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好在哪裡?現在是否有人能畫出這種水平的畫?
(回答這個問題好像比講印象派還要爛俗...但之前一個回答中好多人都對小小的這幅《蒙娜麗莎》產生過疑問。在盧浮宮中,《蒙娜麗莎》前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不遠處的巨作《梅杜莎之筏》卻觀者寥寥,但真正看過《蒙娜麗莎》的普通人卻又大多流露出失望的情緒。所以決定自己來說說這幅作品,幫助大家認識她。)
今天不會有人因為一個工程師造出了一台蒸汽機而驚訝,但也沒有人會懷疑兩百年前瓦特改良出蒸汽機的偉大,可惜的是這種認知一旦到繪畫藝術上來,思維的轉換就變得困難。對於普通大眾來說,《蒙娜麗莎》如何好其實是一個認知局限上的問題,局限就在於我們前衛的藝術觀念和極為豐富的視覺經驗——你見過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也見過不計其數的現代圖像和照片。要體會到《蒙娜麗莎》在16世紀引起的視覺震撼可能需要豐富的歷史想像力。達芬奇的藝術觀念其實非常好解釋,就是一種樸素的自然主義繪畫觀——再樸素一點:就是想利用繪畫完美地再現自然。
他的作品應當像鏡子那樣,如實反映安放在鏡前的各物體的許多色彩。作到這一點,他彷彿就是第二自然。 ——達芬奇論繪畫
《蒙娜麗莎》也不例外,也就是盡其所能得呈現一個人的真實面貌。但是它呈現的好嗎?雖然一開始就提醒大家要有豐富的歷史想像力,但我們還是缺乏相關的思維邏輯和圖像經驗,這裡容我稍微啰嗦一下,幫助你們做一點點鋪墊。
《我的名字叫紅》里記敘過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對當時波斯細密畫的影響,一項重要影響就是寫實的藝術風格。抱歉,寫實的風格?我們會認為中國繪畫是一項寫實的藝術嗎,但是如果你站在細密畫的角度卻就能夠很好的理解了:
同明朝時期(十五世紀)中國畫與細密畫人物對比
所以站在波斯人的角度,中國畫是一種寫實自然的繪畫也就好理解了,那麼《蒙娜麗莎》所面對的情況呢?
達芬奇所處的年代我們通常稱為盛期文藝復興,而文藝復興早期其實已經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優秀畫家,例如馬薩喬,波提切利,吉蘭達約和油畫的改良者凡艾克。那麼他們的作品是什麼樣的呢:
這就是當時歐洲人的視覺經驗基礎,達芬奇也正是在他們的肩膀上創作出肖像畫《蒙娜麗莎》。想必你已經隱約體會到了《蒙娜麗莎》相較於這些繪畫的進步之處,但可能這其中的進步要比你想像的大得多,下面我們慢慢來說。
首先是對空間感的追求,達芬奇曾在筆記中哀嘆,「畫作永遠不可能有鏡子中人物那樣的立體性」,但相對於當時的其他畫作來說,達芬奇在對空間感的執著中已經前進了一大步,我們稍微介紹的詳細一點,比如在對邊線的處理上:
你會看到蒙娜麗莎臉部的邊線是模糊的,這樣就造成了一個明顯的體積向畫面深處延伸的空間效果,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漸隱法」,而之前的繪畫對邊線的處理被稱作「硬邊線」。
在對遠處景物的處理上:
達芬奇發現,近處的物體的顏色會顯得明亮且鮮艷,遠處物體則對比很弱且呈現藍灰色。這樣的刻畫會大大增加作品的空間感,這種方法被稱為「色彩透視」和「空氣透視」,這二者都為達芬奇發現並記錄,且在《蒙娜麗莎》中有很好的呈現。而近處的物體畫得清晰而堅實,遠處物體刻畫得模糊而鬆散,被達芬奇稱作「隱沒透視」,這種現在的我們很好理解的「大光圈虛化效果」在繪畫中的確立,也正是達芬奇的創舉。
看到這裡我們會有一個疑問,以上描述只能說明達芬奇是個很好的畫家,好像在說明《蒙娜麗莎》的偉大上邏輯並不是很通順,這裡我們就要開始說另外一個故事了。
蒙娜麗莎的微笑已經快被解讀成了一個玄學問題了,所以還是先拋棄掉那些玄之又玄的解讀,來看一下為什麼我們如此在意這樣一個微笑。
你再翻上去看看那四張肖像,便會頓生疑竇,他們竟然都面無表情。
如今的我們實在難以理解,為什麼五百多年前的歐洲畫家們會忽視人類如此豐富的面部表情,寧願去塑造一張張麻木漠然的臉。這是因為在此前的一千年所謂「黑暗世紀」里,繪畫主要是用來塑造莊嚴的宗教神像的,故而在那個時代中的人物繪畫有兩個重要的面部特徵,一是目視遠方,二是表情莊嚴,這種繪畫風格也延續到了肖像畫的繪製中來。
一個好的畫家有兩個主要的對象要表現——人物及其心理活動。前者容易,後者難。
——《達芬奇論繪畫》
打破觀念限制的便是達芬奇所創作的《蒙娜麗莎》,或者說,達芬奇這一思想在《蒙娜麗莎》上真正成熟。蒙娜麗莎在畫中目光柔和,面帶微笑,展露著繪畫中前所未有的人性。
《蒙娜麗莎》再一個動人之處在於她目視著畫外的觀眾,這在之前的肖像畫中也是鮮見的,宗教畫中更是禁忌。
為了追求真實的表達效果,達芬奇反覆修改和刻畫這幅肖像,最終被現代X光證實油層達到了二十層以上,畫面中幾乎見不到筆觸——所有的繪畫痕迹都被細緻地抹平了,達芬奇為了追求真實盡了他最大的努力。
所以,習慣了高高在上的神像,習慣了扁平的畫面和嚴肅的畫中人物,十六世紀初的觀眾在某一天看到了這樣一幅作品:畫中之人彷彿就坐在畫框後面的空間中,正微微帶笑目視著自己,她真實得就好像自己早上剛打過招呼的鄰居夫人。於是他們被這幅作品徹底得感動了,因為這幅畫中展露的前所未有的真實與人性。
那個時代被稱為文藝復興,文藝復興的核心我們稱之為人文主義。
上一段比較抒情,為了大家有所共鳴,我再告訴你們一個我們更熟悉的故事。
1980年的全國美展中,一幅作品驚艷了當時所有的觀眾。當時的人們在畫中見慣了偉人,見慣了戰爭英雄和工農兵形象,並拖著在文革中走來的疲憊的精神,卻驀然在展覽中看到了這樣一張巨幅的人像,一個並無修飾的,普通的,飽經滄桑的老農,默默注視著畫面外的觀眾,作品名稱叫做《父親》。不知道當年多少人在評論中寫道,就彷彿在畫中看到了自己的父親。
羅中立的這幅《父親》獲得了觀眾所投的八百多票拿到了當年全國美展的金獎,比第二名高出了700票,也成為了中國現代繪畫中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哪怕今天還有很多人因為這幅作品而感動。
《蒙娜麗莎》離我們太過遙遠了,時間和空間都打擾了我們親近她的情緒——似乎我們也非必須要親近她,不過做到理解,也算是對十六世紀初的那位老人遙遙致以敬意吧。
達芬奇花了四年時間才完成《蒙娜麗莎》,卻沒有把它交給委託人,一直帶在了自己的身邊,直到去世。
全文完謝謝閱讀
第一個問題:
從肖像畫繪製角度講,《蒙娜·麗莎》是當時難得的肖像畫精品,在人物的表情、面部結構、整體色彩方面都非常細緻,可看出作者在這方面的大量鑽研。這和笑不笑沒有關係,是達·芬奇研究人物結構神情的精品。他後期的《施洗約翰》在表情方面也很不錯,但整體色彩出現偏差,據說是由於他的視力開始衰退造成。
從繪畫科學講,這幅作品是當時第一幅將繪畫透視學在油畫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例子。蒙娜·麗莎背後的景色很符合現代透視科學原理。在當時很多繪畫作品都還沒有使用繪畫透視學時,達·芬奇可以說是首創。
以上是專業角度的看法。
非專業角度的,眾位朋友已都列舉,這裡就不多說了。
第二個問題:
從技巧方面看,現在很多潛心研究繪畫藝術的畫家,在技巧上已經可以說超越了祖宗們,玩技巧,恐怕當年的很多大師們都不一定能達到。但問題不在這裡。
當年的先輩終究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現在無論我們把螃蟹吃出多少花樣來,也都是建立在先輩已經發現螃蟹可以吃的基礎上。所以在真正的藝術價值方面,現在的畫家如果不能從美感價值、藝術品的社會價值(現實意義)角度有所突破,就還是走在老路上。
比如說繪畫科學,如果沒有達·芬奇這樣的大師第一個將透視科學、色彩科學、結構科學運用在繪畫作品中,也一定會出現另一個達·芬奇。(謝謝@ 庄澤曦 指正:在繪畫中第一個使用嚴謹的透視學法則的畫家使馬薩喬。)那都是在我們認識到這些問題之前。
這就是前輩經驗的價值所在。
現在很多人都不斷說「革新」、「創新」之類。我不反對這種思想,但我反對所謂「不破不立」的思想。
我們要改革、要創新,首先第一件事是要充分了解、認識、懂得並尊重基礎和傳統。沒有對先輩經驗的明確認識,「改革」就無從談起。我們通常總會在打破某樣東西之後,發現自己無法再造一個新的。
所以要創新,一定要先學習前人的經驗,真正理解前輩努力的價值,加上自己知識面的拓寬、專業技能的進步,我們才有可能說可以進行「變革」。
題目問的是《蒙娜麗莎》到底好在哪裡?我把這句話擅加改動一下:
《蒙娜麗莎》(名氣這麼大,)到底好在哪裡?
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是,《蒙娜麗莎》之所以名氣大,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畫得好。
實際上,一幅藝術品,某種程度上就像一個演員一樣,它的名氣是多重因素構成的,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畫得好——名氣大」這麼簡單。
舉個例子:
葛優名氣這麼大,是因為他長得帥嗎?
我們可以說,葛優逗,葛優演戲遊刃有餘,有功夫,做人實在,等等等等。但我們絕不會認為,因為葛優長得帥,或者哪怕說只是因為他演技高,所以他人氣旺。
所以,在我們回答《蒙娜麗莎》「為什麼這麼有名,到底好在哪兒?」的時候,我們也要考慮到很多原因,其繪畫本身,只是構成它的盛名的第一個因素。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考慮下面這幾條,而且一條比一條重要:
歷史:
這件藝術品得有些年頭,沉澱一下。不能是昨天剛畫的。就算昨天畫的再好,在時間的沉澱上是急不來的。
作品本身的信息量:
這一點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太多,觀眾記不住,如果一點沒有,看著沒意思。讓人覺得有那麼點眉目,又琢磨不透就最好了。
創作者的個性:
藝術家最好個性十足,比如像梵高這種常常被說是「精神病」的藝術家。沒個性的藝術家,或者記載少的藝術家,不容易讓大眾印象深刻。比如凡·艾克。
作品本身的傳奇:
藝術品的身世越離奇越好,最好是上過天,入過地,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毫髮未損。從始至終一直待在博物館裡的作品,聽起來總歸是沒意思。
關於繪畫本身這個因素,知友 @寧灣 的回答已經從繪畫本身上解釋得比較清楚了。在文章中,寧灣說:「以上描述只能說明達芬奇是個很好的畫家,好像在說明《蒙娜麗莎》的偉大上邏輯並不是很通順」,並將蒙娜麗莎如此偉大的理由歸結於「神秘的微笑」——這也是我們小時候看到的普及讀物上面通用的說法——以及微笑背後呈現出的人性。
畫中之人彷彿就坐在畫框後面的空間中,正微微帶笑目視著自己,她真實得就好像自己早上剛打過招呼的鄰居夫人。於是他們被這幅作品徹底得感動了,因為這幅畫中展露的前所未有的真實與人性。
但在這個部分,還有幾個問題值得進一步挖掘:
難道說只有微笑,才能夠讓人感受到真實嗎?或者說,蒙娜麗莎是僅僅因為畫得有人情味,而成為有史以來,古今中外名氣最大的藝術品嗎?
我們不妨從構成這幅作品名氣的其他幾個因素琢磨看看。
歷史
歷史是個有趣的東西。它既可以重於泰山,也可以輕如鴻毛。
說輕,比如我穿越回到文藝復興,達·芬奇畫這幅畫的時代,跟他家後院撿一塊石頭帶回來,說這是文藝復興時代的石頭,價值連城。大家一定覺得我有病。事實上,不光文藝復興不好使,哪怕我說這石頭距今多少萬年,恨不得從石器時代一直存在,歷史何其悠久,也不好使。
但如果沒有,也還是不行。比如我們當前這個時代,最當紅的藝術家,達米安·赫斯特。
赫斯特和他的「鯊魚藝術」
他在藝術圈內的名氣已經紅得不行了,恨不得活著的人里數他最有名。但你要說給他蓋棺論定,在藝術史上跟達·芬奇排排坐次,還是太嫩。就像網上已經傳了很多個版本的「基辛格問周總理:『你對法國大革命怎麼看?』周總理說:『下結論為時過早』。」
同樣地,藝術的價值,也需要時間的沉澱。
作品本身的信息量
作品本身的內涵這東西,多不得,少不得。多比如像博斯的《塵世樂園》,裡面的明喻暗喻太多,離開了當時的時代背景和環境,就很難理解。到現在,對於這幅畫的意義,藝術史學者們還表示「看不太懂」。這就給觀眾欣賞帶來了障礙,比較難以和畫產生情感交流。
博斯,《塵世樂園》,1490 - 1510,普拉多美術館,馬德里
但內涵太少也不行。比如寧灣拿來和《蒙娜麗莎》做對比的波提切利作品《青年男子肖像》。直到今天,我們也不清楚這個畫的是誰,只能說從服飾上看這個男子應該不是窮人。這麼一來,這幅畫所傳達的信息就太少了,彷彿一句話就能看完,這樣的作品,也難免讓觀眾覺得興緻不高。
波提切利,《青年男子肖像》,1480,國家美術館,倫敦
而《蒙娜麗莎》,則可以說是傳達出的信息量剛剛好。一方面,整幅畫只有這一個女子,不會看起來太多太累。但另一方面,我們大約知道她是誰,但不知道她這似笑非笑是什麼意思。猜來猜去,猜出很多故事。如此一來,這些想像的空間就作為了作品本身元素相對單一的補充。無論是誰,看到的時候也可以猜上一猜。
創作者的個性
在我的理解中,藝術家分兩種,一種叫「名人字畫」,另一種叫「字畫名人」。所謂「名人字畫」,是說儘管這個藝術家或許在藝術修為上一點不差,但是由於他確實個性十足,所以藝術圈之外的普羅大眾即使說不出他畫得怎麼好,但對這個人的名字也是非常熟悉的。而「字畫名人」則是說,這個藝術家本身話題性一般,但是作品確實過硬。後人由於他的作品,而記得了這個人。這類人在藝術圈裡常常享有盛譽,但離開圈子,真了解的他的人就會少很多。
舉個例子,上世紀咱們國家的兩位藝術家,齊白石和黃賓虹。齊白石比黃賓虹大一歲,又比黃賓虹晚兩年去世,總體來說二人生活的時代是極其接近的。同時,二人分別在自己的領域,也就是山水畫和花鳥畫上,做出了極大的突破,各成一派大師。說起齊白石,人生可以算是非常傳奇。不管是早年當木匠,晚年風格大變,推陳出新,還是他在抗日時期閉門不為日軍作畫,均被傳為美談。但說到黃賓虹,大家最多是說好像有這麼個人,至於他怎麼好,印象還是不深。
毫無疑問,左邊這位更常和大家見面
這兩位畫家,無論是從網路搜索條目,還是拍賣成交價格,黃賓虹都遠不如齊白石。但如果問一個畫國畫的人,黃賓虹真不如齊白石嗎?他可能會從黃賓虹的筆墨中講出無窮變化,說黃賓虹能夠在已經被歷代大師苦心耕耘的山水畫領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何其難得啊,齊白石成名時候,花鳥畫還大有可為,黃賓虹怎麼就不如齊白石呢。
這就是「名人字畫」和「字畫名人」的區別。而達·芬奇,可以算是前者中最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之一了。他本人十項全能,在各個領域都頗有建樹,且為我們留下無數懸案,比如他是不是同性戀啊,他是不是神秘組織共濟會成員啊什麼的。除了繪畫,達芬奇又是研究天文地理,又是設計飛機坦克,他身上的話題性太多,多到其在繪畫本身上的修為,反而不那麼引人注目了。如果達·芬奇不是如此傳奇,我們缺少對他的記載,那麼達·芬奇便很可能像波提切利一樣,我們依然記得他的《蒙娜麗莎》,就像我們或多或少也記得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但對於藝術家其人,總歸是印象不深,而他所創作的作品的光環,也就隨之黯淡了一些。
傳奇
應該說,要讓一件曲高和寡的藝術品進入到通俗文化領域,一個曲折的傳奇故事是必不可少的。事實上,縱然我們在前面已經說了這麼多條《蒙娜麗莎》為何可以是名作的原因,但都不足以成就其「全球第一名畫」的地位。今天的我們已經熟悉了報紙、廣播、電視乃至於無處不在的互聯網,信息的傳播又快又廣。但實際上,早在一百年多年前,大眾獲取信息最主要的來源還是報紙。那會兒的《蒙娜麗莎》,其名氣依舊只停留在象牙塔里的美術史學者之間。
自從達·芬奇去世後,這幅作品繼承給了他的學徒沙萊,而沙萊將畫賣給了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自那之後三百年,這幅畫便一直收藏於法國皇室的楓丹白露宮之中,尋常百姓並不能見到。是到了盧浮宮建成之後,這幅畫才移步盧浮宮的。而即使在這幅作品懸掛於盧浮宮之中的時候,也並不是被當做鎮館之寶來宣傳的。現在我們口中的盧浮宮「鎮館三寶」是《勝利女神像》、《斷臂維納斯》和《蒙娜麗莎》,而在當時,《蒙娜麗莎》遠沒有前兩者有名。在1878年的時候,旅行作家卡爾·貝德克爾寫了一本巴黎旅行手冊,裡面甚至對蒙娜麗莎只是兩句話就帶過去了。
貝德克爾的《巴黎旅行指南》
但一切都在1911年8月21日,來了個神轉折。
這是一個尋常的周一。盧浮宮周一是不開門的,但是卻有三個男子從盧浮宮的一個側門匆匆走了出來。為首的一個人穿著一件頗為肥大的風衣。但實際上,即使是再敏銳的路人,也很難把這幾個癟三一樣的傢伙和千里不留行的神偷聯繫在一起。
直到周二的下午,巴黎的人們才在晚報上讀到盧浮宮宣布的新聞:《蒙娜麗莎》丟了。
周三的巴黎報紙
當時偷畫的人名叫溫琴佐·佩魯賈,另外兩名從犯則是蘭瑟羅蒂兄弟。他們名義上的工作是建築工人,但實際上就是街頭混混。佩魯賈在1911年之前,曾經兩度入獄,罪名分別是曾經試圖打劫妓女,以及在街頭鬥毆中攜帶槍支。他們三人在行竊前一天進入盧浮宮參觀,並在博物館關門時躲在偌大的盧浮宮的一個儲藏室內。等第二天一早,趁著博物館周一關門,便在博物館中將《蒙娜麗莎》從玻璃櫃中取出,藏在風衣底下,再趁保安抽煙的時候溜走。
佩魯賈被捕後招供的「將《蒙娜麗莎》偷走,總共分幾步?」
而他偷《蒙娜麗莎》的理由,則是因為「這畫很小」以及「畫被玻璃罩著,應該比較值錢」。
換句話說,事後看來,整個事情一點都不酷。這幾個小偷的行為完全是一時缺錢的衝動之舉,他們別說周密的計劃,就連偷走畫之後的逃跑路線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甚至把畫偷走以後,應該如何脫手,如何分贓也沒有提前想過。在把畫偷走之後,他們便直接回到了租的公寓,並且把畫藏在自己公寓的衣櫃里了。(稍微看過點電影的您就知道,這種行為有多麼作死了)
但正是因為這個小偷的行為完全是突發奇想,這也使得警方最初在偵破案件的時候毫無頭緒。他們甚至短暫地逮捕了當時正混跡於巴黎的西班牙有志青年藝術家巴勃羅·畢加索——原因是畢加索曾經和巴黎當地的一位小賊打過交道——但就是沒有立刻想到佩魯賈。
畢加索還跟達·芬奇有這麼一段緣分
這可讓全球媒體看了稀罕了: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盧浮宮,竟然連畫是怎麼丟的都不知道。這小偷簡直神啦!去哪兒還能找這麼勁爆的新聞呢?於是《蒙娜麗莎》遭竊的消息迅速傳遍全球,而在這短短數天之間,佩魯賈發現,自己偷的畫並不只是「比較值錢」而已,此時的《蒙娜麗莎》,已經乘著世紀之交報紙業的蓬勃發展,成了當時全球曝光度最高的藝術品。
正所謂瞧熱鬧不嫌事兒大,《蒙娜麗莎》失竊之後,前來參觀空蕩蕩的掛鉤的觀眾絡繹不絕
就這樣,佩魯賈和他的同夥堅持了兩年多,終於熬不住了。他們決定帶著畫離開巴黎,前往佛羅倫薩碰碰運氣。他們找到當地的一個藝術經紀人,想要悄悄把畫賣掉。沒想到藝術經紀人立刻叫來了警察,佩魯賈直接被當場抓獲。整個過程非常簡單,根本沒有什麼亡命天涯的橋段。
義大利政府將《蒙娜麗莎》歸還法國
最終,佩魯賈被判八個月有期徒刑。當《蒙娜麗莎》被掛回盧浮宮之後,在僅僅兩天之內吸引了十萬人前來參觀這幅失而復得的「世界名畫」。
盧浮宮也意識到了《蒙娜麗莎》的價值,自那以後便對這幅畫多多關照,加大對它的學術研究,力求一直維持《蒙娜麗莎》的熱度。而其周邊衍生產品也為盧浮宮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盧浮宮商店一角
至此,《蒙娜麗莎》終於完成了其作為「世界第一名畫」的最後一塊拼圖。
所以說,讓今天人畫成達·芬奇那樣雖然有難度,但不算做不到。但要讓這幅畫既有年頭,又有內容,還要藝術家本人個性十足,最後還不能缺少傳奇故事,就不那麼容易了。甚至可以說,全世界真的只有這幅畫,集齊天時地利人和,並且本身並未遭到大的損毀。《蒙娜麗莎》這「世界第一名畫」的頭銜可謂當之無愧。
至於其他那些在成為「第一名作」路上夭折的藝術作品,咱們可以挖個坑,回頭到我的專欄 不藝術不幸福 - 知乎專欄 里單聊。
《蒙》的價值不在於技術無法模仿!
《蒙》的價值不在於技術無法模仿!
《蒙》的價值不在於技術無法模仿!
————
《蒙》的價值在於其貢獻無法企及!
《蒙》的價值在於其貢獻無法企及!
《蒙》的價值在於其貢獻無法企及!
————
要論手上功夫,後人里有一些是可以和達芬奇比肩的。如果花時間臨摹,可以做到以假亂真。
所以,「能否畫出來」並不是達芬奇最了不起之處,更不是這張畫最牛的地方。
————
粗略掃了一眼其他答案,說來說去就是三角構圖、空氣透視、漸隱法……也就這麼兩三點……
大家想一下,這麼兩三點東西就能支撐一副偉大的作品??答案豈不是顯而易見的:不可能啊!!!
所以啊,知乎里有些人啊,就喜歡強撐。拿點雞毛蒜皮的東西搞得神神秘秘,其實根本沒回答問題的關鍵。
————
真要從專業角度來談這張畫,無論從構圖、色調、作畫技法、人物神態處理還是其他任何方面,都可以寫一篇小論文。在知乎里說了也是占篇幅,一點意義都沒有。
如果各位真的對專業知識有興趣,可以買一本達芬奇的《論繪畫》看看。這本書里的絕大多數觀點都可以在這張畫里找到,寫的也淺顯易懂,看了你自然就明白了。
————
這張畫最偉大的地方在於:
這是達芬奇本人繪畫理念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能代表文藝復興時期肖像畫的代表作,它是當時審美的標誌性作品,更是影響後世肖像畫作品的標杆。
無論從光線、作畫程序、構圖、人物表現……等哪方面來說,這張畫都像一本教科書一樣經典。它在幾乎構成一張肖像畫的所有要素里都做到了當時最高水準。
換而言之,它不僅集合了當時藝術家對肖像畫研究的最高水平,也奠定了之後肖像畫的各種範式。
審美集合及審美貢獻,這才是其最大價值。
————
就像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一樣,現在很多科學家研究的比他更深,但沒幾個比他更有價值。
學術貢獻啊盆友。
答案是真的很少…
看到底下許多人的回答,都是千篇一律的從美術史類書籍上得來的答案,說實話,很多搞藝術史的人,由於本身缺乏實踐,或者說很多學畫畫的人由於自己本身的技術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所以他們總是想當然的以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沒什麼大不了的,這種話我當年在中國美院已經不知道聽過幾次了。他們很難感受到達芬奇那驚為天人的作畫技巧。
大眾對於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羅丹等人的認知,總是停留在他們本身的革命性上面,認為這些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本身帶給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家以新角度,這麼說固然沒錯,但往往忽略了這些大師的作品,除開時間性以外,其繪畫本身的高度。
古典主義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可以靠觀者閱歷和水平的積累把觀者帶入一個更加深入的世界,那些隱藏在其中的秘密只有經過積累沉澱的人才能發掘。比如巴赫的音樂,只有深入理解才會更加感到其中的精妙所在。就像我以前看米開朗基羅,我會感覺他僅僅是一個技術精湛的人,往後,我感受到了在他的雕塑作品中,那把悲痛與歡喜兩種截然不同的感情凝聚於一個瞬間點的震撼,在往後,我在他的《垂死的奴隸》中,看到了藝術家對時代的哭訴,多麼強烈的情感啊。其真摯的感情絕不亞於浪漫派任何一位大師。達芬奇當然也是如此,用我的話來說,那就是比最神聖的天使更加多了十二分神秘與愛嬌。
有點跑題了,那我就說說題主的疑問。
世界上對蒙娜麗莎這張畫實在是有太多的過度解讀了,我對那些言論都是不屑一顧的,因為我很清楚那絕不可能是達芬奇本人真正的想法,在畫家這個角色上,達芬奇一直都是一個勤勤懇懇的學者而不是一個魔術師。
這裡有些人說,論技術,我們現代人已經超過了古代大師,然而,真的是這樣嘛?為了說明蒙娜麗莎在技術上的偉大,我在這裡都到借用一下冷軍先生的作品用以參考。(本人十分尊敬冷軍先生,這裡只是借冷軍加以比較,且對象為達芬奇這樣的大師,我想是沒什麼不妥的。)
首先是兩張圖:(公平起見,我把蒙娜麗莎換成黑白的。)
毋庸置疑,如果論誰畫的細節多(注意不是畫的細。),冷軍無疑比達芬奇強了不止一條街,但為什麼我認為這無法構成冷軍的技術上高於達芬奇呢的理由呢?有以下幾點:
1:構圖和畫面安排
在構圖上,達芬奇用的是古典技法里常見的三角構圖,但這種三角構圖,並不是簡單的將人物的動作安排成三角形就可以產生效果的,而且有一大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把蒙娜麗莎的對比拉強:
在這幅畫里,達芬奇把畫面中的主要亮部集中在了頭,胸,兩個手,而最暗的暗部,則是整個人物的輪廓,最亮部和最暗部,分別形成了一個三角形,以此圖為說明:
(紅色部分為最暗部的三角,白色為最亮部形成的三角。)在這兩個三角形的共同作用下,蒙娜麗莎的人物形象在畫面中顯得格外的穩重,而這種穩重的視覺感受,加上微胖的形體,更加把蒙娜麗莎染上了一層端莊的的貴氣。這就是藝術家通過構圖來加強人物視覺感受的例子。所謂的構圖,並不是簡單的動作的安排,更多的是畫面內所有因素,明暗,光線物體等等共同作用的結果。所有的安排都要服務於構圖和表達。
其次,在整幅畫面中,達芬奇把最暗部和最亮部全部集中在了人物身上,這就更加突出了人物的主要地位,後面的背景,如果你眯著眼睛看,它整體較人物處於灰部,對比沒有前景人物那麼強,因此,背景就做到了豐富畫面且不與人物爭搶的目的。
總的來說,達芬奇在對於畫面構圖以及明暗安排上是非常巧妙的。
2:畫面氣質
達芬奇的畫,在人物氣質上,總是給人以一種神秘莫測的氣質,但縱觀我與許多藝術史同學的交流,他們基本上很少有人從技術和畫面角度分析這種神秘感的來源,再此,我斗膽說一下我的結論。
首先,是對光線的選擇,在蒙娜麗莎中,達芬奇選擇了一種十分微妙的光線,這點,從人物頭部,脖子底下,手部那微量的暗部就能看出來,這種猶如薄霧的光線,使得達芬奇的人物,在光線的照耀下,人物結構模糊不清,顯得十分微妙。而輔以固有色最重的衣服,就做到了既突出人物主體,又可以使用這種微妙的光線作為光源的目的,這裡,再次證明了達芬奇在構圖上的心思。
其次,就是眼神,在達芬奇對瞳孔的描繪中,是沒有畫出高光的,這就使得蒙娜麗莎的眼神失去的明亮,但增添了一份柔和,而柔和常常使人想起神秘,絕非像一些人說的那樣沒畫完。
再次,就是嘴,這裡不得不說到眾所周知的「漸隱法」,蒙娜麗莎的微笑,之所以讓人感覺很美,就是因為達芬奇模糊了他的兩個嘴角和唇線,使得她的表情並沒有那麼固定,因為固定就代表了死板,這種處理手法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倒是沒有那麼多玄而又玄的東西,理由很簡單,就是這種畫法更加符合我們的視覺規律,人只有盯著一個人的嘴唇看,人的唇線和嘴角才是十分清楚的,一旦放在整體中,那一切都是如達芬奇的所描繪的那樣。這裡,我用波提切利做一下對比:
結論應該是很明顯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衣服的選擇,蒙娜麗莎穿的是一種以絲綢作為主要服飾的衣服,絲綢那種霧裡看花的效果,更加為畫面增添了一份神秘,且絲綢的質感,更加符合達芬奇在這副畫中所選擇的那微妙的光線,因此,這裡更加證明了達芬奇甚至在對人物的衣服選擇上,都充滿了思考,就是要表達出那種神秘和微妙。
更有甚者,那背後如東方山水般的背景,也是構成這種神秘的來源吧。(其實在達芬奇的畫中,經常可以看到中國畫的影子,也許,中國畫中的不定與變化,和達芬奇的神秘有著某種契合吧。如圖:
很像中國山水的筆法,有沒有? )
最後,就是人物邊緣線和背景的咬合關係。這點十分重要,尤其在古典繪畫之中。我們按照達芬奇那根似乎有意安排的橫線(已用紅筆標出),將畫面分成上下兩個部分:
上半部分,人物與背景的關係,是人物在背景之前,而下半部,讓我們感覺,人物和那幽暗的背景是一種融合的關係,這麼做,一來可以讓畫面的節奏感,由上到下產生一種主次變化,二來,下半身的「漸隱」使得畫面既保持完美的三角構圖,又避免了由於不畫下半身導致的畫面怪異,將下半身隱沒在背景中,就可以解決這種問題,三來,上下兩個部分那矛盾的視覺效果,是否是他畫面中神秘感的另一個來源呢?我想應該是的。而畫面中那條橫線,似乎是達芬奇故意留給我們的一樣。
在以上的種種人為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們終於被達芬奇引入了他那精心設計的神秘之中。
3:取捨
達芬奇在這副畫中,為了達到自己對構圖以及畫面氣質的最初想法,他捨棄了許多不必要的東西,比如,眼睛的高光,比如對衣服的選擇性刻畫,在蒙娜麗莎中,達芬奇重點刻畫了兩個手臂上的衣褶,這只是因為這兩個部分,是構成最亮部三角形的一環,其餘的地方,全部都是相對概括的,如果達芬奇把胸部的絲綢刻畫的淋漓盡致,必然會破壞整體的明暗安排,那些次要的亮部,僅僅是起到了暗示胸部結構,和呼應構圖的作用罷了。
以上,就是我對於蒙娜麗莎技術性問題的一個粗略分析,其他的諸如筆法,用油,色層的厚薄等等,並不是我想探究的部分,因為這不容置疑,如果有興趣,這張圖足以說明一切:
頭髮上那精準,又恰到好處的線條,那充滿靈氣的邊緣線,那動人的神情,撲面而來的視覺感受力。敢問當代哪個畫家有自信能用油畫筆做到?
而我們在看冷軍的畫:
一樣加強對比,但我們可以看到,冷軍在對於畫面的構圖上,與達芬奇相比,略有不足,至少我感覺他對於畫面明暗的安排上是沒有下太多的心思的,因為在他的畫面中,有著太多不假思索,甚至有些繁瑣的細節了,這些細節綜合在一起,其實是不太符合視覺規律的,所謂的超寫實其實是不「寫實的」,比如那件毛衣。而對於頭髮的安排,冷軍應該是想體現出他強大的技巧,但是這頭髮在畫面中,對構圖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我感覺略欠考究,在畫面氣質上,也並沒有一些特彆強烈的特徵。整張畫有點像直接拿著一張照片進行描摹而得出的結果,但是,冷軍先生這幅作品中,透露出的無與倫比的真誠與品質,是非常棒的,整張畫也是效果斐然的。只是,在畫面的綜合安排上面,我個人感覺是欠缺了一些的。
什麼是技術?真正的技術,應該服務於構圖和畫面氣質的,簡而言之就是對於畫面的安排,這其中,有藝術家自己的魄力,如取捨,有藝術家自己的觀念,如構圖,明暗等等。因此,真正的技術是看一個藝術家能否通過畫面傳達出個人的畫面氣息,而不是看能否畫出很多細節,一切不服務於構圖和畫面表達的細節都是工匠細節,當然,即使是工匠細節,也是值得任何一個人肅然起敬的,那些張口閉口看不起工匠的藝術從業者,請你們立刻原地爆炸。
至此,大家還覺得達芬奇等人只是一個具有革命色彩,而本身並沒有畫的多好的藝術家嗎?如果還這麼覺得,我只能請各位去看原作。在沒有看過原作前,我一直以為達芬奇是2流大師,但直到我真正看到他的岩間聖母時,那種純粹技法上的超強震撼力,真的讓我不得不服,我甚至只想沉醉在他的技法里,不想再去想任何的理論。
以上。@涮太 同學這麼嚴格監督,不好意思不寫一下出處了:
下文引用自:貢布里希 《藝術的故事》第十五章 和諧的獲得(P330-P334)
萊奧納爾多另有一幅作品可能比《最後的晚餐》更著名。那是佛羅倫薩的一位夫人的肖像畫《蒙娜·麗莎》(Mona Lisa)(圖193)。對於一件藝術作品來說,像《蒙娜·麗莎》這樣享有那麼顯赫的名聲並不完全是福分。我們在美術明信片上,甚至在廣告上,已經司空見慣,以致很難再用嶄新的眼光,把它看作現實中的一個男子所畫的一個有血有肉的現實中的女子的肖像。然而,拋開我們對它了解的或者自信了解的那些東西,像第一批寓目者那樣去觀看它,還是大有裨益的。最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蒙娜·麗莎看起來栩栩如生,足以使人驚嘆。她真像是正在看著我們,而且有她自己的心意。她似乎跟真人一樣,在我們面前不斷地變化,我們每次來到她面前時,她的樣子都有些不同。即使在翻拍的照片中,我們也能體會到這一奇怪的效果;如果站在巴黎羅浮宮中的原作面前,那幾乎是神秘而不可思議的了。有時她似乎嘲弄我們,而我們又
好像在她的微笑之中看到一種悲哀之意。這一切聽起來有些神秘,它也確實如此,一件偉大藝術作品的效果往往就是這樣。然而,萊奧納爾多無疑知道他怎樣能獲得這一效果,知道運用什麼手段。對於人們用眼睛觀看事物的方式,這位偉大的自然觀察家比以前的任何一個人知道得都多。他清楚地看到了征服自然後有一個問題已擺在藝術家面前,這個問題的複雜性絕不下於怎樣使正確的素描跟和諧的構圖相結合。義大利15世紀那些效法馬薩喬的藝術家的偉大作品,有一個共同之處:作品的形象看起來有些僵硬,幾乎像是木製的。奇怪的是,顯然不是由於缺乏耐心或缺乏知識才造成了這種效果。在描摹自然方面,沒有一個人能比楊·凡·艾克(見241頁,圖158)更有耐心;在素描和透視的正確性方面,沒有一個人能比曼泰尼亞(見258頁,圖169)了解得更多。但是,儘管他們表現自然的作品壯觀而感人,可是他們的人物形象看起來卻
像雕刻而不像真人。原因可能是當我們一根線條一根線條地、一個細部一個細部地去描摹一個人物時,描摹得越認真,我們就越不大可能想到它是活生生的人,有實際的運動和呼吸;於是看起來就像是畫家突然對人物施了符咒,迫使它永遠站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中的人物一樣。藝術家們已經試驗過各種方法來打破這個難關。例如波蒂切利(見265頁,圖172)曾在他的畫中嘗試突出他的人物形象的捲曲的頭髮和飄拂的衣衫,使人物輪廓看起來不那麼生硬。然而,只有萊奧納爾多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這就是:畫家必須給觀眾留下猜想的餘地。如果輪廓畫得不那麼明確,如果形狀有些模糊,彷彿消失在陰影中,那麼枯燥、生硬的印象就能夠避免。這就是萊奧納爾多發現的著名的畫法,義大利人稱之為「sfamato」(漸隱法)——這種模糊不清的輪廓和柔和的色彩使得一個形狀融入另一個形狀之中,總是給我們留下想像的餘地。
如果我們回頭再看《蒙娜·麗莎》,就可以對它的神秘效果有些省悟了。我們看出萊奧納爾多極為審慎地使用了他的「漸隱法」。曾經嘗試勾畫出或塗抹出一個面孔的人都知道,我們稱之為面部表情的東西主要來自兩個地方:嘴角和眼角。在這幅畫里,恰恰是在這些地方萊奧納爾多有意識地讓它們模糊,使它們逐漸融入柔和的陰影之中。我們一直不大明確蒙娜·麗莎到底以一種什麼心情看著我們,原因就在這裡,她的表情似乎總是叫我們捉摸不定。當然還不僅僅是由於模糊就產生了這種效果,在它後面還大有文章。萊奧納爾多做了一件十分大膽的事情,大概只有具備他那樣高超才藝的畫家才敢於如此冒險。如果我們仔細觀看這幅畫,就能看出兩側不大相稱。在背景中的夢幻般的風景中,這一點表現得最為明顯;左邊的地平線似乎比右邊的地平線低得多。於是,當我們注視畫面左邊時,這位女人看起來比我們注視畫面右邊時要高一些,或者挺拔一些。而她的面部好像也隨著這種位置的變化而改變,因為即使在面部兩側也不大相稱。
然而,如果他不能準確地掌握分寸,如果他不是近乎神奇地表現出活生生的肉體來抵消他對自然的大膽違背,那麼萊奧納爾多使用這些複雜的手法就很可能創造出一個巧妙的戲法,而不是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
讓我們看看他怎樣塑造手,或者怎樣塑造帶有微細皺褶的衣袖吧!在耐心觀察自然方面,萊奧納爾多狠下苦功,不亞於他的任何一位前輩。不過他已經不僅僅是自然的忠誠奴僕了。在遙遠的往昔,人們曾經帶著敬畏的心情去看肖像,因為他們認為藝術家在保留形似的同時,也能夠以某種方式保留下他所描繪的人的靈魂。現在偉大的科學家萊奧納爾多已經使那些最初制像者的某些夢想和恐懼變成了現實,他會行施符咒,用他那神奇的畫筆使色彩具有生命。謝邀
跟你分享一篇文章《回憶爸爸海明威》里的一段吧,自己體會。
「爸爸,在你小時候,哪些書對你影響最大?」有一次在哈瓦那過暑假時我問他。
我的問題使爸爸十分高興,他給我開了一張必讀書的書單。於是我開始了學習,爸爸建議我說:「好好看,深入到人物的性格和情節發展中去,此外,當然啰,看書也是一種享受。」
在哈瓦那度過的那年夏天,我讀完了爸爸喜歡的全部小說,從《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到《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有時,我也像爸爸一樣,同時看兩、三部小說。此後爸爸就要我閱讀短篇小說大師莫泊桑和契可夫的作品。
「你別妄想去分析他們的作品,你只要欣賞它們就是了,從中得到樂趣。」
有天早晨,爸爸說:「好吧,現在你自己試著寫寫短篇小說看,當然啰,你別指望能寫出一篇驚人的小說來。」我坐到桌子旁,拿著爸爸的一支削得尖尖的鉛筆,開始想呀,想呀。我望著窗外,聽著鳥啼聲,聽著一隻雌貓嗚嗚地叫著想和鳥作伴,聽著鉛筆機械地在紙上畫著什麼所發出的沙沙聲。我把一隻貓趕走了,但立刻又出現了另一隻。
我拿過爸爸的一隻小型打字機來,他那時已不用這隻打字機了。我慢慢地打出了一篇短篇小說,然後,拿給父親看。爸爸戴上眼鏡,看了起來,我在一旁等著,他看完後瞅了我一眼。「挺好,及格。比我在你這個年紀時寫得強多了。只有一個地方,要是換了我的話,我是要改一改的」,接著他給我指出了需要修改的地方。那是寫一隻鳥從窩裡摔了下來,突然,謝天謝地,它發現自己張開翅膀站著,沒有在石頭上摔得粉身碎骨。他講:「你寫的是:『小鳥驟然間意想不到地明白了:它是可以飛的』。『驟然間、意想不到』不如改成『突然』的好,你應當力求不要寫得啰里啰嗦,這會把情節的發展岔開去。」
爸爸微微一笑,他好久沒有對我這樣笑過了。「你走運了,孩子,要寫作就得專心致志地鑽研,律己要嚴,要有想像力。你已經表明你是有想像力的。你已經做成功了一次,那你就再去做成功一千次吧,想像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不會離棄人的,甚至永遠也不會離棄。」
「我的天啊,在基韋斯特,日子真是難過。」他接著說,「不少人把他們的作品寄給我,我只消看完第一頁就可以斷定:他沒有想像力,而且永遠也不會有。我回信時,總是在每封信上講明:要掌握寫作的本事,而且還要寫得好,那是一種很僥倖的機會,至於要才氣卓約,就更象中頭彩一樣了,一百萬人中只有一個人交此好運,如果你生來缺乏這種才氣,無論你對自己要求多麼嚴,哪怕世界上的全部知識你都掌握,也幫不了你的忙。如果來信中提到什麼『大家講,我可以成為一個出色的工程師。但是,我卻很想寫作』這類話,那我就回答他:『也許大家講對了,您確實很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工程師,您還是忘掉想當個作家的念頭吧,放棄這個念頭會使您感到高興的。』
「這類信我寫過幾百封,後來,我的回信越來越簡略了。只說寫作是件艱苦的事情,如果可能,還是別卷進去的好,也許人們會這樣埋怨我:『這樣自以為了不起的狗娘養的,十之八九的我寫的東西他連看也沒看,他以為既然他會寫作,那麼寫作這就件事就不是人人都幹得了的了。』
「主要的是,孩子,現在我能夠指導你了,因為看來可能不會白費工夫。我可以毫不狂妄地說,這個行當我是了如指掌的。
「我早就想少寫點東西了,現在對我來說寫作不像過去那麼容易了,但是我如果能對你有所幫助,這對我來說就像自己寫作一樣幸福。讓我們來慶祝一番吧。」
原文:回憶爸爸海明威——格雷戈里·海明威
《蒙娜麗莎》首先是幅好畫,而且是好畫中的好畫中的好畫
題主問現在有沒有人能畫出來,首先繪畫是創作,每個藝術家都在追尋自己的方向,沒人會為了臨摹而去臨摹,而達芬奇的功力確實很高,同水平的人很少。(此處不應討論仿品這個範疇吧?)
原作看過,除了前面的人山人海影響看畫的心情,不喜歡人多的我也沒擠到最前排。但是對學美術的人來說,盧浮宮中還有其他不少同等重量級的名作,而且人少安靜,鼻子貼上去看都行。所以要說《蒙娜麗莎》哪裡畫得好,可以從很多的專業角度來解讀,但是題主想問的可能更是《蒙娜麗莎》為什麼那麼紅,為什麼比別的同重量級的畫紅? 我覺得從現在的角度說就是她身上的點多,糟點賣點優點,反覆在非藝術領域被大家關注,太多東西離開了繪畫本身,變得不純粹。
我覺得《蒙娜麗莎》的這種成名是達芬奇的不幸。實名反對 @只彈第一樂章 的回答
對於這種寫實派的古典油畫來說,拋開技巧談感受簡直就是耍流氓,就像非要在梵高的畫里挑比例錯誤一樣,不同類型的畫審視眼光需要從不同點切入。
首先這位同學舉陳丹青評論梵高的畫為例,你是否知道梵高和蒙娜麗莎相比不同點在哪?印象派繪畫大多靠感受而且幾乎是短時間內一次性成功,這種情況下,評論它的造型如何透視如何已經沒有太多意義,所以這樣的畫一般需要換別的角度,從感受方面入手更多。然而蒙娜麗莎屬於費時費力都很長的寫實類,這個時候必然要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分析構圖和造型是必然的,感受在這裡並非最主要。並且其他答主也談到了,拋開創作背景光談畫面也是耍流氓。蒙娜麗莎是進步性的一筆,沒有它,後來的人也不知道畫還能畫成這樣。例如書法大家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麼說到書法蘭亭序沒人敢和他齊名?王羲之作為一位書法開創者,已經不能用書法技法的好壞來評論,而是給後世所帶來的影響。同樣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也是因為這種繪畫方式所帶給後世的影響已經超過了畫面本身的意義,沒有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藝術解剖學的開創,根本談不上後來繪畫的發展。
所以你的觀點我通篇看不見能支持你觀點的論證,通篇都是貶低理性派如何如何,甚至把央美拉出來黑了兩波,這位同學,論證可不是把對方倒罵一遍然後趾高氣揚說一句「你多讀點書」吧就能證明你的觀點的噢:)
看到最後我也不明白關於你說的【現代人達不到這個水準】的論據,只看見你黑了一遍現代人眼界低而已。張口說瞎話誰都能,但你說你作為一個圈內還算認可的畫家來答這種問題,我勸你還是好好學習一下,繪畫從來都是需要理性的,沒有理性根本誕生不出繪畫,沒有理性你可能現在還在石壁上畫火柴人呢。某些畫者打著感性至上的旗號大發議論理性派都是對思想的侮辱,這種觀點的人我估計畫的也不怎麼樣,頂多一個會畫幾筆畫的外行人。
推薦俄國宗教哲學家梅列日科夫斯基「基督與反基督三部曲」的最後一本《諸神的復活——列奧納多 達 芬奇》。藝術審美需要知人論世。想要欣賞達芬奇的作品,了解他的生平以及文藝復興那個時代的思想訴求十分重要。
他們說蒙娜麗莎根本不是貴婦,而是達芬奇的Gay男友!
據考證,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列奧納多·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以其神秘的微笑長此吸引著無數參觀者,作為達芬奇最著名的作品,畫中人的真實身份也令藝術史學家們困惑了幾個世紀之久。
如今,一位義大利研究者提出了一個猜想,認為這幅畫是基於一位年輕男性而創作的,他曾是達芬奇的學徒以及可能的情人。
義大利國家文化遺產委員會主席:西爾瓦諾·溫切蒂在使用了最先進的高倍顯微鏡分析後發現,「蒙娜麗莎」的眼中有一個字母「S」,而這可能代表著達?芬奇的學徒吉安?賈科莫?卡普羅蒂,又名薩萊,他還對這幅世界名作進行了紅外掃描檢查,並與達芬奇其他以薩萊為原型的作品進行了比對,發現《蒙娜麗莎》和薩萊,有幾分驚人的相似之處。
(左)達?芬奇肖像 (中)達?芬奇的學生吉安?賈科莫?卡坡蒂(右)蒙娜麗莎
「你尤其可以從《蒙娜麗莎》的鼻子、額頭和她的微笑看出他們的相似之處「溫切蒂說。在一次外國記者協會的新聞會議中,他以達芬奇的《施洗者聖約翰》和《天使的化身》為例,指出這兩幅畫都是以薩萊為原型而畫的。
《施洗者聖約翰》
自1490年起,10歲的薩萊便成為達芬奇的學徒,和這位文藝復興大師共事了20年,而這段時間又與達?芬奇創作該畫的時間相吻合。溫切蒂稱達?芬奇師徒兩人關係「曖昧」,並且可能是同性愛人,這也得到了另外一些史學家的贊同,外界普遍認為他們之間存在同性情感。
儘管溫切蒂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薩萊可能就是畫作原型的學者,但這種說法尚未獲得普遍認可。有專家認為溫切蒂的新觀點「毫無根據」。米蘭理工大學美學教授佩德羅?馬拉尼說:「達?芬奇所有的畫作面孔都很類似,因為這體現出他對於美的抽象理解,這也正是『蒙娜麗莎』的微笑可以超越時間,受到所有人喜愛的原因。」
憑記憶,牛逼的地方很多,只想起了一點。
據說蒙娜麗莎原話上覆蓋了30多層顏料,而同一時期的畫家通常只用10多層。這說明達芬奇用了3倍的時間追求作品栩栩如生的效果。
----------------------
也是憑記憶,拋開玄妙的主觀欣賞,人們對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一下幾點更感興趣:
1.材料進步。包括畫布,顏料等的進步。在西方,藝術一直是科學技術、工業發展交織的。有時,甚至是藝術創作促進科學和工業的發展;
2.射影幾何。這個東西最初就是為了繪畫而生的。文藝復興時期它在繪畫上應用達到了極致。對比古羅馬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可以明顯看到這一進步;
3.解剖學。 是的,這是現代醫學、生物學都要感謝藝術的地方。為了藝術表現而研究的人體骨骼、肌肉的結構,最終得以治病救人。
4.宗教和意識形態進步。這個不用多說了,教科書上一般都會著重將這一點。因為這幅畫在當時的年代是一個了不起的創新。在這之前,當時請人畫肖像畫的都有錢有勢有權上的人,都是為了給自己留一個光輝形象,畫出來的畫所想表現的東西也是自己多麼高貴富裕。那種畫一般都是九十度的側面,表情嚴肅,不苟言笑。眼睛也根本不知道在看什麼地方,反正不會看你,因為看不起你。還有就是技巧上的問題,畫不了那樣逼真。到了文藝復興時期,一是技巧越來越成熟了,思想上也有很大的發展,就是大家所說的人文主義。對人的本性強調得更多了,不考慮你的社會地位,這對肖像畫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嗯,這是我高三的時候亂編的。
申老師:你們這屆學生太深沉,一點兒朝氣蓬勃的樣子都沒有。
你:sei啊?
申老師:你。
你:咋地了?
申老師:你們的閱讀原則是「三個不」,不點贊不評論不轉發。
你:……
申老師:你就靜靜的看著,超可愛的那種是吧?
你:……
申老師:這些都不重要,我這個人很淡泊名利你是知道的。
你:呃……
申老師:可是知識點你要掌握啊,不然將來在重要場合需要吹一發藝術知識的時候,人家夸夸其談,你抓耳撓腮,這樣好嗎?
你:可是……這個專欄不是為了讓大家感受藝術么?咋又成裝逼指南了?
申老師:感受當然重要,讓別人感受到你感受到了,也很重要。
你:這個邏輯6……
申老師:現在我問你,達·芬奇這章講完了,《蒙娜麗莎》為什麼這麼有名?到底好在哪你知道了嗎?會扯了嗎?
你:那個……不有個什麼……隱什麼法?
申老師:隱身法?
你:好像不是這樣的……
申老師:行了,別瞎編了,今天咱們把這個知識點展開講一下吧。
你:哦。
(乾貨預警)
達·芬奇,蒙娜麗莎
申老師:抬頭看黑板了,首先《蒙娜麗莎》是一幅肖像畫,這就很牛逼。
你:啊?
申老師:對,肖像畫就是對一個人的相貌進行記錄,用來彰顯身份和地位。所以肖像畫的出現本身就是人的價值受到肯定的表現,文藝復興的主要目的就是像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那樣,注重推崇人的價值。
你:可是別的畫里不也畫的人么?
申老師:哪幅?
你:比如這幅,你看,好多人呢。
杜喬,寶座中的聖母子與聖徒
(【傳送門】 名畫故事10 | 雙城對決——錫耶納四小天王 )
申老師:這種時候,人多就不如人少,人少才能體現個體價值。再說,這些人也不是什麼正經人。
你:啊?
申老師:正經人腦袋上有光環嗎?可以說他們都是神,源自於《聖經》故事,所以是宗教題材作品。而宗教題材作品重在讓人信神,不是信自己。
你:那也有畫正經人的,這不就是嗎?
查士丁尼皇帝和他的隨從
(【傳送門】 名畫故事05 | 守衛天堂——拜占庭鑲嵌畫 )
申老師:沒錯,他們是正經人,但是沒有正經人樣。
你:啊?
申老師:他們的站姿、眼神都是模仿耶穌和他的門徒,很僵硬,沒有人體美感。而且這些人的身份地位很高,不是國王就是國王的親屬。你再看《蒙娜麗莎》里的女子是什麼身份?
你:不知道啊。
申老師:沒錯,不知道就是很牛逼的表現。
你:啊?
申老師:不知道,就說明她是一個普通人,最多家境很好,但不是什麼皇親國戚。一個世界頂級的畫家,費了好幾年工夫去畫一個普通人,這種美感的傳達才是純粹的,沒有宗教、政治因素摻雜的。
你:哦,可是之前也有普通人的肖像畫呀,比如這幅。
波提切利,年輕女子肖像
(【傳送門】 名畫故事16 | 舊日懷戀——痴情宅男波提切利 )
申老師:沒錯,可是你看這個女人,一身名牌,各種珠寶,臉也像修過的,是不是有點網紅。
你:這……
申老師:再看麗莎夫人,衣著顏色樸素,沒有閃閃發光的首飾,唯一的裝飾品就是頭上的面紗,不仔細看還看不出來。
你:這麼一說還真是。
申老師:真正自信的女人,不需要奢侈品的裝點,因為她們自己就是珍貴的。濃妝艷抹、珠光寶氣、大紅大紫,有的時候是場合需要,但境界上總是差了一截。
你:好像是這麼個道理。
申老師:而且之前義大利的肖像畫總喜歡展示側面或正面,這樣不利於體現面部輪廓,《蒙娜麗莎》這種四分之三側面是佛蘭德斯傳過來的先進手法,是最理想的肖像畫角度。
你:這個我有印象。
申老師:除了面部,達·芬奇還描繪了她整個上半身的姿態,包括柔美的雙手,這樣一來畫面就呈現出穩定的「黃金三角形」構圖。
黃金三角形構圖
申老師:通過「黃金分割」原理實現了穩定感與和諧感,這也體現了達·芬奇將科學原理運用到藝術作品中的能力。正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你: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
申老師:別打岔。再來看看背景,《蒙娜麗莎》中的女子坐在一個迴廊里,身後的景色很奇幻吧,這也增添了人物的神秘感。
你:怎麼就這麼神秘呢?
申老師:因為達·芬奇畫風景的時候用了「空氣透視法」。
你:「空氣透視法」到底什麼意思啊?
申老師:很簡單,就是離得越遠畫的越模糊。
空氣透視法效果圖
你:就這麼簡單啊?
申老師:說起來簡單,你畫一個試試?
你:……
申老師:而且這種模糊要讓人感受到準確的景物距離。就好比北京有霧霾的時候,你看不清的樓離的比較遠,能看清的離得比較近,這就是霧霾的作用。
你:不用霧霾我也能看出來誰離得近……
申老師:最後說一下關鍵點,達·芬奇在畫人物輪廓的時候用了「漸隱法」。
你:對對對,「漸隱法」……啥意思來著?
申老師:……
申老師:就是畫物體邊緣的時候,不用清晰的線,而是模糊的過度。就像你寫完鋼筆字,還沒幹就不小心抹了一把那個效果。
你:這個效果這麼高級?
申老師:寫字的時候是不高級,但畫畫的時候很高級。因為線條在現實當中是不存在的,用線條來畫邊緣的效果並不夠真實,只有漸變過度才能帶來真實的感官體驗。
漸隱法效果圖
申老師:通過這種手法,畫中的人物會表現出不確定的心理狀態,也更符合「女人的心思猜不透」這一科學原理。我在文章里有一段很酸很矯情的描寫,我給你開個傳送門,你回去再忍受一下就好了。
(piu~)
(【傳送門】 名畫故事19 | 天降神跡——宇宙洞察者達·芬奇 )
你:哦,那我進去了。不對,等會兒,我想起來了。你當時說「漸隱法」是文藝復興「四大神技」之一,另外三個「神技」是什麼啊。
申老師:啊~哈哈哈哈哈~
你:(一臉黑線)
申老師:別著急,下一集就會再介紹一個神技,是不是很期待?
你:有點兒期待哎,什麼時候出下一集啊?
申老師:不出意外的話下周一。
你:能有什麼意外?
申老師:你老不轉我的文章,傷心的不能創作。
你:……
申老師:所以今天這篇你轉不轉?
你:這……你不是淡泊名利嗎?
申老師:這是名利的事兒嗎?這不是分享知識,共創文明社會嗎?
你:那……我……考慮考慮……
申老師:(微笑的看著你,像用了漸隱法一樣詭異)
文章選自好幾百年以前自己公號的一篇文章,有些梗顯得老了,但是知識不會過時。有興趣歡迎關注「申思囈語」(ShenSays)
剛看了一個短片,蒙娜麗莎隱藏了太多的秘密,以及一堆幾何元素。。。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gq9SsqdyQA
「蒙娜麗莎」也許根本就沒有好在哪裡。
這畫本來不是超級名畫,1911年被盧浮宮裡工作的義大利籍修理工 Vincenzo Peruggia 偷走之後,因警察在巴黎全城搜尋,這畫才出名。Peruggia 偷這幅畫的原因很簡單:(1)畫小好偷,僅77x53cm,(2)這幅畫的玻璃框是 Peruggia 做的,他知道如何拆。
畫在1913年才找到,Peruggia 在法庭辯解說要將法國從義大利搶走的畫歸還給義大利。但其實達芬奇晚年住在法國,分明是他自己賣這畫給法國貴族的。而且 Peruggia 偷畫根本就是為了賺錢,他曾多次試圖將這幅畫賣掉。
這個事情當時給無聊的法國市井帶來很多談資、八卦。關於畫是誰偷的,有非常多猜測和理論,就連當時碰巧住在巴黎的畢加索都被警察多次問話。Peruggia (據說這人是個語無倫次的 loser)最後在法庭上也有很多笑料。整個事情是歐洲陷入一戰前的最後一次大型歡樂圍觀。
Mona Lisa 的微笑,就這麼出名了。
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Mona_Lisa參見 Financial Times "Who stole the Mona Lisa?" http://www.ft.com/cms/s/2/069d8662-be37-11e0-bee9-00144feabdc0.html#axzz1VV3zIuvL
以下是我看到過的關於蒙娜麗莎最好的解讀。沒有之一。
作者達尼埃爾·阿拉斯是當代西方最著名的藝術史學家及義大利文藝研究學者之一。對於西方古典繪畫,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作品的解讀,堪稱傑出,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繪畫史事》及《我們什麼也沒看見:一部別樣的繪畫描述集》兩書,尤其推薦一讀 。【除了達芬奇和《蒙娜麗莎》一文,他對拉斐爾的解讀也非常細膩、新穎。】
打字辛苦,最近每天空餘時間有限,分幾天才慢慢完成,直接節選其中最核心論述。
《蒙娜麗莎》(節選)
作者:(法)達尼埃爾·阿拉斯 Daniel Arasse[已故]
選自: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繪畫史事》
無論怎麼算,《蒙娜麗莎》都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之一。萊奧納多·達·芬奇用5年時間畫完這幅作品,我卻用比這長得多的時間才愛上它。事實上,我是看了20多年以後才愛上《蒙娜麗莎》的。我指的是真正「愛上了」,而不僅僅是「欣賞」。
……
以前,我個人對它沒那麼多的興趣,後來因為要寫一本關於達芬奇的書,《蒙娜麗莎》之謎就成了不可迴避的事。我得嘗試理解達芬奇畫這幅畫的各種奧秘。最後,可以說,成果斐然!我想解決的問題是:它是怎麼畫出來的。現在,我就描述一下這個過程,你們會發現很多從前看不到的東西顯現出來。
首先,蒙娜麗莎坐在陽台上。在她背後,小牆的左右邊緣有一些廊柱(注,1911年失竊,2年復得後,畫里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她背朝很遠處的風景。其次,她坐在一個扶手椅上——我知道這一點僅僅因為人物的左臂支靠在椅子的扶手上,與畫面平行。奇怪的是,沒有靠背,這個扶手是椅子存在的唯一線索。遠處的景色也很奇怪,只有山石、土地和水,沒有一處人為的建築,連棵樹都沒有,如果沒有那座橋,這簡直就是人類出現以前的洪荒時代。正是這座橋向我提出了很多與詮釋有關的問題。這座橋應該是跨河而建,但我們找不到河的影子。在杳無人跡的遠古風景中,憑空出來一座橋,這是怎麼回事呢?
後來,我意識到,畫中濃縮了達芬奇本人許多集中的思考。這沒什麼好奇怪的,達芬奇自己說過,繪畫是一種精神的事業,是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有證據表明,遠處洪荒景色的構想,是後來漸漸才有的。人物姿勢奇特地坐在沒有靠背的扶椅上,後面是這樣的風景,我們得搞搞清楚人物和風景的關係:達芬奇僅僅想把遠處的風景和蒙娜麗莎夫人的美貌與風韻做一個簡單的對比,還是兩者之間存在別的關係呢?
……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蒙娜麗莎的手臂支靠在扶手上,與畫面是平行的。她離我們很近,因為手臂下方沒有任何體現距離的空間。實際上,她的身子處於陽台護欄的「前面」。而當時的繪畫傳統是把畫中人物與觀眾拉開距離——弗蘭德斯地區的肖像畫就是那樣:人物相當清晰,但畫面下部卻總有一個小護欄擋在人的身前,人物有是會把手放在上面。達芬奇獨特妙想,把護欄挪到後面,蒙娜麗莎就來到了觀眾這邊;同時她的手臂又作攔截狀,阻止觀眾的入侵。另外,畫面展示的是她四分之三像,她身體微微轉向我們,臉幾乎是個正面,目光和畫面垂直,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她都好像直盯著你。因此從畫面下方直到她的眼睛,有一種形體上的扭擰使人感覺她盯住你不放。我們處於她的目光之下,這是該畫的魅力之一,那種感覺就像處於提香的《烏比諾的維納斯》中的那個目光籠罩之下一樣。在西方美術史上,《烏比諾的維納斯》是第一幅偉大的女性裸體畫,在西方女性裸體原型的目光下有置身其下的感覺,當非偶然。
接下來,是她的微笑……畫微笑的肖像,這是達芬奇的首創。在《蒙娜麗莎》問世以前,沒有哪幅肖像是微笑的,除了安托內洛·德·梅西納的《笑面人》。……達芬奇很熟悉安托內洛的作品,他心想大家不是想看微笑嗎?那我就畫一幅。為什麼要微笑呢?史實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這個微笑。達芬奇畫過好幾幅肖像畫,在米蘭有埃斯特;有埃斯特家族的伊莎貝爾的肖像,這畫現藏盧浮宮,另外還有兩幅是在弗洛倫薩畫的,一幅是吉內弗拉·德·班西的肖像,現藏華盛頓,另外一幅就是蒙娜麗莎。這是僅有的兩幅達芬奇在弗洛倫薩繪製的肖像畫,也是僅有的兩幅人物直視觀眾的肖像畫。在別的畫里,人物目光都在躲避,在畫面中斜視,你的目光永遠無法與之相對。《吉內弗拉·德·班西》大概作於1480年;這是幅絕妙的作品,但畫中人物是悲傷的。畫中女人嘴撅著,嘴角朝下,顯得很悲傷。如果研究一下這幅畫的創作背景,就會知道那是因為她的情人不在。這幅畫也正是給她愛人看的,讓他知道自己不再時,他的情婦有多悲傷。
相反,蒙娜麗莎在微笑。她微笑是因為她的丈夫,弗朗切斯科·喬孔多,在當時最偉大的畫家達芬奇那裡為她訂購了一幅肖像。……大家圍繞著蒙娜麗莎編過各種故事,但它的神秘不在故事裡,而在畫中。
不過這還不足以讓蒙娜麗莎的微笑顯得那麼迷人。
……讓我著迷的,是蒙娜麗莎的形體與遠方景色的深層關係。如果你仔細看後面的景色,會發現,它們是不連貫的:從觀眾的角度看,右邊有高山,還有一個非常高的平湖,湖水像鏡面一樣,給出了一個相當高的地平線。再看左邊,情況相反,景色的位置要低出許多,你都沒辦法想像兩部分風景怎麼連在一起。是的,這個風景存在著一個斷代,它被蒙娜麗莎的臉和微笑改變了,並藏在了後面。而蒙娜麗莎的微笑是朝高處風景一邊的,她的嘴角對著高的這一邊微微上翹。兩處不可能連在一起的風景的過度就完成在這張臉上,隱含在她的微笑中。
你們會問:好吧,那又怎樣?好,我想,大家讀過達芬奇的手記吧,也該記得,他十分崇拜奧維德和他寫的《變形記》。達芬奇也好,奧維德也好,他們最常探討的一個經典主題就是:美麗易逝。奧維德筆下的海倫有句名言:今天美麗若斯,日後我將如何?對,達芬奇就是用包納宇宙關懷的大手筆,來探討這個主題!蒙娜麗莎體現的是優雅,微笑的優雅。不過,微笑是短暫易逝的,只能持續一會兒。正是這優雅的微笑,把身後混沌一片的風景統一起來。也就是說,從混沌到優雅,再從優雅回到混沌。這體現了對「雙重時間」的沉思,而這幅畫的核心問題也就在這裡。它在沉思冥想,思考的是流逝的時間。蒙田在他的隨筆里說:我有好幾幅肖像,相比當初,今天的我何等不同。於是,蒙娜麗莎短暫的微笑,把我們從混沌的洪荒時代,帶到優雅的,轉瞬即逝的當前,但遲早,我們還得歸於那無盡、無休、無形的混沌。
最後的問題是那座小橋。我一直不明白這座橋的含義,直到讀到卡羅·佩德萊蒂的書。卡羅是研究萊奧納多·達·芬奇的專家,而且同他一樣,能用左手反著寫字。這個可敬的人研究了一輩子達芬奇,對於畫中「橋」的存在,他講過一句道理很簡單,但我之前從未想過的話:「橋」象徵流逝的時間。有橋,就必然有河,而這是對流逝時間最尋常也是最絕妙的象徵。「橋」是一個線索,它告訴觀眾,混沌的景緻與微笑的優雅構成了奇妙的反差,其中的奧妙正是流逝的時間。這幅畫的主題也就是時間。也是因為這個,蒙娜麗莎的身體微轉,運動正在「時間」中發生——明白了這個,我們便可以就此分析下去。這幅畫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它的緊湊、密度與簡潔使它總是讓人思考,讓眼光與眼光相接……
……
研究《蒙娜麗莎》時,還有個讓我驚訝的事。我同時也在研究萊奧納多·達·芬奇的生平和他在畫《蒙娜麗莎》的同期繪製的地圖,那天晚上,看著那些地圖,我突發靈感——或者說是狂想吧:《蒙娜麗莎》遠處的風景中,右邊是地平很高的湖水,左邊是充滿沼澤和流水的谷地,我發現,這個風景是托斯卡納地圖一廂情願的再現。1503至1504年間,達芬奇繪製過托斯卡納地圖;在地圖裡,他提出的問題之一,就是在遠古時代,特拉齊麥納湖如何供給水分,以致在托斯卡納城市阿雷佐南部的阿爾諾谷地中形成了一片沼澤。達芬奇在地圖上畫了一條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水道,從特拉齊麥納湖一直延伸到阿爾諾谷地。讓我驚訝的是,《蒙娜麗莎》中的構圖和萊奧納多·達·芬奇在地圖上的地理學構想是吻合的;甚至,蒙娜麗莎身後的景色,正是那個遠古時代的托斯卡納,那個遠在人類創造出美麗城邦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地方。美麗的托斯卡納就是「蒙娜麗莎」。連接特拉齊麥納湖和阿爾諾谷地的水道,不是別的,正是蒙娜麗莎的微笑。
……我想,《蒙娜麗莎》里濃縮了一種對肖像和時間的思考,而對時間的思考是西方肖像藝術中的最基本命題。同時,《蒙娜麗莎》無疑是最能體現達芬奇個人世界的作品之一,因為畫中生育能力旺盛的女子,雖是弗朗切斯科·喬孔多的老婆,卻是達芬奇為自己畫的。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根據記載,畫中人為佛羅倫薩銀行家的妻子麗莎。達?芬奇為她畫像時間是1503年,正是麗莎24-27歲的時候。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銀行家佐貢多以豐厚的酬金請達?芬奇為夫人作畫。據說模特是佛羅倫薩人,剛剛喪嬰,當夫人出現在畫家面前時,她身著華貴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髮式,一綹綹捲髮散在雙肩,眉毛齊整,兩頰緋紅,頸項和手臂佩帶著名貴珠寶,全身充溢著唯美但奢靡的貴族氣息。在彎彎的雙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閃閃發光。當她用目光注視著這位鼎鼎大名的畫家時,一顆能容無限智慧的蘇格拉底式的腦袋映入眼帘,面孔下面布滿銀白色的鬍鬚,看上去像是暫留人間的神,這與她終日見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間發自內心的微笑,使她的臉顯出奪人的光彩,令人神往,靦腆、調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來了。模特靈魂深處的奧秘,被觀察敏銳的畫家一下子抓住了。「我同意馬上著手工作。」達?芬奇向蒙娜麗莎點了點頭。
為了維持麗莎自然的微笑,畫家動用了智慧的腦袋,為她講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還請了各式各樣的小丑、琴師、街頭藝人為夫人表演,藉以喚醒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婦。麗莎坐定以後把一隻手放在另一隻手上,作出一個少婦的姿態,畫家注意到夫人的頸項和雙手,可惜被金銀珠寶所佔有,畫家對麗莎說:「如果夫人不反對的話,我想描繪不加任何裝飾的頸項和手臂,這是屬於您最純真的美,請夫人去掉一切象徵財富的飾物,讓我盡情描繪屬於你本人的一切麗質。」於是麗莎急忙褪掉所有飾物。我們現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無修飾、情趣天然的女性。
蒙娜麗莎勾起了達?芬奇對後母的回憶。有一次,畫家向少婦傾訴了自己的身世,當講到母親在24歲就死去時,他的聲里充滿憐憫和悲痛。達?芬奇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的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成為這一新時代的標誌而載入史冊。《蒙娜麗莎》的繪製前後歷時四年。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隻手」。
《蒙娜麗莎》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蹟,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這種明暗畫法被認為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折點。《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
古往今來,真正的大藝術家都是打開了中脈,得到了自覺的靈。他們的靈感來自天上。就算有些在世時得不到承認,但卻只有他們的作品能通過時間的考驗,成為不朽的作品。許多人在欣賞之餘不明所以,只覺得他們的作品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其實是因為他們的作品有清涼的能量散發出來,並使人自然而然地進入無思無慮的狀態。
首先這個人叫 Leonardo da Vinci,意思為來自芬奇這個地方的里昂那多。
叫他達芬奇是早期小學課本錯誤,里昂那多更為妥當。
簡要提出幾個重點:
1.第一畫工超越前人(Sfumato展示出極度精細的顏色漸變)
2.第二肖像畫的突破(以往的義大利肖像畫都是畫側面的,而里昂那多開始畫正面)
(里昂那多參考畫作 Ginevra de" Benci c. 1474 (150 Kb); Oil on wood, 38.2 x 36.7 cm (15 1/8 x 14 1/2 in);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Washington, DC)
3.科學的透視畫法+背景模糊體現 里昂那多對於視角的理解超越前人。
4.畫中之人不是神秘人(或者有人說是他自己的自畫像),此類言論乃無稽之談。
畫中之人是某商人(名字我忘了)的妻子,該商人邀請里昂那多畫的。
高票答案多幫普通人實現心中說一句:原來如此,所謂大師境界不過如此。從而使他們覺得自己也不那麼渺小。這種答案獲贊越多,第一越能說明這世界庸人何其多哉。第二說明精神麻醉劑市場是多麼好。然而不得不潑盆冷水的是:庸人就是庸人,給高票點贊的人才華,成就,尤其青史留名的機會,與你們現在的收入與社會影響力一樣可憐。繼續沉溺在自我麻醉中只能像吸鴉片一樣越來越廢。正確地認識自己和大師的差距奮起直追還有可能最後在地方志上留一筆。知恥後勇,才是正道。
(如要反駁我,請起碼有個:觀點,闡述,引證,論證,總結的結構,也請抓住我的論點來說事。胡攪蠻纏和純粹罵人的,我直接刪你答案)
那麼憑什麼說大師境界高不可攀呢?作為一個在專業畫家圈裡認可度還算可以的人說幾句吧:上面那些理性分析都是扯淡。並不是說主要是邏輯有問題,舉證不恰當。而是因為用純理性和科學的思辨方法,哪怕是堂堂美院教材裡面的話語來分析這個問題。都是沒用的。因為,藝術到了一定境界,就完全是不可分析的了。就像陳丹青分析那副梵高的海邊男孩說的話:她媽的真好,為什麼?說不清...
道可道非常道,講得清都是教材裡面的話,一幅畫如正能被樓上那樣隨便就分析透了。那這畫的作者撐死了一個普通中央美院學生的水平而已。可是對不起,達芬奇先生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大天才,常人還是不要在這自取其辱的好。打個比方,就像圓月彎刀裡面那幾個臭逼路人在大言不慚評價丁鵬相貌平凡(原答案寫的楊過,多謝評論指正)。簡直是可笑至極~真的是臉有多大才能這麼自信~
有人是不是又要用偉大「一分為二」「辯證法」來反駁我了?嗯,說真的,你們純粹是讀少了書,如果有心,就回去查查這些東西的本源和真正用法吧。不然真的是比文盲還不如。好好的東西玩成了偽君子大法。
言歸正傳,至於現在有沒有人能畫出這種畫,對不起,以我個人還算勉強的見識。完全沒有!如果不講別的感性因素,單純用技術手法複製一個呢?對不起,也完全沒有人可以達到!為什麼?呵呵,簡單說,其實對於普通大眾,面對這種神級作品,就別思考了,還是努力去感受它的美就好。就像,你不能指望理解李白的所有作詩的大腦運轉過程,也無法再有人像他那樣作詩。因為,這些都是人類在一個領域所能達到的巔峰。
好吧我知道前面的話不容易理解,說幾句實在點的:其實這個社會沒你想的那麼黑暗,有好東西大家還是會認可的,至少在繪畫圈是如此。如果你真能有達芬奇十分之一的水平,隨便畫幾個寄給那些出名的大家。人家能把你當神仙供起來。我真的不是開玩笑。
有人要說了:我認識的某某技術很好,可還是明珠暗投在如何如何地方埋沒才華什麼的~
之所以這樣,那是因為他才華確實不出眾,和達芬奇等大師比不知道差哪裡去了。就算他有個什麼中央美院文憑如何,那裡學畫的有才的也是少數。其他院校就更不用說了。直接上圖吧:這是去杭州參加一個展子隨手拍的某國家一級畫師畫的。畫的和 屎一樣。質感,色彩,構圖等等方面,沒一個比的了達芬奇腳趾頭。那水畫的像膠水一樣,不小心還以為是草原。那石頭像是土堆,顏色還丑。沒有構圖,亂七八糟擺放元素。我告訴你,這還是照片,原畫更丑。中國大部分畫畫的,水平只比這個更差。推薦閱讀:
TAG:藝術 | 繪畫 | 達芬奇LeonardodaVinci | 藝術史論 | 蒙娜麗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