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李開復轉發虛假新聞?

事後,這被證明是一條被歪曲事實的新聞。正所謂看圖說話編故事, 這個套路的假新聞與上當受騙的人屢見不鮮。

但關鍵的不是李開復似乎未辨別真偽就加以轉發,而是事後沒有就轉發錯誤新聞一事進行任何說明和道歉。不作道歉,我們可以理解,畢竟他也自己可能也被騙了;但不做說明,只會放任謠言繼續流傳。

這並非是李開復唯一一次隨手轉發錯誤新聞,他的隨手擴散讓很多人對此信以為真並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這算不算一種對公眾影響力的濫用呢?

青年導師曾多次在微博上發布言論,號召年輕人冷靜思考明辨事實,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他自己轉發虛假偽造新聞並不對此做任何說明的做法?


我認為,當我們獲得能力(簡單來說,就微博而言,我認為 「能夠選擇關注誰」 以及 「我可以被其他人關注」 都算是能力)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對李開復來說,我認為他應當承擔 「適度用腦判斷新聞真實性」 的責任,這也算是對他的關注者負責;

對於他的關注者而言,我認為他們也應當承擔 「適度用腦判斷新聞真實性」 的責任——哪怕只是為自己。

在一個足夠上等的社會(比如海豚共和國)中,就算某人不慎轉發了不實信息,他的關注者也會用腦進行判斷,審慎評論,適當遏止不實信息繼續傳播。當然,如果是在一個足夠上等社會(再比如海豚共和國)中,頻繁轉發不實信息的人更不會有那麼多關注者。

我認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獲知領域也是有限的,而我們不能要求一個人必須驗證事實完全無誤後再發表評論,更遑論為此負責。

我們當然都看到了李開復轉發的新聞,但是我們現在也知道了這條新聞有不實嫌疑,這就是信息高速流動和消息傳播分散化為我們帶來的改變,要適應這種改變,就得做出點兒努力來。

一個足夠上等的社會(還比如海豚共和國)應該有足夠的容錯機制來確保錯誤言論的傳播不會誤導廣泛群眾,簡單來說,大家都應該有腦。

把思考的權利讓給別人,這事兒海豚共和國的居民應該不會幹。


  1. 傳播虛假新聞是不對的;
  2. 這「可能」是李開復犯的一個錯誤(不是別人);
  3. 人人都有犯錯的權利,這和此人是否是公知,有無媒體屬性,傳播影響力大小無關;
  4. 如果你認為一些公知們是為了犯錯而犯錯(例如第一名的回答,有點這個意思),有沒有這個可能,有,太有了,但是,我們不主動給人扣帽子,如果部分公知為了個人利益已經無恥到主動找帽子扣,那也沒什麼可討論的了;
  5. 日久見人心,客觀的說,群眾是最好騙的,但是想一直騙下去還是很難的。

所以,客觀平靜的看待吧,沒必要上綱上線。


看了樓上諸多人的回答,我不禁想到,假如題目換一個人的話,比如有很多人比較討厭的人吧(比如方舟子?),樓上有些人的回答是否還是這樣的呢?
假如是,那好吧,那是不是意味著每個人都是可以隨手轉發的,因為每個人都可能很忙,假如有了錯誤或者說謠傳,都去怪網站好了:我很忙的,哪有時間鑒別真假?
假如不是,那我覺得答案一句話就夠了:因為他是李開復。


僅僅針對銬女孩事件回答這個問題。
原則和常識:

  • 公權。公權掌管者有義務有責任面對公權使用方面的質疑,所有公權都來自於人民授權,都不是你自己的,你有必要有義務自證清白,你有義務面對質疑的目光。至少說服51%的人認為你清白,並且沒有任何權利不讓另外49%的人繼續質疑。
  • 私權。私權以自然權利為基礎,在人群中根據社會規則被授予更多的社會權利,不該被無合法程序剝奪。個人自願把一部分授權讓渡給公權,所以,個人有責任監督好公權的行駛,就像你放出的狗,你有責任好好盯著別咬人。針對私權的質疑,需要無罪推定,如果質疑,請給證據。

針對此事:

  1. 本事件過程:李開復看了新聞,進行了轉發,然後又有新聞說家長否認被遊街,然後題主就出來責問造謠傳謠的問題了,可笑的是最新新聞說家長說警察在旁邊,不好說被遊街,劇情持續中,,,
  2. 在這件事中,涉及幾方,一方是鄉鎮府,公權,一方是被拷女孩及其家長,私權 另一方是作為第三者的事件評論者。
  3. 作為評論者,無力獲取所謂真相,但是有權監督,有義務保持警惕;作為鄉政府,同時又是當時方,有責任有義務說清自己認為的真相,並且無理由禁止他人懷疑;作為被銬一方,也應該說清自己認為的真相,當然也可以選擇不說。
  4. 好玩的是,在這三方中間,神聖闢謠者出現了,闢謠者同是作為第三者的事件評論者,和其他評論者都非當事人,也無力掌握事實真相,但是,這些人卻自以為真相在握,把造謠傳謠等帽子一頂一頂的拋出去,這當然是闢謠者的自由,但是,闢謠者針對的目標,卻是私權,如上原則所說:針對私權的質疑,需要無罪推定,如果質疑,請給證據。 闢謠者給證據了么?證明是故意明知真相而造謠傳謠了么?
  5. 吐槽下支持度最高帖子一句話:原話《傳播謠言就是一種很壞的行為,沒有任何理由可以做借口!吐槽:針對私人定義謠言是一種很嚴肅的事情,你可以不信,但是,沒有證據請勿定義為謠言!

=================================================================
很多人對我說監督質疑是義務有意見,我想表達的意思如下:出去遛狗要拴住一樣。即使這條狗某時某刻的行為溫良恭儉讓,但是,還是需要主人拴住不是么?不拴住,你能保證他永遠溫良恭儉讓?
要警惕的看著自己授權組成的公權,保持警惕是每個人的義務。
不是想表達每個人必須和公權唱反調的意思。


知乎上觀點類,看法類的問題,題主往往心中早有判斷,不過來找共鳴罷了。


  1. 人非全知全能,沒人能完全保證自己傳播的信息的真偽,別說個人,就連CCTV這等專業的應該有專門驗證信息部門的電視台也不是不出差錯吧?更別說在中文互聯網圈奇葩的釣魚黨的存在了。
  2. 造謠是錯的這是明擺著的,製造信息混亂算是立了哪門子功了?
  3. 傳謠,尤其是上當受騙因為自己能力不足而傳謠,受損失最大的是誰呢? 可想而知,李開復這樣不小心的轉發意味著他在走向《狼來了》的故事情節,每一次輕巧的滑鼠點擊,可能是對他個人公信力,和個人品牌,which是他非常珍視的,的巨大傷害。
  4. 至於你覺得自己被這樣的信息傷害了,果取關就好了嘛,別傲嬌,如果你是覺得自己權益被侵犯了那麼請及時尋求司法部門的幫助。

一,李開複本來就是台灣人,父親是國軍,對從小接受對岸的洗腦教育,後來去美國還是反gcd的教育,對大陸政權有天生的仇視。

二,一切可以打擊中國政府的新聞,言論無論真假,先發了再說,你看過李開複發過台灣毒澱粉,發過美國警察槍擊超速女司機嗎?立場決定態度。這就是所謂的逢中必反。


三,所謂公權力都是借口,李開復小的時候台灣警總的特務統治比大陸文革都狠,他起來反了嗎?現在所謂的公知,真到派出所喝茶一個小時就嚇尿了


擦亮眼睛 管好自己明辨是非就足夠了
管別人幹嘛


這個時代,你成為話題,被大眾消費了,你就成功了。
李先生深諳此道。
成功人士總是逐利的,李先生也不例外。
拿名聲微不足道的折損換來話題度,怎麼看也是一本萬利的行為吧。
至於傳謠這種不問是非,只看立場的行為,恕我不能苟同。


我沒有粉絲,轉發了,沒人罵我。
我有一百萬粉絲,轉發了,有人罵我。

這中間我做什麼了?

收你們錢要你們關注我了?

人要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負責的。

但是喪失了思考能力的人選擇讓我負這個責任,這就是傳說中的「公眾人物的社會責任」。

我認為這在微博上,並不存在。

————————————評論很多,我覺得有必要給這個答案多添點肉————————————
我的核心觀點:轉發無罪!

完整表述:
1. 對內容侵犯他人名譽權、知識產權和其他民事權益的微博進行轉發,不構成侵權。
2. 任何微博用戶,在轉發前都對轉發的微博內容不負有審查義務,無論是道德上的還是法律上。
3. 轉發了虛假、侵權內容的微博博主,有道德上的義務再次轉發闢謠或道歉微博,以為糾正。
4. 轉發了侵權內容的微博博主,在已經知道或應當知道內容的侵權屬性後,應當及時從自己的時間線中刪除該條微博。

核心的價值判斷:應當保障作為微博特色的高效信息傳播機制,保障公民獲取信息的自由,保障言論自由。個人應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在這個問題里,大家一定關心價值判斷勝過法理吧。所以先補充這些。
當然,價值判斷很多時候是無關對錯的。有不同意見是正常的。

歡迎附加評論,進一步討論。


似乎所有關注都放在李開復身上,偶有矛頭指向公權和其它名人,卻沒有人想到整件事真正的主體:

消息受眾。

傳播的是他們,相信、反駁和吵鬧的是他們,一切風暴最終作用在他們身上。

我看到了不一樣的地方是,終於,從公權到大V,開始想辦法籠絡和重視他們了。以前只有單向灌輸和愚弄,因為他們無法發聲,若無領袖只是一團散沙,用不著正眼看。現在在技術的幫助下,他們終於開始笨拙地發出聲音了。雖然剛開始,這聲音還是嘶啞、軟弱而易於被蓋過的,在上位者一發聲,不是噤口就是轉向。但是熟能生巧,只要一直練一直練,終有個個獨立發出清晰堅定聲音的一天。

這次李開復轉帖是本人還是團隊,事情謬誤到什麼程度,需要更多分析和證據。僅憑一個打著他名頭的帳戶轉發的還沒弄清楚事情真相的新聞評論就說他造謠傳謠,棒子未免太大太急了點,前面不是還有個鄧飛嘛?若是把李當成鄧一樣的正常人,這事也不算什麼事了。


看了一下回答,@王瀟 的回答有很多人點贊~ 但是有一些不認同的地方。

我沒有粉絲,轉發了,沒人罵我。
我有一百萬粉絲,轉發了,有人罵我。

這中間我做什麼了?

收你們錢要你們關注我了?

人要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負責的。

2. 任何微博用戶,在轉發前都對轉發的微博內容不負有審查義務,無論是道德上的還是法律上。

當一個人,作為一個公眾人物的時候,就意味著他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當李開復在他的微博前面加了個小小的「V」、引來百萬粉絲的關注的時候,他在微博上的一言一行 不說對社會負責,至少要對自己和粉絲負責。
我沒有粉絲,所以我的轉發不是那麼有影響力;我有一百萬粉絲,我有社會影響力,我的言論就必須對大家負責。
公眾人物有很多「不得不」,他們不能像普通人一樣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能像普通人一樣看到什麼都想當然。因為公眾人物有一部分收益都是來源於社會知名度的,所以他們必然要承擔一些很特殊的責任。先撇開公眾人物不談,即使是一個普通的民眾,在看到一個很荒唐的新聞的時候都應該有質疑言論真實性的覺悟,那麼作為一個認證微博的博主,擁有龐大的粉絲數量,在轉發微博的時候是不是有責任去核實一下新聞的真實性呢?再換句話說,如果李開復開了個小號微博沒有加認證,這個時候他的轉發多少虛假新聞都不會有人去指責不是嗎?
至於說到的「人要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負責」,我個人的理解是「粉絲們要為自己選擇了關注李開復負責」。我個人認為這句話是不成立的。當我作為一個粉絲去關注一個公眾人物的時候,是出於我對於他的認可和尊敬。我希望他能帶給我一些導向、希望他能給我帶來好的影響,這個小小的關注不會給我的生活帶來多麼大的影響,我只是對於我關注的公眾人物有好的期待,他沒有達到我的期待我很失望,但是並不代表我就要因為他的錯誤對自己負責。

但是~ 並不是說轉發了一條虛假的新聞就應該受到大眾多麼嚴厲的批評。人都有犯錯的時候,公開的申明和道歉是有必要的,但粉絲們也不能抓住這個不放一直指責,互相理解很重要。
其實李開復轉發虛假微博的事件應該讓我們有所思考,以後在網上看到一些信息的時候是不是應該多思考一下該信息的真實性,對於「權威」言論也有質疑的必要性。而作為公眾人物,更應該考慮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對於發表的言論有審核的責任和義務。
最後很官方的來一句,尊重言論自由、重視言論影響力,共建和諧社會你我他- -
o(╯□╰)o


【轉載】

霍金寫《時間簡史》和《大設計》兩書,都有一個被所有人忽視了的第二作者:列納德·蒙洛迪諾。這兩本書能夠暢銷,我懷疑霍金本人的貢獻也許僅僅是他的名氣,因為公眾其實並不真喜歡科學知識——哪怕是霍金的知識。而霍金也深知「每一個數學公式都能讓這本書的銷量減少一半」。如果真有讀者能在這兩本「霍金的書」中獲得閱讀上的樂趣,很可能相當程度上要歸功於蒙洛迪諾。從他獨立完成的Subliminal: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這本書來看,蒙洛迪諾真的是個非常會寫書的人。他完全了解讀者想看什麼。

  看完《潛意識》,我也知道讀者想看什麼了。在書中蒙洛迪諾講了個很有意思的笑話。說有一個白人天主教徒來到天堂門口想要進去,他跟守門人列舉了自己的種種善行,但守門人說:「可以,不過你還必須能夠正確拼寫一個單詞才能進。」「哪個單詞?」「上帝。」「GOD。」「你進去吧。」

  一個猶太人來到天堂門口,他同樣被要求正確拼寫一個單詞才能進。守門人考他的單詞仍然是「上帝」。這個單詞非常簡單,所以他同樣拼寫正確,於是也進去了。

  故事最後,一個黑人來到天堂門口,他面臨同樣的規則。但是守門人讓他拼寫的單詞是「捷克斯洛伐克」。

  這個笑話的寓意是,像我們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接收信息都有一個門檻,低於這個門檻的我們根本不看。我的門檻就相當高,誰想向我說明一個什麼科學事實,我一般都要求他出具學術論文。比如作為一個愛國者,我對中醫的存廢和轉基因的好壞這兩個問題非常感興趣,特別關注相關的論文。然而就算是論文也有好有壞,要知道有的論文根本不嚴謹。所以一篇論文質量好壞,我也有自己的判斷標準,達到我的標準才算得上是嚴謹的好論文:

  如果這篇論文是說中醫有效的,我就要求它拼寫「上帝」。如果這篇論文是說轉基因無害的,我就要求它拼寫「捷克斯洛伐克」。

  你不用笑我,你也有同樣的毛病。蒙洛迪諾說,人做判斷的時候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了結論再去找證據。世界上科學家很少,你猜絕大多數人使用什麼機制思考?每個人都愛看能印證自己已有觀念的東西。我們不但不愛看,而且還會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的證據。

  有人拿芝加哥大學的研究生做了個實驗。研究者根據某個容易引起對立觀點的議題,比如是否應該禁槍,偽造了兩篇學術報告,受試者隨機地只能看到其中一篇。這兩篇報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寫法都完全一樣,只有數據對調,這樣其結果分別對一種觀點有利。受試者被要求評價其所看到的這篇報告是否在科學上足夠嚴謹。結果,如果受試者看到的報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觀點,那麼他就會對這個報告的研究方法評價很高;如果是他反對的觀點,那麼他就會給這個報告挑毛病。

  去年方舟子大戰韓寒,雙方陣營都使用各種技術手段尋找證據,寫了各種「論文」,來證明韓寒有無代筆。有誰見過任何一方說本陣營的論文不夠嚴謹么?他們都認為對方的論文才是胡扯。這遠遠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我反對一個結論而你支持,那麼當我看一篇支持這個結論的論文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用更高的標準去看,就會認為這個論文不行;而你,因為支持這個觀點,則會認為這篇論文很好——如此一來我不就認為你是弱智了么?於是兩個對立陣營都會認為對方是弱智。一切都可以在潛意識發生。

  認為別人弱智和被別人認為是弱智,其實也沒那麼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媒體也參與到觀念的戰爭之中。

  如果人已經被各種觀念分成了陣營,那麼媒體就不應該追求什麼「客觀中立」,因為沒人愛看客觀中立的東西!媒體應該怎麼做呢?技術活動家Clay Johnson 在 The Information Diet (《信息食譜》)這本書里,給我們介紹了美國收視率最高的新聞台 Fox News (福克斯新聞)的成功秘密。尼克松時期,媒體人Roger Ailes有感於當時媒體只知道報道政府的負面消息,認為必須建立一個「擁護政府的新聞系統」。然而事實證明Fox News 的成功並不在於其擁護政府(它只擁護共和黨政府),而在於Ailes有最先進的新聞理念:

  第一,有線頻道這麼多,你不可能,也沒必要取悅所有觀眾。你只要迎合一個特定觀眾群體就可以了。第二,要提供有強烈主觀觀點的新聞。

  給觀眾想要的東西,比給觀眾事實更能賺錢。觀眾想要什麼呢?娛樂和確認。觀眾需要你的新聞能用娛樂的方式確認他們已有的觀念。福克斯新聞台選擇的觀眾群體,是美國的保守派。每當美國發生槍擊事件,不管有多少媒體呼籲禁槍,福克斯新聞一定強調擁槍權——他們會找一個有槍的採訪對象,說如果我拿著槍在現場就可以制止慘案的發生。美國對外軍事行動,福克斯新聞一定持強硬的支持態度,如果有誰敢提出質疑,他就會被說成不愛國。哪怕在其網站上轉發一篇美聯社消息,福克斯新聞都要做一番字詞上的修改來取悅保守派,比如《選民對經濟的擔心給奧巴馬帶來新麻煩》這個標題被改成了《奧巴馬跟白人婦女有大問題》。

  可以想像,知識分子一定不喜歡福克斯新聞。的確沒有哪個大學教授宣稱自己愛看這個台。就連我所在的物理系的畢業典禮,系裡請來的演講嘉賓都說:「物理學有什麼用呢?至少能讓你學會判斷福克斯新聞說的都是什麼玩意兒。」可是如果你認為福克斯新聞這麼做是為了宣傳某種意識形態,你就錯了。他們唯一的目的是賺錢。

  比如修改新聞標題這件事,其實從技術角度說並不是網站編輯的選擇,而是讀者自己的選擇。很多新聞網站,比如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使用一個叫做 multivariate testing(也叫A/B testing)的技術:在一篇文章剛貼出來的時候,讀者打開網站首頁看到的是隨機顯示的這篇文章的兩個不同標題之一,網站會在五分鐘內判斷哪個標題獲得的點擊率更高,然後就統一使用這個標題。事實證明在讀者的選擇下最後勝出的標題都是聳人聽聞型的。

  福克斯新聞的收視率在美國遙遙領先於其他新聞台。因為CNN在北京奧運傳遞火炬期間對中國的歪曲報道,很多人認為CNN是個有政治色彩的媒體,其實CNN得算是相當中立的——這也是為什麼它的收視率現在節節敗退。據2012年《經濟學人》的報道,傾向自由派的MSNBC現在收視排名第二,CNN只得第三,而這兩個台的收視率加起來也比不上福克斯。喬布斯1996年接受《連線》採訪,對這個現象有一個非常好的評價:

  當你年輕的時候,你看著電視就會想,這裡面一定有陰謀。電視台想把我們變傻。可是等你長大一點,你發現不是這麼回事兒。電視台的業務就是人們想要什麼它們就給什麼。這個想法更令人沮喪。陰謀論還算樂觀的!至少你還有個壞人可以打,我們還可以革命!而現實是電視台只不過給我們想要的東西。

  美國人玩的這一套,中國也有人早就弄明白了。今天我們的有些媒體和網路上有各種觀點鮮明的文章和報道,它們或者罵得特別犀利,或者捧得特別動人,觀眾看得暢快淋漓,十分過癮。但是這些文章提出什麼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沒有?說過什麼能夠修正我們現有思想的新信息沒有?它們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們已有的觀念而已。因為它們的生產者知道他們不需要取悅所有人。他們只要能讓自己的粉絲基本盤高興就已經足夠獲利的了。他們是「肯定販賣者」。政治辯論?其實這只是一種娛樂。

  王小波寫過一篇《花剌子模信使問題》,感慨中國人聽不得壞消息,一旦學者敢提供壞消息就恨不得把他們像花剌子模的信使一樣殺掉。我想引用喬布斯的話:王小波說的太樂觀了。真正令人沮喪的現實是所有國家的所有人都有花剌子模君王的毛病,而且他們的做法不是殺掉壞消息,而是只聽「好」消息——那些能印證我們觀念的消息。

  這個毛病叫做「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經開始相信一個什麼東西了,那麼你就會主動尋找能夠增強這種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顧事實。這樣一旦我們有了某種偏見,我們就無法改變主意了。《信息食譜》說,Emory 大學教授 Drew Westen 通過實驗發現,對那些已經強烈支持共和黨或民主黨的學生來說,如果你給他們關於他們支持的黨的負面新聞,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會顯示這些人大腦中負責邏輯推理的區域關閉了,而負責感情的區域卻激活了!換句話說他會變得不講理只講情。因為他們感受到了威脅。這個受威脅的感情會讓你把相反的事實用來加強自己的錯誤信念。社會學家Brendan Nyhan甚至發現了一個「逆火效應」:你給一個保守派人士看關於布希的減稅政策並沒有帶來經濟增長的文章之後,他居然反而更相信減稅可以帶來經濟增長。

  在確認偏誤的作用下,任何新證據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都被對立的雙方用來加強自己的觀念。這就是為什麼每一次槍擊事件之後禁槍派和擁槍派都變得更加強硬。另一本書,Future Babble(《未來亂語》)講了個更有意思的實驗。實驗者給每個受試學生髮一套性格測試題讓他們做,然後說根據每個人的答案給其各自分析出來了一份「性格概況」,讓學生評價這個概況描寫得準不準。結果學生們紛紛表示這個說的就是自己。而事實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概況」都是完全一樣的!人自動就願意看到說的跟自己一樣的地方,並忽略不一樣的地方。

  可能有人以為只有文化程度比較低的人才會陷入確認偏誤,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客觀判斷。事實並非如此。在某些問題上,甚至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思想越容易兩極分化。

  一個有意思的議題是全球變暖。過去十幾年來媒體充斥著各種關於全球變暖的科學報道和專家評論,這些報道可以大致分成兩派:一派認為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採取激烈手段限制生產,未來氣候就會不堪設想;一派則認為氣候變化是個複雜問題,現有的模型並不可靠,二氧化碳沒那麼可怕。如果你對這個問題不感興趣,你根本就不會被這些爭論影響。而《信息食譜》告訴我們,對全球變暖的觀點分歧最大的人群,恰恰是那些對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調查顯示,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共和黨人,越不相信全球變暖是人為原因造成的;越是文化程度高的民主黨人,則越相信這一點。

  如果誰想看看這個爭論嚴重到什麼程度,可以去看《經濟學人》最近一篇報道(2013年3月30日)的讀者評論。這篇文章說,儘管過去幾年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不顧氣候學家警告而繼續增加,可是地球平均溫度卻並沒有升高,遠低於科學模型的預測。文章下面的評論水平跟新浪網足球新聞的評論不可同日而語,敢在此說話的可能沒有高中生。評論者擺事實講道理,列舉各種論文鏈接和數據,然而其觀點仍然鮮明地分成了兩派。就連這篇文章本身寫得夠不夠合理,都有巨大的爭議。

  觀念的兩極分化並不僅限於政治,人們可以因為很多事情進入不同陣營,而且一旦選了邊就會為自己陣營而戰。你的手機是蘋果的還是安卓的?這兩個陣營的人不但互相鄙視,而且有時候能上升到認為對方是邪惡勢力的程度。人們對品牌的忠誠似乎跟政治意識形態沒什麼區別。我們看蘋果新產品發布會,再看看美國大選前兩黨的集會,會發現兩者極為相似,全都伴隨著狂熱的粉絲關注和激動的專家評論。

  也許因為手機已經買了或者政治態度已經表過了,人們為了付出的沉沒成本而不得不死命擁護自己的派別,也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也許是為了尋找一種歸屬感。但不管是什麼,這種陣營劃分肯定不是各人科學推理的結果。根據炸藥獎獎得主 Robert Aumann 1976年的論文 Agreeing to Disagree,說如果是兩個理性而真誠的真理追求者爭論問題,爭論的結果必然是二人達成一致。那麼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真理追求者呢?認知科學家 Hugo Mercier 和 Dan Sperber 2011年的一篇論文Why Do Humans Reason?甚至認為,人的邏輯推理能力本來就不是用來追求真理的,而是用來說服別人的。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都是律師思維,我們的大腦本來就是個爭論設備。這也許是因為進化總是獎勵那些能說服別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發現真理的人吧。

  互聯網很可能加劇了人們觀念陣營的劃分。在網上你連換台都不用,推薦引擎自動根據你的喜好提供信息。我相信氣候學家對全球變暖的預測大大言過其實,我認為決不可以廢除死刑,我使用蘋果手機,我還要求豆漿必須是甜的豆腐腦必須是鹹的——在這些原則問題上我從來不跟人開玩笑。如果微博上有人發出違背我理念的言論我怎麼辦?我果斷取消對他的關注。我們完全有權這麼做,難道有人上微博是為了找氣生么?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觀點的信息,甚至只跟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麼就會形成一個「迴音室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人們的觀念將會變得越來越極端。

  有鑒於此,Johnson 號召我們改變對信息的消費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議是:「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要主動刻意地消費,吸收有可能修正我們觀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對我們現有觀念的肯定。這其實是非常高的要求。要做到這些,我們必須避免那些預設立場的說服式文章,儘可能地接觸第一手資料,為此甚至要有直接閱讀數據的能力。可是有多少人能親自研讀各項經濟指標再判斷房價是否過高呢?對大多數人來說現在房價是高是低只與一個因素有關:他是不是已經買了房。

  我建議把上面那兩句英文刻在iPad 上。不過我發現最新的一系列針對社交網路的研究顯示,也許迴音室效應並不存在。有人研究Facebook的朋友關係,發現人們並沒有隻跟與自己政見相同的人交朋友。我們在網上辯得不可開交,生活中仍然可以跟對方辯友「隔著一張桌子吃飯」。哪怕在網上,統計表明人們的關注集群也不是按照政治立場劃分,更多是按照視野大小劃分。更進一步,我們也許過高估計了對方陣營的極端程度。有人通過調查統計美國兩黨的支持者,發現如果一個人對某個政治方向有強烈的偏好,那麼他對對方陣營的政治偏好,往往會有更高的估計。可能絕大多數人根本沒那麼極端,可能互聯網本身就是個極端的人抒發極端思想的地方。對Twitter的一個研究表明,其上的言論跟傳統的民意測驗相比,在很多問題(儘管不是所有問題)上更加偏向自由派。一般人並沒有像Twitter上的這幫人那樣擁護奧巴馬,或者支持同性戀婚姻合法化。互聯網不是一個調查民意的好地方。

  但無論如何,確認偏誤是個普遍存在的人類特性,而且有人正在利用這個特性牟利。錯誤觀點一旦佔了大多數,正確的做法就可能不會被執行。既然改變那些已有成見的人的觀念如此困難,也許雙方陣營真正值得做的只有爭取中間派。今年的 Nature Climate Change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說,雖然不可能改變那些已經對全球變暖學說有強烈看法的人的觀點,但是可以用親身經歷來影響那些對氣候變化並沒有什麼成見的人,而這些人佔美國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一個策略是可以告訴一個中間派,你愛去鑿冰捕魚的那個地方,現在每年的冰凍期比十九世紀少了好幾個星期,來吸引其注意力。

  這個真不錯。當然,在我這個堅定的全球變暖學說質疑派看來,那些看見自己家門口的池塘不結冰了就認為全球變暖的人純屬弱智。

【轉載】


1、轉發不代表認可和為其背書;
2、李開復再牛也是個人,不是媒體;
3、看什麼就信什麼,和盡信書沒區別;
4、文章總會說兩面的,好與壞,正與反,錯與對,正確與謬誤,更何況還有時效性,信哪些,不信哪些,自己要有判斷力;
5、目前政府的公信力很低是事實,所以政府有負面新聞,大家都傾向於相信,也出現過曾經闢謠過而最終證明是有問題的,比如劉鐵男,更何況,政府目前的公信力低,其實是一直以來,大家不關心也不好關心而獨自做大的結果;
6、涉及公權、私權要區別對待,公權類事情我們就是要關注,就是要傳播。當然政府有好事,也要傳播,雖然很少很少;
7、其實目前的微博在很大程度上承擔了目前媒體應該干但而沒幹好的事情,兩個字,監督,如果哪一天我們的媒體可以自由發聲了,我收回相關言論;
8、以此事對李開復對微博對知乎表示失望之類的,其實是你的期望太高了;
9、如果明知謠言還轉發傳播的,那是不值得信任的行為,也要批判到底;
10、誰能證明李開復在轉發時就知道此信息為謠傳、虛假內容的,可以站出來說一下;
11、有些人抱著公知有問題的想法來看待問題,殊不知,其實五毛的情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只是公知只用自己的號說話,說錯了得自己扛,而五毛卻是搞一大堆身份串聯著來發聲,尤其是搞公知污名化的事情。所以別單覺得公知有問題,相對而言,五毛和他們的頂頭上司們更應該被曝光、被拍磚。
12、已有論點只是想找論據的人,還是歇歇吧。


《每日電訊報》問我微博亂嗎?1)微博正面作用遠遠大於負面,2)實名社交網路鼓勵用戶正面行為:絕大多數人愛惜自己名聲,會更好地核實內容,避免造謠誹謗等,3)權利越大,責任越大,影響力大的人應更重視真實有價值的內容,4)舉報系統+社區自律可以處理灰色地帶、用戶糾紛。China launches new crackdown on internet celebrities

以上引自開復老師微博李開復的微博 新浪微博 ,請注意2、3點


任何一個普通人都應該為自己說的話負責任,更何況是具有輿論影響力的公眾人物。這不是私人環境,這是媒體圈。微博本身的特點就在於能讓每一個自然人都有可能成為媒體人。
你們每一次都用「被愚弄」來為人生誤導師開脫,可人家偏偏覺得被愚弄是很有快感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腆著臉皮讓人愚弄,只要這些新聞駭人聽聞,有煽動效果。
如果李開復在轉發的謠言被闢謠以後肯做出相關處理的話,我對他的印象絕不會如此噁心透頂,可是他就像某些為他開脫的人一樣,只知道強調「自由」,卻不知道責任的意義。
每一次謠言的轉發量有多少,而闢謠又能有多少。李開復只負責傳謠卻從不闢謠,甚至欠缺最基本的理性思考,很明顯地說明了他的社會傾向,就是一個攪屎棍,只求浮誇、爆炸性、娛樂性,卻帶不來所謂的「民主、自由、憲政」。
無意傳謠並非不可補救,關鍵在於態度。可是李開復的態度就是一個活脫脫的典型公知。


因為"李開復"轉發了,所以"我"覺得它應該是"真的"
假若之後發現證明是"謠言",那麼就是李開復的"錯"
與"我"無關,我是被"騙"的
因為李開復是"名人",他"必須"應該是怎樣怎樣的

這真是好傲嬌的回答

再換個轉發者的角度舉例子
有個老太太倒在路邊了,在扶她之前並不知道會不會被她訛住,所以在查明她的"身份,人品,性格,最近表現,出現在這裡的原因,倒地前那一刻的想法"前,我不該去扶她,因為若是我被她訛詐成功了,那等若是給她的"不好行為"當作了助力,她是極有可能嘗到甜頭後還會去害別人的,這又等若我害了之後的受害者。
那我該不該扶?

你若真覺得他做作,言行不一致,那麼不粉他,不關注他,這是你的權利,是他的懲罰。你還想怎樣?

擅自把信任大許可權的授予一個僅僅是因為一部分原因讓你"喜歡"的名人,就能要求他必須為自己的信任負責嗎?

那些嘰嘰喳喳在"傳播謠言不對"上的朋友,你們不如擴大下你們的槍火範圍,去噴那些"被人騙還不思悔改的相信"的眾多普通老百姓吧

你們所認為的李開復在亂用的那些力量都是他們"無知"的給予。去噴吧。


站在李開復的角度,確實,越是名人,越是要出言慎重。能力越大,責任越大。造成了不好的影響,最好還是進行一定的補救(刪除原文,道歉……)。

但是……站在粉絲的角度,這算多大個事?偶像隨口一句話,立馬信以為真,這樣的腦殘粉絲,李開復不想賣他,也早晚要被別的人賣了。在這種小事上多受點小教訓也好。

微博的核心是快速的信息流動。每個人每條信息都加以認真考證後才發布,只能說是對自己要求嚴格,這不是必須履行的義務。並且,這樣也就失去了微博的價值。若是為了權威信息,還是關注傳統權威媒體靠譜。

另外,對我來說,轉發 ≠ 贊同,關注 ≠ 喜歡。我曾經在 Twitter 上經常轉發我反對的推文進行示眾,也 follow 了很多討厭的人,他一說漏嘴,我趕緊上去噁心他。挺好玩的,呵呵。


要鑒別一個信息的真偽,最佳手段是充分的讓信息流動起來,而不是抑制這個信息的流轉.

絕大部分的信息(或許是所有的信息)本身並不具有自證性的. 轉發增加了其流轉到真正能鑒別其真偽的人的可能性.


樓上的各位,你們在評論時已經調查證明了這個是假新聞么?
依你們所言,如果你們沒有調查清楚事實真相,然後大談轉發假新聞如何如何,那你們又好到哪兒去了?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有人看到李開復先生康復的新聞,回復「他還沒死去嗎」,並說公知就該罵,尊重李開復就是「跪舔」?

TAG:微博 | 李開復人物 | 謠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