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留守兒童長大後是什麼狀態?


時隔半年多再次來看這個答案,偶爾看到評論很窩心,這世界真的有很多很善良的人。
寫這篇答案的時候,我戾氣很重,現在已經看開了。

我父母這輩子過得其實很辛苦,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根深蒂固,我根本就沒法改變,斷絕往來是不可能的。前不久我爸媽在廣州買了套房,一畢業就得幫他們還房貸。有的人一出生就衣食無憂,有父母安排好的一切,這類人我一度很羨慕,也會感慨為什麼我的生活這麼坎坷。但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接受客觀存在的事實,才能過得開心。忘了在哪裡看過的話「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

大四跟談了三年的男朋友分後,也許是難以放下高中感情,我一直處於抑鬱低沉的狀態。整個人也很自卑,很悲觀。我以前是一個很樂觀的人,除了偶爾傷感外,每天都能逗笑一批人。我高中同學以前一直很羨慕我,努力上進,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能馬上想開。可是失戀後每天都很低沉。我從小就很缺乏父母的關愛,所以對男朋友會很依賴,開心不開心都想賴在他懷裡不走。他說過我「你雖然外表堅強,但內心其實很需要別人的關愛」。

其實,我的經歷沒什麼,不要過分放大自己的苦難,這世界不幸的人多了去了。我已經是不幸中的萬幸了。希望給大家帶來的是正能量。

關於我的前男友,可以看我另一個匿名答案:
在一段感情里,雙方都是有對有錯,可能換成他來說,我會是一個很不稱職的女朋友。


【刪掉鏈接,分手後不說對方壞話,是對過往感情的尊重。
他是個很孝順很有責任心很上進的人,不是渣男,只是不愛我而已。

以後不會再看這篇答案的任何評論,也不會回復。我喜歡陽光的生活,陰鬱戾氣的狀態不想再有了。
我很討厭大四那種狀態的我。

最後,謝謝大家。不會取匿的。

----------------------------------------------------------------------------------------------------------------------------------------
謝謝大家的鼓勵,這是我在知乎上的第一個答案,沒想到有那麼多個贊,真的很開心。
回看一個月前的答案,那時候我的心情比較低落,所以有很多事情沒有講全,剛好校招告一段落,重新編輯下答案。
認真回答題主的問題

首先什麼是留守兒童?


「指父母雙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一般與自己的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引自百度百科)留守兒童的問題一般是隔代教養、與父母關係疏離、基礎教育相對缺失。
很多人對留守兒童都有思維定式「內向、孤僻、不善交際「。我看到很多答案都是說留守兒童的弊端,全部都是消極,實際上,留守兒童的成長還受很多因素影響,童年夥伴、祖父母教育、生活環境等。我第一次聽到」留守兒童「這個說法是在高一的時候,那時候才發現自己是留守兒童,我同桌當時說」謝天謝地,還好你沒有變壞。「


我家四姐妹都是留守兒童,我們的成長環境較為相似,但性格迥異,我想應該可以作為一個參考。

開始講故事


我姐姐
先說現狀吧,我姐姐現在在廣州某個地方打工,月薪三四千,初二讀完就輟學了。

我姐姐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留守兒童,由於是第一個孩子,爸媽很疼,她8歲才回家鄉讀書。從小跟爸媽一起生活,跟他們也很親。小時候長得很可愛,皮膚白皙,濃眉大眼,大人們都很喜歡她,從小聽多了誇獎,很有自信。跟親戚朋友相處都很大方得體,不過脾氣不好,有公主病,我們幾個都是聽她使喚的,典型大姐大。

她成績不好,但人長得漂亮,所以有很多誘惑。從小學4年級開始就有很多人追她,跟我同一個初中,在那種氛圍下完全不想讀書。初一有個小男朋友,後來分手了。我姐姐當時也有賺點小錢的,不過比較懶,沒有我勤快,只做了一小段時間就沒了。

至於她輟學的原因,我之前一直以為她是因為真的不喜歡讀書了。後來在朋友那裡聽說是初二學期末,有幾個女生在放學的時候打了她。在我們那個學校,走路姿勢不好都有可能被打,我姐姐估計是長得好看點,追她的人多,有女生看不爽吧。(反正我知道的時候很氣啊!!)

只能說,學校真的很重要。

大妹妹

我妹妹的性格超級好!!最善解人意,很會為別人著想,最重感情,最會關心人。她對朋友特別好,人也很大方。經常擔心我掉東掉西(我這人容易丟東西)。只比我小一歲,但打扮很成熟,經常會被認為是我姐姐。

她從小體弱多病,經常看醫生吃藥,所以爸媽親戚朋友都比較關注她。我從小到大身體都很好,每年也很少感冒。以前我特別羨慕她,覺得要是身體跟她一樣弱就可以有很多人關心我了。

她們四個都是同一個初中畢業的。她典型乖乖女,在學校很低調,認認真真學習,人緣很好,也沒人欺負她。重點是她有個大靠山啊,她男朋友是學校叱吒風雲的人,勢力很強大,所以沒人敢欺負他。兩個人前後桌,請大家自行腦補那些年、同桌的你等等青澀的校園戀情。異地戀四五年,每年見兩三次面,現在還在一起,快七年了,彼此的初戀,是肯定會結婚的。

她讀書也經常去打工,去工廠裡面幫忙。大冬天,戶外只有幾度,晚上很晚也沒有路燈踩著單車回家,本來身體就弱,搞得身體更差了。我經常罵她,叫她別去了,可她還要去。吃了很多苦,晚上睡覺幾乎每晚都抽筋,半夜大叫,我就爬起來幫她按摩才慢慢不痛。

她成績一般般,雖然很努力,但還是一般般。以前問我題都會被我罵,邊教邊罵,吐槽她理解能力太弱了!!我經常拿把尺子,敲著桌子說」怎麼還不懂!「她中考成績不怎麼好,但她很想讀書。可是我爸媽不願意讓她讀,跟她哭窮,她心軟,太會為他們想了,所以就沒讀了。實際上,我爸之後跟外人是這麼說的」我想讓她讀的啊,可是成績不好,考不上。「我現在都覺得噁心,對這種人。後來我妹跟我說,當時不想讀,也是因為看到我讀高中好慘好寒酸== 尼瑪

她來廣州工作也吃了很多苦。第一份工作只有800塊,一個月交400給我媽,自己留400.後來因為實在太累了,就辭職了。重新找工作那幾個月,沒錢花了,找我媽拿,我媽不肯。當時她還未滿18歲,找工作都要騙年齡的。出來工作也有5年了,被我爸媽剝削的例子就不說了。她是最心軟最善良的,經常為我爸媽考慮。但有時候也會打電話給我,說句」二姐「就開始哭。我生氣說他們兩個人壞話時,她也會開導我,多為他們想。我拿獎學金也是她幾次催我一定要說的。

小妹

此女長著一張蘿莉臉,卻是個不折不扣的女漢子,神經大條,大傻逼。我不吹牛,我妹妹真的很可愛,濃眉大眼,皮膚粉嫩粉嫩的。最小的妹妹,從小很多人寵。我同學每次提到我妹都說,她好萌好可愛啊,好想捏捏她的臉。初中追她的人一籮筐,不過初中那些人看誰漂亮就喜歡誰的,我一朋友,一星期換8個。一堆義兄,追她的人都成了義兄,至今沒談過戀愛。

但是,此女極為彪悍,一般人也不敢欺負她。口服液吸管插不進,直接用嘴把蓋子咬開,嘴唇被玻璃劃破了,我們很擔心她讓她去擦藥,她極為淡定,說沒事,不用了。吵起架來比男生還黃,不過在我們的調教下,現在說話沒那麼粗魯了,但說話還是不經過大腦啊,笨得要死。

舉個例子,某晚我讓她調隔天的鬧鐘,她說她睡覺要關機的不行,我說你調飛行模式就可以了。然後她做出了令人髮指的舉動,調了飛行模式,然後關機。。。。

她也吃了很多苦,初中時,冬天去工廠打工,晚上踩單車回家又不戴手套,手指長了凍瘡,又紅又腫,後來好了之後,手還是那麼腫。我爸爸說這是:因禍得福。當時我挺無語的,自己的女兒吃了那麼多苦,難道不心疼嗎?他們到底能不能不把這當做理所當然。

她讀小學時,我媽就半開玩笑地說你讀完六年級就別讀了。讀初中她也知道頂多讀到初三,所以也不認真學習。中考成績慘不忍睹,被我罵了好久。初中出來廣州,年齡太小,實歲才15歲,找不到工作。長相也太小了,不像我大妹比較成熟還可以騙點年齡。在廣州無所事事了半年多快一年,當時我想讓她讀讀中專也好,起碼不會虛度光陰,而且廣州中專免費。我爸媽死都不肯!他們說中專免費是假的,政府哪裡可能那麼好人,肯定很多附加費用。反正他們又只想著機會成本,讓我妹呆家裡至少還不用花錢。後來我弟弟初中畢業,我爸媽還說,反正廣州中專不用花錢,實在不行就去讀中專吧。我媽還說一定要讀高中不能讀中專。

之後我妹打過幾份工,去工廠裝刀片,流水作業。每天都會被刀片割傷,有一次直接去醫院縫針了。這些,她都淡淡地說沒事,不痛。之後,我爸爸一朋友家缺保姆,讓我妹妹去做了一年的保姆(每天做飯拖地帶小孩上幼兒園!!!)這是我最氣的一點,他們對我怎麼樣,我無所謂,但他們怎麼可以這樣對我妹妹!我現在都在想,要是我早出生幾年,有錢了,起碼還能供我妹讀書,不至於讓她浪費人生最需要學習,最美好的光陰!!

ps:我妹妹真的有戀姐情結,每次看到我都好開心。休息了打電話給我說想我了,然後屁顛屁顛跑來大學城找我。

我現在那麼努力,不過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夠強大起來,為她們保駕護航,讓她們不要那麼累。

實際上,我們幾個都很陽光,很開朗,剛認識我的人都以為我嬌生慣養的小公主,嬌滴滴的(估計是因為我膚色較白,娃娃臉)。我身邊有很多留守兒童,他們都很積極向上,並沒有傳聞中那麼恐怖。只是個人發展真的取決於父母的態度,我們那一帶也不是太過於閉塞的地方。

我家教時,看到廣州的小學生每天都有做不完的習題,周末還有興趣班,奧數班。真的覺得我童年過得很幸福,每天四點下課後,跟小夥伴在田野里玩,過家家,爬樹,游泳,玩遊戲。沒有學業壓力沒有負擔,那是我人生最無憂無慮的時光。

最後,附上幾張我生活了20年的地方。

前方多圖

這是我們村後面

村子前面的魚塘

小時候也有幫忙種田,割稻,用鐮刀的感覺真爽。

每天去上學的路

這是我最愛的地方,沒有之一。

—--------------------------------------------------------------------------------------------------------------------------------

資深留守兒童,看到問題忍不住想答。
先說下我的現狀:廣東某211默默無聞的大四狗
——————————分割線——————————

我的家鄉在一個貧困縣,所謂貧困縣,其實是貧富很懸殊的意思。比如,我們那條村有深圳的房地產大亨,隔壁村有廣東省石油大亨,身價千萬上億的都有,都是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出去深圳打拚,從睡大街睡天橋做起的。而窮的呢,在農村經營著一畝三分地。

我爸很早去深圳闖蕩,奈何能力不足,所以混了二三十年還是混得不咋樣。我們家有五個孩子,四個女的一個男的(原因你懂的),自然男的最小。我在家排行老二,受夠了各種無視,所以從小就養成了自卑的心理。

其實,留守兒童面臨的問題是:自卑,隔代教養,家庭矛盾。

小學:
我六個月大的時候就由我爺爺奶奶帶大,記憶中六歲才知道媽媽長什麼樣子。活了20年,基本每年跟爸媽就見一次面。小學的時候,每天都到田野里玩,爬樹玩泥巴等等,過著跟80後一樣的童年生活。由於家境不好,從小對錢就十分敏感,在我小學四年級,10歲的時候,賺了人生第一個100塊,做女工(繡花之類的)賺的。當時村裡很多女生都做這個,而且大家都是賺了錢,給自己買零食買衣服,每年過年都會給錢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農村的孩子很早熟,我認識的人,不管成績好壞,都很顧家。在同齡的城市孩子沉浸在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時,我們在做著廉價勞動力。跟城市的教育水平比起來,根本不能談到綜合素質。

初中

小學的生活很簡單,到了初中就很複雜了。

小縣城的基礎教育很缺失,資源分配也很不均勻。我的初中很爛,輟學率高,壞孩子多。初一時還有四個班,到了初三就只剩下3個班了,那些人都早早輟學去打工了。吸毒,聚眾打架被抓少管所(打架都有出刀出槍的),男女關係很混亂(初二隔壁班一個女生未婚懷孕,15歲,初三聽說生了孩子,讀高一的時候已經生二胎了。)經常聽說有哪個女生跟好多男的睡過。基本每天下課都有人打架,男女打架的都有,學生放學圍堵校長。很容易得罪人,比如你走路姿勢太難看,都有可能被打。所以在學校如果沒有義兄之類的靠山,最好夾緊尾巴做人,低調為好。港片中的古惑仔劇情都能在我們學校找到鄉村非主流版本的。

但那些混混都很聰明,比如6秒玩魔方的(這個知友說不可能,應該是我記錯了。)古文看一遍就能背的(語文要背誦時,那批學渣總能瞬間變學神)。農村的孩子其實不蠢,但是沒有學習氛圍,沒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這群孩子在很小就埋下了厭學的種子。農村讀書無用論盛行,因為有錢的都是早早去打拚的,他們都覺得出去做生意比讀書強多了。

貌似有點歪樓了,就隨便寫吧。

那我那時候在幹嘛?

我在認認真真地賺錢==,從初一到初二,我放學回家就去做點手工活,賺錢,每天賺十幾二十塊,比照當時的物價水平,還是挺不錯的。我初一初二書本都放在教室,基本沒有帶回家。在學校熱衷於跟各種人聊天。由於當時在學校稍有不慎就會被揍,我基本是「黑白兩道」都混得好。跟那些混混互相調侃,跟安安靜靜認真讀書的人也相處得很好,在老師眼裡我還是一個安分的乖孩子。在那種基本沒人學習的學校,根本沒有競爭壓力。。。。。初中的期末考就是以大學的期末考態度來應對的,臨時抱佛腳也能考到第一名。(從這點也可以看出,學校真的是很爛。。。。)

當時我爸媽是不希望我讀書的,我姐姐在初二讀完就輟學了,我兩個妹妹都是初三讀完就不讀的。我爸媽覺得經濟壓力大,不讓他們讀,而且也抱著女孩子不需要讀太多書這種粗暴原始的價值觀,所以從小我對我爸媽就有深深的敵對意識。他們幾個月打一次電話回家,也是樂呵呵地看著我賺錢。於是我認認真真地做了兩年的兼職學生。

當時覺得讀大學基本不可能,能讀高中已經很不錯了。身邊的人又大面積輟學(那些輟學打工回來的總會光鮮亮麗的在你身邊繞),當時覺得如果再繼續這樣下去,一輩子就基本能看得到頭了。在廣州某個角落打個小工,早早結婚生孩子,20歲就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婦了。這樣的青春多短暫啊。

於是升上初三時,14歲的我開始醒悟,決定不能葬送自己的未來,開始認真讀書,不賺那點蠅頭小利了。當時的目標只是考上高中,大學都不敢想。所初三開始把書帶回家了,努力了一年之後,在5月份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的特招生(即不用中考直接錄取)。所以我中考前兩個月就開始玩了。

當時,我爸媽知道我考上特招生,是很不開心的,這些我都知道。5月我先去新的高中讀了一個月,我爸媽對我不聞不問,都是我爺爺奶奶幫我張羅住校的一切。記得中考結束後,我很想出來廣州玩,我人生第一次要求去廣州過暑假(之前貌似就去過兩次),可是我爸媽死都不肯,我厚著臉皮要求了三次,我爸爸拒絕了三次。在被我爸爸拒絕了第三次之後,我打著電話給好朋友痛哭。

記憶中,跟我爸媽一起生活好像只有兩三次,每次去到廣州,他們都會罵我,說我蠢,說我跟陌生人不敢說話,從來沒有誇過我。我小時候甚至都希望自己被送給別人。他們很少肯定我,到現在也很少。這給我埋下了自卑的種子,到現在我都很難擺脫。在我壓力大為自己的前程迷茫時,一想到我爸媽,只會更痛苦。因為他們打從一開始就不支持我讀書,整天只會跟我宣揚讀書無用論。

他們自私地只考慮到自己,只想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他們的兒子,我弟弟從小在廣州長大讀書,由於不是廣州戶口,學費特別貴,而我們在家鄉讀書是不用錢的,高中一個學期也只需要800多的學費。但他們也不肯供,因為對他們來說,我們不去打工就沒有錢賺,這也是機會成本。我兩個妹妹初三讀完就不讀了,都是因為家裡不支持。而我爸媽卻很噁心地對外人說,我是很想讓她們讀的,但是無奈成績太差。我媽在我妹妹讀小學的時候,就跟她說你讀到初三就別讀了,甚至還會說要不小學讀完就別讀了。我妹妹她們出來廣州打工,每個月要給家用,超過15號還沒給,就會給臉色,還時不時要求加錢。在家裡住,要求伙食好一點,就說最近物價上漲,月供給多點啊。偶爾有頓好的,還得我們自己加錢。這類事情說出來有一大串。

高中

接著上了高中,高中真的很累。我初中那點小聰明基本就只能應付初中那種水平了。到了高一,班裡的人都很厲害,反正我記得第一次考試成績慘不忍睹。在此之前,我都是在很混混的環境中長大的,身邊都是弔兒郎當的人。到了高中,班裡的人都是從小衣食無憂家長重視教育的乖孩子,差距擺在那,不拼沒辦法。班裡牛人很多,廣東省奧數一等獎啊,物理競賽啊各種獎,智商分分鐘完爆你。我這種智商嚴重不足的只能自卑到塵埃,再加上當時沒兼職也沒錢,生存問題都得考慮。(別指望我爸媽會拿錢給我,只要我爸拿錢給我,我爸媽總能在廣州吵翻天)所以我高一的時候,跟自閉症一樣,每天埋頭苦讀,我是走讀生(考慮到住宿要生活費,沒錢),每天中午能省則省,2塊錢一頓打發掉都嫌貴。經常中午為了省錢不吃飯,被同學問起,只能說」我在減肥「。當時中午不吃飯,晚上回家吃多點,早上也吃多點。有時候會一大早在家帶個炒飯去上課,中午吃個冷冰冰的食物。冬天特別冷,只有幾度的時候,沒有厚衣服穿,穿著短袖套一件長袖外套,跟同學說我是愛風度不要溫度。天知道我當時有多羨慕那些吃飽穿暖的同學。那時抑鬱的我,除了讀書,就去圖書館借書。歌德、莫泊桑、席慕蓉、各種古典名著,當時看了好多書,比我大學看的都多。高一的時候不止一次想過輟學,因為覺得很累,乾脆去打工了。可是憑著對學習的熱愛和好強心理忍了下來。現在回想,真的很感謝當時的自己。

到了高二,高一一年把該補的基礎都補上了,學習也沒那麼吃勁,又開始恢復自己愛玩的本性。上課說話,被老師頻繁調動。班主任曾經說」你真是到哪裡都會發光啊,調到哪裡都玩得開。「當時,我們前後桌4人被叫做4人幫,班裡就我們四個話最多,每天都能笑到臉抽筋。當時很多人對我的印象是」一個超級的樂天派,好像沒遇到過什麼困難似的。「實際上,跟班裡的同學開玩笑時,總會有開玩笑似的人生攻擊成分,有個男生經常嫌棄我長相,我每次被說都會告訴自己」人家是開玩笑的,別在意。「可明明很多都已經很過分了,然後放學後自己暗自掉眼淚,假裝不在乎。由於從小沒有受過肯定,備受忽視。我沒有稜角,跟任何人都能玩的來,很難說」不「,是個老好人,有什麼委屈也吞下去。

我高中三年,我爸媽依舊雷打不動孜孜不倦地給我灌輸讀書無用論,跟我說考不上重本就別讀了,我爸爸還會跟我說你媽不願意讓你讀書的。所以在那樣的壓力下,偶爾考砸了,我都要默默憋眼淚。不敢跟任何人說,到了高三基本到了月考前都會失眠的程度,那時,每一個失眠的夜晚,我都告訴自己,沒事,船到橋頭自然直。高考平平淡淡,成績一般般地考上了某211。

可是,我的路好像越來越難了。

在高中,評價標準很單一,你成績好就行了。可是到了大學真的是拼綜合實力的時候,大一的我灰頭土臉,什麼都不知道。我記得,我舍友還笑話我不知道什麼是鳳梨酥,在我爸媽不肯給我買電腦的時候,她說」叫你爸媽從滑鼠開始買起啦「,我只能強忍著淚水假裝不在意。高三畢業後就出來打工了,從最底層的服務員開始做起,坑爹的做了兩個月才賺了2000不到,兩班倒,凌晨3點才睡覺,一天站9個小時,經常晚上腿抽筋。開學時,我爺爺奶奶給了我1400,我爸媽十分不情願地幫我交了6000的學費之後,就一副你自力更生的態度了。大一的時候,沒錢,班級活動都不敢參加,每天吃飯算著錢吃,堅決不超過10塊錢。又是灰暗抑鬱的大一生活,當時我爸媽偶爾也會打電話給我,主題只有兩個」省錢「+」打工「,他們很不滿意我大一沒去打工。大一上撐到期末,全身上下只有50塊錢時,才敢跟我爸媽要錢。我媽給了我400,然後隔天晚上我爸爸就打電話給我」全方位多角度地數落了我亂花錢攀比自私不為他們著想的各項缺點「。實際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我那時候憋著眼淚寫了一封郵件,將我這學期所有的開銷情況都寫了出來,他們才說這樣花還算合理。

最累得不只是起跑線比別人晚,還有你想拚命往前沖時,父母還時不時出來捅你幾刀,別人可以隨心所欲去做有意義的事時,自己卻不得不為自己的生計奔波。輸的何止是起跑線,每次看到別人發家庭溫馨細節的朋友圈時,自己總會無意識地多看幾遍。

大一寒假我爸媽死都不肯讓我回家過年,一定要我在廣州兼職。所以當時我找了兩個兼職,都是服務員,下班就立馬趕去另一家打工,10個小時內只啃一個包,沒時間吃飯。記得在廣州空蕩蕩的街道上,我爸跟我說後天就過年了哦。我淡淡地說了聲哦,那是我過得最低落的一個春節,沒有之一。過完年,嫌工資太低,找了份家教,去到那裡需要一個半小時,工資很低,35元一小時。但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已經很好了。

第二學期也繼續做這份家教,一周去四次,五點下課後就去,到了晚上11點多才回到宿舍。轉兩次公車,三次地鐵才到大學城。但是我經濟寬裕之後,我心情真的好了很多。所以大二開始我又開始樂呵起來。大二基本每天要2點才能睡覺,當時在新聞社做事,經常要跑新聞做採訪,熬夜寫文章,家教兼職,課程作業,參加各種比賽,跟同學搞了創業。忙到狂掉頭髮,也整夜整夜失眠。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積累了3年的壓力,終於在校招的迷茫恐慌中爆發出來。連續失眠了一個月了,六點多起床擠坑爹的3號線去實習,周末還有家教,一堆課程作業,晚上又睡不著,當時我躺在床上想著,自殺是割腕還是吃安眠藥。

在這樣的狀態中,我拿了三年的獎學金,大二的時候全班第一,績點挺高,全級5%吧大概,拿過兩個省級獎項,在社團也做到了主席團,經常請同學吃飯。我第一次拿獎學金時,我不敢跟我爸媽講,因為我知道他們知道後肯定不肯幫我交學費。但還是偷偷跟爺爺奶奶說了,想讓他們開心下。後來紙包不住火,我爺爺說漏嘴了(因為我媽回家一直跟我爺爺數落我各種缺點,我爺爺很生氣,說我養了20年怎麼沒發現,去廣州半年你就說那麼多缺點,順便把我拿獎學金的事也說了),我媽媽知道後很生氣,跟各種親朋好友數落我的不是,中心思想是」我自私不為他們考慮,書讀得越多越不沒用「。後來我又拿了獎學金,前車之鑒,我妹妹幾個電話叫我一定要說,我說了之後,我爸第一句話就是」學費自己交「。我只能呵呵,我弟弟成績不好沒辦法在廣州讀高中,去我讀得高中讀書,擇校費3萬,我媽說」3萬就3萬咯「那種乾脆果斷,好像3萬跟300一樣。我弟弟去讀高中,各種考慮周到,生活費也從不手軟給。跟他說要多吃好的,不要省錢。缺什麼都給他買,給他買牌子衣服,我姐姐妹妹去逛街就叫她們幫我弟弟買衣服。(我不是討厭我弟弟,只是覺得很諷刺而已)鞋子要NB,360,阿迪等等。其實他們真的很會算計,生幾個女兒幫他們養兒子。今年暑假的時候,我丟了錢包,全身一分錢都沒有。他們完全不管,一分錢也不給。之前自己拚命兼職賺錢,經濟好了覺得他們對你也不錯的,但這次真的讓我徹底心涼。舉個例子,某天我跟我媽媽一起去超市買東西,我拿了一瓶蘋果醋,3塊5,我媽媽居然不給我出,各還各的。我聽我妹妹說,他們私底下說」我以後工作了一定要交多點家用,不然很不合理。國慶期間我妹得了」登革熱「,當時我弟回廣州,我媽媽滿腦子只有她的寶貝兒子,買這買那,我妹發燒不聞不問。還是我陪著我妹妹背著他們去醫院看病,因為他們不會同意我們去醫院看病的,才查出是登革熱。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得有一匹布長。

最讓我痛苦的是,當你奮力想往前沖時,你最親的人總會時不時在背後捅你幾刀。身邊的同學,可以專心做對未來有意義的事,而我卻不得不淪為一個兼職學生。即使有同樣經濟情況不好的,起碼他們的父母支持他,累了有港灣。學費自己給生活費自己出,其實我都無所謂,有父母的關愛對我來說就足夠了。但他們總會讓我覺得,如果我未來過得稍有不順,他們總是最快冷眼旁觀的人。
看開了,跟其他人的差距是階級。

起碼我一直都在努力,比昨天更好。

已經拒掉2份offer了,好在天道酬勤。我一定能找到最想要的offer的。
感謝初二的那個自己,讓我的人生不至於灰暗。
——————-
資深留守兒童的感想,匿了。


前留守兒童現身說法。

我的模式比較神奇,人生中的前六年幾乎不認識爸媽,後六年被爹娘從咸陽接到了深圳。

在這之後我就是一個被天性、理想和現實輪番折磨的狀態,是葉公好龍的加長版:葉公被龍綁架了,與它朝夕相對數十載,每天都在心心念念著回家,幻想著家中常睡的小床的觸感和模樣,但等他終於回到凡人的世界,卻發現凡人的世界生活諸多不便,而家中常睡的小床,落滿了塵埃。

葉公不討厭這些,葉公討厭會對這些皺起眉頭的自己。

——————

我是一個矯情得不得了的人,具體體現在我字都還沒認全的四五歲,就已經懂得想父母了,當然這也很合理,畢竟幼兒園的小朋友孤立我的原因之一就有這個,其他一大部分在於我是一個完全沒有禮貌的小朋友,有著最好的手工課作業和最糟糕的行為舉止,會把手工課所有的橡皮泥全拿來給自己做西瓜,老師們喜歡我,因為我很聰明,小朋友們討厭我,因為我討人厭。

那時候的孤獨,是在操場玩的時候大家齊心協力秩序井然地擋住我滑滑梯盪鞦韆,是教到我娘名字里有的字的時候開心的告訴同桌,她問我:「你媽媽呢?」

幼崽對父母不在身邊的恐懼非幼崽不能體會,我剛跟著爹娘到深圳的時候他們必須每天給我報備出門去幹嘛,不然回到家就會得到一個被我哭濕透的枕頭和一個睜大眼睛還在哭的我,在這之前整整一年,大概是兩三星期一次的頻率,外婆陪我做完作業,哄我睡覺的時候我都在哭,邊哭邊問「爸爸媽媽是不是不要我了?」「會不會不認識我?我都不認識他們。」我都不認識他們啊,就為他們整日以淚洗面(……),外婆用「怎麼會呢你爸媽只是去深圳賺錢給你買衣服買好吃的。」「不會的不會的你之前被我喂成個球她都認出你來了。」安慰了我幾個月,發現毫無效果,就開始以我對著她哭的頻率給我爹娘打電話,每一通的主旨都是「把狗娃兒接過去!」終於一個是我娘的人回來了,我還記得她那天穿黃色的上衣,說是要把我接去深圳,我問她:「你是媽媽嗎?」

六歲小屁孩知道什麼是深圳啊,外婆家有國家地圖,我也辨認過深圳和陝西,問題在於小屁孩不知道什麼叫比例尺,小屁孩這之前的人生最遠征程是從家屬院到子弟幼兒園,小屁孩甚至不懂去深圳是要離開外婆和小夥伴的(別看我那時候那樣,我也是有發小的!)。

媽媽和隨後趕來的爸爸帶我離開的時候,我哭得聲嘶力竭,這輩子(……)都沒離開過這條街啊!你們要帶我去哪?我不走!

父上在這之前的六年和我相處的時間不是屈指可數是幾乎沒有,他完全不知道怎麼安撫一個矯情得沒治的熊孩子,三秦大地的秋風給了他靈感,一拍我屁股:「別哭了!」

我嚇死了,哭聲又創新高。

他那時候還沒生病,身體壯實,直接把我抱起來又拍屁股:「說了別哭了!」

我驚嚇過頭,蔫了。

現在想想對著哭泣的小蘿莉就打屁股是親爹嗎,我長成一枚豪邁而粗狂的女漢子一定是他的錯。

咳咳跑題了,總之這是我的第一次葉公好龍。明天繼續講到深圳以後的事情,矯情得不得了,一定不要期待……

等我到了深圳,擺在我面前的第一個問題是:這群人長得和我不一樣啊。

那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恐懼感,後來我看書對人種分布和特點都記得很牢不知道有沒有這方面的原因。但是的確是,明顯的不一樣的長相,在這裡我並不是對深圳本地人的長相有什麼不滿,只是因為氣候和生活習慣,南北方的人的確有差異,其中一項就是平均身高……

然後是第二個問題:口音。南北方人口音差距很大,我簡直是一群鴿子里的烏鴉,萬白叢中一點黑,語文課念課文點我,英語課念單詞點我,學校要參加歌唱比賽點我,別看我現在在幾個老師面前說話都會抖的鵪鶉樣,我小時候居然算是個童星。也因為這些,加上我本身情商負值討人厭,所以我小學階段的朋友只有兩個。

小孩子哪有不怕孤獨的,但是哭了幾回之後也不知道怎麼辦,滿腔想要和小朋友玩的熱情幻化成了看書的動力,現在想想小學階段的我多幸福,每個星期都有一百塊錢帶著去深圳書城買書啊,一蹲就是一天,蹲完抱著書回家繼續看,百科全書十萬個為什麼唐詩三百首成語故事三千篇就能打發我學習之外的無聊時光。

然後我就學會了思鄉。

大一剛來廣州上學的時候我整兩年沒辦羊城通,因為「總覺得辦了就輸了啊!」,這是真話,我不想再讓自己習慣第三個城市了。

多可怕啊,在一個地方住久了,人就會像一粒種子一樣,在那裡生根發芽,離開就不習慣,離開就沒法活,再也回不到孕育自己的地方。

這是我第二次葉公好龍,小學四年級開始到高二,我用我所有的日記,大多數的非議論作文,各種不想看書作業又寫完的閑暇,去懷念家鄉的豆腐腦,懷念一個院子里的發小,懷念院子里月季花嫩芽的甜味,數著自己有多少年沒見過雪了,想著將來最好的工作就是蹲回老家當一個自由插畫師。

然後老天爺就來打我臉了,高二暑假回一趟老家,發小們跟著爹娘早離開了這個滿是老人家的院子,早上的街邊已經沒有我小時候愛吃的那幾個豆腐腦油條煎餅攤子了,外婆家沒有電腦,手機里的小說迅速被我看完了,外面一到晚上八九點幾乎就沒人了,附近書店都沒有一家,晚上有點熱,但是空調壞了,所有的一切都散發著「跟說好的不一樣啊」的氣息。

我那時候還會矯矯情情的寫日記,要離開老家回深圳的時候,我是這麼寫的:「我不討厭這裡,它只是讓我不方便而已,我哭什麼呢?我討厭的是聽到要回深圳了,居然覺得特別開心的自己。」

老天爺對人多狠啊,現在這個會跟你們分享這些經歷且斥之為矯情的我,大概會被以前的自己痛恨吧。

這麼一算我簡直是哭著長大的,去球本座才不是淚包好嗎,人長大哪有不哭的!

我知道人與人之間說話做事要顧及別人的時候是高二,舍友之中有一個毒舌MAX但是她講得太有道理以至於被罵的人都跪聽聖旨安之如怡的姑娘,第一次打開我新世界的大門——是這樣嗎?一個人去吃飯看起來特別孤僻?校服根據身高尺碼買看起來像麻袋?老是直接指出別人做錯題不好即使是那人先來問我?這些真的是很重要的嗎?

以前的人生白活了有木有!

但是情商低是不以人知道自己情商低為轉移的,但好歹我可以通過改良外貌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感謝高中同讀藝術的小青梅,沒有你我還不知道會把自己整成啥鬼樣呢。

後來通過讀書我知道自己大概是個偽AS,於是曲線救國,以對待調研的態度去研究總結身邊的人的生活習性(……),從此變成一個百里挑一的神經病(……),以強大的宅性消失於美院同級生中(……)。

而學會和城市相處則是這兩年的事情。我終於無法忍受地鐵售票機前洶湧的人潮買了羊城通,因為要面基吃好吃的以地鐵為依託在羊城各處轉悠,基友們每年面基的城市不一樣,桂林、杭州、北京轉下來,上個月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突然開竅了。

既然哪邊都不是故鄉,那也就哪邊都是故鄉了嘛,我雖然已經是一縷無根浮萍,可是浮萍會隨著江河匯入大海,看到更多的世界,我六歲就跨越過大半個中國,十二歲掛著無人帶領兒童在美麗空姐的溫柔照顧下來回飛,雖然這些都不是啥開心的經歷,但依然讓我之所以是我多了豐富的色彩,內心的安穩不再只靠親人和故鄉獲得,有了些別的東西,雖然我也不清楚是什麼,但是看我現在想通了,它們大概也是和故鄉一樣的美好吧。

這篇東西,權當是送給和我有一樣苦惱的矯情姑娘的吧,算是毫無指導意義的人生,對你們有哪怕一點幫助,都會非常令我開心。

——————end———————

鑒於一些微妙的誤會,我先吐口血——那個改良外貌的意思是給我換身行頭順便把鍋盔一樣的蘑菇頭修掉啊,我從頭到腳的衣服都被小青梅送去改了碼……不是整容= =!!


作為一個資深留守兒童,說說自己的看法吧

背景:大約四五歲就跟著爺爺奶奶了,父母陸陸續續先是打工,後來自己做生意,一直在外面,沒辦法,這裡的生存法則就是:出去才能生活,如果守著幾畝地,大抵會讓別人認為沒出息。的確,如果父母待在家裡,應該會年年入不敷出,更別說完成國家奔向小康的任務了。因此,年輕人基本都外出務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了,對了,還有狗(安全感的來源呀),我和我的小夥伴也就成了別人口中的留守兒童了。


先說說自己吧。我覺得我的童年是完整的,儘管是留守兒童,但我從未感到父愛或者母愛缺失或缺少,至今,我都和父母無話不談,我會和他們說學校里的趣事,甚至自己的感情情況。開始讀書,大人和老師就會告訴你,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你就會成為打工仔,打工妹,所以我努力學。
我從未感覺我和其他人有什麼不同,我愛讀書,愛看電影,愛聽音樂,愛聽郭德綱的相聲,聽老羅糟扯時有時也能會心一笑。當我看到有人上高中,上大學還要父母陪時,你知道我心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嗎。我常常覺得留守讓我生活上能夠自理,甚至獨立。如果說,留守給我帶來哪些影響,可能就是敏感,不過我覺得這是性格的原因。要不然留守不就是個筺了嗎,啥個墮落的,不好的都能往裡裝。
ps常常看到有人對於留守兒童過於同情,悲天憫人,似乎留守兒童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苦是他們的主旋律,並且他們身心發育不健全,這讓好多人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留守兒童(媽蛋,我很正常啊)因此許多有空閑的志願者,他們抽出一天或半天去陪伴留守兒童(小朋友,你很寂寞,我來陪你了),我想如果當時有個陌生的大哥哥大姐姐來打擾我和同桌的小姑娘玩耍,我會善良的和他們說:可以陪我做奧數題嗎。
留守兒童或許在成長中會遇到很多問題,但他們要的不是可憐(或許是關愛,如果是關愛,可以經常來),可能需要更多的是尊重,不要讓留守兒童覺得自己是留守兒童,放大問題絕對不是好事。(記得小時候老師讓簽留守兒童表,我一同學會搶著寫,他說這是證明自己獨立的機會,可是現在如果你說他是留守兒童,他會說,你是留守兒童,你全家都是留守兒童。他說其他人說留守兒童心理可能有問題,哎,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我是留守兒童,我為自己代言,我過的很好
(僅為個人情況,個人觀點)

先寫到這裡,有空把幾個小夥伴的例子補上,與我截然不同

————像模像樣的分割線————

A君是我小學同學,五年級前都是和父母在上海讀書,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由於money原因,五年級時回了老家,成了留守兒童。13歲時自己養了幾隻雞,讓我沒想到是,養大了,這貨騎個車去街上把雞賣了,自己還帶的秤。回來時,買了影碟機,從此他家就是樂園呀,這貨簡直就是我兒時的偶像......扯遠了,生硬的回到現在......或許這貨是和上海有緣,現在在上海打工,亮瞎我雙眼的是,這貨其實還是學生,在讀大專,不過聽他說因為money原因,他不出來打工就沒錢交學費,因此這貨創了他們學校的先例,只交錢,然後考個試(其中困難可想而知,這貨社交能力,辦事能力爆棚)不虧是我兒時偶像。不過,他也時常抱怨累。過年回家,這貨帶了個女朋友,表面上看,幸福的像個王八蛋。幾杯酒入肚,這貨便開始真情流露,他說女孩身體不太好,家裡也窮,一直是他照顧,又問我:你覺得能成嗎。我懵了,這貨成了男人了,至少比我認識的同齡人有擔當。前些日子,這貨和我說,不想在外面混了,想回來搞點副業,我問怎麼了,他說:真累了。我一時不知說些什麼。但心裡真希望他熬過這段時間(還不是money原因)真希望他能快樂的像個王八蛋。
ps.他樂觀,幾乎和任何人在一起都不會感到自卑


小m是我初中同學,那時候清純可愛(沒粉,沒眼影,沒香水,沒面膜)追求者甚多,聽說她家在外地有座制磚廠,追求者加倍。在這種地方,追求者越多,女孩成績越差呀(這群臭小子,導致小美妞走入歧途啊)所以,小m高中便輟學了,當大家都以為小m會回家管理家族企業的時候,她跑到外地打工了(追求者自動減半),後來,他的人生跌入了狗血的八點檔,聽我一哥們她前男友說:小m被一同學騙到他住的地方,然後小m就沒有追求者了,後來又聽說小m和上述同學結婚了,生了一個男孩。回家看見她時,儼然一副人妻的模樣(有粉,有眼影,有香水味),不過笑的開心,我沒想到。
聽我一哥們小m前男友說:如果不以金錢,權利來看,她現在過得很幸福。
ps:小m是我們同學在一起經常可憐的對象,我們覺得她幾乎把青春最美好的都丟了,在我們眼中,她沒有未來。但是當我們都集體yy時,一同學總會說:你們想多了,這不他媽的就是生活。

C君來了。如果留守是個筺,趕緊把C君的毛病往裡裝嘍。C君跟著爺爺在家裡讀書。記得一次,C君爺爺來學校找C君,正在上課,C君爺爺沒有打擾,一直在外面等著,直到下課,校長問他找誰,他幫他叫,老人家都拒絕了。(暴露自己上課沒聽課了)那時,C君總是放學在馬路來回踱步,頭低著,不知想些什麼。手裡捏著一塊錢,說要去網吧看片。C君和父母很少交流,他說他沒辦法和他們交流,他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我常常覺得他會像周雲蓬文章寫的那樣,要拿刀砍父親。但是C君學習很努力,很多時候他還顯得自大(多想看到他有自卑情緒)


ps.對於留守兒童的父母來說,看不見孩子也是一種折磨,不必怪罪父母。
ps.留守兒童不應成為一個自卑的標籤,他只是一個普通的群體,和其他群體一樣。留守不可恥也不可悲。對於有過這段經歷的人來說,這是一種光榮,當初你面對了這一切,努力承受了這一切。生活不都這樣,你以為你童年失去了一切,或許他人就沒有童年。我不為我的經歷感到自卑,我可以告訴你,我活的不錯。


("▔□▔) 呃……我不確定我算不算前·留守兒童。如果算,大概也要加個定語,城市裡的留守兒童。
衣食不缺,精神食糧也不缺(甚至我家有非常良好的讀書氛圍,買書藏書絕不吝嗇)。但是,13歲~23歲的這10年之間我每年跟爹媽僅僅在春節放假時見面。分居三地。
一直養在舅舅家裡。舅舅家裡有小我9歲的表弟,而舅舅舅媽也是常年出差,所以外公外婆照顧我和表弟。外公外婆是退休中學教師。
我從13歲起就住校,一直住校到大學畢業。此前雖然母親常伴,但也有出差的時候,蹭親戚家的晚飯或者自己做也是常事。留學期間有同學坦言這才是第一次出遠門,從小活動範圍都是本地公交可達,出國前甚至連火車都沒坐過、遑論洗衣做飯。我則自7歲起,已經脖子上掛著「無人陪伴兒童_百度百科」的牌子獨自乘坐飛機火車各種交通工具全國跑了無數次,只為假期一家團聚。

外公外婆算是比較舊式的教師觀念,除了學習成績一概不過問,住校難得回家一次,就做頓大餐,在營養均衡身體健康的基礎上好好學習就萬事大吉。某種意義(情商教育)上我算放羊式教養。舅舅舅媽倒確實把我當女兒養的,但也僅限於物質上,凡事有表弟一份的,也有我一份,冬添寒衣夏送冷飲,如此而已。

長大了以後發現,比起那些從小跟在爹娘身邊走親訪友的同齡人來說,我情商真的有點低( ̄_ ̄|||)
主要表現在不會來事兒,也不會看人眼色。
我那從事法律和新聞行業的人精兒爹娘每次在我得罪了人之後自然要對我發脾氣的,罵得狗血淋頭之後也只好嘆氣:唉,是我們沒教養好。
所謂教育和教養,教了以後還得育和養。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巴甫洛夫的狗不是第二次聽到鈴聲就流口水的。各種為人處世的教誨也不是說了一次就能靈活運用的,需要長期訓練,耳濡目染。

如此,我這樣的狀態只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在社會上多摔幾跤,走點兒彎路,才能學會繞開許多同齡人早已懂得避開的坑。
但有什麼辦法呢?成長環境對人今後的人生道路還是有很大影響的。


所有童年少的,成年後用幾十倍、乃至一生的時間去找,去補,


今年23,大學畢業之後父母才回來身旁。從6歲到21歲橫跨15年,父母在外工作在東莞的工廠里流水線上 ,每隔三年回來過一次年,記憶里每年的春節年夜我都在被子里哭,我一年喊媽媽的次數不超過100次,這些不記憶讓我從小就不喜歡過節尤其是過年 人家一家團圓有爸爸媽媽而我沒有,我真的想想都難過我甚至恨過他們。

後來,大學暑假去中山小工廠裡面呆了兩個月,那種辛苦讓我好理解父母的不容易,讓我好愛爸爸媽媽,我開始後悔一直不跟爸爸媽媽親近,從工廠回來後我堅持一周給媽媽打電話,工作了就給一天一個,尤其是工作之後才慢慢知道沒有哪個父母不願意陪著孩子長大。

作為留守兒童我知道孤獨的味道,我也很敏感,這些東西讓我不想再讓別人經歷所以我很善良,我也很能忍,沒有過不去的坎,累的時候我就想想父母,想想奶奶和叔叔,我就會很用心的工作,留守兒童讓我更加自立 比我的同齡人成熟。

我的qq簽名是:我努力的目的只是想讓我愛的人過得更好。


我也不明白為什麼每次一提到留守兒童,就瀰漫著濃濃的悲傷和憐憫。
實在沒必要。
回答這個問題前,答主先做點苦逼的自我介紹,然後入正題。
苦逼的自我介紹如下:
答主具備15年的資深留守經驗,15歲以前挪過三個地方,換了兩種方言,見父母的時間總和不超過半年,以至於在上高中前從不肯叫「爸媽」。出生20天送人寄養,開始了留守生活。3歲以前記憶已成渣,不過根據周圍人說,當時天真年幼的我住在山上,渾身上下散發著純正的土味。我那將我忘了三年的父親,突然上山看我,驚覺我竟成了深山土娃,於是一拍爪,將我接到山下爺爺奶奶家。(不要問我為什麼一開始不送去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家,你們確定要聽我講述那如老太婆裹腳布一般哀怨纏綿的家門史?所以,就這麼聽吧,免費故事還想怎麼樣?)
答主是南方的農村女娃,這裡是典型的重男輕女,尤其是老一輩。所以到了爺爺奶奶家,答主就開始了各種被虐史。好吧,也不能這麼說,也就是語言暴力吧。譬如,我那過世的爺爺經常會說:「也不知道你父母生你這個賠錢貨做什麼」;「給你吃飯都是浪費,你父母每個月給的錢就那麼一點點,我還要倒貼」等等。為了避免總是被罵,年幼的答主盡量躲在房間里不出現,吃飯的時候盡量吃剩菜剩飯。初中的時候,時常餓著肚子上學,因為爺爺不吃飯答主不敢吃飯。諸如此類種種,因為印象太深刻,所以答主不願意多提。我和去世的人計較什麼呢?反正又不打算原諒。
這裡穿插一個對我影響很深的事件,初三的時候,爺爺去了外省和兒子過,答主終於能和奶奶過上幸福的生活。一日答主回家,發現奶奶昏倒在躺椅上,人事不醒。答主害怕極了,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可怕,於是連忙踩著自行車就去找醫生。農村設備差,就只有一個鄉村診所,當時診所很小,病人很多。烈日下,答主衝進診所,要醫生去看奶奶。可惜醫生當時正忙,沒空理答主,要答主自己把奶奶帶過來。當時答主14歲。一個14歲的孩子能做什麼?答主束手無策,最終直接跪在了診所門口,求醫生出診。那日的太陽,如今想來,還是有些冰冷。醫生順利出診,奶奶只是高血壓暈倒,無事。
就這樣,三年過去,15歲的時候答主初中畢業(7周歲一年級,跳級,15歲初中畢業,無BUG),答主勉強考了個三級高中。因為實在過於劣跡終於被爸媽記起,從南方接到了北方,放到了眼皮底下撫養。不過為了避免麻煩,爸媽給答主選了個全宿的學校……
在以上過程中,答主換過兩次預言,一次是從山上到山下,一次是從南方到北方。從山上到山下,兩地都是封閉的村子,知乎的高級知識分子們,應該不用我特意介紹封閉農村的陋習和可怕了。總之語言不通,頂著被全村老少叫做「黑番」的外號叫了三年,才融入;從南方到北方,艾瑪,那感覺簡直不要太酸爽。答主一張口,全班就哄堂大笑。(你能指望福建人的普通話標準?)十幾歲正是逗比年紀,青蔥歲月的少男少女一點都不可愛,答主度過了最XXX(各種粗話請不要客氣套入)的三年。
好啦,華麗麗的背景總算說完了,以下入正題,說一下答主成(niu)長(qu)成什麼樣子。
如果你以為答主會因為以上經歷就自暴自棄,那麼你完全錯了。
答主是那種人嗎?
矮油,答主堅信一條原則:懦弱的人被生活折磨,強悍的人折磨生活。
1、答主忍耐力一流,意志堅強。
重點說兩件事:
一、因為語言不通,被村裡小夥伴排斥,所以答主在年少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毫無朋友。於是,答主迷上了鬼片,在漆黑無人的夜裡尤其喜歡睜著眼睛,希望能看到阿飄,好歹說說話。大學的時候,答主在宿舍一個人關著燈看貞子看咒怨,毫不覺得嚇人(呵呵,有本事你倒是出現啊,我需要你的時候你在哪裡!你現在敢出現,分分鐘打死!),在這種情況下,答主靠著無數想像和自我催眠,度過了最孤單的年歲。好吧,其實這些都不是我要說的重點,我要說的是,初三那年爺爺去世。爺爺去世前,答主一直畢恭畢敬,打罵從不還嘴,哪怕碗和筷子被摔,被莫名趕出門不許吃飯,答主也不會反抗。無他,答主心裡清楚,生存下去更重要。爺爺去世前,根據村裡人說,他一直喊我的名字,可是答主那天就是堅決不請假謊稱課業很緊不去看他。不是不報,時候未到而已。(關於這一段,我希望大家只當故事聽,不要指手畫腳。)
二、答主15那年作為轉校生到了北方重點高中(這裡要感謝一下我那做成了生意的有錢老爹),全校890多個人,答主很光榮地排860多名。人生簡直不要太慘。周圍的小夥伴對答主各種鄙視,各種哄堂大笑。答主埋頭不辯解,矮油,不過想想好像也當場哭了一兩次,丟臉啊。不過答主心性豈是一般堅定,為了擺脫這種困境。答主埋頭苦讀,早起朗誦課文。直接說結果吧,高三的時候答主代表學校參加了一場友誼答辯賽,高考的時候年級前十(答主是理科生)。答主的輝煌歷史,至今仍是母校的傳奇(知道這個,還是因為答主弟弟被送進了同一個學校,整天聽老師講答主故事激勵學生,憤恨不已之後,回來和答主說的。答主表面不屑一顧,內心實則……你懂的)。
答主從不認為人生的苦難該去責備,或該去覺得不公。有那些時間,何不努力一把?你都明知道自己被全世界放棄了,你還要放棄你自己?答主覺得自己還可以搶救一下,所以從不放棄治療。
2、答主生活獨立自主,人生目標明確。
一、答主直到畢業,爸媽都不知道讀的是文是理。高考結束,爸媽直接對答主放棄搶救,逢人便說:「矮油,我家女兒肯定啥也考不上啊,不能跟你們比。」後來,爸媽小夥伴一直問答主高考成績(不知道具體數字,哪有碾壓感和成就感啊),答主也很同情她們,於是大發慈悲地告訴了她們成績。效果如何答主沒看到,不過答主知道,那天回來,爸媽熱情地拉著答主問成績,再三確定答主是不是多說了300分。那時候答主連志願都填完了。就這樣,答主毫無壓力地碾壓了所有親戚朋友的孩子。矮油,所以不小心成了學霸神馬的,真是不好意思啊。不過答主拒絕了任何慶祝,一路怎麼走過來的答主心裡清楚。努力時候沒有掌聲,有了成績也無需喝彩。答主後來上大學什麼的,都是自己去的,而且從大二開始學費到生活費,到各地旅遊費,答主都是自己解決的,不過畢業的時候因為太揮霍無度,只存了2W塊不到,這倒是成了答主為數不多的遺憾之一。
二、答主人生目標一直很明確。具體不說了,總之,答主一步步走來,目前正在接近目標中,雖然中間發生了些曲折。
3、答主積極進取,樂觀從容。
答主從不認為專業、出身、智力會阻礙一個人前進的步伐。答主大學時讀的專業是應用心理學,剛工作時做的是項目經理,現在因為興趣在某部級單位任職(我才不會告訴你們做什麼,犯紀律有木有)。答主如今畢業三年,90後,但完全不像有木有,好吧,其實答主是非常努力的人。答主在工作的時候,會把自己的人生規劃說清楚,主動去尋找機會和對方溝通,然後達成目標。
答主一直是一個非常樂觀的人。哪怕大學畢業保送失敗,出國留學腰斬,也還是堅挺著。不過是修改計劃書,重新開始而已。大學畢業保送失敗,只能說是答主倒霉,遇到了某大學黑幕最重的那一年,幸好,答主工作的第一年那個教授就被抓了起來,答主也就沒什麼遺憾了。至於出國留學,也是答主自己作,選賓夕法尼亞一個不提供獎學金的專業,結果因為父親堅持認為「女孩子讀太多書沒用,遲早要嫁人」,所以臨存保證金前反悔了。當然,也因為答主的極品弟弟,認為家裡的財產都是他的,答主要外嫁的人,怎麼樣好都和他無關,所以堅決反對答主出國。答主至此認清,人啊,真的是要靠自己。好在答主如今工作了快三年,也小存了一些錢,明年就可以去讀書了。當然,答主也考慮過半工半讀,來一個更勵志的故事。但是答主自有自己的原因,所以寧可存點錢再走。
4、優點太多,略。
5、略。
6、自己想像吧。

今晚有點話嘮了,但是我只想用自己的故事告訴很多人。你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無法選擇自己的成長道路,但是你至少而已選擇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哪怕接近也好。世界上可憐的人很多,他們真正可憐的地方不是外在,而是內心——他們也在不斷可憐著自己,將自己推入無可挽回的境地。每個人都有很多可以自己選擇的瞬間,我希望,無論是你,還是我,都可以一步步接近自己的理想人生。
我承認,留守兒童是有很多缺陷。
比如我,和爸媽相處是讓我最彆扭的,至今我們的關係都生疏得不像母女父女,但我從未放棄過試圖和他們親近。因為我知道,他們心裡至少也是有一點愛我的,否則完全可以將我打掉(南方打掉孩子的事情還少嗎?)而且,他們的成長背景,讓他們也沒有選擇。中國的父母有太多的精神缺失,他們以為物質是對孩子最好的補償。不要責怪他們,他們只是不懂而已。更重要的是,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快樂,讓自己的下一代也不快樂。
還有,在和異性的關係處理上。答主因為過於彪悍,所以雖然頂著一張無比可愛的娃娃臉,但還是嚇走了很多異性。大一舞會後,答主收到了三個表白,答主當時人冷臉更冷,直接回答:「你了解我嗎?不了解我你說你喜歡我,可笑。」等等。瓦擦,簡直是對不起那些少年啊,恐怕該留下陰影了。很多留守兒童在男女關係上,要麼像答主這般高貴冷艷彆扭,要麼就是混亂。這是源於安全感的極度缺失,哪怕答主特地學了心理學,也依舊是無法填補這種缺失。在關係處理上,不自覺就高冷了,其實這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而已。
當然還有其它,我們不想去觸及的傷痛。
但是這些都不該是可憐自己的理由,也不是放棄努力的借口。
共勉。


(寫這些果斷要匿名啊,不然萬一你們愛心發作可咋整。)


沒有安全感;凡事靠自己;壓抑自己的情感表露;不敢奢望愛情,像顧城的那首詩「為了避免結束,你避免了一切開始」。


這兩年意識到自己分離焦慮症很嚴重,很怕身邊人偷偷離開我。

某次和同事一同出差,四點抵達酒店倆人倒頭就睡,我醒來時天都黑了,屋裡沒開燈很暗,同事已經出門了,房間里只剩下我一個人。
那一瞬間我是崩潰的。

小時候我住在舅舅家,和父母相隔一百公里。現在是一個多小時的車程,但那會兒要坐一天客運,他們一年來看我兩次。

關於媽媽逃離的記憶很深。
因為工作很忙,每次她住兩天就得回去,走之前總是會和外婆一起騙我「媽媽只是去買個菜哦,很快就回來了!」一兩歲時我是很好被騙的,點點頭就看著她走了,不哭不鬧,一騙能信半年。
當時住在小小的機關院里,大人們都認識,我在院里玩時常常來逗我:「你媽媽去哪啦?」
我會認真回答:「媽媽去買菜啦,很快就回來了」。聽完他們就樂了,但我是不懂的,繼續抓蝸牛。

差不多三歲開始,媽媽的謊言就不好使了,當她再一次提著大包小包站在門口哄我說是去賣菜時,我已經知道不太對勁了,也要追著去,被外婆抱回來,我回頭和外婆哭兩聲的功夫,媽媽就不見了。

平常很好哄的我晚上也不願意睡,「要等媽媽買菜回來。」還要穿鞋打手電筒去外面找她,直到舅媽拽著我回卧室,一邊給我換衣服一邊訓我不怪,我便明白媽媽又走了,開始大哭,哭到沒力氣就睡著了。

……暫時省略五千字,直接說現狀。

很怕離別,很怕被拋下,很怕孤單。
曾因此遺失了自我,
花了很長時間才慢慢找回來,安撫她。
我大概知道,接下來還要花很多很多的時間去治療這種焦慮症。

----------------/////手動分割/////----------------
原答案:

非典型留守兒童


我2歲生日當天妹妹出生,但我並沒有見到她。
九十年代計劃生育抓得很緊,媽媽肚子還沒鼓起來,我就被送去舅舅家寄養了,在另一個縣城裡和舅媽外婆表姐一起生活到我快要小學。(舅舅在省城拼事業)

四年時間裡爸媽大概每年分別來看我兩次,沒帶妹妹。直到我5歲半被接回家才知道我爸媽還有一個女兒,兩人第一次見面,爸媽開心的介紹我倆,但我的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接受不了,一旦覺得父母偏心就很怨她。

成長的歲月里總有疏離感,雖然我很愛她,後來也一起生活了十幾年,但是最開始的的四年沒有在一起,對後來的感情會有很大的影響,大概是幾年前我獨自來外地讀大學,半年再回家的時候,我才第一次切切實實感覺到她對我的重要性。

反觀我與表姐,同樣差兩歲,她的脾氣比我妹妹差多了,小時候經常和我掐架,我被接回家以後我們相處時間也遠不如我和妹妹的多。但是直到現在,每次和她見面我都會有莫名的親切感,我將這種感覺歸結為童年記憶的影響吧,這輩子都很難改變。


和妹妹的疏離感其實很難用這三個字總結。相比於我和表姐會大哭大笑,我和妹妹的相處更趨於「君子之交」。青春期開始我們各自有各自的感情秘密,都有甜蜜失意之時,卻不會交換秘密。(並非性格如此,我們兩都會和朋友,表姐分享秘密)

說跑偏了,我也不確定我算不算留守兒童。只是記得小時候會管舅媽叫媽媽,每次爸媽看望我以後都要偷偷離開。但也因為這段時間,成了外婆最疼愛的外孫,和表姐情同親姐妹,至今有些不敢告訴爸媽的秘密還能與舅媽傾訴。
有得有失。


從不曾感到父母關愛的缺失,只是不適應他們在家裡的那種熱鬧。
------------------------------------------------------------------------------------------
今天無意間看到了貴州畢節:4名留守兒童疑喝農藥自殺身亡,正在辦公室實習的我感覺突然被這個世界拋向了空中,小時候的種種回憶不斷的在腦子裡迴轉和翻騰。
先給大家看看百度百科裡對留守兒童的特點是怎麼說的吧。

很幸運,我是那些留守兒童中的「並非所有」部分,看起來是那麼的堅強樂觀、自信懂事,只是我想問這些難道是一個兒童應該有的性格嗎?一個遠離了可以任性、撒嬌和調皮搗蛋的童年,一個少年老成、懂事乖巧會察言觀色的童年,難道是一個正常幸福的童年?如果是,那我情願不要這種童年。
---------------------------------------------------------------------------------------------------------
如今我已經有25歲,度過了300個月,1300個星期,和父母呆在一起超過一個月的時間,我真的不記得有,兩周呢?應該有吧,幾次呢?我想一個手掌應該可以數出來了。後果呢?

  1. 說起我的童年,我的少年,乃至高中時光,第一個想到的居然不是我的父母,而是我的外公。非常非常幸運,我外公是一個善良、堅強而又有韌性的人,同時他把這些品格很好的傳遞給了他的外孫。我外公很多時候都是我的人生老師,也是我的好友;
  2. 始終不能適應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原來總是空牢牢的家,突然多出了幾個人,總是不那麼感覺舒服。也始終不太理解為啥很多大學同學可以和父母每周甚至每天和父母打個電話,我不知道他們在聊些什麼,又會聊些什麼,又能聊些什麼。有次和好友聊到這個問題,我同學說你這和你父母簡直就是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嘛。我頓時寒毛顫慄,對啊,中學時一個月偶爾還會聯繫一次要點錢什麼的。大學後,由於不怎麼需要給他們要錢了,於是每個月聯繫的必要也都沒了。可是這能怪誰呢?怪我嗎?我甚至能和陌生人攀談很久,但是對於那個遙遠的親生父母,我。。。,我也真的不知道是為什麼;
  3. 特別特別怕冷,而且已經成為心理的一種恐懼。由於小時候從來不會有人提醒你要增減衣服,更換厚的床褥,總是等到白天被凍了一天才會知道要加衣服,晚上被凍醒才會默默一個人去找被子加。那些凍得瑟瑟發抖的時刻深深的印刻在自己腦海里,以至於到現在每次感受到冷都會想起那段時光,然後淚水就要打轉。別人感受到冷,也許就只是冷而已,對我卻是那些冷的各種回憶,有一種被拋棄的孤獨與寂寞,進而開始心冷。這種感覺太不好了,因此即使在夏天我也幾乎都是長袖長褲;
  4. 明明缺乏愛,卻從來不敢也不會去索取愛。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20年以來送出去無數生日禮物,幫人組織過很多次生日,自己卻從來沒過過一次。有時好友問起,總是一句還早著呢,到時候肯定喊你們;
  5. 看到愛的場景,被人關懷後的總是特別容易感動。也許很少有人可以理解,為啥我看到父母帶著小孩一起逛街,看到地鐵里小孩兒抱著父母腿撒潑哭鬧我都可以呆在那兒看很久很久。因為我從來不曾經歷過,不知道聽父母講故事,給父母撒嬌哭鬧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每每看到就感覺那些小孩好幸福。

馬上就是外公的百天忌日了,小時候曾答應帶他去長三角看外灘和園林,去山東看大海,去北京看升旗游故宮,坐著游輪游遍長江,去雲南和緬甸看他許久不曾聯繫的親戚,乃至後來我國外讀書後說要帶他到外面去看看。不曾想如今在第三個願望後,剩餘的再也無法實現了。

拍過很多照片,給外公拍的卻是不多,這張是陪您在海邊的時候給您拍的,您當時笑著說真好看,說以後不在了可以做靈像,不想這麼隨意的一句話居然就成了現實。很悔恨大學期間沒有多多陪您,也悔恨到國外後沒有和您經常聯繫,以至於最後一次通電話咱爺倆都倆了點什麼我都忘記了。但是我現在想知道您在那邊過的還好嗎?三個月來我夢到過您六次,每次都會有咱爺倆在一起的點點滴滴。常言道希望相隨,有夢最美,卻不曾想再見到您的希望卻真的就這麼的不存在了。本來還說我回去後陪您坐船從成都開始游長江呢,結果就差了這幾個月。還記得您後來總是說「多照看一下我,我還不想死,好生活還沒過幾天呢,這幾個外甥都還沒回國呢」。每每想到此,真的是。。。


被邀來回答這個問題,我點方。其一前面大家都回答得很豐富了,我再回答會不會有點多餘。其二其實一直是覺得留守兒童在心理上可能會承受更多,所以怕回答得太偏了被打。

其實我和留守兒童接觸得很多,倒不是經常去做指教,或是義工。而是從小到大周圍親戚家都會有留守兒童。每年春節暑假都會看到兩個不同狀態的他們:春節的他們很開心,因為父母回家可以有新衣服新玩具,而暑期在家除了老人以外,閑著的他們顯得有些寂寞。

說到這裡想貼出以前寫過的一篇文章,關於留守兒童的:

提到留守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會首先想到經濟吧。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才會向更高的需要奮鬥。當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人們便面臨生存威脅。

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金錢的多少對於安全感有著直接的定義。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少家庭還面臨著一定的經濟問題。試想,當一個家庭無法滿足孩子生存以外的需要時,會怎樣呢?一般可能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以孩子的妥協、放棄作為解決之道;而另一種則是以父母離開原生家庭(父母加孩子)出外打工來滿足孩子的需要。而這樣便塑造出一大批留守家庭。

通常兒童會被寄養在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家生活。而這時,老人便承擔了父母的角色,對小孩兒提供最基本的養育。由於健康,年齡,文化等原因,這種養育是非常有限的,有限得無法將孩子大部分的情感包容其中。當然也有寄養在叔叔或是其他親戚家的,但對於孩子們而言,這種寄養的經歷對其影響是非常大的,我之後會慢慢提到。

總之,幼年時候的我們是纖細的,特別是在情感上。也許一個簡單的抱抱,一句安慰的話,一種習慣了的撫摸,都能給予我們「溫度」,就好像沐浴在陽光中一樣,柔軟和溫暖。但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這樣的包容和溫暖是奢侈的,父母角色的離開,使得孩子沒有對象可以投出自己的情感,也沒有容納的地方。爺爺奶奶固然陪伴再身邊,似乎陪伴已經讓他們夠累了,「懂事的孩子」是不忍心的,只能縮在某個角落……

這樣的孩子,可能會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或是現實問題過早的離開教育,踏上求職之路,去追求物質的豐富來填滿自己。或是急著去尋找一個可以安放情緒的人,過早的組建家庭,由於各方面並不成熟,很可能讓他們重複父母的命運,造就下一個「懂事孩子」的循環。


對於寄養,一項研究會表明寄養兒童的社會支持系統是匱乏和脆弱的。所以當在生活中出現一些巨大的壓力或是打擊,能夠給予他們支持溫暖的地方很少,所以這也成為心理上的風險。此外,留守的情況,可能會造成兒童在情感表達上的困難。舉個例子,小孩兒在存在一些需要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而爺爺奶奶能給予的有限,或者根本不能給予的時候,小孩兒下一次還會提出自己的需要嗎?答案,也許是否定的。在一些這樣的兒童身上,真的發現,他們不會去「要」。本來中國就是一個內斂不願意表達情感感受的民族,不會去「要」關注,不會去「要」愛,不回去「要」滿足,會使得我們越來越向內發展。

在親密關係中的表現,就是不會去表達愛,也不會去獲得愛,因為沒有被這樣愛過。

說到這裡有點傷感,但是我們還是有愛人和被愛的可能性的,心理學上會說親密關係是促進成長的第二次發育,當我們小時沒有好好對待,沒有獲得想要的成長時,我們可以通過安全的親密關係獲得成長。所以先試著去表達愛吧。


PS://現在城鎮發展都不錯,出外打工不一定比留在當地掙的多,在小孩兒小的時候盡量留在身邊,這樣小孩兒才能從爸媽的愛中獲得安全感。


獨立性很強,每件事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父母會陌生很少溝通,性格十分堅強,不愛與人說話,比較宅。做事獨來獨往,其實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很多心事只能深深的隱藏在心底,遇到很多事情一般都是自己一個人解決。朋友不是很多,只有一兩個,交朋友重質不重量,有時候會感覺很孤獨。


我想要來回答這個問題,但是要先講一個詞語和一個故事。

前段時間熱播的韓劇《沒關係,是愛情啊》,裡面在男主經營的咖啡廳打工女學生吳少女是名副其實的問題女生。但是她說了一個名詞,我去搜索了以後在家哭到半夜。

品行障礙(conduct disorder)指18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期反覆出現的持久的違反與年齡相適應的社會規範和道德準則,侵犯他人或公眾利益的一類行為障礙。這些異常的行為在國外國內通常稱為所謂的反社會行為,主要表現為兒童期的說謊、逃學、打架、破壞行為、攻擊他人、偷竊、欺詐等品行問題

她當時很理直氣壯的指責男朋友:我是品行障礙,你怎麼可以這麼對我。

我是資深留守兒童。但是我覺得我當時是病了。而不是大人們說的犯錯不改不承認死倔。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你不能要求每個孩子該什麼時候懂事,什麼時候開始認真。環境真的會影響每一個人,沒有人能否認掉壞境對自己的影響。

我的童年是在親戚家長大的,從小學開始直到初三母親才不再外出打工,領我們回家住。在這中間在親戚家長大的時光親戚從不給我零花錢,我指一毛兩毛五毛此類的。也從不給我買任何文具,沒有了就是偷同學的。親戚家姐姐老是用一毛兩毛的誘惑我去洗碗。

我的人生從記事以來就一直在犯錯。先是說謊,然後小偷小摸,到最後大了偷父母的錢離家。但是現在想想真的不知道當時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舉動。而且沒有羞恥心!
初一中午放學偷了學校門口書店的漂亮本子,在放學的時候,被老闆發現追出來,拎回店裡。到下午基本上全校師生都在討論這件事了,我也有勇氣去學校。上課前女老師特地跑來嘲笑我:真的是你偷得啊!老師真的是嘲笑,表情語氣。現在只要想到就很難過,但是在當時一丁點也沒感覺,就想說知道了就是知道了。

同時間在家裡偷媽媽的錢被媽媽發現,媽媽很痛心的拉我談話,我也沒有感覺。現在回想起來媽媽的眼睛也讓我心疼。爸爸回家很生氣打了我一個小時,被打的時候也沒有我犯了錯我偷了錢這樣的想法,爸爸生氣的叫我承認錯誤我也死不開口才會一直被打。當時完全沒有感覺到自己因為犯下的錯誤太多已經讓父母操碎了心。

其他此類的事情多不勝舉,我難過的是當時不懂事、不聽話的原因就算我現在知道了也不會有人想要理解我。
大家都只會想你怎麼這麼不省心。而且我有很多對比,舅舅家孩子跟我年紀差不多大,問舅舅要錢買新鞋,挺貴的,得兩三百。但是他是當著親戚的人面前要的,舅舅就同意了,說改天帶他去買。大家都說舅舅慣孩子了,舅舅說:這麼多人在,小孩也不是第一次問我要鞋了,我不買的話小孩子的自尊心怎麼受得了。我聽見了以後就是聽見了。當時也沒有辦法理解父母沒回家之前沒人照顧我自尊心這件事。

我在親戚家住的時候,因為犯了很多錯誤,親戚家也不會包庇我,會出去七嘴八舌的和鄰居討論。所以我應該是周圍圈子裡大家心目中嘴巴里的壞孩子。久而久之我覺得自己可能本質上就是一個壞人,這輩子也就這麼過了。在親戚家父母都回來看我的話,吃飯的時候是最煎熬,親戚會在酒桌上悉數細數你犯過的錯,不許你下桌,直到他們不想講為止。父母沒有為我說過話,因為這樣的認知,我覺得這輩子可能就這麼過了,沒有人會給你絲毫的尊重。


所以到後來我慢慢懂事了以後,開始認真的想要學習生存技能,努力在社會混飯吃。離開從小長大的圈子,希望以後不用再回到那個小山城。

現在變好的原因是媽媽一直沒有放棄我,不再打工回家了以後就一直認真對待我的所有想法,培養我的責任感。
因為小時候缺失的愛,在我起初不上學的時候去工作以後一直沒什麼安全感,會去討好所有人。
因為從小不被人喜歡,所以特別在乎別人對我的看法。不敢做可能會讓人生氣的事,不敢跟別人發生衝突。很多時候寧願自己吃虧也不想讓別人失望,現在也還是不太改的掉。
因為沒有得到過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拿到工資以後什麼都想買。沒吃過的零食、筆記本、衣服。

就算環境可以影響人、但是真正讓人改變的是愛。


強烈的自尊心,自卑感,極度沒安全感,缺愛。衍生的神衰,抑鬱症失眠症等。
家庭概念很淡化。

很討厭父母說起我的童年,一說我就想掀桌子。
這些的性格缺陷都是伴隨一生的,我到二十四五歲才意識到自己的性格問題。
以前很少自省,回想前面二十幾年都在刷存在感,然而越刷越沒存在感。
我很多年沒叫過我爸了。跟我媽的電話一年也不超過五個。
我名下有兩套別墅,開著寶馬。然而因為宅,厭生及性格問題,一直沒女朋女(?_?)
留守兒童很難有朋友跟女朋友的。因為太需要別人的肯定了,不管友情還是愛情都會用力過猛。
我也不是一直怪著父母,畢竟他們的工作確實辛苦。只是希望他們對我的童年道個歉(當然不全然是因為留守問題。還有他們教育方式)也許我就解脫了。
我名下的房產對我來說沒一點意義,因為我的活動範圍只有我的房間。再貴的房子也不及他們說一句 我們想你了。
然而我現在卻一點也不想聽了。


人很難走出自己的童年。奈何童年的生活自己又無法選擇。

我跟前女友都算是留守兒童吧,她從小跟外公外婆在縣城生活,我則是與姐姐、弟弟在農村被奶奶一手帶大。
性格走向,截然不同。

她自小教育極為嚴謹,方方面面被照料得仔仔細細,家裡條件不算好,可從來不曾為生計困擾。一切都被家人安排得妥妥噹噹,屬於聽話順從的乖乖女,性格單純善良,但鮮有自己的想法。若說有,也是自小被家庭灌輸的觀念。
外公外婆相對來說能夠填補點爸爸媽媽的職能,成年後的她與父母關係挺好。
在安逸狀態下成長的她,極度缺乏的是安全感。一旦沒有安全穩定的環境,就很恐慌。

我的家庭狀況向來不好。奶奶一方面帶我們生活,另一方面還要應對與我們共同生活的伯父一家,因為大伯母時不時不懂事的冷嘲熱諷,奶奶夾在兩頭很難做人。我們自然也理解寄人籬下的艱難,要幫忙農活,要懂得忍讓,要少去計較。慶幸的是,大家都是善良一家人,其實並沒有太嚴苛的界限,我成長的過程是快樂而充實的,我們姐弟的性格成型後都比較活潑開朗,並無太深的童年陰影。
在很長的過程中,只有暑假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寒假較短,通常也就過年幾天能相聚團圓。無論如何,有父母在身邊陪伴成長,一定比留守要更好。這是毫無疑問的。
奶奶畢竟上了年紀,因為代溝以及性格的緣故,她並不懂得如何教育三個孩子。或者說,她的管教並不能被我們所順從。我們的學業、生活和情感狀況,只能依賴自己解決。人的惰性一上來便很難克服,我們仨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對學習的慾望自然不是很強烈。但每逢人生重要的關口,學習、專業、工作、地點、感情——我們從來不曾考慮父母的意見,父母也不會給什麼意見,靠自己就能做出決定。
這或許是留守給我們與父母帶來的最大問題吧,無法評價這算好還是算壞。我們仨與父母通常不會交流彼此的苦痛。遇到困難時,寧願兄弟姐妹互相幫持,也不會去跟父母張口,哪怕僅僅是訴苦。我們更願意自己承擔眼前的困難,而不習慣與父母商量、或要求父母幫忙。
而我們也是通常見了面聊了天才發現,原來在我們不在的日子裡,父母也經歷了那麼多難以置信的困難,也是他們倆自己就咬咬牙撐過去,沒跟我們說一句也不曾讓我們施以援手。

相較於前女友,我缺乏的是歸屬感。對家庭的概念不是太重。雖然身上也時常被要求要肩負責任,但多數時刻還是選擇了縱容自我,而不是去承擔。
我們都比較缺愛。所以一旦有人愛我們,我們都特別珍惜。


隱藏的很深的自卑感,,,即使出人頭地


我是留守兒童,用了20年才擺脫「父母不在、過早凋謝」的宿命

作者:乖乖俠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還要求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

政策出台,自然是好事,好經還得有僧念。留守兒童的真實人生是如何呢?乖乖俠站在時代大漩渦中,以留守兒童的親身經歷,講述了用20年才擺脫「父母不在、過早凋謝」的悲情宿命,字字是淚,句句是情。

一、「野百合「讀書生涯之「步步驚心」

翻看植物志,可以找到一種叫做「野百合」的植物,它生山坡、灌木林下、路邊、溪旁或石縫中,生長較分散;習性上,喜溫暖、濕潤環境,不耐乾旱,怕炎熱,怕澇……從某種隱喻來說,用野百合比喻留守兒童最好不過。留守兒童猶如野百合一樣,散落在鄉間。

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本來應該在溫室里茁壯成長,然而在中國,更多的花朵就宛若野百合一樣,只能在室外任憑風吹雨打,自由地生長,或者換一種說法,那就是自生自滅。

最近一兩年,在短短一個月時間,貴州畢節四位兒童自殺,又是畢節,又是留守兒童。在湖南,12歲女童毒殺兩位小朋友。在甘肅,8歲兒童刀殺4歲兒童……孩子的命運就像風中的燭火,隨時可以熄滅於高歌猛進的現代化轉型中,令人扼腕痛惜。

誠然,以上三起事件的施害者和受害者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留守兒童。只有經歷,才會深切的體會,作為曾經的一名留守兒童,千絲萬縷的情感一時無法言表,屈指一數,我用了20年才擺脫「父母不在、過早凋謝」的悲情宿命,談何容易?

2013年全國婦聯發布的《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超過6000萬,城鄉流動兒童規模達3581萬。當年全國農民工總量2.69億人。

我80年代初出生於粵西農村,當地經濟欠發達,在當時來說,根本上沒什麼發展,當地人除了養蠶、種田之外,幾乎沒有什麼額外的收入,總體來說,每家每戶都是一窮二白。當然,自己的家境不算太好,1994年,我大約10歲左右,為了生計,父母決定背井離鄉,到珠三角的工地打工,當時還有在世的爺爺,以及留下了我與弟妹。


生活情況基本一成不變:孩子都交給了祖輩帶養,一年到頭,父母幾乎只能在春節回來一次(有時父親暑假期間回來給我們交學費一次,母親則只能一年見一次)。由於通訊不發達,沒有電話,一年到頭只有幾封信維繫,這樣的日子一直持續了十幾年,直到我考上大學,我才結束了「留守兒童」、「留守少年」的身份。

留守兒童的讀書生涯可謂步步驚心,小學四年級開始,學習成績開始下滑,但語文這科還能暫時保持微弱的優勢,數學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但是沒有人輔導,小學無法順利進入鎮里的初中,花了所謂的「代培費」(學校為了創收,招了一大批這樣的「代培生」),而不至於被最爛的學校撿走,被最爛的學校撿走的同伴,現在早已結婚生子,他們的孩子正在重複著留守兒童的宿命。


我幸運的是成了代培生,初一才開始學習英語,跟不上,各種課程繁多,老師的應試教育,根本學不到什麼東西,學習非常吃力,有點力不從心,但這些學習上的困難,遠在外地的父母自然是不知道的,也沒不知道對誰說。

此外,初中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但是吃不飽,更沒什麼錢可以加餐,父母給不了足夠的生活費,所以飢餓還是伴隨著初中的記憶,從吃完早餐到11點最後一節課,我都是想著如何趕緊跑去飯堂狂吃一頓。

每個星期回家一趟,自己的爺爺在家裡,如果父母給不了多少錢爺爺,他也無法給我多少生活費,經濟拮据讓留守兒童過早了飽嘗了成長的艱辛。父母負責給錢,學習和生活幾乎一概不問,學習如何,在學校相處好不好,跟老師的關係如何,學到什麼東西,日常的溝通和交流幾乎等於零。

上海師範大學近日調查發現,由於通訊發展了,目前「留守兒童」跟父母主要通過電話溝通,但有38%的孩子每月跟父母講電話的次數不到1次。

二、「野百合也有春天」只是一廂情願

不得不說,童年的成長,對父母的印象與感情幾乎是一片空白,記憶斷層,每次夢裡,總是父母在是十歲前打罵的情景,沒有別的溫馨夢境,醒來還是淚水。父母常年不在身邊,家庭無法團聚,感情日漸淡薄,心理問題頻仍,這樣的童年生活,幾乎沒有幸福可言。

作為小孩子,關心的是細節,微小的事情總會成為一生抹不去的記憶。在農村留守兒童的成長曆程,沒有多少可以自豪的地方。在農村,當營養需要補充,當感冒生病需要看醫生,當作業需要輔導,當情感需要慰藉,當思想上需要溝通……這一切對於城裡的孩子,好像不算什麼,因為父母生活在身邊;然而對於留守兒童,要實現這一切都是非常奢侈。人生在世,留守兒童得不到照料,會落下病根的,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


比如說,如果心理得不到輔導,情緒得不到宣洩,情感得不到填注,留守兒童的心理病往往很容易形成,比如孤僻、不合群、暴躁、敏感、自閉、自卑和悲觀等負面心理障礙吞噬了積極的心態,並且會伴隨一生,或多或少會成為成長的絆腳石,影響到成年。嚴重的是,往往會走上犯罪的道路,當然這個幾率很小,但是目前進入監獄的罪犯有多少不是留守兒童,得不到家庭的溫暖,得不到愛,也不懂愛,如何給別人愛?

通常來說,留守兒童被認為是父母拋棄的,心理總是沒有歸屬感,失去了根本,他們往往認為生活毫無意思,有父母也像沒父母一樣,在這個世界上孤獨來往,甚至放縱自我,產生強烈的人生虛無感,而這一切成為留守兒童的陰影,難怪很多留守兒童很不幸擁有了不堪回首的童年,不僅自我傷害,而且容易傷害別人。

此外,缺乏必要的教養和教育,天性隨然,在成長的道路上根本沒有人指導,所走的彎路一環接著一環,險象環生,如果教育不好,如果學習成績趕不上,學習拉下後,後果更糟糕。

可以設想,人生之路千萬條,但是對於留守兒童來說,其父母掌握的資源本來就非常匱乏,可資的力量幾乎沒有,在現實的中國,讀書是最不壞的道路,唯有這條道路才是稍微正確的上升途徑,如果這條途徑沒利用教育的機會打通,階層便無法自由躍升,幾乎重複著父母的命運,代際貧窮相承,大多數的日子不算好過,留守兒童的路子註定是坎坷不堪的,不得不說,留守兒童只有過去艱難的記憶,看不到未來曙光的照耀。

毫不誇張地說,留守兒童就像野百合一樣,獨自野蠻而且卑微地生長著,沒有花樣年華,只有孤獨和絕望;沒有浪漫與詩意,只有自卑與沉默;沒有快樂與寄託,只有失落與惆悵。從這個角度來看,野百合也有春天只是一廂情願。

對我來說,能夠在重重障礙中殺出一條血路,是堅持閱讀,有寫作的興趣愛好;在個性上,堅持獨立、善良和正直的秉性,直到現在,也是寶貴的人生財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險阻,成為我跨越所有障礙物的法寶。


1999年中考,我還差40多分才進入重點一中,後來考入了二流的高中,學習成績排在前面,但是跟重點高中來說,成績水平應該還是在中游,唯一的想法就是拚命學習考上大學。但是沒有人指導,也沒有人可以交流,前途如何,靠著的是自己極大的意志力去奮鬥,留守兒童有的優點就是獨立和堅強,用在學習上更是勇往直前,碰到石頭也不後悔,坎坷的讀書路,高考也不順利,夢醒夢破,後來功夫不負有心人,才踏入大學的校門,已經遲到了2年。

可是,年邁的爺爺等不到我考上大學就駕鶴西歸了,這是他的遺憾,也是作為一位留守兒童人生最成功的轉折點,卻無法與最親近的人分享,這也成為我人生當中最深深的遺憾,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大的內疚。

三、不能打敗你的東西只會讓你更強大

2004年順利進入了大城市的一所本科高校,父母也開始轉到自己的城市打工,聚首的機會逐漸多起來,由於英語基礎不好,個性特立獨行,後來才勉強畢了業,在沒有任何可以資助的力量的情況下,自力更生,艱苦努力,排除萬難,如今早已成家立業,在競爭激烈的大城市裡扎穩了腳跟。

但是我始終不敢鬆懈,沒有任何的資源和背景作為靠山,我知道人生沒有後悔葯可言,失敗翻身的代價非常昂貴,於是唯有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努力,自我排毒,革除留守兒童的毒素,希望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一片藍天,努力正在路上,也正在朝著自己遠大目標而邁進。事到如今,不敢說大業已成,總算擺脫了留守兒童的宿命,找到自己的使命和出路,所有的夢想走在路上。這個歷程,我足足花了20年,而不是為了與城裡的孩子喝一杯咖啡。

人們常言,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從某種程度來說,在現在的教育環境來看,留守兒童已經輸在起跑線上了,這是不用爭辯的事實。但是,留守兒童就必須接受宿命嗎?不!我的看法是,如果有起跑線這回事,那麼人生處處有起跑線;此外以自己的特長和優勢,創造一條起跑線,贏在優勢上;最不濟的就是,如果跑不過別人,自信地說一聲哥不玩了,那就換一條跑道,所以不用悲觀。


總的來說,留守兒童要想創出自己的天地,從個人的經歷來說,需要付出的肯定是非常巨大的成本,諸如生活,學習、就業、戀愛、婚姻、立業等方面,面對陷阱的非常多,足夠讓留守兒童甚至「留守成年」付出更多的沉沒成本和人生代價,不可不警惕。

假如時間可以倒流,我一定請求父母不要拋下自己的孩子去謀生;我不會執著於我要嚮往的學校和專業,會順其自然,聽從老師的意見,這樣會少走很多彎路。在這樣關鍵的人生岔口,父母也給不了任何專業意見……

留守兒童可悲可嘆的是,當人生面臨著最重要的抉擇,父母不在你身邊,更給不了意見。可想而知,當心理問題日益凸顯,誰能幫一把?如果在人生歧途上,誰能幫一把?


在我的故鄉里,已經有無數留守兒童的悲劇,現在最被人們談論的是,多數留守女孩子過早輟學,打工,出嫁外地,生了孩子,離婚,現在又回到了原點,人生卡在了關節點,宿命繼續繫上,難以破除……孩子生下來,不僅要養,還得育,孩子不是父母故事的前傳,更不是父母的續集,所以養育不到位,父母有責任。

四、發展經濟助「野百合」夢想騰飛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未成年人保護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兒童留守現象明顯減少;還要求不得讓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脫離監護單獨居住生活。

我的看法是,法規雖好,恐怕成為空文。經書雖好,還得有僧侶來念。

留守兒童不是祖國的傷疤,如果不解決,恐怕成為社會問題。只從順應社會潮流,往細節來說,核心還是經濟發展。

現在「互聯網+農業」、「互聯網+農村」,紅紅火火的,故鄉並非在淪陷,而是在恢復了活力,農村電商蓬勃發展,讓更多人紮根農村,不用背井離鄉外出就業,同時吸引優秀人才回鄉創業。對農民消費者來說是「網貨下鄉」,對城市消費者來說是「農產品進城」。互聯網是技術工具,帶來了社會的變革,期待這個工具也能改變農村的困境,改變留守兒童的生存困境。

其次,農村城鎮化發展。城鎮化,很多人理解為蓋樓,其實更多的是產業的城鎮化,以及人的城鎮化。城市化過程帶動廣大農村的發展,比如拉動旅遊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發展,有利於改善地區產業結構。農村城鎮化能夠創造出比較多的就業機會,大量吸收農村剩餘人口,有利於縮小城鄉經濟發展差距,發展當地經濟,就近就業。於是,務工人員不再外出打工,孩子留在身邊,伴隨孩子成長,這樣既方便解決了生計也解決了孩子的生活和讀書問題。

最後,家庭、社會和政府的合力。第一,是政府牽引力的作用,拉動地區發展經濟,當地經濟發展一旦發展,崗位自然增多,農村和城鎮可以留住從業人員,其子女的生活便可以照顧得到;

第二,政府對於農村政策的傾斜與照顧,完善教師和兒童的保障體制,發展優質的教育資源,如提高鄉村教育師資待遇,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有利於留住人才,為農村的基礎教育提供動力;

第三,社會上關愛兒童公益力量的注入,專業化發展,健康孩子的身心發育,完善人格成長;第四,政府在消除人為壁壘,比如遷移、求學、社保、醫保等制度上的障礙,增加農村福利待遇,減少家庭成本開支,這樣才會讓農村獨立自主地發展與騰飛。

留守兒童問題,其實就是社會發展中的問題,並非小修小補便可以一步到位地解決,未來的願景首先要畫在藍圖裡,發展當地的實業與經濟,惠及到農村的留守兒童身上,彌補一代的傷痕,別讓野百合也有春天只是一廂情願。


看這題下面如此多匿名回復就知道答案了


曾經的留守兒童。
大致情況:
97年父母去的深圳,把我留在了浙江跟著爺爺奶奶,01年父母把我接到深圳,在深圳念完了小學初中,高中回到原籍,大學在南京某高校就讀。因為在浙江時是教師,在深圳生意上不順利,目前已經回浙江教書,母親因為在深圳有店鋪,走不開,生活在深圳。我在南京上學。
一家人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

如果具體要說長大後是什麼狀態,面太廣,很難敘述。我只能說說我身上的一些情況,通過這些敘述和大家看到到底是什麼狀況,只能代表很少一部分留守兒童長大後的狀態,但也有一些借鑒意義。

1.家鄉的概念:
不知道自己的家鄉在哪裡,出生在浙江,但是對自己有的兒時印象都留在了深圳。說不清自己是哪裡人,儘管會說吳語,但是對家鄉的概念停留在33開頭的浙江身份證上,沒有那麼強烈的歸屬感,家鄉同學一提到就流口水的家鄉小吃對我來說可有可無,在念高中的時候也沒對家鄉產生什麼特別的情感,同學口中流連忘返的家鄉小店,我都沒有記憶,沒有我的情感在裡面。
也不認同自己是深圳人,因為深圳離開深圳的短短几年深圳已經變化的我自己都不認識,依然記得大一放假從南京回深圳,站在深圳站出站口買地鐵票都不會了,只記得我走的時候只有一條羅寶線,現在開了這麼多,點哪一個都不知道。那一刻的陌生感很讓人無助。
2.對親戚的感念
從小時候離開這家的時候就和親戚們分隔兩地,對親情這個概念說實話只停留在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上,和另外的一些直系親戚也沒有那麼親,只是知道見到他們該叫什麼,很難發自內心的去感受親情的存在,有些冷漠。
3. 我好像答偏了。。。。。


要是贊過10繼續寫吧。


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最早的一批留守兒童,但是應該算是比較早意識到自己是留守兒童的,當年「留守兒童」這個詞剛被提出來的時候我就看到了,並且也意識到了自己是這個群體中的一份子。
這個群體中的人大多自卑,為什麼?除了內在原因之外,還因為這個群體之外的人是這樣看待我們的:缺愛、可憐、令人同情。
從「留守兒童」這個字眼走入大眾視野之後的這幾年,我看到了許多所謂「關愛留守兒童」的活動,無非就是志願者深入廣大留守兒童聚集的地區去陪伴這些沒有父母在身邊的小孩之類的。恕我直言,這些關愛活動就跟短期的支教活動所能帶來的效果差不多,不僅不能對這種情況有所改善,還可能讓情況更糟,讓這樣一種「缺愛、可憐、令人同情」的形象更深入人心,讓一些原本就因為自己是留守兒童而感到自卑的人更加自卑。
一味地批評而給不出其他方案的行為都是耍流氓,所以批評完了,那麼就要來給點建議了。
留守兒童缺的是什麼?缺的是父母的關愛,是除了父母之外沒人能補償的。在外的父母為什麼就不能給予孩子溫暖?一方面是經濟上的不允許,每個外出的父母幾乎都是生活所迫;另一方面是觀念上的淡薄,不管是出於有意或者無心。你想為他們做點什麼,那麼就請有的放矢,包括社會。如果你是電信公司,你可以給在外的父母發幾張免費的電話卡,讓他們給家裡打電話時不用那麼顧慮高額的話費;如果你是鐵道部,你可以每年給個幾張優惠些的火車票,讓父母和孩子用同樣的錢可以多見上幾面;如果你是僱傭外出農民工的企業主,你可以多放他們幾天假回家看看孩子;如果你是想幫幫這些特殊的孩子的慈善組織,那麼你可以盡自己的力量去做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事,又或者你可以組織人到農民工聚集的地方去宣傳,去告訴父母家裡的孩子有多需要他們,讓他們儘可能多抽一點時間和精力去和自己的孩子溝通交流;如果你是政府相關部門,那麼以上所提到的這些事你都可以去協調去做;如果你只是一個有愛心的普通人,你只要正常地對待那些孩子就好,又或者你還有些餘力,那麼你可以把孩子的這份心思轉達給你所能接觸到的他們的父母,再者你還可以到相關的慈善機構去捐款。
留守兒童的困境,說到底還是他們的父母才有能力去改變,想要幫助他們,不如多去幫幫他們的父母。想越過他們的父母去幫助他們的,不能說不行,不能去否決這份好意,但你能做的真的不多,收效甚微。


推薦閱讀:

父母情商不高,如何培養高情商的孩子?
移民對於孩子,是弊大於利嗎?
母親和嬰兒要不要一起睡?
自己的孩子是天生的反社會人格怎麼辦?
怎樣才能培養出像鹿晗一樣的孩子?

TAG:心理 | 兒童教育 | 心理諮詢 | 家庭教育 | 留守兒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