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影的調子大部分要處理成黃或者青色調?

照片也是這麼個調子


從根本上來講,黃色和青色是大自然中我們最常見的色彩,也就是太陽光通過大氣所自然形成的色彩,它最能帶給人以真實的質感,大部分的電影所拍攝的是我們共有的記憶,所以在大部分的電影創作中,電影攝影師還是以還原自然光效為主的,這種色彩的光線也是最能給人以真實的質感,從而打動人心的。舉個例子,太陽光從早上的暖黃,到傍晚的太陽下山之後漫射的青色光線,這些顏色都是最符合我們人類對於光線色彩記憶的顏色,所以電影大部分都是以黃和青色調的。再比如像數字攝影機或者我們常見的數碼相機,膠片,色溫的控制都是以偏青或者偏黃為主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這個問題我自己也想過,並且認為找到了答案。

電影里人是主角,橙黃色或有點偏紅的色調直接來自人的膚色,所以這是逃避不了的色調。

電影畫面為了突出視覺焦點,避免各種顏色干擾,所以都要將膚色以外的元素統一色調即偏某一個調調——這樣大腦才會更快地把注意力放在電影設定的焦點上。

And now There comes a question:偏某一個調調究竟要偏什麼色調好呢?

看下面的色環可知,膚色的對比色就是青藍色調——對比色能對大腦進行最大的良性刺激;

看下面的色溫圖可知,膚色是暖色區,而青藍色是冷色區———大腦對冷暖對比的畫面就愛得深沉。

是的,你在看電影的時候,上面所說的無論你意識到還是沒意識到,大腦早就在潛意識中輸送給你了——你不懂,腦懂。

畢。


一般來說,畫面的色彩飽和度過高,不僅會分散觀眾對故事劇情的注意,長時間觀看也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劇情片會把色彩飽和度降低些,並處理為一種更舒適的調調,使觀眾更容易注意電影的故事節奏。另外,色彩與情緒密切相關,黃色調比較容易與聯繫到老電影,或者是往日時光;而青色調顯得冷艷(青色也與黃色為互補色);如果調子是綠色的,那更可能是鬼片;如果調子是紅色的,容易引起觀眾的不安和煩躁感;當然,如果是要表達夏日明快的主題,畫面的調調就會顯得濃郁鮮艷。所以電影的調調要根據畫面及導演所要表達的內容決定。


調色小插件可幾乎一鍵完成,而且見效快:

--------作為非專業人士,很容易就調節得到下圖的效果--------

@金毛玲 說的很對,這是一種略俗的調子,粗暴而廉價,不希望被濫用。


死人紅,粑粑黃,狗屎綠。低飽和,金屬感,大光比。不同公司不同時代不同題材製作的電影畫面顏色也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是典型的暖色調和冷色調代表色
例如《天使愛美麗》是溫暖的


這就是國際導演和學生作品在視覺上明顯的不同。
我認為是一種更舒適的色調,如果是長時間的直接的白,很容易就分散注意力了。


脫離現實主義,方便敘事和情緒渲染。。


因為拍攝的顏色要匹配現實啊


推薦閱讀:

用「權力的遊戲」的預算重拍「三國」會引起一樣的反響嗎?
DCEU的毛病到底出在了哪?
如何評價電影《爵跡》?
個人拍攝微電影如何簡單有效的進行最大程度的宣傳?拍攝前需要什麼樣的準備工作?
什麼是「反差萌」?你印象最深刻的有反差萌感的人或事是什麼?

TAG:電影 | 攝影 | 調色 | 電影攝影 |