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事創作中 如何把握轉折點設計與埋伏的平衡?
當期望和結果之間裂開鴻溝 觀眾會大吃一驚 於是觀眾的記憶回溯到之前那些隱秘的鋪墊 再感嘆這是一個好故事
然而一旦有了鋪墊必然會冒上讓觀眾不再吃驚的風險 所以說鋪墊與轉折的平衡該怎麼掌握呢
有一個簡單粗暴的技巧:用主角的反應誤導讀者。
比如,真相是竹內的媽媽已經去世了,她以鬼魂的方式在家裡生存。
前文埋伏筆時,就可以利用主角的反應誤導讀者。
主角去竹內家作客,發現竹內的媽媽不吃飯。
真相:竹內的媽媽是鬼魂,不吃人間的飯。
主角的反應:竹內真不孝,竟然虐待她媽媽!
竹內的媽媽想開窗戶曬太陽,竹內兇狠地訓斥媽媽。
真相:竹內的媽媽是鬼魂,不能曬太陽。
主角的反應:主角真不孝,竟然虐待她媽媽!
不吃飯、不能開窗見陽光,本來很容易令人懷疑竹內媽媽的身份。但是主角擅自做出了一個合邏輯解釋,讀者不管信不信,都會被主角的情緒影響。
如果讀者相信了「竹內真不孝」,自然不會有猜出結局的可能。
如果讀者不相信,則會替竹內委屈:溫柔善良的竹內一定被主角冤枉了,她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當真相揭開時,竹內雪洗冤屈,讀者也會心滿意足。
贊同 @寫手K君 ,但要做點補充。K君的方法其實就是用某樣東西把讀者的注意力引開,這樣東西可以是主角的反應,也可以是旁人的猜測,或者其它描述。比如HP第一本里,奇洛教授的頭巾是個很關鍵的鋪墊,書里是這麼寫的:
「他上課的教室里充滿了一股大蒜味,人人都說這是為了驅走他在羅馬尼亞遇到的一個吸血鬼,怕那個吸血鬼會回過頭來抓他。……他們發現他那塊大圍巾也散發出一股怪味,韋斯萊家的孿生兄弟堅持說那裡面肯定也塞滿了大蒜。這樣無論奇洛教授走到哪裡,他都有了防護。」
加上之前對奇洛種種「freak」屬性的描寫,讀者的注意力應該都在「吸血鬼」和「頭巾里到底有沒有大蒜」這事兒上了,而不太會去想頭巾本身是不是還有什麼蹊蹺。
不過對我來說,這個方法還不是太牢靠,成功與否得看作者本身筆力如何。如果是嫩一點的,讀的時候我就能很明顯地體會到作者的目的,然後就齣戲了……
對我每次都有效的辦法是這樣的:不要讓鋪墊僅僅是鋪墊,而是要讓它起到多種作用,這樣我就沒工夫去琢磨那個被隱藏起來的、真正重要的信息了。具體可以參看《故事》里的這段:「伏筆必須小心謹慎地處理。必須這樣埋下伏筆:當觀眾第一次看到它們時,它們具有一種意義,但隨著觀眾對影片的深入理解,它們卻被賦予了第二層更加重要的意義。事實上,一個單一的伏筆可能具有隱藏於第三或第四個層面上的意義。
「《唐人街》:當我們見到諾厄·克羅斯時,他是一個謀殺嫌疑犯,但他同時還是一個為女兒擔心的父親。當伊夫林吐露了他們的亂倫之後,我們才意識到,克羅斯真正關心的是凱瑟琳。在第三幕中,當克羅斯利用他的財富阻撓吉提斯,並抓獲凱瑟琳後,我們意識到,在克羅斯的前面場景之下,埋伏著第三個層面,一種由足以使其在殺人後逃脫司法制裁的、幾乎無所不能的權勢所驅使的瘋狂。在最後一個場景中,當克羅斯將凱瑟琳拉到唐人街的陰暗角落時,我們意識到,在這一切駭人聽聞的惡行之下潰爛發臭的,是克羅斯想與他亂倫的產物再度亂倫的獸慾。
「伏筆必須埋設得足夠牢固,當觀眾的記憶急速回溯時,他們還能找出那些伏筆。如果伏筆過於微妙,觀眾就會忽略其用意。如果過於笨拙,觀眾遠在一英里之外就能看到轉折點的來臨。如果我們對顯而易見的伏筆過分強調,而對不同尋常者卻疏於培植,那麼轉折點的效果將會喪失殆盡。」
所以就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
1. 給伏筆布置兩到三個作用。太多的話,讀者也會想:「卧槽作者肯定在這裡搞了點什麼鬼……」
2. 把伏筆埋得圓潤一點。這個就靠經驗了,沒什麼好說的……
你先把故事寫完,自己讀一遍,然後再重新來改鋪墊的部分,把太明顯的刪掉,或是寫得沒那麼明顯,加幾個人物,或是幾條支線。
寫小說不是一個線性的過程,不是從開頭寫到結尾,The End。當然如果你寫的是網路連載,那就當我沒說。
關鍵是心理預期是否得到滿足。
打個比方,條件1一前提(一個修為很高的劍修沒有辦法讓靈劍承認他,被很多人鄙視)
條件2一奇遇(獲得一把奇特的劍)
條件3一險境(他遇到了一條龍)
結果一滿足讀者心理預期(他試著動用了奇特的劍,成功殺了龍)
但,如果改變條件2一奇遇(從師叔手裡獲得一把人人都能操縱的神劍)這樣,結果就削弱了心理預期,甚至會讓讀者產生厭惡感一一一這把劍沒什麼特別,它只是威力大,誰來都一樣效果。
隨手寫寫,
你其實說的是鋪墊的問題。鋪墊其實是引入一些「新」的信息作為設定,突兀而明顯。本來故事按照之前的設定可以自然順暢的發展但是你突然蹦出一點一滴的非自然加入其中,所以需要你的努力讓讀者不去注意,或叫misdirection
1.燈下黑
故意的讓你的人物去評價你的新信息,並且用強烈的情感。注意,評價其實必須是這個新信息讓這個人物的私慾受到影響,被輕看,被佔便宜,被損害等,或者第一次被表白,被重視,被愛都可以。這樣人物的特點突然在這裡被放大,強調。讀者的注意力被引向了人物,聯想了很多人物的未來行為和關係走向。
案例:第六感(我能看見死人,小孩坦白的時候,男主是內心很high的,得到了信任,所以掩蓋了他自己身份),肖申克救贖(安迪去要海報的時候,大家剛發過春)
2.幽默
考驗你的水平地方來了,你能不能把你的鋪墊包裝在一個完整的笑話里。惡作劇也好,抖包袱也好,都是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這個意想不到的笑話里。
案例:瘋狂愚蠢的愛 (一夜情的老師曾告訴男主他是個教師,發生在男主出醜的笑話過程中)
3.替罪羊
這個常常在偵探,卧底題材里看到。有個面目兇險,老奸巨猾的人,被大家共同認可是真兇。沒想到他是斯內普老師。
結束。
補充一下,你需要肯定你最後的反轉是符合人物性格背景的,應該是第一要務。反轉出現的時候鴻溝里是人性的真相的時候,讀者才會真的信服。哪怕是一個很變態很不讓人理解的人性。這個就不是鋪墊的技巧問題,而是你的主題能力。鋪墊是為了表現後文主要對象而做的,如果要針對一個主要情節,那麼就需要鋪墊了。比如說陸遜對劉備軍營的火攻,作者則在前面介紹劉備的四十連營,還有說明劉備放棄水陸並進等,是為了主要情節火燒聯營做鋪墊的。 要是沒有前面的鋪墊,直接來個火攻,那麼顯得不是那麼順理成章,也突不出重點。 我想題主更多是想問伏筆的尺度吧,伏筆跟鋪墊不同,鋪墊就是為主要內容做服務的,而伏筆有提示或暗示的作用,有時候就是一條線索。我想,結果能否令人大驚,就看伏筆提示得有多少了吧。 提示了你,卻不至於讓你猜到結果,看到結果自然會吃驚。那麼這樣的提示有什麼作用呢? 它會是文章結構嚴密,不至於讓讀者對結果的由來產生困惑,也有很好的照應作用。 比如說,劉備知道關公被東吳幹掉後那股難以抑制的憤怒與感傷,為後文進軍東吳埋下伏筆,但結果劉備大敗可是我們未曾猜到的。但正是劉備這種衝動,才使得這一切順理成章。而且,文中寫了劉備的軍隊龐大,加上陸遜的儒氣,貌似試圖讓劉備會取勝,結果劉備打敗。這像是「誤導」的手法,反而為文章結果添加幾分反差。
你的鋪墊不應該劇透,而應該為轉折製造懸疑,氣氛等,鋪墊的作用不是解謎,而是提高讀者的期待。
比如說,尋找殺人兇手。偵探發現各種線索,通過慎密的推理判斷,發現兇手是怎麼也想不到的人,大吃一驚。這個過程里,前頭的鋪墊就全是解謎。到了謎底揭曉之前,如果鋪墊合理,很多讀者已經知道誰是殺人兇手了,如果鋪墊不合理,會讓讀者產生「什麼鬼」的坑爹感,這種其實是不好的鋪墊。
好的鋪墊應該這樣:所有線索指向 A,可有一點怎麼都說不通。又出來點線索,B 開始有嫌疑了。可他偏偏有不在場證據。如此類推 C,D,E,直到最後推到真正的殺人兇手身上,你會發現他完美的擁有了前面所有人欠缺的條件。全文都在琢磨 A-E,到最後一句話一下放到真正殺人兇手身上,觀眾就會大吃一驚,回頭一想,鋪墊已經說過了。
所以不是位置和平衡的問題,而是鋪墊本身鋪什麼的問題。
鋪墊要不留痕迹,且符合人們慣性思維。這樣轉折出現的時候,才會讓人們大吃一驚。很多作者會為後面出現的情節鋪墊,但又生怕別人注意不到,所以會在鋪墊上浪費太多筆墨,從而導致讀者看穿了作者的思想。所以總結一下,成功的鋪墊我大致分為三種:1、細節鋪墊;2、看起來理所當然的鋪墊;3、看不懂的鋪墊(也稱懸念)。
不知道這樣說對不對。
以上。
推薦閱讀:
※《低俗小說》中手提箱里裝的是什麼?
※曾經有沒有一句話一個故事讓你走出頹廢?
※目前為止,對你人生、認識影響最大的人、事、物、話等是什麼?
※有哪些推動歷史進步的死亡事件?
※你寫過哪些風格黑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