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一天吃多少米?
《晉書·宣帝紀》:「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成語故事】諸葛亮北伐,與司馬懿相拒五丈原,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遣使送一套女式衣服給司馬懿,司馬懿問使者:「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升。」懿顧謂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請問,三國的升是什麼單位?諸葛丞相每天究竟吃多少克米?
首先,升是容積單位。
漢代一升相當於現在200毫升,三國時蜀漢的度量衡應該是沿用漢代標準,而曹魏一升大約相當於現代204毫升。——其實這4毫升的差值基本可以忽略不計,可認為三國時一升基本和漢代一升相等,都是200毫升。
諸葛亮吃飯,「三四升而已」,那麼,3漢升=3×200=600毫升,4漢升=800毫升。
也就是說,諸葛亮的飯量,是熟米飯600ml到800ml之間。
那熟米飯的密度是多少呢?這個我手頭還沒有現成的數據,所以百度了一下,也沒發現有權威資料,但從百度知道等地方有人說是0.8g/ml左右,那就採用這個數據吧。
既然米飯密度是0.8g/ml,那600ml米飯質量就是480g,800ml米飯質量是640g。
這裡有個知乎答案:
食堂中的米飯重量中所謂的一兩米飯是指一兩米還是一兩飯? - 知乎根據 @沈夏冰 答案的數據, 普通大米的生熟比值,大約是1 : 2.3 ,所以480g米飯對應大米206.6g,640g米飯對應大米278.2g。
換言之,諸葛亮一天的飯量,是大米206g~278g之間,也就是4兩到5兩多。
平均下來,每頓是1兩到2兩多。
這麼小的飯量,比今天大多數女生還要小,怪不得司馬懿說他「食少事煩,豈能久乎」。
=================我是補充回答的分隔線=================
評論里有很多人都說「一頓2兩」不少了。估計這些朋友年齡都還小,其實,我們不必上溯到1800年前的三國時代,只要看看30年前中國人的飲食結構,就知道諸葛亮一天吃5兩米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了。
1955年,中國開始對糧食進行定量供應,這個定量有個標準,將大米部分茲錄於下:
甲、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
一、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四十五至五十五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五十斤;
二、重體力勞動者:三十五至四十四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四十斤;
三、輕體力勞動者:二十六至三十四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三十二斤;
四、機關、團體工作人員、公私營企業職員、店員和其他腦力勞動者:二十四至二十九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二十八斤;
五、大、中學生:二十六至三十三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三十二斤;
六、一般居民和十周歲以上兒童:二十二至二十六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二十五斤;
七、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周歲的兒童:十六斤至二十一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二十斤;
八、三周歲以上不滿六周歲的兒童:十一斤至十五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十三斤;
九、不滿三周歲的兒童:五斤至十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七斤。
看到了嗎?每月口糧,機關人員平均數28斤,大中學生每月平均32斤。若按30斤計算,也就是一天要吃1斤大米。——這是九十年代前中國腦力勞動者的口糧定量。
諸葛亮一方面操勞國家大事,一方面領軍出征,日理萬機,其腦力消耗比這些一般機關人員和大中學生大得多,可他的食量呢?
每天最多5兩大米,也就是一個月15斤。這個標準,就是3~6周歲兒童的定量。
可憐啊。
明白了這個,才能知道司馬懿聽到這個事情後,為什麼會嘆息他「豈能久乎」。
蜀使回營以後……
諸葛亮:司馬懿問汝何言?
蜀使:問丞相食幾許米。
諸葛亮:(緊張)汝何以對?
蜀使:曰「三四升而已」。
諸葛亮:尚有他乎?
蜀使:無之矣。彼問米,則答米而已。仆雖愚,必不言丞相尚日食肉半斤,魚二尾,雞子十枚,牛乳二升,與韭薤瓜瓠萊菔等蔬食各不等量之事也。
不考慮唐代作品的可靠性、真實性,單純依據當時容積進行推算:
漢代的升有208、200、201.875、199.7、190、191、199、200、196、204、203、203.9等毫升,曹魏為205毫升,雖然可以粗記為200毫升,但是漢升有大升、小升之分,小升約為大升的六成。而這個200毫升的升到底是大升還是小升,尚屬爭議話題,這本歷代畝產研究認為200毫升是小升,大升應該有三百多毫升,並對200毫升是大升的觀點進行了瘋狂打臉:
所以,且不說晉書靠譜不靠譜,單是大小升就是個非常麻煩的問題,並且作者也指出對大小升、大小石取捨的影響也非常之大:
所以這就會陷入很尷尬的境地,這意味著在明確搞清楚大小升的規格之前,必須用120、200、333毫升各算一遍,沒有任何捷徑可循。
然後,我沒有針對誰的意思,首贊三種不同的紅色的答案已經詭異到我無法不吐槽的地步。
先說歷代對食量的記載,說是米就一定是米(而不是也不可能是用高壓鍋或者電飯鍋蒸出來的現代大米飯)。
然後關於米的容重,首贊給出了0.8g這個規格,這是正確的規格,但是:
簡單解釋一下,0.8克每毫升確實是米的容重,但這是生米的容重!不是現代米飯的容重!
所以說,首贊先生的回答從這裡開始便出現了錯誤,正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得到體積再乘以0.8,便已經可以得出結果,先生又何苦要捨近求遠曲線救國,先把米視為米飯,又除以2.3換算為米,又把0.8視為米飯的容重與結果相乘,得出來的結論正確與否自然不言而喻。
既然知道了錯誤所在,我們就可以規避錯誤,來正式答題目:
首先注意看,問題中的諸葛亮食量有「三四升」,而從我所發的圖片中可以看出,漢代重體力勞動者的米食量應為6.6升,這裡就已經很明顯,三四升的食量是明顯少於6.6升的,所以「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這個「食少」,也明顯是相對於6升而言的。
具體以卡路里計算,現代米提供的卡路里量跑一下百度就可以得知:
但我很不確定這個數值能否作為漢代米的參考值來計算,古代米很可能要比現代米少一些。
以一升=200毫升、100克米為347大卡來算,3-4升為1666至2221大卡。
而一個正常人需要多少大卡的能量呢?
根據沈夏冰所提供的簡表:
輕體力勞動也要在2250左右,可見諸葛亮的食量比輕體力勞動者還要低,僅僅是勉強苟活的水平。
而以首贊206.6g至278.2g米來算,則只有717至965大卡,顯然是遠不合常理。當然,因為從演算法和論據上就出了問題,結果不對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但仍要注意的是,我們現在拿的是現代米所提供的卡路里在算,換算到古代還會再低一些。
從我的這個回答里古代征戰中 一石糧食能夠一個人吃多久?可以看出一般的重體力勞動者的常規食量應該是6升(本回答里提到的最高食量為6.6升),並且計算食量用的升也確實應該是200毫升這種規格的,6升換算下來就是3331大卡。這裡做一個猜測,超出3000大卡的部分也許就是古代米熱量比現代米少的量了吧,大概要少10%左右(沒準差的還會更多)。
這個問題挺刺激的,題主引了宣帝紀,我不妨引一波明帝紀和諸葛亮傳注引的魏氏春秋。
亮既屢遣使交書,又致巾幗婦人之飾,以怒宣王。宣王將出戰,辛毗杖節奉詔,勒宣王及軍吏已下,乃止。宣王見亮使,唯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過【數升】。」宣王曰:「亮體斃矣,其能久乎?」
亮使至,問其寢食及其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數升】。」宣王曰:「亮將死矣。」
再引一波太平御覽卷六百五十引的晉陽秋。
諸葛武侯杖十以上親決,宣王聞之喜曰:"吾無患矣。"
裝逼要徹底,來個世說新語注引的晉陽秋。
諸葛亮寇於郿,據渭水南原,詔使高祖拒之。亮善撫御,又戎政嚴明,且僑軍遠征,糧運艱澀,利在野戰。朝廷每聞其出,欲以不戰屈之,高祖亦以為然。而擁大軍禦侮於外,不宜遠露怯弱之形以虧大勢,故秣馬坐甲,每見吞併之威。亮雖挑戰,或遺高祖巾幗。巾幗,婦女之飾,欲以激怒,冀獲曹咎之利。朝廷慮高祖不勝忿憤,而衛尉辛毗骨鯁之臣,帝乃使毗仗節為高祖軍司馬。亮果復挑戰,高祖乃奮怒,將出應之,毗仗節中門而立,高祖乃止。將士聞見者益加勇銳。識者以人臣雖擁眾千萬而屈於王人,大略深長,皆如此之類也。
對比一下宣帝紀的內容。
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兩個記載,一個數升,一個三四升,記載不同。
唐修晉書的記載是憑臆測自己改的,還是有所本,史源是什麼,都不知道,只能說唐修晉書的記載比孫盛的魏氏春秋改的稍微靠譜一點。但裴松之引了魏氏春秋,沒有引別的書,大抵可以認為,裴松之時,能見到這塊記載的,就算有其他書,看著還不如魏氏春秋的靠譜。所以呢,很有可能的,唐修晉書或者臧榮緒晉書只是通過臆測把數升改成了三四升。
然後,這記載尼瑪不就是個段子么?不需要懷疑的,很單純的,這個記載只是個段子,絕對絕對的不會是實錄。
難不成司馬懿把和使者的對話內容完全的記錄下來,上一道表章,闡明一下敵方主將諸葛亮快要死了?但是究竟啥時候死,幾天?幾個月?幾年?不知道,反正快死了。還是司馬懿和參與這次事情的人把這個事深深的記在了腦海,等諸葛亮死後逢人就吹牛逼,把這事一直傳了下去?但是不管怎麼樣,尼瑪司馬懿對使者說的話什麼情況?是叫使者提醒一下諸葛亮,為了復興漢室,你不能這麼太拚命,應該注意休息,吃飯也要多吃點,不然你很快就要死了,我司馬懿會很痛心的?當然的,也可以是解釋為使者走後說的那個話,但大敵當前,說這些話有個p用,先退敵行不行?
這事的記載,只是為了透露兩個信息,諸葛亮事多食少和司馬懿神機妙算,然後,沒有了。孫盛對諸葛亮什麼態度呢?法正傳引孫盛的話,「諸葛氏之言,於是乎失政刑矣。」孫盛好像對諸葛亮不怎麼感冒。再看看孫盛晉陽秋的記載,孫盛魏氏春秋的那個,怎麼都是單純的為了吹逼一番司馬懿吧?
好了,明確了這只是一個段子,為了吹司馬懿的段子,自然而然的,段子的真實性是不必去考究的,只要從段子表述的內容來看一下作者表明的意思就可以了。所以,最後,我必須說一句話,怎麼居然有那麼多人還會真的去算這個數字?並一本正經的採用了大量的運算。對於這種情況,我只想說兩個字,佩服。
咱家來談點額外的數字。
按宋代標準,軍人的口食米,按日給兩升為標準。
這裡的升是宋升,一宋升約670-700毫升,則兩宋升為約1.3-1.4公升。
這裡是給的米而不是飯。
按前面三紅同志的演算法,假定諸葛亮每天吃600-800毫升的米(而不是米飯)。
那其實相當於宋代的救荒標準。
按宋代救慌標準,成人日給米一升,兒童減半。
諸葛亮的飯量大概比一個孩子多一點,比一個成年災民喝的稀飯略多。
事情這麼忙,吃得這麼少,營養跟不上,難怪要早死。司馬懿:您飯量怎麼樣?一頓吃幾碗乾飯。
諸葛亮:我呀,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吃幾碗乾飯。前面有人提供了現化代人的大概食量
區區提供點漢代的標準
據《張家山漢簡.二年律》內《傳食律》的記載:車大夫粺米半斗,參食
也就是一個政府人員,一天不至饑困的食米量,是1.5斗,也就是15升,那麼諸葛一天的食量,不足常人的三份一
另,漢代的「米」也有許多等級,主要按穀物的出米量劃分,諸葛所食數升究竟是甚麼,就不好說了...
這就看有沒有好菜了
60.8g/ml 也就是800公斤/立方米是生米,不是熟飯。。。
但是三國吃的是粟或紅黍或黑黍,也就是小米或黃米,我的計算是 13.75g/20ml ,三四升也就是412.5克到550克,做成飯大概加1.5倍重量,畢竟不如大米含水多,也就是600克到800多克的小米。但這是伙食標準吧,部分是要折算成肉菜的吧?
漢代重體力勞動者的米食量為6.6升,腦力勞動三四升 很正常啊
一、特殊重體力勞動者:四十五至五十五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五十斤;
四、機關、團體工作人員、公私營企業職員、店員和其他腦力勞動者:二十四至二十九斤,其平均數不得超過二十八斤;
其實這段歷史我看到的是喜感。司馬懿天天輪杠鈴吃幾大碗飯,然後說,諸葛亮你個弱雞,不注意鍛煉身體怎麼熬的過我?鍛煉身體的人,不可能吃的那麼少
你可以把演司馬懿的
和
替換成
或
或
或
《晉書·肌肉男紀》:「先是,亮使至,肌肉男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許)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肌肉男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
其實,諸葛亮也是肌肉男。。。但是他與官兵都缺糧,只能一視同仁大家一起勉強耗著,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是為了怕引起曹操缺糧那樣的兵變,他可不想殺糧官當替罪羊
司馬懿也只是耗著沒辦法,吐槽一下,穩定軍心而已,然後屁顛屁顛回房去猛吸諸葛亮送的女裝。。。
司馬懿是又不想出戰又不想士氣變差,說諸葛亮快死了和暗地找辛毗把自己攔住,都是作秀安定軍心鼓舞士氣而已
諸葛亮食少是因為蜀軍不打仗的口糧就只能吊命,所以諸葛亮身先士卒一視同仁,而二十軍棍都親自處理是怕生變故,凱撒與龐貝對事時,就是打了幾個騎兵隊長,導致對方跑去龐貝那邊,告知凱撒軍的弱點所在,而導致凱撒戰敗,最後不得不與龐貝決戰
推薦閱讀:
※關羽可能篡權嗎?
※三國時期名將後代都怎麼樣了?
※三國里最震撼你的一個人是誰?
※三國里哪個人物死了 你最傷心?
※三國人物四百多個,為什麼絕大多數名字是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