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神給科普下log拍攝模式的技術詳解。?
有沒有大神能夠技術分析下log模式?
拍攝時有時會遇到大光比的情況,例如下面這個逆光的例子。普通模式拍攝時,如果保證主體曝光正常,高光部分就會丟失大量細節;如果保證背景不過曝,整體的亮度會被壓的非常低,陰影部分也會丟失細節。不採用LOG模式拍攝會損失後期再處理的空間。
波形圖橫軸是畫面從左到右的像素,縱軸是亮度,可以看到最亮的部分(1023)有一條線頂到了最高,再往上的信息全部丟失;直方圖在攝影領域就經常用了,同樣最右邊頂到了最高,丟失了亮部信息。但如果用LOG模式拍攝,亮部和暗部都被壓縮到一個狹窄的空間,同時保證了兩者的細節。具體在這個例子中,地面瓷磚的紋路清晰可見,樹葉高光和陰影部分的信息比原來更加豐富。雖然觀感比較平,但只要完整記錄了從暗到亮的完整信息,後期就有了無限調整的空間。
下面我簡單處理成了高調鮮艷的風格。不採用LOG模式記錄,大光比素材的後期根本無從談起。
---------------------------原理部分的分割線---------------------------
人眼對光的感知並非完全線性,攝像機在記錄光線時要將光照亮度轉化為RGB數據,不同的LOG模式有著不同的GAMMA曲線來完成這個轉化。引用一張索法官網的說明。
其中橫軸是以指數為底的光照亮度(反應寬容度),縱軸是記錄到CMOS上的亮度數據。Rec.709(黑色虛線)是常用的比較符合人眼的模式,寬容度只有10檔多一點;而S-LOG3(紅色虛線)則比較平滑的包含了接近16檔的亮度信息。反映到實際情況就是LOG模式對比度更低,包含的亮部暗部信息更多,調色時更加自由;但是由於LOG把大跨度的亮度信息記錄到狹窄的區域,密度過高,後期拉開補回對比度偶爾會有色彩斷層現象。
能否兩全其美呢?最後還有RAW格式這個大殺器,不經轉化直接記錄CMOS感知的光學信息,後期的時候你想上Rec.709亦或是S-log、C-log隨你,寬容度又大、色彩也不會斷層。照片領域RAW格式已經很常見,但視頻領域一般要專業的攝影機才能錄製,且數據量非常大。實際上前面的例子就是5D3出RAW格式視頻套用不同的LOG模擬的。
最後安利一發MagicLantern大法,5D3用ML出RAW分分鐘變電影機的節奏→_→
推薦閱讀:
※影視拍攝時,畫面中只有一個不運動的人物時,有沒有軸線原則?如果有,具體是怎樣的?
※電影狗鎮的布景和道具有何深意?
※「圓桌派」這個節目是怎麼攝像的?
※拍攝夜景,如果不上三腳架,有哪些創意拍法?
※怎樣拍攝照片使其有內涵,而不單單是一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