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語言會讓人感到幽默?

面對面交流以及文字語言


@馬伯庸 老師的經典段子理論說道,幽默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諧音誤解」、「預期違背」和「同文異讀

其中「預期違背」即是三表哥所說的「如果你的語言能讓對方感到意外,並且能讓他笑出來,就叫「讓人感到幽默」。」更準確的說,是你的回答與對方可以肯定的一種預期不一致,即會產生「幽默」

類似的問題可以參考 @東東槍 老師的回答以及這個問題下的其他回答。
為什麼很多時候話語的重複可以起到幽默的效果?

最後搬運一下 @畢才華 的「如何寫出一個好段子「。 說話同理。

一個段子由兩個元素構成:結構+梗

一般而言段子有三種結構:諧音誤解,預期違背,同文異讀。這三種結構涵蓋市面上90%以上的段子和冷笑話,甚至更多。

1.1.諧音誤解
諧音誤解,顧名思義,就是你說了一句話我聽錯了或聽漏了,然後引出一連串誤解。這是最初段的段子寫作手法,上手簡單,學習門檻低。缺點是存在語言隔離,在不同語言間的傳播效果很差。比如在中國南北曲藝界,諧音誤解是極極常見的表現手法,也正是因為過多倚重方言出效果,才導致南北笑星到彼此的地盤上水土不服。

代表人物:趙本山。

舉例:1.典型的就是司馬缸砸光咯2.趙本山賣拐以後近十年的小品作品裡,拋去模仿殘疾人的戲碼,諧音誤解的創作方法比比皆是,特別是最近幾年,喜劇形式太單一。由此我一度認定本山大叔的喜劇道路走到了頭兒,沒啥新意,隱退也好……3.—我最近在讀莎士比亞的書。—啥比亞?—你他媽的才傻逼呀!(自己編的,撞梗勿怪)

1.2.預期違背
預期違背是較諧音誤解高階的創作手法,講者先為聽者設定一個情景,讓聽者想當然地代入自己的慣性思考,結果講者最後抖出包袱,讓聽者有種被戲耍的體驗,樂趣由此而來。用這個方法講笑話最有成就感,能給講者帶來極大的智力優越感。

聽者的內心OS是這樣的:這種情景下發生這樣的事兒,太不科學了!而講者的內心OS一定是:呵呵,我哪能讓你們猜到結尾呢。

這種表現方法在戲劇和脫口秀中經常見到。具有跨地域跨語言的優勢,美國電影行銷全世界,一個重要的原因他們很少在全球發行的電影里植入諧音笑話,而是用普世的預期違背+同文異讀,講全世界都能聽得懂的笑話。

代表人物:黃西、陳佩斯等

舉例:1.美國的離婚率竟然有50%!這太令人不安了!(頓)有50%的婚姻竟然走到了盡頭!2.(原來演得好好的突然跳戲)我就以為我這模樣的能投降,你朱時茂濃眉大眼的也叛變革命啦!3.我們學校男女比很畸形我們班50個人有48個女生,然後,那兩個男生還在一起了。

1.3.同文異讀
最後是同文異讀。就是用邏輯、語調、故事背景、知識背景、多義詞甚至同音字造歧義,讓聽者有別有洞天的體驗。梗埋得較深,講者風險大,需要聽者同觀者有相同的知識背景或生活體驗包袱才能抖得響。但一旦抖響,聽者講者都能得到絕贊的智力優越體驗。

也是編段子的高階手法,在戲劇和脫口秀中常見。尤其適合在喜劇電影和話劇里呈現,從結構上保證作品的喜劇成色,不然劇本就很容易淪為脫口秀式的耍貧嘴和段子集錦。

代表人物:陳佩斯、unjash等

推薦大家看下陳佩斯的小品《警察與小偷》,整個故事圍繞一個小偷冒充警察於真的警察相遇展開,有了這樣的故事背景做鋪墊,陳佩斯和朱時茂的每一句對話都是絕佳的同文異讀典範。日本搞笑組合unjash也是出名的以此種結構獨步日本喜劇界,每部小品都很經典。

舉例:1.小布希最喜歡的電影是《kill bill》(kill bill既是昆汀的電影作品,kill bill又可理解為幹掉比爾柯林頓,小布希的前任。如果觀者對昆汀的電影不了解,包袱就可能抖不響)2.Stay foolish,stay hungry.——金二胖(題主體會一下)

2.梗
所謂梗就是你要表現的主題,黑的對象,也就是包袱、笑料等。手法是固定的,梗可以常換常新。把梗用手法包裝出來,就是做梗了。

總結下微博比較流行的梗(流行的梗通常也是老掉牙的梗),如:搞基梗、地域梗、韓寒郭四同人梗、雲迪力宏虐戀梗、蕭敬騰雨神梗、郭四身高梗、楊冪腳臭梗、亂倫梗、種族歧視梗、霸王龍小短手梗、韓國整容梗、畢老師山形健傻傻分不清楚梗、金剛不壞諾基亞梗……

寫段子時,先想好你要做的梗是什麼,想好用諧音還是歧義還是預期背叛將這個梗丟出來,最後就是組織語言的功夫了。所有的時事都可能拿來做梗,也經常見到有人發明了一個新梗,然後段子手一擁而上把這個梗玩壞的情況,可見寫段子真的只是個技術活兒,跟天分無關。你要做的只是了解這些方法,然後多給別人講笑話鍛煉語感和喜劇的嗅覺,堅持「think different」,就夠了。

最後,預祝題主的人生變成一個成功的笑話。


如果你的語言能讓對方感到意外,並且能讓他笑出來,就叫「讓人感到幽默」。問題是,做到這一步對你來說比登天還難,不然你不會跑這來問這個問題。
(此回答有不偽善行為,請知乎刪掉)


即使大多數人在大多數時刻都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這個結論是確定無疑的:只要我們在使用語言(聽,說,讀,寫),我們就在使用邏輯。

本質上,幽默就是一種邏輯遊戲

來看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你終有一天會死。這句話是每個人都能說出來的,注意這是一個結論,當我們說出這句話時,我們至少隱含的做了以下兩個判斷:1,每個人都終有一天會死。2,你是人,3,(所以!)你終有一天會死。明顯,簡單的一個結論其實是推理而得出的,只要兩個前提是確定並正確的,那麼按照邏輯,我們就必然並且一定能得出最後那個確鑿無疑的結論。

以上例子中1叫大前提,2叫小前提,這套推理就是三段論,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和總結,它是哲學,邏輯學與語言學的入門級知識。敏銳的讀者會發現,如果想反駁一個結論,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攻擊前提,確實如此,不過這適合辯論,不適合交流,交流中我們希望清楚的表達自己,同時不要讓對方太難堪,直接反擊對方的大前提會顯得生硬粗暴,而如果能夠利用對方的大前提(或者大前提的歧義)來得出一個意料之外卻在邏輯之中的結論,這種策略叫做「彈性抵抗」,也就是幽默的第一種形式:前提歸謬(reduction to absurdity)

來看個簡單的例子:

富二代違法被警察抓住,富二代囂張的喊道:「你敢動我,你知道我爸是誰嗎?!」警察答:「帶走,那得問你媽!」
富二代的思路是這樣的
{大前提:你知道我爸是誰嗎?=我爸是有權有勢之人
小前提:你不敢動有權有勢之人及家屬
結論:你不敢動我}
而警察的思路是這樣的:利用歧義,把問題理解為「你不知道你爸是誰」,那麼答案只有一個,並且這個答案相當諷刺。

同理
孩子:「爸爸你為什麼悶悶不樂?」
爸爸:「爸爸的工作丟了」
孩子:「那你趕緊去做人流手術吧!」
爸爸:「!?為什麼」
孩子:「我聽電視上說,今天手術,明天就能上班!」
顯然,孩子的大前提是:把「明天就能上班」理解為「明天就有工作可做」

特別提醒,發現對方的大前提不同於發現對方的言外之意,區別是:言外之意是針對一句話的,而前提是針對邏輯思路的(儘管最後你聽到的就是一個結論),或者可以這麼理解,言外之意是他這句話真正要表達的意思,即結果,而前提是他為什麼能這麼說,即原因)

再看個大師的例子:
羅素是個反戰主義者,一戰時身邊許多人都去當兵打仗了,他天天在城市裡進行反戰示威。一天一個老婦人氣憤的說:「當你在這兒遊手好閒的時候,這個國家的年輕人正在為我們的文明而戰!」羅素說:「夫人,我就是年輕人們為之而戰的那種文明。」
大家可以自己試著發掘大小前提是什麼。

關於前提歸謬就先說這麼多,這是我們在語言幽默中最常用的一種思路。
====================================================
利用對方的錯誤推理(False Deduction)

這種思路通常出現在這種情況下:對方的結論隱含或者直接的讓你做一個二選一,在兩難的雙避抉擇中,幽默就是自由,因為你跳出了鎖鏈,然後還能撿起對方的鎖鏈來困住他。

比如
一女的和男的討論戒煙。 女:你一天抽幾包煙?抽了多久? 男:兩包,十五年。 女:多少錢一包? 男:30元。 女:天吶,一天60,一年是365×60,再乘以15年!!你要不抽煙的話你已經開上寶馬了!!!! 男: 請問你抽煙么? 女:當然不抽! 男:那你的寶馬呢!?

大前提:365*60*15夠買寶馬
小前提:你花了365*60*15在抽煙上
結論:你要是不花在煙上,就可以花在寶馬上。
注意這裡的錯誤不是前提而是推理過程的錯誤:不把錢花在煙上,也不一定要花在寶馬上,因為這不是一個二擇一的問題。
因此我們就利用這個錯誤推理來反擊:既然你覺得錢不花在抽煙就該花在寶馬上,那這個原則對說話人是同樣適用的。

同理
甲:「傷害過你的兩個前男友同時掉水裡,你手中只有一塊磚,你砸誰?」
乙:誰救砸誰
錯誤推理是:只能砸水中的人。幽默的答案就是要跳出這個陷阱

當然還有這個已經被用爛的例子
女:我媽和我同時掉下水了,你救誰?

不懂幽默的人往往此時的思路是否定小前提(我媽和你怎麼會同時掉水裡呢?不可能啦)而這是不好的,至少肯定是不幽默的。而一個如此簡單粗暴的答案也是絕不可能令提問者滿意的,被問過的男人肯定都有體會滴。

當然,這種方法使用起來要注意語境,如果對方給出的選擇題並不是一個左右為難的問題,那麼錯誤的使用這種方法就顯得很蠢了,比如
女友問:你喜歡聰明的女孩兒還是漂亮的女孩兒?
男友答:都不喜歡,我喜歡你!

關於錯誤推理就先說到這兒。
============================================================
文字遊戲(Word Game,詞語的雙關性)

甲:你這麼盯著我,是不是覺得我最近又瘦了?
乙:嗯,你的衣服的確又瘦了
同樣的「瘦」用在不同事物的雙關效果。

又比如:
我剪了個150塊的頭,但總覺得好像效果不好,又不知不好在哪兒,回宿舍就纏著室友評價到底怎麼樣。這時大姐說,這個頭性價比很高哇,只花了150,卻剪出了250的效果!

其實雙關語的問題類似於一個隱蔽的二擇問題——要不說瘦,要不說不瘦,要麼說好,要麼說不好,而讚美顯得平庸虛偽,否定顯得惡劣挑釁,詞語的雙關可以說是最佳答案,這顯然是智力和反應的大獲全勝,這也是為什麼有幽默感的人往往被誇聰明機靈的原因。

善用雙關詞要求視野開闊,任何評價性的形容詞其實都是雙刃劍,因為語言具有意向性——指向某件事物上是正評價(Positive),指向另一件事物就是負評價(Negative)
比如:
有一個男同事甲很傲慢,凡事都喜歡抬杠,證明自己比別人強,今天又跟乙抬杠,說要比打字,最後甲險勝,頓時吹上天了:「我說什麼來著,早說了,幹啥都比你快多了!」乙淡定的回答:「是的,你老婆也這麼說。」

關於文字遊戲也先說這麼多。

幽默不僅是種潤滑劑或者推進劑,它本身就是目的,或者說它是帶著遊戲心的功利主義。我們使用它就像我們在小時候使用我們的積木,只不過我們現在使用的木塊是詞語,搭建的房子是語句,我們使用智慧在腳鐐中找到自由,在生活越來越焦慮和荒誕的時刻,遊戲本身就是越來越大的誘惑。


&> 修改


最靠譜的辦法,多讀書;
最簡單的辦法,模仿某個很幽默的人;


如果題主就是想變幽默的話~很簡單~交個幽默的朋友 多刻意模仿他的言行 自然而然你就變幽默了~培養幽默感還是急不得


學會自嘲


台灣腔 TVB 英語 間隙來點韓語日語(就會幾句 但能通用) pia通話 加上我大幅北的地道慌言 全國各地只要你會的其他方言 喔~還有粵語 不是說一種 而是根據語境、環境和需求。。。各種切換及轉變 最好配上點自己獨有的調調和肢體語言 聽者肯定會笑
不過其實 幽默感這個事兒把~ 和語言沒關係 有的人天生富有幽默感 說啥都一樣 總能讓人發笑甚覺有趣 少部分自己還能一本正經 聽眾卻人笑的拍桌(參見羅永浩)還有睿智犀利滿腹經綸冷幽默 (韓寒 這種比較高深)但從我接觸的人里來看 大部分內斂文靜老實忠厚的人是很難有幽默感的 看性格。
所以 吶~幽默感這事 勉強不來的 刻意的反而假 你有肯定加分 受大眾歡迎(參見我自己 咳咳 輿論意見 眾望所歸啊。害羞捂臉得意的笑 hiahia~)沒有 那就洗洗睡唄~


因為要做的事情需要去搞明白什麼樣的語言是幽默的,所以搜了很多段子嘗試去總結,故有了上面的表格,如果恰好覺得有用,看在很辛苦總結的份上,轉載請註明出處。


放鬆狀態下,說話字裡行間透出的幽默感,淡淡的,不刻意


啞語


東北話…………

由於趙本山先生的貢獻(大概吧),不管內容多麼嚴肅,只要由東北口音說出來,總會帶著一些幽默感…………


這就好比英式幽默和美式幽默,兩者分別有人會笑也有人毫無感覺,接受幽默的對象肚裡的墨水不同。簡而言之,懂你的自然覺得幽默。


當然是PHP


幽默,算是壓力解除,所以一切表達壓力解除的肢體語言都會有助於幽默,不知道對不對


推薦閱讀:

有哪些令人拍案叫絕的臨場反應?
哪些漢語詞語嘲諷意味十足?

TAG:表達 | 幽默感 | 肢體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