不好的地區要好太多了。
他所提及的問題,是在良好的教育資源環境下的一些問題,可以說是「小問題」。
比起真正重要的「廣大非富裕地區」的「教育問題」,他這樣的所謂的問題,我認為不怎麼值得思考。

我不是說不能思考教育問題,即使是思考良好教育資源下的教育問題,也要去思考一些「普遍」的問題,去討論一些普遍的問題。

我在讀這本書之前,原本以為會看到一些真的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沒想到居然是這樣狹隘。

全中國,能夠獲得他那麼好的教育資源的學生,是極少數的。
以當時來說,更加是。
他的思考,是片面的思考、局部的思考、小眾的思考。

另外提一個,
我前幾天看到一個回答,說是我國某省的學生,高考後考到某大學,就瞧不起其他地區的學生,覺得他們的考卷難,別人的考卷簡單,即使別人考滿分也不過爾爾。
他們也許真的有評價別人的資格,如果他們也是接受同樣的教育資源的話。
這個省的一些學生居然還在該答主的評論區嘲諷,居然還真的有很多人都支持那個嘲諷別人的人。

2.韓寒提到(引發)的全面發展和片面發展的討論,就是韓寒這樣偏科的學生、提前退學但是能賺錢的學生值不值得提倡。
其實這個問題是根本沒必要討論的。
為什麼呢?
因為大眾是「向錢看」的,哪裡能賺錢就去哪裡,哪裡能賺錢就看哪裡,什麼事情能賺錢就幹什麼。
(這裡的賺錢包括金錢和權力,比如一些職業權力大但是工資低,這樣也屬於我說的賺錢。)

之所以希望全面發展,就是因為全面發展更多幾率賺錢。
然而,如果一定能夠賺錢,全面發展算個屁。
舉個例子,以現在來說,一些學生因為打遊戲、搞直播能夠賺錢,就退學搞這些,這也是很常見的。
即使是2003年,因為各種賺錢機會,而被父母勒令退學去賺錢,或者不斷請假去賺錢的學生也有很多。是不是聽都沒聽過啊?

恰恰相反,國家為了把學生留在校園,才拚命地做出各種措施提高對「升學」的重視,比如一些職業必須是大學畢業才行。
為了把教師留在校園,做出各種措施吸引人來當教師(輿論上捧高教師的地位)和阻止教師轉行(比如教師考公務員需要得到教育局領導的批准)。

隨著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大眾將更加向錢看,這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與其說韓寒在引發某個思考,不如說是社會改革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個思想轉變,即使韓寒不出現,也必然要討論這個問題。

——


對他而言,數學學到初二就夠了,注意是對他而言,他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他是作家啊,賽車手啊!有錯嗎?

實際上,我們的自然科學當然有用,那都是前人經過那麼多年總結出來的一條條真理,韓寒也並沒有否認這一點,他強調的是當發現很多人考高中考大學卻並沒有把自己所學發揮作用,於是他覺得這是一種浪費。金錢,精力以及社會資源的浪費。

而有些人非要將此理解為「讀書無用」、「反智」。

就好像你是個男生,你說「裙子這種衣服不適合我」。但有人非要理解為:人不適合穿裙子。


有些人斷章取義,曲解意思的能力可見一斑。


智商在均值以下的人佔到了總人口的一半,在均值+一倍標準差左側的人口佔到了總人口的84%。我覺得韓作家目標群體總量不小了。

之前有個牛刀的,十幾年了一直講房價泡沫。08年四萬億的時候,我有次跟朋友講又到房地產買點,有個言必稱牛刀的牛粉馬上跳起來,彷彿被踩到尾巴一樣,很激動跟我爭論。我就呵呵。到現在此人仍沒有買房。我很欣慰。我相信牛刀本人持有不止一套動產,但是這廝仍然靠向屌絲販賣廉價的幻想來斂財。屌絲希望聽到房價下跌的消息,希望聽到房價將會下跌的論斷,這個時候出來一個迎合他們內心幻想的騙子,他們就充滿了興奮,覺得這個騙子才是為他們著想為他們說話的良心。韓寒也一樣。凡是自己不肯努力或者智商堪憂的看到韓作家的東西,馬上心情愉悅:原來不是我們蠢和懶的問題,是中國教育體制的問題啊。然後帶著知道初一數學就能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的幻覺沾沾自喜直到現實打臉打得連屁都放不出來為止。好在這個時候有另一波公共知識分子告訴他們這其實政府的錯是體制的問題。

沒錯,就像英語培訓機構拙略的營銷話術所描述,普通美國人日常英文辭彙也就兩千的水平。但是統計顯示,英美國家人均收入跟辭彙量高度正相關。底層的美國人一句話里四個you know,蹦幾個單詞,比劃一下你大致都能知道他們要說什麼。而你看看美國國會辯論語法的嚴謹性用詞的精確性,你就知道這完全不是一個世界的人。你的中文水平再爛,在一個外國人眼裡也是牛逼的中文水平。但是這個技能只夠你到國外給小學生當個外教,然而中文都沒學利索的人,外語水平通常也達不到你去給洋人解釋一個問題的程度。而就我所見,真正的高階層人群對子女的教育往往是嚴苛的。有個年輕人在我某個答案下說中國的教育做不到因材施教。恕我直言,那是因為你爹地的階層還不夠高。只要你爹地有足夠的能量,在公立學校一樣可以活得因材施教的待遇。這是現實世界的另一種公平:等價交換。還是我那句老話,窮苦人家孩子跟著人家鼓吹素質教育反對一考定終身,正是黑人歡迎奴隸制的翻版。

一個靠著老爹的關係路子機緣巧合名利雙收的人在那裡講,離開基礎教育我取得了成功。你傻乎乎地覺得你也可以。你能跟人家比?that is why you are at the bottom of foodchain,and why you will still be at the bottom of foodchain。


韓寒牛逼就牛逼在,他13年前高中放的話,自己做到了(就是你們嘴裡世俗意義上的成功)。當年他說對普通人沒用,他自己確實沒用這些知識成功的履行了豪言。理工男再氣急敗壞的反駁理工科的重要性,也噴不倒他。


反正搞教育的是一幫,你孩子成材了,你孩子沒成材,都是你孩子功勞的一群人。
你想怎麼罵,怎麼貶低,怎麼侮辱都可以啦。。。
醫生給你吃藥能把你的疾病治好。
體育教練讓你鍛煉,你能減肥和健美。
律師能幫你打官司,贏了的話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而老師呢?一句生源好,所有的功勞都沒了。。。
好省事。。。
不光光這麼省事,還有人出書來抨擊教育,間接的抨擊老師無用唄。

有些人拿微博說事。
在我看來這個微博就是不負責任。。。
你覺得「|時過境遷」,你覺得「偏激狹隘"。那麼你說出來那裡"時過境遷"?那裡"偏激狹隘"?
然而你擺出一幅態度,卻沒有實質的評論,這真是的是個負責任的成年人所作出的事情嗎?
你跟你筆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

至於內容,我覺得一派胡言。
你光從」學生實用「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而一,沒有學生的自我修養。
二,沒有社會對於學生全面學習能力的考察。
三,沒有應對國家對高端人材和社會對科研人材考慮。
從出發點就是狹隘。沒有社會性的。

現在還有大量的推手在這個問題下推。。。
真是噁心。
你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的。


不明白為什麼這本書會被營銷號扯出來輪一遍。
韓寒早期的幾本雜文集沒有出版的價值,包括毒、草、可愛的洪水猛獸,還有這本。
回到數學的問題,請問學習立體幾何、平面幾何、線性代數、微積分這些高中和大學的數學知識對自己的作用是什麼呢?
我想對大部分人來說,毫無作用。
說到邏輯的問題,這些數學知識和邏輯能力沒有明顯的相關關係。如果想提高邏輯能力,還是去理解一下康托爾集合論、布爾代數、非歐幾何這些。當然,最好去讀幾本邏輯學概論之類的書,數理邏輯的書我認為你們大多數讀不懂。
當然集合論在高中時候講,但是很少有人能夠將其應用到邏輯上去。
對生活,對各種學術研究,特別有用的工具是概率,但是在專業領域中能恰當應用概率的寥寥無幾。
用傅里葉級數和概率連乘來論證韓寒代筆的可是理工科那幫奇葩貨。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賽車的時候要進行複雜的測試和調教,沒一場完畢都由專業人員通過計算機進行測算存在的問題,這牽扯到很複雜的數學知識。


你看看韓寒怎麼說的作為對@Supu Supu答案的補充http://www.zhihu.com/question/45102841/answer/98471171


你們拿現在的觀點和視野去批駁他十三年前的觀點是不是有點耍流氓?


————謝謝@術餌 的補充————


推薦閱讀:

方舟子起訴崔永元誹謗侮辱並索賠30萬元,你怎麼看?

TAG:教育 | 韓寒 | 方舟子人物 | 中國教育 | 通稿二零零三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