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了不起的蓋茲比》的最後一句,為何說是經典?
好像一說到《了不起的蓋茲比》,就會說到這句經典: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們繼續奮力向前劃,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這句話經典在哪裡?
1:如果不看書或者電影,不了解背景時代, 這句話根本就是消極言論而已.
2: 在我看了電影以後,"回到往昔",是說回到當初的純真(夢想)么?還是指人要逆水行舟不斷向前?如果是這樣,這個中文翻譯完全不搭調啊?還有受不了「很多人」說這句話經典,究竟有多少人真正理解那個時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美國夢?能夠感受到它的經典, 如果村上春樹說《了不起的蓋茲比》經典我信了,因為他的年代還比較近一些,但是你說70後,80後說他經典,我真的不理解自己怎樣把自己代入年代的?
我看電影,看到最後才知道這電影的主題,一直以為經典地講一個勵志故事,原來是愛情+什麼什麼的,說實話這些故事情節放在今天就是老套,對於一個有點想像力的人都會料到結局.以上言辭可能有點過激,但是我想問的是:
1:如何評價《了不起的蓋茲比》的最後一句,為何說是經典?
2:為何「你」說《了不起的蓋茲比》這本小說偉大經典?請不要照抄網路上的那些段子什麼美國的國名小說,時代啊什麼之類。 (就像我不知道我為什麼說愛因斯坦偉大一樣,我承認我是跟風,他的理論很牛逼,不懂,對於不是同時代的人來說,我感受不到愛因斯坦帶給我個人的震撼「偉大」。)
首先謝邀。(乍看一眼「為何是經典」,我還以為你問綠燈呢?不是綠燈嗎?為什麼不問綠燈?)
我想在我每一個涉及蓋茨比的答案里特彆強調一下美國夢這個問題。希望所有打心眼裡否定美國夢主題的知友首先回想一下美國夢到底是什麼——美國夢可以是一種甜甜圈,但它不是特指的建設美國啊我勒個去。美國夢指的是每一個人都平等地擁有依靠個人奮鬥而獲得美好生活的權力——想一想蓋茨比是不是這樣乾的?!是的,蓋茨比有愛情,如果只有愛情那就很庸俗了!
這個句子顯然是個象徵,樓上已討論翻譯問題,所以我只從意義上做一個分析。
分兩個部分:一,他奮力向前劃究竟是向哪兒劃。二,為什麼這麼賣力卻划到了過去。
一,向哪兒劃?
必須要倒回去看上下文。由於是最後一句,所以肯定是沒有下文了,那麼上文是怎樣的呢?
「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極樂的未來。它從前逃脫了我們的追求,不過那沒關係——明天我們跑得更快一點,把胳臂伸得更遠一點……總有一天……」(未查證版本,不可直接引用)
由此看來,更高、更快、更遠的目標是「綠燈」,我始終認為綠燈才是絕妙的象徵。那麼綠燈到底象徵著什麼?在這一段中作者解釋其為「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極樂的未來」。那麼為什麼它又是離我們遠去的呢?那我們要先分析出綠燈對蓋茨比究竟象徵著什麼又是如何變化的。
綠燈的意義: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綠燈這個意象大概出現了六次(寫論文的同學請自己再去數一遍)。一般來講我們說「綠燈」是美國夢的象徵。但這個結論來得太快。
小說中第一次出現綠燈時的場景是這樣的(寫論文的同學務必自己再去找一遍):
「我(尼克)打定了主意要招呼他。貝克小姐在吃飯時提到過他,那也可以算作介紹了。但我並沒招呼他,因為他突然做了個動作,好像表示他滿足於獨自待著——他朝著幽暗的海水把兩隻胳膊伸了出去,那樣子真古怪,並且儘管我離他很遠,我可以發誓他正在發抖。我也情不自禁地朝海上望去——什麼都看不出來,除了一盞綠燈,又小又遠,也許是一座碼頭的盡頭。」
從蓋茨比顫抖的肢體語言中我們可以判斷,此時「綠燈」對蓋茨比來說確實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是他畢生奮鬥想要換取一個擁抱的東西。
1.從淺層上來將,這個「綠燈」象徵著黛西,因為蓋茨比曾對黛西說「你家碼頭的盡頭總有一盞通宵不滅的綠燈。」
2.而稍稍推進一層,我們知道黛西之於蓋茨比的意義就更加豐富了:她是青春、愛情與成功三位一體的女人。黛西是蓋茨比年輕時經歷過的令人迷醉的愛情,這一點不難理解,而「成功」往往備受讀者的質疑。有的讀者拒絕承認蓋茨比將黛西作為打入「上流社會」的工具、象徵,因為這似乎玷污了《了不起的蓋茨比》當中那感人至深的感情。
3.但是,不管是從蓋茨比的父親對兒子的回憶看來,還是從作者菲茨傑拉德的個人經歷看來,這個男人確實畢生是在為著出人頭地而奮鬥,《了不起的蓋茨比》確實是講的一個男人努力奮鬥想進入上流社會的,愛情故事。
因此,《了不起的蓋茨比》毋庸置疑講的是美國夢的故事,而貫穿文本始終的這盞綠燈,其意義也必然超出黛西而成為美國夢的象徵。
(綠燈這個意象真的是很妙啊!讓我插入一段廢話啊!
如果我們是作者,其實有很多備選項都可以被借來寄託上文所論述的那三個層次的象徵意義。比如說黛西的一個耳環(見帕慕克《純真博物館》),一條汗巾(見無數古典艷情小說)甚至我就專門讓黛西給蓋茨比一張照片、寫一封信、一個筆記本管它什麼內容(見史帕克《幸運兒》《瓶中信》《分手信》《戀戀筆記本》等!)——它們為什麼沒有綠燈妙?因為!!!!——綠燈TM自然啊!!!就是我們俗稱的毫無PS痕迹啊!!!你特么隔著海望一隻耳環試試!一男人隨身帶著女人的耳環、汗巾不會被當成變態嗎!出生入死上戰場要保管一張照片、一封信、一個筆記本容易嗎?!而且你把別人老婆照片放錢夾里——那不是找死嗎?只有綠燈啊!日夜閃爍、穿過重重迷霧我總是能看到那盞綠燈啊!如果,這個海峽上根本沒有一盞綠燈那就更妙了啊!因為這是活生生P上去的卻沒有PS痕迹啊。)
但是這盞綠燈給蓋茨比帶來的感覺卻並非不變的。
二,為何倒退?
當我們對比蓋茨比與黛西重逢後的感受,與文本倒數第二段的描述就不難發現其隱含的一致性:
1.「黛西驀然伸過胳臂去挽著他的胳臂,但他似乎沉浸在他方才所說的話里。可能他突然想到那盞燈的巨大意義現在永遠消失了。和那把他跟黛西分開的遙遠距離相比較,那盞燈曾經似乎離她很近,幾乎碰得著她。那就好像一顆星離月亮那麼近一樣。現在它又是碼頭上的一盞綠燈了。他的神奇的寶物已經減少了一件。」
如果這一段還不夠你感受,後面還有更直白的:
2.「我走過去告辭的時候,我看到那種惶惑的表情又出現在蓋茨比臉上,彷彿他有點懷疑他目前幸福的性質。幾乎五年了!那天下午一定有過一些時刻,黛西遠不如他的夢想——並不是由於她本人的過錯,而是由於他的幻夢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夢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種創造性的爇情投入了這個幻夢,不斷地添枝加葉,用飄來的每一根絢麗的羽毛加以綴飾。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趕不上一個人陰凄凄的心裡所能集聚的情思。」
叔本華老爺子告訴過我們,人生是痛苦的。因為你的腳步永遠追不上你的目光。而蓋茨比,每一個追求美國夢的人,當他們精疲力竭跑到那塊刻著【美國夢】的界碑前時會發現,這不是他要找的那塊美國夢,有的人選擇遙望遠方奔跑到死,而有的人悵然若失,頓悟或者絕望。
當蓋茨比來到黛西面前時,黛西的幼稚與粗糙令他失望。那盞神奇的綠燈,一旦被手指碰觸,魔法就會解除。蓋茨比顯然是悵然若失的那一個,所以他懷疑了,失望了。菲茨傑拉德的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當蓋茨比觸碰到綠燈的時候他事實上已經被海浪推到了不能再遠的遠方。為了方便理解,我們每個人都有這個體會——小時候我們幻想著長大,是因為變成大人了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可是只有我們長大後才會明白,這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大人」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美國夢亦是如此。
這個時候我們反而開始希望回到過去,回到那個夢想還沒有被拆穿的往昔。就像佛家講「空有」一樣,其實我們追求的根本不是一個客觀實在的外物,而是心中的一份執著。我們總是向著幻想逆水行舟,可當我們到了浮標才發現,心中的那塊浮標被永遠地留在了過去。佛在心中,向外求佛不永遠都是徒勞嗎。
這一句「回到過去」,意味悠長,即使闔上小說也能在腦海中激起不斷的共鳴,因為它點出了一個每個人都曾有過的經歷。要從幾十億人的個性當中總結出這樣一個共性是何其地困難。你說,這句話能不是經典嗎?
(好,本文已用來交學期作業,借鑒的同學請慎重。)本人不是很認同樓上大多數的答案,題主問的是這句話為何經典,而不是問如何解讀這句話。
這句話之所以是經典,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它很美。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相信任何一個稍懂英語的人,多讀幾遍這句話,都能感受到它的美感。
這句話詩一樣的韻律,語言文字蘊含著懷舊傷感的意境,能夠給讀者帶來一種至高的美學享受。
我第一次讀到這句話時,被它的美徹底折服了,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內,這句話總是在我的腦海中徘徊,就如同飲美酒至微醺的感覺。
我想村上春樹這段對費茲傑拉德的評價,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句話的美感。
斯科特?菲茨傑拉德的文章具有獨特的美感和韻律,會讓人聯想起優秀的音樂作品。
與音樂相比,菲茨傑拉德的作品更加自然,更易於理解。
這句話帶給我們這樣一種美學體驗,才是它成為經典最重要的原因吧。
————————————————
多說幾句題外話: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是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內容重於形式,總是喜歡去解讀藝術作品背後的意義,並對其進行倫理學上的價值判斷。這種行為不僅是對藝術的破壞,還會影響到我們本身對美的鑒賞能力。正如王爾德所說,唯淺薄之人才不以外表來判斷,世界之隱秘是可見之物,而非不可見之物。
推薦大家有空讀讀」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的序言,最好是英文版的。
我喜歡看原文啊 看原文!!!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們奮力的逆水行舟,海浪卻將一切擊退(到過去)。(個人理解 無引用)
borne back
是浪頭沖回來的意思
ceaselessly
是不斷的
這句話代表著蓋茨比忤逆著現實 用實現夢想的艱辛 最後換來夢想的破滅 但蓋茨比發現 自己希望能回到過去( past )的回憶中 因為現今還不如過去有奔頭/自己和心愛的人不斷的調換著關係(一個配不上另一個)彷彿命運的虛弱詛咒一般令人無力
這是這部小說最美妙而又現實的雙重隱喻
如果你真的看過全文的話
當然 經典屬於見仁見智的事情 你說不是 那之於你便不是 何必糾結
說蓋茨比代表美國夢嘛。。。我其實不這樣認為
只是人在不停地追求一種自認為牛逼的高度時 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傷感而已
了解這句話 不需要身在美國 也不需要身在幾十年代 我始終不認為這部作品有什麼美國夢
有的無非是追逐自己夢想和目標的一群人而已
追逐過夢想 失敗過的人 都有資格評價這句話
一個小說的結尾有多消極我覺得不會影響什麼人
難道看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類的悲劇 我人也會變悲觀么?
一個悲劇而已 更何況只是一句感嘆人生的話 能負能量到哪裡去
如果真的有人把這句話拿出來負能量 我覺得是人的問題 而責任不在作品
這句都要算消極言論的話 我們就不要感慨人生了 因為人生活脫脫兒的不就是消極人生了么?
作者只是講了一個人追逐夢想結果夢想破滅的無力感啊!
如果一部作品需要回到時代背景下才能被正確解讀
那就不是一部描述時代的好作品了吧。。。
雖然情景很重要 但是描述情景不正是小說家要做的事情么?為何要回到過去再理解這部作品呢?
有種騎驢找驢的感覺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們奮勇而上,逆水行舟,海浪將我們沖回過去。
這裡的past有兩個意思,很妙:
一是海浪把我們沖回原來的地方,努力看起來無用;
二是在逆水行舟中,我們回到過去。
而回到過去,不正是蓋茨比的終極夢想么?
我們看看全書,關於蓋茨比如何奮鬥追求黛西。
年輕時沒錢沒勢,愛上一個人,覺得自己配不上。
為此你付出所有奮鬥,如今她觸手可及。
你看到她現時的卑微,和過去時你看到的不一樣。
你追不追?
誰管你追求的這女人究竟怎樣呢?
你喜歡的是奮勇而上,逆水行舟的自己,伸出手臂,就能夠到過去生存的終極意義。
然而浪來了。
結尾,蓋茨比為黛西頂罪,被誤殺身亡。
他終究沒有得到黛西。
如果得到黛西,多可怕,多年努力,到手的女人庸俗自私。他的夢想,是回到過去,得到記憶中的黛西。
結尾一句雙關的past,蓋茨比終於回到了過去。
最好的結局。
經典或許能夠代表某個時代,但它絕不停留在這個時代。
了不起的蓋茨比足夠經典,因為文中所體現的這些:對夢想孜孜追求最終不被現實承認的苦澀,美好的愛情揭下了華麗的袍子只剩醜陋的人性,最重要的,不管哪個時代,總有人在逆流而上,抵抗時間,抵抗階級,抵抗距離,想要實現自我的念頭,這是永遠探討不完的永恆主題,每個人都可以各取所需。
作者將這些揉在一起扔進火爐燒了一場華麗大火,然後這些華麗過後的灰燼,我們每個人都看見了自己不同的過去。
而說到最後一句,我會翻譯成:所以我們逆流而上,抵抗現實,儘管不斷被推回過去。
我始終認為,作者是讚賞蓋茨比的,了不起這三個字,是他慎重寫下的題目。還記得開頭,尼克的父親對他說,當你想要評判一個人的時候想一想,不是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你這樣的條件的。儘管沒有條件,我們的蓋茨比同學還是義無反顧地上了,難道他不知道階級地位的鴻溝難以逾越么?即使是偽裝的粉色西裝,他也已經做了他能做的一切。而且,他還總是充滿希望。
羅曼羅蘭說:這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它。蓋茨比做到了。
so we beat on .引用梁文道老師的註解 「 我們所有的夢想到最後都會拋棄我們 仍然在遠方 , 我們被時代的浪潮 被這個社會 被不可逆轉的命運 , 把我們往後推得非常遙遠」 。 個人覺得這解釋更透透直白
我的理解是作者在鼓勵蓋茨比這種不隨波逐流,不會因為世俗變化改變自己內心所愛的行為,與其說蓋茨比種種舉動是在奪回舊愛,倒不如是對5年前那段美好愛情時光的自我陶醉和追憶、並試圖回到過去重溫真善美的回憶,雖然黛西已經不是昔日的黛西,蓋茨比也清楚這點,但他仍堅持著,這就是可貴的地方,如果題主看過書就應該更清楚蓋茨比身上有一些跟時代格格不入的品質,如尼克初次見蓋茨比時的描述、如日記本上蓋茨比的生活習慣等等,都顯示了一個雖然家財萬貫、但為了追求真善美特立獨行、與浮華的時代保持距離、努力回到過去的形象,這就是逆流而上。
菲茨傑拉德的墓志銘上刻的就是這段話,菲茨傑拉德曾經這樣跟朋友談論《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的重心放在『幻象的消滅』之上——正是這種幻象才使得這個世界那麼鮮艷。你根本無須理會事情的真跟假,只要它們沾上了那份魔術般的光彩就行了。」這種對正在消滅的幻象的追求我認為是一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也告誡我們要保持對真善美的追求,不管時代如何、對象發生了什麼變化,重要的是你自己還在堅持著。
與各位討論。排名第一第二的兩位大神已經把最後一句分析的很透徹了。我在此回答第2個問題。
為何「你」說&<了不起的蓋茲比&>這本小說偉大經典?
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一定有它經久不衰的原因。我第一次讀小說的時候也不覺得它有多經典,說白了不就是一個屌絲愛上了富家女然後成功逆襲最後勉強可以算做被高富帥黑死的故事么?
但是後來看電影的時候(其實是沖著小李子去看的)被震撼了太多次又重新讀了一遍原著,才覺得如果只有愛情元素那麼這個故事只能流於庸俗,那麼真正使人心聲敬畏的其實是書中反覆提及的--蓋茨比的「綠光」。
蓋茨比在下一盤很大的棋,綠光是他的不可及的目標,Daisy也只是綠光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儘管小說是圍繞著Daisy與Gatsby展開,甚至他們的回憶都佔了好大戲份,但那所有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心愛的人、事、物帶給他的自卑感有多少,他就要逆襲多少,不論用什麼手段。
以下引用一段話,心聲,原文在此:關於蓋茨比的一切 (了不起的蓋茨比 影評)
出現蓋茨比的親生父親,我認為是又一巨大缺失),我才突然領悟到,所謂美國夢,就是只要你努力,你就可以過得更好。自詡為上帝之子的蓋茨比,堅信自己命里
有非凡的安排。當他第一次吻上黃金女郎戴西的唇,生命中所有與美好相關的想像都凝結成了最具體的象徵。只要明天跑得更快一點,把胳膊伸得更遠一點,總有一
天,總有一天可以觸碰得到彼岸那盞熒熒綠光。蓋茨比是愚者中的愚者,也是勇士中的勇士。就像鍾曉陽《最愛》的歌詞那般,一生只愛一個人,一世只懷一種愁。
自古空餘恨的是他,千金換一笑的也是他。他是真正以夢為馬一路披荊斬棘的人,他當然了不起。
之前看小說最後一句,沒看太懂,找了英文原文才發現無比精妙。「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boat」是小舟,「current」既有水流的意思,又有「當下、現在」的意思。這一詞雙關,既吻合了前面「Boat」的實體意象,又與後一句的「Past」形成虛擬的呼應。
想像一下這樣一番圖景:一個渺小的人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奮力劃著小舟,但他再努力,終究敵不過海浪,反而在不斷後退……參考《了不起的蓋茨比》所設定的時代背景:「美國夢的破碎,」「爵士時代」的輓歌,傳達出一種社會大勢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
人不斷的向前,只不過是補全過去所經歷的遺憾。
「極樂未來」--蓋茨比嚮往的與黛茜雙宿雙飛的生活;
「它曾經從我們身邊溜走」--蓋茨比年輕時曾無比接近黛茜而最終卻錯失與黛西在一起的機會,所以指曾觸手可及的幸福未來從眼前溜走;
「不過那沒關係,明天我們將.....」--蓋茨比的堅持;
「....逆水行舟,被不斷地往後推,直到回到往昔歲月」--蓋茨比的付出和努力都化為徒勞,一切又回到起點。
對於讀者來說,每個人的經歷都會造成理解的不同。很多人應該也能從這段描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我們曾無比接近某個夢或機遇,最終卻與之失之交臂。但我們也總是堅信還能再接近它,用盡一生不斷努力,結局不得而知,也許作者的努力已經化為徒勞才會有這種感慨,人的一生,就是活在期盼里的,期盼某個曾觸手可及的東西重回身邊。
「他所不知道的是,他所追求的早已丟在背後,老遠老遠的,在紐約城那邊寂寂無聞的地方,在漫漫長夜,一望無際的美國田野中。」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尼克對貝克小姐的那段描寫。他認為貝克小姐的腦子相比起黛茜還算夠用,因為她不會把早該忘記的舊夢年復一年地帶著。在這一點上,戴茜和蓋茨比很像,他們都忘不了那個夢,卻沒意識到時過境遷,那過去的都已化為烏有,又怎麼可能再重現?
這本書寫在美國經濟開始衰落的時候,過了沒有幾年就是經濟大蕭條。而在當時,托拉斯已然走上正規,貧富分化加大。「美國夢」隨著越來越多的歐洲移民湧入而變得可望而不可及,一戰並沒有帶來利益,而是帶來了死亡、疾病和貧窮。在這種背景下,這句話既是對於個人夢想無法實現的悲哀,也是對社會倒退的嘲諷。
菲茨寫這書的時候在一家小公司當抄寫員,和妻子賽瑞的關係時好時壞,經常吵架,但過幾天又和好如初;我覺得黛茜起碼有一半是賽瑞。同時狠狠的諷刺了當時的「上流社會」——實際上任何一個時代的上流社會都有值得諷刺的話題,乃至於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階層都是如此,所以這個沒什麼好說的……
——在這個背景下這句話的意思就很明晰了啊。
人類看起來在努力發展,日夜生產不停,但是實際上卻變得越來越貧窮,比起剛剛過去的自由經濟時代差得很遠——這就是「奮力向前劃」,卻「不停倒退」;表達的是對社會的不滿,但是對這種境況卻又沒有解決辦法的無奈和迷惘。
就個人而言,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在為了自己的夢想去努力,但是這種努力卻並沒有效果,只有活在回憶中。
結合整部小說來看,也只能是這個意思。如果是擴展的話,就必須斷章取義,也就是脫離小說自身,單獨的看這句話,那意義就多了去了……
比如說,為什麼我們「奮力」向前劃,小舟還是會倒退啊;我們為什麼是逆流而上,這種逆流的壓力來自何處啊;既然已知結果如此,還有沒有必要奮力劃啊,之類的問題,就已經脫離這句話的原始意義了——相應的從這些問題中探究的結果實際上也就和文本不是直接關係了。
———覺得這回答挺靠譜的,轉載自百度陽晞。
自己的看法:我愛當時愛你的自己
這是《大亨小傳》傳誦人口的一句,解釋之前,宜先談談beat、borne二字:beat指「逆風航行」,是航海用語;borne是bear的過去分詞(past participle),指「攜帶」,例如:(1)We beat northward(我們駕船逆風北行)。(2)The smoke, borne by the winds, soon reached Singapore(風把煙吹到新加坡)。《大亨小傳》那一句是以逆水行舟比喻人生:「就這樣,我們奮力向前,只是逆水行舟,不斷朝過去的路倒退。」
留意這一句十四個字,beat、boats、borne、back四字都用b開頭,當然不是巧合。文學上,這叫做押頭韻(alliteration),即一句之中,連用多個開頭字母相同的字,以引起注意,例如:Try a tasty, tempting tart today(今天就吃個令人垂涎的果醬餅)。《大亨小傳》那一句連接的四個b音,令人想到潺湲的濤聲。
至於句子結構,So we beat on當然是主要子句(main clause),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則是附屬子句,正如以下一句的hat in hand:I went to see him, hat in hand(我恭恭敬敬去見他)。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則是分詞子句(participle clause),正如以下一句的greatly amused:I looked at him, greatly amused(我望著他,感到很有趣)。
我們不斷地奮力向前,但是不得不被過去的經歷所羈絆。過去塑造了自己,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如文中的蓋茨比,他出身卑微,努力向上層社會靠攏,卻始終不被真正接納。蓋茨比的金錢來歷固然是一個問題,但我想第一代白手起家的土豪都有類似問題,很難被上層發自內心的尊重,容易被當做暴發戶。就如一個貧窮的鄰居有錢了,邊上的富人總歸又酸又不得不禮節性地接近或加以利用,而這個鄰居衰落時,人們反而鬆了一口氣,彷彿早被預料到。第二代我覺得仍然多少有同樣的困境,到第三代如果依然站在社會的金字塔尖,則可以擺脫『出身』』的原罪。
小說我還沒看完,但這最後的這兩段話,加上前面看到的幾章,真是感觸頗深。蓋茨比看上去是不斷努力向前,事實上卻在不斷的試圖找回過去的美好,證明自己得不到的現在可以得到,而女主已經向前看了。 他卑微的出身,讓他無法了解生活在上層的Daisy的真實內心,抱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Daisy如他一樣純真念舊長情。這也是一種過去出身造成的錯覺。 理想在得不到時很豐滿,得到後發現與現實一樣很骨感,很難不有一種幻滅感。
如果作者把倒數第二句話作為結尾,我覺得雞湯更濃郁一些,即:Tomorrow we will run faster, strech out our arms farther.And one morning. 但即便如此,還是被這本書籠罩在陰影中好幾天,畢竟男主死了。
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一個理想和現實的故事,一個追逐夢想而幻滅的故事,一個對人性有幻想而被打臉的故事。桌子就是桌子,木頭就是木頭,木桌子就是木桌子,小說就是小說,a fiction is a fiction 。有些東西你讀了就是讀了你寫了就是寫了你哭了就是哭了你撕了就是撕了。
歷經千山萬水之後,我們才會明白夢想的最大意義在於未被你實現之前可以你想像中的樣子帶給你生活的動力。
如果一部文學作品 必須是讓人回到當時的年代才能感受它的美 那所有不屬於當下的文學作品 不就都只能存在在他們那個年代人的審美體驗之中了?
解讀作品的背景和內涵是為了讓讀者更好的去發掘它的美 但絕對不是為了局限讀者對作品進行自我解讀的權利 也許現在的讀者沒有身處小說創作的同年代 但如果一部好的作品是不能跨越時間空間和國界的界限而去引起大家的共鳴的 文學作品還何來優劣和經典之分? 當然 小說創作下的特定背景 自然是有過相同體驗的人更能比我們感知到不同時代的差別的 但很多時候文學作品傳達的情感是一種普遍的價值 是共性 這和所有人都受慾望支配都追求好的事物是一樣的 這種本性是不受時空控制的
了不起的蓋茲比這本書出名的原因並不是詳細闡述了美國夢的概念,而是裡面的故事和辭藻引起了無數追尋美國夢的創業者的共鳴。
So we beat on, 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 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我們繼續奮力向前劃,逆水行舟,不停地倒退,回到往昔。
我個人覺得最後一句翻譯的給讀者來說太負能量了,原文應該是很中性的敘述,沒有主觀強加情感給讀者在裡面,更多讓讀者去體會。「奮力」這個詞太正能量,往昔這個詞中文又有點偏「傷感」,而原文是通過雙關語如: beat,current, past, borne back, (划槳)奮鬥,(水流)現在,(船尾)過去,承載(回到)的四者關係在英文原文一句就體現的很乾脆不羅嗦,使用這樣的雙關語的目的是作者盡量不想把太大的主觀影響加給讀者,造成作者自己說教的形象,而是在小說中留下中性敘述的第三視角角色,其他更多的留給讀者自己去思索。
英文的主意義應該在So we beat on,這一句,後兩句都是形容描述Beat on這個過程的心態和環境。如果按照中文的習慣把後邊的放到前面來翻譯,重點強調的話放到結尾,盡量保證原文中性的語言特點來翻譯,不要加太多的感情色彩給讀者,可以如下:
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推回,就這樣,我們向前劃著。
前面有人回答的,古德明翻譯的也非常好(我個人覺得「只是」這個轉折語,稍微有一點主觀的正能量加給讀者):
就這樣,我們奮力向前,只是逆水行舟,不斷朝過去的路倒退。
最後一句給的美國夢的闡述就是這樣,引起的共鳴就是這樣,及願意承載一切,也不放棄對成功的追逐。美國夢的真諦不是結果成功與否,而是是否敢於去奮鬥,敢于堅持去追逐。無數白手起家的成功,敢於邁出第一步是成功的基礎,能不能堅持是關鍵。敢不敢,能不能堅持,是區分你我普通人和馬雲,馬化騰之間的區別。所以這句話經典就在這此,闡述了無數創業者,追夢人的心態引起了一代追蹤美國夢人的共鳴。
想要創業的人當以此作座右銘。
回到夢開始的地方。
樓主,村上跟那個年代真的不近,而且不一定和自己年代離的近的故事才是經典。關於代入感,跟是80,70後真的沒關係
若不努力划水向前,逆水行舟倒退進過去的時光,結局就是悲劇。
人越長越大,該忘的事就忘了,別作死,不會有人為你惋惜。
人生就是鬼打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