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了解了克蘇魯文化的人喜歡把該文化跟其他作品聯繫?

舉個例子像虛淵玄的《沙耶之歌》受到了克蘇魯文化的影響我非常贊同,但是還有人把《心理測量者》這種明擺著探討政治制度的作品跟克蘇魯聯繫起來發了長文,居然還很受認同。另外我還看到過很多說如果克蘇魯出現在XX里會怎麼樣的貼吧話題。
確實克蘇魯文化的影響很廣泛(單暴雪就有很多例子),但我猜想很多國內網友是了解了這種文化之後覺得它很偏小眾,帶著一種人不知我知的心情才來強行跟其他作品聯繫的(只是猜想,強行兩字未必足夠客觀)。麻煩大神解答。


個人覺得,很多人都喜歡在其他作品裡尋找(或者編造)自己喜歡的作品的影子,這種現象應該不僅僅限於克蘇魯文學愛好者這麼一個圈子。當然,如果題主把討論的對象限定在「了解克蘇魯文化的人」這個範圍的話,我們可以談些克蘇魯神話愛好者與其他圈子不太相同的情況。

首先,「克蘇魯文化」(如果你願意這麼稱呼的話)在國內傳播過程中最明顯的一個特徵是就是非常的標籤化。絕大多數愛好者最先接觸到的通常是克蘇魯神話的衍生物(或者別人口裡的「克蘇魯神話的衍生物」)——比如,《魔獸世界》里的「古神」劇情線;《血源詛咒》;《沙耶之歌》等等。在這個基礎上,其中一部分人才可能會去讀一讀洛夫克拉夫特的原著小說,或者其他的克蘇魯故事;也有些人會直接嘗試通過CoCTRPG的資料集對整個克蘇魯體系有一個泛泛的了解。

由於洛夫克拉夫特的原著小說(以及我的一些翻譯作品)實在很難給人帶來愉快的閱讀體驗,這就導致了大部分愛好者們對於克蘇魯體系的認識通常都停留在非常泛泛的層面。雖然誰都會胡謅兩句「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源於未知」或者「對於宇宙而言人類毫無意義」;但正兒八經地討論起來,大多數人分辨一個作品有沒有涉及克蘇魯神話的標準都是看故事裡有沒有觸手怪(就比如這個問題:安德烈·祖拉斯基的《著魔 Possession (1981)》算是克蘇魯系嗎?)(另外我要指出,「觸手怪」本身就是一個誤區,在真正的克蘇魯體系里觸手怪的形象真是少之又少)。這就導致了大量美術風格怪誕,或者包含「古神/邪神」設定的作品都被莫名其妙地貼上了「克蘇魯」的標籤。

舉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說電影《林中小屋》與克蘇魯體系有關聯,僅僅只是因為電影裡面提到了「古神」(The ancient ones)。然而真正滑稽的是,我相信絕大多數愛好者都不知道作為專有稱謂的「The ancient ones」究竟出現在洛夫克拉夫特的哪篇小說里,以及它具體指代的究竟是什麼(順便一提克蘇魯神話中表示「古神」的準確名詞是「the Elder Gods」或「the Older Gods」)。而《林中小屋》顯然也是一部諷刺恐怖文化/恐怖電影的電影,與克蘇魯神話並沒有關聯。

類似的例子還有,有人認為《加勒比海盜》里瓊斯船長的形象暗示了電影涉及了克蘇魯神話的內容(只因為他有著一個章魚頭),而事實上Carve Magazine在專訪瓊斯船長的扮演者Bill Nighy時候提過這個問題,而Nighy明確地說了No,具體可參考:
http://web.archive.org/web/20080610070525/http://www.comingsoon.net/news/movienews.php?id=14949

另外,很多年前法國歌手DYE發布的一支MV《Fantasy》。很多人都會因為當中離奇怪誕(重口)的視覺衝擊而毫不猶豫地拜倒在「克蘇魯神話」門前,然而如果認真去看的話,影片其實是用一種象徵主義的手法表現了少女對於「性與性交」的害怕,以及對於失去純潔(virginity)的恐懼。

除此之外,另一個導致大量作品被莫名打上「克蘇魯」標籤的原因則正好相反,即:某些作品有著相似的主題或情感,但卻缺乏必要的標籤。雖然洛夫克拉夫特在自己的論文里強調過「最古老最強烈的恐懼則來源於未知」。但是這並不是說,所有涉及「未知的恐懼」這一主題的作品與故事都是「克蘇魯故事」。如果我們把「恐怖文學」看做是一棵樹,那麼「克蘇魯」只是「未知的恐懼」這條枝椏上結出的一個果子而已。而這一根枝條上也掛著其他的果子。最顯而易見的例子就是關於「北海巨妖」的傳說。這個傳說從現在的觀點來看簡直就是徹徹底底的「克蘇魯故事」,但是它的出現卻比洛夫克拉夫還要早了接近200年。

同樣地,諸如《異形》系列電影,以及斯蒂夫·金原著改編的電影《迷霧》等等許多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利用了同樣的心理效應。所以它們看起來特別有「克蘇魯味」,但真要說它們從「克蘇魯」那裡借鑒了什麼,甚至將它們直接歸類為「克蘇魯故事」則有點兒太言過其實了。


我也想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三體廚喜歡到處刷三體


不止這些,所有領域都有這種人,我舉個例子:
午時已到


就是24k純傻逼,小學四年級看存在與虛無,長難句看不懂。就知道自己實力不夠,沒這個資格討論薩特的哲學。後來初中看過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說,但並不清楚克蘇魯神話,沒有深入了解。後來瘋狂刷來刷去的那些人的行為挺反感,類似於萌二吧。我印象里洛夫克拉夫特那票小說裡面有什麼大螃蟹還是什麼蘑菇頭,或者不知名沒描述形狀的怪物,或者其他一些搞笑系怪物居多。(可能是當時翻譯選手的水平比較搞笑吧)感覺和他們說的克蘇魯就不是一個東西,直到14年bloodborne出了我才知道這倆是一回事。但我還是並沒找到太多聯繫,可能這是是跟七天神那種聯合創作的設定差不多的存在吧,不很懂

PS:我最喜歡的一篇是講一個猛男在樓上拉大提的故事,拉條技術過於驚奇以至於把人吸進淋逼,主要我是搞古典音樂的,而且不是拉大提的所以喜歡,和我同行彈的又比我好的我就不喜歡了,比如(四月的兩個傻逼之類)
ps2:要看語言又有點抱歉的,我記得原來有個筆名竹筍,竹子什麼的猛男譯了很多,還可以


畢竟現在萌二也會看書的


因為作者把克蘇魯的恐怖定義的過於大眾化 就導致人們先套一個大觀念再套一個小的 看什麼都是克蘇魯 而實際上克蘇魯的魅力並不只是未知


推薦閱讀:

星際時代什麼能作為一般等價物?黃金?能源?熵排量?還是信用度?
如果 48 小時後就會生化危機,如何準備求生?
拯救全人類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們的世界是模擬的嗎?
如果一個人只能提前預知一天,會發生哪些有意思的事?

TAG:文化交流 | 科幻 | 文學 | 克蘇魯Cthulhu | AC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