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數學的不可證偽性?


這是一個數學實在論的問題。這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數學實在嗎(注意:不是存在)?如果數學實在,實在在哪裡?數學知識的內在的還是外在的,或者說的發現的還是發明的?最後你就可以理解,在哲學上,你這個問題的提出已經包含了相當多的假設,而對於不信奉這些假設的人而言,你這個問題的提出本身就是不確切的。

1、實在。
一切問題的起源就是要從這個實在開始。實在的意思便是不依賴於他物而獨立存在的東西。關於這個實在的討論就牽扯到唯物和唯心的討論了,如果放在當代哲學的討論下,這個問題會更加龐雜。我們先假設問問題的人是唯物主義(自然主義)。則「實在」這個詞就可以理解為一般物體的存在都是實在的。那什麼不是實在的?可以舉例子,感覺、語言不是實在的,因為他們依賴於主體。

詞義辨析:存在。存在的意思從西方而言是「是者」,但我們現在討論的問題和這個是者還是沒有太大關係的。我們可以粗俗地理解,存在就是任何可以言說的東西(都可以表述為XXX是XXXX的句式)。因此,語言和感覺是存在的,物體也是存在的;但語言和感覺不是實在的。在這裡,可以清楚的發現,存在的概念比實在的概念要大。

2、數學是實在的嗎?

在匡正好了概念之後,我們可以明顯的發現,數學的存在性不容置疑,我們真正要問的問題是,數學實在嗎?

對此,數學家和哲學家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先從數學史說起,一個典型的例子是非歐幾何的誕生。在非歐幾何誕生之前,我們認為數學和世界是個完全對應的關係。不存在一個無法對應的數學理論。但當時已經有很多數學家在平行公設上下文章。當其中很大一批被大眾特別是教會說成是異端,這就說明,此時的數學觀還是自畢達哥拉斯學派而來的「數本原」說。我們來看一下當時高斯做的事也會明白這一點,高斯在生前也嘗試過非歐幾何,但是在他看來非歐幾何也有世界的對應物,於是他去測量了地理上很大的一個三角形(由於地球是球面,這個三角形的特徵可以認為是球面幾何的特徵),參考《數學的源與流》(數學的源與流 (豆瓣))一書。這一時期的數學與之前的數學,非常強調數學的實在性。這一時代的特徵具有「物理實在論」特色,即數學的實在體現在一種它是一種物理的存在形式,和其他物體的存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並能剝離開來獨立存在
但隨後,非歐幾何的進步使得人們對於這個問題的理解開始質疑,黎曼幾何就有很強地脫離現實感。數學到底是否是實在的問題開始爭論。於是乎,關於數學的本質的討論在20世紀早期進入了白熱化。分別是直覺主義、邏輯主義、和形式主義。這三派的特點都是將數學開始描述成了一種認識論的存在,而非實在,相關內容參見三大數學流派_百度百科,因此也誕生了「結構實在論」的假設。數學的實在體現在一種結構上的真實性它的結構和世界的結構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由數學符號組成,一個則是物理質料組成。因此,這種理論具有「強模型論」特性,即兩個物體結構一致,則我們既可以認為他們是一樣的或者功能一樣的了。
然後是羅素髮現了著名的集合悖論、哥德爾發現了他的數學不完備定理。 數學的本開始又被更加深刻地質疑,這又被稱為數學的第三次危機(前兩次非別為無理數的誕生和微積分中的悖論)。我們現在發現,數學在結構上可能都無法得到自洽,數學的實在性更加被質疑,似乎數學在這種結構上的真實性都難以站得住腳了。到了這個時候,對數學的看法也可以放在整個社會環境之中討論。此時是左派和新左派盛行之時。從存在主義運動、性解放運動、科學歷史主義的興起來看,此時人文對於現代技術性的批評進入到一個高峰。所以此時的危機其實也可找到社會歷史原因,是一種科學信仰危機,而之前的危機則體現在工具論的失敗上。(好像扯遠了)
總結而知,在西方,數學的認知是從物理實在論(自己扯的術語,謹慎引用)到結構實在論(這個術語是存在的)到越來越弱的實在論。而在中國,一直是工具論盛行,所以不存在這麼個問題。

3、數學是外在的還是內在的?

這個問題就是和實在論有一點差別,但很類似。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數學到底是人為發明的還是世界真的具有「數性」。
如果數學是人為發明的,則這一現象是和人類進步息息相關的。我們很容易找到實驗證據證明隨著智力發展,小孩子對於數的認知更強。對於動物而言,不同智能呢過的動物也表現出對於數學的不同敏感度。而很明顯,幾何的認知也是基於視力發展以及腦內相關處理皮層的進化有關的。但是這些都不足以證明脫離這些認知主體的存在之後,數學是否真的還存在。從直覺上說,世界具有數性是很必然的一個想法。哲學上的討論,可以參見達米特、康德、羅素等人的討論。

4、回到題主的問題:數學是不可證偽的嗎?

準確地說,這個問題本身就是以上幾個問題的模糊表述,或者作為哲學圈外人的一種表述。這個問題就可以直接轉化為以上幾個問題。因為,你想問的問題實則不在數學的不可證偽性,也不是在於數學的科學性,而是在於對於數學是怎樣一種存在的討論。因此,把問題涵括成上面三個問更加恰如其份。
不可證偽。這個表述的來源是波普爾對於科學實在性的定義,是指如何判斷一個理論是「科學」。都與波普爾學說的理論可以大致理解為,波普爾想要解決一個休謨提出來的因果悖論
休謨的理論可以大致概括為:我們不能通過有限的證據得到一個全稱命題的正誤性。什麼叫全稱命題,「所有鴨子是黑色的」就是全稱命題。我們不能通過有限個證據「某一隻鴨子是黑色的」來證明「所有鴨子都是黑色的」。
而波普爾的理論就是想說,科學的工作其實不是一種證據累積現象,而是一種驗證命題是否是錯的這麼一個過程。的確,從邏輯上講,「某一隻鴨子是白色的」就可以確實地證明「所有鴨子是黑色的」是錯的,而「有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隻鴨子是黑色的」都無法證明「所有鴨子是黑色的」。

但是波普爾的工作遠沒有如此。波普爾接下來發現,一個理論如果越容易被證否,則這個理論就有用,或者說越具有概括性以及預測性。比如「所有行星繞著恆星轉」和「地球繞著太陽轉」兩個命題。我們就可以發現,反駁前面命題的可能性要大於反駁後面命題的可能性。但是比較而言,第二個理論是空洞而沒有多少效用的。但是反過來,波普爾就可以說,一個理論越是具有效用或者說更廣泛地預測性,其理論就越容易出錯。
於是,現在理解波普爾的理論就很容易了。因此,科學性似乎和可證偽性是緊密相關的。越不可證偽,其科學預測性越差。極限情況就是,完全不可證偽的就不是科學。

波普爾舉得例子是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以及馬克思主義。阿德勒的理論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狀態都是由一種自卑心理導致的。那麼現在是否可以假想一個狀態否認這種狀態呢?假設一個人考試失利了,我們可以很容易解釋因為原先他受過重創,於是對自己的能力自卑,使得他很難再考試中發揮正常。因此一個人考試失利無法否認阿德勒的理論。那麼一個人考試成功呢?我們發現,同樣的原因,可以解釋因為他曾經考試失利,導致他很自卑,於是他總是病態地想證明自己,讓自己考試成功。於是他考試成功也無法否認阿德勒的理論。推而廣之,你就會發現,不存在任何一個現象可以用來反駁阿德勒的理論。在波普爾看來,這就不是科學了。

但在科學哲學學界,對於這種劃分的批評體現在對於科學的定義過於寬泛了,譬如占星學,巫術。這些都是可以證偽的,那他們是不是科學呢?

理解了不可證偽,再回頭看看題主的問題,就會發現。樓主想問的可能還是我之前的三個問題。樓主想說的潛台詞是:數學貌似是不可證偽的,那他科學嗎?而這個問題的實質其實更是想問數學是否真的客觀存在。

如果樓主真的想要「數學科學嗎?」這個問題的答案。那基本可以這麼認為:1、波普爾的可證偽性實際也有很多批判意見,他是一個標準,但從來不是真理,我們沒必要預設這個假設的正確來考慮問題。換句話說,這個標準本身可能就是錯的。2、數學科學嗎?這個問題其實有一點怪異。我們對於一個科學的「科學程度」往往基於兩個角度:一個是是否基於經驗的或者實證的證據,二則是是否有定量特徵。 我們發現這麼理解「科學性」這個詞語我們可以發現這個假設之中就隱含著某種數學特徵。所以科學數學嗎?這個問題更容易回答,而且更符合我們的邏輯;而數學科學嗎則帶有某種範疇錯誤。就好比我們問,哺乳動物是靈長目嗎?

所以總結而言,題主的問題存在著某些模糊性、蘊含著值得商榷的一些假設。因此採取1、2、3這三個問題的回答貌似更有助於解答題主的困惑。


拋磚~

我認為,自然科學研究的基本對象是我們生存著的這個「自然」(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目前看來是固定並且唯一的。我們是為了探索這個固定而唯一的「自然」而發展出了許許多多的自然科學。因為研究對象的固定性,我們的科學提出的各種假設與猜想會因為與「自然」的相似程度而被歸於「真」或「偽」的行列。

而數學研究的一個基礎是公理系統。不同的公理系統就好比不同的「自然」,只要這個系統是相容的(不會產生自我矛盾),那麼這個系統就和其他系統處於同一地位,不存在「真偽」之分。人們可以任意地提出自己的公理系統,只要保證相容性,那麼從這個系統出發,人們就能夠得到許多的命題。某個系統中錯誤的命題很有可能因為公理的改變而變得正確,就好比是「相對論」在我們生活的宇宙是成立的,但是很可能在另一個宇宙中是錯誤的。


數學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最大程度的抽象。舉個例子,幾何中的點,就是一個純粹的概念。數學剝離了它一切具體的特徵,創造出一個沒有大小,氣味,顏色等等屬性的抽象物質。這種抽象的過程,是沒有什麼道理可說的,因為我們只保留了對我們有用的要素,其他的要素都被無視了。
所謂的公理,就是這一類東西。注意,我這裡說的公理不僅僅指平行公理等幾個幾何公理,我覺得,任何人為規定的,比如點,線,面的性質,都可以算作公理。公理根植於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抽象化的過程,不依賴任何數據,因此不需要證明,也無法證明。數學是建立在這些不能證明,也無法證偽(那些抽象概念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中,因而無法找到反例)的公理的基礎上的,當然也就無法證偽。


1.數學不是自然科學;
2.數學是一門公理體系架構的學科。


數學的不可證偽性,類似於文學的不可證偽性。


不可證偽是相對於現實、真實而言。
數學只是一套模型,定義在所謂公理的假設基礎上,
雖然其內部邏輯嚴明,但是只是工具,永遠與現實、真實保持距離,所以也就不能也無所謂證偽。


數學哲學,看看有關這方面的數你就懂了。數學是一門邏輯自洽,自成體系的科學。不需要其他來證明它的真實。


你不能證明帝國大廈不存在


數學理論是被證明出來的,當然不可證偽。

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理論是發現歸納出來的,所以,需要可證偽,可證偽確保了其是發現歸納而來。


推薦閱讀:

「高斯」與老師七個 0 的故事求解?
如何表示0,1,0,1,0,1…這一組數據中的第n個數?
什麼是數學建模?
求經典數學模型,對我們認識問題有很大的啟發?
如何證明這個看似結論顯然卻難以證明的平面幾何命題?

TAG:科學哲學 | 趣味數學 | 證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